日汉翻译技巧与实例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信常用词汇

●开头语与结束语的搭配以及使用方法

开头语与结束语有许多组合搭配的方式,看起来似乎很繁杂,但是实际上经常使用的组合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可以先最低限度地记住一些基本组合,在日常生活中将之灵活运用。当有特别郑重的场合可以事先记住一些其它的表达方法。

·「敬白」:敬上「一筆啓上」:简略叙述「頓首」:以头叩地行礼「再拝」:再次叩拜行礼其他结尾词都为“敬上”的意思。

·「走筆ご容赦」:潦草书写,敬请原谅

其他的同类开头语都是“匆匆奉闻”之意。

「不一」:意兴未尽「草々」:匆忙之中未能尽表心中之意

·「冠省」与「前略」相同,都表示“请原谅我省略前言”的意思。「不乙」「不尽」与「不一」同义,「怱怱」与「草々」同义

·「拝誦」:拜读「拝披」:恭敬地打开来信「貴酬」「謹酬」:谨此回信

·「かしこ」:谨上「あらあらかしこ」与「草々」同义

常用季节寒暄语

正式的书信以及业务往来的信函往往使用惯用的季节寒暄用语。在日常的书信中则可以根据自己对季节的感受,尝试自创一些时令的寒暄语。(●郑重场合使用的惯用语;■一般的例句)

问安以及其他常用寒暄用语

序文中,在时令寒暄语之后是互问安康的寒暄用语以及日常的道谢、道歉等寒暄用语。

这些寒暄用语大部分作为惯用表达已经模式化了,可以以此为参考,根据自身

常用的结尾寒暄用语

结尾的寒暄用语,并不需要将以下的所有内容悉数照搬,可自行根据正文进行组合搭配。如与收信人是较为亲密的朋友,则也可以在以下例句的基础进行一些适当的改动。

审校:田村光博(日)主编:韩小龙郑艳副主编:周凌叶郁伟忠

目录

第一章、脱离文化背景造成的误译 (4)

第一节、社会背景不同造成的误译 (4)

第二节、表达习惯不同造成的误译 (5)

第三节、文化背景试译练习 (5)

第二章、偏离语境的误译 (16)

第一节、语言性语境的误译 (16)

第二节、非语言性语境的误译 (18)

第三章、漏译造成的理解错误 (28)

第一节、漏译误译简析 (28)

第二节、漏词、漏句造成的误译 (29)

第三节、漏“义”造成的误译 (44)

第四章、增译的利与弊 (51)

第一节、增译误译简析 (51)

第二节、因增译而生益 (52)

第三节、因增译而生弊 (58)

第五章、日译汉中语法的误译(1) (61)

第一节、日译汉语法误译简析 (61)

第二节、主语、对象语的误译 (63)

第三节、被动句的对象误译 (74)

第四节、敬语的误译 (77)

第六章、日译汉中语法的误译(2) (80)

第一节、助词、助动词等的误译 (80)

第二节、句子关联结构的误译 (91)

第三节、其他个别语法错误的误译 (100)

第七章、日语词义的灵活意译与创新 (99)

第一节、日译汉灵活意译简析 (99)

第二节、名词、形容词、形容动词等词类意译 (99)

第三节、日译汉短语意译 (99)

第八章、短语与惯用句的误译 (116)

第一节、短语与惯用句误译简析 (116)

第二节、短语的误译 (130)

第三节、惯用语的误译 (130)

第九章、体言、用言的误译 (130)

第一节、体言、用言误译简析 (130)

第二节、名词的误译 (130)

第三节、动词的误译 (153)

第四节、形容词的误译 (153)

第五节、形容动词的误译 (153)

第十章、其他词类的误译 (165)

第一节、其他词类误译简析 (165)

第二节、副词的误译 (178)

第三节、语气词的误译 (178)

第四节、拟声拟态词的误译 (178)

第十一章、多义词的辨析 (187)

第一节、多义词误译简析 (187)

第二节、「いたい」翻译实例 (187)

第十二章、文章、片段等中日对比翻译 (195)

第一节、《家族写真》原文及其译文 (195)

第二节、《伪装》原文及其译文 (195)

第三节、《法庭的需要证人》原文及其译文 (195)

第一章、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误译

文化与生活密不可分,文化是生活的内涵,生活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生活表现出来,生活因为有了文化的渗透而显得更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因此,有些文章和书籍虽是无意识却又无处不表达着当时的风土人情与文化风俗,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此情此景。于是,怎样正确的将文章和书籍中的日本文化背景不着痕迹地翻译给中国的读者,不因为是一部外国小说而感到行文生涩僵硬,难以理解,无法在脑海中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才是一个译者作为原作者想通过作品的传达思想和读者感受之间的桥梁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

中国与日本,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国,在文化现象与文化传承上从古至今一直有着诸多不可忽视的交合点与相似之处。“两国之间有着地缘和文化上割舍不掉、挥之不去的天然联系。”1中日文化既有联系又有着既微妙而迥异的差别,可以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可以说,近代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日两国那样是‘既临近又遥远’,呈现出一种令人难以把握的‘若即’和‘若离’”。2笔者以为两者之间存在诸多貌似神不似之处。仅以用餐这一最世俗的表象为例,不论是在动作上还是在工具上,中国人与日本人表现出了不少有意思的差异。比如吃米饭时,中国人常常教育孩子要嘴巴贴着碗边吃,这样才是正确的礼仪;而日本人则认为用筷子挑着饭吃,才算有修养。再比如吃面条。中国人吃面条理所当然用筷子就行了,日本人除了用筷子以外,经常还用调羹来帮一把。中国人虽然吃面时也会“吸面”,但尽量不发出太响的声音,这和西方人的习惯颇为相似。但这时一向谨小慎微的日本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却能够旁若无人一般地大声“吸面”。再举一个喝汤的例子。中国人喝汤,在正式或公众的场合都是用调羹的,一口一口地喝,使自己的动作显得文雅一些;日本人则不然,他们会端起一整碗汤咕噜咕噜地喝下去,一般不会去使用调羹,让人不免有点疑惑,很难明白平素那般追求雅致、细腻生活的日本人会如此这般。

再以吃饭的工具为例,同样也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中国、日本都使用调羹、筷子、碗之类的餐具,倘若仔细观察便可发现:中国的筷子是圆头的,而日本的筷子是尖头的。显然这里有着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子,这是因为中国属于大陆民族,以食肉类为主。而日本筷子之所以尖,则是因为海洋民族多食鱼的缘故。

两国无论是在用餐的礼仪上,还是在餐具上,差别甚大。这如同表面相似的中日文化,

1武心波著《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前言。

2武心波著《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前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