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地震解释与应用地震勘探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PCA OPTIONAL)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西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地震知识学习课件

地震知识学习课件

CATALOGUE目录•地震概述•地震波与地震监测•地震防范与应对•地震科学研究与发展01定义原理地震定义与原理分布频率地震的分布与频率地震的危害与影响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心理影响环境影响02地震波类型与传播纵波推进式波,推进方向同振动方向一致,又称推进波,传播速度为3-5千米/秒,又称P波,又称推进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又称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

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仪监测通过多个地震台站的协同观测,获得更广泛、更准确的地震信息,提高地震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地震台网监测遥感技术监测地震监测方法与技术预警系统组成包括地震监测网络、数据处理中心、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等部分,实现地震信息的实时监测、快速处理和广泛发布。

预警原理基于地震波传播速度比电磁波慢的原理,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波并估算震源参数,提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预警信号。

预警应用地震预警系统可应用于高铁、地铁、核电站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地震安全防护,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地震应急疏散。

地震预警系统03地震监测与预警家庭防震准备建筑物抗震设计地震预防措施迅速撤离危险区域保持冷静与自救呼救与互助地震应急响应1 2 3心理援助社区重建宣传教育地震心理援助与重建04地震科学研究方法01020304地震观测与监测地震物理实验地质历史分析数值模拟与仿真前兆观测与识别统计预测方法物理预测模型综合预报决策地震预测与预报分析工程场地地震活动性和地质条件,评价场地地震安全性,指导工程抗震设计。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构抗震设计减震技术与装置震后工程修复与加固研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理,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措施。

地震ppt

地震ppt

地震ppt1. 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地壳快速释放储存的能量所引起的振动,通常伴随着地面的震动和振荡。

1.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或其他类地球天体内部的振动或震动现象。

它通常由地球的地壳中的断裂带、板块运动和岩石变形引起。

1.2 地震的原因地震的原因主要是地球的板块运动和岩石变形。

地球的地壳分为若干块状的地壳板块,在板块之间存在着断层带。

当板块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时,断层带上的应力积累增大,当应力达到断裂强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2. 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按照震源深度、地震规模、发生地区等因素进行分类。

2.1 震源深度分类根据地震震源的深度,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三种。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2.2 地震规模分类地震的规模可以通过地震的能量大小来衡量,常用的地震规模有里氏震级和矩震级。

•里氏震级:是地震能量在地震尺度上的表示,用M 表示。

里氏震级越大,地震的能量越大。

•矩震级:是地震破裂过程中释放出的地震矩(地震能量的一个度量)大小的指标,用Mw表示。

2.3 发生地区分类根据地震发生的地理位置,地震可以分为陆地地震和海洋地震两种。

•陆地地震:地震震源位于陆地上。

•海洋地震:地震震源位于海洋底部。

3. 地震的影响和防范措施3.1 地震的影响地震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员伤亡:大规模地震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以及基础设施的破坏,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土地沉降和隆起:地震的地面震动会导致地表的沉降或隆起,带来土地利用和地质灾害的问题。

•地震海啸:海震(海底地震)在海底的震源会形成海底地震波,导致海啸的产生,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威胁。

•环境破坏:地震会导致大规模的环境破坏,如土壤液化、地面沉降、山体滑坡等。

3.2 地震的防范措施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提前做好地震的防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ppt课件免费

地震ppt课件免费
叫方法等。
掌握自救互救技能
自救技能
学习在地震发生时如何快速躲避、保护自己,以 及被困时如何保持生存。
互救技能
了解在地震发生后如何进行互救、救援,包括正 确使用救援工具、救援注意事项等。
心理调适
提供地震灾害后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受灾者缓 解心理压力、重建可能发生的地震。
地震预警系统
01
02
03
地震监测网络
利用大量地震监测仪器, 实时监测地壳运动。
数据处理中心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快速 处理,分析出地震发生的 时间、地点和震级等信息 。
预警发布系统
将分析结果通过广播、电 视、手机短信等方式快速 传递给公众,以便及时采 取避震措施。
地震预防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
塌陷地震
总结词
由地下空洞或矿井塌陷引起的地震。
详细描述
塌陷地震是由于地下空洞或矿井塌陷而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通常发生在矿井开 采或地下工程较为发达的地区,如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人工地震
总结词
由人为活动如地下核爆炸、大规模爆 炸等引起的地震。
详细描述
人工地震是由于人为活动如地下核爆 炸、大规模爆炸等引起的地下震动。 这种地震通常发生在人类活动较为密 集的地区,如城市、工业区等。
地震 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
• 地震的基本知识 • 地震的形成原因 • 地震的预测与预防 • 地震的危害与影响 • 地震的救援与重建 • 地震的安全教育
01
地震的基本知识
地震的定义
地震
地球内部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 发生突然破裂,释放出集聚的能
量,形成地面的震动和变形。
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会以震源为中心向四 周传播的弹性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两类。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面波 为在地表传播的波。

地震解释与预测方法和技术优秀PPT

地震解释与预测方法和技术优秀PPT

上超(onlap):层序的底部逆原始倾斜面逐层尖灭终止。它表示 在水域不断扩大情况下逐层超覆的沉积现象。根据距离物源远 近,上超又可以区分为近端上起和远端上超。靠近物源称近端 上超,远离物源称远端上超。只有当盆地比较小而物源供应充 分时,沉积物才可能越过凹陷中心而到达彼岸,形成远端上超。
它可以是一套当初水平的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斜面超覆尖灭, 或是一套原始倾斜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角更大的斜面的逆倾向 超覆尖灭。表示一定地层的沉积作用的开始和结束。
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亚层序的次级单元,一个层序或亚层序中 可包括若干种地震相。这些地震相往往是一定沉积相或成因地 层单元的响应。
根据地震相的定义,地震剖面上反射特征的任何变化,只 要与岩性或沉积特征变化有关,并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都可 定义为地震相。它本质上是个物理概念,划分程度在理论上只 受地震分辨率的限制。但因人们对地震相的地质含义认识水平 还十分有限,目前只能划分和描述几十种地震相。
③亚层序:层序中最小的地层单元,可是局部的或沉积 体的一部分,常在一个凹陷内可以追踪,仍以不整合或 与之可对比的整合为界。其规模髓小于凹陷面积的一半, 一般分于凹陷的边缘或隆起的周围。反映盆地的次要构 造运动带或水进水退旋回。
2、地震层序的接触关系
地层的接触关系
a.整合(conformity):上下地层之间是连续沉积,没有 明显沉积间断
b.地层侧向加厚的连续沉积当作不整一 (原理同上)。
c.绕射等干扰波的影响造成假上超或下超 现象。实际剖面中,后续波可延续数十毫 秒,其掩盖的地层厚度达几十至几百米, 所以许多界面信息被歪曲或消失,因此应 尽量消除假象干扰,谨防出错。
6.地震层序分析应用 ①地层对比 ②构造研究 ③沉积体系研究 ④研究地质发展史

地震勘探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地震勘探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工程物探根据波的特征,可分为折射波法、反射波法、 瞬态面波法、P,S波测井、弹性波CT、地脉动测试、桩基 完整性检测等。下面对其分别进行介绍。
11/18/2024 1:01 PM
25
GeoPen
浅层折射波地震勘探原理
设有两层介质,上层波速为Vl。下层为V2,且V2>V1、 当入射波以临界角i(i=arcsin(V1/V2))入射到界面时,透 射波将沿分界面以速度V2滑行。这种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 必然引起界面上各质点的振动,根据惠更斯原理,滑行波 所经过的界面上的各点,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振源。由于 上下介质质点存在弹性联系,因此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 在上覆介质中的质点也发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返回地面, 这种波称为折射波(有时又叫首波)。
六、叠加原理 若有几个波源产生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且这几个 波在空间某点相遇,那么相遇处质点振动会是各个波所引 起的分振动的合成,介质中的某质点在任一时刻的位移便 是各个波在该点所引起的分失量的和。换言之,每个波都 独立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特性(频率、振幅、振动方向等) 对该点的振动给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即波传播是独立的, 这种特性称之为叠加原理。
11/18/2024 1:01 PM
15
GeoPen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上述等式反映了在弹性分界面上入射波、反射波和透 射波之间的运动学关系,很显然有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透 射角的大小决定于介质V2的波速,且在一个界面上对入射、 反射和透射波都具有相同的射线参数P。这个定律称为斯奈 尔定律,亦称为反射和折射定律。
11/18/2024 1:01 PM
2
GeoPen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振动:对地震波的振动,可以用振动图来描述,所谓 振动图是指在某一确定距离处,观察该处质点的位移随时 间的变化规律的图形。振动图是表示介质中某一质点的位 移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在地震记录中的每一道记录都是地 震波到达该检波点的振动图。

(6)地震解释与应用地震勘探 教学课件

(6)地震解释与应用地震勘探 教学课件
• 例如在灰岩地区找溶洞和岩溶塌陷部位, 封闭型空洞处会有振动延续变长的长周期 反射波形,图5.1-4是一石灰岩层中存在第 四纪生成的空洞的反射波场。
• 对时间剖面进行地质解释,需要将时间剖 面转换为深度剖面。
图5.1-4 空洞的反射波场
• 时深转换使用的速度应尽可能接近于 地层的速度,即由某一地质单元的层 速度vi乘以地震波在该地质单元的单 程旅行时间ti ,便得到该地质单元的 厚度hi ,然后对全部地质单元求和.
层混砂一般粘性土
0
IV 松软土层
Tg>0.80
在基础设计中,为解决建筑物抗震 问题,加大建筑物基础及整体刚度, 增加建筑物埋置部分的阻尼,减小 结构物振幅,提高自振频率,降低 固有周期,使建筑物的固有周期避 开地震的卓越周期。
• 地基固有周期的计算精度主要取 决于测定横波速度vs的精度,地 层既厚又简单,卓越周期越短, 波速法与常时微动观测值越接近。
• 才能使建筑物的固有周期避开地 震卓越周期。
• 地震卓越周期对于每种地基都 是个常数,其值相当于地基的固 有周期。地基固有周期可通过常 时微动的观测或波速资料确定。
1.子层周期求和法 子层周期求和法计算地基固有周期
巧的计算公式为
Tg 4i n1vhsi i
(5.2.5)
式中hi 为第i层地层厚度,单位为 m;vsi 为第i层横波速度,单位为m/s; n为土层数目。
• 修正速度资料,重新制作了深度剖面, 根据 CC层的真实高点位置,获得了 工业油流。
• 当存在多层界面时,当上覆构造复杂 时,会对下覆简单构造的波场产生影响, 出现与速度有关的假构造,称速度陷阱.
• 如上图所示,上覆为正断层,下伏 为水平界面的的模型,假设v2>v1,正断 层的波场如前所述,下伏水平界面的 波场变成了互相错断的三节时距曲线, 出现了假断点。

地震资料解释详解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详解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详解 课件
目录
• 地震资料解释概述 • 地震资料的基础知识 • 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与技术 • 地震资料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 地震资料解释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01
地震资料解释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地震资料解释是对地震勘探所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解释和推断的过 程,目的是揭示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为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会遇到不同介质分界面, 波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反射、折射或散射。
地震波的衰减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吸收、散射等原 因,能量会逐渐衰减。
地震波的种类与特性
体波与面波
体波在地下传播,面波则沿地表传播。体波包括纵波和横 波,面波则分为长周期和短周期两种。
反射波与折射波
总结词
基于地震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和分析的方法。
详细描述
地震地层学解释方法主要依据地震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地震剖面中地层的连续性、接触关系、沉积旋 回等信息,推断地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相和沉积历史。这种方法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和煤田勘探等领域应用广泛 。
地震岩性学解释方法
总结词
软件操作流程
详细介绍地震资料解释软件的操 作流程,包括数据导入、处理、 解释等方面的步骤和技巧。
软件操作演示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展示如何使 用地震资料解释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和解释,包括界面布局、工具 使用等方面的演示。
实践操作:地震资料解释练习题
练习题目的选取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震资料解释练习题目,包括二维和三维地震数 据,涉及不同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
地震资料解释存在多解性,即同一组地震数据可能对应多种地质解释。

地震知识ppt课件

地震知识ppt课件

加强地震科普宣传
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 能力,加强地震预警信息的传 播和普及。
投资地震研究
加大对地震研究的投入,推动 地震监测、预测和减灾技术的
创新和发展。
04 地震案例分析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严重的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该地震发生在1976年,震级为7.8级,震中位于唐山市区附 近。
总结词
了解地震的分类和分布有助于更好地预 测和应对地震灾害。根据不同的分类标 准,地震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浅源地 震、深源地震、构造地震等。同时,地 震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主要集中在 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等地区。
VS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地震可以分为多种 类型。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可以分为浅源 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中源地 震(震源深度在60-300公里之间)和深 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根据 成因,地震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等类型。此外,根据地震的分 布规律,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欧亚地震带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壳构 造活动较为活跃,容易发生地震灾害。
掌握应急避险技能
在地震发生时,应保持冷静,迅 速采取正确的避险姿势和避险措 施,如躲在桌子下、关闭火源等

学习自救互救知识
了解如何进行自救和互救,掌握 心肺复苏等基本的急救技能,以
便在地震后及时进行救援。
及时报警求助
在地震后应尽快报警求助,并告 知地震的地点、震级等信息,以 便专业救援队伍及时赶到现场进
唐山大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也遭 到了严重破坏。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有限,救援工作面临很
大的困难。

地震知识简介【免费文档】PPT课件

地震知识简介【免费文档】PPT课件
的一种量度。我国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里氏震 级”。
什么是 烈度:地震学上用来衡量地震地面造 成的灾害影响或者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我
国1980年制定的烈度表分为Ⅰ~XII(1-12)级。
问:地震时,动物都会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些异常
现象?
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 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 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 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 光等。
_______.______.______.
背诵地震谚语:
• 小的闹,大的到,地震一多要报告。 • 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 • 地震没地震,抬头看吊灯。 •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 电气异常,不能不防。 • 鸡也飞,狗也叫,老鼠机灵先跑掉。 • 灯影一跑,大事不好。 • 房倒树不倒,有树不用跑。 • 地光闪,八成险。 • 上下颠一颠,来回晃半天。 • (房子)酥在颠劲上,倒在晃劲上 • 慢慢晃,慢慢摇,九十里外等着瞧。 • 地震后,雨中行,抬头要看泥石流。 • 破坏往哪找,抬头看房角。
• 1.地震按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种类 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分______ 和______两种.______比______传播速度快. 3.火山是堆积山的一种类型,由地壳内部岩浆 喷出堆积而成的山体.分____火山,____火 山,____火山三种. 4.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按物理性质分为
4、 积极互救: 听仔细:要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
吟、敲击声。
挖的准:要大致确定位置后再抢救,不乱挖。 救得法:先头部、后身体,不强拉硬拖。
1震中距越大,说明该地点与震中的距离越远,所以,震中距 大的地方比震中距小的地方所受的破坏就一定小。(对 错) 2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的智 利地震(对 错) 3我过地震较多的省 自治区 直辖市依是台湾 西藏 新疆 四川(对 错) 4我天然地震中,占地震总数90%的地震以上的地震是构 造地震。(对 错) 5某地建房,看见地震台内有很多空地,就可以强行征用过 来使用(对错) 6地光是地壳内喷溢出的气体,强化了低空静电场所致,其 开头有带状 片状 球状 柱状等,颜色已蓝 黄 白居多。(对 错) 7地震应急主要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即将发生前和发生后 的短时间内应当采取的各种紧急防灾和抢救措施,它包 括在平时制定地震应急预案以及临震应急和震后应急3 方面(对 错)

地震教学课件

地震教学课件
详细描述
塌陷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空洞、矿井等塌陷。这些空洞和 矿井在地下形成空腔,当上方岩层不足以支撑重量时,会发 生塌陷并释放出能量,形成地震波。塌陷地震通常发生在矿 井、地下工程等区域。
人工地震
总结词
由人为活动如地下核爆炸、大规模爆炸 等引起的地震。
VS
详细描述
人工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人为活动如地下核 爆炸、大规模爆炸等。这些活动释放出巨 大的能量,形成地震波并传递到地表,造 成地面的震动。人工地震通常发生在人类 活动较为密集的地区。
地震预测的挑战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世 界性的难题。地震的复杂性、地球的不确定性以及人 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不足等因素都给地震预测带 来了挑战。
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
新型建筑材料
研发和采用新型的抗震建筑材料,如 高强度混凝土和高性能钢材,以提高 建筑物对地震的抵抗能力。
智能减震技术
地震应急救援
总结词
在地震发生后,应迅速启动应急救援机制,组织专业人 员和志愿者进行搜救和救治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 伤亡和财产损失。
详细描述
地震应急救援是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地震 发生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迅速启动应急救援机制,组 织专业人员和志愿者进行搜救和救治工作;同时应加强 灾区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 求得到满足。此外,还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应 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震 灾害进行快速评估和监测 ,提供灾区影像和数据。
国际地震研究机构与组织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ASPEI)
国际上最大的地震学学术组织,致力于推动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属于同一界面的反射波一般具有以下三个 相似特点,称为反射波对比的三个标志。
• (一)同相性
• 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形成的同相轴应 是一条平滑的曲(直)线。且同一反射波不同 相位的同相轴彼此平行。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在相邻接收道 上振动的视周期、相位个数、各极值间 的振幅比等不变,称波形相似。
以上两个标志,即同相性和波形的相 似性,合称相干性。
当向斜的曲率半径小于其埋藏深度 时,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反射点位 置和接收点位置相互倒置形成回转 波场。回转波场呈 “蝴蝶结”的 几何形态。
图5.1-2 回转波 (a)水平叠加时间剖面; (b)偏移剖面
5.1-2(b)是偏移归位后的剖面,回转 波己被归位,恢复了原来真实界面的 形态。回转波的波场具有 “背斜” 形,其 “背斜”的顶点应是凹型界 面的底点。
• 断面波常与下降盘的反射波斜交,与 断棱点的绕射波相连。见图5.1-3所示。
• 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还常见到 多次波。即剖面上残留多次波的能 量。其标志是在速度谱上表现出低 速的特点。多次波的t0时间是一次 波的整数倍,这是识别多次波的基 本标志。如图是海上多次波的时间 剖面图
海上多次波
• 下图是从生产实例中概括的一个简图, 根据时间剖面CC层显示的构造高点钻 了第一口井,未见油气显示。于是细 致分析速度资料,发现其上邻层 BB为 古河道,其中充填着砂、砾岩高速沉 积,引起CC层局部上隆。
• 根据对各种构造波场特征的分析, 可以对时间剖面作出地质解释,即将 地震剖面变为地质剖面。首先要对反 射层进行地质层位的标定,一般需借 助于钻探、测井等资料确定标准层。 层位确定之后,就要对时间剖面上的 局部构造作出相应合理的解释。
2.反射波的极性由波阻抗变化的方向 而定;
当地震波从较疏介质射向较密介质 时,反射系数大于零,反射波与入射波 振幅的符号相同,或称极性相同。反之, 当地震波由密介质射向疏介质时,反射 系数小于零,这时反射波振幅与入射波 振幅符号相反,即反射与入射极性相反。
• 3.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对比主要是指 由地下地质因素引起的振幅变化。
• 在岩性的突变点,如断点、尖灭点、 侵蚀面上的棱角点和封闭型溶洞等处, 都会产生绕射波。绕射波在水平叠加 时间剖面上的几何形态为“似背斜” 的双曲线,“似背斜”的顶点对应绕 射点的位置。若绕射波是由断点产生 的,则绕射点就为断点。

• 断点产生的绕射波与平界面的反射波 在绕射点相切,如图5.1-3所示。当断层 的断距较大,断层面两侧的岩层波阻抗有 着明显的差异时,断层面就是一个反射界 面,由此界面产生的波动叫做断面波。
• 根据以上对波场的分析可知,水平 叠加时间剖面不是地质剖面简单的 映象。
• 1.构造较简单时,反射同相轴可以比 较直观地反映构造的几何形态;
• 2.构造复杂时,会出现所谓的偏移效 应。
3.与速度有关的假象(速度陷阱), 4.上伏复杂构造对下伏波场产生影响; 5.侧面波的影响.
为克服之,应作三维地震工作,对水 平叠加时间剖面进行偏移归位处器增益 等,对于一张记录或一道地震记录来 说,其影响认为是相同的,可用一个 常数因子来表示。
对于象波前扩散、介质吸收、散射、微屈 多次反射及透射损失,可以通过数字处理 进行补偿和消除。 4.实际对比时一般从主测线开始对比, 并重点对比标准层。主测线是指垂直构造 走向、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经过钻探井 位的测线。
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地质构造和进行地层、 岩性的解释主要用两类信息,一类是反射信息, 另一类是折射信息。
反射信息: 是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或偏移 剖面的形式显示。在这些资料中蕴藏着可用来 解释地质问题的地震运动学信息和动力学信息。 例如
• 1.利用地震波的反射时间、同相性和速度等 运动学信息可将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 面,进行构造解释;
• 2.利用同相轴的连续性和几何形态,可以进 行岩层分界面的解释;
• 3.利用地震波的频率、振幅、极性等动力学 信息,并结合层速度、密度等资料,可以 进行岩性解释。
图5.1-1 地震岩相带变化影响地震波振幅
• 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 一界面反射波的工作,叫做波的对比。
• 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直接受界面 埋深、产状、界面上、下波阻抗差异等 因素的影响。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在 相邻接收点上具有相似的特点。
• 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背斜型界面如同 凸面镜一样,对反射能量有发散作用,结 果使反射波振幅减弱,如图5.1-1(b)所示。
• 它的反射波向上隆起的范围和幅度都比 实际的背斜增加了,故称之为发射波。
• (二)界面曲率半径较大时的波场
• 反射界面向上凹,且曲率半径大于埋藏 深度时,对反射能量有聚焦作用,使反射 能量集中,反射振幅增强。如图5.1-1(a) 所示。
• 修正速度资料,重新制作了深度剖面, 根据 CC层的真实高点位置,获得了 工业油流。
• 当存在多层界面时,当上覆构造复杂 时,会对下覆简单构造的波场产生影响, 出现与速度有关的假构造,称速度陷阱.
• 如上图所示,上覆为正断层,下伏 为水平界面的的模型,假设v2>v1,正断 层的波场如前所述,下伏水平界面的 波场变成了互相错断的三节时距曲线, 出现了假断点。
标准层是指具有较强振幅、同相轴连 续性好、分布面积大的目的反射层, 它往往是主要岩性分界面.
二、各种构造波场特征分析
• 地震波场是地下地质体总的地震响 应,不同形状的地质体在时间剖面上 会形成不同的波场特征。

• 例如地质上的背斜会形成发散波,向斜形 成回转波、断裂构造形成绕射波和断面波 等。
• (一)背斜型界面的发散波
• (三)振幅突出
• 经一系列提高信噪比的处理后,有效 反射波的振幅都大于干扰波的振幅。
• 振幅和波形是解释地震剖面、进行层 位对比及岩、土特征解释的重要依据。 振幅变化和波形变化相伴而生,几乎所 有影响振幅的因素都影响波的频率,因 而引起波形变化。
1.反射波的振幅取决于上下介质波 阻抗之差的绝对值;当入射波在单一的 地层界面上,反射波与入射波的波形相 似时,波阻抗差异越大,反射波的振幅 则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