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各位老师们,很高兴又与大家相聚在这醉人的夏夜,共同学习数学的教学之道。再次聆听到我们这个教研大家庭的几位成员叶老师,谢老师,方老师的教材解读,以及公屏上老师们的精彩发言,我又是获益良多,我也很荣幸的能将自己的一点想法与大家在我们的呱呱平台上共同分享,以获得大家的指导和帮助。今晚我发言的主题是:购物,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悟,我也不知道这样说是否正确。
为什么要定这个主题,因为我觉得,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在生活中最多的运用就是购物,购物的过程中离不开数学,付钱、找钱,要用到数学;购物完了想知道自己今天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要用到数学;购物过程中遇到打折商品,想知道商品的现价,也要用到数学;有些老人在好几个商场或者超市,比较同等质量的商品价格从而有选择性的购买时,同样要用到数学,就连我们每天的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只要是涉及到购物,哪一样离开了数学?所以我认为,购物是数学在生活中最实际的应用,甚至也可能是某些孩子或者家长们觉得学习数学的最大用处,比如我们班的一位孩子由于理解力与记忆力都比较差,我和家长教了她一年,每天抽时间为她辅导,她总是今天学了明天就忘,到现在用数手指的方法她能做对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用的还是画小棒的方法来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做对的机会也很少很少,进位退位的加减法根本做不了,只能依赖学具,让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头痛,她的家长
在我们小镇上开了一个小服装店,家长在我面前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不指望她在学习上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她的实际情况我很清楚,但又我不能陪她一辈子,我希望将来她到了自立的年龄,就算我给她开个能让她谋生的小店时,她得知道怎么收钱找钱啊,所以我愿意跟老师您一起在她的学习上做出努力,最起码让她能会计算啊。我们看到,虽然这只是这位家长的无奈想法,却反映出了她对于数学学习的功能的看法,她的理解就是,数学可以用来购物,做买卖,所以她认为,运算的技能是她的孩子必须掌握的。也许,我举的这个实例放在这里并不是十分恰当,请大家谅解。
在平时,我们老师们也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学得不好的,做小生意算钱、收钱、找钱却很流利,我甚至见过很多个没有上过学的小菜贩,流利的算账方法,让我都感到很神奇,相信一定是来源于长年累月的买卖经验。我班的孩子们的家长,好多都在这个小镇上经营着或小或稍大点的生意,孩子们每每与家长在一起时,看到的最多的就是家长在算钱、收钱、找钱,顾客在算钱在付钱,所以,这些孩子的购物经验是比其他孩子丰富很多的,他们往往能在这些大人的购物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为自己积累一些数学运算方面和购物方面的经验,从而不仅为我们购物单元的教学展开提供了生活经验,也体现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学科特点。因为购物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实际应用,因此我认为,购物中的买卖活动,是生
活中的数学,而购物教学,则是数学中的生活,购物与数学密不可分。
而我所设计的购物教学之《小小商店》,就是建立在孩子已有的对大人购物活动的认识和独自购物的经验基础上,以及他们所积累的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技能和前两课对于不同面额人民币的认识基础上,让孩子经历简单的模拟购物过程,尝试亲自动手解决与人民币有关的简单生活实际问题,因为其实他们的购物经验更多的是看,陪同家长购物,而不是自己独自购物,他们的独自购物经验,也就是帮家长买个小东西,或者给自己买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品而已,不会用到大面额的人民币,因为家长大多只会给刚够买这些东西的钱或者是多给几角或几元钱,所以孩子们不会过多体验到购物与加减法的联系,但是购物教学,却可以让孩子们在模拟购物中体会到应付的钱、付出的钱与应找回的钱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会付钱、找钱,明白正确计算应付的钱或应找回的钱,其实就是加减法在购物中的重要应用,从而帮助孩子们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这一课在设计上,引入了孩子们非常熟悉、非常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买玩具、买文具、买体育用品,玩具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文具是孩子们经常使用的,体育用品是孩子们体育课上经常见到并使用的,一切情境都是孩子熟知的。所以,我采取直接切入主题的做法,直接出示了买玩具这个情境图,让孩子们找到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我说:笑笑他们在这个小商店里购买了一些商品,
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你们能用刚才你们发现的数学信息来帮助他们解决购物中遇到的问题吗?从而一步步引入教材所列的四个问题:问题一,
这个算钱问题,其实就是个加法问题,孩子们通过思考很容易就知道就是把两样玩具的价钱合在一起,就能列出算式12+9=21(元),因为把两部分合起来是孩子们对于加法意义的最早的理解,经历了一年的学习,他们非常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也会构建起“应付的钱”与加法运算的联系。
问题二,这道找钱问题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难度,虽然孩子们对于减法也有经验基础,但是“找回多少钱”是他们不常有的生活实践,前面我也说了,他们平时很少考虑到这个问题,因此,这个问题可以以说,不但让孩子们体会到减法的另一方面意义,同时也构建了“找回多少钱”与减法的联系,“找回多少钱”,就是用付的钱减去购物花的钱。其实一下有一道题目,已经涉及到了购物问题,买了一副羽毛球拍,付了50元,找回21元,问花了多少钱,我忘记多少页和具体数字了,大致就是这个题,我印象最深的是好多个孩子都不理解,为什么付的钱减去找回的钱,就等于花的钱,我想,这除了他们对于减法的意义不够充分理解外,更多的是他们不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来我用画图的方法,付的钱我用大圆来表示,一分为二,一部分是花的钱,一部分是
找回的钱,然后他们才理解了该用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想,肯定也是我的教法和引导有问题。所以,一二两个问题,我认为是旨在让孩子们建立加减与购物的联系,同时巩固孩子们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以及体会应付的钱、付出的钱与应找回的钱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二稿修订时,我就取消了原来一稿中让孩子说说问题一中21元的付钱方法,重点就放在通过两个问题体会三者间的关系上面。
问题三
这个付钱问题的重点是让孩子体
会付钱的多样性,同时也让孩子们体会到:可以怎样付钱,方法虽然多样,但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商品的价格,二是你手里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付钱的方法都依据于这两个限制条件。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与前两课不同的,前两课都只问到付x元如何付钱,只问付钱的方法,而没有给出具体的限制条件,所以在教学时,我就让孩子们仔细读题,了解到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数学信息,再去想付钱的方法,从而使孩子们明白,无论是多钱价位的商品,无论有多少种付钱的方法,到了在生活中实际应用时,总是与商品价格和所带的人民币面值不可分开。
问题四这个问题,是商品价格间的比较,也为培养孩子们有选择性的合理购物思想做了渗透,要根据自己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