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等。

以下是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中医临床路径1.接诊与初步评估: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2.查体与辨证分型:医生进行查体,包括测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并观察面色、舌苔等反映机体状况的指标,辨证分型以确定病机。

3.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4.诊断:综合以上信息,确定准确的诊断。

5.治疗方案制定:根据病情和辨证分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6.治疗:根据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或其它中医疗法。

7.疗效评估: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辅助检查结果等。

8.随访: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9.评估和总结:综合治疗效果和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和总结,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1)针对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开窍的作用。

(2)针对心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舒心安神片,具有舒心安神、解郁化痰的作用。

(3)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2.针灸治疗:(1)针灸穴位:可以选择足三里、曲池、中脘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缓解胸痹症状。

(2)针灸方法:可以选择温针、寒针等方法进行刺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中药治疗:(1)柴胡疏肝散:主要由柴胡、黄柏、赤芍、青皮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开窍的作用。

(2)舒心安神片:主要由天麻、丹皮、茯苓等药物组成,具有舒心安神、解郁化痰的作用。

(3)血府逐瘀汤:主要由川芎、红花、郁金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4.注意事项:(1)避免饮食过度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胸痹症状。

(2)调整生活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胸痹的不良影响。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的住院患者。

适应对象包括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的患者和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

中医诊断的依据是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XXX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心电图、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的依据是症状,包括疼痛部位、性质、诱因和持续时间。

疼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体征:通常情况下没有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变冷或出汗,有时会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有时会出现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能会出现逆分裂或交替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心脏X线检查:没有异常发现或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心电图:A。

静息时心电图:大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出现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会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病,也称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中医诊断可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症状包括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至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伴有心悸气短、自汗、喘息不得卧等。

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西医诊断可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根据证候诊断,心痛发作期可分为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心痛缓解期可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证和热毒血瘀证。

治疗方案可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推荐使用芳香温通的苏合香丸,成分包括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指标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

2.生活质量评价标准: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价,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方面。

二)疗效评价针对不同证型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在治疗期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根据1993年XXX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心绞痛和心电图进行疗效评定。

心绞痛症状的评定主要考虑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心电图疗效评价主要观察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是否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分为显效、改善、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采用积分法,根据疗前积分和疗后积分的差别来评定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评价方法包括临床症状的评价、生存质量评价和远期疗效评定。

【VIP专享】胸痹心痛病门诊临床路径

【VIP专享】胸痹心痛病门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级或II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门诊患者。

一、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IO编码:1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级或II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心痛缓解期: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l.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I级或II 级者。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 患者病情平稳,适合在门诊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I级或II级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或者相关专科定期随诊,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五)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胸痹

胸痹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规范【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累和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制制剂后消失。

【诊断标准】一、中医(一)诊断标准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二)胸痹轻重分级标准1.轻度:有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每周疼痛至少发作2-3次,或每日发作1-2次,疼痛不重,有时需口含硝酸甘油。

2.中度:每天有数次较典型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到10分钟,绞痛较重,一般都需要口含硝酸甘油。

3.较重度:每天有多次典型心绞痛发作,因而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例如大便、穿衣等),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需多次口含硝酸甘油。

4.重度:疼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均比较重度为重。

二、西医(一)诊断标准1.劳累性心绞痛:疼痛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其它足以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

1)稳定型心绞痛:指劳累性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因素、疼痛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均无改变,用硝酸甘油同样发生疗效。

2)初发型心绞痛: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初次发生劳累性心绞痛时间未到1个月;有过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已数月不发生疼痛,现再次发生时间未到1个月,也列入其中。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最新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pdf

最新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pdf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2012年)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1)症状: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市中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部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胸痹心痛相当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范畴,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等类型。

一、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年8月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7年中国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1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一)不稳定期该阶段病理复杂,变化多端,发展迅速。

相当于西医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了“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范畴。

心之气血不利,不通则痛为该阶段主要病机,血瘀为最突出病理基础,因此益气活血是该阶段的主要治法。

1、应急措施(1)芳香温通止痛: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或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复方丹参滴丸5~10粒,舌下含服。

以迅速缓解疼痛。

(2)回阳救逆: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予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

2、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症状:胸闷心痛,乏力气短,神疲自汗,舌淡而紫,苔薄,脉沉细、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冠心Ⅰ号协定方:黄芪20克、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

若伴胸闷如窒,纳呆泛恶,苔腻等痰浊闭塞证,酌加全瓜萎15克、薤白12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

若伴身寒肢冷、夜尿频数等心肾阳虚证,酌加炮附片6克、肉桂6克、补骨脂15克等。

2016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2016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版)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至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西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暂时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还包括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

[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鉴别诊断]1胸痹与胃脘痛:心在脘上,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一起不为相近。

胸痹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

但胸痹以胸闷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2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见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急症。

[辨证论治]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北医出版设,2002年6月第一版,同时结合本科经验。

(一)心绞痛的中医治疗1气阴两虚兼血瘀症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重,口干口苦,五心烦热,夜寐差,便秘,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薄白或少苔,舌下系带紫暗,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1.辨证论治:(1)气机不畅型: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治疗时应疏通气机,舒缓症状。

可选用香附、半夏、陈皮等药物进行治疗。

(2)心血瘀滞型: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胸痛可辐射至左臂、肩背等部位。

治疗时应活血化瘀,缓解症状。

可选用桃仁、川芎、红花等药物进行治疗。

(3)气血两虚型: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伴有面色苍白、乏力、气短等。

治疗时应补益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可选用黄芪、当归、党参等药物进行治疗。

2.调养饮食:(1)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刺激胃肠道,加重症状。

(2)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等,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微循环。

(3)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调节血脂、血糖水平,维持心血管健康。

3.心理调适:(1)情绪稳定: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激动、焦虑等情绪波动,以减轻胸痹心痛的发生。

(2)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时间疲劳或过度劳累,以免引起气机紊乱,加重症状。

(3)学会放松:可以通过冥想、休闲运动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胸痹心痛的不适。

4.生活习惯调整:(1)适量运动:可以进行适量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心血管功能。

(2)避免长时间久坐:长时间久坐不动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胸痹心痛的发生。

工作时间过长的人应适时起身活动,做适当的伸展运动。

(3)避免过度饮食:过量饮食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加重胸痹心痛的症状。

饭后宜保持适当的饱腹感,不宜过饱。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建议,具体治疗方案仍需根据个体情况和中医师的诊断进行制定。

此外,请勿自行用药,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及要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实用版)目录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2.病案介绍3.病案分析4.治疗方案及效果5.结语正文【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胸痹心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紧缩感,甚至疼痛放射至肩背、手臂等部位。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多由气滞、血瘀、寒邪、痰湿等因素导致心脏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疼痛。

【2.病案介绍】患者,男性,45 岁。

主诉:反复发作胸痛、胸闷 1 年,加重 1 周。

患者 1 年前开始出现胸痛、胸闷症状,多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后可缓解。

近 1 周来,症状加重,发作频繁,每晚发作 1-2 次,疼痛剧烈,伴汗出,需含服速效救心丸方能缓解。

【3.病案分析】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舌脉象,诊断为胸痹心痛。

结合患者病程及症状,分析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患者长期劳累,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血行瘀阻,心脉痹阻,不通则痛。

【4.治疗方案及效果】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桃仁 15g,红花 15g,当归 15g,生地黄 15g,川芎 10g,赤芍 10g,柴胡 10g,枳壳 10g,桔梗 10g,牛膝 15g,甘草 6g。

水煎服,每日 1 剂。

患者服药 7 剂后,症状明显缓解,胸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舌质紫暗,脉弦涩。

上方加减,继续服药 14 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舌质转红,脉弦。

后续随访 3 个月,症状未再发作。

【5.结语】本案例中,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胸痹心痛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修订版)胸痹是以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或心气不足,心失血养等所致。

属于西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十几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

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

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消失。

④诱因:常为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诱发。

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⑤缓解方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

(二)证候诊断:1、痰浊闭塞证:闷痛痞满,口粘乏味,纳呆脘胀,身困重,恶心呕吐,痰多体胖,苔腻、黄或白滑,脉滑或数。

2、心血瘀阻证:刺痛固定,面晦唇青,怔忡不宁,指甲发青,发枯肤糙,舌质紫暗或见紫斑或舌下脉络紫胀。

3、痰(热)瘀闭阻证:闷痛痞满,刺痛,口粘乏味,指甲发青,痰多体胖,舌质紫暗或见紫斑或暗红,苔腻、黄或白滑,脉滑涩或数。

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1)

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1)

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L 1-94)、1990年中西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病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 自汗,甚则喘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疼痛如刺,拒按不移,身倦乏力,气少懒言,心悸汗出,面色淡白或晦滞,舌淡紫,或有瘀斑,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涩,或细缓,或沉细,或结代。

(2)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在前症的基础上兼见肢体沉重,形体较胖,纳呆,恶心,腹胀,舌质紫暗,苔白腻或厚,脉弦或弦滑。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部隐痛,固定不移,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气短,乏力,口干,手足心热,舌质黯红,或隐青,或瘀斑、瘀点,苔薄或少,脉沉涩。

2016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方案

2016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方案

2016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是指胸部出现疼痛或不适感的病症,常见于现代人群中。

中医学认为,胸痹心痛与心脏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常伴随着心悸、气短等症状。

下面是2016年的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方案,供参考:一、辨证施治1. 证候辨析(1) 血瘀证:患者胸痹心痛刺激性较强,心悸,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象沉细。

(2) 气滞证:患者心胸刺痛不适,胸闷、纳呆、情绪烦躁,舌质暗红,脉象弦滑。

(3) 痰瘀证:患者胸膈满闷,舌苔厚腻,脉象滑数有力。

(4) 脾胃虚弱证:患者胸闷,腹胀,纳差,舌质淡胖,脉象缓弱。

2. 中药处方(1) 血瘀证:丹参、桃仁、赤芍、红花等,以活血化瘀为主。

(2) 气滞证:柴胡、香附、青皮、枳壳等,以疏肝理气为主。

(3) 痰瘀证:茯苓、枳实、竹茹、三棱等,以燥湿化痰为主。

(4) 脾胃虚弱证:黄芪、党参、白术、人参等,以健脾益气为主。

二、配合治疗1. 饮食调理(1) 建议少食辛辣、油腻、油炸食物,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蔬菜和水果。

(2) 不吃烟、酒,避免刺激性饮料和咖啡因含量高的饮品。

2. 心理调适(1) 患者应保持心情稳定,避免过度激动和压力。

(2) 可尝试进行放松瑜伽、冥想等心理调节活动。

三、日常保健建议1. 适量锻炼(1) 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等,可增强心肺功能。

(2) 不宜进行剧烈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和体力消耗。

2. 定期体检(1)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应定期复查,控制好自身健康状况。

(2) 年龄较大者建议定期做心脏相关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总结:胸痹心痛在中医诊疗中可以通过辨证施治,中药调理,配合饮食调理和心理调适等多种手段来进行综合治疗。

此外,日常的锻炼和定期体检也是维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

然而,本方案仅供参考,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务必尽快就医。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肌耗氧量和冠状动脉供血供氧量间不平衡,出现心肌供血不足所致的心肌损害性心脏病。

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故简称冠心病。

粥样硬化病变使管腔狭窄或闭塞,为逐渐发展过程。

血管痉挛、斑块出现裂纹、破溃、出血、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的急性狭窄或完全闭塞,则为急性过程。

本病属中医“心痛”、“胸痹”等范畴,严重者亦可表现为“真心痛”。

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嗜食膏粱厚味、劳累过度或者缺乏体力活动、嗜好烟酒、七情内伤等有密切关系。

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心脉失养或心脉不通,本虚是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痰浊、寒凝、淤血阻滞。

一、诊断(一) 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1.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1.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1.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1.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 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 心痛发作期1.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 49──2008)。

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

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

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根据胸痛患者的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疼痛的特点来估计冠心病的可能性,并依据病史、体格检查、相关的无创检查及有创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及分层危险的评价。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严重分级标准。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心绞痛,例如行走和上楼,但紧张、快速或持续用力可引起心绞痛的发作;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快步行走或上楼、登高、饭后行走或上楼、寒冷或风中行走、情绪激动可发作心绞痛或仅在睡醒后数小时内发作。

在正常情况下以一般速度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一层以上的楼梯受限。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限制,在正常情况下以一般速度平地步行100-200m 或登一层楼梯时可发作心绞痛;Ⅳ级: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以出现心绞痛症状。

(二)证侯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及要点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

厥心痛(心绞痛)是由于心脉挛急则疼痛程度较轻,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

②胃痛胃院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唆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

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亦表现为胃皖部疼痛,但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二)西医诊断1.诊断依据: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相关指南。

①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②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心电图ST段压低≥0.1mV或T波改变,胸痛缓解后ST-T恢复。

③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CK、CKMB)不升高。

④临床症状稳定在至少1个月以上2.相关检查①血常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血脂、肝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BNP、心肌标志物、乙肝两对半、凝血四项等。

②X线胸片③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灌注及缺血范围、存活心肌。

④必要时到上级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

3.鉴别诊断①急性心肌梗死:与心绞痛比较,二者均可有胸痛,性质相似,但前者胸痛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不易缓解,一般缺血性胸痛持续超过20分钟,高度怀疑心肌梗死;前者合并心律失常、心衰、休克较前者常见;此外心绞痛心电图仅表现短暂ST段及T波变化,后者除了典型心电图动态演变,同时伴心肌标志物升高。

②急性肺动脉栓塞:常有突发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紫绀和休克,多有骨折、盆腔或前列腺手术或长期卧床史。

右心室前负荷急剧增加,P2亢进,颈静脉怒张、肝大等。

心电图肺性P波、电轴右偏、呈S1QIIITIII型,即I导联出现深S波,Ⅲ导联有明显Q波(<0.03s)及T 波倒置;X线胸片显示肺梗塞阴影;进一步心脏彩超及肺部CT可帮助明确诊断。

③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前胸出现剧烈撕裂样锐痛,迅速达峰,常放射至背、肋、腹部及腰部。

在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可听到杂音,两上肢血压、脉搏不对称。

胸部X线示纵隔增宽,血管壁增厚。

超声心动图和增强CT可见主动脉双重管腔图像。

心电图一般无典型的动态演变过程,部分患者可有轻度标志物升高,但无典型酶学变化曲线。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痛发作期治疗(1)寒凝血瘀证主症: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多因气候与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

舌脉:舌黯淡,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桂枝10g 细辛15g 栝楼10g 薤白15g赤芍6g 甘草15g 枳实10g 厚朴10g大枣10g共2剂,日一剂,水煎服药物加减:①重证可加熟川乌(另先煎1小时),附子(另先煎1小时)、干姜、蜀椒等;②痛剧四肢不温者可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芳香化浊,理气温通开窍。

(2)气滞血瘀证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加重,或兼有胸脘胀闷,矢气则舒。

舌脉:舌暗淡有瘀斑,苔薄或薄腻,脉细涩或细弦治法:辛散温通,行气活血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10g 枳壳10g 香附10g 陈皮10g川芎10g 赤芍10g 北芪20g 当归10g桃仁10 桂枝10共2剂,日一剂,水煎服药物加减:①胸闷心痛明显者:合用失笑散,以增强活血化瘀,散结止痛;②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用丹栀逍遥散,以增强疏肝清热之力;③.气滞重者可加木香、延胡索、砂仁、厚朴等芳香气及破气之品,但只可暂用,不可久施,以免耗伤正气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愈甚,伴有倦怠乏力,头晕,声息低微,面色恍白,易汗出。

舌脉: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者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党参20g 北芪20g 桃仁10g 红花10g川芎10g 赤芍10g 当归10g 生地10g桂枝10g 甘草5g共2剂,日一剂,水煎服药物加减:①气虚明显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加减;②血瘀偏重者,可合用血府逐瘀汤加减;(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主症:心胸隐痛或刺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或间有手足心热,或伴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红。

舌脉:舌质红,苔薄少津,脉细数或结代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生脉散加减黄芪30g 党参2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赤芍10g 红花5g 川芎5g 桂枝10g炙甘草10g共2剂,日一剂,水煎服药物加减:心悸气短明显者:合用炙甘草汤加减;(3)痰阻血瘀证主症:胸前区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重,痰多气短,遇阴雨天气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腻,恶心,咯吐痰涎舌脉:舌苔白腻或者白滑,脉滑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方药: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栝楼15g 薤白10g 法夏10g 桃仁10g竹茹10g 党参15g 川芎10g 茯苓15g炙甘草5g 石菖蒲15g 陈皮10g共2剂,日一剂,水煎服药物加减: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以祛痰化热而理气活血;(4)心肾阳虚证:主症:以胸痛心悸、形寒肢冷为主症,可兼有神倦懒言、自汗乏力、小便清长、心悸怔仲等舌脉: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微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附子(先煎1小时)10g 党参15g 肉桂10g 补骨脂10g熟地15g 山萸肉15g 仙灵脾10g 炙甘草5g共2剂,日一剂,水煎服药物加减:兼肾阳虚明显者,可用金匮肾气丸(二)口服中成药(1)复方血栓通胶囊具有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作用,适用于血瘀兼气阴两虚的胸痹;用法:3粒tid 。

(2)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功效,适用于血瘀、气滞的胸痛者;用法:10丸tid(3) 麝香保心丸具有芳香温通,益气强心功效,适合用于气滞血瘀所致胸痹用法:2丸tid 。

(4) 通心络胶囊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适用于气虚血瘀的胸痹心痛者用法:2-4粒tid(5)脑心通胶囊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功效,适用于气虚血瘀的胸痹心痛者用法:2-4粒tid 。

(6)生脉片:益气养阴,适用于气阴两虚的胸痹心痛患者。

用法:8片tid(7)银杏叶分散片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用于治疗瘀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

用法:2-4粒tid 。

(三)静脉中成药(1)灯盏花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银杏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适用于血瘀者(2)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用于气阴两虚者(3)参附注射液适合用于阳虚胸痹心痛患者(三)本科室中医特色传统疗法(1) 针药结合特色疗法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配合口服中药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进行治疗,主要适应于冠心病心肌缺血。

与针灸康复科合作进行临床观察,部分患者有效。

(2)压耳穴可选心、皮质下、交感区等穴埋王不留行籽,自行按压刺激,亦可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推拿以拇指或手掌按揉心俞、膈俞、厥阴俞、内关、三阴交、心前区阿是穴,每次10分钟。

(四)西医治疗1.发作时的治疗①休息:发作时立刻休息,停止活动后症状可以减轻。

②药物治疗:硝酸甘油:舌下含化,1~2分钟即开始起作用,约半小时后作用消失。

长期反复应用可产生耐药性而效力减低。

停用10小时以上,可恢复效力;硝酸异山梨酯:舌下含化,2~5min见效,作用维持2~3h亚硝酸异戊酯:为极易气化的液体,盛于小安瓿内,每安瓿0.2ml,用时以手巾包裹敲碎,立即盖于鼻部吸入,作用快而短,约10~15秒内开始,数分钟即消失。

本药作用与硝酸甘油相同,起降低血压的作用更明显,宜慎用。

2.缓解期治疗(1)一般治疗:①解除患者思想负担;②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③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生活要有规律;④保证适当的体力活动,无需卧床休息。

(2)药物治疗①阿司匹林: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减少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②氯吡格雷:主要用于阿司匹林有禁忌证的患者。

③降脂治疗:冠心病患者LDL—C的目标值应<2.60mmol/L, 。

高危或中度高危者接受降LDL—C药物治疗时,治疗的强度应足以使LDL-C水平至少降低30%~40%.④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弱心肌收缩力而使心肌耗氧量下降,活动耐量增加。

剂量必须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

老年人用药剂量较中年人小,心脏明显扩大、心功能差者获益更大,但主要观察心功能状况。

⑤ACEI/ARB: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应该使用ACEI。

所有冠心病患者均能从ACEI治疗中获益,但低危患者获益可能较小.⑥硝酸酯类:可使用作用时间较长的硝酸异山梨酯、5-单硝酸异山梨酯或长效硝酸甘油制剂或贴剂,释放缓慢而作用持久,作用维持8~12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