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07人教新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和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学会分析教材,从课本中获取有效信息。

2、设置探究问题,指导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积极思考,积极表达。

3、利用表格,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问题探究,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3、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点:如何理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内涵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高三第一轮复习所用。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时已经了解的比较多,并且自身置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但是核心概念理解的还不透彻,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综合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还欠缺。

在学习本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来提升其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案教学法五、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创设情境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

但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问题设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创设情境2】1978年,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

为抗旱救灾,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

在这种政策推动下,当年底,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

高中历史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1

高中历史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1
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即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失去了活力,从而限制了社会主 义经济的发展。
[思维点拨]2.结合课后[学习延伸]的资料,分析中国的经济 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并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 就与存在的问题。
提示 (1)原因:①从历史上看,长期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 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十分缓 慢,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②从现实看,农业是国民经 济的基础,农业的长期落后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A.其创立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 B.一战期间可能得到了较快发展 C.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优先发展的契机 D.其破产体现了市场经济原则与要求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行合理调 整,而不是优先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真题赏析 1.(2014·浙江文综)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 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 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 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典例剖析] 例 2 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A.20 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 贡献 C.中心内容是改变资源配置方式 D.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截然不同
[剖析]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 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分析各选 项,B、C、D三项正确,本题选A项,农村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 变化,自1956年后一直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复习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复习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

点拨精讲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背景 国内:政治经济低谷,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 重 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
没有所有权。 点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分 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析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 农产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改革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4)主要措施:
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
(3)、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 强了企业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6家公司入选《财富》 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
点拨精讲 (18分钟)
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凡)思是想毛:主关席于作真出理的标决准策问题,的我大们讨都论坚和决邓维小护平做;《凡解是毛 主席放思作想出,的实指事示求,是我,们团结都一始致终向不前渝看地》遵的循重要。讲”话; (2)经济: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华,国锋

们如何大展拳脚? ”
人……” ——吴晓波《激荡三十 年—中国企业1978—2008》
析 结合材料思考:当时我国的国企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政企不分,没有自主权; 吃大锅饭现象严重,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 企业缺乏活力。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让地方和
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

教学设计7: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设计7: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设计思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上承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下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本节课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跨度从文革结束到21世纪,可谓是内容多、时间长且理论性强,如何在40分钟的教学中将这段历史呈现给学生?又如何引导这些出生于90年代之后的学生去理解中国的改革历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保持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并能“感受到智慧的力量”。

我首先通过一则虚拟的通知提升学生的兴趣,之后展示大量的图片引入本科的内容。

【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有如下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科书中学习内容共有三目。

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和完善的过程。

纵观这三个知识点,其基本的线索为“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而“改革”是本节课的核心。

【学情分析】对于出生于90年代后期的高一年级学生而言,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对于“计划”一词只能是抽象的理解,他们成长的时代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的时期,虽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直接的体验,但又因认知水平有限而理解不深。

基于此,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激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一则虚拟的通知再加上丰富的历史图片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更好的理解时代背景,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精品课件: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全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精品课件: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全篇

的举措,理解其各自的意义。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3.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改革与社会
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发展的关系。
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2.标志:1978年12月,中共__十__一__届__三__中__全__会__在北京召开。 3.内容
二、本课测评(教材P5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 怎样的作用? 提示 方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84年以后,城市的经济体制 改革也全面展开。 内容: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 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中,主要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 简政放权;在所有制上,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 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知识网络
课堂小结
答题术语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 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仍然是公有土地, 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成为我国社 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注:①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②说明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 思考 依据史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提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是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 发展。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人教版必修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人教版必修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伟大转折
归纳党在历史上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领导核心 形成标志 第一代 毛泽东 1945年中共七大
思想成果 毛泽东思想
第二代 邓小平 第三代 江泽民
1978年十一届三中 邓小平理论 全会
1992年十四大
三个代表思想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辛亥革命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
材料二:电子打火机的生产,最初几百元一只,导致几百家企业 一哄而上,走私也很猖狂。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价格逐渐下跌 至1-2元,高档的也不过几十元,很多企业因而破产,然而打火 机质量却直线上升。
思考:
1、材料一中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指什么?这只手通过哪些 影响社会生产?
2、为了充分发挥这只手的作用,党在1992年作出了什么样的战 略决策?
确立过程
1992年十四大--确立目标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基本框架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理论完善 21世纪初--基本建立
意义
生产力发展—— 生活水平提高
邓小平来到珠海,受到群 众热烈欢迎
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重要讲话
小 结
计划经济 转折
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决策
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

委员会
作用: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影企响业【城材生即市料探产使1,采经究:采取济】在取这发联1降9样展系5温的6的课年的措主本,措施上要5施也6海,没因页的需有素历天要主是史气风动什纵很扇权么横热、要?,分鼓经企风过析业机层阻为,层碍了但报不是批,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共19张)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共19张)

人民公社→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深 圳 经 济 特 区 城市 中心 经济 环节 体制 改革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少管、间接管 怎么管? 让企业自己负责
增强企 业活力
怎么分?
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
谁拥有?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
大丰收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富裕的农副 产品要卖
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 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 的…..必须组织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和中央、省、市、县、区的 合作社的领导机关。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 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 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1962 1965 1966 1973 1975
过渡时期(1949~1956)经济建设起步 经济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探索有成绩有失误 中共八大正确探索、 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 民公社化运动失误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 经济劫难 1973、1975复苏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阅读材料,归纳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主要内容。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改革开放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怎 么 改 革 开 放?
1978 年5 月 6日深 圳大 规模 逃港
习仲勋
深 圳 经 济 特 区
摸 着 石 头 过 河
1978 年12 月24 日安 徽小 岗村 18人 秘密 协定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原因①: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现代 化的保障 材料二:万里问一个农民:“你有什么要求?”那农民把 破棉袄掀开,拍拍肚子,意思就是希望肚子能够圆起来!
好年景 差年景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9两 /天 0.11元/天
2.8两/天 0.04元/天
附注:全村有20 户人,常年外出讨 饭的有19户
原因②: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中共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采取的措施: ⑴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⑵财政体制改革 ⑶金融体制改革 ⑷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⑸国家经济管理机构改革 ……
小 结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后来,弊端日益突出,对农 村、城市经济发展的阻碍越 来越大。
建国后,50年代中后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对初期的经济 建设有一定的 积极作用
废除封建土地 1950-1952 所有制为农民 土地所有制 把土地等生产 1953-1956 资料由私有制 改造成公有制
1958年
提高公有化的程 严重挫伤农民 度与扩大规模 的生产积极性
公有制前提下改 调动了农民积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1978年以后 变经营管理方式、极性,推动农 业生产的发展 分配方式
材料四: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一切财产上交公 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 (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 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材料五:农民呢,在下地的时候爱干不干的,实际上是一种 怠工,我跟万里同志讲,农民的消极怠工情绪很厉害。人民 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 纳鞋。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总结二:中共历史上有哪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从中可 以获得什么共同的历史认识?(报纸第二版) 时间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为什么“分田到户”会“坐牢杀头”? 为什么“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 户”?
由于分配上搞平均主义、 吃大锅饭,影响了人们生 产积极性的发挥,粮食产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 量极低,小岗村最好的年 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 景每人每天9两粮食,收入 0.11元;最差的一年每人 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 每天2.8两粮食,收入0.04 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 元。小岗村当时共有20户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 18岁。 人家,115人,除了1户外, 其他户每年都要外出讨 饭。 ——《30年》
第二篇章 中国需要怎样的改革?
一、解放农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农民的自我解放 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 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 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 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 务的80倍。还有钱,小岗农 副产品收入47000元,平均每 人400多元。在当时,对这群 “叫花子”来说,这无疑是 一座光芒四射的金山。 ——《交锋》
第三篇章 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三十年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哪些变化?
第三篇章 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中国农村走上了富裕路
第三篇章 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三篇章 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三十年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第三篇章 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三十年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问题如何解决?
措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加强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培训
第二篇章 中国需要怎样的改革?
三、解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思想界:姓社?姓资?人心惶惶……

第12课(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 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安徽农民积极性提高
邓小平视察四川农村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
②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 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得到中央肯定后在全国普遍推广,形 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 资源配 置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手
段配置
市场配置
行政手段在资源 市场在资源配 特点 配置中起基础性 置中起基础性 调节作用 调节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国民经济: 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 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2 、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 法,正确的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比, 哪种体制好一些?
计划经济 好呀! 不,市场 经济好多 啦!
计划经济 建立 特征 积 极 消 极
一五计划末期
市场经济
21世纪初 市场调节资源的配 置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自发性、滞后性

(人教版)高二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人教版)高二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①都未改变公有制的主导地位;②
都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③都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都调 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 背景 ——20 世纪 80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 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2)意义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 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
革。 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企业活力 ,把企业搞活。 (1)中心环节:增强____________ (2)措施 政企分开 ,简政放权,使企业 ①在管理体制上,实行__________
我国是什么时候停止使用这些票证的呢?你知道“票证 时代”的结束说明了什么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吧!
目 标 导 航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
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承包经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普遍实行以________________ ②基层政权组织的调整: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 人民公社 ,建立乡、镇政府;撤 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 _____________ 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巧思妙记:本课知识可归纳为 “一、二、二”:一个转 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二个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二种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徘徊)(2)党内的左倾错误继续:(两个凡是的方针)(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邓小平的三起: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3)经济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合作探究】: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二、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2、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高中历史“二合一”备课笔记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二合一”备课笔记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新课标“二合一”备课笔记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浏览教材内容,建立知识结构: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历史纵横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他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定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邓小平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二、经济体制改革【展示材料】缓慢。

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种生产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得到中央的肯定。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阅读学思之窗:1978年,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

为抗旱救灾,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

在这种政策推动下:当年底,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

一年后,这里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

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公粮的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并归还了历年所欠的贷款。

补充资料:1979年安徽凤阳梨园公社小岗村产粮66158千克,是1966-1970年5年产量的总和,受粮给国家12497千克,是国家征粮计划的七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 B )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4.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D ) A.解放社会生产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 的经济活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思想
经济 2、决策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经济路线: 3、意义: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 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 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探究:“两个凡是”的 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 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提示: 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实质: 影响: 国民经济徘徊不前
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 “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 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 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摆 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就稳定了,天下就大定 了。”
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 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理由?
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分配:过于平均 历史原因
1978年,安徽省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库干涸,河水断流, 农田龟裂,人畜缺水。为了抗旱救灾,安徽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 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在这种政策推动下,1979年春,凤阳县 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 包干经营。经营一年后,粮食不仅没有减产,反而获得空前大丰收。 1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1970年产量的总和。油料产量超过 合作化以来二十多年的总和。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 过一斤公粮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归还了历年所欠的 贷款。(教材P55“学思之窗”)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小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 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 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 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 失去了活力。
2)城市(1984)
内 容
增 中心环节: 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自主经营 所 措 施: 有 制:公有制——多种 分配体制:平均主义——多种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农村经济改革的意义
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得到发展;
促进城市改革。
【探究】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 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 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 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 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 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 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 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 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 没有自主权。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 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 (无农不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 的根本条件。 现实原因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 “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一般一乡一社, 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 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 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 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 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 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 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 解决温饱问题。 从材料中,你可以看出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和分配 制度存在哪些弊端?
返回
实现共同富裕
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 是盲目的,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 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 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 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⑶积极作用: 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 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 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 ⑷消极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 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 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小 结
计划经济 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决策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D) A、遵义会议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中国共产党“八大”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2.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 A) 责任制的省份是( A安徽、四川 B安徽、江西 C福建、四川 D安徽、广西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 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 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 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 负盈亏。
1500 1000 500 0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7年 1998年
2500
(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占全国农户 总数的98%)
1、原因: —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初步改革: 1)农村: 原因 经营方式: 集体生产—分户经营--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1978 安徽、四川) 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分配方式: 管理方式: 人们公社——乡、镇政府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探究】从凤阳的前世今生我们可以得 不见新娘进凤阳。 出什么启示? 改革前的凤阳 【提示】启示:改革要持续进行
1976年产粮 1980年产粮 0.77亿公斤 5.02亿公斤
今日凤阳县小岗村
1981年产粮
1982年产粮
6.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改革初期的凤阳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思想:“凡是”—真理 经济:停滞
2、决策 “左”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拨乱方正 经济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3、意义: 伟大转折 新的起点
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关系) 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 会安定。
“大包干,大包干,直 【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此时中国农 1978年-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 民收入增长的原因 示意图 家的,留足集体的,剩 【提示】 下都是自己的。”
原因:根本: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2000 直接: 联产承包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今日台州农村
返回
新 生 活
新 变 化
1978年,合肥建成区面 积只有51平方公里不到, 而这个数字已停滞了13年, 全市建筑物平均层数只有可 怜的1.79层,简易平房 占全市各类建筑物49%。 1977年底,全市道路总 长不到106公里
60年代初期的金寨路
今天的金寨路
探究:合肥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006年,合肥市建成区面 积为224.74平方公里,城 提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市道路长度为1554公里
20世纪80年代后的四大件
如今的四大件
【探究】四大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改革促进了生产
力发展,提高了人们生 活水平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
资本主义的市场 经济
所有制形 式 生产目的 后果 生产资料私有制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 济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 基础
义: 积极性,竞争机制,增加活力, 经济发展,效益提高 积极性—生产力—经济发展

3、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
探究: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
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实质
生产关系的 局部调整和 社会主义制 度的自我完 善和发展
前提
坚持 社会 主义 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特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


互作用和影响,推动资源的流动与分配。 积极作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促 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作用: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 目性、自发性、滞后性。
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配置
5.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 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D )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78 1
1989 2
系列1
1997 3
2003 4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企业民主化管理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的
解放 发展 生产 力
目标
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三、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内:改革遇到阻力;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
十四大(1992)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十五大(1997)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生产力发展—— 生活水平提高
20世纪80年代前的四大件
直接原因:在安徽省政府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 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本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