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

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

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

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相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

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

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

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

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

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

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

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

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歌德哲学思想

歌德哲学思想

康德用一句话把这个难题摆了出来: 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
在康德哲学中,“先天的”与“后天的”是一对基本概念。 “后天的”意即单纯经验的,就知识而言表现为个别、偶然和相对的。“先天的”意即独立于 经验而且是经验的先决条件,就知识而言表现为普遍和必然的。 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主体为知识提供形式。知识就内容而言是经验的,就形式而言是先天的。
关于外在事实的知识
必须建立在感觉经验智 商,只能是或然的。
“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 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 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 想像中归类。”
宗教方面
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 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 明上帝的存在。
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 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 与灵魂的存在。 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 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 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 假设必须成立。
伦理学方面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 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 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 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 天获得。 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 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只有 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 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 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 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 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 就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康德 Immanuel Kant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日耳曼人,作家,1724年4月22日生于Königsberg (哥尼斯堡),1804年2月12日逝,年79岁。 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 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 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和集大成者。

康德数学哲学

康德数学哲学

康德数学哲学
康德数学哲学是一种认为数学是先天综合判断的数学哲学思想,由近代欧洲的哲学家康德提出。

康德认为数学知识具有可靠性和客观实在性,它并不是后天经验所形成的,而是由人类的理性所构成的。

康德认为,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形成,并不是通过经验归纳得出的,而是通过人类的理性所构成的先验知识。

这种先验知识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它构成了人类理性的基本框架和结构。

因此,数学并不是一种经验科学,而是一种先验科学。

康德认为,数学知识的客观实在性表现在它所研究的对象是超越经验的、纯粹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实体。

这些概念和实体是独立于经验存在的,它们不依赖于任何经验事实,因此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康德的数学哲学思想对后来的数学哲学和科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数学哲学中,有一种称为“数学实在论”的观点,认为数学知识是独立于人类的客观存在的知识,与康德的数学哲学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康德著作或相关哲学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康德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观点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建立了一种以纯粹理性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并以此回应了早期现代哲学的一系列问题。

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 纯粹理性的存在:康德认为,人类具有一种超越经验的纯粹理性存在,它不受经验的限制,可以引导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理性的限制:康德认为,尽管纯粹理性具有重要的认识能力,但它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和限制性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依靠纯粹理性来认识一些特定的事物或领域,例如神秘、道德和美学等领域。

3. 经验和悟性的结合:康德认为,理性和经验应该相互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认识。

他强调了悟性和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可以互补,帮助我们发现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4. 伦理学的重要性:康德的伦理学是他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他认为人类的目的是实现普遍的道德法则,这些法则不仅适用于个人,还适用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未来。

5. 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康德强调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行动应该是自由和自主的,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所控制。

他还认为,自由意志是理性的表现,只有通过自由意志的行动,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和自我实现。

总之,康德的主要观点涉及到知识论、伦理学和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人类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1.两个世界的区分:康德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区分,即"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

现象世界是我们感知和经验的世界,受到我们主观认识的限制;而物自体世界是超越我们经验能力的事物本质所在。

2.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试图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探讨我们对于认识和理性的界限。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能力受到先天的概念和形式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概念和形式来理解世界。

3.义务论伦理学:康德提出了基于义务的伦理学,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理性原则而非感性的欲望。

他的道德理论以"行为的普遍化原则"为核心,即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够成为普遍法则来判断其道德性。

4.经验与概念的关系: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感觉材料与我们内在的概念和判断相结合而构建的。

他强调了理性的作用,并主张我们的认识不仅依赖于感性经验,还需要理性的活动。

5.美学与审美判断:康德对审美领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审美判断力"的概念。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基于一种对客体的无目的欣赏和纯粹感性的经验。

这些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哲学和其他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1。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道德哲学对于现代道德体系的确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康德的道德哲学包含了他对理性和自由的理解,以及他所提倡的道德原则——“以人为目的,而非以人为手段”。

首先,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了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意志的持有者,而且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理性能力。

因此,人应该根据理性的标准行事,而非随意地行动。

康德还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其次,康德的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所提倡的“以人为目的,而非以人为手段”的道德原则。

康德认为,人是唯一的价值,而所有的物质和其他事物都只是手段,用来服务于人。

因此,人在行动时不能将他人或自己作为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应该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最终目的,这也就是“以人为目的”的道德标准。

最后,康德的道德哲学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例如,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应该以人为目的,并珍视人的价值。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需要尊重、信任和支持他们,不利用他们或欺骗他们。

其次,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标准来行事。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运用常识和理性来思考我们的行为是否有益于自己以及他人,并为我们的行为负责。

最后,我们应该充分发扬自己的自由意志。

康德认为,人类应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受制于环境或外部因素。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决策权,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总之,康德的道德哲学激励我们去珍惜人的价值、以理性为准绳、发扬自由意志。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理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能更加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创造更加美好、公正、自由的社会环境。

康德的哲学观

康德的哲学观

康德的哲学观一、康德哲学产生的背景1. 启蒙运动的影响-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启蒙运动蓬勃发展。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自由、平等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康德深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他试图为知识、道德和审美等领域建立起基于理性的坚实基础。

例如,启蒙运动倡导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摆脱迷信和无知,康德的哲学也是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深入探索,他要回答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规范道德等方面的界限和作用等问题。

2. 近代科学发展的推动- 牛顿物理学等近代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牛顿对物理世界的机械论解释给当时的哲学思考带来了深刻影响。

康德一方面接受了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的有效性,但另一方面也意识到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哲学需要对科学知识的基础进行反思。

例如,牛顿物理学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但康德思考的是人类如何能够认识这些规律,人类的认识结构与这些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等。

3. 哲学传统的传承与挑战- 康德之前的哲学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传统。

经验论如洛克、休谟等强调经验是知识的来源,而唯理论如笛卡尔、莱布尼茨等强调理性的先天作用。

经验论发展到休谟时,对因果关系等重要概念提出了怀疑论的挑战,认为因果关系只是习惯性的联想,而非必然的联系。

这一观点促使康德思考如何在克服怀疑论的同时,综合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合理之处。

二、康德的认识论1. 感性直观- 康德认为知识始于感性直观。

感性是我们接受外部世界刺激的能力。

例如,我们通过感官(如眼睛看、耳朵听等)接收到外部事物的表象。

他提出了时空作为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时空不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而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的先天条件。

我们看到一个物体在空间中存在,并且在时间中持续,这种时空的感知是先于我们对物体具体属性(如颜色、质地等)的感知的。

2. 知性范畴- 知性是对感性直观提供的材料进行思维的能力。

康德提出了十二对知性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等。

这些范畴是先天的概念形式,它们对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和综合,从而形成知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事件总是伴随着另一个事件发生时,我们运用因果性范畴来理解这种关系,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康德哲学思想综述

康德哲学思想综述

康德哲学思想综述‎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

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

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

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相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

‎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

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

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

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

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

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

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

康德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康德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康德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康德哲学属于唯心主义,是形而上学客观唯心主义,带有不可知论的观点。

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拉脱维亚裔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康德哲学框架

康德哲学框架

康德哲学框架康德哲学框架是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系统的基础。

康德的哲学系统包括他的著作《实践原理》和《纯粹理性批判》,以及他的观点和思想。

康德著作中提出的思想和观点,是康德哲学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

康德哲学框架的核心思想是"实践原则"和"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原则"认为,人类行为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以追求自我实现。

康德认为,这些道德准则可以被称为"有形"或"无形"的准则,它们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衡量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纯粹理性批判"则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基于理性,而不是情感或感情。

康德认为,人类应该根据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来衡量他们的行为,而不是根据他们的情感或感情。

康德还认为,人类必须通过理性思考来实现真正的自我实现,而不是依赖情感或感情。

康德哲学框架还包括康德的"实际主义"思想和"位阶论"思想,以及他的"自由意志论"和"自然律"论。

康德认为,实际主义是人类智慧的基础,位阶论是人类理解和行动的基础,而自由意志论和自然律论则是人类行为和行动的基础。

康德的哲学框架还包括他的"美学"思想,即美学认为,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应该遵循一定的节制,以获得真正的美丽和幸福。

康德认为,美学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幸福,而且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行使他们的自由意志。

最后,康德的哲学框架还包括他的"宗教"思想,即宗教认为,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应该基于宗教信仰,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慰。

此外,康德还认为,宗教可以帮助人们解释生活的意义,并引导人们走向自我实现。

总而言之,康德的哲学框架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其中包括他的实践原则、纯粹理性批判、实际主义、位阶论、自由意志论、自然律论、美学和宗教思想。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

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

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

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

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

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康德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思想晚年的康德突破了三大批判关注的知、行、意的理性哲学范畴,把目光移向了以人的权利与自由如何可能为主干的政治法律哲学的范畴之中。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哲学思想篇一康德法哲学思想析略【摘要】晚年的康德突破了三大批判关注的知、行、意的理性哲学范畴,把目光移向了以人的权利与自由如何可能为主干的政治法律哲学的范畴之中。

康德认为由先验理性所决定也存在于实践哲学之中的自由是演绎权利的逻辑起点。

这一切都基于人的理性存在,但由于人具有双重属性因而受到自然法则的支配,所以这种理性存在不是纯粹的,由此建立法治国家就成了实现自由的实践通途。

【关键词】康德法哲学理性自由法治【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康德以三大批判为基石创建的批判哲学体系奠定了其在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实现了欧洲乃至整个人类哲学史上的一次巨大转变。

实际上,出于对政治焦灼而密切的关注与深刻而沉着的革命热情,晚年的康德突破了三大批判关注的知、行、意的理性哲学范畴,把目光移向了以人的权利与自由如何可能为主干的政治法律哲学的范畴之中。

故而,有学者将体现这些思想的主要著作,包括《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论永久和平》、《法的形而上学原理》称之为“第四批判”。

①恩格斯曾赞誉康德哲学掀开了德国哲学的革命的新篇章。

②理性思想指导下建构的康德法哲学康德法治思想的哲学史背景。

康德登上哲学舞台之时,以洛克、巴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与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在争鸣之后各自都陷入了理论困境而无法自救。

经验论者无法解释建立在感觉经验之上的知识或然性与他们追求的普遍必然性在逻辑上的内在矛盾,而唯理论者试图从理性推演出全部知识的努力也陷入泥沼。

早年属于唯理论学派的康德而后在休谟的“提示之下”打破了他“独断主义的迷梦”,走上了批判哲学的道路。

康德一面指责独断论的“专制”,一面却又指责怀疑论者不断地对牢固的哲学根基进行破坏,“但幸好他们是少数人”③而康德自己的构想则与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一脉相承:为真正的科学清理出一个可靠的地基。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1、康德认为:“在认识中,不是⼼灵去符合事物,⽽是事物要符合⼼灵。

”这后来被⼼理学所认同,在丹尼斯·库恩《⼼理学导论》中被解释为知觉预期,这⼀章连同在⼀起的还有知觉习惯与知觉学习。

我们所遭遇的事物,如果在预期之中便觉得很正常,反之便是始料未及,偶然性就是这样发⽣的,它使⼈⽣更加丰富多彩⽽不是重复。

在津巴多与格⾥格的《⼼理学与⽣活》这本书中,更是以链式结构来予以说明:感觉通过布罗德本特过滤器进⼊知觉,再与预期或先验交汇于再认。

在教育中,⼈们往往⽤⾃⾝的预期去看待教学,⽽教学的深刻与优劣绝不是成年听课者或者评课者的感觉,⽽是处于课堂学习中学⽣的感觉。

有的东西成年⼈认为很好,但对于学⽣来说却是过眼烟云;有的东西成年⼈不屑⼀顾,⽽对于学⽣来说却可能终⽣难忘。

2、康德认为,⼈类在其经验之外具有⼀种与⽣俱来的天赋本领,⽤之来认识⾃⼰和外界事物。

⼼理学⼤师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便来源于此,⽽事实正是这样,⽐如:狗天⽣不爱吃鱼,⽽猫天⽣不能游泳,在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中,婴⼉要等六个⽉⼤时才能解锁。

他的先验论说的正是先于经验,知识可以由经验获得,但不⼀定都来源于经验。

教育的本质是“开启⼼智,激发潜能”,即⼈本⾝未能解锁的潜能在等待教育来激活,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实现两个激活——激活教材、激活学⽣。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正是符合了康德的学说,那些智能不是从教育中获得的,⽽是从教育中激活的。

⽐如:海城教务处钟艳舫主任在年近五⼗时,从师学习⼯笔画,从⽽激活了原本潜伏的天赋,不仅每天乐此不疲⽽且连续获⼤奖,从此找到了⾃⼰⼈⽣的⽞机。

3、康德认为,在⼼灵之外,还有独⽴存在的物⾃体,它隐藏在现象之中⽽我们⽆法得知。

解析如下:我们感觉到的物体是经过⾃⼰⼤脑⽪层整合过的东西,已经不是物体的原相,⽽那个原相隐藏于现象之中,只有通过胡塞尔现象学的⽅法才能得到真相的⼀窥。

在教育中,家长们津津乐道的补课,正是抹杀内省时间的枷锁;课堂的⼤容量教学,在短时记忆的覆盖下磨灭了最宝贵的好奇⼼;流⽔线整齐划⼀的应试教育,造就着有学历⽆⽂化的乌合之众;在各种新名词翻新下的办学,掩盖着⾦钱利益的链条;各种励志的⼼灵鸡汤,使⼈们丢弃了对⼈⽣坎坷与波折的警觉。

康德的教育哲学

康德的教育哲学

理性主义倾向
康德的教育哲学建立在理性主义 基础上,强调先验知识和逻辑推 理,可能导致对感性经验和具体 实践的忽视。
道德与教育的分离
康德将道德和知识分离,强调道 德的独立性和超越性,可能导致 教育实践中知行分离的问题。
康德教育哲学的实践挑战
教育目标的模糊性
康德的教育哲学目标较为抽象和模糊 ,难以具体化为可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教育实践。
道德教育与教育的关系
康德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也是实现自由的重要保障。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理解道德原则和规范,并付诸实践。这种道德教 育有助于个体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同时,道德教育也有 助于培养个体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在追求自由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违背道德原则。
理性的培养与教育的关系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的最高能力,也是个体实现自由和自 我完善的关键。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理性思维和 判断能力。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不盲从权威和传统。这种理性的培养 不仅有助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有助于推 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VS
康德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 子的道德判断力。家长应该通过日常 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引导孩子理解道 德原则,学会判断是非对错,形成正 确的道德观念。同时,家长也要注重 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责任感,让他们 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康德教育哲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教育是康德教育哲学实践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康德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和自由,而不是仅仅追求知 识和技能的学习。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 力和批判性思维。

康德的哲学思想主张

康德的哲学思想主张

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主张包括:
绝对自由和绝对应答责任:康德认为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意志,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负有绝对的应答责任。

原则自治:康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以自己的原则为准则,而不是受外界环境或情绪的影响。

绝对尊严:康德认为人类具有绝对的尊严,并且应该受到尊重。

德性自由:康德认为人类具有德性自由,即人类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意志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
德性。

他认为人类在道德上是自由的,而不是受生物本能或外界环境的影响。

此外,康德还认为人类具有理性和科学性,并且认为人类应该通过理性来探究真理。

他提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即人类可以通过纯粹理性来批判和分析现实世界。

康德的哲学思想对近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西方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为后世哲学家所借鉴和批判。

康德的哲学思想以“康德哲学体系”为核心,从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方面全面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一、康德的认识论1、经验与先验康德认为人们的认识分为经验和先验。

经验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感观所获得的知识,而先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自带的一些概念和原则。

经验是以感觉为基础的,而先验则是我们的认识能力内在的、固有的结构,是纯粹理性的产品。

康德将先验分成两种,一种是经验前的先验,如时间和空间等;另一种是经验后的先验,即形成经验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先验形式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脱离先验形式来认识事物,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是通过先验形式构建出来的。

而且先验形式不是来源于经验,而是来源于普遍适用于一切认识对象的纯粹形式。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对事物认识的先验形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础的方式。

时间和空间不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自然地构成的认识条件。

3、现象和本质康德在哲学中提出了“现象”和“本质”的概念。

现象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的外在表现,是我们通过感官所能直接观察到的。

而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是背后真实的存在。

康德认为,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而本质则是我们无法直接认识的。

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现象的世界,并不是本质的世界。

4、认识的局限性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无法突破这些局限性,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因素是主观的,是建立在认识者自身的认识结构上的,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对世界的一种表现,不是对世界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康德提出了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无法越过这些限制去认识世界的真实本质。

二、康德的形而上学1、形而上学的限制康德对形而上学提出了批评和局限性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的哲学思想思想与生命体现为一种高贵康德的哲学思想1770年是康德学术活动和哲学思想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就职论文《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由于这篇论文为他后来创立的先验唯心主义的批判哲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学术界通常都以这一年为界限,把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一)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方面。

他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康德的新自然观集中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说”中。

第一个假说是“潮汐假说”,即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的摩擦而逐渐减慢的假说。

这一理论是康德在1754年发表的《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起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提出的。

康德认为,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海洋的水位发生着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水位的涨落与地球表面不断发生摩擦的结果,势必导致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

这种影响在短时期内固然微不足道,但长期积累又得不到补偿,最终必然会使地球自转停止而走向死亡。

康德的这个假说已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确证。

这一假说的哲学意义就在于,它表明了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是运动的,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过程。

第二个假说是“星云假说”,即关于宇宙中诸天体起源和演化的假说。

这一理论是康德在1755年匿名发表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即中文译本《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提出的。

康德认为,宇宙间最初充满着分散的、云雾状的物质微粒,即“原始星云”,它们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

由于这些微粒分布的密度不同,因此在引力的作用下,密度较小的质点便逐渐聚集到密度较大的质点上去,从而形成引力中心;与此同时,由于斥力的作用,又使向引力中心作直线运动的微粒向侧偏转,逐渐形成围绕引力中心作平面旋转的涡旋运动。

这样,在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下,处于涡旋运动中的物质便逐渐向一个平面集中,形成圆盘状结构,中心部分凝聚成太阳,外围部分则构成绕日运行的行星。

康德认为,太阳系就是这样形成的。

他还把太阳系起源的假说推广到整个宇宙,认为宇宙中无数的恒星和天体系统都是按照这一给定的运动规律形成的,整个宇宙就是一个不断生成又不断毁灭的永恒的运动过程。

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在其《宇宙体系》中,又独立地提出了与康德类似的关于太阳系起源于炽热星云的假说。

此后,这一假说便以“康德一拉普拉斯假说”为名而载入科学史册。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对天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

17、18世纪,在自然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宇宙不变论。

按照牛顿的观点,宇宙中的诸天体都是一下子造成的,并处在固定的位置上,由于“上帝”的“第一次推动”才运动起来,此后便沿着固定的轨道循环往复地运转下去,永远不变。

康德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这种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提出了宇宙的自然生成和发展的学说。

在他看来,宇宙中诸天体的形成不过是原始星云自身运动的结果,而不需要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即“上帝的直接插手”。

康德宣称:“给我物质,我将给你们指出,宇宙是怎样由此形成的。

因为如果有了在本质上具有引力的物质,那末大体上就不难找出形成宇宙体系的原因。

”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坚持从物质本身及其运动来说明天体的形成,把宇宙看做是一个在时间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对此,恩格斯曾给予高度的评价。

恩格斯指出:“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

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恩格斯还指出,在康德的发现中包含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

如果说宇宙天体包括地球是某种逐步生成的东西,那么,地球上现在的地质的、地理的、气候的状况,它的植物和动物,也一定是某种逐步生成的东西。

可见,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

康德提出的关于天体演化的辩证见解,无疑是自然观上的一场革命。

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康德并没有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底,他的宇宙发展论还没有完全摆脱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

例如,康德一方面指出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另一方面又说宇宙有中心,时间有开端。

在天体起源的问题上,康德虽然用“原始星云”这种物质来说明宇宙的形成,但又认为“原始星云”不同于“原始原因”,只有上帝才是宇宙的始因。

他认为,上帝创造了物质,并给物质以自由,物质才能按自身的规律成为“宇宙的构造者”。

康德还认为,虽然有了物质,就可以从物质自身的运动中指明宇宙的形成过程,但却不能完全清楚地说明一棵草或一只幼虫是怎样从物质中产生的。

总之,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的自然观中仍包含有自然神论和形而上学的因素。

(二)批判哲学的形成与特征在“批判时期”,康德的研究重点已从自然科学领域转向了哲学领域。

1770年,康德的教授就职论文的发表,标志着他的哲学思想从前期的理性主义的独断论向批判哲学的转折。

在这篇论文中,康德首次提出了先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基本思想。

此后,循着这一思路,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康德相继发表了著名的“三大批判”,逐步建立起他的完整的批判哲学体系。

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思想背景。

首先,对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8世纪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根本精神是理性和自由。

法国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以自由为目的,向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发起了猛烈的批判。

康德和启蒙思想家一样,也主张用理性去批判一切。

他指出:“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一切都必须经受批判。

通常,宗教凭借其神圣性,而立法凭借其权威,想要逃脱批判。

但这样一来,它们就激起了对自身的正当怀疑,并无法要求别人不加伪饰的敬重,理性只会把这种敬重给予那经受得住它的自由而公开的检验的事物。

”康德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理性、自由、平等及共和思想,特别是卢梭的政治和道德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卢梭思想给他的最大教益就是:“我学会了尊重人”。

康德把“自由”看成是每一个人惟一不可放弃的权利,并认为人民有建立他们认为好的国家制度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康德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进行社会改革。

他认为,立法权只能属于人民,只有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即由人民立法,国王依法管理的“共和国”,才是最合理的国家制度。

不过,康德又认为,这种共和国只是人们应当力求实现,而实际上却又永远不能达到的“理想”。

康德虽然强调对封建专制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但又认为这种改革不能由人民通过革命的方式来实现,而只能由君主通过改良的方式来实现。

康德的上述思想虽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一面,但它毕竟反映了在法国启蒙思想影响下的德国资产阶级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和追求。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应当公正地把康德哲学看成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其次,对康德批判哲学产生直接影响的是近代哲学认识论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尤其是莱布尼茨和休谟的哲学。

莱布尼茨认为,人类理性本身包含着一些先天原则,理性通过反省可以认识这些先天原则,从而获得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休谟的怀疑论则认为,一切观念都来源于感觉印象,而感觉印象即知觉的原因是不可知的。

因此,感觉印象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休谟还认为,因果联系来源于习惯性的心理联想,而并无任何客观或理性的基础。

康德早年信奉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哲学,后来在休谟哲学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

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休谟的怀疑论启示了康德,使他认识到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是一种独断论。

在康德看来,所谓独断论就是,在没有批判地考察人类理性能力之前,就武断地把理性自身所具有的原则认定为事物本身的规定,并武断地认为理性具有认识事物本身的能力。

康德认为,包括18世纪法国唯物论在内的一切“形而上学”都是独断论。

不过,康德也不同意休谟的怀疑论观点,尤其是休谟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必然性观点。

他认为,休谟的怀疑论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根本否认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其结果不仅否认了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而且否认了作为知识基础的外物的存在。

康德认为,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共同错误就在于,它们在考察知识的来源和客观性时,都对人类理性采取了一种非批判的态度。

因此,康德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在进行认识之前,先要对人类理性能力本身进行批判地研究和考察。

康德由此走上了创建自己的批判哲学的道路。

康德把“理性批判”看做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他明确指出:“我说的批判并不是对书本和体系的批判,而是从理性可以不靠任何经验独立取得的一切知识着眼,对一般理性能力进行的批判。

”可见,康德所谓的批判,就是要批判地考察人类的“一般理性能力”及其适应的范围和所能达到的限度。

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