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节目观后感
大国海运纪录片观后感15篇
大国海运纪录片观后感15篇大国海运纪录片观后感15篇篇一:大国海运纪录片观后感观看《大国海运》记录片后,更加了解国家的强大和贡献,随着世界贸易不断增长,集装箱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重要。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之一,也在这一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本期节目中,使我更加了解到集装箱的重要性。
作为集装箱制造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我们提供的不光是一个集装箱,同时也是中国制造,我们不光要注重质量和技术,更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和管理。
提高全体人员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我们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
通过不断推动技术改进和人才培养,将继续成为全球集装箱制造业的领导者。
我相信,在中国制造品牌的支持下,中国集装箱制造业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篇二:大国海运纪录片观后感在第一节《黎明启航》中,国民党镇府与美国图谋对于新中国进行局部封锁,中国海运事业面临巨大危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提起布局,通过与波兰合作组建中波公司,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锁,使得中国海运获得了技术性支持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在这里我看到了,先人面对困难临危不惧的心态,认识到了面对问题要做好提前预防的重要性,在我们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也是一样,要时刻做好提前的布局,发现未来会面临的问题,做好预防,才能真正解决危机和困难。
篇三:大国海运纪录片观后感大国海运,讲述中国海运发展史。
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量突飞猛进,港口压船、货物压港情况非常严重,落后的杂货装卸作业方式,无法满足国家发展需求。
为解决这一突出的困难,天津港建成中国大陆港第一个集装箱码头,开辟了中国集装箱运输新时代,成功攻克港口装卸效率低的问题,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通过集装箱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得更加紧密。
在当今世界贸易中,集装箱多式联运仍然具有重大的影响。
我们作为集装箱造箱人,深感自豪的同时,也深知肩负的重大责任,做好每一个集装箱部件,造好每一台集装箱,都是在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紫禁城纪录片观后感(9篇)
紫禁城纪录片观后感(9篇)看完纪录片《故宫》,大家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了紫禁城纪录片观后感(9篇),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紫禁城纪录片观后感(9篇)篇1:紫禁城纪录片观后感十年前,纪录片《故宫》的最终一集“永久的故宫”介绍了从开头的“紫禁城全面修缮工作”,其中提到了在修复倦勤斋的通景画时,为了能尽量和乾隆高丽纸保持全都,修复者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查找合适的裱纸。
这个特别短暂的小片段,让逾千年历史的潜山桑皮纸重回公众视野。
现在,一部从文物修复角度描述故宫生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温情而不煽情。
与此同时,故宫里的那些珍品能交到一群有心的匠人手里,红墙暗阁也变成有温度的日常。
故宫作为中华文明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存在,始终使人们慕名而去,除了恢弘的建筑、精致的皇家园林,里面的文物展更是成为了吸引人们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着那些或斑驳的铜器、或残缺的陶瓷、或奢华的装饰,仿佛回到了过去发现偌大的清宫中劳碌的宫女太监提的宫灯端的银器,孤寂的嫔妃们把玩的多宝格亦或那权力顶端的他听着滴滴答答钟表的转动,感受着时间的消逝。
枯燥却有欢愉,不动声色地记录着皇城内每个人的年华。
金阁寺的飞鸟,在岁月里代谢的鳞羽。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乾隆皇帝用过的黄花梨百宝嵌顶箱柜,清朝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还有那万寿紫檀屏风。
城门外的我们第一次发现现代城门里的故事,宫墙内的安静和修复工内心的安静中暗藏着汹涌却平淡的热忱,神奇又日常,古老又鲜活。
其次集丝织组缂丝时的温顺,仿佛恍惚观察的是百年前的绣娘宫女,那一纬一纬的线,穿梭织就时间的画面,一如从前。
星期一早晨,陶瓷组的老师傅在空无一人的故宫里骑车穿梭,旁白里流出“最早享受过的人,是百年的末代皇帝溥仪”;青铜修复师修复完寿康空里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海南黄花梨柜子,便坐在对面的炕上悄悄欣赏,“乾隆的生母,当时或许就像这样,坐在这里观赏过自己的柜子”。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观后感:纪录片《中国》《中国》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纪录片,全片以深情细腻的镜头展现了中国的自然环境、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
观影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的壮美景色,也对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智慧深感敬佩。
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个人观后感。
1. 自然环境的壮美《中国》充分展示了中国大陆的雄奇山脉、广袤的草原、辽阔的河流以及各个地域独有的自然景观。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展示的长江、黄河和珠穆朗玛峰等地标性的自然景观。
这些景观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然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向往和保护意识。
2. 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如万里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这些古老而神奇的遗迹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努力。
观看这些景观的同时,我也被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所震撼,并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人民生活的真实展示《中国》以真实的记录方式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从农村的劳作、城市的繁忙,到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纪录片展示了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观影过程中,我深感中国人民的勤劳、坚韧和乐观,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真实而细腻的记录方式让我更加了解中国人民的心态和价值观。
4. 未来发展的希望与挑战纪录片中反映了中国的经济、科技、城市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我被中国人民在不同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深震撼。
然而,纪录片也不回避中国面临的挑战,如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
这让我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做出的努力和改革表示钦佩。
总的来说,纪录片《中国》通过丰富多样的画面,展现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人民生活和未来发展。
观后感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深感敬佩。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深信中国一定能够应对面临的挑战,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精选4篇)
How self-discipline you are, how free you are.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精选4篇)纪录片观后感1作为一部纪录片,《海洋》拥有着良好的口碑。
对于一个影迷而言,绝对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时机大饱眼福。
或许有太多的人认为《海洋》单单只是一部纪录片,不值得花几十元泡在电影院观看。
不过那只是限于那些没有领略过的《海洋》巨大魅力的人。
《海洋》的开场让人难以忘怀。
它不像其他的电影一样开场就长篇大论的述说着,没有过多的话语而只是用壮观(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词能更准确地描绘大海的魅力)的大海场景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的视觉神经。
不用多少浮华煽情的词语,惊骇的海浪,呼啸而过的海风就像天生的绘画家,为我们描述着这个占据了地球三分之二世界的地方所独有的魅力。
有温馨,有孤寂,有舒缓,有狂野,有静谧,有绚烂,有残酷,有可爱……影片从一个小孩的疑问开始,由一只蜥蜴的视角去看待海洋,以及人们对海洋的影响,延伸到了整个世界和这个宇宙。
而这个宇宙中唯一存有生命的地球,都是从海洋开始的。
大海孕育了生命,万物因水而生。
它是充满美感的,看那鱼群闪着耀眼的银光,变化莫测,肆意舞动着,好似一位舞蹈家在水中欢乐的荡漾。
海豚越过水面,惊起了一群正在捕食的军舰鸟。
大海是狂野和绚烂的。
深不可测的海底隐藏着无限的静谧与生机,只有一条小鱼在海底游荡。
“呼”的一声,那可怜的小鱼就进了伪装在沙子中的灯笼鱼的肚子里了。
龙虾、海蟹也逐渐活动起来,只是头上一条鲨鱼划过,四周便又寂静了起来。
龙虾、海蟹都机灵地钻进了珊瑚里,小小的寄居蟹也藏进了贝壳之中。
大海看上去危机四伏。
我带着些许困意看完了这一段,但是困倦并非对影片内容的厌倦,而是一种心灵和大脑的松弛。
经过开场时的雄伟壮观,我们又跟随镜头漫步在海底的花样世界之中。
海洋在生物的点缀下显得宁静、安详。
一只座头鲸唱了起来,将高山般壮阔的歌声传向远方。
顿时,一切都寂静了下来,仅有一两声的轻声慢语在水中漂洋。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在观看完纪录片《中国》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成就。
这部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和详实的文字,展现了中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成就和进步。
第一部分:自然风光纪录片中展现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包括壮美的山川、广袤的草原、清澈的湖泊和壮观的河流等。
其中,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壮美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纪录片还介绍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工作,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第二部分:人文景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纪录片中展现了中国的古建筑、文物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景观。
例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以及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等。
这些景观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第三部分:科技创新纪录片中介绍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和进步。
例如,中国的高铁、5G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以及中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这些成就不仅展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也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四部分: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纪录片中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例如,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合作等。
这些合作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结:通过观看纪录片《中国》,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成就和进步。
同时,也更加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实力和魅力,也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观后感(通用39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纪录片观后感篇1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
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
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
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
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
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1篇)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1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1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
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
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
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
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
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
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
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2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
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
《央视纪录片-老广的味道》观后感范文三篇
《央视纪录片:老广的味道》观后感范文三篇【篇一】《央视纪录片:老广的味道》观后感优点:首先,把我看饿了;其次,食物的制作过程让我对粤菜的技法和真谛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再次,珠三角和粤东西北都涉及到;尤其,鲜、偏、时、精、造这几个特点对于广东菜(非粤菜)的特点总结得相当到位了;最后,讲述食物时不失人情味儿。
此外,配乐蛮不错。
作为老广,这些节目取材让我产生粤文化故土认同感。
缺点:仅仅做到了地域分类介绍,但没有把它们进一步体系化,分类的层次还比较浅,如果在鲜、偏、时、精、造这几个特点下进一步把美食的介绍层次化分类化,会更加深观众对广东菜的印象,比如可以讨论一下粤菜、东江菜、潮汕菜的各种特点和互相对比、相互的历史渊源和现代交融等,古法和创新,力求做成一档优秀的寓教于乐的纪录片作品。
【篇二】《央视纪录片:老广的味道》观后感纪录片的范畴和种类繁多,但是翻来覆去能玩出花样的不多,中国电视纪录片大多为美食、历史、地理,海派等,但是能将其融合并且推陈出新的纪录片不多。
前段时间上线的一部关于美食类的纪录片却做到了,从2016年正式上线以来,口碑一路飙升,大获好评,并且已经做到了第五季,那就是《老广的味道》。
当然,这个纪录片里的老广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广东省的每一个人,老广的味道更多是指广东省的味道。
纪录片《老广的味道》以美食为载体,通过独特的视角深入食材原生地,发掘老广们真实鲜活的日常美食。
从这些美食的背后,我们能看到,食物蕴含的风物之美、乡土之美,收获耕耘的劳作之美、匠心之美。
节目一共分为六集,每集大约45分钟左右,主题主要是节庆、流转、地气、点睛、探秘、守候。
2020年的春节档,与以往的春节档有太多的不同,不过还好有老广的味道,可以让我们通过美食来缓解下焦虑的心情,影片的内容更多还是以特色美食和做法为主,好吃的食物总是会让人心动。
几乎中国每个地方都会有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但是相比较而言,老广的味道算是历史悠久且内容丰富的一部作品,当然这也离不开两广地区美食繁多。
观看纪录片观后感
观看纪录片观后感
前几天看了一部纪录片,看完之后我真是感触特别深呢!
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挺深刻的,它讲的是一些关于人与自然的事儿。
我记得有个场景,是拍那些动物在它们的栖息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那画面,真的太美了!我就想啊,大自然可真是神奇的造物主,创造出这么多不同的生物,而且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看着那些动物,我就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片广袤的天地之间,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不过呢,纪录片里也不全是美好的画面。
有些地方就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那些被砍伐的树木,被污染的河流,真的让人心疼。
我当时就想,我们人类啊,有时候真的太自私了,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去破坏大自然,这可怎么得了呢?这时候我就觉得这部纪录片拍得特别有意义,它就像一个警钟,在我耳边敲响,提醒着我们要好好保护自然。
还有里面那些人物,那些致力于保护自然的人,他们真的很伟大。
我特别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毅力,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坚持做着保护自然的事情。
我就想,要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他们一样,那这个世界肯定会变得更美好。
我觉得这个纪录片的结尾有点意味深长,它没有给出一个特别明确的结论,就像是给我们观众留下了一个思考的空间。
我认为这个结局其实挺开放的,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呢?你看了这部纪录片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如果还没看的话,我推荐你去看看呀,真的很值得一看!。
纪录片的观后感
纪录片的观后感纪录片的观后感(精选13篇)纪录片的观后感1纪录片《圆明园》让我们回顾历史,让我们了解圆明园从前的壮观辉煌,也让我们记住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巨大耻辱。
在看影片前,我们已经学过了《火烧圆明园》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了,对圆明园的历史已有部分了解。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们对圆明园这座伟大的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看到皇家画院为圆明园所画的建筑图时,如此美丽,如此壮观的景象使大家为之惊叹,个性是在建造圆明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上,大家不禁感慨道:“这真不愧是在幻想艺术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世界奇迹。
”可惜的是这个伟大的杰作于1860年10月被毁,从那时开始,这个伟大的杰作消失在地球上。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感受到了清代全盛时期的繁华与昌盛,脑海中映起了美仑美奂的圆明园倩影,这个集康熙、雍正、乾隆一生心血而建造的伟大建筑此刻只能成为梦影。
而原因正是因为清朝末期的衰落,咸丰皇帝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
这让英法联军有机可乘,掠夺与烧毁了这个伟大的建筑。
我对英法联军的残暴行径与毫无人道主义、对礼貌艺术的摧残表示强烈的愤慨,对大清国的衰落腐败表示无奈和同情。
只能说是弱肉强食,谁叫我们当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秀的领导者。
所以说,要想强国,则务必强民。
期望大家在和平年代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昌盛作出自我的贡献。
纪录片的观后感2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由雨果观赏园后的诗意评价作为开头,将我们引入一个如同仙境般的世界,然后用大半的时间以一个传教士的角度描绘了圆明园以往的辉煌,紧接着便开始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的镜头,这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景象,虽然很短,但已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心中。
最后的镜头便是现在的圆明园。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悲愤。
在观看到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时,我想说:这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在一片火海中化为灰烬,这圆明园,建造历时150余年,投入的经费更是可以用“无数”二字来形容,而且,圆明园中的更多东西是用钱换不来的,如古老的青铜礼器,精雕细琢的陶瓷花瓶,历代的名人书画这些东西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
纪录片观后感四百字作文大全
纪录片观后感四百字作文大全以下是四篇纪录片观后感,供参考:观后感1:《地球脉动》《地球脉动》是一部让我十分震撼的纪录片。
它讲述了地球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种居住和繁衍的自然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影片呈现的壮观画面令人感受到人类所在的自然界是多么广阔而神奇的一片领域。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数十种动物在生存环境中的战斗和适应。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象饮水的那一桥段,展示了大象群对水资源的依赖,以及随着气候的变化,这种依赖性会产生什么影响。
此外,这部影片也展现了自然风光的壮美,譬如阿拉斯加的冰川和塔克拉玛干的沙漠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影片将自然奇观和人类活动联接了起来。
对于那些忽视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问题的人,这部影片更像是一个警醒。
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认真研究我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并且努力改变我们的行为,以确保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能够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观后感2:《人民的名义》《人民的名义》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视剧。
该剧通过对反贪局的描绘,讲述了一旦官僚体制受到腐败影响,社会秩序和正义感将遭到破坏的故事。
该剧对缺乏公正的体制进行了深刻批判,探讨了这种体制在当今中国和世界上的实际意义。
对我来说,该剧的叙事手法和演员表现是让我观看到完整剧情的主要原因。
该剧强调了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并通过紧凑的故事情节将这些人物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反贪局成员的努力和抵制,预示了一个更好的中国新时代,是对国家现状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同时,该剧也通过反腐斗争,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和伸张正义的决心。
该剧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思考角度,令人们重新审视中国的政治和权力体系。
我希望这部影片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展示市民自由精神和道德勇气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
观后感3:《中国那么旺》《中国那么旺》是一部对中国经济和人文进行全面解读的纪录片。
该影片对于中国工业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记录和分析,详细阐述了一个持续进步的国家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纪录片22观后感8篇
纪录片22观后感8篇纪录片22观后感篇1据了解,《山河岁月》分为四季。
第一季从建党前后到西安事变之前共22集,第二季从西安事变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共20集,第三季从1949年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共30集,第四季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故事共28集。
历时两年多策划制作的《山河岁月》百集文献纪录片,是总台建党百年宣传报道的又一精品力作,是迄今为止容量最大的一部红色纪录片,也是展示人物最多的一部纪录片。
“山河”代表空间,代表着我们脚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岁月”代表时间,代表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风雨历程。
放眼山河、回望岁月,我们就是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就是要生动讲好党的百年故事,就是要着力传播好党的伟大精神。
学习观看《山河岁月》,要有接续爱国爱家情怀。
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奋进的道路上,革命先烈们为了祖国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深刻诠释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
他们是改变开放先驱者,为了祖国的发展,走在前干在前、披荆斩棘,生动书写了“终生报国不言悔”。
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正是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用汗水、生命保家卫国,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始终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始终为建设富强美好的祖国而奋斗,才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学习观看《山河岁月》,要有涵养砥砺报国之情。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学党史就是以党的光辉历史为明灯,做到知史爱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伟大事业奋斗中。
我们每一个人就像国家建设中小小的“螺丝钉”,看似渺小,却在默默无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在平凡的岗位中,当好“挑担工”、种好“责任田”,于点点滴滴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彰显爱国、报国的责任担当。
展望未来,挑战风险无处不在,我们要传承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在祖国需要的时候站出来。
只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不畏艰难险阻,矢志报国,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学习观看《山河岁月》,要践行为民服务的理念。
读党史,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人民需求永远是中心,曾经的“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了人民,“搞建设、抓改变”还是为了人民;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绝命后卫师”的“扩红”,是人民群众将一个个亲人送上前线。
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通用9篇)
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通用9篇)【篇1】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陈xx对于祖国内地的普通观众来讲之前比较陌生,而自从8月21日她和她的团队的一部纪录片《无穷之路》第一集播出之后瞬间让内地观众熟知,而且由她主持的这档纪录片获得了豆瓣评分9.5分的超高分,必定会成为2023年的一匹黑马奔腾而出。
这部《无穷之路》是陈贝儿团队耗时3个月,在国内曾经是最贫穷的多个地方辗转千里,穿越了6个省份的的崇山峻岭,荒漠戈壁,去感受这些曾经被国际组织断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翻天覆地变化,这一切都来自伟大祖国的脱贫攻坚战役所取得的成就。
这档节目一经播出便取得了非常热烈的反响,尤其是在香港观众中引发了无比的震撼。
无论内地还是香港的观众都被祖国大好河山那壮丽秀美、险峻的风景所吸引,被国家扶贫事业的伟大成就所震撼与感动。
很多香港网民在节目下方留言,一方面对陈贝儿团队的辛勤付出为大家带来这样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让广大香港市民知道了国家如何开展脱贫攻坚举措为人民谋福祉表示感谢;另外一方面也是为陈贝儿团队不辞辛劳艰险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其实,对于脱贫攻坚来讲内地的观众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参与其中,有的是被脱贫的人员,有的是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人员。
除了亲身经历还经常在电视、手机等新闻媒体报道中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香港市民来讲则不一样,毕竟香港和内地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和政治体制是有区别的。
如果把内地制作的脱贫攻坚的纪录片直接在港媒播出,因为拍片的视角不一样,观众的感受也不一样,未必会有一个好的理想效果。
《无穷之路》是她们四人小团队(女主持+女监制+两位男摄影师)以全新的视角走了一遍脱贫之路。
他们从南方开启了探寻脱贫之路,一路向北,走过大西北,踏上戈壁滩大沙漠,最后达到川藏高原。
四人足迹踏遍广西丶贵州丶云南丶四川和宁夏共六省。
一路走来,路很长,也很险,但是每一站都有不一样的发现和感受。
【篇2】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脱贫攻坚不是扶贫干部的“独角戏”,唱好帮扶与被帮扶的“二人转”,坚定贫困群众的奋斗精神和发展愿望,脱贫攻坚才能积力之所举而无不胜。
纪录片观后感5篇[学习资料]
纪录片观后感5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讲述历史故事。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纪录片观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范文1:《探索发现·洋海古墓》观后感前几天,出于对考古的特殊爱好,我一口气看完了《探索发现·洋海古墓》系列的记录片,但遗憾的是只看了六集便匆匆打住,开始重新回到我的学习正轨,但终归是有些收获,这里便与各位可算是“奇文共赏”吧。
关于符号。
记得在翻开历史文化册时,当讲到文字时。
虽然与文字相差甚远,但如今回看这些符号与文字的区别,其实符号所蕴含的涵义要比文字多的多。
比如一个何字其甲骨文为,所代表的含义便是士兵荷戈而行(因而何和荷也属于古今字),盘问过往行人,而例如一个三角形符号蕴含的含义却可能是生殖的象征,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丰产就意味着一个部落能够存活下来,而生殖的优劣便意味着劳动力,而劳动力则关乎着生产力,因此远古先民便形成了原始的生殖崇拜,一个三角形符号便汇聚了这一切能量,从欧洲到亚洲,先民盼望着丰产,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关于符号的第二点便是原始的神崇拜的形成。
如今再看那张大汶口的陶器符号,能看出其中由三部分组成,而这三部分最下面像山,中间则有点像缺月,最上面则像日,如果连接起来,其实便可能是天地的代表,因而那个陶器符号的含义很可能便是一种原始的天地崇拜。
古代的生产力落后,因而对于一些现象便无法解释而形成神的思想,从而形成宗教(但一直到希腊,由于殖民活动大规模开始,一些现象是既成的神系统所无法解释的,于是便逐渐延伸出自然哲学),其中便包括类似于萨满教这样的原始宗教,而萨满巫师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洋海古墓出图的一具骨骸,一具干尸皆后来被断定为巫师,而其墓中中则含有da麻等独有的随葬品,可见巫师的地位之高。
关于文化。
观看洋海古墓的第二个震惊之处便是其形成及其久远的东西文化交融。
大家皆知直到张骞出使西域才拉开了中西方经济文化往来,而早在其1000多年前,洋海人在人种上首先便体现出欧洲人的类型,其次在装饰上体现出亚述以及欧洲文化痕迹,而在陶器上则体现出典型仰韶文化的特色,可谓中西方文化的神秘交融。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通用8篇)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通用8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1今天观看了中央四台《国家记忆》关于许渊冲的报道,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我的感受颇深。
许老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尽显自己的翻译才能。
他对翻译工作的颇高造诣令我佩服,但他作为一个97岁高龄的老人,在痛失伴侣后仍能争分夺秒工作的精神更让我惊叹。
这也为我们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做出了优秀示范,惜时如金,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当他由于翻译“不爱红装爱武装”而遭受自我认同危机时,恩师钱钟书的回信使他豁然开朗。
正如他自己所说,做学问既要继承前人,又要敢于突破,惟有此才能有所成就。
这也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她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不断进步。
同时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我们也要做到敢于质疑权威,严谨治学,坚持真理,永远不停下前进的脚步。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篇2《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
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
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
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
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
……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
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大海里的一条船。
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
央视纪录片《现场》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现场》观后感央视的纪录片《现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事件或事故的记录,而是一个关于真实、关于法治、关于人性的深入探索。
《现场》栏目与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共同策划推出的全媒体直播节目,如《一站解纷争》等,都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冲突,但也充满了和解、希望。
每一集的40分钟,都仿佛是一个小型的剧场,上演着生活中的各种剧情,而每一次的调解或审判,都是对真实与法治的一次深度剖析。
纪录片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家事如天》这一集。
在两会期间,这一集与全国首部反映家事审判工作的原生态法治纪录片同名。
它不仅仅是对家事审判的记录,更是对家庭、对亲情、对责任的深入挖掘。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自己的起承转合,而《现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这些故事的机会。
在观看过程中,我深感法治的重要性。
家事如天,每一个家庭的故事背后,都隐藏着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但正是因为有了法治的存在,才使得这些故事得以公正、公平地解决。
而《现场》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它为我们展现了法治的力量,也为我们揭示了真实的人性。
另外,《现场》栏目推出的《执行现场》第二季《快执风云》也令我眼前一亮。
与第一季相比,这一季更加深入地挖掘了执行的细节,展现了执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
同时,也展现了执行人员的工作状态和法治精神。
可以说,这一季的《执行现场》更加真实、更加深入。
从《现场》这部纪录片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真实与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公平、公正的追求。
而真实,则是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是我们在面对矛盾、冲突时最真实的反应。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真实与法治的意义,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的来说,《现场》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纪录片。
它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事件或事故的深入了解,更让我们看到了法治与人性的交织,看到了真实与法治的力量。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
纪录片《国家》观后感《国家》观后感篇一《国家》这部纪录片就像是一场盛大的视觉与心灵的盛宴,让我在观看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刚打开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这又是那种干巴巴讲大道理的片子吧?”嘿,结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纪录片一开始,那一幕幕历史画面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古老的城墙,那斑驳的痕迹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工匠们一砖一瓦地堆砌着城墙,汗水滴落在土地上,他们也许在想着这城墙能守护自己的家人,守护这个国家吧。
在看到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时候,我的心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了。
那些侵略者就像一群贪婪的蝗虫,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百姓们流离失所,那画面就像黑暗的深渊,看不到一点希望。
我忍不住想,要是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也许我会像那些勇敢的革命者一样,冲在前面,可也许我也会害怕,毕竟战争是那么残酷。
这时候我才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的命运和我们每个人是紧紧相连的。
如果国家弱小,那老百姓就只能任人宰割。
再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那简直就像凤凰涅槃一般。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就像雨后春笋似的。
科技的进步更是让人惊叹,那些科研人员就像一群魔法师,不断地创造着奇迹。
我想到了我自己身边的变化,小时候,家里有个电话都觉得很稀奇,现在呢,智能手机人手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和世界相连。
这背后不就是国家强大带来的福利吗?不过呢,在看到这些辉煌成就的时候,我也有点小疑惑。
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丢掉了一些东西呢?比如说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感觉现在会的人越来越少了。
但是呢,我又觉得这也许就是发展的代价吧,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在前进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东西被甩在后面。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国家这个概念。
国家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故事的大家庭。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都应该为它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我想,以后我也要更加努力,虽然我可能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哪怕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在为这个国家添砖加瓦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节目观后感
导读:第一集里出现了“麦客”这个职业,之前只在书里看到过,所以对这一职业不甚熟悉,但我小时候的家乡有类似“麦客”的职业,都是远走故乡去帮人收获来赚钱,不同的是我家乡的这群人收获的是花生。
姑且叫他们“花生客”吧。
(当然我的家乡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中原地带盛产花生,且不像收获麦子的收割机出现得很早,花生在很长的历史中都只能靠人工从地下一棵棵刨出来。
每年花生收获的季节,都有一群外乡人来到我的家乡,和“麦客”不同的是,她们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故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爷心地善良,总是把家里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
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天黑到看不见时,她们从劳作的地里归来,吃过饭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她们会和妈妈一起聊起家中的情况,也会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较。
现在想来,她们对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牵肠挂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近几年,出现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机”,不再需要纯人工收花生了,这些花生客们也渐渐退出了中原农业历史的舞台。
这一集里出现的另一种职业,我的家乡也曾经有过:赶蜂人。
小
时候家在学校里,学校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而学校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时期都会有养蜂人来到这里并用帐篷驻扎下来。
他们通常是夫妻两个,而至于他们为何和我爸爸妈妈很熟,我因为年纪太小,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会送成瓶的蜂蜜给我们,那时候,我们那里蜂蜜还没有普及,我们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
对于他们的记忆,还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黄色的,可是他们却有紫色的玉米,他们把紫玉米给我们,说可以炸爆米花,妈妈带到姥姥家,用地锅炸爆米花,炸的时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东西,压着锅盖,我记得最后好像锅都被炸烂了。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特写是煤气灶的牌子:君爱妻。
我会浮想联翩,当年在我家附近驻扎过的养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这么相濡以沫得恩爱呢?
而这些养蜂人也很久没有再来我的家乡了,大概是家乡种植油菜花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第二季很煽情,我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一档关注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人文情怀无疑是重要且精彩的。
里面的.一个个小细节,
都会让我们想起很多自己脑海里曾有过的记忆。
而且配音词都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煽情,又能传达出很多意味深长。
比如,最后一段的老华侨,“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这句平实的记录,却会让人想起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远离家乡后,故乡的味道也渐渐只存在在记忆中,如今家中祖父
一代的人已经全部不在人世。
上次回家,和爸爸说起修葺老家房子的事,我们商量着等爸爸退休,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我和姐姐多年后寒暑假期间可以领着孩子回家乡看看,姐夫还美名其曰:让孩子到基层锻炼下。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时回忆起的一些东西,敲键盘记录下,我怕会忘记。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观后感二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看得时候又鼻子酸酸,眼泛泪光。
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了很久都睡不着,掉下不少眼泪。
复活节假期,回家了一趟。
五年没有回家过过清明了,今年妈妈使尽浑身解数,把江南的春天隆重地给我过了一遍。
鲜竹笋蒜苗红烧肉;刀鱼用筷子去肠,笋尖葱姜滚水鱼下锅,吃剩的鱼骨油炸;刚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烧卖;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饭;刚长出来的新葱做成的烧饼;芦蒿炒臭干;新蒜和新香菜用来下面;路边生机勃勃的各种野菜——黄花菜,菊花秧,采来蒸,煮,配肉配鱼,怎么都好吃……
临走时妈妈说,你以后,清明假期都回来吧,春天真好啊。
于是,第二集里那句“中国人用食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的泪点。
因为现在的我,住在一个都市里,一年四季超市卖的菜都是一样的。
越来越觉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从故土扯开。
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恋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与味道。
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会和妈妈去逛菜市场。
人们挑选,购买,讨论食物,热火朝天。
总是能在菜市场上遇到各种熟人,寒暄以后总是要介绍一番今天要做些什么菜。
似乎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
我迷恋着这些热闹的场景,贪婪地寻找,观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这个世界该有多好,我永远停留在这个世界有多好。
可是,我却有另外一个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宽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桃花源。
可是,当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种采摘果实,郑重为家人制作食物,品尝味道而满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泪。
这不就是我的故土吗?这些踏踏实实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恋的故土吗?这些从来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许许多多的味道和记忆被这部纪录片唤醒。
放学回来,外婆说,今天包饺子。
记忆里的厨房便是一片永远也散不去的雾气;端午,外婆和妈妈会坐在厨房的门后,包粽子。
大高压锅里是用酱油腌制好带着褐色的糯米,青花瓷碗里照例是肥瘦得宜的猪肉。
那年高考,每天的早餐都是一个粽子;夏天,外婆煮黄豆,发酵。
在盛夏时节满院子的酱缸;蟹肥时节,女人们围坐在家里的八仙桌前,把一只一只的螃蟹蒸煮,肢解,剔骨取肉,熬成的蟹油可以吃一年;冬天,把老豆腐浸上水,数九寒天放在院子里就可以做冻豆
腐,火锅或是炖肉,都是无上的美味;……
我也会是片中所说,那些过年过节才回家的孩子。
我也将会成为一个飘泊的,永远的异乡人。
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却已经成为我的烙印,他们促使我自己学做饭,寻找我自己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我愿,我的后代,不要再与故土分离。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观后感
1.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2.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4.《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观后感
5.《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
6.《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7.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八百字
8.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范文
上文是关于纪录片节目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