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城计》教学设计

执教人:陈再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法:引导、激发、点拨及情景教学。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曲(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边放歌边朗诵歌词……。

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但意境却深邃悠远,饱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听

到这首歌,我们的思绪仿佛飞到了1700多年前三国纷争的故事中,仿佛看到群雄角逐的场面。今天我们就来重温其中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空城计。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引导学生阅读P85单元说明):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你能举出一两个能表现其特点的故事吗?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木牛流马计等)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描述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陇西的故事。魏军先得街亭,占列柳城,势如破竹,进而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临西城下,而城中只有一班文官和两千伍百名士兵,诸葛亮设空城计,欲知故事如何,请看《空城计》。(板书)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们有哪些发现?又有哪些问题?请出示新课出探记录。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出示幻灯片,指名读准字音:司马懿.、鹤氅.、纶.巾、笑容可掬.、麈.尾、抚.掌、骇.然、隐匿.、遁.逃、言讫.、犒.赏)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分组谈论故事情节发展情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

(一)开端——第1自然段

(二)发展——第2自然段

(三)高潮——第3、4自然段

(四)结局5、6自然段

三、小结:小说情节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今天我们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明确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即开端——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

四、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1。

2、完成“一课一练”

第二课时

一、承上启下,引出新课

1、回顾故事情节,导出人物分析的方法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初步阅读课文,理清了故事的情节,故事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的:开端——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板书)。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悬念迭出、扣人心弦,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1分钟)

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

——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我们也可以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下面我们一同顺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走进人物,认识人物。

二、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施计的背景(什么背景下施计的呢?):

孔明身边只剩二千五百军士

军情紧急(铺垫)比

——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施计的过程

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怎么说,怎么做?)

①传令……②披鹤氅,戴纶巾……(学生文中画出)

——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足智多谋”及“正面”。)

(3)高潮: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

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

....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

....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 ——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及“侧面”。)

(4)结局:诸葛亮释计

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

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