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的婉约风格开题报告 四改(1)

合集下载

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

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

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2008-07-19 10:03:21)转载▼标签:分类:文化长廊辛弃疾婉约词文化谈到辛弃疾,我们就会想到他的豪放词,眼前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位叱咤风云,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并唱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的慷慨激昂之音。

对于辛弃疾的的豪放词,文学史上给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自然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应全面地认识辛弃疾其人、其词,除了他的豪放词之外,我们还应看到他在南宋风雨飘摇之际将昔日光复河山的一腔豪情化作对人生悲欢的深沉思索和无限感慨,以伤春感暮、抒怀念远的幽思之情创作出来的婉约词所取得的独到的艺术成就。

但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为何要写这么多的婉约词呢?浅析其原因,大致有三点:一、传统词风的影响。

虽然在北宋时候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指出向上一路”,创出了豪放词,但是,传统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婉约词仍被奉为正宗。

即使到了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政治局面、民族兴亡的关键时刻,一部分进步的词人感到豪放词有利于抒发爱国之情,抗敌之心,豪放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这并未改变词坛上词风以绮靡浓丽、柔婉含蓄为主的局面。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辛弃疾虽继承苏轼革新词风的事业,但又不能不受时代的影响。

例如,在辛词中就有不少注明“效花间体”、“效李易安体”等的词作,就是辛弃疾受婉约词(花间体、易安体等)影响的证明。

二、对婉约词体的肯定。

虽然正当两宋之际,南宋国势衰微,词坛上豪放之音大作,但整个文人的心态、审美趣味并为改变,文人雅士的生活正是产生大量婉约词的基础。

辛弃疾从现实斗争的需要出发,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作出挑战,他填了大量的豪放词,将豪放词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填却不曾对婉约词有任何的否定。

他对这两种词体采取了平等的态度,创作了相当多的婉约词,如《青玉案·元夕》等。

三、抒发感情的需要。

词人会用不同的词体来抒发不同的情感。

南宋的乱世环境让他成为一名爱国英雄,辛弃疾遭受打击、排挤,报国无门、壮志难筹,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只能借助豪放词来表达,现实中的辛弃疾不仅有忧国忧民之情,还有亲情、友情、恋情等,对于这些感情作者选择了以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意见长的,风格隽永含蓄的婉约体。

开题报告辛弃疾词军事意象研究

开题报告辛弃疾词军事意象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院(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号AP0301423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开题报告日期3月25日五邑大学教务处制2016年3月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课题来源本选题系五邑大学2016届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之一,由于笔者对宋代历史尤其是文学史兴趣浓厚,自主选定了宋代词坛两位代表人物做为研究对象,本选题最终在指导老师帮助指导下拟定而成。

(二)研究的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苏辛作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虽不能说完全概括了二人的词作特征,却也较为精准地指出了两者在豪放词上的具体差别。

而本论文正是试以豪放词为切入点,以词作鉴赏为侧重点,结合苏轼,辛弃疾不同的时代,思想,际遇,经历,个性,来探讨他们的作品在题材意境,语言运用,思想内涵等各个创作层面的差异性及原因。

(三)研究的意义词产生于晚唐,在五代和宋初得到初步发展,然而由于内容囿于男女情爱,离愁别绪,形式上又受制于音律,因此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未能取得与诗同等的地位。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是当时的文坛与社会对词的普遍评价。

豪放词最初是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出现的,由司空图首先提出。

在《二十四诗品中》,司空图以之指称一种诗歌风格,并描述之“天风波波,海山苍苍,直力弥漫,万象在旁”。

然而在创作上真正打破“词为艳科”樊篱,开豪放风气之先的,是苏轼。

苏轼曾明确表示词“自是一家”,并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扩大和提高了词的境界,开创了豪放词派。

而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进一步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艺术手段和社会意义,对词境做了再度的提高和扩大,使词真正实现了“无意不可出,无事不可言”。

苏,辛二人致力于词坛建设,不仅对当时文学创作起到极大的正面指引作用,先后得到了一大批文人的拥护和效仿,对后世文学的进程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苏辛二人的豪放词创作,横向上可以一览宋代词体流变过程,纵向上对于梳理文学史脉络也有极大帮助。

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

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

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引言辛弃疾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词人,他的词作以其婉约、柔情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婉约词的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对他的婉约词进行浅论。

一、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宋代文学家。

他出身于一个武将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父亲被贬为庶人,辛弃疾也因此多次遭受贬官之苦。

这些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时局动荡和个人命运坎坷的思考和抒发。

二、婉约词的特点1.委婉含蓄:辛弃疾的词作多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情感。

他善于运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情感,给人一种深远的艺术享受。

2.柔情似水:辛弃疾的词作以柔情似水为特点,他对于爱情和家国之恨的描写尤为突出。

他将自己深沉的思念之情融入到词中,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3.倾诉忧愁:辛弃疾的婉约词多是倾诉忧愁之作,他对于时局动荡和个人命运坎坷的感慨常常贯穿在他的作品中。

他通过抒发自己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忧虑,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和美好生活追求的渴望。

三、代表作品分析1.《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以元宵佳节为背景,描绘了男女相思之情。

辛弃疾通过对月光、花影等细节的描写,将男女之间微妙而复杂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词以柔情脉脉的笔调展开,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尽思念和渴望。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以辛弃疾自己亲身经历的南宋灭亡为背景,表达了他对家国之恨的深深忧愤。

词中通过对建康美景的描绘,与对故国沦陷的痛心对比,展示出辛弃疾内心复杂而无奈的情感。

3.《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这首词以木兰花为象征,表达了辛弃疾对命运多舛、遭遇变故的自己的感慨。

他通过描绘月色、花影等细腻的意象,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和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辛弃疾婉约词的影响辛弃疾以其婉约、柔情的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开题报告】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

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

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

其传世之作有620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

本文研究之咏史词采取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界定,既有广义的咏史词定义,即除了那种以直接写古人古事,以抒发怀抱之外,也有对历史兴亡的哲理思考、或借古咏怀,或化用前任诗句表达历史议论,或不见具体史事,只是抒发了物是人非,古今如梦之感,都划归咏史词的范畴,这些不同的类别主要是历史兴亡之感的触发物不同而导致的分别。

而他们共同点都在于以古代历史人物,时间等作为生命情绪的寄托。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是身为归正人,他屡遭排挤打击,长期被迫赋闲,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寄之于词,表现出对国事的关切,激愤,对个人功业的渴望、无奈等感情都可以从他的咏史词中体会到。

他的咏史词有33首,是两宋词人中创作咏史词最多的一位,通过这些咏史词我们可以看他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眼光。

通过整个关于咏史词的研究发展来看,辛弃疾的咏史词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虽然在综合论述咏史词的文章中有提到,但是很浅显,不够全面,很零散,而且也只把目光放在他的名篇上,没有很系统地深入地总结,只是很表面的写这首咏史词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尽管他的咏史词有些是婉约词有些是爱国词,在婉约和爱国的论文中也被提到,但那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可以说他的咏史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在找到的关于咏史词板块里只是着眼于那几篇名篇的零散赏析,因此在这33首咏史词中我想在内容上把它们分门归类,有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侧重从辛弃疾与苏轼、周邦彦等人咏史词作比较,主要从咏史词发展的线路及其典型手法类型,以及辛弃疾咏史词的“即景叙事”、“以典故抒情”及以“赋体”、“古文章法、句法入词”等方面,深入揭示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征。

辛弃疾的诗词研究报告

辛弃疾的诗词研究报告

辛弃疾的诗词研究报告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诗人。

他是南宋初年的大臣和军事将领,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切。

下面是对辛弃疾诗词的研究报告。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在创作中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大义的追求。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当时混乱和战乱的愤怒。

这首词以对婵娟(满月)的描绘,表达了词人满心的愤愤不平和爱国之情。

此外,辛弃疾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也是他诗词的显著特点。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词中,辛弃疾嘲讽了那些官员贪图享乐,而对黎民百姓漠不关心的现象。

他在词中写道“吾谓上人堪可恨,谏臣只丧职金舆”,表达了对朝廷贪腐之风的不满。

辛弃疾通过词中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批判,表达了他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辛弃疾的诗词在形式上也有独特之处。

他大胆地采用了时文、小宋体等新诗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格律要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词风格。

他的诗行流畅,意境美丽,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独特的创新。

在《破幽梦赋三首》中,辛弃疾运用了对称仗、插句填词等技巧,展示了他在修辞和意象方面的才华。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财富。

他通过诗词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切,以及对文学形式的创新。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现状,也传递了他作为文人的追求和思考。

辛弃疾的诗词在宋代及后世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后世的文人所推崇和继承。

以上是对辛弃疾的诗词的研究报告,总结了辛弃疾作为一位南宋诗人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也是对历史和社会的记录和反思。

他的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那个时期的社会和文化。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辛弃疾是是名垂青史、饱受赞誉的军事家,也是熠熠生辉、备受瞩目的文学家。

虽然南宋已经成为历史,但每每提及宋词,提起豪放派词人,人们总会想到辛弃疾。

辛词豪迈奔放、流传甚广,对文坛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作词中,辛弃疾善用典故为词作增色,可以说用典是辛词的鲜明特色之一。

从辛词用典情况来看,六朝典故的运用颇为频繁,而该领域的研究目前相对匮乏,故本文选择以《浅析辛弃疾词中六朝典故的运用》为题进行研究。

研究辛弃疾词中六朝典故的运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对辛词内容、风格及思想感情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深入探究用典方式,为后人提供创作灵感,提高他人用典及写作水平,进而推动文学的发展。

总体来看,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与现实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辛弃疾词作在文坛上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一直是文人、学者研究的对象。

针对辛弃疾词作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意象研究,主要包括“花”意象、“梦”意象、“春”意象、“风”意象以及“剑”意象等等。

如,2016年,甄强在《笔作剑锋长——简论辛弃疾词中的“剑”意象》当中,重点分析了辛词中出现的“剑”意象及其作用;2017年唐定壮着重探讨了辛词中的风意象;2020年魏新欣研究了稼轩词中的梦意象等。

二是艺术风格研究。

如,2018年陈睿婷剖析了辛弃疾词作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2020年邰欢欢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艺术风格浅析》当中以独特视角分析了辛词的艺术风格等。

三是思想感情研究。

如,2010年朱立新对比分析了陆游与辛弃疾农村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019年兰海雁从爱国情怀出发,对辛弃疾词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进行了深入探讨等。

四是写作手法研究。

如,2016年赵洪义研究了辛弃疾词用典修辞的审美特性;2019年,梅蕙盈探讨了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2020年,陈英莉在《〈辛弃疾词两首〉的用典和重难点》围绕辛词用典进行了全方位探讨等。

综上所述,目前虽然已经有大量学者围绕辛弃疾词作进行研究,也有部分学者针对辛词用典进行了研究,但在用典研究方面,已有研究或局限于某一首或几首词,或立足于所有典故,至今尚无人研究辛词中六朝典故的运用情况,可见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特点

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特点

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特点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特点引言: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一位以豪放见长的词家,他的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下面就是小编分享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宋词由北宋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的风格。

这种风格,随着南宋初期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得到继承。

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人的才华,进行极富特色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

他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尽管婉约派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等早于李清照,成就同样卓著;尽管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成就巨大、影响深远,清·王士祯却认为:婉约派以李清照为宗,豪放派以辛弃疾为首。

这是因为辛词在豪放派中毕竟更胜一筹,从其风格特点中可窥见一斑:一、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味人生,常表现出具有哲理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这成为辛词的又一特点。

如《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使人感受到他心中“补天裂”的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磨灭的痛苦。

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

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

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作者:李双一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由范仲淹、王安石的词作为滥觞,以苏轼“以诗入词”改革词风为转折,以此来跳脱音乐对词的束缚,开拓了新的意境。

到南宋辛弃疾时期开始的豪放词创作,使词终于进入了能够“立派”的新阶段。

但辛弃疾的婉约词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为婉约词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婉约词新变高雅比兴手法长期以来,从风格的主导方面着眼,人们认为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最杰出的豪放词人代表,对辛弃疾在中国词体文学尤其是豪放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高度的评价,这些自然是正确的。

所谓“大声镗,小声铿[1]”,“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也总是把他归于豪放一派,赞誉“豪放唯幼安称首”[2]。

然而稼轩词中虽有豪放之作,但观其全部现存辛词,不能不看到其中存在的婉约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现象。

我们当然不赞成哪种据此而否认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说法,但也不能无视辛词创作中这一客观事实,应该明确要全面认识辛弃疾其人其词,,给以恰如其份的评价。

辛弃疾的主流虽是豪放驰骤激昂,但他亦熔“婉约”于词中,并于“豪放”中见精致,见妩媚,见富艳,见潇洒。

清人沈谦在《填词杂说》中称道《祝英台近》时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尽管由于两宋之际及南宋时期国势危殆这一特殊历史条件,文坛上又唱起了高亢、激昂、雄健、豪放之音,但整个文人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而官员、文人们的风流、儒雅的生活以及上述文化心态、审美趣味的存在,正是婉约词作赖以大量产生的基础。

作为政治家兼词人的辛弃疾,勇敢地向“诗庄词媚”等传统观念作了挑战。

他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填制了不少豪放词,把表现阳刚之美的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在他的思想深处,又从来不曾对体现阴柔之美的婉约词有任何否定。

辛弃疾在我国词史上的地位,当然是由于其“别立一宗”,但是,倘若要全面认识、把握辛词,我们就不应把研究的目光仅仅盯在辛词中的豪放篇章上。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辛弃疾的词章优美、感情深沉,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而辛弃疾的词语用典是他词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对辛弃疾词用典的详细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其词作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为更好地解读辛弃疾的词章提供理论指导。

因此,本文拟对辛弃疾词用典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目标和方法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辛弃疾词用典的研究,揭示其在词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分析其与时代背景、文化特点的关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选择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用典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探讨其具体含义和象征意义。

2.历史考证: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探究其词作中用典的选择和运用。

3.比较研究:将辛弃疾与其他词人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在用典上的独特之处以及与其他词人的异同。

三、研究内容和计划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对辛弃疾词用典的研究:1. 辛弃疾词作中的常用用典通过对辛弃疾词作的整体分析,找出其中常用的用典,并分析其含义和运用。

例如,辛弃疾常用的用典有“千金买笑,为儿千金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这些用典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寓意,通过深入研究其中的意义和使用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2. 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引用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引用各种典故,这些典故包括历史传说、文学典籍中的故事等,通过对这些典故的解读和分析,可以了解到辛弃疾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并进一步理解他的词作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辛弃疾词作中的意象与象征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运用各种意象和象征,通过对这些意象和象征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辛弃疾的诗意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例如,他经常以花、水、月等自然景物作为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运用和象征意义的解读,可以进一步理解他的词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

开题报告辛弃疾词军事意象研究

开题报告辛弃疾词军事意象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院(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号AP0301423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开题报告日期3月25日五邑大学教务处制2016年3月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课题来源本选题系五邑大学2016届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之一,由于笔者对宋代历史尤其是文学史兴趣浓厚,自主选定了宋代词坛两位代表人物做为研究对象,本选题最终在指导老师帮助指导下拟定而成。

(二)研究的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苏辛作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虽不能说完全概括了二人的词作特征,却也较为精准地指出了两者在豪放词上的具体差别。

而本论文正是试以豪放词为切入点,以词作鉴赏为侧重点,结合苏轼,辛弃疾不同的时代,思想,际遇,经历,个性,来探讨他们的作品在题材意境,语言运用,思想内涵等各个创作层面的差异性及原因。

(三)研究的意义词产生于晚唐,在五代和宋初得到初步发展,然而由于内容囿于男女情爱,离愁别绪,形式上又受制于音律,因此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未能取得与诗同等的地位。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是当时的文坛与社会对词的普遍评价。

豪放词最初是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出现的,由司空图首先提出。

在《二十四诗品中》,司空图以之指称一种诗歌风格,并描述之“天风波波,海山苍苍,直力弥漫,万象在旁”。

然而在创作上真正打破“词为艳科”樊篱,开豪放风气之先的,是苏轼。

苏轼曾明确表示词“自是一家”,并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扩大和提高了词的境界,开创了豪放词派。

而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进一步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艺术手段和社会意义,对词境做了再度的提高和扩大,使词真正实现了“无意不可出,无事不可言”。

苏,辛二人致力于词坛建设,不仅对当时文学创作起到极大的正面指引作用,先后得到了一大批文人的拥护和效仿,对后世文学的进程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苏辛二人的豪放词创作,横向上可以一览宋代词体流变过程,纵向上对于梳理文学史脉络也有极大帮助。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辛弃疾的词作中常常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典型的句式,这些用典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因此,对辛弃疾词用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辛弃疾词用典的深入分析,探索其运用典故的特点和意义,揭示辛弃疾词作中的文化内涵,并对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评估。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辛弃疾词作中的用典进行整理和分类,分析其使用频率和特点,并将其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对比,以揭示辛弃疾词用典的独特之处。

四、研究内容1. 典故的分类和运用本部分将对辛弃疾词作中常见的典故进行分类,如历史典故、文学典故、神话典故等,并分析其在词作中的运用方式和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典故的使用频率和效果,揭示辛弃疾在运用典故方面的独到之处。

2. 典型句式的运用辛弃疾的词作中常常使用一些典型的句式,如“不是冤家不聚头”、“人生自是有情痴”等。

本部分将对这些典型句式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其在辛弃疾词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文化内涵的探析通过对辛弃疾词作中的用典进行深入解读,本部分将揭示辛弃疾词作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对历史人物的崇拜、对爱情的追求、对社会现实的反思等。

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4.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辛弃疾的词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部分将通过对辛弃疾词作中用典的分析,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启示和影响。

例如,辛弃疾运用典故和典型句式的方式对后世词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启发了后世文学创作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揭示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读者对辛弃疾词作的欣赏能力。

辛弃疾研究报告

辛弃疾研究报告

辛弃疾研究报告摘要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词人之一,被誉为“辛词集账”之首。

辛弃疾一生经历了宋朝南渡、金朝入主中原、兵荒马乱的历史变迁,他的词作中既有豪情壮志的抒发,也有家国情怀的倾诉。

辛弃疾的词作在描写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感情和表达政论观点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进行综合研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导言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辛弃疾的词作大多写实,情感真挚,常常以自身的体验为基础,抒发自己对社会和时事的思考。

通过研究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出生在南宋时期的江西乐平,他的家族出身高官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广泛涉猎文史之学。

辛弃疾年少时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和聪明才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他的才气很快被朝廷所看重,担任了多个重要职位,如知制诰、参知政事等。

然而,辛弃疾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其直率豪放的性格和反对保守派的政见,常常引来朝廷的不满与排挤。

辛弃疾纵横于南宋时期的动荡岁月,他亲身经历了南宋朝廷南渡、金朝入侵以及宋理宗复位等重大历史事件。

尤其是金朝入侵中原后,辛弃疾放弃了官职,踏上了漫漫的云游之旅,他以行军营旁和乡野为写作背景,创作了许多反映自己内心世界和对国家前途忧虑的杰出作品。

辛弃疾直接参与了抵抗金朝入侵的抗战,他在军旅生涯中充分领悟了战争浩劫与民不聊生的痛苦,这种体验在他的词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1234567890 ## 二、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辛弃疾的词作多以自然景物为媒介,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和变幻来表达个人情感。

他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表达技巧,使得他的词作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辛弃疾的词多写爱情和离别,他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让人读后感慨万千。

刘锐 09汉语言文学 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开题报告

刘锐 09汉语言文学 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刘锐学号:0952010036一、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是我国词坛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谈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些词拥有磅礴的气势、读起来让人感觉酣畅淋漓。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文人,他是个有雄心壮志的爱国英雄。

他早年横戈跃马,奋勇抗金,一生以抗敌报国、统一河山为最大愿望,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但自南渡以来,腐朽的南宋朝廷始终不重视他的才能,不给他实现志愿的机会,这不能不使他感到壮志难酬的苦闷与忧愤,他有不少词作抒发了这种情感,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对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也进行了批判谴责,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辛弃疾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即将古文词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

在两宋词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

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而言,辛词都可说是空前绝后。

他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极为深远。

二、选题相关研究现状辛弃疾堪称宋词史上的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对于辛弃疾的研究热情经久不息。

对辛弃疾的研究,既有对辛弃疾人格、思想的全面把握,也有对辛词细节处的分析,而且,研究者还不断地将现代的思想、理论引入到辛弃疾的研究领域,大大扩宽了研究视野。

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

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

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引言辛弃疾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作品中以婉约词最为著名。

婉约词是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细腻、婉转、委婉的语言表达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对辛弃疾的婉约词进行深入探讨。

婉约词的定义和特点定义婉约词是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辽金时期,成熟于南宋时期,主要流行于南宋中后期。

它是一种以细腻、婉转、委婉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

特点婉约词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婉转委婉:婉约词注重表达情感的细腻和含蓄,通过将情感间接地表达出来,给人以婉约之感。

作家常常通过含蓄、暗示和象征等手法,将情感抑制在语言之中,使文字充满诗意。

2.细腻入微:婉约词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和刻画,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细腻的描绘,将情感传达给读者。

3.对比鲜明:婉约词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鲜明的情感和形象,展示出强烈的感染力。

4.音韵和谐:婉约词注重音韵的和谐,通过词句的押韵和通透的节奏感,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

辛弃疾的婉约词风格辛弃疾是婉约词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婉约词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提倡爱国主义辛弃疾的婉约词中融入了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通过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乱时期的惋惜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辛弃疾以描绘中国古代文化和民间风俗为背景,抒发了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兴亡的思考。

表达激情与抒发忧愁辛弃疾的婉约词情感丰富多样,既能表达激情四溢的豪情壮志,又能抒发忧愁悲伤的心情。

他以优美的词句和细腻的描写,将痛苦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感》一词中,辛弃疾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借景抒发了对家园的思念之情和对流亡之苦的感慨。

借景抒发内心情感辛弃疾的婉约词常常借用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通过对景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他善于通过景物的描写,展示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辛弃疾以登高远望的场景为背景,通过对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兴衰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辛弃疾宋词研究报告

辛弃疾宋词研究报告

辛弃疾宋词研究报告引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和词人,被称为“宋词四大家”之一。

他的词作以勇猛激昂、豪放不拘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详细研究和分析辛弃疾的宋词特点、艺术风格以及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一、辛弃疾宋词的特点辛弃疾的宋词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抒发爱国思想的词作辛弃疾在其词作中经常抒发深沉的爱国情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

他痛惜国家的衰败和社会的动荡,表达了怀才不遇和对政治现实的无奈。

2. 勇猛激昂的豪放情感辛弃疾的词作情感奔放,语言直接而激烈。

他用豪放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对流年逝去和尔虞我诈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3. 鲜明的形象描绘辛弃疾的词作善于通过形象描绘来表达丰富而鲜明的情感。

他善于运用形象描写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4. 细腻优美的音韵表现辛弃疾在创作中注重音韵的表现,善于运用押韵和对仗技巧,使其词作更具韵味和美感。

二、辛弃疾的艺术风格1. 雄浑豪放的“边塞风情”辛弃疾的艺术风格深受北方边塞风情的熏陶。

他的词作中经常出现边塞壮丽的景色、英勇的将士和战乱的情景,表现了他对忠诚和正义的追求。

2. 唱和时事的“忧国忧民”辛弃疾的词作中反映受到时事和社会动荡的影响,他以自己的词作批判时弊,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和忧虑。

3. 对美的追求辛弃疾的词作中充满了对美的追求,他通过形象描绘和音韵表现来表达自己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三、辛弃疾对文学发展的贡献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对于宋代文学乃至后世文学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开创了新的词风格辛弃疾的词作开创了一种豪放激昂的词风格,与以往绮靡妖娆的词风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的词作以独特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形象描绘而脱颖而出。

2. 表达了新时代的个性与情感辛弃疾的词作不再依附于宫廷和朝廷的权力,而是更加关注个人感受和情感表达。

他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悟为主题,创造了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的词作。

浅谈辛弃疾词作的语言风格

浅谈辛弃疾词作的语言风格
叹青山好,檐外竹,遮欲尽,有还无。删竹去,吾乍 可,食无鱼。爱抚疏。又欲为山计,千百虑,累吾躯。凡 病此,吾过矣,予奚如。口不能言臆对,虽扁鹊,药石难 除。有要言妙道,往问北山愚。庶有瘳乎。
这首词如果不加上词牌标明它是首词,虽然押韵,却 不失为一篇好散文。词中有对话,有叙述,有抒情,有议 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完全是散文笔法。以对话 为词,最有趣的要数《西江月·遣兴》了:“醉里且贪欢 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 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7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 推松日‘去’。”此词写作者醉意朦胧中与苍松对话,风 趣地表现了词人的倔强性格,手法新颖,具有戏剧性。
何尊沛辛弃疾爱国词对姜夔词的影响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9辛弃疾与姜夔共同铸就了南宋词坛的辉煌作为爱国文人词坛前辈辛弃疾其人其词对姜夔都有很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作品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两方面对稼轩爱国词对姜夔词的影响稍作探讨
里|赣梓
Z£笸坐上墨么碰£簦出垡j互,
浅谈辛弃疾词作的语言风格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许社丽
辛弃疾曾在上饶度过长达二十年的闲居生活。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占其词作总量一半以上的作品。辛弃疾在上饶的这段生活经历对其词创作有很大 影响。
本文在全面把握20世纪以来学术界辛弃疾研究成绩和不足的基础上,对辛弃疾上饶二十年的生活经历与其词创作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讨 ,探求了上饶生活经历对辛弃疾词创作发生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研究辛弃疾词的新视角。
4.期刊论文 郭姗姗.何尊沛 辛弃疾爱国词对姜夔词的影响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9)
辛弃疾与姜夔共同铸就了南宋词坛的辉煌,作为爱国文人,词坛前辈,辛弃疾其人其词对姜夔都有很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作品思想内容及艺术风 格两方面对稼轩爱国词对姜夔词的影响稍作探讨.

论辛弃疾词的婉约风格开题报告 四改(1)

论辛弃疾词的婉约风格开题报告 四改(1)
[12]李松杨. 稼轩词与屈骚——辛词探源之一[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55-58.
屈原及其创作是给予辛弃疾的词创作以最为有力的影响的作家作品之一。稼轩词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执著的儒家进取精神 ,以沉郁为基调的豪放风格 ,浓重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等 ,都受到屈原及其骚赋的深刻影响。
[3]叶帮义. 试论苏辛的“以词还词”[J]. 苏州大学学报,2002,(01):81-84.
苏轼、辛弃疾一向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其豪放词却并非像论者所说的那样一味豪放 ,而是“以词还词” ,具有一定的婉约因素在内 ,这表明苏、辛二人也具有一定的词体本位意识。本文以苏、辛的英雄词、农村词、咏物词为例 ,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5]张廷杰. 忍把豪气化归思——辛弃疾归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15-19+128.
辛弃疾移居瓢泉,似有所悟,所持达观,略见其真,再返瓢泉,始生绝望,弃却功名,乃入静境。从不认同归隐到想往归隐,有其渐进轨迹。但不论何种境界,其报国雄心始终未泯。
[6]张书萍. 刚柔相济诉衷情——稼轩词《水龙吟》、《摸鱼儿》之比较[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03):79-80.
归隐思想形成原因有三:一为南宋“和戎”国策所不容,二为世情所不容,三为老、庄思想所影响。其发展轨迹是:初居带湖,身隐心未隐,表面的山水之乐无法掩盖内心苦闷。
[7]刘尊明. 试论辛弃疾及辛派词人的词学思想[A]. 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2003:7.
文章对辛弃疾《品令》词中“见底道”的结构和意义进行讨论。首先,摆出吕叔湘先生的观点:“见底”是“的”字结构,“见底道”是主谓结构;指出这种理解跟整首词的意义可能不协调。然后,摆出黄丁华先生的观点:“见底道”是偏正结构,意思是“尽在说”,“底”是状语语尾;通过考察近代汉语中“底、地”的用法来说明这种理解的困难。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开题报告】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趋势)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将领,闻名词人,著有《稼轩词》。

他继苏轼“以诗为词” “以文为词”以后,斗胆革新,,开辟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

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普遍、表现力极强。

其传世之作有620 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

本文研究之咏史词采取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界定,既有广义的咏史词概念,即除那种以直接写前人古事,以抒发怀抱之外,也有对历史兴亡的哲理试探、或借古咏怀,或化用前任诗句表达历史议论,或不见具体史事,只是抒发了物是人非,古今如梦之感,都划归咏史词的范围,这些不同的类别主若是历史兴亡之感的触发物不同而致使的别离。

而他们一起点都在于以古代历史人物,时刻等作为生命情绪的寄托。

辛弃疾以气节自大,以功业自许,可是身为归正人,他屡遭排斥冲击,长期被迫失业,一腔忠愤无处宣泄,寄之于词,表现出对国事的关心,激愤,对个人功业的期望、无奈等情感都能够从他的咏史词中体会到。

他的咏史词有33 首,是两宋词人中创作咏史词最多的一名,通过这些咏史词咱们能够看他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目光。

通过整个关于咏史词的研究进展来看,辛弃疾的咏史词研究能够说仍是一个空白,尽管在综合论述咏史词的文章中有提到,可是很浅显,不够全面,很零散,而且也只把目光放在他的名篇上,没有很系统地深切地总结,只是很表面的写这首咏史词的写作背景或作者寄与了如何的情感,尽管他的咏史词有些是婉约词有些是爱国词,在婉约和爱国的论文中也被提到,但那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能够说他的咏史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在找到的关于咏史词板块里只是着眼于那几篇名篇的零散赏析,因此在这33 首咏史词中我想在内容上把它们分门归类,有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偏重从辛弃疾与苏轼、周邦彦等人咏史词作比较,要紧从咏史词进展的线路及其典型、、手法类型,和辛弃疾咏史词的“即景叙事”“以典故抒情”及以“赋体”“古文章法、句法入词”等方面,深切揭露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点。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1)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1)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摘要: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词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豪放悲壮,然而刘克庄曾在《辛稼轩集序》中这样描述其词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①由此可见,稼轩词并不是单一的豪放,而是多样化并独具特色的。

本文就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读,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出探讨,希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影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曾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②除此之外,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因此,他的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同时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总之,辛词是卓异的:“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③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善于陶铸经史子集语言,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进而形成了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1.粗犷豪放,热情洋溢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因此,辛词的风格也以豪迈奔放为主。

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他的笔下,群山是“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潮水是“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摸鱼儿》);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壮丽雄浑;江天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阔大高远;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战斗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还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的壮阔境界。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分析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分析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分析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其流传下来的词作有600多首。

他的词和人生道路紧密相连。

在南归前,他已开始填词,但流传下来的词作较少;南归后到42岁闲居上饶带湖前,他创作了不少风格豪放悲壮的词,表达了想要重整旧河山的愿望;带湖的十年生活直到第二次被罢职前,他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题材和艺术风格都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晚年东山再起,主战派的部分人士被重新启用,该时期他创作的作品虽然较少,但大部分词仍体现了其关心现实、热爱国家的情怀。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颇有建树,他以文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其创作的词大多具有豪迈奔放、沉郁悲壮和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一)豪迈奔放自苏东坡开创豪放词之后,宋词风格多元,婉约豪放,各放异彩。

至南宋辛弃疾,将宋词的豪放之风推向新的高潮。

在政治上,辛弃疾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他具有的正义爱国态度,对词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弃疾强调,时代风云、社会变化、思想情感,应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宗旨。

特别是一个人的豪情壮志,更应成为文学作品的魅力源泉。

他不认同文学作品只是表现“离合悲欢”与“儿女恩怨”,尤其对宋词过于讲究章法、过于追求玲珑的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有意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临江仙》)他重情感,讲气势,推崇铿锵有力、雷霆万钧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一生怀有豪情壮志,其不少词都描写了他参加抗金斗争的情况,表达了收复中原的热切之情。

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的开头从登亭远望写起,“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在这里泛指江南的天空。

作者极目所见的是这样一种景象:楚天千里,秋色无际,长江之水浩荡无涯,一直流到天的尽头。

阔大的景象表现出词人心怀祖国的博大胸襟。

(二)沉郁悲壮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但南宋王朝并没有重用他,这是辛弃疾精神上最大的苦闷,因而表现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的词成为辛词爱国思想的另一个出发点,这类词在他的作品中占多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杨新民. 英雄失路的悲歌——论稼轩的英雄主义和稼轩词的个人主体意识[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1-7.
辛弃疾被定位在是一位抗击“外国”、“异族”侵略的爱国主义词人这一层面上。他的词中“补天裂”“整顿乾坤”的呼喊比比皆是 ,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是辛弃疾还有他的另一面——他同时又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理解的伟大孤独者。
[5]张廷杰. 忍把豪气化归思——辛弃疾归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15-19+128.
辛弃疾移居瓢泉,似有所悟,所持达观,略见其真,再返瓢泉,始生绝望,弃却功名,乃入静境。从不认同归隐到想往归隐,有其渐进轨迹。但不论何种境界,其报国雄心始终未泯。
[3]叶帮义. 试论苏辛的“以词还词”[J]. 苏州大学学报,2002,(01):81-84.
苏轼、辛弃疾一向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其豪放词却并非像论者所说的那样一味豪放 ,而是“以词还词” ,具有一定的婉约因素在内 ,这表明苏、辛二人也具有一定的词体本位意识。本文以苏、辛的英雄词、农村词、咏物词为例 ,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五、毕业论文进程安排
2017年 月 日——2017年 月 日 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17年 月 日——2017年 月 日 完成初稿
2017年 月 日——2017年 月 日 修改初稿,完成二稿
2017年 月 日——217年 月 日 论文答辩
六、指导教师意见
[12]李松杨. 稼轩词与屈骚——辛词探源之一[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55-58.
屈原及其创作是给予辛弃疾的词创作以最为有力的影响的作家作品之一。稼轩词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执著的儒家进取精神 ,以沉郁为基调的豪放风格 ,浓重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等 ,都受到屈原及其骚赋的深刻影响。
1.对开题报告的评语
2.对开题报告的意见及建议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所在院(系)审查意见:
负责人签字(盖公章)
年 月 日
研究方法:
1.“知人论世”研究法:以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分析对其诗风的影响。
2.审美心理学研究法:分析辛弃疾的心态,了解他的创作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情感。
3.文本细读法:仔细研读辛弃疾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分析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情感变化及词作风格。
应用领域:
本文应用于文学、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等领域。
近年来,有诸多学者关注辛弃疾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如邓广铭先生的《辛稼轩年谱》《辛稼轩诗词钞存》,主要对辛弃疾词风中的爱国情怀进行了综述和介绍,充分的说明了辛弃疾婉约词中的动人情怀。
发展趋势:
对辛弃疾的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同时也推出了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有对辛弃疾词、诗、文的研究,对其人格、风格、思维的研究,关于稼轩体的研究,辛弃疾对后世文学影响,从辛词看宋代的民俗、官俗等研究,笔者以为,以上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具有非常重要借鉴意义的。在本文中,将对辛弃疾词风中的婉约风格进行详尽的梳理,并将辛弃疾的词风对于现代文风的积极意义进行深入的阐述。
二、综述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等
研究现状:
我国自建国以来,张高宽、宋景国、马群等撰写的《论稼轩词的用典》,打破了以往的论词模式,从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了辛弃疾及及作品。
建国以后,有关学者对于辛弃疾的作品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滕召梅在《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婉约词之异同》中指出,苏轼与辛弃疾是两宋最伟大的词人,他们的词分别代表了北宋和南宋词创作的最高成就。尽管二者生活时代不同但其词作品却存在着种种相似与不同,本文将苏轼、辛弃疾的婉约词作加以对照,同中见异,异中有同,彰显苏、辛二人的特点,文中从题材选择、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与探讨研究,在对比中看二人词风的传承与流变。
三、对本课题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说明,论文要写出相应的写作提纲
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广泛涉猎辛弃疾传的文学作品,分析辛弃疾的在不同阶段在词风上的变化;了解其在生平经历,辨析其词在意气风发和壮志难酬时所体现的情感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究其词风在由豪放俊逸至婉约含蓄的转变历程及特点。
稼轩词中多有涉意归隐之篇章 ,此与辛稼轩仕途之得失密切相关。由此入手 ,便可体察辛氏的实际心理 ,即他在功名、归隐、入世、出世间的取舍及其标准和原因。为进一步说明辛氏的强烈用世之心 ,把辛词与陶 (渊明 )诗作了比较。
[9]熊黎明. 稼轩词暗示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效应[J]. 楚雄师专学报,2001,(02):24-27.
对稼轩词多样性与独特性风格的形成,从全新的视角──读者的接受角度进行解读,得出结论:通过语言、修辞、典故等暗示手法的运用,导致作品浑然融彻的意境、读者多层次的审美感应及多义性的美感体验。这是造成稼轩词风独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10]袁毓林. 稼轩词中“见底道”的结构和意义献疑[J]. 语文研究,2001,(02):1-4.
结束语
四、检索与本课题有关参考文献资料的简要说明
[1]李松杨. 稼轩词与屈骚——辛词探源之一[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55-58.
屈原及其创作是给予辛弃疾的词创作以最为有影响的作家作品之一。稼轩词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执著的儒家进取精神,以沉郁为基调的豪放风格,浓重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等,都受到屈原及其骚赋的深刻影响。
题 目
论辛弃疾词的婉约风格
一、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选题目的:
辛弃疾其豪迈却又不失细腻的婉约诗词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引起众多国内外读者的追捧研究。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但他的婉约词和豪放词在文学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辛弃疾词中的婉约风格探讨的不多,而对于豪放词则更加关注,实际上,豪放和含蓄都是辛弃疾词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婉约词提升和深化了整体创作格调,因此,研究其婉约词风,对其创作体系起到丰满的作用。
[11]朱玉. 稼轩词用典艺术赏析[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02):115-117.
对稼轩词多样性与独特性风格的形成,从全新的视角从读者的接受角度进行解读,得出结论:通过语言、修辞、典故等暗示手法的运用,导致作品浑然融彻的意境、读者多层次的审美感应及多义性的美感体验,这是造成稼轩词风独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4]李冬红. “摧刚为柔”与“健笔柔情”──稼轩词、白石词异同论[J]. 江淮论坛,2002,(02):104-109.
稼轩词与白石词历来是大家所公认的“气”“韵”结合的佳作。然而,由于二人的胸怀襟抱、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造成了词中所表现的“气”的性质和力量的差异;又由于二人创作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不同,又造成了词中所形成的“韵”的范围和深度的差异。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检阅历史资料和系统深入研究,全面统筹把握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特点和他的有关作品创作方面的风格,将他的生平遭遇作为根本线索,把他不同时期的经典之作拟为核心,梳理相关作品,考虑多方面,将不同风格作品整理归类。
首先,浏览辛弃疾各类风格的作品,全面的剖析他的生活履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其进行很好的整体把握。
研究意义:
研究辛弃疾婉约词风的具体内涵,解析辛弃疾诗词以豪迈为主兼以温婉清新所表现的婉约基调,揣摩人物特性及精神追求,使广大读者对辛弃疾有更为全面和深透的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是豪放派的代表,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辛弃疾词中虽然雄壮奔放,但是也有清丽妩媚的一面。研究辛弃疾婉约词风,如惆怅、惜春、离愁、别恨等风格,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辛弃疾其人,并对辛弃疾的词风和人物的整体性格有更加充足的认识,在研究辛弃疾的铿锵悲壮豪放词的同时,可以更好的将辛弃疾词风中的形神兼具,栩栩如生等,娓娓道来。
论文写作提纲:
摘要及关键词
一、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际遇对创作的影响
(二)辛弃疾的主要代表词作风格
二、婉约风格代表词作
(一)婉约风格词作特点
(二)婉约风格词作抒发情感
三、辛弃疾诗词的婉约风格形成原因
(一)稼轩体及其词风变化轨迹
(二)伤时感怀的词人情怀
(三)抒发离愁别恨的动人词作
(四)词人惜花伤春美好寄托
其次,选取关键性作品精读,从审美角度去看辛弃疾的文学创作,深切体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精髓、人生哲理,更好挖掘宋词中的理趣。
再次,对辛弃疾婉约风格与其豪迈一派之间的联系进行考究,关注其爱国主义情怀在作品中蕴含境界的提升层面,其婉约而成“百炼成钢绕指柔”,以柔制刚。
最后,参考其他人一些真实可靠的的研究成果,认真分析问题,及时向老师求教,虚心听取意见,确定行文思路。
[6]张书萍. 刚柔相济诉衷情——稼轩词《水龙吟》、《摸鱼儿》之比较[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03):79-80.
归隐思想形成原因有三:一为南宋“和戎”国策所不容,二为世情所不容,三为老、庄思想所影响。其发展轨迹是:初居带湖,身隐心未隐,表面的山水之乐无法掩盖内心苦闷。
[7]刘尊明. 试论辛弃疾及辛派词人的词学思想[A]. 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2003:7.
以辛弃疾为主帅的辛派词人是宋代词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词学流派。辛派词人的词学思想既体现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也散见于他们的词集序跋和有关词话词论中。其思想内涵和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弘扬主体,崇尚词品的词学主体观;二、陈经济之怀、作陶写之具的词体功能观:三、以气为词、刚柔兼济的词体风格论。
[8]李青唐. 稼轩归隐心迹新论[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83-86.
文章对辛弃疾《品令》词中“见底道”的结构和意义进行讨论。首先,摆出吕叔湘先生的观点:“见底”是“的”字结构,“见底道”是主谓结构;指出这种理解跟整首词的意义可能不协调。然后,摆出黄丁华先生的观点:“见底道”是偏正结构,意思是“尽在说”,“底”是状语语尾;通过考察近代汉语中“底、地”的用法来说明这种理解的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