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的婉约风格开题报告 四改(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写作提纲:
摘要及关键词
一、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际遇对创作的影响
(二)辛弃疾的主要代表词作风格
二、婉约风格代表词作
(一)婉约风格词作特点
(二)婉约风格词作抒发情感
三、辛弃疾诗词的婉约风格形成原因
(一)稼轩体及其词风变化轨迹
(二)伤时感怀的词人情怀
(三)抒发离愁别恨的动人词作
(四)词人惜花伤春美好寄托
题 目
论辛弃疾词的婉约风格
一、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选题目的:
辛弃疾其豪迈却又不失细腻的婉约诗词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引起众多国内外读者的追捧研究。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但他的婉约词和豪放词在文学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辛弃疾词中的婉约风格探讨的不多,而对于豪放词则更加关注,实际上,豪放和含蓄都是辛弃疾词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婉约词提升和深化了整体创作格调,因此,研究其婉约词风,对其创作体系起到丰满的作用。
三、对本课题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说明,论文要写出相应的写作提纲
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广泛涉猎辛弃疾传的文学作品,分析辛弃疾的在不同阶段在词风上的变化;了解其在生平经历,辨析其词在意气风发和壮志难酬时所体现的情感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究其词风在由豪放俊逸至婉约含蓄的转变历程及特点。
五、毕业论文进程安排
2017年 月 日——2017年 月 日 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17年 月 日——2017年 月 日 完成初稿
2017年 月 日——2017年 月 日 修改初稿,完成二稿
2017年 月 日——2017年 月 日 准备答辩
2017年 月 日——2017年 月 日 论文答辩
六、指导教师意见
[11]朱玉. 稼轩词用典艺术赏析[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02):115-117.
对稼轩词多样性与独特性风格的形成,从全新的视角从读者的接受角度进行解读,得出结论:通过语言、修辞、典故等暗示手法的运用,导致作品浑然融彻的意境、读者多层次的审美感应及多义性的美感体验,这是造成稼轩词风独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以辛弃疾为主帅的辛派词人是宋代词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词学流派。辛派词人的词学思想既体现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也散见于他们的词集序跋和有关词话词论中。其思想内涵和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弘扬主体,崇尚词品的词学主体观;二、陈经济之怀、作陶写之具的词体功能观:三、以气为词、刚柔兼济的词体风格论。
[8]李青唐. 稼轩归隐心迹新论[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83-86.
[12]李松杨. 稼轩词与屈骚——辛词探源之一[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55-58.
屈原及其创作是给予辛弃疾的词创作以最为有力的影响的作家作品之一。稼轩词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执著的儒家进取精神 ,以沉郁为基调的豪放风格 ,浓重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等 ,都受到屈原及其骚赋的深刻影响。
稼轩词中多有涉意归隐之篇章 ,此与辛稼轩仕途之得失密切相关。由此入手 ,便可体察ຫໍສະໝຸດ Baidu氏的实际心理 ,即他在功名、归隐、入世、出世间的取舍及其标准和原因。为进一步说明辛氏的强烈用世之心 ,把辛词与陶 (渊明 )诗作了比较。
[9]熊黎明. 稼轩词暗示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效应[J]. 楚雄师专学报,2001,(02):24-27.
其次,选取关键性作品精读,从审美角度去看辛弃疾的文学创作,深切体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精髓、人生哲理,更好挖掘宋词中的理趣。
再次,对辛弃疾婉约风格与其豪迈一派之间的联系进行考究,关注其爱国主义情怀在作品中蕴含境界的提升层面,其婉约而成“百炼成钢绕指柔”,以柔制刚。
最后,参考其他人一些真实可靠的的研究成果,认真分析问题,及时向老师求教,虚心听取意见,确定行文思路。
[2]杨新民. 英雄失路的悲歌——论稼轩的英雄主义和稼轩词的个人主体意识[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1-7.
辛弃疾被定位在是一位抗击“外国”、“异族”侵略的爱国主义词人这一层面上。他的词中“补天裂”“整顿乾坤”的呼喊比比皆是 ,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是辛弃疾还有他的另一面——他同时又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理解的伟大孤独者。
研究意义:
研究辛弃疾婉约词风的具体内涵,解析辛弃疾诗词以豪迈为主兼以温婉清新所表现的婉约基调,揣摩人物特性及精神追求,使广大读者对辛弃疾有更为全面和深透的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是豪放派的代表,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辛弃疾词中虽然雄壮奔放,但是也有清丽妩媚的一面。研究辛弃疾婉约词风,如惆怅、惜春、离愁、别恨等风格,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辛弃疾其人,并对辛弃疾的词风和人物的整体性格有更加充足的认识,在研究辛弃疾的铿锵悲壮豪放词的同时,可以更好的将辛弃疾词风中的形神兼具,栩栩如生等,娓娓道来。
对稼轩词多样性与独特性风格的形成,从全新的视角──读者的接受角度进行解读,得出结论:通过语言、修辞、典故等暗示手法的运用,导致作品浑然融彻的意境、读者多层次的审美感应及多义性的美感体验。这是造成稼轩词风独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10]袁毓林. 稼轩词中“见底道”的结构和意义献疑[J]. 语文研究,2001,(02):1-4.
[3]叶帮义. 试论苏辛的“以词还词”[J]. 苏州大学学报,2002,(01):81-84.
苏轼、辛弃疾一向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其豪放词却并非像论者所说的那样一味豪放 ,而是“以词还词” ,具有一定的婉约因素在内 ,这表明苏、辛二人也具有一定的词体本位意识。本文以苏、辛的英雄词、农村词、咏物词为例 ,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结束语
四、检索与本课题有关参考文献资料的简要说明
[1]李松杨. 稼轩词与屈骚——辛词探源之一[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55-58.
屈原及其创作是给予辛弃疾的词创作以最为有影响的作家作品之一。稼轩词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执著的儒家进取精神,以沉郁为基调的豪放风格,浓重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等,都受到屈原及其骚赋的深刻影响。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检阅历史资料和系统深入研究,全面统筹把握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特点和他的有关作品创作方面的风格,将他的生平遭遇作为根本线索,把他不同时期的经典之作拟为核心,梳理相关作品,考虑多方面,将不同风格作品整理归类。
首先,浏览辛弃疾各类风格的作品,全面的剖析他的生活履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其进行很好的整体把握。
研究方法:
1.“知人论世”研究法:以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分析对其诗风的影响。
2.审美心理学研究法:分析辛弃疾的心态,了解他的创作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情感。
3.文本细读法:仔细研读辛弃疾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分析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情感变化及词作风格。
应用领域:
本文应用于文学、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等领域。
[5]张廷杰. 忍把豪气化归思——辛弃疾归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15-19+128.
辛弃疾移居瓢泉,似有所悟,所持达观,略见其真,再返瓢泉,始生绝望,弃却功名,乃入静境。从不认同归隐到想往归隐,有其渐进轨迹。但不论何种境界,其报国雄心始终未泯。
[6]张书萍. 刚柔相济诉衷情——稼轩词《水龙吟》、《摸鱼儿》之比较[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03):79-80.
归隐思想形成原因有三:一为南宋“和戎”国策所不容,二为世情所不容,三为老、庄思想所影响。其发展轨迹是:初居带湖,身隐心未隐,表面的山水之乐无法掩盖内心苦闷。
[7]刘尊明. 试论辛弃疾及辛派词人的词学思想[A]. 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2003:7.
文章对辛弃疾《品令》词中“见底道”的结构和意义进行讨论。首先,摆出吕叔湘先生的观点:“见底”是“的”字结构,“见底道”是主谓结构;指出这种理解跟整首词的意义可能不协调。然后,摆出黄丁华先生的观点:“见底道”是偏正结构,意思是“尽在说”,“底”是状语语尾;通过考察近代汉语中“底、地”的用法来说明这种理解的困难。
[4]李冬红. “摧刚为柔”与“健笔柔情”──稼轩词、白石词异同论[J]. 江淮论坛,2002,(02):104-109.
稼轩词与白石词历来是大家所公认的“气”“韵”结合的佳作。然而,由于二人的胸怀襟抱、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造成了词中所表现的“气”的性质和力量的差异;又由于二人创作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不同,又造成了词中所形成的“韵”的范围和深度的差异。
近年来,有诸多学者关注辛弃疾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如邓广铭先生的《辛稼轩年谱》《辛稼轩诗词钞存》,主要对辛弃疾词风中的爱国情怀进行了综述和介绍,充分的说明了辛弃疾婉约词中的动人情怀。
发展趋势:
对辛弃疾的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同时也推出了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有对辛弃疾词、诗、文的研究,对其人格、风格、思维的研究,关于稼轩体的研究,辛弃疾对后世文学影响,从辛词看宋代的民俗、官俗等研究,笔者以为,以上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具有非常重要借鉴意义的。在本文中,将对辛弃疾词风中的婉约风格进行详尽的梳理,并将辛弃疾的词风对于现代文风的积极意义进行深入的阐述。
1.对开题报告的评语
2.对开题报告的意见及建议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所在院(系)审查意见:
负责人签字(盖公章)
年 月 日
二、综述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等
研究现状:
我国自建国以来,张高宽、宋景国、马群等撰写的《论稼轩词的用典》,打破了以往的论词模式,从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了辛弃疾及及作品。
建国以后,有关学者对于辛弃疾的作品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滕召梅在《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婉约词之异同》中指出,苏轼与辛弃疾是两宋最伟大的词人,他们的词分别代表了北宋和南宋词创作的最高成就。尽管二者生活时代不同但其词作品却存在着种种相似与不同,本文将苏轼、辛弃疾的婉约词作加以对照,同中见异,异中有同,彰显苏、辛二人的特点,文中从题材选择、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与探讨研究,在对比中看二人词风的传承与流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