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布病诊疗及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具备以下3项者:
1.发病前2-4周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如皮毛工业等)、
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与生活在疫区的居
民,与布病疫苗的生产、使用密切接触;
2.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关节酸痛,
肝、脾、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和体征;
3.布氏菌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
反应24小时后红肿浸润超过2.5×2.5厘米以上。

二、确诊病例:
1.病原分离、血液、体液培养出布鲁氏病;
2.试管凝集反应1:100-1:160++以上(目前国内定
1:100++,但国际定1:160++)。

对半年内有菌苗接触
史者,虽达1:100-1:160++,过2-4周应再次检查,
效价升高1倍以上方能确定,最好用补体结合试验检
查;
3.补体结合试验1:16++以上;
4.抗人血球蛋白试验1:160++以上;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2、3、4之一。

【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牧民接羔、剪毛、挤奶、剥皮,兽医治疗
病畜,实验室人员接触染菌动物血、尿、分泌物等标
本及工人加工畜产品时,均可由破损或无破损处皮
肤、粘膜而感染。

2.消化道传播:食用染菌饮水、生乳、未煮熟的畜肉等
均可感染。

3.其他:病原菌也可通过呼吸道粘膜、眼结膜和性器官
粘膜而发生感染。

【消毒】
对光、热及常用消毒剂敏感。

日光照射10-20分钟,100℃
3-5分钟可杀灭。

布鲁氏菌病标准

布鲁氏菌病标准

布鲁氏菌病标准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流行病学史:患者是否有与患病动物或其产品的接触史,如食用未煮熟的肉类
或饮用未消毒的牛奶等。

2.临床表现:出现持续发热、多汗、关节痛、肌肉痛、头痛等症状,以及淋巴结
肿大、肝脾肿大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象检查、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等。

血象检查可能有白细
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等变化;细菌培养可以检测到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查可以通过凝集试验等方法检测出抗布鲁氏菌抗体。

如果符合以上三个方面的标准,即可诊断为布鲁氏菌病。

在治疗方面,一般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此外,预防措施也非常重要,包括避免与患病动物及其产品接触,食用煮熟的肉类和消毒的牛奶等。

布鲁氏菌病(布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布鲁氏菌病(布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布鲁氏菌病(布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布鲁氏菌病(简称为布病,也叫懒汉病,羊温,瘟疫,山羊热),也称波状热。

在疾病分类上属于地方病,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也属于传染病,职业病,食源性疾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全身性疾病。

人患布病后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组织,造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却又缺乏特异性。

因为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在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身上存在,造成早期误诊误治。

患者病情轻重差别很大,病情轻者很易治愈,病情重者高烧和疼痛难忍,特别是发生布病性脊椎炎时,腰疼重,持续时间长,病程在1~5年不等,患者有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

布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可达数月或1年以上。

布病的临床分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病程在6个月以内。

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

一、发病早期的临床表现布病的发病早期90%患者症状似感冒,全身不适,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全身肌肉和关节酸困,头痛头晕,失眠,低烧。

也有部分患者发病急,没有前驱期的发病经过,直接表现出恶寒高烧,出汗等急性期症状。

二、布鲁氏菌病的主要症状1.发冷布病的发冷出现于发烧前期,是发烧的前兆,发冷时全身颤抖,个别患者即是在夏天也须盖被子取暖。

2.发热发冷之后,接着是发烧,早期在无用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多数患者热型呈典型的波浪状,初起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数次。

但目前多数患者,一发烧就会用退烧药和消炎药,传统的波浪热并不典型,也可表现为不规则热,间歇热,弛张热,长期低热。

发烧时常伴有寒战,关节肌肉酸疼,头痛头晕,食欲减退。

3.出汗为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尤其在急性期表现明显,有些患者出汗相当严重,表现为大汗淋漓,湿透内衣,内衣可以挤出水,患者感到精神紧张,烦躁不安,口渴失眠,每于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大汗淋漓。

也有患者发热不高或处于发热间歇期仍多汗。

汗味酸臭。

出汗后多数病人感软弱无力,甚至可因大汗虚脱,出现口渴感,严重者导致虚脱,出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病人感到舒服。

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骨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
急慢性布病患者都可以发生骨关节与肌肉疼痛。 急性期呈游走性,主要在大关节,疼痛剧烈。 慢性期局限于某一部位 以骶、骼、膝、肩、肘、踝等处常见 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而加重。 头痛、脑膜刺激症状、眼眶内痛和眼球胀痛。 神经痛:腰骶神经、肋间神经、坐骨神经 急性期可有严重的毒血症状 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血小板减少; 慢性期可有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失眠,烦燥 畏寒喜暖,四肢发冷,阳萎,遗精,自觉手足发热
病原体
1887年,英国军医Bruce从马尔他岛死于“马尔他 热”的英国驻军士兵的脾脏中分得羊种布氏菌 (Br.melitensis) 布鲁氏菌属(Brucella) 包括6个种19个生物型。即: 羊种布氏菌(Br melitensis) 1、2、3型 牛种布氏菌(Br abortus) 1、2、3、4、5、6、 7、9型 猪种布氏菌(Br suis) 1、2、3、4、5型 沙漠森林野鼠种布氏菌(Br neotomae) 绵羊附睾种布氏菌(Br ovis) 犬种布氏菌(Br canis)
与疟疾、化脓性关节炎鉴别
布病发病时没有疟疾发作时的那种有规律性的热型。 没有观察到疟疾象布病那样,运动器官及生殖器官 的损害。 末稍血涂片可发现疟原虫。
主要症状—多汗、乏力
多汗为主要症状之一 急性期患者为甚。特别是晚上增多。 不同于一般发热疾病,严重出汗使患 者感到紧张、烦燥,甚至影响睡眠。 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 大量出汗可以导致虚脱。 可见于所有患者 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 自觉疲乏无力,能吃不爱动,故有人 将此病称为“懒汉病”“爬床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是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 与人类感染主要的传染源是羊、牛及猪,其次是 犬 感染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其次是损伤的皮肤、黏膜和交配感染 也可通过吸血昆虫的叮咬而感染。 人类布病 主要是由于接触带含有病原菌的各种污染物及 食品,经消化道、呼吸道等感染。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如下:
(一)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密切联系者。

(二) 临床表现:出现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三)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小时分别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²以上)
(四)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五)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触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诊断疑似病例:具备(一)、(二)、(三)者。

诊断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四)或(五)中任何一项者。

布病诊断金标准

布病诊断金标准

布氏杆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史,还需要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1、流行病学史:布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史极为重要,患者多有病牛、病羊的接触史,或者从事畜牧业工作,有与病牛、病羊的密切接触,比如挤牛奶、生吃牛肉、羊肉等途径。

2、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长期的低热,或者患者出现多汗、乏力、全身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或者患者出现睾丸炎、附睾炎等临床表现。

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感染性的心内膜炎、脑炎,都需要高度怀疑布氏杆菌病。

3、实验室检查:布氏杆菌病的病原学检查阳性,患者进行布氏杆菌血清学试验发现布氏杆菌抗体阳性,或者患者进行血培养、组织培养,培养出布氏杆菌。

总之,需要上述三条共同存在时,可以确诊为布氏杆菌病。

患者确诊为布氏杆菌病后,需要及时去医院治疗,可以选择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者多西环素联合链霉素进行治疗。

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与疫情处置

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与疫情处置
7-15分钟 20分钟以上 3分钟 20分钟以上
自然条件下在外界生存时间长
介质名称
生存时间
水 尘埃 尿 衣服 鲜牛乳 奶酪 冻肉 培养基
5天-4个月 21-72天 4天-5个月以上 30-80天 2天-18个月 25-67天 14-47天 60天-10个月
介质名称 生存时间
土壤 粪 畜舍及周围 毛 酸乳 腌肉 干燥胎膜
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 虽然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排出布鲁氏菌已得到细菌学证实。但无证据证 明通过患者而传染引起的病例,因此,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传播途径
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 饲养放牧病畜;接生、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检查牲畜;接触病畜的尿、粪及其污染的 棚圈等;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剪羊毛或从事皮 毛加工;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理材料;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及制 备布氏菌苗、抗原、抗血清等生物制剂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布病列为二类疫病。 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之一。 布鲁氏菌还被国外列为生物战剂之一。 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85%)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布病的双重危害
4天-4个月 8天-4个月
4天-5个月以上 45天-4个月 2天-1个月 20-45天
4个月
人间布病的传染源
人间布病发病主要传染源是感染布氏菌的羊和牛 羊:意义更大:症状重,感染率高(达42.12%),患病率高(达7.71%),由羊所致的布病占到 80%-90%, 牛:虽然感染率高(达30%-40%),但出现症状者少(仅为0.3~0.5%),且症状轻微。 其它:猪、鹿、犬等偶见。

布病知识及诊疗方案

布病知识及诊疗方案

布病防治知识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布病是急性传染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

感染布病的家畜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或污染物而感染发病,能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尤其是骨关节系统的损害较为明显,而且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

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

牲畜患病可发生流产、死胎、不孕和睾丸炎等症。

该病名称很多,如波状热、马尔他热及地中海热等,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等等。

布病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布氏菌既侵犯人又伤害畜(牛、羊、猪、鹿、骆驼和犬等),人感染此病主要来自染疫的家畜。

人患此病,病期可长达数日、数年、甚至几十年,严重的丧失劳动能力,威胁着广大群众的健康。

家畜患布病后出现流产、死胎、不孕、乳腺炎和睾丸炎,牲畜因布病流产高达50——80%,乳肉产量减少各占15—20%,并影响皮、毛质量,严重地影响畜牧业发展。

二、人是怎样患布病的1.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

羊、牛和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等其它动物居次要地位。

我国大部分地区羊、牛是主要传染源,少数地区猪为主要传染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养鹿业比较发达地区,鹿是主要传染源,而人与人发生传染则罕见。

2.布病的传播因子布病家畜的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尿、粪便及被污染的土壤、水、饲料等均可含有布氏菌,称这些含有布氏菌可以起到传播作用的媒介物为布病传播因子。

其中布病牲畜的流产物是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子。

3.食用布病家畜的乳及其乳制品易患布病因布氏菌常在家畜乳腺中繁殖形成乳腺炎,乳汁中含布氏菌。

布氏菌随病畜乳排出体外,病畜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甚至可长达2年以上。

这样含有布氏菌的乳汁,可使食用者感染,所以对乳汁进行灭菌处理并保持消毒后乳汁清洁,对预防布病是很重要的。

4.加工布病畜的肉类可直接接触感染布病畜的肉和内脏有布氏菌存在。

布鲁氏杆菌诊断标准

布鲁氏杆菌诊断标准

布鲁氏杆菌诊断标准
布鲁氏杆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确诊病例。

1. 临床症状:患者通常会出现肌肉酸痛、多汗、乏力、发热、关节痛等症状。

若患者有过疫区生活接触史,出现上述症状,可以作为诊断标准。

2. 实验室检查:通常进行血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血细胞沉降率检查。

如果在检查的过程当中发现白细胞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也可以作为诊断依据。

3. 确诊病例:通常是进行布鲁氏菌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试管凝集试验等检测,当患者符合上述之一者,即可以作为诊断标准。

此外,也可以通过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来诊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布鲁氏杆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布鲁氏杆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布鲁氏杆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病例检查1. 确认病史。

在病例检查中,首先要确认患者的病史,包括与动物接触史、生活环境等相关信息。

布病诊断标准

布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和疫区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

2 术语皮肤过敏试验:受布氏菌感染后,再受到布氏菌过敏原刺激,皮肤出现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布病疫区:凡有新病人发生,或有疫畜检出的自然村(屯)或畜牧场(队)均视为布病疫区。

检疫:用特异性的血清学,皮肤试验,分离细菌等方法对人畜布病的检查。

淘汰:对查出的阳性畜进行屠宰处理。

3 布病诊断布病是一种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和畜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3.1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3.2 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3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上标始)2(上标终)以上)。

3.4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3.5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3.1、3.2和3.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4或3.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4 疫区处理原则4.1 核实诊断:对确诊的病人应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核实诊断。

4.2 检疫和淘汰处理疫畜:对疫区内全部羊,牛和猪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疫,检疫后1个月再检一次。

诊断布病的金标准

诊断布病的金标准

诊断布病的金标准摘要:1.布病的定义与症状2.诊断布病的金标准3.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方法4.预防布病的措施正文:1.布病的定义与症状布病,全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感染的牲畜(如牛、羊等)传播给人,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病菌的组织或分泌物传播。

布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严重时可导致肝、肾等器官损害。

2.诊断布病的金标准目前,诊断布病的金标准是血清学检测。

布鲁氏菌感染人体后,会在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血清学检测可检测到这些抗体。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 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早期和晚期的布病诊断都有重要价值。

3.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方法布鲁氏菌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疗法,常用的抗生素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

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并按照疗程进行,以防止病情反复。

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采用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

同时,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营养,以促进病情康复。

4.预防布病的措施预防布病的关键在于加强畜禽养殖场的卫生管理,防止病菌传播。

具体措施包括:(1)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清扫、清洗、彻底消毒,尤其是病畜所在的圈舍;(2)严格实行养殖场的生物安全制度,限制人员和车辆往来,对进出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消毒;(3)对病畜群进行严格隔离、扑杀、销毁,防止病菌传播;(4)加强对畜禽的疫苗接种,提高畜禽的抵抗力;(5)对从事畜牧业的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者,切断传播途径。

总之,诊断布病的金标准是血清学检测,而预防布病的关键在于加强畜禽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和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8-20071 范围2.22.2.12.2.22.32.3.12以上)2.3.2++++++2.3.334 诊断4.14.2 确诊病例4.3 隐性感染5 鉴别诊断主要应与风湿热、伤寒、副伤寒、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等做出鉴别诊断(参见附录D)。

精心整理附录A(资料性附录)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A.1 贮存宿主及传染源布鲁氏菌(以下简称布氏菌)的贮存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畜、家禽、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存宿主。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我国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南方有的省份,猪是主要传染源;鹿和犬是次要传染源。

A.2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A.4A.4.1A.4.2A.4.3A.4.4A.4.5A.5AA.5.2牛种布氏菌疫区牛种布氏菌疫区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

牛种菌生物型较多,毒力不一,有的菌株毒力接近羊种菌强毒株。

就总体而言,牛种菌毒力较弱,但有较强的侵袭力,即使是弱毒株,也可使牛发生暴发性流产或不孕,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但对人致病较轻,感染率高而发病率低,呈散发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病程短,后遗症少。

A.5.3猪种布氏菌疫区猪种布氏菌疫区主要传染源是病猪。

通常由猪1型和猪3型菌致病,毒力介于羊种菌和牛种菌之间。

同一生物型菌株,既有强毒株,也有弱毒株。

猪种菌对猪致病力强。

对羊、牛致病力较低。

对人致病力比牛种菌强,但也是感染率高,发病率低,除少数病例病情较重外,大多数无急性期临床表现。

精心整理A.5.4犬种布氏菌疫区犬种布氏菌疫区主要传染源是病犬。

犬种菌除了侵犯犬,引起犬流产外,也可使猫、牛、猪、兔、梅花鹿、鼠等动物感染,产生抗犬种布氏菌抗体。

人也可被感染,但症状较轻。

A.5.5混合型布氏菌疫医两种或两种以上布氏菌同时在一个疫区存在,这与羊、牛在一个牧场放牧或圈舍邻近有关。

2020年度布病流行概况及诊断与治疗

2020年度布病流行概况及诊断与治疗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病人有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
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 2.生活在疫区的居民。 3.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4.食用过未加工熟透的食物(动物脏器、
牛羊肉、奶)者。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 肉疼痛等。
布病简介-危害
牲畜感染布病可导致不育、不孕、流产。 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每年经济损失30亿 元。
全国疫情概况
历史资料表明,我国解放前人间和畜间 布病存在严重的流行。解放后,我国人 间布病于1957-1963年、1969-1971年 出现两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波动在 1.17/10万- 1.77/10万, 1.20/10 万-1.23/10万之间。
临床分期
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 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 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在外界环境的稳定性 布鲁氏菌在合适的条件下能生存很长时间,有较高
的抗灭活能力。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 抗生素等比较敏感;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
布病简介-病原
1.对各种物理因子的抵抗力 直射日光数分钟,最长4小时,散 射日光7~8天,直射紫外线5~10分钟,斜射紫外线10~30分 钟就能把布氏菌杀死。布氏菌对热非常敏感,尤其对湿热更敏 感。
2.对各种化学因子的抵抗力 布氏菌对常用的各种普通浓度的消 毒剂及一些化学药物抵抗力均很弱。
3.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抵抗力 布氏菌在不同环境中生存的时间 各不相同,但无论在哪种环境下布氏菌的存活时间都比较长, 在有的环境下布氏菌可生存长达18个月。
布病简介-传播

布病诊断标准

布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和疫区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

2 术语皮肤过敏试验:受布氏菌感染后,再受到布氏菌过敏原刺激,皮肤出现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布病疫区:凡有新病人发生,或有疫畜检出的自然村(屯)或畜牧场(队)均视为布病疫区。

检疫:用特异性的血清学,皮肤试验,分离细菌等方法对人畜布病的检查。

淘汰:对查出的阳性畜进行屠宰处理。

3 布病诊断布病是一种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和畜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3.1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3.2 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3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上标始)2(上标终)以上)。

3.4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3.5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3.1、3.2和3.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4或3.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4 疫区处理原则4.1 核实诊断:对确诊的病人应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核实诊断。

4.2 检疫和淘汰处理疫畜:对疫区内全部羊,牛和猪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疫,检疫后1个月再检一次。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2023 年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2023 年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 s,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近年来南方地区的流行强度亦有所增加,局部地区时有疫清发生。

布鲁氏菌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为进—步规范临床诊治工作,在2012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病原学布鲁氏菌属是—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共有12个种,包括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沙林鼠种、绵羊附睾种、鲸种、鳍种、田鼠种、人源种和赤狐种。

其中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布鲁氏菌可造成人感染。

电镜下羊种布鲁氏菌为明显的球形,大小约为0.3~0.6µm,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多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大小约为0.6~2.Sµm。

布鲁氏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

布鲁氏菌形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呈现多态性,细胞壁可增厚,也可变薄,或者脱落。

布鲁氏菌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等比较敏感;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

55湿热1小时或者60湿热10~20分钟、75%酒精、0.1%新洁尔灭和含氯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感染的羊、牛、猪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鹿、犬、U齿齿动物等。

(二)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带菌动物的组织(如胎盘或流产物等)、血液、尿液或乳汁等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的环境及物品感染。

2.消化道传播:食用含菌的生奶、水及未加工熟的肉制品等食物感染。

3.呼吸道传播:可通过吸入病菌污染环境中的气溶胶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及屠宰工的感染率比—般人群高。

三、发病机制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并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表现出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

2020年11月13日_布鲁氏菌病

2020年11月13日_布鲁氏菌病

2010年中国布病发病年龄分布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发 病 数(男) 发 病 数(女) 发 病 率(男) 发 病 率(女)
8( 报
71 /
告 发
61 病 50 率 万
4)
3
2
500
1
0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年龄
实验室检查
诊断原则: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 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人布病的 诊断,应是综合性的。即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原则 早期、规范、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 病人,应立即采取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 和疗程。
规范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内寄生,并容易 形成肉芽肿,所用的药物只有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用于治疗布病的抗菌药物,既要在体外有杀菌作用, 又要能渗入到细胞内,而且要达到足够的浓度。
综合疗法:由于布病发病机制的特殊和临床表现的多型
性,在治疗时必须采用综合疗法,单一治疗是难以奏效的, 应采用联合用药方法,也应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以 利病人早日康复。
(二)传播途径
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 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
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 :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畜牧兽医、饲 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 中,因此,我国把布病定为职业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 1:100++及以上,或者患者病 程持续一年以上且仍有临床症状者滴度为 1:50++及以上。
3. 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为 1:10++及以上。 4.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为 1:400++及以上。
PCR技术
实验室检查
针对IS711或IS650,16S-23SrRNA 片段,BCPS31和omp2a基因 的PCR可以用作培养产物的菌种鉴定,也有直接用于临床标 本鉴定。该方法快速、敏感,但由于PCR尚未标准化,在临 床上的应用还需验证,尚不适用常规检测。但对中枢神经 系统感染或者局灶感染可发挥特别作用。
5、布病与其他疾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布病急性期还应与败血症等鉴别,慢性期 还应与其他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 鉴别。
误诊原因分析
① 早期症状不典型: 多以发热、关节疼痛、肝损 害、乏力、肌肉疼痛为首发症状,容易误诊为其 他相似疾病; 个别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重度 血小板减少症、甲状腺危象等少见情况。 ② 流行病学改变: 目前布鲁菌病流行范围由牧区 向非牧区转移,呈小范围、点状、分散的形式流 行,有向非职业人群扩散的趋势。临床医师对该 病流行病学特点认识不足,首诊常忽略本病可能, 导致误诊。
临床表现
5.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可发生睾丸炎(6.67%)、附睾炎、 前列腺炎、卵巢炎、输卵管炎及子宫 内膜炎。 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表现为乳腺 浸润性肿胀而无压痛。 有少数患者可发生肾炎、膀胱炎等。
临床表现
6. 乏力
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 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患者 自觉疲乏无力,能吃不爱动, 故有人将此病称为“懒汉 病”、“爬床病”。
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 性增生。
5、布病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主要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主要表现 为雷诺现象、手指肿胀、皮疹、关节及肺部损害等病变。
血中可检测到高滴度抗核抗体(ANA)及抗U1核糖核 蛋白(U1RNP)抗体。
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慢性期关节疼痛: 局限于某一部位,以骶、髂、膝、肩、肘、踝等大关节处常见 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而加重 由于肘窝、腘窝的肌腱变硬和挛缩,常使四肢关节强直,变形, 甚至照成终身残疾、无法恢复
肌肉疼痛: 尤其是下肢肌肉
关节炎:
左侧关节炎,伴有 发热、不适及肌肉 疼痛。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4.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脑膜刺激症状、眼眶内痛和眼球胀痛。 神经痛:腰骶神经、肋间神经、坐骨神经。
界各大洲。
布病的双重危害
影响人体的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反复发 作长期不愈,丧失劳动能力,因病致贫。少数患者会导致 死亡。
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羊患布病后流产率为 57.5%,牛布病流产率31.2%,使牲畜似乎两明显减少,影 响经济发展。
据估算,每年全国因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逾100亿元。
布病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者症状类似重感冒。经口感染者常见颈部淋巴结 肿大。
起病急剧者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直接出现布病典型症状 布病的4大典型症状:
发热 多汗 乏力 肌肉、关节疼痛
布病临床表现-发热
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多汗等 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 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晚上。
慢性期:以变态反应为主。
临床分期
WHO 将病程<12 个月定义为急性或亚急性感染,病程 ≥12 月为慢性感染。
WS 269-2019 中国布鲁菌病诊断标准将发病 3 个月以内定 义为急性期,发病 3~6个月定义为亚急性期,发病6个月 以上者定义为慢性期。潜伏期1~3周(3日至数月)。
2018《布鲁菌病诊疗专家共识》将病程6个月以内的感染 定义为急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的感染定义为慢 性感染。
布氏杆菌病
骨和关节的器 质性损害:椎 骨前缘被侵蚀。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一) 血象
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或单核细胞增多。部分患者有血 小板减少。 血沉:血沉增快,以急性期发热患者更为显著。 肝功:可出现各种异常改变,但无特异性。
(二) 病原菌培养
主要取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脓性分泌物、关节液、脑膜 炎患者的脑脊液培养。缓慢。
布病诊疗及布鲁氏菌病诊 断标准(WS 269-2019)解读
概述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 (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布病列为二类疫病。 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之一。 布鲁氏菌还被国外列为生物战剂之一。 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85%)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
实验室检查
(三)实验室初筛
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阳性 2.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阳性 3.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阳性 4. 布鲁氏菌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检出疑似布鲁氏菌。
(四)实验室确诊
1.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病理材料 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布氏杆菌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4、布病与骨性关节炎
慢性布病和骨性关节炎均有关节疼痛。 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常发生于晨间,活动后减轻。检查受累关节
可见关节肿胀、压痛,活动有摩擦感,严重可有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等 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骨性关节炎多由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5、布病与结核病
结核病与布病都可以有淋巴肿大的表现:淋巴结核 多粘连成块,破溃流脓形成瘘道有瘢痕,布病性淋 巴腺炎很少有破溃发生;
结核病人消瘦,结核中毒症状明显,但结核病很少 有肝脾肿大。
代偿失调的结核病人血沉一定增快,痰内查到结核 杆菌,胸部X线的检查对肺结核常有着决定性意义。
虽然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排出布鲁氏菌已得 到细菌学证实。但无证据证明通过患者而传染引起的病例,因此,人 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传播途径
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 饲养放牧病畜;接生、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检查牲畜;接触病畜的 尿、粪及其污染的棚圈等;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直接或间接 接触被病畜分泌物、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采取病 畜、病人的血液和病理材料;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及制备布氏菌苗、抗原、抗 血清等生物制剂等。
临床表现
7. 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肝肿大和肝区疼痛。脾多为轻度肿大。 淋巴结肿大与感染方式有关,经口感染者以颈部、咽后壁和颌下淋巴结肿 大为主,接触性传染者多发生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有时腹腔或胸腔淋巴 结亦可受累。肿大的淋巴结一般无明显疼痛,可自行消散,
布病其它临床表现
咳嗽、胸痛 腹泻 黄疸 遗精、阳痿
人间布病的传染源
人间布病发病主要传染源是感染布氏菌的羊和牛
羊:意义更大:症状重,感染率高(达42.12%),患病率高(达 7.71%),由羊所致的布病占到80%-90%,
牛:虽然感染率高(达30%-40%),但出现症状者少(仅为0.3~0.5%), 且症状轻微。
其它:猪、鹿、犬等偶见。
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
实验室检查血清肥达氏反应阳性,伤寒杆菌培养阳性, 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2、布病与风湿热
诊断与鉴别诊断
布病与风湿热均可出现发热及游走性关节痛,但风湿热可见 风湿性结节及红斑,多合并心脏损害,而肝脾肿大、睾丸炎 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为少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
3、布病与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均是关节疼痛严重,反复发作, 阴天加剧。 但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病史,病变多见于大关节, 关节腔积液少见,一般不发生关节畸形,常合并心脏损害 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布病特异性实验室 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典型病例热型呈波浪状,体温逐日升高,达高 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 周后,又发热再起,如此反复数次。近年来由 于抗生素的使用,典型波状热型已较少见热型 Fra bibliotek状热低热
不规则热 间歇热 驰张热 稽留热 无热
例数 115 307 112 93 63 3 31
构成比(%) 15.78 42.11 15.36 12.78 9.33 0.41 4.25
“温症分离”: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志清 醒,甚至自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 多,并加剧。这种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的长达45天, 平均2-3周。
有些患者有典型的布病症状和体征,检测
结果也为阳性,但没有发热
临床表现
2.多汗 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发热或不发热,
亦有多汗。大量出汗后可发生虚脱。
发病机制
波浪热:布氏杆菌侵入人体→淋巴管→局部淋巴 结→原发灶→入血,出现菌血症、毒血症。
布病不易根治的原因:病原菌是特殊的侵入细胞 性的病原体,在细胞内繁殖,抗菌药物和抗体不 易进入。
细菌、毒素、变态反应(迟发型)三种因素均参 与了布氏杆菌病的发病过程。
急性期:以细菌、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治疗应侧重于病 原体的清除。
特别是晚上出汗明显增多。与一般发热 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当严重,体温下降时更 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 烦燥,甚至影响睡眠。
布病临床表现-肌肉关节疼痛
急性期关节疼痛: 多个大关节呈游走性疼痛,与风湿热相似 疼痛的性质可如锥刺痒或为顽固性钝痛,疼痛剧烈,一 般镇痛药不能凑效 出现的时间多与发热有关,开始发热时疼痛加重,体温 下降时疼痛随之缓解。 在疼痛关节或骨骼附近,常可发现一处或数处明显压痛 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