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电源的设计开题报告
大功率逆变电源设计开题报告
1.2008年11月26日-2009年2月20日: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及开题报告做准
备
2.2009年2月20日-2009年2月25日:查阅资料进行方案论证、完成开题报
告
3. 2009年2月26日-2009年3月27日:进行单元电路设计
4. 2009年4月1 日-2009年4月28日:设计制作、调试及论文写作
学生姓名
学号
系、年级专业电气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
指导教师
2008年12月28日
一、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包括应用前景)、国内外现状及水平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正弦波逆变电源作为新一代直流/交流转换电源已经广泛应用于电信、移动、联通、航空航天、金融管理、办公自动化、工业自动控制、医疗卫生、军事科研等各个领域。正弦波逆变电源利用蓄电池的直流电作为输入,经逆变后输出纯净的正弦波交流电,输出电压和频率极为稳定并可长期连续工作,消除了直接使用市电带来的供电中断、电压不稳、杂音干扰和雷电侵入等不利因素,同时克服了小型UPS供电时间短的致命缺陷,确保用电设备连续可靠的工作。配备正弦波逆变电源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最佳保障。根据这一实际需求,我们选择了“大功率逆变电源的设计”这一课题。
四、总的工作任务,进度安排以及预期结果
总的工作任务:在设计报告之前查阅各种资料、试验及测试分析,了解大功率电源的设计与调试方法以及大功率电源有关参数的调试方法,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然后根据任务书写出开题报告,构思出整个大功率逆变电源的的设计。最后设计并撰写出整个报告,做好设计的PPT文稿,并对整个大功率逆变电源进行仿真和结论分析。
5. 2009年4月29日-2009年5月26日:完成全部毕业论文。
6. 毕业答辩
并网逆变器设计开题报告
并网逆变器设计开题报告1. 引言并网逆变器是一种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与电网连接的设备。
它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系统中。
本文将介绍并网逆变器设计的背景和目的,并提出实施该项目的计划。
2. 设计背景和目的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系统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这些系统产生的电能通常是直流的,而大部分家庭和工业设备使用的是交流电。
为了将可再生能源系统产生的直流电能有效地接入电网,并网逆变器成为必不可少的设备。
本次设计的目的是设计一种高效可靠的并网逆变器,以实现直流到交流的转换,并能够有效地将电能注入电网。
通过使用这种并网逆变器,我们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最大化利用,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3. 设计计划本设计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3.1. 需求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进行需求分析,确定该并网逆变器的基本要求。
考虑到使用环境、输出功率要求、效率要求等因素,我们将明确设计的目标和限制条件。
3.2. 电路设计在完成需求分析之后,我们将进行电路设计。
这将包括选择逆变器拓扑结构、电路元件选型和设计电路各部分的工作原理。
3.3. 控制策略设计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对其性能至关重要。
在这个阶段,我们将研究不同的控制策略,并选择最适合我们设计的策略。
同时,我们将设计适当的反馈控制系统,确保逆变器在各种工作条件下稳定运行。
3.4. 硬件实现一旦电路设计和控制策略确定,我们将开始进行硬件实现。
这将涉及到电路板设计、元件的布局和连接。
3.5. 软件开发除了硬件实现,我们还需要进行软件开发。
我们将编写逆变器的控制程序,并进行仿真和调试。
3.6. 性能测试和优化最后,我们将对设计的并网逆变器进行性能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优化。
这将包括功率输出、转换效率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测试和改进。
4. 预期结果与意义通过本设计,我们预计可以设计出一种高效可靠的并网逆变器。
这种逆变器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大功率车载逆变电源的设计开题报告1700字》
开题报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车载逆变器按功率等级大致可以分为75W、100W、150W、30W、500W、800W、1000W、1500W、2000W、2500W等规格。
车载逆变器的输入为汽车点烟器或者蓄电池,一般汽车点烟器10A左右的电流,故点烟器输出的功率约为150W。
对于功率等级小于150W的车载逆变器可以直接由点烟器供电,大于150W功率等级时需要直接从车载蓄电池供电,否则会因为过流烧毁汽车配件及保险丝。
随着车上使用电器种类的增多,对车载逆变器的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功率150W及以下规格的车载逆变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中大功率的车载逆变器是今后的发展趋势[1]。
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车载逆变器一般是先升压再逆变
三、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设计内容:设计宽输入、高增益、大功率车载逆变电源。
(1)分析当前可行的主电路拓扑和控制方案,选择电路拓扑和控制方案。
(2)计算主电路主要元器件参数。
(3)完成控制电路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
(4)通过仿真实验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
2、设计要求:
(1)输入电压为:DC18V-36V
(2)输出电压:AC220V
(3)额定输出功率:3kW
(4)谐波畸变率:<3%
3、关键问题:
(1)前级DC/DC变换器需满足宽输入电压范围内的稳定输出;
(2)DC/DC变换器需要有髙升压比,可以满足逆变所需360V-380。
三相四桥臂逆变电源控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相四桥臂逆变电源控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现代化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础技术之一。
尤其是逆变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和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
而三相四桥臂逆变电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学领域的电子电路,可实现直流电压转换成交流电压的功能,广泛应用于交流电动机控制、不间断电源、储能系统等领域,并具有简单、高效、可靠等优点。
本课题旨在研究三相四桥臂逆变电源控制技术,探究其在电力电子学领域中的应用和优化,旨在提高电力电子控制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为现代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做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以三相四桥臂逆变电源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如下:1. 三相四桥臂逆变电源的基本原理与工作方式的研究。
2. 三相四桥臂逆变电源控制的传统方法的比较与分析,包括PWM控制、SPWM控制等。
3. 设计一种适合三相四桥臂逆变电源的新型控制方法,对比传统方法,进行优化,提高控制精度和效率。
4. 基于PSCAD软件对三相四桥臂逆变电源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验证新型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可实用性。
5.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三相四桥臂逆变电源在电力电子应用中的优化和改进方向,建立更加高效和可靠的电力电子控制系统。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首先对三相四桥臂逆变电源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和工作特点进行了解和分析。
2. 比较传统控制方法的优缺点,探究新型控制方法的创新之处,并借助MATLAB等工具建立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3. 基于仿真结果,对比传统方法和新型方法的控制效果,对新型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
4. 利用PSCAD软件对三相四桥臂逆变电源系统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分析,并验证新型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可实用性。
5.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三相四桥臂逆变电源在电力电子应用中的优化和改进方向,搭建更加高效和可靠的电力电子控制系统。
四、研究预期成果1. 对三相四桥臂逆变电源的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种新型控制方法,拓展了三相四桥臂逆变电源的应用范围和提高了其控制效率和精度。
开题报告(三相逆变器的设计)
西安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
目 三相逆变器的设计
院(系、部)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专业及班级 自动化 0802 班
姓
名
孙永林
指导教 师
王党树
日
期 2011 年 3 月 10 日
题目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三相逆变器的设计
选题类型
应用型
一、选题依据(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生产需求状况, 说明选题目的、意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设计思路:将 220V 交流电经过整流滤波稳压得到 15V 的驱动电压,用实验室的电源 24V 直接给逆变电 路供电。ARM 控制器通过 PWM 通道口给予 TLP350 构成的驱动电路相应的 SPWM 信号,以驱动逆变桥对应的 MOS 管的打开与关断,再经过低通滤波器得到较为稳定的三相交流电供给负载,用键盘控制 SPWM 信号的产 生与停止以及频率的增减,显示模块主要显示当前的频率值。三相逆变器的原理框图如图 1 所示:
键盘
ARM 控制器
SPWM 调制
显示
220V 整流滤波
稳压
4 路 15V TLP350 驱 动 电路
6路
三
24V
直流电源
逆变桥
3相
滤波
相 负
风力发电逆变电源的设计开题报告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风力发电逆变电源的设计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冯引安班级:电气083所在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表课题名称风力发电逆变电源的设计课题来源教师拟定课题类型工程技术研究类指导教师冯引安学生姓名李杰学号200806010305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题的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发展状况:1.课题的研究意义: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目无污染的新能源。
风能作为一种高效无污染的新能源,一种未来世纪常规能源的替代品,尤其受到人类的重视。
从日前来看,风能并网发电技术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成为了可再生能源应用的主流。
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市电电源在内的所有原始电能质量可能满足不了用户的要求,而现代逆变技术作为电力电子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电能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能源开发,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
节省能源与开发新能源,提高燃料的利用率与减少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已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蕴量巨大,分布面广,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风力发电机因风量不稳定,必须经过整流和逆变把它变成稳定的工频交流电才能大量应用。
此外,在直流电源领域,UPS,变频器等中逆变器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另外,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设计,可以进一步的加深对逆变器的认识,将大学四年所学知识融汇,深化,接近工程实际,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以后的走上工作岗位是一个很好的准备。
2.国内外发展现状:(1)国外发展现状:风力发电在欧洲发展最快,德国的风电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在近期德国制定的风电发展长远规划中指出,到2025年风电要实现占电力总容量的25%,到2050年实现占总用量的50%的目标。
另外,丹麦的风能发电已经可以满足18%的用电需求,法国也在制定风能发电的长远发展规划。
特种逆变电源设计开题报告
特种逆变电源设计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特种逆变电源是现代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功能。
特种逆变电源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调节、电力传输、可再生能源系统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特种逆变电源的设计和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特种逆变电源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
本报告旨在介绍特种逆变电源设计的开题情况,包括背景、目标以及研究方法,以期能够为特种逆变电源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2.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设计一种高效可靠的特种逆变电源。
具体而言,我们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效率优化:针对特种逆变电源在能量转换过程中存在的损耗,通过优化电路设计、控制策略等手段,提高特种逆变电源的能量转换效率。
2.可靠性提升:特种逆变电源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各种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限制,为了提高其可靠性,我们将进行电路故障分析和故障保护设计,以确保特种逆变电源能够在各种工作条件下稳定运行。
3.功能扩展: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我们将探索特种逆变电源的功能扩展,包括输出电压调节范围的扩大、输入电压适应性的提升等。
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1.理论分析:通过对特种逆变电源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深刻理解其工作原理和性能影响因素。
2.仿真模拟:基于理论分析结果,我们将利用电路仿真软件搭建特种逆变电源的仿真模型,并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
3.电路设计:根据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我们将进行电路设计,包括选取适当的器件、拓扑结构设计等。
4.实际实验:为了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优化效果,在电路设计完成后,我们将进行实际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5.性能评价:针对设计的特种逆变电源,我们将进行性能评价,包括效率、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的测试和分析。
4. 预期结果通过以上研究方法,我们预期可以实现以下结果:1.设计出一种高效可靠的特种逆变电源,能够满足实际应用中的需求,并具备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
三电平可调逆变电源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电平可调逆变电源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逆变电源已经成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在工业、交通、通讯等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逆变电源结构中通常采用两级全桥电路,虽然这种结构简单,但效率低、功率密度小;为了提高其效率,同时又要保证小体积、轻重量等特点,近年来出现了三电平可调逆变电源,它具有更高的变换效率和更小的体积重量比。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三电平可调逆变电源的原理、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分析其特点和优缺点,并研制出一套实用化、高性能的工业应用样机。
三、研究内容1、三电平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分析;2、三电平可调逆变电源的拓扑结构分析;3、三电平可调逆变电源的控制策略研究;4、电路的建模、仿真分析,性能评价;5、实验验证及性能测试。
四、预期成果1、掌握三电平可调逆变电源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建立三电平可调逆变电源的模型和仿真平台;3、设计出一套实用化、高性能的三电平可调逆变电源工业应用样机;4、实现电路的实验验证及性能测试。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能够为三电平可调逆变电源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其在工业应用中的普及和应用。
同时,对于电力电子学科研究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六、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电路建模和仿真、实验验证及性能测试等方法进行。
七、进度安排第一阶段:文献调研,寻找研究资料、归纳整理;第二阶段:电路建模及仿真,分析电路特点、建立模型和仿真;第三阶段:控制策略研究,分析控制特点和策略;第四阶段:设计实验验证电路,进行性能测试。
八、参考文献1、黄一元. 可调质量三电平逆变电源技术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2008.2、谢建红.新型三电平可逆变技术及其在UPS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3、王禹.三电平可变电压电源逆变器的研究[D]. 西北工业大学,2011.4、庄琴琪.三电平逆变电源的研究[D]. 浙江工业大学,2011.5、英国电力电子协会.电力电子工程师手册[M]. 第三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基于DSP技术的光伏逆变电源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基于DSP技术的光伏逆变电源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依靠逐渐加深,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商业和工业领域。
而光伏逆变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功能是将光伏模块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通过电网进行输送。
在逆变器中,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控制电路及功率变换,其使用能提高系统的效率、鲁棒性、灵敏度和稳定性,能够很好地满足光伏发电系统的需求。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基于DSP技术设计和实现一种高效、高性能的光伏逆变电源系统。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光伏逆变电源的原理和DSP技术在逆变器控制中的应用;(2)设计逆变器控制电路及功率电路;(3)通过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实验平台,对该系统进行测试和验证,分析其性能和效果;(4)总结电路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光伏逆变电源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综述: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光伏逆变器的基本原理和DSP 技术在逆变器中的应用,掌握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2)电路设计:根据光伏逆变电源的需求设计控制电路和功率电路,考虑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3)硬件实现:根据电路设计进行电路板的制作和元器件的焊接,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实验平台;(4)软件编程:使用DSP芯片进行软件编程,实现逆变器的控制和功率变换;(5)测试验证:通过实验平台对系统进行测试和验证,分析其性能和效果。
4. 预期成果本研究预计能够设计和实现一种高效、高性能的基于DSP技术的光伏逆变电源系统,为光伏发电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具体成果包括:(1)光伏逆变电源的原理和DSP技术在逆变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报告;(2)高效、高性能的光伏逆变电源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报告;(3)基于光伏逆变电源实验平台的测试结果和分析报告;(4)光伏逆变电源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展望。
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题目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设计研究二、研究背景和意义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点焊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焊接方法,点焊设备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益。
而点焊逆变电源则是点焊设备的核心部分之一。
目前,国内外在研究逆变电源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对于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研究却比较少,且相关的实验方案和研究成果的探讨较少。
因此,深入研究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设计和相关技术,对于推进点焊逆变电源的技术革新和生产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研究内容和方案本研究计划基于研究已有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中频点焊技术,从逆变电源的拓扑结构、控制策略、功率器件的选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点焊工艺中的应用;2.不同的中频点焊逆变电源拓扑结构的性能比较与分析;3.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功率器件选型及其参数设计;4.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控制策略设计;5.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程序开发;6.中频点焊逆变电源实验方案制定与实验数据分析。
四、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本研究的目标是设计出一种性能稳定、可靠性高、工作效率高的中频点焊逆变电源。
具体预期成果包括:1.掌握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2.深入分析不同的中频点焊逆变电源拓扑结构的性能优缺点,选定最佳的方案;3.根据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功率器件,对其参数进行设计;4.设计出一套有效的中频点焊逆变电源控制策略;5.完成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程序开发;6.完成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实验方案制定和实验数据分析,验证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性能。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并分析不同拓扑结构的性能差异。
然后进行实验研究,对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程序开发进行验证,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
逆变电源的设计开题报告
逆变电源的设计开题报告逆变电源的设计开题报告一、背景和意义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逆变电源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逆变电源可以将直流电源转换为交流电源,满足各种电子设备对电源的要求。
逆变电源的设计对于提高电力电子设备性能、效率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于逆变电源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设计一款高效、稳定、可靠的逆变电源,具体实现以下功能:1、将直流电源转换为交流电源,输出电压和频率可调;2、具有过载保护、短路保护、过热保护等安全保护功能;3、具有较宽的输入电压范围,能够适应不同的直流电源输入;4、具有较小的体积和重量,方便携带和安装。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逆变电源的基本原理和结构;(2)逆变电源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3)逆变电源的功率器件和控制系统设计;(4)逆变电源的安全保护系统和电磁兼容性设计;(5)逆变电源的实验验证和性能测试。
2、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了解逆变电源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应用领域;(2)理论分析:建立逆变电源的数学模型,分析逆变电源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3)电路设计:根据逆变电源的数学模型和分析结果,设计逆变电源的电路结构和元器件选型;(4)软件设计:根据逆变电源的控制需求,设计控制算法和编程实现;(5)实验验证:搭建实验平台,对逆变电源进行性能测试和安全保护实验,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1、预期成果(1)完成逆变电源的设计,实现高效的电能转换和稳定的电压输出;(2)实现逆变电源的安全保护和电磁兼容性设计,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实现逆变电源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方便产品的携带和安装;(4)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相关专利。
2、创新点(1)采用新型功率器件和智能控制算法,提高逆变电源的转换效率和性能指标;(2)引入先进的安全保护技术和电磁兼容性设计,提高逆变电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采用新型散热技术和智能故障诊断技术,降低逆变电源的故障率和使用成本。
开题报告(恒功率三相并网逆变器)
开题报告(恒功率三相并网逆变器)1. 前言本文档为恒功率三相并网逆变器的开题报告。
在此报告中,我们将介绍该逆变器的背景和动机,提出研究的问题,并列出计划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 背景和动机在电力系统中,逆变器是一种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设备。
而恒功率三相并网逆变器,则是一种特殊的逆变器,具有恒定输出功率,并能够与电网进行高效的并网操作。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如太阳能和风能,恒功率三相并网逆变器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些逆变器能够将可再生能源转换为交流电,并将其注入电网,从而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
然而,恒功率三相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和控制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因数和低谐波失真的并网逆变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恒功率三相并网逆变器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一种高性能的设计方案。
3. 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如何实现恒功率输出?•如何提高逆变器的效率和功率因数?•如何减小逆变器输出的谐波失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能够设计出一种高性能的恒功率三相并网逆变器。
4. 研究内容和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计划开展以下研究内容和方法:4.1 恒功率输出控制首先,我们将研究恒功率输出的控制方法。
通过分析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和调制技术,我们将设计一种能够实现恒功率输出的控制算法。
该算法将能够根据输入直流电压和负载变化,自动调整逆变器的输出功率,以保持恒定的功率输出。
4.2 高效率设计其次,我们将研究高效率设计方法。
逆变器的效率是关键性能指标之一,直接影响能源的利用效率。
我们将分析逆变器的损耗机理,并提出一种高效率设计方案。
该方案将着重考虑功率开关器件的选择和电路拓扑的优化,以提高整体效率。
4.3 谐波失真控制最后,我们将研究谐波失真控制方法。
逆变器的输出通常会引入谐波扰动,对电网和负载设备造成影响。
我们将分析逆变器输出谐波的来源,并提出一种谐波失真控制策略。
该策略将能够降低逆变器输出的谐波失真水平,以满足电网的谐波要求。
逆变电源的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材料之二(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基于单片机的逆变电源设计课题类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学院:指导教师:开题时间: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及研究意义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设计一种基于AT89C51控制SA4828的逆变电源,它采用IGBT作为功率器件,IR2110作为IGBT的驱动芯片,并采用恒 U/F的控制策略。
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意义1.可灵活地调节输出电压或电流的幅度和频率通过控制回路,我们可以控制逆变电路的工作频率和输出时间的比例,从而使输出电压或电流的频率和幅值按照人们的意愿或设备工作的要求来灵活地变化。
2.可将蓄电池中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或其他形式的直流电,这样就不会因为交流电网停电或剧烈变化而影响工作。
3.可明显地减小用电设备的体积和重量,节省材料在很多用电设备中,变压器和电抗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体积和重量,如果我们将变压器绕组中所加电压的频率大幅度提高,则变压器绕组匝数与有效面积之积就会明显减小,变压器的体积和重量明显地减小了。
4.采用逆变技术的电源还具有高效节能的优越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在许多应用交流电动机的场合,在其负载变化时,传统的方法是调节电动机的通电时间所占比例,这样电动机就会频繁地制动、起动。
而电动机的起动、制动消耗的能量往往很大,如使用变频电源来调节电动机做功的量,则可节约很大一部分能量。
2)采用逆变技术的电源,其变压器的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了,也即减小了铁心横面积和线圈匝数。
变压器本身的损耗主要包括原、副边铜耗和铁芯损耗,铁芯横面积和线圈匝数的大幅度减小也就大大降低了铜耗和铁耗。
因此,采用逆变技术大大提高变压器的工作频率,使得变压器的损耗变得比工频工作时小得多,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3)传统的、采用工频变压器的整流式电源设备的功率因数一般在0.5-0.8之间,这是因为其电流谐波成分和相移角都比较大。
在逆变电源中,如果用功率因数校正技术,能使输入电流的谐波成分变得很小,从而使功率因数约为1,节能的效果非常明显。
并网逆变器设计开题报告
并网逆变器设计开题报告并网逆变器设计开题报告一、引言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而并网逆变器作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核心设备,起着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的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设计一款高效、稳定的并网逆变器,以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和可靠性。
二、背景和意义传统的电网主要依赖于化石能源,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并网逆变器作为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其设计和性能对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设计一款高效、稳定的并网逆变器对于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设计目标1. 高效性能:并网逆变器应具备高转换效率,最大限度地将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发出的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提高发电效率。
2. 稳定性能:并网逆变器应具备稳定的输出电压和频率,以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并减少对电网的干扰。
3. 安全性能:并网逆变器应具备过载保护、短路保护等安全功能,以确保设备和用户的安全。
4. 可靠性能:并网逆变器应具备良好的抗干扰性和抗环境变化能力,以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四、设计方案1. 逆变器拓扑结构的选择:根据设计目标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逆变器拓扑结构。
常见的逆变器拓扑结构包括单相桥式逆变器、三相桥式逆变器等,每种结构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 控制策略的设计:设计适应不同工况的控制策略,包括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电压闭环控制、频率闭环控制等。
通过合理的控制策略,提高并网逆变器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3. 电路参数的优化设计:根据实际需求,优化并网逆变器的电路参数,包括滤波电容、滤波电感、开关管等。
通过合理的参数设计,提高并网逆变器的性能和可靠性。
4. 安全保护措施的设计:设计并实现过载保护、短路保护等安全保护措施,以确保并网逆变器在异常情况下能够及时停机或保护自身,避免对设备和用户造成损害。
500W车载逆变电源的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
500W车载逆变电源的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汽车功能的不断升级,人们对于车载电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车载逆变电源是一种将汽车直流电源转换为交流电源的设备,能够为车上的电器设备提供足够的电力支持。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车载逆变电源大多功率较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高功率汽车电器的需求。
因此,本研究将以设计一款功率为500W的车载逆变电源为目标。
二、研究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汽车舒适、便利性的需求越来越高。
车载逆变电源作为现代汽车电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感受。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功率更高、性能更稳定的车载逆变电源,可为汽车主人提供更为便利舒适的驾车体验。
三、研究内容1. 建立逆变电路模型,分析逆变电路的理论工作过程。
2. 选取合适的电源变压器,根据理论计算,确定电路的相关参数。
3. 设计并制作相关电路板。
4. 对设计的逆变电源进行实验验证,测试不同负载情况下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分析实验结果。
四、进度安排第一阶段(1周):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车载逆变电源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阶段(2周):建立逆变电路模型,进行逆变电路的理论计算。
第三阶段(3周):选取合适的电源变压器,根据理论计算确定电路的相关参数。
第四阶段(3周):设计并制作相关电路板。
第五阶段(2周):对车载逆变电源进行实验验证,测试不同负载情况下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分析实验结果。
第六阶段(1周):撰写论文,总结研究成果。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成功设计并制作出一款功率为500W的车载逆变电源,实现对汽车电器设备的高效供电。
同时,基于对逆变电路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对于车载逆变电源的设计和制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有利于推广和应用车载逆变电源技术。
逆变器开题报告
逆变器开题报告逆变器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逆变器是一种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电动车充电等领域。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电动车市场的兴起,逆变器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研究逆变器的性能优化和控制策略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逆变器的开发和优化,提高其转换效率、降低损耗,并探索新的控制策略,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逆变器的转换效率,减少能源损耗;2. 优化逆变器的电路设计,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3. 探索新的控制策略,提高逆变器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三、研究内容1. 逆变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介绍逆变器的基本原理,包括电流变换、电压变换和功率变换等方面的知识,以及逆变器的工作机制和常见的拓扑结构。
2. 逆变器的性能优化:通过对逆变器的电路设计和参数调整,提高其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开关元件、优化输出滤波电路、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3. 逆变器的控制策略:介绍逆变器的常见控制策略,包括传统的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方法,并探索新的控制策略,如模型预测控制、自适应控制等,以提高逆变器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4. 逆变器在太阳能发电和电动车充电中的应用:探讨逆变器在太阳能发电和电动车充电领域的应用,分析逆变器在这些领域中的性能要求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5. 逆变器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逆变器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高效率、高可靠性、小型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将采用实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通过搭建逆变器实验平台,对不同的逆变器拓扑结构和参数进行测试和比较,评估其性能优劣。
同时,利用仿真软件进行逆变器的电路设计和性能优化仿真,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此外,还将使用MATLAB等工具进行逆变器的控制策略仿真和优化。
逆变器开题报告
逆变器开题报告1. 引言逆变器是一种电能转换设备,用于将直流电(DC)转换为交流电(AC)。
它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充电和UPS系统等。
本文将探讨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 背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逆变器的需求不断增加。
逆变器的主要功能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它的工作原理涉及电子元件和控制算法,因此涉及到电路设计和控制系统的开发。
3. 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设计一个高效、可靠且成本效益高的逆变器系统。
通过深入研究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算法,我们将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方案,以提高逆变器的效率和性能。
4. 方法以下是我们将采取的方法来实现研究目标:4.1 逆变器工作原理的研究首先,我们将研究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电路结构。
我们将了解各种拓扑结构,如单相桥式逆变器和三相桥式逆变器,并分析其优缺点。
4.2 控制算法的开发然后,我们将开发逆变器的控制算法。
这将包括电流控制和电压控制,以确保逆变器的输出满足所需的规范和要求。
我们将使用模拟和数字控制技术,以实现高精度和高响应性的控制。
4.3 系统集成和测试最后,我们将集成所有组件,并对逆变器系统进行测试和验证。
我们将使用实验室测试台和各种负载条件来评估逆变器的性能和可靠性。
5. 预期结果我们预计通过这项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果:•设计出一种高效、可靠且成本效益高的逆变器系统。
•进一步理解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算法。
•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方案,以改进逆变器的性能和效率。
6. 计划安排以下是我们的计划安排:•第1个月:对逆变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研究和文献综述。
•第2个月:设计逆变器的控制算法并进行仿真。
•第3个月:搭建逆变器系统,集成和测试各个组件。
•第4个月:对逆变器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和验证。
•第5个月:分析测试结果并总结研究成果。
•第6个月:撰写研究报告并准备最终演示。
7. 预期影响逆变器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新型单片机为核心的正弦逆变电源设计的开题报告
以新型单片机为核心的正弦逆变电源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正弦逆变电源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电源形式。
正弦逆变电源能够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可以广泛应用于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等领域。
传统的正弦逆变电源通常采用旋转电机来实现逆变,但是这种方式效率低下,成本昂贵,并且维护和保养成本也很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使用新型单片机作为正弦逆变电源的核心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和易于维护的电源设计。
二、研究内容本文将基于新型单片机为核心,设计并实现一个高效率、低成本、易于维护的正弦逆变电源。
该电源的主要特点如下:1. 采用新型单片机为核心,具有高效率和易于控制的特点;2. 采用PWM(脉宽调制)技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3. 采用软开关技术,减小开关过程的能量损失;4. 采用隔离变压器来实现输入输出之间的隔离和保护;5. 设计一个简洁、优美、易于使用的用户界面,使用户可以轻松地控制电源开关和输出功率等参数。
三、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首先了解单片机、 PWM技术和软开关技术的原理,然后确定正确的电路设计并进行模拟仿真。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仿真结果进行原型设计,进行实验测试和性能验证,最终对电源进行改进和完善。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设计与实现新型单片机为核心的正弦逆变电源原型;2. 对电源进行模拟仿真,并验证其性能;3. 基于仿真结果进行实验测试和性能验证;4. 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达到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五、存在的问题在本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如下问题:1. 新型单片机程序设计和硬件设计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2. 正弦逆变电源在输入输出间的隔离和保护对电源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3. 软开关技术实现的难度较大,需要具备较高的设计和实现能力。
六、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阶段一:研究新型单片机、 PWM技术和软开关技术的原理,确定正确的电路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逆变电源的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材料之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基于单片机的逆变电源设计课题类型:设计□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学院:指导教师:开题时间:一、毕业设计内容及研究意义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设计一种基于AT89C51控制SA4828的逆变电源,它采用IGBT作为功率器件,IR2110作为IGBT的驱动芯片,并采用恒U/F的控制策略。
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意义1.可灵活地调节输出电压或电流的幅度和频率通过控制回路,我们可以控制逆变电路的工作频率和输出时间的比例,从而使输出电压或电流的频率和幅值按照人们的意愿或设备工作的要求来灵活地变化。
2.可将蓄电池中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或其他形式的直流电,这样就不会因为交流电网停电或剧烈变化而影响工作。
3.可明显地减小用电设备的体积和重量,节省材料在很多用电设备中,变压器和电抗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体积和重量,如果我们将变压器绕组中所加电压的频率大幅度提高,则变压器绕组匝数与有效面积之积就会明显减小,变压器的体积和重量明显地减小了。
4.采用逆变技术的电源还具有高效节能的优越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在许多应用交流电动机的场合,在其负载变化时,传统的方法是调节电动机的通电时间所占比例,这样电动机就会频繁地制动、起动。
而电动机的起动、制动消耗的能量往往很大,如使用变频电源来调节电动机做功的量,则可节约很大一部分能量。
2)采用逆变技术的电源,其变压器的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了,也即减小了铁心横面积和线圈匝数。
变压器本身的损耗主要包括原、副边铜耗和铁芯损耗,铁芯横面积和线圈匝数的大幅度减小也就大大降低了铜耗和铁耗。
因此,采用逆变技术大大提高变压器的工作频率,使得变压器的损耗变得比工频工作时小得多,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3)传统的、采用工频变压器的整流式电源设备的功率因数一般在之间,这是因为其电流谐波成分和相移角都比较大。
在逆变电源中,如果用功率因数校正技术,能使输入电流的谐波成分变得很小,从而使功率因数约为1,节能的效果非常明显。
5.动态响应快、控制性能好、电气性能指标好于逆变电路的工作频率高,调节周期短,使得电源设备的动态响应或者说动态特性好,表现为:对电网波动的适应能力强、负载效应好、启动冲击电流小、超调量小、恢复时间快、,输出稳定、纹波小。
6.电源故障保护快于逆变器工作频率高、控制速度快,对保护信号反应快,从而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
另外,现代越来越复杂的电子设备对电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负载要求,一个特定用途的电源,应当具有特定的负载性能要求和外特性,同时还应当具备安全可靠、高效、高功率因数、低噪音的特点,另外,无电磁干扰、无电网污染、省电节能也是我们应当认真考虑的设计要求。
电源技术发展到今天,已融汇了电子、功率集成、自动控制、材料、传感、计算机、电磁兼容、热工等诸多技术领域的精华,已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成长为独树一帜的功率电子学。
二、毕业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逆变电源是一种采用电力电子技术是进行电能变换的装置,它从交流或直流输入获得稳压恒频的交流输出。
逆变电源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争业技术,它横跨电力、电子、微处理器及自动控制等多学科领域,是目前电力电子产业和科研的热点之一。
逆变电源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电力、铁路交通、邮电通信等诸多领域?。
逆变电源是一种交流输出电源,按照输出电压的相数分类,逆变电源可分为单相逆变电源和三相逆变电源,三相逆变电源按照输出有无中线义可分三相三线制逆变电源和三相四线制逆变电源,按照逆变电源的额定输出功率来分类,逆变电源可分为小容量逆变电源,中等容量逆变电源,大容量逆变电源。
图l所示为典型的交流输入、输出隔离型逆变电源主电路的基本构成,从图中可以看出逆变电源的能量转换过程是:输入的工频交流电经过整流电路成为直流电,直流电通过逆变电路变为交流信号SPWM波,其基波频率是逆变电源的输出频率,该信号经输出变压器隔离。
再LC滤波器滤成正弦波。
这一能量转换、传递的过程通常表示为AC-DC—AC。
直流输入、输出隔离型的逆变电源结构和图一基本相同,只是不再需要输入端的整流电路,能量转换传递的过程可表示为DC—AC。
在逆变电源中,逆变器及其控制是逆变电源的核心。
逆变电源的发展是和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器件的发展带动着逆变电源的发展,逆变电源出现于电力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到日前为止,它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代逆变电源是采用品闸管作为逆变器的开关器件,称为可控硅逆变电源。
可控硅逆变电源的出现虽然可以取代旋转刑变流机组,但于SCR是一种没有自关断能力的器件,因此必须增加换流电路来强迫关断SCR,但换流电路复杂、噪声大、体积大、效率低等原因却限制了逆变电源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代逆变电源是采用自关断器件作为逆变电源的开关器件,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各种自关断器件相运而生,它们包括可关断晶闸管,电力晶体管、功率场效应晶体管。
绝缘栅双极型品体管等。
自关断器件在逆变器巾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逆变电源的性能,逆变电源采用自关断的好处是:①简化了主电路。
于自关断器件不需要换流电路,因而主电路得以简化、成本降低、可靠性提高;②提高了性能。
于自关断器件的使用,使得开关频率得以提高,从而使逆变桥输出电压中低次谐波含量大大降低,因而使输出滤波器的尺寸得以减小,逆变电源的动态特性及对非线性负载的适应性也得以提高。
在自关断器件当中,IGBT以其开关频率高,通态压降小,驱动功率小、模块的电压电流等级高等优点已成为中小功率逆变器的首选器件。
逆变电源已成为中小型逆变电源的主流。
第二代逆变电源在控制上普遍采用带输出电压有效值或平均值反馈的SPWM控制技术。
图2是第二代逆变电源典型控制方法示意图,输出电压有效值或平均值反馈控制使逆变电源输出电压幅值稳念无差。
第二代逆变电源所采用的控制方法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实现的优点,但于它所采用的SPWM控制技术只注重如何通过恰当设汁开关模式来实现逆变器输出频潜的优化,没有考虑信号传输过程中开关点的变化及负载的影响,所以存在以下缺点:①对非线性负载的适应性不强。
当逆变电源输出带非线性负载时,负载电流中的低次谐波电流将流过电源的内阻。
引起输出电压波形畸变;②死区时间的存在将使SPWM波中含有不易滤掉的低次谐波,使输出电压波形发生畸变;③动态特性小好。
负载突变时输出电压调整时间长。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系统中仅存在电压平均值或有效值反馈,而没有瞬时值反馈;④给定电压与输出电压之间的相位差受负载影响较大。
在三相电源巾,三相输出之间的相差不易满足120度要求。
第三代逆变电源采用了实时反馈控制技术,使逆变电源的性能得到提高。
实时反馈控制技术是针对第二代逆变电源对非线性负载的适应性不强及动态特性不好的缺点提出来的,它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电源控制技术,目前仍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之中,实时反馈控制技术的采用使逆变电源的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实时反馈控制技术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重复控制;②谐波补偿控制;③无差拍控制;④单一的电压瞬时值控制;⑤带电流内环的电压瞬时值反馈控制。
其中以第五种控制方法因实现方便,逆变电源动态性能优越和对负载的适应性强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
早些时候人们一直用旋转型变流机组产生交流电,旋转型变流机组它是同轴联接的原动机和发电机组成的,其中原动机可以是油机,也可以是电动机输出交流电压是发电机发出的。
但旋转型变流机组存在噪声大、输出电压的动态特性差、机械损耗和电能损耗较大、效率较低,设备庞大笨重,操作不够灵活等诸多弊病,浴室人们一直寻求新型交流电源产生装置,逆变电源也是一种产生交流电的装置,它具有以下优点:①变频,逆变电源将市电转化为用户所需的交流电;②变相,逆变电源能将单相交流电转化为三相交流电;③逆变电源能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
目前逆变电源的核心部分就是逆变器和其控制部分,虽然在控制方法上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其控制方法实现起来还是有所困难。
因此,对逆变电源的控制和逆变器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毕业设计研究方案及工作计划目前,逆变电源大多采用正弦波脉宽调制,即所谓的SPWM技术。
其控制电路大多采用模拟方法实现,模拟控制型全桥电路,技术虽然已经非常成熟,但其存在很多固有的缺点:控制电路的元器件比较多,电路复杂,体积较大,灵活性不够等。
电源的发展所以逆变电源数字化控制是发展的趋势,是现代逆变电源研展.功率电子器件的大功率究的一个热点。
本论文主要目的是设计一种全数字化三相PWM逆变电源。
三相SPWM发生器是逆变电源的核心部分,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逆变电源的工作状况。
鉴于以80C196MC或TMS320LF240为核心组成的控制电路,能实现电源的全数字化控制,但系统较复杂,软件工作量大,研制周期长。
本设计中,我选用了AT89C51控制MITEL公司的SA4828芯片作为波形发生器。
市电输入经输入保护电路滤除噪声后,进行整流、滤波变成直流电压,然后这个直流电压输入到桥式逆变电路。
PWM 发生器在单片机的控制下,通过驱动电路对输出脉冲进行调制就可改变输出电压和频率,再经过变压器隔离后供给负载。
主电路中根据磁路集成原理,将变压器和滤波电感集成为一个磁性元件,再在变压器的次级并以适当的电容,组成滤波网络以获得正弦波形输出。
整个电路分为五大部分:整流滤波、全桥逆变电路、驱动电路以及将单片机控制PWM产生器的控制电路和保护电路。
另外在输入和输出端还有输入滤波和输出滤波电路。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安排序号周次工作内容 1 第3周了解设计的工作原理,查找相关资料,提交开题报告 2 第4-5周确定总体方案,完成器件选型,绘制总体硬件原理草图3 第6-8周认真阅读相关器件手册,了解各个器件的原理和使用 4 第9-10周认真的计算硬件器件的选择,就行排错等工作5 第11-14周进行系统调试观察结果6 第15-17周提交最终成品,编写打印论文,模拟答辩,准备毕业答辩主要16MB Addressing Spaces in an MCU Based on the MCS- 51 Structure,”The 7th IEEE CPMT Conference on High Density Microsystem Design and Packaging and Component Failure Analysis (HDP’05), Shanghai,China,June30-July 3,(2005), 【10】Peterchev, , Jinwen Xiao; Sanders, , “Architecture and IC implementation of a digital VRM controller,” Power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V olume 18, Issue 1, Part 2, Jan. 2003 Page(s):356 –364. 【11】Smith, , Jr.; Lai, Z.; Smedley, ; “A new PWM controller with one-cycle response,” Power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V olume 14, Issue 1, Jan. 1999 Page(s):142 –150 Designof PWM Controller in a MCS-51 Compatible MCU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sign of Pulse-Width Modulated (PWM) controller module in a MCU based on MCS-51structure. The design can generate 2-channel Programmable periodic PWM signals. These output PWM signals from MCU can be used for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including motor control. The function of the design allows users to select independent or complementary inversion tim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2 PWM wave forms. The latter mode selection also includes optional dead time function to support driving H-bridges and inverters. Therefore, users can control the output PWM signals through setting the duty-cycle registers. After the successful simulation at the front end, practical experiments made on a NIOS development board verify the design. 1.Introduction PWM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voltage regulation method by controlling the switch frequency of DC power with fixed voltage to modify the two-end voltage of load. This technology can be used for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including motor control,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pressure control and so on. In the motor control system shown as Fig. 1, through adjusting the duty cycle of power switch, the speed of motor can be controlled. As shown in Fig. 2, under the control of PWM signal, the average of voltage that controls the speed of motor changes with Duty-cycle ( D = t1/T in this Figure ), thus the motor speed can be increased when motor power turn on, decreased when power turn off. Therefore, the motor speed can be controlled with regularly adjusting the time of turn-on and turn-off. There are three methods could achieve theadjustment of duty cycle: (1) Adjust frequency with fixed pulse-width. (2) Adjust both frequency and pulse-width. (3) Adjust pulse-width with fixed frequency. Generally, there are four methods to generate the PWM signals as the following: (1) Generated by the device composed of separate logic components. This method is the original method which now has been discarded. (2) Generated by software. This method need CPU to continuously operate instructions to control I/O pins for generating PWM output signals, so that CPU can not do anything other. Therefore, the method also has been discarded gradually. (3) Generated by ASIC. The ASIC makes a decrease of CPU burden and steady work generally has several functions such as over-current protection, dead-time adjustment and so on. Then the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kinds ofoccasion now. (4) Generated by PWM function module of MCU. Through embedding PWM function module in MCU and initializing the function, PWM pins of MCU can also automatically generate PWM out signals without CPU controlling only when need to change duty-cycle. It is the method that will be implemented in this paper.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PWM module embedded in a 8051 microcontroller. The PWM module can support PWM pulse signals by initializing the control register and duty-cycle register with three methods just mentioned above to adjust the duty cycle and several operation modes to add flexibility for user. The following section explain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PWM module and the architectures of basic functional blocks. Section3 describes two operation modes.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ing proper systemoperation are also shown in that section. Depending on mode of operation, the PWM module creates one or more pulse-width modulated signals, whose duty ratios can be independently adjusted. 2. Implementation of PWM module in MCU Overview of the PWM module A block diagram of PWM module is shown in It is clearly from the diagram that the whole module is composed of two sections: PWM signal generator and dead-time generator with channel select logic. The PWM function can be started by the user through implementing some instructions for initializing the PWM module. In particular, the following power and motion control applications are supported: ? DC Motor ? Uninterruptablel Power Supply (UPS) The PWM module also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 Two PWM signal outputs with complementary or independentoperation ? Hardware dead-time generators for complementary mode ? Duty cycle updates are configurable to be immediated or synchronized to the PWM 2. 2 Details of the architecture PMW generator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2-output PWM generator shown in is based on a 16-bit resolution counter which creates a pulse-width modulated signal. The system is synthesized by a system clock signal whose frequency can be divided by 4 times or 12 times through setting the value of T3M for PWM0 or T4M for PWM1 in the special register PWMCON as shown in To PWM0 generator, the clock to 16-bit counter will be pre-divided by 4 times by default when T3M is set to zero. And the clock will be divided by 12 times when T3M is set to 1. This is also true for PWM1. The other bits in PWMCON are explained in detail in Table 1.Channel-select logic The follow Fig.5 shows the channel-select logic which is useful in Complementary Mode. From this diagram, it is clear to know that signal CP and CPWM control the source of PWMH and PWML. And the details about the two control signal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section 3,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dead-time generator will also be discussed in section for the continuity of Complementary Mode.3. Operation Mode and Simulation Results The design has two operation modes: Independent Mode and Complimentary Mode. By setting the corresponding bit CPWM in register PWMCON shown in Fig. 4, user can select one of the two operation modes. When CPWM is set to zero, PWM module will work in Independent Mode, whereas, PWM module will work in Complimentary Mode. In the following of this section, the two operation mode will be explainedrespectively in detail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PWM module from the Synoposys VCS EDA platform which verify the design will also be shown. Independent PWM Output Mode An Independent PWM Output mode is useful for driving loads such as the one shown in Figure 1. A particular PWM output is in the Independent Output mode when the corresponding CP bit in the PWMCON register is set to zero. In this case, two-channel PWM outputs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The signal on pin PWM0/PWMH is from PWM0 generator, and the signal on pin PWM1/PWML is from PWM0 generator. The separate case is achieved by the channel-select logic shown in Fig. 6. The PWM I/O pins are set to independent mode by default upon advice reset. The dead-time generator is disabled in the Independent mode. The simulation resultis shown in Figure 4 as the following Tr4 and tr3 are run bits to PWM0 and PWM1, respectively. Actually, from this diagram, Pin P1[5]/ P1[4] of MCU is used for PWMH/ PWML or normal I/O ,alternatively. 基于MCS-51单片机兼容的PWM控制器的设计摘要介绍了一种基于MCS-51单片机的脉宽调制在单片机中的应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