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质量为m、速率为υ 的自由粒子,一方面可用能 量E和动量P来描述它的粒子性;另一方面可用频率ν 和波长λ 来描述它的波动性。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h h 德布罗意波长为: P m
E h mc
2
P m
h
德布罗意公式
h 1 ( / c ) 2 若考虑相对论效应,则: m0 h 若 υ << c 时,不 考虑相对论效应,则: m 0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
物质波提出的背景
1.玻尔模型遇到根本困难,亟需突破
2.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及光的波粒二象性思想得到国际科 学界的承认
德布罗意是爱因斯坦的狂热崇拜者,认为他是“现代科 学的牛顿”,他领悟了爱因斯坦深刻的思维方式,体会到 “爱因斯坦的光的波粒二重性乃是遍及整个物理世界的一种 绝对普遍现象”,并且勇敢地发展了爱因斯坦的思想。 3.德布罗意本人对量子物理研究感兴趣,有相当好的研究 基础。他把量子理论研究作为他的博士论文方向。他发誓: “要尽我所能去理解那个神秘的量子。”
22
h 代入德布罗意关系: 得出: p
h Px 即 x px h x
考虑到更高级的衍射图样,则应有:
h 2
x px h
上述讨论只是反映不确定关系的实质,并不 表示准确的量值关系。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由量子力学得到 位置与动量不确定量之间的关系:
24
海森伯因创立用矩阵数学描述微观粒子运动 规律的矩阵力学,获1932年诺贝尔物理奖。
Baidu Nhomakorabea
不确定关系可用来划分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界 限,如果在某一具体问题中,普朗克常数可以看成是 一个小到被忽略的量,则不必考虑客体的波粒二象性, 可用经典力学处理。
25
例:一颗质量为10g的子弹,以500m/s的速度飞行, 设速度的不确定量为0. 1% υ ,问在确定该子弹的位 置时,有多大的不确定量? 解:子弹速度的不确定量为:
17
光的单缝衍射和电子的单缝衍射的比较:
1)光的衍射
对于光波,衍射图样中最亮的地方,从波动的 观点看,该处的光强最大,或者说光振动的振幅平 方最大;从粒子的观点看,某处光的强度大,表示 单位时间内到达该处的光子数多,即光子到达该处 的概率大。 相应地,衍射花样最暗的地方,光强最小,光 子到达该处的概率最小。 所以,光子在某处出现的概率与该处的光强 (光振动的振幅平方)成正比的。
18
2)电子衍射 从粒子的观点看,衍射图样的出现,是由于电 子不均匀地射向照相底片各处形成的,有些地方电 子密集,有些地方电子稀疏,表示电子射到各处的 概率是不同的,电子密集的地方概率大,电子稀疏 的地方概率小。 从波动的观点来看,电子密集的地方表示波的 强度大,电子稀疏的地方表示波的强度小,所以, 电子在某处出现的概率,就反映了该处德布罗意波 的强度。对电子是如此,对其它粒子也是如此。
光的杨氏双缝干涉图样
大量实验证实除电子外,中子、质子以及原子、 分子等都具有波动性,且符合德布罗意公式。 ——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动性
15
电子显微镜,就是 依据电子的波动性设计 制造的。如今它已成为 探索物质结构,研究、 开发新材料的重要科研 工具。 •由于电子波长比可见光波长小10-310-5数量级,从 而可大大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 •1932年,德国的鲁斯卡研制成功电子显微镜。
o 12.2 12 . 2 1010 m A U U
当U 15000 V 时, 1 1011 m
要观察电子的波性,必须利用晶体进行类 似于X射线的衍射实验。
9
例:试计算动能分别为100eV、1keV、1MeV、1GeV的 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电子静能 E0= m0c2= 0.51MeV 解:由相对论公式: E E0 EK , E 2 E0 2 c 2 P 2
Px
x a
y
21
电子通过单缝后,电子 要到达屏上不同的点, 具有 x方向动量 Px, 考虑中央明纹区:
x
px
p py
a x o
Px
0 px p sin
根据单缝衍射公式,其 第一级的衍射角满足:
y
sin
a
动量在 Ox轴上的分量的不确定量为:
P Px Px P sin x
E h
h h P c
4
1924年,德布罗意大胆地设想,波粒二象性不是 光所特有的,一切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实物粒子:静止质量不为零的那些微观粒子,如 原子、电子、中子等。 粒子性:主要是指它具有集中的不可分割的特性。 波动性:它能在空间表现出干涉、衍射等波动现象, 具有一定的波长、频率。 实物粒子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物质波 的波长称为德布罗意波长。
实验结果: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镍晶体: D 2.15 1010 m
D sin 1.65 10 m
10
D
电子波的波长理论值为:
d D sin
2
h h 10 1.67 10 m me v 2me Ek
13
电 子 束
x 射 线
6
德布罗意 (Louis Victor due de Broglie, 1892-1960)
德布罗意原来学习历史, 后来改学理论物理学。他善于 用历史的观点,用对比的方法 分析问题。 1923年他提出电子既具有 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1924年 正式发表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 二象性的论述。并建议用电子 在晶体上做衍射实验来验证。 1927年被实验证实。 爱因斯坦觉察到德布罗意 物质波思想的重大意义,誉之 为“揭开一幅大幕的一角”。
1
4.物质波概念的提出令人惊讶
在论文答辩时,物质波概念的新颖,使答辩 委员会不知如何评价,但也不敢轻易否定,有人 问他:有没有办法验证这一观点? 他回答:“通过电子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 应当有可能观察到这种假定的波动的效应。” 他哥哥实验室中的一位实验物理学家道维勒 试图用阴极射线管做这个实验,没有成功!放弃 了。 为此,他的导师郎之万将论文副本寄给了爱因 斯坦。
与多晶材料的德拜 x 射线衍射图样对比(波长相同)
1929年,德布罗意因提出电子的 波动性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汤姆逊和戴维逊则因证实电子具 有波动性而分享了1937年的诺贝尔物 理学奖。
汤姆逊
14
接着约恩逊于1961年成功地获得了电子束的 单缝衍射、双缝干涉等实验。
单缝
双缝
三缝
四缝
电子双缝干涉图样
(3)当EK= 1MeV 时,有: hc 8.73 10 13 ( m ) 2 2 E k 2 E k m0 c (4)当EK= 1GeV 时, ,有: Ek m0c 2 hc 1.24 1015 (m ) Ek
11
二、电子衍射实验
戴维孙 — 革末电子衍射实验(1927年)
x px / 2
23
x px / 2
由于公式通常只用于数量级的估计,所以它又常 简写为: x p
x
推广到三维空间,则还应有: 说明:
y py ,
z pz
(1) 不确定性关系说明,微观粒子不可能同时 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越 小,动量的不确定量就越大,反之亦然。 (2) 不确定关系是由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引起 的,而不是测量仪器对粒子的干扰,也不是仪器的 误差所致。
20
21-6 不确定关系 一、引入 •经典力学:宏观粒子的运动具有决定性的规律,原 则上说可同时用确定的坐标与确定的动量来描述宏 观物体的运动。 •微观粒子:由于波动性,粒子以一定的概率在空间 出现,即粒子在任一时刻不具有确定的位置。 二、电子单缝衍射 电子通过单缝位 置的不确定量:
x
a x o
若 Ek m0c 则:
2
hc Ek
2
hc Ek
10
(1)当EK=100eV时,电子静能 E0= m0c2= 0.51MeV, 有: Ek m0c 2 1、2两个结 h 10 1.23 10 (m ) 果,电子的 2m0 Ek 波长均与X 2 Ek m0c 有: (2)当EK=1keV 时, 射线的波长 h 相当。 0.39 1010 (m ) 2m0 Ek
h 2 1.4 10 nm m
X射线波段
宏观物体的波动性不必考虑,只考虑其粒子性。
8
例:静止的电子经电场加速,加速电势差为U,速度υ << c。求:德布罗意波长。不考虑相对论效应
解:
1 2eU 2 eU m0 2 m0 h h h m 0 m0 2eU m0 2em0U
I
U
K
电子枪 检测器
电子束
M
散 射 线
G
54
U
电子被镍晶体衍射实验
实验发现,电子束 强度并不随加速电压而 单调变化,而是出现一 系列峰值。
12
2d si n k
2 D si n cos k 2 2
D sin k
相 对 强 度
U 54V
50
衍射角
k 1, 50
1 1 2 2 2 得: P 2 E0 E k E k E k 2 E k m0 c c c h hc 代入德布罗意公式 ,有: 2 P 2 E k 2 E k m0 c hc h 2 若 Ek m0c 则: 2 2m 0 E k 2 E k m0 c
普遍地说,在某处德布罗意波的强度是与粒子 在该处出现的概率成正比的。这就是德布罗意波的 统计解释。
19
一个电子在底片上出现在什么地方完全是不确 定的、随机的,但在各个地方出现的几率是一定的。 物质波强度大的地方,每个电子在该处出现的几率 大,因此投射到该处的电子数多。
德布罗意波与经典波的不同 经典波:某个物理量(如位移、电场强度、磁 场强度等)在空间的周期性分布; 德布罗意波:是对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描述, 其波动性是指微观粒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大小不同 而呈现的波动性。因此,德布罗意波是几率波。 在数学上,用一函数表示描写粒子的波,这个函 数叫波函数。波函数在空间中某一点的强度(振幅绝 对值的平方)和在该点找到粒子的几率成正比。
7
法国物理学家, 1929年诺贝尔物 理学奖获得者, 波动力学的创始 人,量子力学的 奠基人之一。
如:速度υ = 5.0102m/s飞行的子弹,质量为 m =10-2Kg,对应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h 1.3 10 25 nm m
太小测不到!
如:电子m=9.110-31Kg,速度υ = 5.0107m/s, 对应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0.1% 0.1% 500 0.5m s
子弹的动量的不确定量为:
1
p m 0.01 0.5 5 103 kg m s1
由不确定关系,可以得到子弹位置的不确定量为:
h 6.63 10 x 3 p 5 10
34
1.33 10 m
16
三、德布罗意波的统计解释
经典粒子:不被分割的整体,有确定位置和 运动轨道 ;经典的波:某种实际的物理量的空间 分布作周期性的变化,波具有叠加性。 二象性:要求将波和粒子两种对立的属性统 一到同一物体上 。 1926 年玻恩提出:德布罗意波是概率波。
统计解释:在某处德布罗意波的强度是与粒子 在该处邻近出现的概率成正比。
31
这个不确定范围很小,仪器测不出,可见对宏观 物体来说,不确定关系实际上是不起作用的。
26
例: 氢原子中电子的速度为 106m/s,原子的线度 约为10-10m,求: 原子中电子速度的不确定量。
解:原子中的电子位置的不确定量:
x 1010 m
由不确定性关系:
2
“厚幕的一角被德布罗意揭开了。M.德布罗意的 弟弟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相信,这是对物 理之谜中最棘手的一个谜投下了第一道微弱的光芒。” ——爱因斯坦
没想到我提出的波粒二象性观 念,在德布罗意手里发展得如 此丰富,竟扩展到了运动的粒 子。
爱因斯坦
3
21.4 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一、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假设 光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光子能量和动量为:
质量为m、速率为υ 的自由粒子,一方面可用能 量E和动量P来描述它的粒子性;另一方面可用频率ν 和波长λ 来描述它的波动性。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h h 德布罗意波长为: P m
E h mc
2
P m
h
德布罗意公式
h 1 ( / c ) 2 若考虑相对论效应,则: m0 h 若 υ << c 时,不 考虑相对论效应,则: m 0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
物质波提出的背景
1.玻尔模型遇到根本困难,亟需突破
2.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及光的波粒二象性思想得到国际科 学界的承认
德布罗意是爱因斯坦的狂热崇拜者,认为他是“现代科 学的牛顿”,他领悟了爱因斯坦深刻的思维方式,体会到 “爱因斯坦的光的波粒二重性乃是遍及整个物理世界的一种 绝对普遍现象”,并且勇敢地发展了爱因斯坦的思想。 3.德布罗意本人对量子物理研究感兴趣,有相当好的研究 基础。他把量子理论研究作为他的博士论文方向。他发誓: “要尽我所能去理解那个神秘的量子。”
22
h 代入德布罗意关系: 得出: p
h Px 即 x px h x
考虑到更高级的衍射图样,则应有:
h 2
x px h
上述讨论只是反映不确定关系的实质,并不 表示准确的量值关系。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由量子力学得到 位置与动量不确定量之间的关系:
24
海森伯因创立用矩阵数学描述微观粒子运动 规律的矩阵力学,获1932年诺贝尔物理奖。
Baidu Nhomakorabea
不确定关系可用来划分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界 限,如果在某一具体问题中,普朗克常数可以看成是 一个小到被忽略的量,则不必考虑客体的波粒二象性, 可用经典力学处理。
25
例:一颗质量为10g的子弹,以500m/s的速度飞行, 设速度的不确定量为0. 1% υ ,问在确定该子弹的位 置时,有多大的不确定量? 解:子弹速度的不确定量为:
17
光的单缝衍射和电子的单缝衍射的比较:
1)光的衍射
对于光波,衍射图样中最亮的地方,从波动的 观点看,该处的光强最大,或者说光振动的振幅平 方最大;从粒子的观点看,某处光的强度大,表示 单位时间内到达该处的光子数多,即光子到达该处 的概率大。 相应地,衍射花样最暗的地方,光强最小,光 子到达该处的概率最小。 所以,光子在某处出现的概率与该处的光强 (光振动的振幅平方)成正比的。
18
2)电子衍射 从粒子的观点看,衍射图样的出现,是由于电 子不均匀地射向照相底片各处形成的,有些地方电 子密集,有些地方电子稀疏,表示电子射到各处的 概率是不同的,电子密集的地方概率大,电子稀疏 的地方概率小。 从波动的观点来看,电子密集的地方表示波的 强度大,电子稀疏的地方表示波的强度小,所以, 电子在某处出现的概率,就反映了该处德布罗意波 的强度。对电子是如此,对其它粒子也是如此。
光的杨氏双缝干涉图样
大量实验证实除电子外,中子、质子以及原子、 分子等都具有波动性,且符合德布罗意公式。 ——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动性
15
电子显微镜,就是 依据电子的波动性设计 制造的。如今它已成为 探索物质结构,研究、 开发新材料的重要科研 工具。 •由于电子波长比可见光波长小10-310-5数量级,从 而可大大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 •1932年,德国的鲁斯卡研制成功电子显微镜。
o 12.2 12 . 2 1010 m A U U
当U 15000 V 时, 1 1011 m
要观察电子的波性,必须利用晶体进行类 似于X射线的衍射实验。
9
例:试计算动能分别为100eV、1keV、1MeV、1GeV的 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电子静能 E0= m0c2= 0.51MeV 解:由相对论公式: E E0 EK , E 2 E0 2 c 2 P 2
Px
x a
y
21
电子通过单缝后,电子 要到达屏上不同的点, 具有 x方向动量 Px, 考虑中央明纹区:
x
px
p py
a x o
Px
0 px p sin
根据单缝衍射公式,其 第一级的衍射角满足:
y
sin
a
动量在 Ox轴上的分量的不确定量为:
P Px Px P sin x
E h
h h P c
4
1924年,德布罗意大胆地设想,波粒二象性不是 光所特有的,一切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实物粒子:静止质量不为零的那些微观粒子,如 原子、电子、中子等。 粒子性:主要是指它具有集中的不可分割的特性。 波动性:它能在空间表现出干涉、衍射等波动现象, 具有一定的波长、频率。 实物粒子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物质波 的波长称为德布罗意波长。
实验结果: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镍晶体: D 2.15 1010 m
D sin 1.65 10 m
10
D
电子波的波长理论值为:
d D sin
2
h h 10 1.67 10 m me v 2me Ek
13
电 子 束
x 射 线
6
德布罗意 (Louis Victor due de Broglie, 1892-1960)
德布罗意原来学习历史, 后来改学理论物理学。他善于 用历史的观点,用对比的方法 分析问题。 1923年他提出电子既具有 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1924年 正式发表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 二象性的论述。并建议用电子 在晶体上做衍射实验来验证。 1927年被实验证实。 爱因斯坦觉察到德布罗意 物质波思想的重大意义,誉之 为“揭开一幅大幕的一角”。
1
4.物质波概念的提出令人惊讶
在论文答辩时,物质波概念的新颖,使答辩 委员会不知如何评价,但也不敢轻易否定,有人 问他:有没有办法验证这一观点? 他回答:“通过电子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 应当有可能观察到这种假定的波动的效应。” 他哥哥实验室中的一位实验物理学家道维勒 试图用阴极射线管做这个实验,没有成功!放弃 了。 为此,他的导师郎之万将论文副本寄给了爱因 斯坦。
与多晶材料的德拜 x 射线衍射图样对比(波长相同)
1929年,德布罗意因提出电子的 波动性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汤姆逊和戴维逊则因证实电子具 有波动性而分享了1937年的诺贝尔物 理学奖。
汤姆逊
14
接着约恩逊于1961年成功地获得了电子束的 单缝衍射、双缝干涉等实验。
单缝
双缝
三缝
四缝
电子双缝干涉图样
(3)当EK= 1MeV 时,有: hc 8.73 10 13 ( m ) 2 2 E k 2 E k m0 c (4)当EK= 1GeV 时, ,有: Ek m0c 2 hc 1.24 1015 (m ) Ek
11
二、电子衍射实验
戴维孙 — 革末电子衍射实验(1927年)
x px / 2
23
x px / 2
由于公式通常只用于数量级的估计,所以它又常 简写为: x p
x
推广到三维空间,则还应有: 说明:
y py ,
z pz
(1) 不确定性关系说明,微观粒子不可能同时 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越 小,动量的不确定量就越大,反之亦然。 (2) 不确定关系是由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引起 的,而不是测量仪器对粒子的干扰,也不是仪器的 误差所致。
20
21-6 不确定关系 一、引入 •经典力学:宏观粒子的运动具有决定性的规律,原 则上说可同时用确定的坐标与确定的动量来描述宏 观物体的运动。 •微观粒子:由于波动性,粒子以一定的概率在空间 出现,即粒子在任一时刻不具有确定的位置。 二、电子单缝衍射 电子通过单缝位 置的不确定量:
x
a x o
若 Ek m0c 则:
2
hc Ek
2
hc Ek
10
(1)当EK=100eV时,电子静能 E0= m0c2= 0.51MeV, 有: Ek m0c 2 1、2两个结 h 10 1.23 10 (m ) 果,电子的 2m0 Ek 波长均与X 2 Ek m0c 有: (2)当EK=1keV 时, 射线的波长 h 相当。 0.39 1010 (m ) 2m0 Ek
h 2 1.4 10 nm m
X射线波段
宏观物体的波动性不必考虑,只考虑其粒子性。
8
例:静止的电子经电场加速,加速电势差为U,速度υ << c。求:德布罗意波长。不考虑相对论效应
解:
1 2eU 2 eU m0 2 m0 h h h m 0 m0 2eU m0 2em0U
I
U
K
电子枪 检测器
电子束
M
散 射 线
G
54
U
电子被镍晶体衍射实验
实验发现,电子束 强度并不随加速电压而 单调变化,而是出现一 系列峰值。
12
2d si n k
2 D si n cos k 2 2
D sin k
相 对 强 度
U 54V
50
衍射角
k 1, 50
1 1 2 2 2 得: P 2 E0 E k E k E k 2 E k m0 c c c h hc 代入德布罗意公式 ,有: 2 P 2 E k 2 E k m0 c hc h 2 若 Ek m0c 则: 2 2m 0 E k 2 E k m0 c
普遍地说,在某处德布罗意波的强度是与粒子 在该处出现的概率成正比的。这就是德布罗意波的 统计解释。
19
一个电子在底片上出现在什么地方完全是不确 定的、随机的,但在各个地方出现的几率是一定的。 物质波强度大的地方,每个电子在该处出现的几率 大,因此投射到该处的电子数多。
德布罗意波与经典波的不同 经典波:某个物理量(如位移、电场强度、磁 场强度等)在空间的周期性分布; 德布罗意波:是对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描述, 其波动性是指微观粒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大小不同 而呈现的波动性。因此,德布罗意波是几率波。 在数学上,用一函数表示描写粒子的波,这个函 数叫波函数。波函数在空间中某一点的强度(振幅绝 对值的平方)和在该点找到粒子的几率成正比。
7
法国物理学家, 1929年诺贝尔物 理学奖获得者, 波动力学的创始 人,量子力学的 奠基人之一。
如:速度υ = 5.0102m/s飞行的子弹,质量为 m =10-2Kg,对应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h 1.3 10 25 nm m
太小测不到!
如:电子m=9.110-31Kg,速度υ = 5.0107m/s, 对应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0.1% 0.1% 500 0.5m s
子弹的动量的不确定量为:
1
p m 0.01 0.5 5 103 kg m s1
由不确定关系,可以得到子弹位置的不确定量为:
h 6.63 10 x 3 p 5 10
34
1.33 10 m
16
三、德布罗意波的统计解释
经典粒子:不被分割的整体,有确定位置和 运动轨道 ;经典的波:某种实际的物理量的空间 分布作周期性的变化,波具有叠加性。 二象性:要求将波和粒子两种对立的属性统 一到同一物体上 。 1926 年玻恩提出:德布罗意波是概率波。
统计解释:在某处德布罗意波的强度是与粒子 在该处邻近出现的概率成正比。
31
这个不确定范围很小,仪器测不出,可见对宏观 物体来说,不确定关系实际上是不起作用的。
26
例: 氢原子中电子的速度为 106m/s,原子的线度 约为10-10m,求: 原子中电子速度的不确定量。
解:原子中的电子位置的不确定量:
x 1010 m
由不确定性关系:
2
“厚幕的一角被德布罗意揭开了。M.德布罗意的 弟弟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相信,这是对物 理之谜中最棘手的一个谜投下了第一道微弱的光芒。” ——爱因斯坦
没想到我提出的波粒二象性观 念,在德布罗意手里发展得如 此丰富,竟扩展到了运动的粒 子。
爱因斯坦
3
21.4 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一、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假设 光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光子能量和动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