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和区域差异》第2课时导学案.docx

合集下载

地理上学期《区域和区域差异》第2课时教 精品导学案 中图版必修三

地理上学期《区域和区域差异》第2课时教 精品导学案 中图版必修三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课时教学案(中图版,必修3)(1)这两幅民居建筑景观中,A图所示景观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_______地区,它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B图所示景观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A、B景观差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风俗习惯B.气候条件C.生产活动D.地表形态(3)A景观所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___,B景观所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布置备注完成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练习题教(学)后反思教学反思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高二中图版地理必修3同步导学案1-1区域和区域差异

高二中图版地理必修3同步导学案1-1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章导学●课程标准要求节名小标题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活动建议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区域和区域差异了解区域的含义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开展一次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的对话),扮演角色,交流看法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内容分析本册是在第一册讲述自然地理和第二册讲述人文地理两个必修模块之后的第三个必修模块,本模块内容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地理学中的区域研究,二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于区域地理同学们并不陌生,因为初中地理就是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学习,但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分布的具体描述,即“在哪里”,“那里怎么样”等;而模块三则是从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探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区域研究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首先引入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区域和区域差异,其中“区域差异”既是最重要的地理概念,也是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以中国的三个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为例,介绍如何分别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最基本的角度,认识区域特征。

实际这里更深层的用意在于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首先引入“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然后从时间角度分别认识陆地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最后再认识海洋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高中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导学案

高中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导学案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一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自主学习』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1)含义:指一定范围的□01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02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特征有些区域有明确的边界,如□03行政区;有些区域的边界具有□04有界性过渡的特性,如干湿地区整体性区域内各要素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05相对一致的特性差异性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层次性区域范围有大有小,□06等级有高有低(3)划分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07单一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2.区域差异(1)含义: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2)研究方法:比较区域发展的□08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它们对□09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3)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方向、调整区域□10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自我探究]“某一区域如何发展是该区域的事情,与其他区域没有任何关系”。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提示不正确。

因为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的发展。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产生原因:□01纬度位置、□02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

2.自然区域划分依据:□03地形、□04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中□05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06植被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1)东部季风区位置和范围:包括□07大兴安岭以东、□08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

特征:气候——□09季风气候显著,□10雨热同期。

植被——以□11森林和□12森林草原为主,现多为人工植被。

地形——以□13平原和□14丘陵为主。

水文——水资源丰富,绝大部分地区为□15外流区,以□16雨水补给为主。

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区域内变化的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17气温状况。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置和范围:深居□18内陆,包括□19内蒙古高原、□20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

《区域和区域差异》导学案

《区域和区域差异》导学案

《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1)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具有一定的,是一个。

(2)特点●边界可以是的,也可以是的●内部要素表现出的特性●划分的指标可以是的,也可以是的●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2、区域差异(1)含义: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2)研究方法:比较区域发展的条件和条件,分析它们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3)意义:为选择区域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自然区域差异(1)根本原因:、、和的差异(2)划分依据:地形。

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中,和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和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解决方法)1.什么是区域?区域的划分指标和基本特点各有哪些?2.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和划分的界限各是什么?第三部分随堂检测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是固定的B.区域之间有明确的边界C.区域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D.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2.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小B.地势逐级升高,降水逐渐增加C.人类活动渐次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D.土壤发育程度逐步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

()A.相对一致差异B.绝对一致相对一致C.差异整体D.地带非地带我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

据此回答4~5题。

4.自然区域的两大标志是()A.气候和土壤B.地形和气候C.地貌和植被D.土壤和植被5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B.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C.青藏高寒区—高寒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炎热干燥6.青藏高原东南部河谷地带的农业生产方式是()A.草原畜牧业B.山地畜牧业C.高寒畜牧业D.种植业7.关于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概况叙述,正确的是()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所占面积最大B.东部季风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耕区C.青藏高寒区植被主要是森林,河流多为外流河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河流靠单一的冰雪融化补给第四部分课堂小结列出本节知识体系:我的疑问:。

《区域和区域差异》参考教案(2课时)

《区域和区域差异》参考教案(2课时)

《区域和区域差异》参考教案(2课时)教学目标1、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

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4、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中图版地理必修3《区域和区域差异》word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3《区域和区域差异》word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3《区域和区域差异》word教案编写人:审核人:班组:姓名:师评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把握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3、经历中国三大自然分区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2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课本4-7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并识记。

2、通过自学初步完成合作探究部分的内容,标记好疑难点,预备讨论、展现。

3、标识含义:★-基础识记★★-明白得应用★★★-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一、区域和区域差异【这部分内容为方法论,即研究问题的方法,认真阅读课本摸索下列问题】★1、区域的概念从哪几个方面叙述的?从区域因素考虑试举一个关于每个因素的例子。

★★2、区分以下区域哪些边界是明显边界,哪些是过渡边界?(1)苔原带()(2)维吾尔族自治区()(3)俄罗斯()(4)唐人街()(5)亚热带地区()★★3、什么缘故中国是世界上区域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家?★★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重点明白得那个过程】★★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这部分内容有两个重点,一部分为经历三大自然区的地理位置和名称,再者确实是各区的要紧特点】1、划分自然区域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差不多因素是______________,自然区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读课本完成下表】合作探究:【本节课的部分知识链接】★★1、读中国地势图写出我国三大自然区每个自然区所包括的地势区:东部季风区:西北洪涝半洪涝区:青藏高寒区:★★★2、若要描述一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试描述延安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3、摸索三大自然区的水文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东部季风区:西北洪涝半洪涝区:青藏高寒区:课堂检测:★1.从东往西,西北洪涝半洪涝区的植被依次分为()A.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 森林─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C. 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D. 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绿洲★★2.地貌结构具有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特点的自然地区是()A.华南热带潮湿地区 B. 华中亚热带潮湿地区C.东北温带潮湿半潮湿地区 D.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3.青藏高原东南部河谷地带的农业方式是()A.草原畜牧业 B. 山地畜牧业 C. 高寒畜牧业 D. 耕作业★★4.横亘在高原和盆地之间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 B.昆仑山 C.太行山 D.天山读“我国四大盆地地势剖面图”完成5-6题:我国四大盆地地势剖面图★★★5.图中序号所代表的盆地与其所在省简称的排序一致的是()A.新、川、新、青 B.新、川、藏、青 C.甘、川、藏、青 D.新、川、新、藏★★★6.关于四大盆地位置判定正确的是()A.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B.盆地①的位置位于最东面C.盆地①、③都位于暖温带 D.盆地②位于季风区课堂小结:。

区域和区域差异导学案(中图版)

区域和区域差异导学案(中图版)
高三地理导学案
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授课教师:科代表签字: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一、【导学】
创疑设景,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干什么。
二、【独学】
教会学生课前怎么看书
三、【互学】
教会学生怎么交流
四、【评学】
教会学生怎么合作
课题: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型:复习课
课时: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包括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
为什么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呢?西部与中、东部地区在地理环境、在经济发展上有何差异呢?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参考必修三第一章完成《赢在高考》P120的自主知识梳理及自我检测部分
点,各小组随机分配任务展示
完成随堂演练P124第4题
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16、17
2.了解区域划分的指标,相应的区域名称3.识记区域范围的特点4.了解区域差异的概念
5.了解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方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学习难点】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导入:近年来,我国努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各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鼓励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很多大学毕业生宁愿放弃高薪岗位,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志愿者。

1、1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doc

1、1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doc

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差异目的与要求:1、了解区域的概念,认识区域差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2、理解区域差异的内涵,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3、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区域与区域差异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导入:P2图:两幅图说明了什么?(1)这是两个区域:西部山村和沿海城市(2)说明了区域差异:包括自然差异(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和人文差异(建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及各种文化景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区域: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1、划分依据:(1)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2)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共性或结构的一致性:自然条件相似:高原区、平原区、植被区、气候区等;人文条件相似:人口密集区、水田作业区(中国稻作区)等。

(3)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经济区、贸易区(腹地)等。

(4)区域内部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空间尺度:层次性(类似于中心地理论中不同级别城市的服务区域)大尺度:东亚、中东,西欧中尺度:辽中南,长三角工业区小尺度:城市内部职能分区,浦东新区。

3、特征:(1)整体性:区域是各地理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既包括自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也包括人文要素(政治、经济、语言宗教、等文化要素。

(2)差异性: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例:山东省的东西差异(地形、气候、风俗,经济、文化底蕴等)(3)开放性:任何区域不是也不可能是独立的,必须与其它区域发生各种联系。

——————区域的划分实际上承认并突出了区域差异(差异性是绝对的)为什么要研究区域与区域差异?P5第一段比较——分析——探讨——区域发展下面以案例来说明区域差异,包括自然差异和人类活动差异:二、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差异:看图P5图1-1-1,思考:依据哪些指标划分三大区?回忆:三个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它们是产生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也是划分区域的依据依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海拔高度。

1.1.1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案

1.1.1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的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① 的实体。

2.区域的特点⎩⎪⎨⎪⎧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②过渡的特性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③相对一致的特性层次性:范围④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差异性: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3.划分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目的(1)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⑤ 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⑥ 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

2.自然区域划分:依据地形、气候、水文、⑦ 、植被等因素来划分,其中⑧ 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⑨ 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东部季风区Ⅰ.范围:包括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阔区域。

Ⅱ.特征a .⑩ 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等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b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c .随⑪ 变化的气温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Ⅰ.范围:包括⑫ 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大部分地区。

Ⅱ.特征a .地处内陆,四周多山,气候干旱;b .海拔较高,地形主要是高原或⑬ ;c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⑭ 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3)青藏高寒区Ⅰ.范围:地处中国西南部,由一系列平行走向的山脉和⑮山间高地组成。

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及柴达木盆地。

【主题】第三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域的差异 第1 ,2课时 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 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案学 案Ⅱ.特征a.海拔高,形成独特的“⑯”;b.内外流区兼备,高山耸立、湖泊众多;c.随海拔而变化的⑰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编制人:林云云审核人:段利华
第2课时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熟记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熟记并会分析比较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包括气候、地形、植被、水文、耕作制度、耕作方式、主要作物、民居、交通及文化等方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包括气候、地形、植被、水文、耕作制度、耕作方式、主要作物、民居、交通及文化等方面。

教学难点: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自主预习】
一、东部季风区的南部分界线:秦岭一一淮河(阅读教材P9图1-1-7,完成以下要求)。

1、找出秦岭——淮河一线经过哪些省份。

2、找出秦岭一一淮河一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及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的相对位置。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东部季风区内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②、大致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温线和 _____________ 等降水量线相吻合;
③、温带与_____________ 的分界线(温度带);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气候);
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分界线(植被);
⑥、旱地与_________ 的分界线;
⑦、河流有结冰期与无结冰期的分界线(有无结冰期)。

二、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弟异(阅读教材P9,结合中国地形图,完成表格)(1)、自然环境差异
(2)、人类活动差异(阅读教材P10-P11,完成表格)
1、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 )
①、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②、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 ③、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 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环境产生差异的主导因素( ) A 、热量 B 、水分 C 、光照
D 、海拔
3、 关于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的正确叙述是 (

A. 水分条件的变化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B.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冬小麦
C.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D.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的冇机质含量高,肥力较好 4、 我国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A.水资源不足,水土流失严重 B.生物资源单一,复种指数低
C.洪涝灾害频繁,山地丘陵区地表较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D.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读下图,回答5〜7题。

5、 卬、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
D.地形不同
6、 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②⑦⑧ 7、 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乙图所示区域的农业变化趋势的是( )
120°
甲 乙
1980
城超
O 200-1 年
L)
读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完成以下各题。

(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
(3)、我国目前的两座核电站,一是长江三角洲的秦山,另一座是珠江三角洲的大亚湾,而黄河三角洲地区并未建设,试分析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