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合集下载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HJ 1263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HJ 1263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重量法。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进行环境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手工测定,同时适用于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手工测定。

当使用大流量采样器和万分之一天平,采样体积为1512 m3时,方法检出限为7 μg/m3。

当使用中流量采样器和十万分之一天平,采样体积为144 m3时,方法检出限为7 μg/m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HJ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 374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总悬浮颗粒物 total suspended particle(TSP)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100 μm的颗粒物。

3.2标准状态 standard state温度为273.15 K,压力为101.325 kPa时的状态。

3.3实际状态 ambient state温度为实际环境温度,压力为实际环境大气压时的状态。

4 方法原理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使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5 试剂和材料5.1滤膜:a)材质:根据样品采集目的可选用玻璃纤维滤膜、石英滤膜等无机滤膜或聚四氟乙烯、聚氯乙烯、聚丙乙烯、混合纤维等有机滤膜;b)尺寸:200 mm×250 mm的方形滤膜或直径90 mm的圆形滤膜;c)滤膜阻力:在气流速度为0.45 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 kPa;d)捕集效率:对于直径为0.3 μm的标准粒子,滤膜的捕集效率不低于99%;e)滤膜失重:在气流速度为0.45 m/s时,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 h,滤膜失重不大于0.012 mg/cm2。

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无组织颗粒物采样工作步骤遵循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HJ/T194-2005《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导则》HJ/T55-2000一、采样前准备工作: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1.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被测单位的名称应采用全称,与单位公章所示名称相同。

单位的性质是指该企业属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所属行业和企业规模(大、中、小)。

了解被测单位立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行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

1.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辅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等应重点调查用量大,并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材料和产品。

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标注。

1.3单位平面布置图标出基本方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寸;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口及主要参数,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封闭性或通风性),单位区域的主要地形变化等。

还应对单位周界外的主要敏感点,包括:影响气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无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行调查。

2、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除排放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4、监测资料和仪器设备准备4.1监测资料准备GB16297-1996和本标准是无组织排放监测最主要的技术依据;由固定源排放的污染物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排放的采样方法和样品分析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依据,必须在监测前阅读和理解其中的有关部分。

4.2现场方向、风速测定仪器准备使用便携式风速风向仪,仪器应通过计量监督部门的性能检定合格,并在使用前作必要调试和检查。

4.3采样仪器和试剂准备按照被测物质的对应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监测的采样部分所规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作好准备。

二、无组织排放废气监测的采样原则:1、要依照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有争议时,按项目和地方环保部门确定。

污染源无组织废气采样注意事项研究

污染源无组织废气采样注意事项研究

污染源无组织废气采样注意事项研究【摘要】在我国工业行业发展速度逐步提升的背景下,无组织排放的废气量逐步增长,因为其具体的污染区域范围比较大,不可避免的就会使废气对人们身体健康状况造成威胁。

实际上污染源无组织废气监测工作,不仅仅只属于执法监测工作的范畴,更是监督性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因素,其是否具备规范性的废气采样程序,对于能都提升监测数据有效性具有直接关联。

从污染源无组织废气采样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此项工作期间的各项注意事项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明确采样注意事项、严格管控现场检测管控质量等方式,为今后全面提升的采样检测效率创造条件。

【关键词】无组织废气;污染源;废气采样;注意事项【引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我国各个城市所涉及到的废气案件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像难闻的气味、恶臭熏天、浓烟滚滚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对各项数据进行监测过程中,始终都要走法律路径,并要科学合理的开展污染源无组织废气监测工作,保证最终监测结果能够真实但映出防污治污的实际能力。

废气现场采样工作对采样人员专业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在保证采样误差和数据分析误差在标准范围内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废气采样效率。

本文从污染源无组织废气采样现状入手,展开阐述,针对其具体的注意事项进行全面探讨。

1污染源无组织废气采样现状在实际对污染源无组织废气进行采样期间,采样人员要准确掌握废气自身毒性以及不易掌控的特点,并要在采样之前就要明确废气实际产生的原因、原材料以及废气排放量等内容,为后期确定具有针对性的废气采样方法提供依据。

不仅如此,在实际落实废气采样工作期间,还要充分考虑废气自身是否具有较强的毒性和易燃性,在保证废气采样安全性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污染源无组织废气采样工作效率。

一般状况下,废气采样人员实际工作期间所运用的采样方法,主要就是以直接采样法、富集采样法两种方法为主[1]。

比方说污染源废气所测物质的浓度处于偏高状况时的,废气采样人员就要运用直接采样方法开展此项工作,这样不仅能够及时快速的获取采样数据,也能为后续高效开展废气采样以及处理工作提供真实数据。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

欢迎阅读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1.采样工作流程1.1监测项目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气象、水温、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记录。

1.2实验室采样前准备1.31.4.1.51.5.11.5.21.6结束)、1.7样品转移、交接。

工作结束,现场监测人员应妥善保管原始记录,安全、规范运输样品,及时与样品管理员进行交接并填写交接记录。

2.采样工作中的注意事项2.1采样前检查气密性时要接干燥瓶,吸收瓶不能接以防倒吸。

2.2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气体吸收装置进、出口密封,按相应项目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

2.3用超细玻璃纤维滤膜采样时,应对光线检查滤膜是否有损坏,如有损坏,停止使用。

2.4采集气体样品时,注意吸收瓶溶液的颜色,如果未采样已变色,则该样品作废。

2.5现场空白样的放置:启动采样气路时,同时将空白样的吸收瓶封口膜打开,气路采样结束时,同时将空白样封口;准备空白滤膜装入切割头中放置在空气中,采样后结束后按照滤膜采样同样方法放入滤膜袋中,运回实验室检测,空白滤膜前后两次称量质量之差应远小于采样滤膜上的颗粒物负载量,否则次批次采样监测数据无效。

2.6向采样器中放置和取出滤膜时,应佩戴聚乙烯手套等实验室专用手套(和实验室人员称量滤膜所带的手套相同),使用无锯齿状镊子。

2.7采样进气口必须暴露在空气中(箱体盖子可以不盖,几乎不影响吸收液温度)。

2.8夏天仪器应尽量避免放置在太阳下暴晒,以防止吸收液蒸发,可将仪器放置于树荫处或适当遮盖。

2.92.102.112.123.3.13.21??2??3?3.2.2除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排出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环境空气和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环境空气和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无组织:1个5ml吸收液多孔玻板瓶,min采集30~60min
2~5℃密封避光保存,48h内测定
铬酸雾
污染源废气
hj/t29-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铬酸雾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有组织:玻璃纤维滤筒等速采样
7天内分析完毕;
无组织:5ml水吸收液U型多孔玻板瓶,min采集30~60min
24h内分析完毕;
污染源废气
HJ67-2001固定污染源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烟尘采样方法等速用滤筒采集尘氟,后串联3个75ml冲击式吸收瓶
只有气态氟时,串联2个50ml多孔玻板瓶,~2L/min采集5~20min
常温下保存一周
氟化氢
污染源废气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氟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暂行hj 688-2013
等速采样:用滤筒过滤,后串联3个75ml冲击式吸收瓶,第3个为空瓶,采集时间不少于20min
无组织:玻璃纤维滤膜100L/min采集1h;
0~4℃密封保存,24h之内完成试样制备,制备后可保存30天;
铬酸钡分光光度法
环境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玻璃纤维滤筒等速采样5~30min
/
饮食业油烟
污染源废气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 18483-2001附录A
不锈钢滤筒等速采样
4℃以下可保存7天;
铅及其化合物
石英滤膜、特氟龙滤膜或聚丙烯等有机滤膜100L/min采集10m3
干燥,避光、密封保存;
污染源废气
HJ 777-2015 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无组织:同环境空气
有组织:石英纤维滤筒/玻纤滤筒等速采样600L
干燥,避光、密封保存;

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无组织颗粒物采样工作步骤遵循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HJ/T194-2005《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导则》HJ/T55-2000一、采样前准备工作: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1.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被测单位的名称应采用全称,与单位公章所示名称相同。

单位的性质是指该企业属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所属行业和企业规模(大、中、小)。

了解被测单位立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行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

1.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辅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等应重点调查用量大,并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材料和产品。

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标注。

1.3单位平面布置图标出基本方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寸;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口及主要参数,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封闭性或通风性),单位区域的主要地形变化等。

还应对单位周界外的主要敏感点,包括:影响气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无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行调查。

2、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除排放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4、监测资料和仪器设备准备4.1监测资料准备GB16297-1996和本标准是无组织排放监测最主要的技术依据;由固定源排放的污染物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排放的采样方法和样品分析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依据,必须在监测前阅读和理解其中的有关部分。

4.2现场方向、风速测定仪器准备使用便携式风速风向仪,仪器应通过计量监督部门的性能检定合格,并在使用前作必要调试和检查。

4.3采样仪器和试剂准备按照被测物质的对应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监测的采样部分所规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作好准备。

二、无组织排放废气监测的采样原则:1、要依照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有争议时,按项目和地方环保部门确定。

环境空气和固定污染源采样方法汇总(初级版首批30项)

环境空气和固定污染源采样方法汇总(初级版首批30项)

非分散红外法
0-1L/min
/
GB/T 9801-1988
吸收液或 滤料
采样器
/
/
/
备注
/
/
/
3#玻璃纤维
滤筒:重量 自动烟尘(气)测试
1.1±0.1g, 仪
用纸包装
口径25mm,长 3012H
度70mm
玻璃纤维滤 筒
自动烟尘(气)测试 装入聚四氟乙烯烧杯中

24小时内测定,冰箱冷藏
3012H
≤4℃ 保存7天
次日
(棕色避光)

大气采样器 QC-2B
9:00,0.2L/min,采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
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 光度法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 度法
0.05-0.2L/min
HJ/T 43-1999
125mL多孔玻板吸收瓶,液 柱高度不低于80mm; 5mL/10mL/50mL氧化瓶,液 柱高度不低于80mm; (棕色避光)
环境空气 降尘的测定 重量

重量法
/
GB/T 15265-1994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靛蓝 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HJ 504-2009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 度法
0.5L/min,采气 5~30L
滤筒32mm/25mm
滤筒32mm/25mm / 多孔玻板吸收管 (棕色避光)
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
一氧化碳(CO) 非分散红外法
125ml/50ml/10ml多孔玻板 吸收管或大气冲击式吸收管
0.005mol/l硫 酸
大气采样器 QC-2B
2-5℃下保存7d
环境空气 氨的测定 次氯 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HJ 534-2009

空气和废气采样及保存方法

空气和废气采样及保存方法
4.2
二氧化硫
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482-2009
短时间采样:装10mL吸收液,以0.5L/min流量采气45-60min,温度控制在23-29℃。
长时间采样:装50mL吸收液,以0.2L/min流量采气24h,温度控制在23-29℃。
现场空白样:装吸收液的吸收瓶,带到现场,不采气,其他操作相同。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
24h连续采样。
4.5
饮食业油烟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附录A饮食业油烟采集方法及分析方法
连续采样5次,每次10min。采样工况:饮食业单位作业高峰期。
4.6
苯系物(三苯、苯乙烯)
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HJ583-2010
样品采集、运输、贮存过程,应避免阳光照射。
固定汚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HJ/T57-2000
仪器直接测量。
4.3
二氧化氮
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GB/T15432-1995
短时间采样(1h以内):取一支多孔玻璃板吸收瓶,内装10.0mL吸收液,标记吸收液面位置后以0.4L/min流量,采集环境空气6-24L。
每次采样至少做2个空白。样品采集、运输、贮存过程,应避免阳光照射。若不能及时测定,将样品于低温处存放,样品在30℃暗处存放,可稳定8h;在20℃暗处存放可稳定24h;0-4℃冷藏,可稳定3天。
4.8
氮氧化物
定位电解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保总局2003第四版)
仪器直接测量
4.9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618-2011

环境空气样品采集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

环境空气样品采集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

一.环境空气样品采集过程中的基本要求(1) 每次采样前,应对采样系统的气密性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方可采样。

(2) 空白样品数量应按照项目监测方法标准规定执行;如方法标准中无规定,每个项目在同一批次内至少采集1个空白样品。

(3) 平行样的采集及要求按照各项目监测方法标准执行。

(4) 多点采样时,各采样点采样须同步进行,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均应相同。

(5) 采样前后的流量偏差应在规定范围内。

(6) 推荐优先使用恒流且具有累计采样体积功能的采样仪器。

(7) 每月至少清洗1次采样管路,每月至少对仪器进行1次流量检查校准,其误差应在规定范围内。

长时间进行连续采样时,至少每周对采样系统进行1次流量检查校准。

及时更换仪器防尘滤膜和干燥剂,一般干燥器硅胶有1/2变色则需更换。

(8) 采样结束后,检查仪器状态是否完好,清理仪器和附件,并填写仪器使用记录。

清点样品数量,核对无误后,将样品及时送交实验室分析。

(9) 遇到对监测影响较大的雨雪天气及风速大于8m/s的天气条件时,不宜进行手工采样监测。

(10) 采样点附近50m内不应有局地污染源,如:炉窑、小烟囱、建筑工地、停车场等,除进行交通污染监测外,采样装置距公路边至少20m,距绿色乔木或灌木绿化带的距离应大于15~20m。

(11) 用两台或两台以上采样器采样时,应保持一定距离,以防互相干扰。

小流量采样器,如普通空气采样器,仪器间距以1m为宜;中流量TSP采样器,仪器间距以2m为宜;大流量TSP采样器间距以3~4m为宜。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 修改单要求,该标准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浓度为参比状态下的浓度。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 um)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μm)、总悬浮颗粒物及其组分铅、苯并[a]芘等浓度为监测时大气温度和压力下的浓度。

根据《环境空气六价铬的测定》(HJ 779) 修改单要求,该标准中,环境空气颗粒物中六价铬的污染物浓度为监测时大气温度和压力下的浓度。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及最新研究进展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及最新研究进展

1 空气颗粒物概述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城市中发生了几起著名的空气污染事件,如1944年的洛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和1961年四日市哮喘病事件,这些都是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导致的。

空气颗粒物是环境空气的重要污染物之一,空气颗粒物不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空气污染物,而是由许多人为或自然污染源排放的大量化学物质所组成的一种复杂的大气污染物,其中既有污染源直接排出的颗粒物(称为一次颗粒物,Primary Particles),也有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冷凝或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的颗粒物(称为二次颗粒物,Secondary Particles)。

1.1 空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对大气中颗粒的划分通常是以空气动力学直径为基础的,根据其粒径大小,又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0μm)和可吸入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

可吸入颗粒物又可分为细颗粒物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和粗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介于2.5μm至10μm)。

图1 空气颗粒物的三模态分布空气颗粒物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输送和清除过程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均与粒径有着直接的关系。

空气颗粒物通常呈三模态分布,即粒径小于0.08μm的爱根(Aitken)核模态、粒径0.08μm~2μm的积聚模态(Accumulation mode)和粒径大于2μm的粗粒子模态(Coarse particle mode)。

粗粒子模态的颗粒物主要是由工业源与生活源燃烧排放、机械粉碎过程和交通运输等产生的一次颗粒物和各种自然界产生的颗粒物组成。

这部分颗粒物是构成空气颗粒物的体积浓度和质量浓度的主体,由于重力沉降作用大而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不长。

爱根核模态颗粒物也称为超细颗粒物(Superfine particles),主要是由污染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转化而成,或者由高温下排放的过饱和气态物质冷凝而成,也有少量来自于自然界和人为源直接排放。

废气无组织排放监测分析方法目录及要点

废气无组织排放监测分析方法目录及要点
废气无组织排放监测分析方法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方法
监测依据
注意事项
1
SO2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482-2009
(1)采样流量:0.5L/min,避光采样,采样时间:45min;
(2)1个多孔玻板吸收瓶,装10ml吸收液,用10ml比色管定容。
2
NOX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479-2009
(3)样品避光密封冷藏保存,48h内测定。
23
非甲烷总烃
气相色谱法
HJ/T 38-1999
铝箔袋采样,用样品气反复置换3次,避光运输;在12h内测定。
24
甲醇
气相色谱法
HJ/T 33-1999
(1)采样流量:0.15L/min,采样2-3h;
(2)串联2支各装5ml重蒸水的气泡吸收管,天热时吸收管应浸入冰盐水浴中采样。
3
颗粒物
重量法
GB/T 15432-1995
(1)无颗粒物无组织排放的监测方法,参照环境空气TSP采样方法,但不加切割头,用专用垫圈压住玻纤滤膜;
(2)采样流量:100L/min,采样时间:45min;
(3)背景点应选择在不受污染源影响的地点(上风向),背景点颗粒物测定结果应小于其它监测点位。
4
氯化氢
10
甲醛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GB/T 15516-1995
(1)采样流量:0.5L/min,采样时间:45min;
(2)1个50ml棕色多孔玻板吸收瓶(日光照射易使甲醛氧化),装20ml吸收液(不含有机物的重蒸馏水),样品用50ml比色管盛装不需定容;
(3)样品在2~5℃可保存2d。
11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1.采样工作流程1.1监测工程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气象、水温、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平安性,搜集与编制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记录。

1.2实验室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人员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设备的运行检查。

1.2.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制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和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1.2.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展气密性检查。

1.3现场采样前准备1.3.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展采样。

1.3.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

1.3.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1.4.气态污染物1.4.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场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场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

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展同步现场测量。

1.5颗粒物采样1.5.1翻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外表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

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

启动采样器进展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场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1.5.2采样完毕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由破损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

实用文档之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实用文档之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实用文档之"无组织颗粒物采样工作步骤"遵循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范导则》HJ/T55-2000一、采样前准备工作: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1.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被测单位的名称应采用全称,与单位公章所示名称相同。

单位的性质是指该企业属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所属行业和企业规模(大、中、小)。

了解被测单位立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行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

1.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辅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等应重点调查用量大,并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材料和产品。

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标注。

1.3单位平面布置图标出基本方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寸;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口及主要参数,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封闭性或通风性),单位区域内的主要地形变化等。

还应对单位周界外的主要敏感点,包括:影响气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无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行调查。

2、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除排放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4、监测资料和仪器设备准备4.1监测资料准备GB16297-1996和本标准是无组织排放监测最主要的技术依据;由固定源排放的污染物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排放的采样方法和样品分析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依据,必须在监测前阅读和理解其中的有关部分。

4.2现场方向、风速测定仪器准备使用便携式风速风向仪,仪器应通过计量监督部门的性能检定合格,并在使用前作必要调试和检查。

4.3采样仪器和试剂准备按照被测物质的对应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监测的采样部分所规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作好准备。

二、无组织排放废气监测的采样原则:1、要依照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有争议时,按项目和地方环保部门确定。

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标准限值

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标准限值

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标准限值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标准限值颗粒物是指空气中可悬浮颗粒状物质,通常是由车辆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施工、天然灾害等多种因素产生。

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都有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限制其排放。

我国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标准分为两类:排放总量限值和排放浓度限值。

排放总量限值是指颗粒物单个源头在一段时间内所排放的总颗粒物量;排放浓度限值是指颗粒物在一定时间内在空气中的浓度限制。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标准。

一、排放总量限值排放总量限值是通过限制某一源头的排放量来保障环境质量。

需要定期对排放源进行监测、评估,对不符合标准要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0-2015)规定了不同类型的排放源在不同地区的颗粒物排放总量限值,如下表所示:| 排放源类型 | 地区 | 限值(mg/m^3) || ------------ | ------- | -------------- || 工业 | 大城市 | 50 || | 其他城市 | 100 || | 农村 | 150 || 交通 | 大城市 | 40 || | 其他城市 | 60 || | 农村 | 80 || 建筑施工扬尘 | 全国 | 150 || 农村散煤燃烧 | 全国 | 50 || 生物质燃烧 | 全国 | 30 |各地区不同类型排放源颗粒物排放总量限值具体的执行标准可以根据地方环保部门制定的标准来确定。

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排放源,环保部门将对其进行罚款、停产整改等措施以保障环境质量。

二、排放浓度限值排放浓度限值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颗粒物的浓度限制。

需要对该区域内的所有排放源进行监测、管控。

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95-2012)规定了不同空气质量等级下的颗粒物排放浓度限值,如下表所示:| 空气质量等级 | PM2.5 (μg/m^3) | PM10 (μg/m^3) || ------------ | ----------------- | ---------------- || 优| ≤ 35 | ≤ 50 || 良| ≤ 75 | ≤ 150 || 轻度污染| ≤ 115 | ≤ 250 || 中度污染| ≤ 150 | ≤ 350 || 重度污染| ≤ 250 | ≤ 420 || 严重污染| ≤ 250 | ≤ 600 |以上限值针对颗粒物的空气质量等级,要求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采用不同限值执行。

环境检测中无组织废气采样的点位布设及相关注意事项

环境检测中无组织废气采样的点位布设及相关注意事项

环境检测中无组织废气采样的点位布设及相关注意事项一、布点采样1、根据GB16297-199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方向2- 50m范围内。

其余物质的监控点-般设在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如现场条件不允许(如周界沿河岸分布),可将监控点移至周界内测。

经估算,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超出10m范围之外,可将监控点设在该区域内。

当周界围墙通透性好时,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置监控点。

当围墙通透性不好时, 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监控点,采气口抬高出围墙20-30cmo2、当围墙通透性不好,又不便抬高采气口时,为避免围墙造成的涡流区,可将监控点设在距离围墙外侧1. 5-2. 0倍(围墙)高度,距地面1.5m 处。

3、监控点最多设4个,参照点设1个。

4、参照点应与监控点同步采样,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均相同。

5、采祥频次:连续lh采样,或lh内等间隔采4个样品,取均值。

如污染物浓度过低,可适当延长采样时间。

6、采样前要用风速风向仪在开阔地带进行风速风向测量,采样过程还要重复1-2次,发现风向有显著变化时及时调整监测点位。

如现场无开阔地带,可将风速风向仪置于高处(一般不超过15m )进行测量。

7、每1分钟测一个即时风向和风速值,连续测10次,得到10个风向值和10个风速值。

计算得出平均风向、平均风速和风向变化的标准差士S。

8、当平均风速等于或小于lm/s (包括•静风)时参照点设置:由于风速较小,污染物受风迁移作用减小,污染物自然扩散程度相对增强1 污染物有可能出现在排放源的上风向,因此参照点应在避开近处其他污染源影响的情况下,尽可能远离排放源。

9、平均风速大于lm/s时参照点设置:受风速影响,排放源一般只能影响其下风向,因此参照点应在避开近处其他污染源影响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近排放源,以更好的代表监控点的木底浓度值。

环境空气、废气的采样技术要点培训

环境空气、废气的采样技术要点培训

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培训一、大气及废气1、环境空气①定义环境空气:指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μm的颗粒物PM10: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

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标准状态: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

无动力采样:无动力采样是指将采样装置或气样捕集介质暴露于环境空气中,不需要抽气动力,依靠环境空气中待测污染物分子的自然扩散、迁移、沉降等作用而直接采集污染物的采样方式。

监测②点位布设要求(仅做了解)a.监测点周围50米范围内不应有污染源;b.点式监测仪器采样口周围,监测光束附近或开放光程监测仪器发射光源到监测光束接收端之间不能有阻碍环境空气流通的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

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到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应为该障碍物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高度差的两倍以上;c.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保证270°以上的捕集空间,如果采样口一边靠近建筑物,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180°以上的自由空间;d.监测点周围环境状况相对稳定,安全和防火措施有保障;e.监测点附近无强大的电磁干扰,周围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通信线路容易安装和检修。

③采样频次和时间应根据监测目的、污染物浓度水平监测分析方法的检出限来确定。

如要获得1h平均浓度值,样品的采集时间应不少于45min;要获得日平均浓度值,气态污染物累计采样时间应不少于18h,颗粒物累计采样时间不少于20h。

臭氧的日平均浓度值按8小时时均的平均值计算,最少采集6个时均样品。

时均的采样时间一般为2:00-3:00、8:00-9:00、14:00-15:00、20:00-21:00.④采样a.按方案布设监测点位b.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

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环境空⽓⽆组织颗粒物采样⽆组织颗粒物采样⼯作步骤遵循依据:《环境空⽓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空⽓和废⽓监测分析⽅法》第四版《⼤⽓污染物⽆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范导则》HJ/T55-2000⼀、采样前准备⼯作: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1.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项建设时间被测单位的名称应采⽤全称,与单位公章所⽰名称相同。

单位的性质是指该企业属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所属⾏业和企业规模(⼤、中、⼩)。

了解被测单位⽴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

1.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辅产品,相应⽤量和产量等应重点调查⽤量⼤,并可能产⽣⼤⽓污染物的材料和产品。

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标注。

1.3单位平⾯布置图标出基本⽅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有组织排放和⽆组织排放⼝及主要参数,单位周界围墙的⾼度和性质(封闭性或通风性),单位区域内的主要地形变化等。

还应对单位周界外的主要敏感点,包括:影响⽓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调查。

2、被测⽆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除排放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组织排放⼝形状、尺⼨、⾼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组织排放⼝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

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象资料调查4、监测资料和仪器设备准备4.1监测资料准备GB16297-1996和本标准是⽆组织排放监测最主要的技术依据;由固定源排放的污染物标准分析⽅法中有关⽆组织排放的采样⽅法和样品分析⽅法是最主要的⽅法依据,必须在监测前阅读和理解其中的有关部分。

4.2现场⽅向、风速测定仪器准备使⽤便携式风速风向仪,仪器应通过计量监督部门的性能检定合格,并在使⽤前作必要调试和检查。

4.3采样仪器和试剂准备按照被测物质的对应标准分析⽅法中有关⽆组织监测的采样部分所规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作好准备。

⼆、⽆组织排放废⽓监测的采样原则:1、要依照法定⼿续确定边界,若⽆法定⼿续则按⽬前的实际边界确定,有争议时,按项⽬和地⽅环保部门确定。

固定污染源无组织排放采样

固定污染源无组织排放采样

规固定污染源无组织排放采样的操作程序,正确使用仪器,保证采样工作顺利进展和人员的平安。

2适用围本方法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无组织排放采样。

3设置监控点的位置和数目根据GBI6297-1996的规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Om围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2~5Om围;其余物质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外10m围的浓度最高点。

按规定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参照点只设1个。

4 采样频次的要求按规定对无组织排放实行监测时,实行连续1小时的采样,或者实行在1小时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

在进展实际监测时,为了捕捉到监控点最高浓度的时段,实际安排的采样时间可超过1小时。

5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布设方法5.1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方法:〔适用于除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之外的监控点设置〕。

5.2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所谓“一般情况〞是指无组织排放源同其下风向的单位周界之间有一定距离,以至可以不必考虑排放源的高度、大小和形状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排放源应可看作为一点源。

此时监控点〔最多可设置4个〕应设置于平均风向轴线的两侧,监控点与无组织排放源所形成的夹角不超出风向变化的±S°〔10个风向读数的标准偏差〕围之。

如图3所示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具体位置,还要考虑到围墙的通透性〔即围墙的通风透气性质〕,按下面几种方法设置监控点。

——当围墙的通透性很好时,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监控点。

——当围墙的通透性不好时,亦可紧靠围墙设监控点,但把来气口抬高至高出围墙20~3Ocm,如图4中A点处。

——围墙的通透性不好,又不便于把采气口抬高,此时,为避开围墙造成的涡流区,宜将监控点设于距围墙1.5~2.0h〔h为围墙高度〔m)),距地面1.5m3.3存在局地流场变化情况下的监控点设置方法当无组织排放源与其下风向的围墙〔周界〕之间,存在有假设干阻挡气流运动的物体时,由于局地流场的变化,将使污染物的迁移运动变为复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组织颗粒物采样工作步骤遵循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范导则》HJ/T55-2000一、采样前准备工作: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1.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被测单位的名称应采用全称,与单位公章所示名称相同。

单位的性质是指该企业属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所属行业和企业规模(大、中、小)。

了解被测单位立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行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

1.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辅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等应重点调查用量大,并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材料和产品。

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标注。

1.3单位平面布置图标出基本方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寸;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口及主要参数,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封闭性或通风性),单位区域内的主要地形变化等。

还应对单位周界外的主要敏感点,包括:影响气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无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行调查。

2、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除排放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4、监测资料和仪器设备准备4.1 监测资料准备GB16297-1996 和本标准是无组织排放监测最主要的技术依据;由固定源排放的污染物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排放的采样方法和样品分析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依据,必须在监测前阅读和理解其中的有关部分。

4.2现场方向、风速测定仪器准备使用便携式风速风向仪,仪器应通过计量监督部门的性能检定合格,并在使用前作必要调试和检查。

4.3采样仪器和试剂准备按照被测物质的对应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监测的采样部分所规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作好准备。

二、无组织排放废气监测的采样原则:1、要依照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有争议时,按项目和地方环保部门确定。

采样时要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0m 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2~50m 范围内;其余物质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10m 范围内的最高浓度点。

监控点最多可设 4 个,参照点只设1个。

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时,实行连续1h 的采样,或实行在1h 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四个样品计平均值,为捕捉到监控点最高浓度的时段,采样时间超过1h。

在无组织排放监测中所得的监控点的浓度值不扣除低矮排气筒所做的贡献值。

2、水泥厂粉尘无组织排放指水泥厂厂区内物料堆放扬尘、物料输送和窑磨机等设备的粉尘泄漏等。

要求在距厂界外20m 处(无明显厂界,以车间外或堆场外20m 处)上风向与下风向同时布设参考点和监控点。

每个监控点连续采集时间为1〜4h/次,中采集时间为4h;参考点和监控点同步采样,选取监控点1h 均值的最高浓度值(扣除上方向的监测值)。

3、工业炉窑无组织排放指烟尘、生产性粉尘和有害污染物不通过烟囱或排气系统的泄漏等。

无组织排放烟尘及生产性粉尘监测点设置在厂房门窗排放口处;若工业炉窑露天设置(或有顶无围墙),监测点应选在距烟(粉)尘排放5m,最低高度1.5m处任意点。

每个监控点连续采集时间为1~4h/次,中采集时间为4h;参考点和监控点同步采样,选取监控点1h 均值的最高浓度值。

4、炼焦炉机械化炼焦炉无组织排放的采样点位于焦炉炉顶煤塔侧第 1 至4 孔炭化室上升管旁。

在炉顶的连续采样时间为4h/ 次,取1h 均值。

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点的设置除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另有规定外,按上述原则执行。

无组织排放烟(粉)采用中流量采样器(无罩、无分级采样头)采样。

6、恶臭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点布设在工厂厂界的下风向侧或有臭气方位的边界线上。

7、气象条件对无组织排放污染源的影响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到无组织排放监测监控点的布设。

在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时应注意气象条件对监测结果的影响,或选择适当的气象条件开展监测。

三、监测时机选择:1)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排放负荷应处于正常生产和正常排放状态。

2)监测期间的主导风向(平均风向)应有利于监控点的设置,使监控点和被测无组织排放源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缩小。

3)监测期间的风向变化、平均风速和大气稳定度三项指标对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影响很大,应按照一定的判定方法,对照本地区的“常年”气象数据选择较适宜的监测日期。

4)当对被测单位既要进行有组织和废气净化监测又要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时,应尽可能在满足无组织监测的条件下同期进行监测。

5)在通常情况下,选择冬季微风的日期,避开阳光辐射较强烈的中午时段进行监测是比较适宜的。

四、现场气象条件的简易测定和判定对现场的气象条件进行简易测定和判定,是设置监控点(即采样点)的依据,亦是确定本次监测在何种气象条件(适宜程度)下进行的真实记录,下面列出的测定和判定应在采样起始前进行。

4.1 风向和风速的简易测定将风向风速仪置于被测单位开阔地带。

若现场无适当的开阔地带,可将风速风向仪置于高处(但一般不超过15m )进行风速风向测定。

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规定,打开风速风向仪的开关,开始读数,每隔 1 分钟读一个即时风速和风向值,连续测定10 分钟,共得到10个风向值(精确度5度)和10个风速值(精确到 1.0m/s)。

如果当时的风向和风速变化较大,感到 1 0分钟的测定仍显不足,可适当延长测定时间。

由10 个风速读数计算得 1 0分钟平均风速;由10 个风向读数计算得到平均和风向变化的标准差(土S度)填入表1中。

风向和风速的测定除采样之前进行外,还应在采样过程中重复1~2 次,如发现风向有显著变化,应移动监控点位置后重新采样。

4.2 局地流场的简易测定当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具有一处或多处建筑结构,或存在其他影响气流运动的地形变化等,以致可能影响污染物的迁移途径时,必须进行局地流场的简易测定。

以单位平面布置图为参照,自无组织排放源为起点至拟设置采样点(监控点)的途径之中,凡气流运动可能因受阻而改变方向之处的上方和下方,均应设置局地流场的测点,选定后的测点应标于单位平面图上,并同时标上测点编号等标记。

局地流场的简易测定仍使用风速风向仪,在一个测点只测定1 分钟平均风向,必要时可重复测定1~2 次。

将局地流场的测定结果填于表 2 中,同时还要将各测点的 1 分钟风向标明于单位平面图。

对标有测点流向的平面图进行仔细分析,得到比较完整的局地流场图,要特别注意分析可能存在的复杂局地流场,若发现测点和测试的数据不够,应进行必要的补测,直至弄清楚局地流场情况为止。

五、各气象因子于无组织排放监测适宜程度分类5.1 适宜程度的分类方法依据各气象因子的数值分为四类。

a类: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适宜于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b类:较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较适宜于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c类: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较不适宜于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d类:很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不适宜于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5.2风向变化的适宜程度分类平均风向本身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没有意义,用10分钟平均风向的标准差代表风向变化的大小,其对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适宜程度分类见下表;表1 风向变化的适宜程度分类5.3风速的适宜程度分类以平均风速(以可以10分钟平均风速测定值为依据)来划分其对无组织排放监测适宜程度。

见下表表2 风速变化的适宜程度分类六、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布设方法1、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方法(适用于除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之外的监控点设置)。

2、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所谓“一般情况” 是指无组织排放源同其下方向的单位周界之间有一定距离,以至可以不必考虑排放源的高度、大小和形状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排放源可看作为一点源。

此时监控点(最多可设置 4 个)应设置于平均风向轴线的两侧,监控点于无组织排放源所形成的夹角不超出风向变化的± S°(10 个风向读数的标准偏差)范围之内。

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具体位置,还要考虑到围墙的通透性(即围墙的通风透气性),按以下几种方法监控点:(1)当围墙的通透性很好时,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监控点。

(2)当围墙的通透性不好时,亦可紧靠围墙设监控点,但把采气口抬高20~30cm。

(3)围墙的通透性不好,又不便于把采气口抬高,此时,为避开围墙造成的涡流区,宜将监控点设于距围墙 1.5~2.0h【h 为围墙高度(m)】,距地面1.5m处。

3、无组织紧靠围墙时的监控点设置方法排放源紧靠某一侧围墙,风向朝向与其相邻或相对之围墙时,如该排污单位的范围不大,排放源距与之相对或相邻围墙(单位边界)不远,仍可按一般监控点设置监控点如果排放源紧靠某一侧围墙,风向朝向与其相邻或相对之围墙,且排污单位的范围很大,此时在排放源下风向设监控点已失去意义,主要的问题是考察无组织排放对其相近的围墙外是否造成污染和超过标准限值。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选择方向朝向排放源相近一侧围墙时,在近处围墙外设监控点;或于静风及准静风(风速小于1.0m/s)状态下,依靠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自然扩散,在近处围墙(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

七、参照点设置方法1、设置参照点的原则要求环境中的某些污染物(GB26297-1996 中规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为该类物质)具有显著的本底(或称背景)值,因此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监控点的污染物浓度,其中一部分由本底或(背景)值作出贡献,另一部分由被测无组织排放源作出贡献,设置参照点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本底值的大小。

所以,设置参照点的目的是:参照点应不受或尽可能少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参照点要力求避开其近处的其他无组织和有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尤其是注意避开那些可能对参照点造成明显影响而同时对监控点无明显影响的排放源;参照点的设置,要以代表监控点的污染物本底浓度为原则。

2、参照点的设置范围按照GB16297-1996 的有关规定和参照点的设置原则,参照点最好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上方向,以排放源为圆心,以距排放源2m 和50m为圆弧,与排放源成120°夹角所形成的扇形范围内设置。

3、平均风速等于和大于1m/s时的参照点设置平均风速等于或大于1m/s 时,由被测排放源排除的污染物一般只能影响其下方向,故参照点可在避开近处污染源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被测无组织排放源设置,以使参照点可以较好的代表监控点的本底浓度值。

4、平均风速小于1m/s (包括静风)时参照点设置当平均风速小于1m/s 时,被测无组织排放源排除的污染物随风迁移作用减少,污染物自然扩散作用相对增强,此时污染物可能以不同程度出现在被测排放源上方向,此时设置参照点,既要注意避开近处其他污染源的影响,又要在规定的扇形范围内比较远离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处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