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汇报材料
小学教研培训部冯益华
各位领导、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汇报我在北师大学习的心得和收获。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和大家交流一个主题,那就是《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兼谈“钱学森之问”》,它是我本次学习听的14个报告之一,同时也是给我本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报告,今天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再次分享。
先介绍一下这个报告的主讲人,他叫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专家、化学、物理教授、艺术教育家,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八所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艺术教育中心名誉主任。
既然是这个主题,那么我们先谈谈“钱学森之问”。钱学森1911年12月生于上海。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有了钱学森,我国这些尖端领域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2009年11月,钱学森去世仅10天,安徽省10位教授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早在2007年8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同志看望钱学森的时候,他自己已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钱学森为什么这么说?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对培养创新精神有什么作用?确实值得我们探讨。
钱学森不仅科学知识渊博,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他认准儿子是当科学家的材料,却在钱学森5岁时就让他学习绘画和音乐。吹着口琴一路长大的钱学森,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也很热爱,在书法、绘画、写作上也有造诣。1929年,钱学森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课余时间经常去听音乐会,曾经认真学习过《艺术史》、《艺术论》等论著。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他还参加了学校乐队而且是乐队的主力圆号手,每周他都要挤出时间去乐队排练。
后来,钱学森到了美国学习、工作,也一直没有放弃艺术方面的修养。他说,只要听到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
他的心便会为之颤动,为之共鸣,便会感受到一种崇高审美力量的激励和催动。就是在这壮美音乐的激励下,他领悟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从表面来看,科学与艺术是两类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科学:重理性,具抽象性,依靠归纳与推理,严谨,以逻辑思维方法为主,求真;而艺术:重感性,具形象性,依靠灵感与想象,浪漫,以形象思维方法为主,求美。也正因如此,我们的高中、大学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有文理之分,也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重理轻文的顺口溜。
就像钱学森老先生在1991年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这一至今为止获奖者仅此一人的最高荣誉时所说:我要感谢我的夫人蒋英,正是她所具有的艺术修养带来的熏陶,帮助了我的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同时指出: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我们的教育不能光顾着眼前利益、短期目标,要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上下功夫,就要重视教学的综合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何回答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也许这可以是其中的一个答案:目前的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所以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好在国家应该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逐步进行改变:高中文理不再分科;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虽然改革很难,但至少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就是进步。
沈教授从献身精神、创新意识、美学追求三个维度向我们阐释了“科学与艺术的内在联系”。
科学和艺术都是需要献身的事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是具有献身精神的人,从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宣传日心说的布鲁诺,到被砍头后让刽子手看自己的眼睛还能眨几次的近代化学奠基人拉瓦锡,以及一生穷困潦倒无法靠卖画生存的著名画家梵高、塞尚、保罗高更,无一不是为了心中的事业用尽毕生的精力去追求。
科学与艺术都需要创新意识。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把小提琴的技巧引入二胡的演奏当中;丁肇中先生曾经说过:得诺贝尔奖并不难,别人说“是”,你说“否”,别人说“已知”,你说“未知”,你就可能得诺贝尔奖。这些都告诉我们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当我们看到深圳华强北惊人的山寨速度时,当我们看到陆风仿冒路虎极光时,当我们看到别人发明智
能手机我们发明手机膜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民族的创新意识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这样的结果肯定和我们的教育脱离不了干系。
科学与艺术都有各自的美学追求。科学求真也求美,艺术求美也求真艺术之美,人皆知之,科学之美,尚待挖掘。科学美的标准:简洁有序、高度概括、和谐统一。《数学原理》作者罗素,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但是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他说:数学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有无上的美。
当谈到科学与艺术的相互作用时,沈教授提出如下看法:
1、科学也需要灵感和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也许知识的复制相对简单,但想象力的培养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凯库勒在梦见一条蛇首尾相接的时候发现了苯环结构,这个灵感的闪现肯定是建立在日夜苦思冥想的基础之上。
2、艺术家需要逻辑和科学
当国外的艺术家拍出诸如侏罗纪公园、后天、阿凡达、黑客帝国等脍炙人口的大型科幻片时,我们的电视电影充斥着皇阿玛、四阿哥,毫无逻辑和科学可言。有人说:美国人没有历史,中国人没有未来,中国人活在历史当中。
在结语中,沈教授提到: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奠定其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基础,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同等重要。这些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扎扎实实去做到的,只有每一位教师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希望。 (播放视频:欢乐颂)
解说:我们看到一位位艺术家鱼贯从小巷走出,演奏出的音符逐渐汇聚成气势磅礴的“欢乐颂”,进而感染着附近的每一位民众,不管年龄、不分种族,一起加入到“欢乐颂”的演唱时,我们不禁强烈感受到了艺术的神奇和国外民众的艺术修养。
我的讲座就到这里,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