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对孔子礼乐思想的认识
论韩非子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和态度
论韩非子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和态度
韩非子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和态度
一、认识孔子
1.概览孔子思想
韩非子认为,孔子致力于教化人,以避免将势利自私放大,提倡仁义
礼智信,建立在道德考量基础之上的政治体系。
他认为,孔子的思想
是一种关于道德的哲学,以仁爱的心态指导人们的行动,做出正确的
选择,帮助人们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
2.孔子的思想原则
韩非子认为,孔子的思想讲求仁义,赞扬礼乐,追求博大的智慧,关
注内心的情感。
他强调朝着高尚的境界去努力,不断追求人性的完善,而道德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核心原则。
此外,他认为,孔子思想也强
调“智者受用愚者之利,而愚者却不知觉",这一重要的原则。
二、态度评价
1.好评孔子思想
韩非子对孔子的思想十分赞赏,他认为孔子的思想有着非常深厚的文
化精神,展现出强烈的历史感,做到“不可亵渎”,能够“预防败坏”。
上
述评价由此可见,韩非子肯定和支持孔子思想的深入细腻与广泛性。
2.反对孔子思想
但是,韩非子也指出,孔子的思想有局限性,即忽视了实用主义。
他认为孔子太过把重心放在道德理论建设上,注重“先行”,而忽略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他认为,孔子的思想应更为注重实用性,将其贴近社会实践。
总之,韩非子对孔子的思想有着穷其精髓和谬其外表的看法。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摘要】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礼乐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在孔子看来,礼乐在美学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一种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和实践。
孔子对礼的理解强调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
而对于乐,孔子强调其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熏陶作用。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美并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品质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人们指引正确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研究和传承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礼乐,美学思想,思想概述,地位,理解,乐,美,认识,当代价值观,影响,当代社会,启示。
1. 引言1.1 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概述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孔子看来,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培养个人品德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道德完善的必要手段。
他认为,在礼乐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规范准则。
孔子也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从而追求内在的美感和人格的完善。
在孔子看来,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的道德行为和个人修养中。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在的美,是品德的美,是道德修养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追求内在的美德和道德境界,而非外在的虚荣和物质追求。
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礼仪规范和道德行为,对当代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美学思想也为人们提供了追求内心美、追求完善自我的指导。
2. 正文2.1 礼乐在孔子美学思想中的地位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礼乐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孔子看来,礼乐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礼节,更是对人性的教化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论孔子的礼乐思想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以《论语·八佾》为参照
中 图分 类 号 : K 2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O 0 9 — 3 5 8 3 ( 2 0 1 5 ) 一 0 0 9 4 — 0 4
Co n f u c i u s Mu s i c T h o u g h t a n d I t s Re v e l a t i o n f o r t h e Qu a l i t y ・ ・
o ie r n t a t i o n . a s o n e o f he t i mp o r t a n t Wa y s t o i mp r o v e t h e a e s he t t i c a b i l i t y nd a p e r s o n a l i t y c h a r m.
0r i e nt e a Ec I UCa t i 0 n
一 一
●
・
’
'
・ ‘
T a l n g” t h e An a l e c t s o f Co n f u c i u s , e i g h t Yi Ar t i c l e ”f o r Re f e r e n c e
c u s e s o n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e x i s t e n c e a n d p e r s o n a l i t y , a d v o c a t i n g” h a r mo n i o u s b u t d i fe r e n t “c o n e 印t o f e d u c a t i o n , nd a he t h u ma ni s t i c v a l u e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
,内容为
孔子礼乐思想提出:“礼为万物之本,乐为天下之乐”,强调礼
仪和乐德的重要性。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是让人们重视道德标准、尊重道义,以正确的价值观维护公共秩序。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孔子礼乐思想是一种以道德理想为核心
的传统文化,它从无形中影响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孔子礼乐思想给我
们的教育提供了指导,让人们更加关注道德和礼仪,有助于培养文明
教养。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讲,孔子礼乐思想让人们学会尊重他人,无论
是社交场合、家庭还是工作单位,孔子礼乐思想都能给人们树立友好、忠诚、礼貌的习惯。
同时,遵守此思想,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再者,孔子礼乐思想也有助于个人发展。
孔子礼乐思想崇尚以“诚”去待人、以“信”为贯,特别是遵守“礼”的原则,让人们更
有恒心、更有责任,能真正理解并践行礼乐教育,才能成就自己。
总而言之,孔子礼乐思想既是我们道德文明丰富而悠久历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符号,它对社
会秩序的保障,对个人发展的熏陶,都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只要
每个人以孔子礼乐思想为准则,践行礼仪乐德,社会文明程度就会不
断进步,社会运行就会更加和谐、秩序良好。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不是囿于一技一艺的单纯的书斋型学者,而是做出了多方面历史贡献的哲人。
不仅如此,孔子还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哲人。
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培养君子人格为旨归孔子的音乐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知道,孔子所憧憬的社会理想,就是恢复西周以来所建立的礼乐制度(简称“周礼”)。
孔子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顺应社会的共同规范,每个人就能够达到“仁”的道德境界,社会才能够达到“礼”的理想境界。
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因此,孔子认为,“仁”是最高尚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当然,这也要经过不断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
如《论语·宪问》所谓:“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上古时代,“君子”这个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另一种是指品质好、有德行的人。
孔子所说的君子,主要是指后一种人。
因此,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就成了孔子的人生理想。
孔子对于“君子”,有一个很好的定义,那就是“文质彬彬”。
他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所谓“质”,是指人的质朴天性,这是先天就有、与生俱来的;所谓“文”,是指人的文雅气质,这是后天养成、学习得来的。
如果过于质朴,直通通的,一点儿也不讲文化,人就会显得粗野;如果过分文绉绉的,客套太多,毫无真情流露,人就会显得虚伪。
只有“文质彬彬”,两者完美结合,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要有淳朴的天性,还要有文雅的气质。
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
那么,文雅的气质从哪里来呢?音乐的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在儒家的思想中,是否懂得音乐,能不能够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是一个人是否称得上“君子”的重要标志。
孔子对礼乐的评价
孔子对礼乐的评价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礼乐的评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尊重。
他认为,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以下是对孔子对礼乐的评价的一些详细解读:
首先,孔子认为礼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做好家庭、国家和天下。
而礼乐则是一种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的方式。
例如,参加宴会和礼仪活动时要讲究礼仪和规矩,不仅可以展示出个人素质和修养,还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交能力。
此外,孔子还认为,学习乐曲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和情感能力,让人更加聪明和感性。
其次,孔子认为礼乐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会逐渐丧失,这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而礼乐则可以借助形式和仪式来传承文化,让后人记住自己的历史和根源。
孔子认为,礼乐应该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方式,让后代子孙知晓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从而更加珍视和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
最后,孔子认为礼乐可以提高社会秩序和治理效率。
在古代社会中,礼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规范社会生活秩序和行为准则,从而保障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例如,王朝会举行一些礼仪活动,如祭
祀和祈福,这些仪式除了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之外,还可以加强大家的集体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综上所述,孔子认为礼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社会秩序和治理效率。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这些思想中汲取养分,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发展。
孔子乐教思想述评-精品文档
孔子乐教思想述评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音乐家和礼乐教育家,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以“礼乐相济”的思想,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体系,他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他人,其中的“乐”是诗、歌、舞、表演等的综合体。
孔子明确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教育宗旨。
孔子认为“乐”可以陶冶人和感化人,能包括和渗透到与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和发展有关的各个方面。
孔子这种乐教思想具有现代的美育意义,郭沫若先生对其“乐”有最为精到的说明:“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岳),它的内容包含的很广。
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
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
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
”乐作为中国古代典型的美育,既包括艺术教育,又包括一切使人感到愉悦的其他教育。
一、孔子乐教思想的基础1.对古代乐教的传承我国古代教育是以乐作为中心的。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称为古歌和古乐舞。
从原始社会至夏、商时代,比较大型的乐舞有《云门》《咸池》《韶》《夏》《大?C》等。
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把礼和乐结合起来,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等级化的礼乐制度,作为区分等级、调和矛盾、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手段。
《周礼?春官》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周代的教育主要在“成均”中进行,由乐官之长大司乐负责。
礼乐教育的内容据《周礼?春官?大司乐》是:“以乐德教国子,中和?~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咸》《大磬》《大夏》《大?C》《大武》……”这些说明了我国古代以乐作为教育的中心。
春秋时期,学术下移,不少儒者兴办私学,其中以孔子最著名,他按照周代形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设课,体现了他对古代乐教的传承。
2.对“乐”的内涵的认识乐在儒家学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浅谈从《八佾》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浅谈从《八佾》看孔子的礼乐思想摘要:通过对《八佾》篇部分文献进行分析,从审美规范、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三个层面对孔子的礼乐思想进行诠释。
关键词:《八佾》礼制礼乐先秦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为维护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和谐统治,周公旦制礼作乐,成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以及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统治者常用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的统治目的,因此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而孔子则是周礼最伟大的拥护者之一。
作为教育家,他拥护制礼作乐的礼乐思想,常以音乐培养学生,强调音乐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在音乐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提出自己的主张。
其思想受礼的制约,为政治服务,主张恢复周礼,重返周王政治权威下的社会秩序。
《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的伟大作品,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反映出他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音乐应当受礼制的约束,为政治服务,并且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的作用。
其中《八佾》篇对孔子的礼乐思想有较为全面的展示,是其整体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个缩影,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孔子的礼乐思想与周公的礼乐思想有所不同,他将礼乐施用的对象扩充为全体社会成员,并且在传统礼乐的影响下,把周公宣传的外在伦理关系内化为普通民众的道德自省与“克己复礼”的主体自觉。
下面本文将从审美规范,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三个层面对其礼乐思想进行诠释。
一、审美规范: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句话表达了对季氏享用礼乐规格僭越的强烈不满。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权利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以及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除八佾制外,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享用的音乐也不一样。
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八佾”是古代的一种礼乐用舞,一佾八人,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
《白虎通·礼乐篇》提到:“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所以别尊卑。
从《乐记》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从《乐记》看孔子的礼乐思想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先秦诸子的音乐思想,更为深度地反映了音乐的创作、表演、鉴赏等本质和规律。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展开论述,因而其认识不仅具有独特的价值,并且体现为很强的人文现实针对性,在思想史上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奠定了整个古代社会的音乐思想及相关文化心理的基础。
到春秋末期,由于“礼崩乐坏”,礼乐制受到冲击,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礼乐思想虽然继承了西周以来的礼乐思想,但他认为礼乐的重要性应超过等级制所允许的范围,这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那么,孔子的音乐思想是怎么样的?让我们穿过历史,重回春秋时期的孔子与其《乐记》。
孔子简介及其音乐思想1.孔子的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最有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弟子有三千余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2.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的音乐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他固执地用礼的尺度作为人行动的准则,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就是乐必须服从于礼。
礼在孔子学说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礼并不是孔子衡量事物的最高尺度,他的最高尺度是“仁”,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仁者,爱人”,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的人性准则。
孔子认为礼和乐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并且存在密切的联系,不可分割。
孔子还提出了音乐美的标准——“尽善尽美”,并且把音乐列为教育课程,强调了音乐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如何评价孔子的仁礼思想
如何评价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那么你想知道对孔子的仁礼思想评价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仁礼思想评价对于孔子的思想,可以说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但不论是看孔子的《论语》或是其他的名著,都可以看到仁、礼的影子,因此,我认为: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与礼绝对算得上是其中的经典理论。
“仁是儒学中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字,它在不同的范畴里有不同的含义。
”在《论语》中,它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问中,我们会见到孔子对仁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阐发。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于仁的解释是极其广泛的,在对弟子的要求上也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
从一个简单的含义上来说,仁最通常的理解是通过对道德准则的学习及遵从,达到一个“修身”“爱人”的目的,将仁作为是一种实现爱人、立人、达人的必然途径。
但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论述,其中的深刻含义自然不是一句两句话所可以说清的。
“礼”。
对于礼,在我们现在这个日益现代化并处处要求讲求礼仪的社会里,人们应该不会陌生。
但是我想对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最主要的礼仪倡导者-孔子的礼学思想,我们就不见得了解的那么多了。
虽然礼仪本身是历史传统的产物,但礼敬意旨和礼敬心态的强调则是礼学的创造性的发挥。
对与礼的思想实质,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得知一二: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在这句话中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
虽然孔子在这句话中没有明确点明礼的定义,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解释,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就是要约束自己,也可以广泛地理解为自我的净化与修养:“复礼”通常情况下认为是恢复周朝的礼。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
我们平时谈孔子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美学思想,其实,在孔子那里,它们是不分的,而是真、善、美合一。
这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孔子的真善美合一说,集中体现在他的礼乐观之中。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
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
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
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全面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古典美学。
一孔子礼乐思想源远流长。
据《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史记》等史书记载,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
上古乐舞都为原始巫术活动。
乐舞是在祭祀活动中举行的,其目的是娱神,期求神灵赐福,以使五谷丰登,家畜成群。
这里依约可见礼的因素,也依约见出审美的因素。
礼乐的形成应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最为重要。
礼乐的形成应以区别于巫术为标志。
巫术以娱神为主要功能;礼乐则以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功能。
前者主要为宗教(原始的宗教),后者主要为人文。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可见在商代,神先于礼,重于礼。
周代则有所不同。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礼显然重于神。
据《仪礼》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士虞礼、特性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等等,《周礼》将其概括成“吉、凶、军、宾、嘉”五礼。
五礼将原始宗教扩大到社会人文。
宗教重神,人文重德。
《尚书·蔡仲之命》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皇天无私,惟德是依。
”这一思想成为周代意识形态的基础。
周礼与周乐都筑基于其上。
周代礼乐的完成主要是周公的贡献。
孔子顶礼膜拜的人物就是周公。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
周礼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
礼乐思想名词解释
礼乐思想名词解释
礼乐思想名词解释
礼乐思想是指:主张以“礼”确定人的社会身份与规范人的行为;以“乐”陶冶人的心性与沟通人的感情。
儒家孔子认为礼乐教化可以使国家组织和社会关系达到一种有序
和谐的协调状态,儒家这种思想与价值取向,对今天和谐社会建设富有启示。
礼教主要从外规范和疏导人们的行为,乐教则从内陶冶和沟通人们的情感。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其中:“易为群经之首”,它是关于如何认识天命的重要哲学典籍,西周开创时曾对夏商的“卜问”方式总结和推演发展,形成“天命”的观念,总结为周易,孔子则进一步为其作上注解,成为儒家的易,它是理解其他经书的基础。
诗、书、礼、乐分别为为上古三代的诗文、史书、德训规章、祭祀仪乐的收录,它们是在西周之前的就存在的典章制度,包含了最早的祖先信仰和礼乐文化,孔子为它们加上注解。
1。
孔子礼乐思想的总结
孔子礼乐思想的总结孔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被後人尊稱为“圣人”。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尤其是他的礼乐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对孔子礼乐思想的总结:孔子的礼乐思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尊重,认为礼乐能够调和社会关系、增进人际和睦。
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就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这样才能够保持社会稳定和和谐。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举止要符合规矩,举止要庄重得体,行为要有分寸,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孔子认为,人们在礼仪的规范下,能够服从社会秩序,按照规矩来行为,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人们的安居乐业。
孔子的礼乐思想还包含着对人性的理解和引导。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只要受到正确的引导,就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道德教育,人们可以被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做一个有道德、有涵养的人。
他提出了“敬”的观念,认为在面对长辈、师长或尊贵的人时,应该表现出敬意和恭敬。
这种敬意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规范的遵守,有助于人们培养出善良、正直的品格。
孔子的礼乐思想还包含了对音乐、舞蹈和艺术的重视。
他认为,音乐和舞蹈能够提升人的情操和品味,促使人们积极向上、勇敢拼搏的精神。
他认为,通过欣赏音乐和舞蹈,人们能够培养出一种优雅、自信、和谐的气质。
此外,孔子还主张要培养青年人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创造美,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孔子的礼乐思想反映了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以及音乐艺术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通过礼仪的规范和道德教育的引导,可以调和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孔子的思想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塑造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仁”,克己复礼为仁”。
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爱民,这样社会个体成员道德境界的提高,整个社会文明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推进,便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过程。
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既定的社会关系,也赋予他们一定的道德责任。
如果人们都恪守这些关系,履行其道德责任,社会就稳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坏,社会便动荡不安。
“克己复礼为仁”的详细含义还包括对人们所有言行举止的规范,在这方面,礼既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
孔子认为,对礼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起码条件。
孔子“礼乐为教”思想的起源“礼乐为教”思想中的“礼”、“乐”来自于殷周时期的礼乐制度,选取殷周时期研究其起源;将“礼乐为教”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孔子时期作为探究重点;汉代作为“礼乐为教”思想与政治统治融合的关键时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孔子生活的时期为西周后期,史称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一再强调,夏、商、周三代中,最灿烂、最文明的时代就是周公的时代,因为那个时候,具有完整的礼乐制度。
而他现在所处的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秩序混乱的时代。
这一矛盾,促使孔子对“礼乐”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能否把“礼乐”与教育联系起来。
以《左传》为例,它在叙事后都有君子的评论,对于事件的评论,最常出现的通常是“礼也”、“非礼也”,即符合道德与不符合道德,这说明,在春秋时期,尽管礼崩乐坏,但“礼乐”依然作为评价人、事的道德标准。
孔子为什么强调礼孔子重视礼的原因是孔子认为“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1. 引言1.1 孔子对乐的看法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论语》中对乐有着深刻的看法。
在孔子看来,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乐不仅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促使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认为,乐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可以传达道德价值观念的载体。
他强调礼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认为乐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文明的发展。
在孔子看来,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人性、社会道德和文化传统的体现和弘扬。
通过《论语》中对乐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子对乐的重视和价值观念,以及他如何通过乐来培养人们的修养和品德。
对于孔子来说,乐是一种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1.2 《论语》中关于乐的记载《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乐的看法,其中有多处关于乐的讨论。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乐也者,吾弗如之矣。
”这表明孔子对乐的态度是认同和赞赏的。
在《论语·述而》中还有一段对话,孔子说:“乐其可知也,其非其也。
”这表明孔子认为乐是可以被认知和理解的,但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含义。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讨论了乐的作用,他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这说明孔子认为通过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心态,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论语》中关于乐的记载表明孔子对乐具有积极的看法,认为乐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工具,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品德修养。
通过研读《论语》中涉及乐的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对乐的态度和看法。
2. 正文2.1 孔子认为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工具孔子认为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工具。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乐是一种可以陶冶人心、调节情绪、培养品德、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通过参与乐曲、舞蹈等活动,可以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境界。
论述对孔子礼乐思想的认识
论对孔子礼乐思想的认识以及礼乐思想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姓名:曹志华学号:1010411501班级:101041C1【摘要】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脉相承,而周礼集其大成。
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个认识和判断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通过周公的制礼作乐,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传统最终得以定型和成熟。
【关键词】孔子礼乐思想儒家和谐社会一、孔子的简介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礼乐思想的集大成者。
但何为礼乐?二、礼乐思想(1)礼乐思想的形成礼乐,顾名思义是指礼节和音乐。
礼是规范体系,是典章制度;乐则是礼之内在精神的体现,它突显了礼与人之内在心灵秩序的关联。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以周代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礼乐的发展正因为西周礼乐文化是在夏、商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是长久孕育其间的生命力的勃发,所以尽管它如同宗教诫律一样,要求人们尊奉和恪守,却并没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陌生化”的感觉,它恰恰是对人们生活的赋型,给人们带来的恰是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秩序感、稳定感和安全感,乃至于人们日用而不知,对礼乐本身的理智反省和意义理解反倒没有发生的可能了。
从《八佾》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思 想 与 周 公 的礼 乐思 想 有 所 不 同 . 他 将 礼 乐施 用 的 对 象 扩充 为全 体 社 会 成 员 . 并 且 在 传 统 礼 乐 的 影响 下 . 把 周 公 宣 传 的 外 在 伦理 关 系 内 化 为普 通 民众 的道 德 自省 与 “ 克 己复 礼 ” 的 主体 自觉 下面 本 文将 从 审 美规 范 . 审 美 态 度 和 审 美理 想 三 个 层 面 对 其 礼 乐思 想进 行 诠 释 审美规范 : 是可忍 。 孰不可忍也? 孔子 谓 季 氏 : “ 八 佾 舞 于 庭 .是 可 忍 ,
从《 八佾》 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 董 静怡 河 南 工 业 贸 易 职 业 学 院
摘要 : 通过对《 八佾》 篇 部 分 文献 进 行 分 析 , 从 审 美规 范 、 审 美 态度 和 审 美理 想 三 个 层 面 对 孔 子 的礼 乐 思想 进 行 诠释 。 关键词 : 《 八佾》 礼制 礼乐
的 乐 舞 对 于 统 治 者 来 说 礼 乐 的 好 坏 直 接 影 响到 国 家 的兴 旺 . 因为 “ 乐 以象 政 ” , 也只 有礼 乐相 和 .才 能 规 范 人 们 的行 为 . 维 护 正 常 的社 会 秩 序 中 国古 代 礼 乐 制 度 控 制 了 中 国几 千年 来 的音 乐 格 局 它在 制 定 初 期 的确 维 护 了统 治 阶 级 的政 权 . 但 随 着 东 周 王权 的 衰落 . 周 天 子 只 能 依 靠 诸 侯 的 支 持 而 诸 侯 的 强 大 同时 对 天 子 的 地 位 也 是 一种 极 大 的威 胁 . 再 加 上 僵 化 的 礼 乐 制 度 并 不 是长 久有 效 的治 理 手段 . 不 能 控 制 诸 侯 对 其 他 音 乐 的 追 求 以 及 对 礼 制 的 藐视 。 “ 礼 崩 乐坏 ” 的 时 代逐 渐 到来 。 二、 审美 态 度 : “ 乐 而不 淫 。 哀而不伤” “ 乐而 不 淫 . 哀而不伤 ” 是 孔 子 音 乐审 美 的 准 则 之 一 孔 子 的 礼 制 思 想是 以礼 为 核心. 强调人 的情感培养 . 将 情 感 体 验 作 为 存 在感 的基 础 和 本 源 。在 礼 乐 制度 下 , 音 乐 表 现 的 情 感 要 具 备 道 德 上 的 纯 洁 性 和崇高性 , 还 耍受到理 智的节 制 . 不 可 过 于放纵、 任其泛滥 , 要讲究适度 、 平 和 。 除 了 《 八 佾 》 中贯 穿 孔 子 的音 乐审 美思 想 , 《 关雎》 中“ 乐而不淫 , 哀而不伤 ” 的 音 乐表
孔子音乐思想浅析
孔子音乐思想浅析作者:何婧来源:《祖国》2016年第09期在我对音乐教育有限的认识中,我认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懂得音乐,以及认同艺术是包含感情的教育家之一。
翻阅资料发现在他许多的著书论述中都曾多次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们,对人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最重视音乐的教育家当首推孔子。
一、孔子的音乐教育理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的思想主张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学问渊博,博学多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并且开创私人讲学,广收门徒,使学生不管贫富贵贱都能平等拥有学习的权利,更是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都为国家所重用。
并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晚年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礼》《乐》等书籍。
同时,学生们将孔子的思想言行以语录体和对话体的方式记载在《论语》中,并流传于后世,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奴隶制社会想封建社会的国度,我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为文化的发展从一元走向多元,因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局面,儒家的美学思想也和时代的脚步息息相关。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以音乐理论著作《乐记》等为代表,乐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著名的:“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等音乐理论影响至今。
音乐是由人们主动创造的,但是同时又反作用于人们,从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民风民情,通过音乐也可以传递知识,纠正人们的习惯。
孔子的音乐理论认为音乐具有能从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就像《孝经》里所说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讲的正是这个道理,意思是孔子认为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
解读孔子的音乐美学观
解读孔子的音乐美学观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它的历史和音乐本身的历史一样久远,在我国就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的音乐观。
本文以春秋战国时期为背景的礼乐制度来分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一、礼乐制度下的孔子音乐观(一)礼乐制度与孔子。
周王朝建立后,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反对“淫乐”,使用“节乐”的措施,故西周初年产生了由周公制定、并经后人不断完善的“礼乐制度”。
①在周代上层社会的各种典礼仪式的举行时,按参与者宗法等级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音乐,每一项仪式都配合各种严格的礼制规定,不可违反和逾越;对用乐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不得更改。
每一项都体现了对宗法制度与等级制度的推崇。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善击磬、鼓瑟、奏琴、唱歌、作曲等。
他组织弟子一起編订了《诗三百》;首创私学,在他的教学课程中乐便居于六艺中的第二位,而《诗三百》是他最直接的音乐教科书;儒家的音乐思想也奠基于他,这些都体现了他高度的音乐修养和才能。
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雅乐音乐风格中正平和、庄重肃穆,曲调简单、节奏缓慢,演奏形式以齐奏为主,具有一定的乐教功能。
孔子的儒家音乐思想观以“仁、中庸、尽善尽美、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最为显著,这与雅乐特征及其相似,正是表示了他对西周礼乐制度的维护。
而“《论语·八佾》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这句原文说明了孔子对这种违反礼乐制度规定的行为他都不能忍受。
(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在音乐美学中形式要素与组织手段之间的中介环节又叫形式美的法则。
形式美的法则又分三种:(1)传统法则:和谐;(2)现代法则:冲突(3)当代法则:回归。
传统法则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体现的恰到好处。
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1)“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3)对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张“尽善尽美”;(4)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对孔子礼乐思想的认识以及礼乐思想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姓名:曹志华
学号:01
班级:101041C1
【摘要】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脉相承,而周礼集其大成。
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个认识和判断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通过周公的制礼作乐,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传统最终得以定型和成熟。
【关键词】孔子礼乐思想儒家和谐社会
一、孔子的简介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政治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订《》《》,序《》,撰《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礼乐思想的集大成者。
但何为礼乐
二、礼乐思想
(一)礼乐思想的形成
礼乐,顾名思义是指和。
礼是规范体系,是典章制度;乐则是礼之内在精神的体现,它突显了礼与人之内在心灵秩序的关联。
时期,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开始制礼作乐,即。
周礼
作为各级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必不可少的工具。
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奠定了的基调。
创始人——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以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和,对后来历代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礼乐的发展
正因为西周礼乐文化是在夏、商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是长久孕育其间的生命力的勃发,所以尽管它如同宗教诫律一样,要求人们尊奉和恪守,却并没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陌生化”的感觉,它恰恰是对人们生活的赋型,给人们带来的恰是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秩序感、稳定感和安全感,乃至于人们日用而不知,对礼乐本身的理智反省和意义理解反倒没有发生的可能了。
然而,先秦历史进入春秋之后,一场天崩地裂的巨变发生了,在这场巨变中,“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宗法人伦秩序的破坏和紊乱标志着通过礼制而建立起来的政制模式的解体,史籍上所说的“礼崩乐坏”的局面严重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三)孔子对礼乐思想的继承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礼乐文化情有独钟,先秦儒家之所以能够对“三代”,尤其是对周公之“制礼作乐”进行系统的理智审查和深度的意义阐释,根本的动力就在于他们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已经是“礼崩乐坏”了,礼乐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都成了昔日的记忆,正是在对昔日礼乐文化的追忆和思考的过程中,礼乐文化的精神性价值和意义向人们呈现了出来。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恰是礼乐规范秩序的被破坏而催生了华夏文明的第一个思想时代——“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
先秦诸子都是通过对崩溃了的礼乐秩序进行反省和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自己的思想体系,而所谓“百家争鸣”则是根源于他们对传统礼乐秩序之精神实质与社会功能的不同判断而已。
(四)孔子对礼乐思想的发扬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生活于礼崩乐坏时代的孔子的确没有另外制作新的礼乐,他无意于提出一套新的制度体系的规范性构想。
在他看来,制礼作乐是圣人之事,而他自己从不敢以圣人自居。
但他绝不是泥古不化者,他是思想家,是哲人,他提出:
1.“三代”的基本视角和立场恰恰标志着儒家政治哲学的诞生
2.“君子”对历史职责有道义担当
尽管生活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已经难以对“三代”文明描述得具体而细致了,但他远比今人更有把握地认为,礼乐文化是“三代”所共同拥有的。
主要把握为礼乐文化的定型与成熟,而周公的“制礼作乐”正是礼乐文化走向高度自觉的标志。
孔子之所以“好古”,是期望在追忆“礼乐文化”历史的过程中揭示现实问题的根源和症结,同时呈现一种历史自觉意识和民族精神的理性根基,进而凸显现实政治实践方案的“历史”正当性根源。
孔子作为政治哲学家,尤为重视教育问题。
在他看来,学习或道德修养应当从了解古代典章制度、礼乐思想是一个开始。
只有通过阅读历史性经典文献和实践礼制才可能成为“仁人”。
(五)礼乐思想的根本目的
孔子之所以高度赞颂周公的“制礼作乐”,根本目的在于开示社会政治秩序重建的精神方向,至于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真实的知识考古,是不在孔子的视野之内的。
三、礼乐思想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理想,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个崇高理想的感召和引领下,艰难地转化和克服恶的诱惑,朝着善的方向努力前行。
当今,很多学者认为恶是推动历史车轮的有力杠杆。
然而,善的理念与追求却又总是在不断地矫正历史车轮前进的方向。
在先秦儒家所要建立的和谐的礼制秩序包括两个层面:
1.外在的规范秩序
2.内在的精神秩序
两者是直接相关的,内在的精神秩序为外在的规范秩序结构提供了人性依据。
先秦儒家坚信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礼乐思想的维系,孔子曰:“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怀揣着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孔子通过对礼乐文化的发扬,希望人们能够和谐的生活。
通过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延伸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和谐社会。
《礼记》说:人之所以为人,礼义也。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儒家认为,人是通过礼来自别于禽兽的。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
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礼就是符合道理的行为规范。
礼的精神所要体现的是一种不能移易的道理,只有固守住礼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文明时代的人。
孔子的礼乐思想是对人们高度理性化秩序的规范,也是高度人性化的人文关怀。
礼乐思想主要体现的事和谐的秩序,无论是规范上还是精神上。
而构建和谐社会正是需要这两点,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
坚持和谐发展,就要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提倡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宽容谦和。
形成和谐社会,就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礼乐不单单是改善人性,也是对政治的促进,当人民生活幸福,精神生活不再空虚时,全民的精神面貌也就得以提升,这当然就有益于政治的发展。
和谐的生活,和谐的政治,礼乐思想得到升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参考文献
[1]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澔《礼记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