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八年语文上册教案:2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2.教学难点
(1)诗歌情感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捕捉情感线索,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举例:《渡荆门送别》中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需要引导学生从诗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感受。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感受唐诗的魅力,尤其是在《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这两首诗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句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兴趣,但他们在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首先,我在导入环节通过一个与离别相关的问题,试图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带着情感进入诗歌学习。从课堂反应来看,这个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们能够较为投入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举例:《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通过韵律的平仄对仗,展现了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举例:《钱,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中的《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这两首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有过与朋友分别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主题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离别之情。
然而,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诗句的韵律和意境上仍有困难。我意识到,可能是我讲授的方式还不够生动形象,未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诗句的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比如运用多媒体展示诗句描绘的景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境。
部编八上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审美能力,提高对诗歌的欣
赏水平。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诵读法:通过反复 朗读,感受诗歌的 韵律和意境
讲解法:对诗歌的 背景、主题、艺术 手法等进行讲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讨论,探 讨诗歌的内涵和意 义
介绍诗人背景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诗歌中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入新课:介 绍《渡荆门送 别》和《钱塘 湖春行》的背
景和作者
朗读课文:带 领学生朗读两 首诗,纠正读
音和停顿
讲解重点字词: 解释两首诗中 的重点字词, 包括含义和用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结构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 达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和作 者生平,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辅助法:运 用多媒体手段,如 PPT、音频、视频 等,辅助教学,提 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利 用PPT、图片、 视频等多媒体手 段辅助教学
小组合作:组织 学生进行小组合 作,共同探讨诗 歌的主题和情感
朗读指导:注重 朗读指导,引导 学生通过朗读感 受诗歌的韵律和 意境
拓展延伸:结合 相关背景和资料, 对诗歌进行拓展 和延伸,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诗歌 内涵
添加标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难点是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通过 讲解、示范和讨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诗歌。
13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八年级语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师:“唐代是诗的时代。
”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去感受唐诗独有的魅力。
(板书:唐诗五首)二、出示目标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齐读三、教读《野望》1.了解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课件出示:律诗:近体诗的一种。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课件出示: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12 唐诗五首教案《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三首唐诗。
二、学习《使至塞上》(一)朗读诗歌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走近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4.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梳理诗意,概括内容提问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特殊浑圆、壮丽。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4.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体悟诗歌情景交融的境界。
教学重点:
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境界。
学习《渡荆门送别》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思考: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中,渗透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习《钱塘湖春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思考:《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在课本上做简单的批注。
3.《钱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课总结
小结理解和欣赏唐诗的方法。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本课的三首唐诗。
2.在三首唐诗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用现代汉语把它改写成一篇美文,可以结合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发挥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总结阅读和理解唐诗的方法。
学习《使至塞上》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五言律诗的节奏。
2.思考:这首五律中有一联诗句特别有名,请。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2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大赛获奖教案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一、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jīng) 仍怜.(lián)啄.春泥(zhuó)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下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研读诗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交流点拨】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踪。
(2)颔联描写了哪里的景色?【交流点拨】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3)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交流点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描写了江水里的月影和云彩,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奇特。
(4)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5)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了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学习《钱塘湖春行》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交流点拨】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部编版八上语文《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 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 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 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 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中的“随”“入”二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 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 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 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 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 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 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背景介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 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 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 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 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 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下来一面明 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 行。
颈联: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
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 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 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 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 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初中语文 八上第三单元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陈与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理解诗意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楚地。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怜:爱。
一本作“连”。
万里:形容行程之远。
译文: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去,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
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
四、问题归纳1.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大意,掌握“ 渡、荆、怜、故”等关键词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画面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离乡思乡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2. 难点: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情感,学习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离开家乡的经历?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2.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看看诗人在离别家乡时,有着怎样的情感和思考。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标注不理解的词语。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解释关键词语,如 渡、荆、怜、故”等。
三、细读品味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联诗句,进行深入研读,讨论诗人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 各组分享讨论结果,全班共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变化。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 送别”二字,理解诗人不仅是对自己故乡的告别,也是对青春、对过去的告别。
四、品读鉴赏1.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尝试用语言描绘出诗歌的画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画面美。
2. 分析诗歌中借景抒情的手法,如“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句,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情感。
五、拓展延伸1. 分享其他诗人离别家乡的诗句,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对比理解不同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生尝试写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小诗,可以借鉴“《渡荆门送别》的写作手法。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意境和诗人情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业布置】1. 背诵《渡荆门送别》。
2. 阅读其他李白的诗歌,感受其独特的诗风和情感表达。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背诵五首诗。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野望》《黄鹤楼》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背诵五首诗。
2.了解《野望》《黄鹤楼》的思想内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学习《野望》情景激趣王绩(585—644), 字无功,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常居东皋, 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 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
后弃官还乡。
放诞纵酒, 其诗多以酒为题材, 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 嘲讽周、孔礼教, 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 表现对现实不满。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唐诗直解》评价此诗:浅而不薄。
探究生趣第一步, 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求结合注释, 梳理诗意, 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 2, ……)标出诗内层次, 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 积累词语:薄暮:傍晚,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 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 彷徨。
落晖:落日的余光。
犊(dú):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 这里指猎物。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 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 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 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二、整体理解1.徘徊远望2.秋景动人3.隐居心情第二步, 背诵课文, 梳通诗意1.抽学生叙述诗2.老师评点强化白话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第三步, 背诵诗歌, 个性解读1.“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表达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小学时候我们就开始学习唐诗了,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1.资料助读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第13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2.教学难点
-词汇的深入理解:如《使至塞上》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蓬”、“雁”,《渡荆门送别》中的“荆门”,《钱塘湖春行》中的“钱塘”,这些词汇在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对他们的引导和启发可能还不够充分。有些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观点较为表面,没有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问题的开放性和深度,激发学生的思考。
此外,教学难点部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仍是我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中的美、分析诗人的情感并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诗句的深层解读: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诗句背后的深层情感和哲理。
-诗歌结构的分析:三首诗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的运用,对诗歌整体意义的理解。
-诗歌情感的表达: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诗人的情感。
举例:《钱塘湖春行》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学生需要理解“湖光”与“秋月”的交融意象,以及“潭面无风镜未磨”中隐喻的平静与清澈,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重点1. 了解诗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一、赏析《渡荆门送别》1. 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
2. 理解词语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往喜爱辽远无际的荒原。
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3. 鉴赏诗句(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明确: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明确:山水壮景。
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
下句说水,长江流入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漠漠旷野,呈现缓缓流动之势。
这句展现了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
这两句诗写的境界雄奇壮观,体现出诗人初出蜀地,看到如此壮景时,那种惊诧欢愉之情。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确:月云美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体现了诗人那种浪漫主义的诗风,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唐诗首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省优获奖教案新人教版
前行的路,不怕万人阻拦,只怕自己投诚;人生的帆,不怕暴风巨浪,只怕自己没胆子!有路,就英勇去走;有梦,就英勇翱翔。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一、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白居易 (772 — 846) ,字乐天,暮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期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荆门 (j īng)仍怜( lián) ..没马蹄 ( mò)白沙堤(dī) ..点的字注音。
啄春泥 ( zhuó).二、合作研究生成能力步骤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用自己的话谈谈诗意。
【沟通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以外,到达楚地旅行。
山跟着低平的旷野出现并渐渐消逝,江水在无边无际的旷野中奔腾。
月亮倒映在水中,如同从天上飞下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千变万化,结成了空中楼阁。
我还是垂怜故土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研读诗句,领会诗歌的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沟通点拨】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迹。
(2 ) 颔联描绘了哪里的风景?【沟通点拨】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风景。
(3)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什么?【沟通点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描绘了江水里的月影和云彩,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空中楼阁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奇异。
(4)你感觉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谈谈原因。
【沟通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由游动的视觉来写光景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联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5)诗的要旨句是哪一句?表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沟通点拨】仍怜故土水,万里送别舟。
经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表露了诗人惊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远别故土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学习《钱塘湖春行》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是初春的风景?【沟通点拨】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初春的轮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 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春天,诗人到西 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观看风景迷人 的西湖,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于是,他诗 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
课文讲解 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
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jiǎ 钱塘湖春行
“争”“啄”两个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 贵。一个“啄”字,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 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 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试品析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 没马蹄”的妙处。
“乱”字贬词褒用,不仅写出了花的品 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 的生机;“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 “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描绘了春的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zhu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mò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意:
我最爱西湖东边的景色,总觉得观赏不够,
尤其是碧绿的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作探究
1.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 春泥”。
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 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 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 喜悦的心情。
2.语言平易自然,善于选取和描绘景物。 诗歌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 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勃 的春意,并善于在行途中展开景物描写,从孤山寺 写到贾亭,又写到湖东白沙堤,诗人的足迹遍及大 半个西湖。但在描绘中诗人却只选取了几种典型的 景物,便将西湖春景写活了,可谓独具匠心。
精讲解疑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 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 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 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 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 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结构梳理
渡 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荆 门
远景——平野 江流 描写
送
近景——江月 状元成才路 云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结:形成。
这里形容江上云
天上飞来一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霞多变形成的美
面明镜。
丽景象。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诗意: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 状元成才路
江奔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月亮倒映在水中,犹
状元成才路
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
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景物描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比喻
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 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 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仍:仍然,依旧。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怜:喜爱。
思乡之情
诗意:我还是喜爱故 乡的水,不远万里送 我乘船远游。
13 唐诗五首
新课导入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 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 受唐诗的魅力。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全诗。(重点)
2. 反复诵读,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领会本 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难点)
3. 感悟诗人的家国之思,激发自己热爱家乡 的思想感情。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
1977年版)。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自 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 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 外驶去,目的是到今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 览。坐在船上,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 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 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致。
写白沙堤之景。诗人以“最爱”为感情线,一 路上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饱览莺歌燕舞、鸟 语花香。最后,诗人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 在杨柳的绿荫底下驻足停留,字里行这首诗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新燕、 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色彩 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 的愉悦之情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自主学习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 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又善于描绘壮丽的 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豪迈奔放, 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 快,气势雄浑,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与杜甫 齐名,并称“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要,就要。 不太高的春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各种颜色
使人眼
遮没,盖没。
的野花。
花缭乱。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诗意:
状元成才路
纷繁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
能够没过马蹄。
百游不厌。 同“荫”,指树阴。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以孤山为参照物。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 堤”或“断桥堤”。
别 状元成才路 抒情:怜水送行舟
意雄 境浑 高壮 远阔
写作特色
1.构思巧妙,脉络清晰。 诗歌首联是总叙, 交代诗人此行的目的,为下文的写景和抒情做了铺 垫。接着,颔联、颈联详细地描绘了长江江面开阔、 两岸平旷的景色,言语间满含诗人初见平原的新奇 感受。最后两句紧扣“送别”主题,与首联的诗意 遥相呼应,脉络清晰。
此联上句写夜晚,仰观天宇,皓月洒辉; 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着一“飞”字, 动感十足,神韵毕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 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了诗人童话般
的美妙联想。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 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的奇景。嵌一 “结”字,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 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 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 的诗人。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 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这句诗 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还包含了西湖游客 众多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 和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1.尾联从内容和写法上看与前三联有什么 不同?
前三联都是抓住西湖早春的独特之处 来描写诗人将所见之景,诗人将对西湖的 喜爱之情含蓄地融入了对景物的细腻描写 之中。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最爱”湖
向阳的树。
刚从南方飞回 来的燕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初春时早
衔取。
来的黄莺。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诗意:
状元成才路
从几个地方早早状元成才路 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
上,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在啄泥筑巢。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副词,将
刚刚长出地面,还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唐诗。
2.背诵这两首诗。以其中一首诗为例,说
状元成才路
说律诗在对仗、押韵等方面的特点。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想象奇特,富有浪漫色彩。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 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 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 风景。这种奇特的想象,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 彩,富有艺术张力。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学习目标
1. 了解律诗的特点,背诵并默写诗歌。(重 点)
2. 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领悟 诗中描绘的意境。(难点)
3. 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自主学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 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 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齐名,世 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 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 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长恨歌》 《琵琶行》等。
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
即贾公亭。 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诗意: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 状元成才路
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
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诗歌朗诵 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
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渡荆门送别
jīnɡ
李白
huānɡ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原野,气 势磅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了 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2.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写故乡水不 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 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合作探究
诗的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 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