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社会政策概论课件 07 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
社
(1)行动标准、收效标准和效率标准
行动标准:政策行动进展情况的标准,已经投入的资金和
會
采取的行动,是否达到预先的计划
政
收效标准:政策行动的收效大小和质量标准,已采取的行
策
动是否达到了预期收效,预期目标
導
效率标准:对政策投入产出率高低的评判。付所得税/教育 券
論
(2)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
事实标准:对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及其收效中各种事实的评 判与分析
性的、结构性的、阶段性的。
目录 退出
处理不当会带来新矛盾
---
一、社会政策方案的实施细则
2、实施细则的一般内容
社 會
(1)受益者资格及认定方式:
政
标准:定性或定量 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套程序来审查申报者的资格
策
導
(2)对收益标准的具体规定(如医疗与失业)
論
(3)对受益者及相关机构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定
(4)配套政策的设计和运行
會
(1)通过优化运行机制而改善;
政
(2)通过组织机构的合理化提高效率;
策
導
(3)通过提高技术手段;
論
(4)通过合理的规章制度;
(5)通过优化人员素质;
目录 退出
(6)引入市场机制
---
第三节 社会政策的评估和变动
一、社会政策评估
社
1、社会政策评估的含义和重要性
會
(1)含义:按一定的价值和技术标准对行动方案或具
論
计划的拟订:执行者/对象/内容/标准/方法/步骤/经费/组织
安排
目录 退出
评估者和机构的选择:评估的组织机构/执行机构 评估的实施: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得出评估结论 评估报告的撰写
政策制定基本程序概述
政策制定基本程序概述政策制定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为了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政策制定必须遵循一系列基本程序。
本文将概述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包括问题识别、研究、方案制定、评估、决策和实施等环节。
首先,政策制定的第一步是问题识别。
问题识别是政策制定的开端,它涉及对社会、经济、环境等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以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和决策者通过对问题的识别和定位,确定哪些问题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
第二步是研究。
在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政策制定者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收集和分析与问题相关的数据、信息和经验。
研究的目的是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原因和影响,为后续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政策研究可以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以确保政策制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第三步是方案制定。
在问题识别和研究的基础上,政策制定者需要设计和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
方案制定的过程通常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协商和讨论,以确保政策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政策方案应该明确政策的目标、措施和预期效果,并应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影响和风险。
第四步是评估。
政策方案制定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评估可以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指标,例如成本效益分析、社会影响评估等。
评估的目的是提供决策者对政策实施的指导,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第五步是决策。
在政策方案评估的基础上,决策者需要做出最终的决策。
决策的过程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政府政策目标、社会经济环境、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意见等。
决策应该是科学、公正和合理的,以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一步是政策的实施。
政策的实施包括具体实施计划的制定、资源的配置和组织的协调等。
政策制定者需要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效率,通过监测和评估来调整和改进政策的实施策略,以实现政策目标。
总结而言,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包括问题识别、研究、方案制定、评估、决策和实施等环节。
社会政策过程
敌国当时的评论:
甲午战争期间一日本将领的评价:“至清 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 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 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 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陛 擢。文艺乃为显荣之梯阶耳,岂夫济足实 效?”(《中日战争》,第一册,196页)
特殊的发展水平:外向型
从部分项目和地区的优惠到普惠于全体公 民;
从善于试点到善于普及 从满足于抓典型到下功夫于抓整体
管理方式
从被动地安全管理和监督到面向社会的公 开与透明
发展社会对话 关注社会舆论 以社会接受的方式与社会进行沟通
(九)我国社会政策制定的改革和完善之三:技 术、程序与细节的不断改善
细节决定成败的意义; 关键细节:标准、统计、通报与程序设计;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 细节性管理规范的建立。
从最需要的地方开始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开始 从最有能力解决的地方开始 从最有效果的地方开始 从最有战略意义的细节开始
(八)我国社会政策制定的改革和完善之二:政策制定机 制的创新
1.政策管理从一般原则指导到日常管理; 2.从部分项目和地区的优惠到普惠于全体公民; 3.从被动地安全管理和监督到面向社会的公开与透明
(二)社会政策制定的四类要素:根据参与 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作用划分:
行政管理机构:政策产出的整体组织;
不同类型的领导者:提供政策的方向;
不同级别的管理者:决定政策的执行力;
各个利益集团:以不同的方式给予政策的 制定过程发生影响。
(三)社会政策制定的六个阶段: 社会问题产生:问题为政策之母; 政府机构做出反应:反应方式决定质量; 行政人员讨论方案:讨论办法决定公平度 决策者通过政策:通过的程序决定权威性 行政机构贯彻执行:执行规则决定普及度 全社会综合评估:实践的检验。 问题→反应→方案→决策→执行→检验
社会政策的制定
• 2.中国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众多的社会问题?
• 曾经的理由:“摸着石头过河理论” • 目前实践:产生诸多社会问题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社会政策
出现了缺项、缺位和缺制的问题。 • 关于社会政策的缺项:我们还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系统
的社会政策。 • 关于社会政策的缺位:主要是指有一定的社会政策,但标准
第17页/共17页
• 国务院行使广泛的政策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 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 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统一领导各部和各委 员会的工作,并领导各不属于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全国性的 行政工作。
• 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编制和执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领导和管理经济工 作和城乡建设。
1、兑现承诺、承担历史责任
2、要借鉴参考以往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成败的经 验教训
第3页/共17页
• 第二节 社会政策制定的原则与范式
• 一、社会政策制定的原则 • (一)社会公正原则 • (二)有效性原则 • (三)连续性原则 • (四)周密性原则 • (五)可行性原则
第4页/共17页
• 二、社会政策制定的几种范式
第16页/共17页
• 当某种政策方案产生后,通过批示文件,召集会议,发表 意见等形式给有关下属,直接启动政策过程。
• 在政策机关,有思想,有能力的领导人,更是最主要政策 的政策方案倡议源。
• 决策机关内部的工作部门代表管理对象,向其他部门争取 有利政策,机关内部工作人员利用正式或非正式机会提出 政策建议,如会议发言,工作研讨等。
第15页/共17页
• 政策制定的起点是政策问题的提出。 • 政策问题的提出主要不是来源于公民的政策诉求,而
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第二节社会政策过程一、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一)社会政策制定的内容n确定社会政策的优先顺序n确定社会政策的对象n 确定社会服务的标准n确定社会政策资源的筹措方式和规模n确定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二)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影响因素n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的影响n政府资源的限制n政党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n社会成本的考虑n社会事件的影响n 社会精英的参与作用(三)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步骤n社会问题的公共议论和影响n研究者和决策部门对社会政策的前期研究n设计社会政策方案n社会政策的实验n 社会政策的文本草拟和审批二、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一)社会政策实施的程序n 确定实施的细节和步骤n对社会政策具体项目的规划n社会政策各个环节具体行动的实施程序n对特定问题和复杂情境的特殊说明或规定(二)社会政策实施的资源配置n社会政策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n社会政策的经费投入:n政府财政是最重要来源n项目配套资金n受益者付费n国际援助n民间投入(三)社会政策实施中的服务提供n确定基本的服务方式n确定社会服务的组织方式n确定社会政策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方式n建立规范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三、社会政策评估(一)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要求n明确评估内容n确定合理评估标准n 采用科学方法和有效的实施方式(二)社会政策评估的方法n收集资料的方法:定性;定量;整合n按评估取向对评估方法分类:个案评估;制度分析;比较分析四、社会政策的调整(一)社会政策调整的原因n社会政策决策的错误或失误n实施过程中造成的偏差n外部环境影响n政府组织结构或政党变化n公众影响、社会政策对象和社会需要的变化(二)社会政策调整的层次n宏观调整n中观调整n 微观调整(三)社会政策调整的内容n指导理念或方针n决策方式n实施方式n政策周期n政策内容和目标。
黄晨熹《社会政策》重要知识点总结
社会政策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论1.社会政策的定义:在特定的情境中,以国家或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力量,为实现社会均衡发展和增进社会福利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条例、措施、准则、方针和办法及相关策略。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展历史、政策规范的内容、提供的服务及政府扮演的角色等方面。
3.公共政策的主体: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周期中进行能动活动的组织和人员,这些人包括参加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的个人、群体或组织。
4.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
它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内容:⑴第一个层面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所要改变的状态,这种政策客体就是作为政策问题的社会公共问题。
⑵它的第二个层面是公共政策执行中所要直接作用的对象,它主要是处在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的政策的行为准则所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
一般称为公共政策的标的群体或目标团体。
⑶第三个层面是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5.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⑴二者区别:所谓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准确地说是指社会政策与不包括社会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的区别①二者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具有不同的性质,公共政策主要涉及的是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的公共供给,而社会政策主要涉及的是可以排他性地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和服务,即私益物品和收费物品,这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供给的物品和服务。
②二者增进社会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政策供给一部分私益物品和服务,因此,从道理上说,它增进社会福利主要是通过满足个人的某些需求,通过增进个人福利来增进社会福利;而不包括社会政策的其他公共政策则是通过增进社会福利来增进个人福利的。
③决定二者的大前提不同,对公共政策的研究,从一开始提出就是“科学范式”,通过科学方法来制定公共政策。
社会工作法规第02章 社会政策的运行练习题及答案
社会工作法规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过去社会政策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主要通过下面哪种方式()。
A.政府直接建立社会服务机构B.政府通过社会服务机构提供服务C.政府直接补贴服务对象D.通过民间组织2.社会政策经费最重要的来源是()。
A.政府财政B.受益者的付费C.国际援助D.民间投入3.个案研究属于社会政策评估中收集资料方法中的()。
A.参与观察法B.定量研究方法C.定性研究方法D.综合研究方法4.“一旦政府制定和实施某一项社会政策,这项社会政策将很难立即终止,而且在某一段时期内其后果也是不可改变的。
”这表明了社会政策的()。
A.权威性B.严肃性C.复杂性D.变化性5.下面哪种属于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的社会政策资源调动方式()。
A.征税B.私人捐赠C.专项收费D.发动志愿者6.社会工作者通过各种方式提出意见建议,推动政策发展,这是社会工作者的什么角色()。
A.政策倡导者B.服务提供者C.行政传递者D.政策批评者7.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实施中,承担各种行政管理和组织工作,贯彻落实政策,这是社会工作者的什么角色()。
A.政策倡导者B.服务提供者C.行政传递者D.政策批评者8.社会工作者最基本的角色是()。
A.政策倡导者B.服务提供者C.行政传递者D.政策批评者9.作为社会政策主体之一的民间组织最重要的特点是A.自治性B.非营利性C.开放性D.可塑性1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属于什么法规()。
A.劳动就业及失业保障政策法规B.特定人群政策法规C.社区建设与管理政策法规D.社会救助政策法规二、多项选择题1.政府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角色主要有()。
A.政策制定者B.政策实施者C.资源提供者D.政策管理者E.政策批评者2.民间组织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角色主要有()。
A.参与和实施者B.合作伙伴C.政策调整者D.政策咨询者E.社会服务的提供者3.政府调动资源方式主要包括()。
A.征税B.专项收费C.征收社会保险费D.私人募捐E发动与利用志愿者服务4.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步骤包括()。
社会政策概论学习要点
附件4:《社会政策概论》课程学习要点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1.政策的基本特征2.社会政策的定义3.社会政策的实质4.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5.“社会福利”概念的含义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6.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7.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8.美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9.西方“福利国家”危机10.拉丁美洲国家社会政策发展的一般情况11.韩国社会政策发展简况第三章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理论体系12.社会政策概念的提出13.社会政策学科的形成14.美国社会政策研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15.个人需要的内容和基本类型16.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方式17.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中的作用18.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19.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20.社会政策主体的基本含义21.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角色22.当代各国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主要的责任和作用23.现阶段社会政策主体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24.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普惠型福利模式与选择性福利模式25.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受益者”26.社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和间接受益者分析27.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受损者28.哪些人和群体是社会政策的受损者29.什么是“弱势群体”30.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机制31.政府调动社会政策资源的方式32.民间的资源调动方式33.什么是社会支出34.什么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35.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36.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引入市场机制的优点及问题37.我国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改革第六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38.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39.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40.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其他因素41.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第七章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42.制定实施细则的主要方式43.社会政策实施细则的一般内容44.社会政策管理的组织模式45.福利管理中的漏洞问题46.社会政策评估的含义和重要性47.社会政策变动的方式第八章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48.“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49.社会政策研究与实践中主张价值关联的倾向50.公平与效率51.人道主义与人权观念对社会政策的影响52.“第三条道路”第九章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53.社会政策水平的评价指标54.社会政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55.社会政策行动效率测量中的特殊性56.提高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基本要求57.社会政策与经济运行: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微观分析58.社会政策与经济运行: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政策的政治及社会分析59.关于国家性质的理论60.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角色61.在社会政策领域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62.社会政策与利益集团63.公民参与的方式64.不同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社会政策65.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66.全球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67.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政策发展的影响68.国际组织影响社会政策的方式69.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议题。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社会政策导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演变第三节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概况第三章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与理论体系第一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第三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基本方法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第一节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第二节当代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主体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对象第三节社会政策的资源第四节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第六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第一节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和决策模式第二节社会政策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节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第七章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第二节社会政策行动的管理第三节社会政策的评估与变动第八章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第一节社会政策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第二节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争议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意识形态类型第九章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第一节社会政策的经济基础第二节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第三节社会政策与经济运行: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微观分析第四节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政策的政治与社会分析第一节社会政策的政治分析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社会分析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与社会政策第二节国际组织在社会政策中的作用第三节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议题第十二章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一)第一节社会保障政策概述第二节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第十三章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二)第一节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医疗服务政策第二节住房政策第三节教育政策第四节就业社会政策第十四章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三)第一节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第二节残疾人社会政策第三节保护妇女基本权益的社会政策第四节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政策第五节反贫困社会政策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选择部分★考核知识点: 政策的概念参见讲稿章节:1-1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6.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 如何实施社会政策
二.社会政策的决策层次与模式
• 1.社会政策的决策层次
• (1)宏观政策决策 • 这一层次的政策制定是政治领导人在大政方针层 次上的决策。 • 在这一层次上,对社会需求、社会问题和政策目 标的价值分析的重要性要高于对问题和政策的技 术分析。 • 政治领导人往往会从重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解决重要的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以及获取民 心、赢得选举等方而去考虑社会政策问题
2.社会政策可行性的主要方面
• (1)经济可行性:即财政上的可能性及政策可能对经济运 行带来的后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财政投入要 求越少、对经济运行所带来负面影响越小的项目所具有的 经济可行性越高。 • (2)政治可行性:即社会政策可能对政府、政党或领导人产 生的政治影响。有些社会政策在政治上会对政府不利,如 某些社会政策的改革导致某些群体原来所享有的福利水平 相对降低,因面引发他们对政府的不满。如果这种结果会 对政府(或政党)带来严重的政治影响的话,此项改革的政 治可行性就比较低。 • (3)技术可行性:即社会政策在技术上的可实施性,其中包 括在项目的管理、服务及配套行动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 技术设备、有效的制度安排及合格的专业人员。
(1)两种类型
• 集中制
集中型决策则是指制定公共政策的权力被掌握在少数人手上, 广大的人民群众或者难以有效参与.或者虽然参与,但对 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不大。
社会政策概论课件 06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回应;信息无效,不完整,导致不能进行政策回应;信息 扭曲,导致决策失误;信息被团体/个人利用,影响政策
走向。所以,要重视信息的收集、传递和整理、分析
2、利益集团的影响
各利益团体会对政策施加影响,导致冲突;目的是争取
各自的利益
目录 退出
---
三、影响社会政策的其他因素
3、公共舆论和大众传媒
社 會 政 策 導 論
物质条件
对宏观决策的具体落实,形成具体的可操作方案 一般由专家完成
(3)运行方案设计
指政策在具体运行各环节上的具体操作方法 指政策行动的基本程序、服务的传递方式、组织体制、管
理方式、资源调动、费用控制的具体方式
目录 退出
两个层次的设计:基本方案的设计;实施细则的制定
---
二、社会政策的决策层次及决策模式
社 會 政 策 導 論
3、方案比较和最优方案的初步选择
在方案多样化情况下有此情况
选择要依据价值原则和技术标准
价值原则:方案是否符合政府的政治、经济和发展目 标;对执政党的影响,对社群的影响
技术标准: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对政府目标的兼容性; 各方案实施的效率、及可行性方面的考虑
---
目录 退出
5、突发事件的影响
可以暴露问题,促进政府的相关立法;
目录 退出
暴露政策体系中薄弱环节,强化政策体系; 由于问题的爆发,更有利于政府在相关领域里采取行动 ---
第三节
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环节
一、确立社会政策议程
社 會 政 策 導 論
1、基本含义
含义: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的制定社 会政策的计划。 政府议程:指需求或问题的优先性考虑、安排(内容 上:时间安排、资源配置结构;形式上:体现在社会政 策规划文件中、日常工作安排中、主要领导人的讲话中) 公众议程: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识
社会政策--第六讲:社会政策过程
泡沫式自主创新的倾向:上海交大的“汉 芯 一号”事件
熟练工的缺乏:过度竞争与过度开发
特殊的社会结构
人人平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传 统
城乡二元结构:特殊的城市化政策 特殊的社会矛盾:就业问题,贫困问题等 国际性的开放与传统行为方式的并存
特殊的历史:制度的基础
中国的社会政策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历史 发展阶段:古代社会,救灾集中代表了社 会政策;近代社会,工业化使工人有了社 会政策;建国以后,计划经济使经济与社 会政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特殊的文化:公共管理薄弱 知识分子的行为:崇尚个人修身; 考官与考试的内容:经书与诗词; 社会价值:务虚多而实务少; 社会道德:私德强,公德弱; 社会管理:缺乏操作性,长于口号。
可以暴露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引起公众和 政府的重视,从而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可以暴露社会政策决策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引导政府改进和加强政策体系
在突发事件影响下政府往往面对更大的压 力,从而采取行动及决社会问题
(七)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 1、确立政策议程:社会政策安排计划。 2、方案设计:初选方案;方案比较与优化 3、可行性研究 4、政策试点 5、文本发布
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 社会的重大转型:从传统到现代 动员体制到市场经济 终身制到任期与退休制 委任制到选举制的演进 社会保险的转型 社会救助的转型
可行性的主要方面:经济可行性;政治可 行性;技术可行性
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其他因素
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信息的有效性;信 息的及时性;信息的充分。科学的信息网 络
利益集团的影响:香港的政改方案 公众舆论与大众传媒:孙志刚事件 政府领导人的偏好与主管部门的影响 突发事件:非典。
1-6章法规政策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1、社会工作实质:⑪是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化的职业。
(2)社会工作最初发源于民间的行动,用民间行动的方式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3)随着社会发展,许多社会问题单靠民间力量难以解决,政府开始介入解决,这样产生社会政策。
2、(政策)一词是当今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最常用的术语之一。
狭义主要是指政府和政党有关行动的规则体系;广义指“国家、政府和政党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度的总体方针、行动准则和具体行动的总和。
政策行动:是政府制定、实施和修改政策等行动的总和。
政策特点是(有组织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是规则体系和行动体系的结合)。
3、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1)两者密切联系:①两者都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相同的背景和相似的目标。
②20世纪中叶以后,两者逐渐成为一套制度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③两者具有相同性和关联性.共同点:A、共同的目标(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公平),B、共同的原则(社会公平、社会关照、福利性),C、同属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D、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后者运行需前者的资助和指导,后者是前者的执行系统)。
(2)两者的行动内容和方式不同:①社会政策是由政府调动资源,为老百姓提供各方面的基本服务。
②社会工作是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提供各种具体的服务。
4、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公共政策是面向一般公众的(社会政策)面向弱势群体系特殊公众的。
公共政策的特点是具有(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
比较重要的政策类别有(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环境政策)、(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等几大类。
5、社会政策起源于欧洲西方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最早可以追溯到( 《济贫法》。
社会政策是政府在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实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总和。
概括“政策的发展过程”
概括“政策的发展过程”政策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政策制定与实施成为了一个国家重要的管理工作。
政策的发展过程涵盖了政策的提出、制定、实施以及评估等多个环节,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步骤和程序。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概括政策的发展过程。
一、政策的提出政策的提出是政策发展的起点,来源于对某一特定问题的重视和需要。
当社会面临一定的挑战或需要解决某些问题时,政策就会被提出。
提出政策的过程通常与政府、专家学者、社会团体等相关利益方密切相关,他们通过研究和讨论形成政策建议。
二、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制定是在政策提出的基础上进行的。
政策的制定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机制,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制定政策的主体一般是政府或政府机构,他们通过调研、论证和讨论等方式确定政策的具体内容。
同时,政策的制定还需要考虑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政策的广泛参与和合理性。
三、政策的实施政策的实施是政策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政策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
政策实施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政府部门通常是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他们需要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措施,调动相关资源和力量,推动政策的实施。
政策实施还需要与社会各界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确保政策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四、政策的评估政策的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的检验和反思,也是政策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政策实施结果和影响的跟踪和分析,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可持续性和改进空间。
评估结果将为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变化。
五、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政策的发展过程并非线性的,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必然的环节。
通过政策的评估和实施效果的反馈,政府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政策的调整和优化。
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监测和研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
六、政策的完善和推广政策的完善和推广是政策发展过程的最终目标,也是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专题二社会政策的制定
a
16
a
17
(一)效率与社会公平原则 (二)利益原则 (三)系统原则 (四)连续性原则 (五)可行性原则 (六)试验原则
a
4
第二节 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内 容和一般程序
一、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内容 1、是否行动:
建立、修改或取消一项社会政策 2、确定政策对象:
主要是指受动者的覆盖面 3、福利水平的高低:
是指在福利性的项目中由政府财政或其他公共 资金给付的平均水平,也即福利性项目受益者的 平均受益程度。
a
14
2、特点与优点: 德尔斐是在头脑风暴法上发展出来的。头脑风暴法决策本身存在一些
弊病,主要表现在: (1)与会者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充分。 (2)权威的影响较大 (3)易受表达能力的影响, (4)容易受潮流思想的影响; (5)发言人受自尊心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a
15
德尔斐法很好地解决了头脑风暴法存在的一些弊病,具有自己非常显著的特 点和优点,主要表现在 (1)匿名性; (2)决策结果具有统计特性。
(一)确立社会政策议程
1、定义:
一般特指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 的制定社会政策的计划。
政府社会政策议程的实质是政府对解决各种问题 的优先性安排,即哪些问题应该优先解决。广义的 社会政策议程还包括公众的议程,即公众对哪些问 题应该优先解决的态度。
2、政府的行动内容
(1)搜集信息,界定问题 (2)初步决定是否行动以及新政策的基本方向
2、利益集团的影响:
利益集团是指社会中具有某种共同特点,并 因此而具有共同利益的人所构成的集团。例如商 界团体、工会,青年组织、老人协会、行业协会、 妇女组织、某些职业联合会都在某种程度上属于 利益集团。
第二章 社会政策的运行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一)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1、社会政策主体2、社会政策对象3、社会政策资源4、社会政策运行机制(二)社会政策过程1、社会政策的制定2、社会政策的实施3、社会政策的评估4、社会政策的调整(三)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一)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1、社会政策主体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的责任承担者或行动者,它是社会政策运行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社会政策有不同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民间组织。
社会政策主体具有主动性、多元性、权威性等特点。
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政策制定者、政策实施者、政策评估者、政策调整者、资源提供者。
2、社会政策对象指社会政策的受益者或社会政策法规直接针对的人群。
从普遍的公众到特定群体,随具体政策法规有不同的情形。
社会政策对象具有被动性、差异性、连带性等特征。
社会政策对象的角色:政策诉求者、政策接受者、信息提供者。
3、社会政策资源指社会政策中包含的可为政策对象享有的各种有价值的事物。
从现金、实物到人力服务或法权,有不同的形式和类型。
(二)社会政策的过程社会政策过程指社会政策运作的程序和步骤。
最基本的包括:社会政策制定、社会政策实施、社会政策评估、社会政策调整。
1、社会政策的制定(1)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内容:①确定社会政策的优先顺序;②确定社会政策的对象;③确定社会服务的标准;④确定社会政策资源的筹措方式和规模;⑤确定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通过确定社会服务的传递和运作方式,来实现社会服务和对象之间的有效衔接。
(2)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①社会问题②政策资源③社会成本④社会事件⑤社会精英⑥传播媒介⑦执政理念2、社会政策的实施社会政策实施是指落实政策目标和执行具体行动方案的具体步骤与要求,包括政策实施的时间、行动安排、资源配置和策略的优先性考虑等。
(1)社会政策实施的程序第一,政策宣传;第二,政策分解;第三,资源准备;第四,组织准备。
第五,先行试点。
第六,全面推进。
第七,协调与监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指社会政策主体(政府)为了满足全体或某些社会成员的需要,或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的全过程。
包括收集和分析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的信息,政策方案的设计、论证和试点,通过文件和发布等。
第一节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和模式一、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即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所要决定的事项。
实质:政府面对社会需要和出现的问题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行动,如何采取行动方面作出的决定。
在实践上,一般包括是否采取行动、政策涉及的方位和水平、资源调动方式、制度设计、组织设计及其他配套政策等。
1、之一:是否采取政策行动,即决定是否制定、修改或取消一项或多项社会政策。
注意:社会需求的概念(详见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2、之二:社会政策行动的受益者范围,一项行动所覆盖人群的范围,也即一项社会政策直接受益者的范围。
——(1)普遍主义原则与选择性原则普遍主义原则:面向社会成员,不论贫富、男女、肤色……都不应该区别对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性。
而且政府对成员所面对的风险应该提供政策上的安排,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权利。
例如公共教育、老人健康照料等与收入无关的社会福利项目。
——注重社会效益,通过平等分配避免了因区别对待而造成的社会分割和污名化效应,即保护了个人尊严,又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但是成本效益较低。
选择性原则:不同的社会成员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同,受益者应该经过资格筛选,实行选择性给付。
合理的社会政策只提供有限的救助,特别是在财政紧张的年代。
——注重成本效益,可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那些真正有需求的人身上,从而减少了福利开支,达到控制福利开支的目的。
但是以家计调查为代表的选择方法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很多情况下有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决定资格,强化了道德和经济层面的社会差异,导致社会分割和污名效应。
两者的结合——普遍主义框架下的选择性方法:将原来的一部分普遍性给付降低到最低生活标准,剩余部分变为选择性给付,集中于最贫困的人口。
例如,英国为新妈妈提供的公共健康家访是全民性的,但额外的家访则集中于风险更大的母亲和子女身上。
选择主义者也开始强调社会效益,提出只为穷人提供福利的做法通常比为所有人提供福利的做法更能实现社会再分配的功能,更能促进社会公平。
(2)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社会政策专家内尔·吉尔伯特(Neil Gilbert)Gilbert 和Terrell的四类社会分配的资格条件:第一类,基于社会人口属性的资格条件,即根据个人身份来确定享受资格。
——最常见的为主要有针对特定人群(特别是老人、儿童)的社会津贴,面向群体。
第二类,基于社会经济贡献的资格条件。
符合此类条件的群体(如退役军人、受政治或种族迫害等)为国家或社会作出过某种特殊的贡献或遭受过某种不公平的社会迫害,因此常带有补偿性质。
以公平和功绩为原则,按照贡献或损失的大小给予补偿。
第三类,基于专业诊断的资格条件,即由专家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差异性需求,并需要提供特殊资源与服务。
最常见是针对身心残障者的社会政策项目。
例如,我国的特殊教育、福利工厂、康复服务等。
面向个人,以需求的技术诊断标准为基础。
第四类,给予家计调查或资产调查的资格条件,即此类资格的条件是个人缺乏购买服务的能力,并可能因此而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或社会所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如贫困线或最低收入标准)。
面向个人,以需求的经济标准为基础。
例如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注意:四类原则可以总和运用。
注意:谁真正受益?在社会政策的实施中,符合资格者并不等于真正受益者。
3、之三:福利水平的高低,即福利性项目受益者的平均收益程度。
受社会需求和财政资源共同影响: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政府感到有关的社会需求很大或者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很严重,需要加大福利性给付的力度来满足需求需要或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政府财力又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就可能倾向于提高相关基本的是经费来源和总量规划。
——即Gilbert 和Terrell分析框架中的筹资方式,包括资金来源和资金的转移支付(资金如何从资助部门流向服务提供部门)。
(1)资金来源:财政拨款(政府投入,源于税收)——比较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
收费,指依据社会福利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向使用者收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既可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化机构,也可能是“以收费养服务”的非营利机构。
由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有时也实行收费,如大学教育、健康护理、日间照顾等。
其他经费来源不足时,收费是最简便的维持收支平衡的途径。
民间投入——志愿性捐款或慈善捐赠,由社会机构、企业、个人提供的私营捐款,即既包括赠与个别穷人的施舍,也包括捐给范围较大的健康、研究和宗教活动的善款。
福利彩票,以筹集公益基金为目的的彩票。
社会保险基金、国际援助(2)资金的转移支付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安排:税收分配,许多国家采取分税制,根据事权和财权相对应(即各级财政所获得的财政收入和所需要承担的财政支出相一致)的原则将全部税种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划分。
通过的做法是根据事权来划分财权。
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政府掌握绝大部分财政收入,也承担绝大部分开支;地方分权的国家,中央和地方共同分享财政收入以及共同承担与此相对应财政开支。
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拨款或补贴。
包括一般补助、分类补助和整笔拨款三种形式。
一般补助,中央政府没有任何附件条件的进行拨款,地方政府可以自由决定其使用,主要目的是平衡财政之间的差异。
拨款依据通常是各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均收入和课税状况。
分类补助,指定了款项的用途,金额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行为,在特定范围内由中央政府补助。
此类补助项目(如健康、教育、社会福利、交通运输、就业培训等)目的在于为特定阶层提供特定服务,非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
整笔拨款,中央政府于以一笔过的方式拨付一笔资金给地方政府,由后者自由裁运,运用于广泛的功能性领域,并“自负盈亏”。
见表3-3。
——拨款条件:项目条件,政府明确规定拨款的用途,即所要支助的项目类型;财政条件,资金的配套安排,即政府拨款的条件是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受益对象条件,确定接收援助的人,通常包括符合资格条件的政府部门和领取救助的对象类型两方面。
程序条件,要求接受财政补助的地方政府必须符合有关规划、审计、人事、报告、对象权利等方面的标准。
5、之五:社会政策项目的运作方式,策划和确定一个社会项目的具体运作规则及实施方案。
——如何提供服务?重点在于如何提高服务输送系统的一致性和可及性。
一致性,指服务输送各部门之间的任务分配、内部构成和职责划分相互协调统一;可及性,指服务对象获取服务的能力和可能性。
一致性和可及性的提升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由谁来决策和控制?由谁来提供服务?输送系统由哪些机构组成,其数量分布如何?理想的服务输送系统应该是整合、连贯、可及和负责的。
二、社会政策决策的模式(1)精英决策分析模型①精英决策理论的特点a.假设一般人对处于被动,对国事漠不关心或不了解,甚至无能为力。
因此,政策形成与其说是顺应大众的需求,其实只是精英分子意向与价值的反应。
b.具有决策权的统治者,且精英集团具有相当一致的信念与价值,透过政策作为维护精英分子本身利益的工具。
c.培植后进精英,以这些未来精英对当前精英价值及其理念效忠程度为标准。
d.精英份子來源的多元化:财富积累、专业知识、恩宠等都是成为精英阶层的重要途径。
e.精英並不完全代表負面:视精英的资质、态度、与大众的关系等因素而定。
如有识之士(学者专家)与有势之士(政府官员或民意代表)。
(2)政治系统决策分析模型(1)社会政策是政治系统运转下的结果。
(2)封闭系统VS.开放系统(系统均求均衡与维持生存,但愈具有开放特质自我更新的能力愈强。
)(3)政治系统模型中的重要变数①政治系统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a.政治系统如何定义社会问题;b.政治系统解决问题的计划与决心。
(4)政治系统的重要特质:以生存空间的掌握功能进而确认重要特质。
如系统应付社会需求的应变能力、决策资源与品质、组织健全性等。
(5)社会环境因素与政治系统之间互的动关系a.政治系统寻求生存空间,呈现与社会环境因素的互动和联盟。
如政商关系。
b.关系模式的变数:关系基础(自变数)、感情品质(中介变数)、关系价值(因变数)(6)影响社会政策内涵的主要变数与诠释a.政治系统特质对政策内涵的影响与程度大小。
如:一党独大或两党竞争。
b.环境因素特质对政策内涵的影响与程度大小。
如:经济发展变量(工业化程度、贫富差距等)c.政治系统与环境因素影响何者为大?(3)利压团体决策分析模式(1)利压团体定义:包含利益团体或压力团体。
乃指一群人或团体为共同理想、价值或利益而结社,并透过有组织的活动,目的在于经由政治过程中来影响与论与政情。
其常见方式包括游说或使用压力去影响决策者。
其中包含合法与非法方式:参与政党、直接参加压力团体、利用大众传媒、使用代言人、使用和平或带有威胁的办法(请愿、游行、写信)、行贿、直接游说…等。
(4)渐进取向的决策分析模型现代决策者由于时间限制、财政困难、政策考虑所需完整信息难求或政策体制的制衡作用等因素,使得决策者很难确立清楚的政策目标与整体规划。
因此,决策者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来增加或改进政策。
简言之,此决策模式着重于暂时补救社会问题,而非长远性目标改革。
因此,任何激烈性的政策改变很难产生。
——具有保守渐进性格、认可政策环境限制、遵循在前政策的传统、采取持续决策的过程、维护政治系统稳定此模式为政治上的权宜措施,基本上优先考虑维持当前政治系统现状。
如此一来,决策共识较容易达成,也减少决策上焦虑和过程中的冲突。
第二节社会政策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一、基本因素1、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指社会对政府的某项社会的需求情况,即社会成员是否有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社会中是否存在某种问题,需要政府通过制定一项社会政策去加以解决。
一般当人民群众,或者其中的某些群体对某些物质和服务存在着基本的需要,而这些需要难以通过市场、家庭、单位或其他方面得以满足时,就会希望政府采取一定的社会政策提供帮助。
同样,当社会中存在某些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通过市场或其他方式难以解决时,也就要求政府采取一定的社会政策去干预。
——具有弹性。
一般政府首先对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进行评估,再决定采取行动。
当评估结果发现需求普遍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群体存在该需求,或某社会问题已经引起普遍关注是,政府往往会决定采取措施时,社会政策制定的必要条件就具备了。
2、政府和政党的目标:社会政策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评估服从政府更为基本、更为紧迫的目标和任务(政府自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3、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一项社会政策能够达到其目标的程度。
例如为穷人提供现金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