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圆形宝宝》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圆形宝宝》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圆形宝宝》教案:有趣的圆形宝宝一、课程背景本节课是一节小班科学公开课,针对3-4岁的学生。

本节课的主题是“有趣的圆形宝宝”,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索圆形事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和辨认圆形事物,如球、轮子等。

2. 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投影设备。

2. 圆形事物的图片或实物,如球、轮子、面包等。

3. 一些圆形模具,如圆形切割模板、圆形贴纸等。

4. 彩色纸、剪刀和胶水等制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将一些圆形事物展示给学生看,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事物的形状。

“大家看看这些是什么形状?它们都是圆形的!圆形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我们来一起观察一下。

”2. 学习(15分钟)a. 引入圆形事物的认识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不同的圆形事物,如球、轮子、面包等,并帮助学生认识和辨认。

“这是什么?对,是球。

球是圆形的。

那么这是什么?对,是轮子。

轮子也是圆形的。

”教师可以用手势模拟轮子的滚动,增加学生的感受。

“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圆形事物吗?”b. 比较和分类教师使用圆形切割模板或图片,将一些物品的形状进行切割并展示给学生。

然后,教师将切割后的形状混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并比较。

“刚才我切割的形状有哪些是圆形的?你们能分辨出来吗?”学生可以根据形状的特点进行比较和分类,并将它们放在相应的位置。

3. 拓展(15分钟)a. 想象和创造教师提供一些彩色纸、剪刀和胶水等制作材料,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属于自己的圆形宝宝。

“你可以用彩色纸剪出一个圆形的头,再用其他形状的纸剪出眼睛、鼻子、嘴巴等特征,用胶水粘在一起,就可以制作出一个有趣的圆形宝宝了。

你们还有什么有趣的想法呢?”b. 分享和展示学生完成制作后,可以分别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2024年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

2024年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

2024年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章《物质的变化》,详细内容为第三节《有趣的溶解》。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溶解现象,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探索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以及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溶解现象,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养成科学观察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2. 教学重点:溶解现象及其基本概念,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食盐、糖、味精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包括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食盐、糖、味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践情景(将糖放入水中搅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糖为什么会消失?激发学生探索溶解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内容:(1)教师讲解溶解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记录实验结果。

3. 例题讲解:讲解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1)哪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容易溶解?(2)为什么搅拌和加热能加快溶解速度?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溶解2. 内容:(1)溶解现象(2)溶解性:食盐、糖、味精等(3)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温度、搅拌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为什么说“搅拌和加热能加快溶解速度”?2. 答案:(1)生活中,溶解现象广泛应用于制药、饮料、清洁剂等方面。

(2)搅拌和加热能加快溶解速度,因为它们增加了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溶质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加快了溶解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溶解现象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对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传声筒》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传声筒》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传声筒》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传声筒的用途和原理•掌握传声筒的制作方法•提高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敬畏和对科学家的尊重二、教学重点•传声筒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三、教学难点•学生对传声筒原理的理解•传声筒材料的寻找和制作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在教学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声筒的概念,可以进行以下引导:•展示传声筒的样本,并问学生这是什么?•引导学生说话时发现哪些声音比较大?•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有些声音比较大?第二步、讲解(10分钟)•为学生讲解传声筒的原理。

•介绍传声筒的材料和制作方法。

•给学生讲解制作传声筒的每一个步骤。

•强调传声筒的注意事项。

第三步、实验操作(30分钟)•给学生分发材料。

•引导学生根据指导书完成传声筒制作。

•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测试传声筒的效果,并做个人或小组实验报告。

•组织学生分享实验报告。

第四步、讲评(10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讲评,并问学生以下问题:•你们的传声筒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传声筒的效果有所不同?•你们如何简单地测试传声筒的效果?第五步、反思(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次实验。

•询问学生觉得本次实验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提问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五、教学反思在本次公开课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多数的学生都制作出了一个功能完好的传声筒。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整个过程有些紧张,学生的实验时间不够充足,需要设置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出现材料的寻找和制作方法的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解决。

•学生中在实验报告的表述方面需要提高,需要加强评价和解析的能力。

通过本次公开课,我深刻认识到,要引导学生对科学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兴趣,需要我们更加细致且有耐心地教导。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三篇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保护蛋妹妹 活动⽬标: 1、巩固认识多种⽔果的名称及外形特征。

2、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体验活动的新奇、愉悦。

活动准备: 1、柚⼦猕猴桃苹果⽯榴桔⼦⽕龙果⾹蕉等各类⽔果。

2、⾃制"⽔果魔箱",配乐,配班⽼师,礼物包,⽔果⼑,盘⼦。

活动过程: ⼀、猜谜引出"我喜欢的⽔果"。

1、出⽰装满各类⽔果的"礼物包",激发幼⼉对认识⽔果的兴趣。

师:你们才今天⽼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会有什么呢?那我们来猜猜看,请它们出来吧! 2、出⽰各类⽔果,教师⽤语⾔激发幼⼉的兴趣。

出⽰⾹蕉,师:哎呀,它今天第⼀次来到这,有点难为情了,它指出来了⼀点点,是什么呀?(请幼⼉回答,并引导幼⼉说出⾹蕉的特征) 师:那我们就请它出来吧,1、2、3哇,真的是⾹蕉,你们猜对啦! 总结:⾹蕉是弯弯的,黄黄的,像⼀个⽉亮。

3、⽤以上同样的⽅法把桔⼦请出来。

4、打开"礼物包",让幼⼉认识多种⽔果,说出其特征。

⼆、⽐轻重。

⽐较苹果与柚⼦的重量,师:请⼩朋友说说是苹果重还是柚⼦重,我们来⽤⼿感觉⼀下。

(教师把柚⼦抛到每位幼⼉⼿上,让孩⼦⽤⼿去感觉它的重量) 三、⽔果排排队,认识⽔果的种类。

师:现在⽔果已经排成⼀个长长的队伍,数⼀数有⼏种⽔果。

(教师引导幼⼉注意观察) 四、游戏:谁不见啦 玩法:教师从⽔果⾥拿⾛⼀到两种⽔果,让幼⼉猜什么⽔果不见了。

师:现在,⽔果宝宝要跟我们玩游戏,它们要考考你们,让你们猜猜谁不见啦。

五、出⽰"⽔果魔箱",激发幼⼉游戏的兴趣。

1、师:⽔果宝宝们去了⼀个很神秘的地⽅,你们想知道吗? 2、配合可爱的⾳乐声"⽔果魔箱"出来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溶解》公开课活动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溶解》公开课活动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溶解》公开课活动一、活动目标1. 让孩子了解溶解的概念,观察和探究溶解的过程;2.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3. 提高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活动准备1. 材料:白色砂糖、盐、红糖、植物油、果汁、可乐、水杯,勺子等;2. 课前准备:准备好材料,布置好课堂环境;三、活动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向孩子们展示一罐可乐,询问孩子们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孩子们纷纷回答:“可乐”,“碳酸饮料”,“汽水”。

教师再询问孩子们可乐是什么做的,孩子们大部分不知道。

老师深入浅出地给孩子们讲解做可乐的原料中有什么,包括白糖、碳酸氢钠等。

然后引出本次实验主题,让孩子们探讨溶解现象。

第二步:实验过程孩子们分成小组,给每组准备好水杯、白砂糖、盐、红糖、植物油,每组成员尝试将这些不同物质放进水杯中进行观察和实验。

可口可乐和果汁则是老师准备好的,在不同的水杯里。

孩子们可以用勺子搅拌或摇晃饮品和其他材料,观察其中的变化。

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非常兴奋,他们在水杯里加入不同的物质,用勺子搅拌或摇晃,看到了糖分离和分散到水中,杂质不断沉淀和分离,既好玩又非常有意义。

第三步:总结归纳孩子们在实验结束后,老师带领他们一起回顾这个实验,询问他们观察到的变化,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然后让孩子们总结本次活动中涉及到的概念和物质。

四、活动延伸1. 让孩子们尝试用其他物质进行实验,比如小盐粒、小糖块等。

2. 汇集孩子们观察到的液体和固体变化,带着孩子们了解这些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根据孩子们的实验结果,引导孩子们了解溶解的概念和意义,以及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师反思这次公开课活动设计了有趣的溶解实验环节,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探究溶解现象,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同时,孩子们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

通过活动,孩子们的知识、态度、技能都得到了提高,并且增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盖子》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盖子》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盖子》一、教学目标•认识和理解盖子的作用和用途;•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盖子:瓶盖、罐盖、碗盖等;•相关图片或实物(可选);•手工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幼儿座椅和桌子;•课堂背景音乐。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在课前准备中将几个不同种类的盖子摆放在展示区域,并请幼儿围观;•开始课程时,教师引导幼儿就展示区域的盖子进行观察,并提问:–盖子是什么东西?–盖子有什么作用?–我们平时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盖子?•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活动一:盖子分类(1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两个大圆圈,分别写上“能打开”的盖子和“不能打开”的盖子;•引导幼儿根据展示区域的盖子特点,将它们放入正确的分类中;•让幼儿解释他们进行分类的依据,鼓励他们动脑思考。

3. 活动二:盖子拼图(25分钟)•教师事先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盖子和彩纸,将彩纸剪成与盖子相同形状的碎片;•将盖子碎片混合放在幼儿课桌上,每组幼儿轮流选择一个盖子拼图进行拼装;•鼓励幼儿观察盖子形状和彩纸碎片,逐步找到正确的搭配方法;•引导幼儿回顾和总结拼图过程,并分享一些有趣的拼图结果。

4. 活动三:盖子创作(30分钟)•为每一位幼儿准备一张白纸和一些彩色笔;•让幼儿选择一个自己最常用的盖子形状,并在白纸上画出这个盖子的图案;•鼓励幼儿用丰富的想象力来设计自己的盖子图案;•幼儿完成后,可以在图案周围涂上不同颜色的彩笔,增加创作的趣味性。

5. 总结和结束(5分钟)•教师请几位幼儿上台展示他们创作的盖子图案,并邀请其他幼儿进行品评;•引导幼儿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总结;•肯定幼儿的努力和创造力,并鼓励他们继续思考和观察身边的事物。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幼儿们认识到盖子的作用和用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到分类、拼图和创作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也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和自信心。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盖子》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盖子》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盖子》一、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各种不同形状和功能的盖子,了解盖子的作用。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探究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活动重难点1.活动重点:认识不同形状和功能的盖子,了解盖子的作用。

2.活动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盖子的奥秘。

三、活动准备1.物品准备:各种形状和功能的盖子(如瓶盖、锅盖、桶盖等)、相关教具。

2.环境准备:布置教室,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四、活动过程1.引入(1)教师出示一个神秘的盒子,引发幼儿好奇心。

(2)教师打开盒子,展示各种有趣的盖子,引导幼儿观察。

2.探索(1)教师将盖子分类,引导幼儿观察盖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点。

(2)教师与幼儿一起探讨盖子的作用,如瓶盖可以防止液体流出、锅盖可以防止食物溅出等。

(3)教师示范如何正确使用盖子,引导幼儿尝试操作。

3.实践(1)教师将幼儿分组,每组发放不同形状和功能的盖子。

(2)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幼儿合作完成一个有趣的作品,如用盖子搭建一个城堡。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展示(1)教师邀请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幼儿分享创作过程和感受。

(2)教师对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2)教师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各种盖子,激发探究兴趣。

五、活动延伸1.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在家中与幼儿一起寻找、观察各种盖子,增进亲子关系。

2.环境创设:在教室环境中布置盖子展示区,引导幼儿继续关注盖子。

六、活动反思1.教师在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主动参与,避免单向灌输。

2.在实践环节,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3.在展示环节,教师要对每组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科学公开课小班教案(通用5篇)

科学公开课小班教案(通用5篇)

科学公开课小班教案〔通用5篇〕科学公开课小班教案〔通用5篇〕科学公开课小班教案1活动目的:1、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现有洞的材料都容易吹出泡泡。

2、掌握吹泡泡的方法,能用缓慢均匀的力气吹。

3、喜欢吹泡泡活动,体验成功吹出泡泡的乐趣。

活动准备:1、每组一盆泡泡水,一块毛巾。

2、操作1:瓶盖,积木〔木质,镂空〕,吸管,筷子,一次性杯底,猜测验证表。

3、操作2:夹子,漏勺,雪花片,积木,纽扣。

活动过程:〔一〕导入。

老师:宝贝们,欢送来到泡泡王国。

〔二〕共同讨论,个别示范。

老师:泡泡漂不漂亮啊?那你们会吹泡泡吗?是怎么吹的?〔三〕第一次操作,猜测与验证。

1、猜测。

老师:泡泡王国的国王呀最喜欢吹泡泡,可是他遇到了一个难题,这里有一些东西,他分不清哪些可以吹出泡泡,哪些不可以,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他吗?你觉得它可以吹出来么?2、验证猜测,提出考前须知。

〔四〕第二次操作,尝试用更多不同的生活用品吹泡泡。

1、出示材料,提出要求。

老师:泡泡国王可开心啦,他还请那你们帮个忙,他想知道是不是有洞就能吹出泡泡?泡泡是从哪里出来的呢?你们愿意帮助他吗?他找了很多有洞的东西,我们来看一看。

2、自主选择游戏材料。

3、观看泡泡秀。

科学公开课小班教案2活动目的:1、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

2、品味香蕉,知道多吃水果对身体有好处。

活动准备:用黑色布透明的袋子包裹的香蕉五六袋(香蕉多为黄色,其中两三根是绿色的),擦手巾假设干;垃圾桶。

活动过程:1、以神秘的礼物引起兴趣。

老师手拿一个装有物品的黑色袋子,神秘地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些什么东西吗?2、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

〔1〕老师:老师先不告诉你们这是些什么东西,你们自己用小手袋里摸摸,说说它们长什么模样,然后猜猜它们是什么。

〔2〕引导幼儿用手触摸,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

〔3〕出示香蕉,引导幼儿观察,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4〕鼓励幼儿用肢体表证香蕉的外部特征。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盖子》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盖子》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盖子》科目:科学年级:小班课题:有趣的盖子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物体上有盖子和没有盖子的区别。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有盖子的容器和没有盖子的容器(如瓶子、盒子等)。

2. 不同种类的盖子。

3. 一些演示物品(如玩具、水杯等)。

4. 彩色粘贴纸和颜色笔。

5. 关于盖子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的物体,如瓶子、盒子、玩具等,让他们注意到有的物体上有盖子,有的物体上没有盖子。

2.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盖子的认识和用途。

二、探究(15分钟)1. 准备有盖子的容器和没有盖子的容器,让学生分别观察这两种容器。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有盖子的容器和没有盖子的容器的区别(如有无盖子、形状、大小等)。

3.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容器要加盖子?4. 让学生进行实验,将一些物品放入有盖子的容器和没有盖子的容器中,观察是否会有区别。

5. 引导学生总结,有盖子的容器可以保护物品不被灰尘、水等污染,也可以防止物品掉落。

三、巩固(10分钟)1. 展示一些演示物品(如玩具、水杯等),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它们是否有盖子。

2. 让学生分组,每组给一个盖子和一些彩色粘贴纸、颜色笔,让他们把盖子和容器进行配对,并用彩色粘贴纸和颜色笔进行装饰。

3.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盖子的用途。

四、结束(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盖子的作用。

2. 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物体,发现更多有盖子的容器。

3. 分享学生的发现和观察结果。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探究环节的表现,包括观察、描述和实验的能力。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评估其对盖子用途的理解。

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帮助学生观察家中各类容器,让学生整理并记录有盖子的容器和没有盖子的容器的数量和种类。

2. 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更多的盖子探究,如不同种类的盖子的特点和用途。

2024年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

2024年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

2024年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小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三单元“生活中的科学”,具体章节为《有趣的溶解》。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溶解现象,探索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溶解现象,知道溶解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均匀分布的过程。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溶解的概念,并能够描述溶解过程。

重点: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直观地感受溶解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杯子、搅拌棒、食盐、糖、面粉、沙子等),投影仪,白板。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画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故事《小熊的糖不见了》,引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兴趣。

2. 讲解与演示(10分钟)讲解溶解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直观地观察溶解现象。

3. 例题讲解(5分钟)以食盐、糖、面粉、沙子为例,讲解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幼儿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让幼儿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6. 互动环节(5分钟)幼儿相互交流实验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溶解现象2. 实验结果食盐:溶解糖:溶解面粉:不溶解沙子:不溶解3. 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中常见的溶解现象。

答案:例如,洗发水在水中溶解,肥皂在水中溶解等。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讨论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例如,洗衣服时使用洗衣粉,洗洁精用于清洗餐具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直观地感受了溶解现象,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关注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水》(2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水》(2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水》活动目标1、感受水的流动性。

2、知道珍惜水,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一盆水、沙漏、拧紧盖子的空瓶子、吸管、扎有小孔的小提桶、海绵。

活动过程一、引发兴趣、发现问题1、游戏:水站搬家,引发幼儿玩水的兴趣。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把水搬到另一个桶里?二、猜想、探索提问: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运?三、提出问题、进行解决1、提问:猜一猜这里的那些工具可以让你成功?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四、通过操作、进行验证1、利用工具自己新手体验运水的乐趣与水是流动的这一特性。

试验后一同总结哪个工具成功了为什么?2、提问:有孔的工具水在里面怎么样了?3、进行游戏二:漂流瓶把空的瓶子放到水盆中,让瓶子飘到对岸。

进一步感受水流动的特性。

活动延伸水对我们有那些用处?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水》(2)课程名称:有趣的水年级:幼儿园小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水的特性和用途。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对水的实际应用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准备:1. 清水、彩色水笔、喷雾瓶、滴管、不同形状和材质的容器、水洗的玩具。

2.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水的不同形态和用途。

教学过程:引入:1. 老师和幼儿们一起观察一杯水,提问:“水是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用到过水吗?水有什么特点?”鼓励幼儿们积极回答。

2. 通过展示图片或幻灯片,介绍水的不同形态和用途,引发幼儿们对水的兴趣。

探究:1. 让幼儿们分别拿一杯清水和一杯彩色的水,观察两种水的颜色有什么不同,透明度有什么不同。

鼓励幼儿们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种水的特点。

2. 将两杯水倒在不同形状和材质的容器里,观察水的形状是否改变,容器里的水的水位是否一样。

引导幼儿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实验:1. 分发喷雾瓶给每个幼儿,让他们用喷雾瓶往空中喷水,观察水滴是怎样的形状和落下的速度。

小班比较好上的科学公开课教案大全(6篇)

小班比较好上的科学公开课教案大全(6篇)

【导语】⼀节⾼质量的幼⼉园公开课,需要幼⼉教师们⽤⼼备课,⽤平常⼼对待,不要给⾃⼰太⼤的⼼理压⼒,毕竟"智者千虑,必有⼀失",只要⽤⼼了,坚持以"幼⼉发展为本",促进每⼀个幼⼉在原有⽔平上获得发展,就是⼀堂有价值的公开课。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班⽐较好上的科学公开课教案:好玩的电线 活动⽬标: 1、任意弯折电线,⼤胆表现富有创意的造型。

2、尝试运⽤多种材料让电线站起来。

3、培养幼⼉⼤胆尝试、勇于探索与表达的精神。

活动准备: 1、粗细、长短不同的彩⾊胶⽪电线若⼲ 2、透明胶带、橡⽪泥、积⽊、瓶盖、⽶⼟⾖、泡沫、黄沙 活动过程: ⼀、猜⼀猜,激发活动兴趣 1、师:⼩朋友看,今天⽼师带来了⼀个⼝袋,你们猜猜⾥⾯装了什么呢? 2、⼩朋友猜了这么多,⼝袋⾥到底是什么呢?请⼩朋友上来摸⼀摸。

3、请幼⼉从⼝袋⾥摸出电线,提问:这是什么?像什么?电线有什么⽤? ⼆、看⼀看,引导观察想象 1、电线会传电,有了电线可以使灯亮起来,可是今天刘⽼师要⽤电线来变魔术呢,请⼩朋友闭上眼睛,我们⼀起数“⼀、⼆、三”。

2、教师将电线弯曲成“o”形,问:看看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像什么? 3、电线真好玩,可以根据我们的想法把它弯曲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你们想不想来变魔术呢?你们想变成什么呢? 三、玩⼀玩,⿎励创造表现 1、师:今天⽼师为⼤家准备了许多既安全⼜好玩的电线,下⾯⼩朋友也可以⽤电线来变魔术。

2、幼⼉⾃由结伴弯曲电线,教师观察指导。

3、师:你把电线变成了什么? 四、做⼀做,启发思考探索 1、师:我们的⼩⼿真能⼲,把电线弯⼀弯、绕⼀绕,做出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可电线悄悄地告诉我,它除了想躺着摆出各种姿势外,还想站起来摆出各种姿势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它站起来呢? 2、幼⼉⾃由讲述让电线站起来的⽅法。

(如借助胶带、插⼊彩泥等) 3、师:今天⽼师也为⼩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橡⽪泥、积⽊……你们可以试试这些材料,看看能不能让电线站起来。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盖子》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盖子》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盖子》教案标题:有趣的盖子授课对象:小班科学公开课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有趣的盖子实验,让学生了解盖子的作用和种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探索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1. 盖子的种类(塑料瓶盖、金属罐盖、塑料袋拉链、纸张、木塞等)。

2. 实验材料(水杯、塑料瓶、塑料袋、金属罐等)。

3. 实验器材(刀子、实验台、计时器等)。

4. 绘本《盖子的魔力》。

5. 卡片、贴纸、颜色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师生互动:和学生聊天,引起他们对盖子的兴趣。

请学生分享一些他们平时见到或使用过的盖子。

2. 呈现绘本《盖子的魔力》:教师向学生展示绘本《盖子的魔力》的封面,并简单介绍故事内容。

3. 学生预测:请孩子们看绘本封面的图片,猜测故事中的盖子能起到什么作用。

Step 2:实验探究(15分钟)1. 实验一:通过比较各种盖子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不同盖子的用途。

a. 实验材料:水杯、不同种类的盖子(塑料瓶盖、金属罐盖、塑料袋拉链、纸张、木塞等)。

b. 实验步骤:i. 请学生将不同种类的盖子放在水杯上,比较盖子的大小、形状和材质。

ii. 请学生分别用不同的盖子盖在水杯上,观察并记录下盖子的作用。

c.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不同盖子的用途和特点。

2. 实验二: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盖子的作用是防止水分的蒸发。

a. 实验材料:2个相同大小的平底锅、盖子(一个有盖一个没盖)、水、计时器。

b. 实验步骤:i. 将两个平底锅放在同样热的火上,锅里分别加入相同的水量。

ii. 将一个盖子盖在一个平底锅上,另一个留在没有盖子的平底锅上。

iii. 用计时器计时,观察并记录下两个平底锅中的水分蒸发情况。

c.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锅里的水分蒸发得慢,另一个蒸发得快。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盖子》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盖子》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盖子》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各种盖子的认知和兴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分享、交流。

二、教学内容1.认识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盖子。

2.了解盖子的作用和特点。

3.制作有趣的盖子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各种盖子,学会制作盖子作品。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有创意的盖子作品。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个神秘的盒子,邀请幼儿猜猜里面有什么。

邀请幼儿打开盒子,发现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盖子。

2.认识盖子教师逐一展示各种盖子,让幼儿观察盖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邀请幼儿上来摸一摸、试一试,感受盖子的质地和特点。

引导幼儿说出盖子的作用,如:密封、保护、装饰等。

3.盖子分类教师将盖子分成几个类别,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邀请幼儿帮助教师将盖子分类,巩固对盖子特征的认识。

4.制作盖子作品教师分步骤讲解制作过程,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邀请幼儿分组,每组选一个盖子作为创作的主题。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有创意的盖子作品。

5.展示与交流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创作思路和过程。

教师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交流,学会赞美和鼓励。

教师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身边的物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五、作业1.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有盖子的物品,与家长分享盖子的作用和特点。

2.发挥想象力,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个有趣的盖子作品,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六、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节奏。

2.在制作盖子作品环节,教师要充分信任幼儿,给予他们足够的创作空间,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盖子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呢?”“谁可以告诉我,这个盖子是用来干什么的?”“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我们喜欢的盖子。

”“然后,我们要想想我们的盖子可以变成什么。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最新13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最新13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最新13篇)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篇一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组织幼儿排队或游戏时都要求幼儿知道自己的位置,可我发现小朋友对序数的概念比较模糊,往往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根据这个发现,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先进理念为指导,让孩子"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以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

活动目标:1、在游戏活动中认识单向序数一至第五,初步建立序数概念。

知道序数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教育幼儿知道喝白开水有益身体健康。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1-5的数字卡片人手一份、五只小羊的图片、五种饮料的图片、幼儿的操作材料板人手一份。

活动重点:认识5以内的序数,能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5以内的数。

活动难点:能将5以内的序数正确排列。

活动过程:一、出示羊村的小羊们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说说它们的名字。

二、游戏《排队》1、将小羊们排好队,引导幼儿说说从左往右数每只小羊的排列顺序。

出示数字卡片,教幼儿用数字表示序数,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意义。

2、学习说"xxx排在第x"或"排在第x的是xxx"的句子。

三、游戏《好喝的饮料》1、出示五瓶饮料,引导幼儿说说每种饮料的名称,引导幼儿说说从左往右数每种饮料的排列次序,操作数字1-5的卡片表示序数。

2、引导幼儿说说每种饮料的颜色,说说"x颜色的饮料排在第x"3、尝试把五种饮料的摆放位置调整后,再次巩固对序数的认知。

四、幼儿操作游戏活动《帮羊羊们摆饮料》指导幼儿贴1-5的数字卡片表示饮料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可以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饮料排列顺序。

五、小结活动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数字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它就叫序数。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

教学内容:1. 介绍溶解的定义。

2. 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溶解现象。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一些东西放入水中后,会慢慢消失不见的现象呢?2. 教师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糖放入水中溶解,盐放入水中溶解等。

3.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溶解现象。

4. 讲解溶解的概念,解释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分散成为微小的粒子,并均匀分布的过程。

第二章:溶解实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溶解过程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1. 进行糖溶解实验。

2. 观察并描述糖溶解的过程。

教学活动:1.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些糖。

2. 教师将糖放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糖溶解的过程。

3. 学生观察并描述糖溶解的过程,如糖块慢慢变小,最终消失等。

4.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溶解的过程。

第三章:溶解观察游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溶解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进行溶解观察游戏。

2. 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溶解的过程。

教学活动:1. 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物质,如盐、糖、味精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观察。

3. 学生观察并描述物质溶解的过程,如溶解速度、溶解时的变化等。

4. 各组学生向全班汇报观察结果,并进行交流讨论。

第四章:溶解现象的探索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溶解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1. 进行溶解现象的探索活动。

2. 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溶解的过程。

教学活动:1. 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物质,如沙子、米粒、颜料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观察。

3. 学生将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并描述物质溶解的过程,如溶解速度、溶解时的变化等。

4. 各组学生向全班汇报探索结果,并进行交流讨论。

小班科学有趣的泡泡公开课教案精选

小班科学有趣的泡泡公开课教案精选

小班科学有趣的泡泡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神奇的水》中的第二章节《泡泡的奥秘》。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泡泡的形成原理、泡泡的特性以及如何制作泡泡液等方面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泡泡的形成原理,知道泡泡的基本特性。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泡泡的形成原理和制作泡泡液的方法。

教学重点:泡泡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泡泡液、吸管、泡泡环、毛巾、尺子、计时器等。

学具:空瓶、水、洗洁精、胶头滴管、搅拌棒、彩色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一位同学上台吹泡泡,其他同学观察并描述泡泡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教师提问:为什么泡泡是圆形的?泡泡是怎么形成的?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泡泡的形成原理,解释表面张力、分子间作用力等概念。

介绍泡泡的特性,如表面光滑、易破裂等。

3. 制作泡泡液(15分钟)指导学生按照比例将洗洁精、水、胶头滴管等材料混合,制作泡泡液。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配比的泡泡液吹出的泡泡有何不同。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泡泡液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探索科学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泡泡2. 内容:泡泡的形成原理泡泡的特性泡泡液的制作方法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独特的泡泡液,吹出不同形状的泡泡,并记录观察结果。

2.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学生需描述自己制作的泡泡液的配比、吹出的泡泡形状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

但在讲解泡泡形成原理时,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今后需加强引导和解释。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其他有趣的科学现象,如静电、摩擦起电等,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课时:1课时年级:小班学科: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2. 溶解的过程3. 溶解的观察与操作4. 溶解的实验5. 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有趣的溶解2. 实验材料:糖、水、杯子、搅拌棒等3. 教学道具:溶解演示仪4. 教学视频:溶解实验过程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有趣的溶解课件,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现象。

2. 讲解:介绍溶解的概念,讲解溶解的过程,让学生初步理解溶解。

3. 演示:使用溶解演示仪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解过程。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

5. 讨论: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探讨溶解的特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溶解的概念和过程。

2. 学生能观察并描述溶解的实验现象。

3. 学生能主动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并与家长分享。

2. 课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溶解主题的的科学小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3. 后续课程:安排更多关于溶解的教学内容,如溶解速度的比较、溶解度的概念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解过程,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

2. 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七、教学难点1. 溶解的概念和过程的理解。

2. 观察和描述溶解实验现象。

3. 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有趣的溶解课件,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现象。

2. 讲解:介绍溶解的概念,讲解溶解的过程,让学生初步理解溶解。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启蒙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奇妙的物质世界”第三节“有趣的溶解”。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溶解现象,探索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了解溶解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现象,知道溶解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一种物质变化。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发现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溶解现象,认识到溶解是物质之间的一种变化。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索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理解溶解的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沙子等)、投影仪、白板。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沙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装有食盐的烧杯,倒入水并搅拌,让幼儿观察食盐消失的过程,引导幼儿思考这是为什么。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食盐、糖、沙子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讲解溶解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盐、糖、沙子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5分钟)5. 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还有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溶解2. 内容:溶解现象:食盐、糖、沙子等物质在水中消失溶解原理: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物质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常见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实验,观察认真,但部分幼儿对溶解原理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家长参与的科学活动,让幼儿和家长共同探索溶解的奥秘,加深幼儿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4. 随堂练习的指导和幼儿的参与度6. 拓展延伸的思考题设计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8. 课后反思的内容和改进措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设定重点应放在溶解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上,让幼儿通过直观的实验感受溶解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幼儿感知生活中事物大小变化的有趣现象。

2、引导幼儿在韵律活动中运用身体动作不表现大小的变化现象,体验活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关注身边各种变化的现象,以及初步的科学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1、天线宝宝玩偶四个,大小标记图;电视机,自制录像(玉米制成爆米花的过程)
2、皮球、气球(瘪、充足气各一个),玉米、爆米花,米、饭,干豆子、浸胖的豆子。

活动过程:
1、以天线宝宝来和我们小二班的小朋友做游戏,引出变化的现象。

①师:“叮叮要和我们玩什么呢?”出示瘪气球和皮球。

并以变魔术的方式出示充气后的气球和皮球,边演唱歌曲边引出。

让幼儿说猜猜是怎么变大的?并示范吹气球。

让幼儿了解球充气会膨胀变大。

②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球由小到大的变化,并配以歌曲。

2、“迪西”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游戏?
①出示玉米,看这是什么?它能变成什么呀?让幼儿来猜猜看。

“看看,迪西会把玉米变成什么?”边唱歌曲边出示爆米花。

让幼儿猜猜玉米是怎么变成爆米花的。

再看录像。

了解玉米加热后会膨胀变大,成爆米花。

②跟着演唱歌曲,并说说还有什么也会加热后变大?(如:米可以做成饭)米粒也变大了。

3、“啦啦“给我们带来了它的发现。

豆子放了水中浸泡会怎样?
让孩子们说说,干豆子放入水中浸泡会变大的,还会发芽成为小豆芽。

同上以歌曲形式让幼儿来演示。

4、“小波”他和我们做游戏了。

①出示大、小标记让幼儿说说上面是什么。

如:→ ,是让幼儿用动作表示由小
变大。

想想什么东西会由小变大的,并唱唱。

反之→ ,是由大变小。

如气球皮球漏气了会由大变小。

②幼儿游戏,边唱边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5、结束,天线宝宝要回宝宝乐园了,我们和他们再见吧。

延伸活动:请小朋友在自己周围去找找,还有什么是由小变大的,等下次“天线
宝宝”来我们班做游戏时,我们告诉他们。

有趣的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2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
究欲望。

脚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每天的行走、运动都需要脚。

对脚的用途,已有一
定的感性经验,但较零碎,没有一个整合的概念。

幼儿最喜欢赤脚,但经常受到
大人、环境的限制。

通过提问、体验、延伸等活动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脚的用途,体验脚踩在不同材料上的感觉。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运用感官感知、体验小脚踩在不同材料平面上的感觉,发展幼儿的
感知观察力,让幼儿体验探索的乐趣;
2、初步引导幼儿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1、帮助幼儿把鞋、袜脱下并组织幼儿到户外(有地砖、草地、沙坑的地方)。

2、红、黄、蓝、绿水粉颜料各二盆;铅画纸二张。

录音机、音乐磁带。

3、戏水盆四只,里面放些水;抹布若干块。

活动过程:
一、自由跑跑跳跳,引出幼儿活动兴趣。

引导幼儿讲述小脚的用途;
二、第一次感知表达活动。

1、让幼儿赤脚在地砖、沙地、草地上走走,体验脚底接触这些材料的真实感受;
2、启发幼儿用语言表达小脚踩在这些材料上的体验、感受。

三、第二次感知表达活动。

1、再次让幼儿体验小脚走在这些材料上的感觉,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脚底接触这
些材料的感受。

2、小结:小脚踩在各种材料上的感觉。

四、小脚作画,印地毯。

师生一起为大地毯印上美丽的花纹。

五、延伸活动:小脚玩水
有趣的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让罐子发出好听的声音。

2、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

3、让幼儿获得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装有核桃、红豆、米的罐子若干、空罐子若干、《幸福拍手歌》、标记牌、黑板、桌子三张、椅子分三组摆好。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摇一摇
1、老师出示一个空易拉罐,摇一摇,问:“这个罐子里有东西吗?”“你怎么知
道没有东西的?”(没听到声音)
2、老师转身在罐子里放进一个核桃,摇一摇:“现在里面有东西吗?”“为什么?”
(有声音所以有东西)
二、听一听猜一猜
1、老师请幼儿用耳朵找到一个有东西的罐子玩一玩。

2、为自己的罐子找声音相同的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

3、让幼儿了解每个罐子中的材料。

三、听一听玩一玩
四、延伸探究活动
听听想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出示装有纸的罐子,摇一摇,没声音,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