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发展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7期.冯永忠.韩娟.李轶冰.廖允成.温晓霞.[2].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生导师高志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1期.[3].国家重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1期.[4].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4期.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韦善清.徐建云.董登峰.陈念平.陆福勇.秦华东.[5].免耕对水稻根系生长及根际环境的影响Ⅳ免耕栽培对水稻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19期.周佳民.彭福元.刘开强.莫润秀.梁天峰.朱校奇.江立庚.[6].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博士点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0年4期.[7].氮肥运筹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广西植物》.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5期.张玉.秦华东.黄敏.江立庚.徐世宏.[8].坚持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落地生金"——第十八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得者、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曾勇军副教授.《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5年12期.高强.[9].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用物学博士点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1999年5期.[10].推广作物粉垄栽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物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2年5期.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陈烈臣.白德朗.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棉花膜下滴灌水氮耦合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郭金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石河子大学2005(学位年度)[2].华北平原壤质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素管理与反馈调节.被引次数:1作者:徐久飞.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莱阳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2005(学位年度)[3].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稻麦生产力的影响.被引次数:2作者:陈文林.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扬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4].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质量与生产力的影响. 作者:冯宇鹏.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14(学位年度)[5].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次数:4作者:杨江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甘肃农业大学2010(学位年度)[6].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韩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7].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被引次数:6作者:冯聚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河北农业大学2006(学位年度)[8].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影响.被引次数:1作者:赵红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9].“旱三熟”种植区保护性耕作的效应及模式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邹聪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西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10].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次数:1 作者:王亚雷.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扬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推广作物粉垄栽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陈烈臣.白德朗,20122012年全国农作物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生产研讨会[2]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从粮食作物结构的演变看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曾雄生,20012001年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研讨会[3]作物粉垄栽培增产效果与高产理论探讨.韦本辉.申章佑.甘秀芹.刘斌,20112011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4]浅谈洛阳谷子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司马青焕.张玉萍.刘要辰.董永红,2009首届全国谷子产业大会[5]免耕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根系及土壤特性的影响(摘要).张玉.秦华东.江立庚.徐世宏,2013全国第十五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6]新形势下如何处理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王永宏,2003'2003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7]低碳农业的重要技术——免耕栽培.熊继东.成燕清,20102010年湖南科技论坛——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8]水浇地冬小麦撒播旋耕简化栽培.王小泰,20082008年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9]水稻品种不同形态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的关系.江立庚.郭立.刘开强.梁天锋,2007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10]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2007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

玉米育种与遗传研究

玉米育种与遗传研究

玉米育种与遗传研究一、引言玉米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历史可追溯到至少4000年前的墨西哥,如今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种植。

玉米的种质资源丰富,包括不同形态、不同颜色、不同营养成分的玉米品种。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玉米育种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之一。

其中,遗传研究对于玉米育种的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玉米育种与遗传研究的历史概述在玉米品种育种的历史上,遗传学研究在20世纪才逐渐兴起。

随着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方法应用于玉米育种研究中。

在玉米育种研究的实践中,研究人员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从遗传资源挖掘到遗传育种的方法和技术体系。

三、玉米遗传资源的挖掘玉米作为人类历史最悠久、最广泛种植的作物之一,拥有极为丰富的遗传资源。

在玉米遗传资源挖掘中,利用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进行遗传资源分组,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为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资料。

四、玉米育种遗传改良方法(一)陆地玉米育种改良方法陆地玉米育种改良方法是指通过自交、杂交、选择、混合、转移、创新等基本育种技术手段,通过不断的选择和组合遗传基因,筛选并创新出更为优良的种质资源。

其中,玉米杂交育种是玉米育种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水稻玉米育种改良方法水稻玉米育种改良方法是指将水稻与玉米进行杂交,随后进行基因筛选,创新出更为强健、耐旱、效率更高等优秀性状的品种。

这种新品种的应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将会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和资源消耗。

五、玉米遗传工程研究玉米遗传工程的研究是通过将玉米的基因改变,达到提高产量、改良农产品质量等目的。

这种工程具有高效、可控、可预测、可持续等优点。

玉米遗传工程的研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品种改良,开辟出新的玉米品种育种途径。

六、遗传研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案例(一)地下室瘤菌素耐受性玉米品种选育地下室瘤菌素是一种广泛用于农业生产的除草剂,但同时也会带来玉米的毒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采用遗传遗传工程方法,改变玉米的基因表达方式和膜通透性,最终创新出一种地下室瘤菌素耐受性高的玉米品种。

辣椒育种概述论文.

辣椒育种概述论文.

辣椒育种简述摘要:辣椒,Capsicum annuum L, 是一种茄科辣椒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至今已有300余年的栽培历史,辣椒是我国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

本文通过从生产现状、生物学基础、开花授粉习性等方面简要概述了辣椒的特性,以及简单介绍了辣椒的人工杂交制种技术,旨在与读者共同学习关于辣椒的育种的基本知识。

关键词:辣椒育种开花授粉习性人工杂交制种技术正文:辣椒,Capsicum annuum L.,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

辣椒属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果实通常成圆锥形或长圆形,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鲜红色、黄色或紫色,以红色最为常见。

辣椒的果实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

能增进食欲。

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

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明朝末年传入我国,至今已有300余年的栽培历史。

辣椒在我国南北普遍栽培,南方以辣椒为主,北方以甜椒为主。

辣椒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有机酸、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为菜中之首,胡萝卜素含量也较多,还含有辣椒素,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适于生食、炒食,还可加工成辣酱、辣油、辣椒粉。

一、我国生产现状辣椒是我国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南北各地均有种植,也是设施生产的主要蔬菜种类。

目前其主要形式有:露地地膜覆盖栽培,中、小拱棚覆盖栽培,大棚覆盖栽培。

各种栽培技术目前在各地已日趋成熟,形成了山东、河北等地的日光温室主菜区,海南、湛江、北海等地的南菜北运基地,以及全国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二、生物学基础㈠植物学特性1.根①属浅根系作物,主根不发达,入土浅,根量较少。

②主根的木质化程度高,根系再生能力比番茄、茄子弱。

2.茎①茎直立,基部木质化,较坚韧。

②分枝习性:双叉状或三叉分枝。

③生长型:无限分枝类型、有限分枝类型无限生长型:植株较高大,当主茎长到5~15片真叶时,顶芽分化成花芽,花蕾以下抽生2~3个侧枝。

植物育种学论文

植物育种学论文

课号:EO5J03A02 课程名称:阅卷教师:班级:学号:姓名:成绩:单倍体育种综述Research Of Haploid Breeding【摘要】本文介绍了单倍体育种的概念、研究现状、特点,重点介绍了单倍体产生途径、鉴定与二倍化方法,讨论了单倍体育种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单倍体育种产生途径应用发展前景Abstract:t he paper introduce the concept ,circumst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ploid breed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haploid , identification method haploid-doubling method were ke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haploid techniques in haploid breeding are discussed.Key words :haploid breeding progress of haplo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0前言自Chase在1949年提出单倍体技术,即利用自然发生或人工培育的单倍体植株,经过自然或人工加倍获得双单倍体,单倍体已在植物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单倍体经染色体加倍获得纯合二倍体,从中选育自交系,缩短了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1],加速了育种进程,因此受到育种家们的极大重视。

1概念单倍体育种是利用各种有效方法产生单倍体后,进行染色体人工或自然加倍,使植株恢复正常育性,迅速获得稳定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单倍体是指只含一组染色体的个体、组织或细胞。

在植物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只有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大、小孢子及由其形成的雌雄配子体的细胞是单倍体。

农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保护

农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保护

农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保护第一章:引言农作物遗传育种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口增长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作物遗传育种越来越重要。

保护种质资源是保护遗传多样性和支持农作物育种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农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保护作一探讨。

第二章:农作物遗传育种农作物遗传育种是利用遗传学原理和基因工程技术,对作物进行多代选择和交配,以获取更好的品种和群体。

遗传多样性是农作物遗传育种的基础,可以提高作物的适应性、抗病性和抗逆性。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发现由于一些原因导致的种植失误和品种过时的局面,因此进行新品种的开发和培育,以满足市场需求和保证作物生产的稳定性非常重要。

在遗传育种中,种质资源起着关键作用。

种质资源包括原生种和在栽培中自然形成的遗传多样性。

在育种中,种质资源可以被用作品种杂交或育种家系、基因组图谱和基因表达分析等方面,从而加速品种培育和改良。

第三章: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农作物遗传育种在保证商业利益的同时需考虑充分保护种质资源和农业遗产。

种质资源保护包括保护种质资源本身以及记录和利用数据的过程。

保护种质资源的方法包括实地保存、冷藏保存、基因库保存以及繁殖等。

这些方法的结合使得是保护种质资源的措施更加完备。

实地保存是指在野外、植物园或者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地方通过自然增殖的方式对种质资源的保存。

这种方式兼顾了遗传多样性和环境保护,同时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冷藏保存是指将种质资源冷藏在恒温环境中保存,这种方法是保存更多的品种和种质资源而不被限制于种植周期等影响。

基因库保存是指通过各种技术将种质资源保存到细胞和分子水平,为育种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基础。

繁殖包括垂直或水平繁殖,利用种子作为种质资源保护和繁殖的方式将会更被广泛地采取。

第四章:种质资源保护的意义种质资源保护的意义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它是必要的,因为许多农业物种已经成为子代品种,需要进行多进化培育来保证作物的生产稳定性。

《遗传育种学》硕士论文

《遗传育种学》硕士论文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克服甘薯种间五倍体杂种生殖障碍的研究小麦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研究小麦核不育突变体SIW1-6的遗传及不育花药基因表达研究小麦Pm13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云南高产环境下籼型水稻超高产的产量及株型特性研究甘薯品种(系)的除草剂耐药性及其鉴定方法杜仲微繁殖的研究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转化研究桃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论文题目:克服甘薯种间五倍体杂种生殖障碍的研究作者简介:刘长霞,女,1969年生,1996年从师于李惟基教授,于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并获农学硕士学位摘要:甘薯与源于甘薯(I. trifida (4x)的种间五倍体杂种杂交,结实率通常很低,严重影响种间五倍体杂种在甘薯育种中的应用。

为获得上述杂交的大量后代而进行的研究表明:在甘薯(种间五倍体杂种的正交组合(甘薯为母本)中,采用蒙导授粉可以克服受精前障碍而显著提高结实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促进花粉管生长及克服胚败育的作用较小,故改善结实性的效果不理想,但可以延长子房寿命,与蒙导受粉结合使用,能进一步提高蒙导授粉的结实率;蒙导授粉后15d的胚珠离体培养,在MS+0.5mg/L BA+0.5mg/L GA3和MS+600mg/L CH两种培养基中分别获得57.1%和75.0%的成苗率。

在反交组合中,花粉附着量和萌发量、花粉管进入花柱基部的数量都显著高于正交,结实率比正交有所提高。

将自交和互交均不结实的五倍体各系同自然开花的甘薯品种相间种植,占地约50m2,放任蜜蜂传粉,在4个五倍体无性系植株上收获杂交种子4285粒。

该方法省工省时,是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种间五倍体杂种与甘薯杂交后代的有效方法。

对杂交后代进行鉴定,发现有高产的超亲品系。

关键词:甘薯;种间五倍体杂种;蒙导授粉;放任授粉;胚珠培养TOP论文题目:小麦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研究作者简介:李光威,男,出生于1965年10月1日,籍贯:河北省景县,从师于孙宝启教授,1999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农学硕士学位。

作物育种学课程论文

作物育种学课程论文

《作物育种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叶绿体、线粒体遗传的育种利用专业年级:学号:学生姓名:成绩:任课教师:叶绿体、线粒体遗传的育种利用摘要:叶绿体与线粒体是细胞质基因的主要载体,普遍存在与所有目前已调查过的真核生物中。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体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担负着细胞的能量转换功能。

本文阐述了叶绿体、线粒体遗传在育种上的利用,对作物的各种遗传物质所产生的遗传效应进行了综述,并进一步探讨了它们在作物育种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叶绿体遗传;线粒体遗传;育种利用除了染色体DNA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内也存在着一些DNA分子,它们统称细胞质基因或者核外基因,也可以分别称之为线粒体基因和叶绿体基因,它们对作物的遗传与育种都有很大的影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叶绿体遗传1.1叶绿体遗传概述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细胞器,是质体的一种,同时是一个半自主性细胞器,含有DNA分子,能进行自我复制。

它的双层膜结构使其与胞质分开,内有片层膜,含有叶绿素。

光合作用就是在片层膜上进行的,绝大多数的异养生物的有机物质与能量来源都是由叶绿体光合作用提供的。

大部分叶绿体的DNA都是共价闭合的双链环状分子,少数的为线状分子。

叶绿体的DNA分子一般长为120~160kb。

叶绿体中一般含有多个拷贝的DNA。

其基因组很小,同时DNA分子上存在两个反向重复的序列。

这些特点使对叶绿体基因的克隆和其他遗传学操作更加容易。

[1]1.2叶绿体遗传转化的优点和细胞核转化相比,以叶绿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具有很多独特优点:准确控制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避免位置效应的产生,有利原核和真核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

叶绿体基因组可处理多顺反子的能力和精确、安全、高效等特点,更利于实现多基因共同转化,且表达产物在叶绿体中可以完成二硫键交联,正确折叠等转录的修饰,使表达产物具有生物活性。

叶绿体属于母系遗传,可避免作物与作物及作物与杂草之间的杂交,避免了细胞核转化中可能造成的基因污染等环境安全隐患,消除公众对于基因污染的忧虑。

我国棉花株型性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我国棉花株型性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我国棉花株型性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棉花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对我国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而棉花的株型性状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棉花株型性状进行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遗传学研究的进步,人们对棉花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遗传育种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对我国棉花株型性状遗传育种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对棉花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遗传育种方法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棉花育种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加快株型性状改良的进程,提高棉花的耐逆性、抗病虫性等性状,为我国棉花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字数:204】1.2 研究意义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株型性状是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棉花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育种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入了解棉花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可以为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选择亲本材料,设计育种方案,提高育种效率和育成新品种的成功率。

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可以有效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遗传育种的方法,可以选育出株型较优的新品种,提高棉花的适应性、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从而增加棉花的产量和优质棉花的比例。

研究棉花株型性状的遗传育种在提高棉花产量、优化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动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技术保障。

2. 正文2.1 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遗传学原理和育种学方法,通过选择和组配遗传资源,实现目标性状的改良和遗传稳定的目的。

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遗传育种的基础,通过自然变异或人工诱导变异,获得具有不同遗传特征的个体,为育种材料的选择和利用提供了基础。

【研究】园艺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论文

【研究】园艺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论文

【关键字】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硕、博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课程论文报告课程编号:73010202课程名称:高级园艺作物遗传育种学任课教师:沈火林开课学院: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生学号:S20143010104学生姓名:王彦涛考试时间:2014 年11 月16 日苹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初报王彦涛摘要:苹果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口感和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

本文通过整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苹果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从国内外苹果遗传育种的发展及现状、苹果遗传育种技术进展、苹果遗传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苹果遗传育种研究展望四个方面综述其主要研究进展,为今后进行苹果遗传育种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苹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Apple genetic breeding research progressAbstract: Apple is one of the world's four big fruits, with its unique flavor taste and nutrition value is popular with people. Our country is the world's largest producer of apple, the ranking of its total cultivated area and output has been comfortably the first in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by integrating the work of apple genetic breeding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four aspects such as development and status quo of genetic breeding from apple, apple genetic breeding technology progres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enetic breeding and the prospect offuture apple genetic breeding research, the main research progress we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engaged in apple genetic breeding in the futureKey Word:Apple Genetic breeding Research progress引言苹果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水果之一,由于树体生态适应性强、果品营养价值高、耐贮性能优良以及市场供应周期长,大部分国家都将其列为主要消费果品而大力推荐[1]。

以“常见农作物水稻、玉米”例说遗传变异与育种-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以“常见农作物水稻、玉米”例说遗传变异与育种-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乙的基因型为 ,丁的基因型为 , 的基因型为 , 自交所得的 基因型及比例为 _ _(雌雄同株) _ (雌株) : _(雄株) (雌株),故 中雌株所占比例为 ,雄株的基因型为 、 ,雌株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比例为 。
(3)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非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糯玉米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玉米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非糯玉米上只有非糯籽粒,糯玉米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解析] 假设糯和非糯这对相对性状受 基因控制,因为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植物,间行种植时,既有自交又有杂交。若糯为显性,糯玉米基因型为 ,非糯玉米基因型为 ,则无论糯玉米自交还是杂交,其子代全为糯性籽粒,非糯玉米的杂交子代为糯性籽粒,自交子代为非糯籽粒,所以非糯玉米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同理,非糯为显性时,非糯玉米上只有非糯籽粒,糯玉米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多倍体育种
知识补漏
2.关注“三最”定方向
(1)最简便——侧重于技术操作,杂交育种的操作最简便。
(2)最快——侧重于育种时间,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最准确——侧重于目标精准度,基因工程育种可“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分子植物育种参考文献格式

分子植物育种参考文献格式

1 期刊论文a.引用的参考文献作者人数为1人时作者姓名,年份,文献题名,刊名,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在正文中直接列出作者的姓氏,加论文发表的年份。

例如:Jiang S.Y., 2003, Rice mutant pop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on functional genomics, Fenzi Zhiwu Yuzhong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1(2): 137-150 (江树业, 2003, 水稻突变群体的构建及功能基因组学, 分子植物育种, 1(2): 137-150)在正文中引用格式为:(江树业, 2003)b.引用的参考文献作者人数为2人时作者姓名,年份,文献题名,刊名,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在正文中列出2位作者的姓氏,加论文发表的年份。

例如:Fang X.J., and Wu W.R., 2003, Molecular selection, Fenzi Zhiwu Yuzhong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1(1): 1-5 (方宣钧, 吴为人, 2003, 分子选择, 分子植物育种, 1(1): 1-5)在正文中引用格式为:(方宣钧和吴为人, 2003)Fukui K., and Iijima K., 1991, Somatic chromosome map of rice byimaging methods, Theor. Appl. Genet., 81: 589-596在正文中引用格式为:(Fukui and Iijima, 1991)c.引用的参考文献作者3人或3人以上时作者姓名,年份,文献题名,刊名,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在正文中直接列出第一作者的姓名(英文用第一作者的姓)及论文发表的年份,后加“等”或“et al.”。

例如:Duan Y.S., Zhao S.H., Wu W.R., Zhou Y.C., Qi J.M., Pan R.S., Lin L.H., Chen Z.W., Gong H.Z., and Mao D.M., 2003, Saturating a molecular linkage map of rice with SSR markers, Fenzi Zhiwu Yuzhong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1(4): 475-479 (段远霖, 赵守环, 吴为人, 周元昌, 祁建民, 潘润森, 林荔辉, 陈志伟, 宫华忠, 毛大梅, 2003, 用SSR标记提高水稻分子连锁图谱密度, 分子植物育种, 1(4): 475-479)在正文中引用格式为:(段远霖等, 2003)Causse M.A., Fulton T.M., Cho Y.G., Ahn S.N., Chunwongse J., Wu K., Xiao J., Yu Z., Ronald P.C., Harrington S.E., Second G., McCouch S.R., and Tanksley S.D., 1994, Saturated molecular map of the rice genome based on an interspecific backcross population, Genetics, 138: 1251-1274在正文中引用格式为:(Causse et al., 1994)d.私人通讯和Internet 网站上的信息和资料的引用直接在正文中引用,文后参考文献中不必列出例如:私人通讯引用形式:(吴为人, 2003, 私人通讯)2专著作者姓名,著/编著/ed., (如为译著还应写出译者姓名) 出版年份,书名,版次(初次不写),出版者(出版社),出版地(国家和城市),pp.+ 引文页码。

园艺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论文

园艺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硕、博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课程论文报告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高级园艺作物遗传育种学任课教师:沈火林开课学院: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生学号:S20143010104学生姓名:王彦涛考试时间:2014 年11 月16 日(以上内容请填写完整!)苹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初报王彦涛摘要:苹果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口感和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

本文通过整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苹果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从国内外苹果遗传育种的发展及现状、苹果遗传育种技术进展、苹果遗传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苹果遗传育种研究展望四个方面综述其主要研究进展,为今后从事苹果遗传育种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苹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Apple genetic breeding research progress Abstract: Apple is one of the world's four big fruits, with its unique flavor taste and nutrition value is popular with people. Our country is the world's largest producer of apple, the ranking of its total cultivated area and output has been comfortably the first in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by integrating the work of apple genetic breeding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four aspects such as development and status quo of genetic breeding from apple, apple genetic breeding technology progres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enetic breeding and the prospect of future apple genetic breeding research, the main research progress we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engaged in apple genetic breeding in the futureKey Word:Apple Genetic breeding Research progress引言苹果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水果之一,由于树体生态适应性强、果品营养价值高、耐贮性能优良以及市场供应周期长,大部分国家都将其列为主要消费果品而大力推荐[1]。

浅析作物的遗传和育种

浅析作物的遗传和育种
浅析作物的遗传和育种 王雪梅


浅 析 作 物 的遗传 和 育 种
王雪梅 ,李 健 2
( 1 . 吉林省镇 赉县种 子管理 站 ,吉林 镇赉 1 3 7 3 0 0 ;2 . 吉林省镇赉县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站 ,吉林 镇赉 1 3 7 3 0 0 )
摘 要 :作物遗传 育种是现代化农 业科 学 中一个重要 的 学科 。主要 包括遗传 学和 育种 学 2 个部分 内容 。遗传 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
现代化发展等方面也起到十分重要 的作用 。
4作 物育种 目标 和品种 资源 4 . 1育种 目标
育种 目 标就是对 品种 的要求 。它是育种工作的蓝图 , 决定 育种工作成败的关 键。现代化农业对 品种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 4 . 1 . 1 高产 高产是优 良品种最基本 的条件 。在高产育种中 ,除重视 和 协调穗数 、粒数和粒重等产量构成的 因素外 ,选育矮秆 、半矮 秆 ,改 良株型 ,提高光能利 用率等方面是 现代 高产 育种 的主要 内容。
规律的科学 ,它是作物育种和 良种繁 育的理论基础。
关键 词 :遗传 ;变异 ;品种 ;育种 中图分类号 : ¥ 6 3
文献标 识码 : A
1遗传与变异 1 . 1 遗传、变异的是生物普遍存在的现象 子代与亲代之间 的相似现象就 叫做遗传 。生物依靠这种特 性 ,保持 了性状 的相对稳定 性 ,一个 优 良品种也可反复地在生 产上利用 。生物 的亲代 与子代 之间不但有相似的一面 ,也存在 着差异 的一 面。世界上 没有 2 个 完全 相同的生物个体 ,即使是 卵双生 的双胞胎 也不 可能完全一样。这种亲代和子代之间 , 以及子代不 同个体之 间出现 的性状上 的差异 ,就 叫做变异 。 生物的变异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起来可分为遗传 的变异和 不遗传 的变异 。遗传 的变异是 由于生 物体 内的遗传 物质 发生变 化所引起 的变异 , 这类变异一旦产生就能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 , 所 以遗传 的变异是 培育新 品种 的源泉 ,但 也是优 良品种 退化的 根源 。不遗传 的变 异是受环 境条 件影 响而引起 的变异 ,这类变 异 只限于 当代性状 的表 现 ,而不 能遗传给后代 ,所以 ,在农 业 生产 中良种要配 以良法 ,充分发挥 品种 的优 良遗传特性 。 1 . 2 遗传 与变异 的相 互关 系 遗传 与变异是 生物繁衍 过程 中表现出来 的一对矛盾 ,在这 对矛盾 中,遗传是相对 的 ,而变异是绝对 的。遗传 和变异是相 互依存 ,相互转化 的。遗传可 以发生变异 ,而变异 又可遗传 。 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 的相对稳定 ,使农作物 品种保持原有 的优 良性状 。变异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条 件的变化 , 并 为人类 创造新类型和新品种提供 了条件。 2遗传 的基本规律 2 . 1 分 离规律 分离规律是揭示生 物 1 对相对性状 的遗传规律 。比如豌 豆 是严格 自花授粉作物 ,有 的开红花 ,有 的开 白花 ,红花 与白花 是1 对相对性状 。以红花植株为母本 ,白花植株为父本 杂交 , 杂种 1 代全部表现红花 ,杂种 1 代表现 出来 的亲本性状 叫做显 性性状 ( 如红花 ),而未表现 出来 的另一亲本性状 ,叫做 隐性 性状 ( 如 白花 ) 。 再将 杂种 1 代套袋 自 交, 在杂种 2 代群体中 , 有的植株开红花 ,有 的植株开 白花 。这种显 隐陛状在杂种 2 代 同时出现的现象叫分离现象。

遗传育种课程论文

遗传育种课程论文

食用菌的遗传转化研究与应用摘要近年来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给食用菌新菌株的培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有望解决传统食用菌新菌株育种周期长、定向性较差的特点。

本文综述了食用菌分子水平遗传转化的方法、筛选标记和遗传转化应用的进展。

关键词: 食用菌遗传转化筛选标记EDIBLE FUNGUS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RESERCHAND APPLICATIONSHEN chuan-bin, DING yan-qin(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 China)Abstract: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cultivating new strains of edible fungi opens up a new way, and it is expected tha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shorten the breeding cycle and make the traditional breeding have a clearer directio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mushroom genetic transformation method in molecular level, the selection markers an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pplication progress.Key Words: Edible fungus genetic transformation selection markers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菌数量和品质的要求愈来愈高。

作物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作物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作物残茬覆盖度遥感监测研究进展.《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12期.张淼.李强子.蒙继华.吴炳方.[2].作物生物量遥感估算研究进展.《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11期.杜鑫.蒙继华.吴炳方.[3].基于CASI高光谱数据的作物叶面积指数估算.《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5期.唐建民.廖钦洪.刘奕清.杨贵军.冯海宽.王纪华.[4].基于NIRRed光谱特征空间的作物水分指数.《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6期.程晓娟.徐新刚.陈天恩.杨贵军.李振海.[5].内蒙古地区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农业工程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z1期.王潇潇.潘学标.顾生浩.胡琦.魏培.潘宇鹰.[6].基于成像光谱技术的作物杂草识别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7期.刘波.方俊永.刘学.张立福.张兵.童庆禧.[7].作物植被覆盖度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8期.朱蕾.徐俊锋.黄敬峰.王福民.刘占宇.王渊.[9].作物地膜覆盖安全期概念和估算方法探讨.《农业工程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9期.严昌荣.何文清.刘恩科.林涛.刘爽.刘勤.[10].基于多时相MODISEVI和临近三年地面数据的新疆作物分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5期.牛铮.王力.郝鹏宇.王长耀.二、作物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我国化肥利用现状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被引次数:75作者:闫湘.植物营养学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学位年度)[2].沿淮地区饲用作物种植现状调查报告.作者:王楠.作物安徽科技学院2014(学位年度)[3].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水量平衡研究.作者:熊友胜.土壤学西南大学2013(学位年度)[4].基于MODIS数据的作物物候期监测及作物类型识别模式研究.被引次数:21作者:张明伟.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华中农业大学2006(学位年度)[5].黄土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典型地区作物蒸腾量变化特征.作者:李丹.农业水土工程西安理工大学2012(学位年度)[6].沸石包膜尿素的研制及包膜控释尿素对作物生长效应与影响机理研究. 作者:李敏.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安徽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7].基于遥感与作物生长模型的冬小麦生长模拟研究.被引次数:23作者:郭建茂.应用气象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学位年度)[8].供求关系视角下的作物学专业学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作者:王晓燕.作物青岛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9].基于图像识别的作物病虫草害诊断研究.被引次数:37作者:王克如.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学位年度)[10].黄麻/红麻作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特性研究.作者:陈军.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广西大学2013(学位年度)三、作物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温室作物光合作用数学模拟的研究进展.王蕊.须晖.吴海涵.李天来,20122012中国设施园艺工程学术年会、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研讨暨现场观摩会[2]浅论作物生理学的发展.王志敏,2012第十三次中国作物生理学术研讨会[3]作物定量化育种及其应用.郭瑞林,20112011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4]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的困境与对策.杨建昌,2011全国第十四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5]非作物生境在作物害虫天敌种群调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张玉虎.李正跃.陈斌,2009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6]西北地区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变化成因的定量分析.曹雯.申双和.段春锋,2011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7]多样性导向合成方法合成多元并环、螺环杀线虫活性化合物.那日松.刘炳杉.许春丽.李洪连.刘佳,2014第十四届全国农药学科教育科研研讨会暨赵善欢学术思想与研究实践讨论会[8]作物冠层漩涡结构与作物丛响应关系探讨.李政江.付志一,2012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9]本溪地区参考作物腾发量时空演变特征研究.邵俊昌.曲磊,2013东北三省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10]生物腐植酸在作物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进展.卫晓磊.俞晓芸,20102010中国腐植酸行业低碳经济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

农作物遗传育种技术改良与优化研究

农作物遗传育种技术改良与优化研究

农作物遗传育种技术改良与优化研究摘要:农作物遗传育种技术的改良和优化是农业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农作物遗传育种技术改良与优化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涵盖了常见的遗传改良方法、遗传多样性维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编辑等方面的内容。

1. 引言农作物是人类食物和经济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一直是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

传统的农作物遗传育种方法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突变育种等,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性状;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育种周期长、低效率和困难等问题。

因此,改良和优化农作物遗传育种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2. 农作物遗传育种技术改良2.1 遗传多样性维护农作物品种表现出的遗传多样性对于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传多样性维护是指通过保护和充分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维持和增加农作物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多样性。

在改良农作物遗传育种技术中,通过遗传多样性维护可以避免品种的遗传退化,提高育种的成功率。

2.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一种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高效育种方法。

通过筛选与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以快速地选择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父本杂交,从而缩短育种周期。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不仅可以提高育种效率,还可以减少资源和投入成本,降低育种风险。

2.3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是一种通过直接修改农作物基因组中的目标基因来实现精准育种的技术。

CRISPR-Cas9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它可以通过靶向指导RNA将Cas9酶引导到目标位点,从而实现基因组的特定改变。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改良农作物的抗病性、耐逆性等性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农作物遗传育种技术改良的应用前景农作物遗传育种技术改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通过遗传多样性维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确改良和高效育种。

水稻品种遗传改良与选育研究

水稻品种遗传改良与选育研究

水稻品种遗传改良与选育研究第一章:引言水稻作为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任务。

而水稻品种遗传改良和选育研究,则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章:水稻品种遗传改良的基本原理水稻品种遗传改良是指通过选择和受精等原理,利用基因的遗传变异,产生新的水稻品种的过程。

水稻品种遗传改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遗传的变异。

在自然条件下,水稻的各个性状是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的。

而我们通过选择和筛选,可以优选高产、抗逆和优良的水稻品种,进而通过受精的方式将这些优秀的基因组合起来,产生新的、更适应于特定生长环境的水稻品种。

第三章:水稻品种遗传改良的基本方法水稻品种遗传改良的基本方法包括自交系选择、杂交选育、基因重组及转化、基因编辑等方法。

首先,自交系选择是通过连续自交和筛选的方式,选择出稳定的纯合自交系,再将这些自交系杂交,产生新的杂种品种。

其次,杂交选育是指根据亲本的优良特点,进行人工杂交产生新品种。

杂交选育方法不仅提高了品种的产量,而且还增加了品种的抗逆性和耐病性。

第三,基因重组及转化是指通过人工或天然的方式,将某些水稻基因重新组合起来,并转移到其它的水稻品种中,以形成新品种。

目前,这种方法正在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

最后,基因编辑是指根据水稻品种遗传特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水稻基因进行精确的修饰或调控,以实现水稻品种的优化和改良。

第四章:水稻品种选育研究水稻品种选育研究包括基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致力于发现新的水稻品种选育方法、设计种质资源评价指标、筛选优质种质资源、研究水稻发育生态学模式等问题。

在遗传学方面,水稻品种选育研究包括构建遗传图谱、遗传分析、基因克隆等。

通过研究水稻品种的遗传特点,发现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基因,并进行基因工程改良。

在分子生物学方面,水稻品种选育研究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基因组学等。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参考文献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参考文献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参考文献篇一:梨树杂交育种技术参考文献如下:1. 张占祥,王俊明.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J]. 果树学,2006,24(4):114-116.2. 王树政,刘占军,李金虎. 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果树科学,2013,32(5):147-149.3. 刘慧,王振宇,李朋朋.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及应用研究[J]. 农业技术发展,2016,24(7):53-55.4. 于广顺,赵明慧,张辉. 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果树科学,2017,33(6):161-163.5. 刘忠宝,孙占国,李峰.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综述[J]. 果树学杂志,2018,35(2):114-116.6. 赵宏伟,张永涛,刘宏伟. 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果树科学,2019,36(3):111-113.7. 刘宝峰,王俊峰,刘占军.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综述[J]. 果树学杂志,2020,37(1):56-58.8. 王震宇,刘鹏程,李朋朋.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进展[J]. 农业技术发展,2020,25(8):29-31.9. 张辉,赵明慧,孙占国. 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果树科学,2021,37(4):136-139.10. 赵鹏,王鹏,刘占军.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综述[J]. 果树学杂志,2021,38(2):130-132.以上文献仅供参考,具体杂交育种技术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和不同要求进行选择和改进。

同时,梨树杂交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读者可以不断查阅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篇二:梨树杂交育种技术参考文献如下:1. 张天娇,王俊慧,等.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进展[J].果树学刊,2015,34(02):119-123.2. 刘宝林,王占军,等. 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果树,2016,25(03):49-54.3. 马建芳,刘明,等.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与应用[J].农业技术发展,2017,33(05):52-55.4. 陈智勇,杨帆,等.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综述[J].中国园艺,2018,37(03):24-29.5. 李永刚,刘波,等.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05):101-105.6. 王玲,吴昊,等. 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19,32(02):263-267.7. 段慧,赵鹏,等.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进展[J].中国果树,2019,27(04):41-46.8. 王静,刘洋,等.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进展[J].中国园艺,2020,38(02):22-26.9. 田辉,李金虎,等.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与应用[J].农业技术发展,2020,35(06):81-85.10. 田阳,吴昊,等.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综述[J].中国园艺,2021,39(02):24-29.11. 赵宝静,王占军,等.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进展[J].中国果树,2021,29(04):29-35.12. 王波,张宏伟,等. 梨树杂交育种技术进展[J].中国园艺,2022,40(02):16-20.拓展:梨树杂交育种技术是指利用梨树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杂交,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
一、作物遗传育种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近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领域项目申请情况分析.
《作物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5期.邹华文.王道杰.边秀秀.商海红.杨新泉.
[3].怎样教好作物遗传育种精品课.
《职业教育(下旬)》.2014年12期.尹春.王雪玉.侯建华.
[4].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4期.罗红兵.袁名安.罗水清.
[5].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宜春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例.
《宜春学院学报》.2015年6期.焦茂兴.李润根.刘苏铭.刘小林.
[6].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十三五”发展重点.
《河北农业科学》.2015年6期.张江丽.董文琦.杜晓东.
[7].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全面提高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质量.
《考试周刊》.2012年58期.林小虎.杜利强.郭振清.孟俊青.郭俊良.董洪平.东方阳.
[8].高职院校《作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10期.付艳.
[9].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Ⅲ.作物基因工程与基因组编辑.
《作物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3期.刘忠松.
[10].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2012年23期.邹枚伶.王海燕.卢诚.王文泉.
二、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玉米籽粒品质性状QTL定位及其遗传相关研究.被引次数:7
作者:王延召.作物遗传育种河南农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
[2].利用SSR标记分析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被引次数:8
作者:孙友位.作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学位年度)
[3].荞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次数:8
作者:赵丽娟.作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学位年度)
[4].小麦中国春背景下长穗偃麦草E<'e>染色体组特异AFLP及STS标记的建立.被引次数:3
作者:张丽.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
[5].大麦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子2(CI2)基因的SNP分析和单倍型鉴定.
作者:曾祥辉.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
[6].硬粒小麦节节麦合成六倍体小麦的抗穗发芽特性研究.
作者:蒋云.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
[7].嗜酸热硫化叶菌Sulfolobusacidocaldarius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被引次数:1
作者:彭文舫.作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学位年度)
[8].川芎苓种的初步筛选及快繁体系的建立.被引次数:1
作者:赵勇.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
[9].携带1RS/1BL易位染色体三个小麦品种的抗衰老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叶对产量贡献研究.
作者:李永攀.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
[10].烤烟农艺性状和烟叶化学成分的遗传分析.被引次数:7
作者:肖炳光.作物遗传育种浙江大学2005(学位年度)
三、相关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AmixedmodelQTLanalysisforsugarcanemultipleharvestlocationtrial data..
Pastina,M.M.Malosetti,M.Gazaffi,R.Mollinari,M.Margarido,G.R.A.Oliveir a,K.M.Pinto,L.R.Souza,A.P.Eeuwijk,F.A.vanGarcia,A.A.F.《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5
[2]Precisemapping&lt;i&gt;Fhb5&lt;/i&gt;,amajorQTLconditioningres istanceto&lt;i&gt;Fusarium&lt;/i&gt;infectioninbreadwheatonchromosome 2BS.. LiuZiJiZhuJieCuiYuLiangYongWuHaiBinSongWeiLiuQingYangTsoMinSunQiXinLi
uZhiYong
《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BreedingResearc handCell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6
[8]GeneticdiversityandpopulationstructureintheUSUplandcotton(Goss ypiumhirsutumL.)..
Tyagi,P.Gore,M.A.Bowman,D.T.Campbell,B.T.Udall,J.A.Kuraparthy,V.《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BreedingResearc handCell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
[9]Seedsizeisdeterminedbythecombinationsofthegenescontrollingdiff erentseedcharacteristicsinrice.. YanSongZouGuiHuaLiSuJuanWangHuaLiuHeQinZhaiGuoWeiGuoPengSongHongMiaoY anChangJieTaoYueZhi《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7
[10]Advancesandprospects:Biotechnologicallyimprovingcropwaterusee fficiency. ZhangZhengbinXuPingShaoHongboLiuMengjunFuZhenyanChuLiye.《CriticalReviewsinBiotechn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3
四、作物遗传育种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欧洲牧草、草坪草与饲料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米福贵,2009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
[2]作物次级作图群体的研究进展.
席章营,2004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
[3]GNA转优质小麦品种获得成功.
徐琼芳.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陈孝.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李连城.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杜丽璞.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马有志.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徐惠君.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辛志勇.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2001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4]作物光合作用的遗传与产量改良.
任光俊.陆贤军.高方远.郑家国.吕世华,2003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
[5]遗传学及作物遗传育种系列课程综合性改革与实践.
郭海滨.张志胜.李亚娟.俞淑红.刘向东,2010全国高等院校遗传学教学改革研讨会
[6]稻曲病病原菌(Ustilaginoideavirens)群体遗传结构的初析.
周永力.樊金娟.曾超珍.刘小舟.王疏.章琦.王春连.赵开军,2003全国作物遗
传育种学术研讨会
[7]分子标记技术在棉花遗传育种上的研究进展.
郭玉平.张友秋.栗红梅,2014中国棉花学会2014年年会
[8]一个与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
曾超珍.赵开军.王春连.刘耀光.章琦.刘丕庆,2003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
讨会
[9]水稻抗白叶枯病cDNA差减文库的构建及初步筛选.
樊金娟.曾乃燕.欧阳石文.王春连.章琦.林汉明.徐正进.赵开军,2003全国作
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
[10]作物核心种质的建立及其在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张学勇.张启发.董玉琛.李振声.贾继增.李自超.邱丽娟.喻德跃.梅捍卫.李英慧.张洪亮.赵团结,2013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七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
学术大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