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卷 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民版选修1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358a536d8e9951e79a892711.png)
1.下列改革措施与解释准确的是()A.北魏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无条件分配给农民B.王安石的免役法——根据每户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C.戊戌变法改革教育制度——废除科举制,改试策论D.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2.促成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A. 先进的经济形态B. 民族融合的趋势C. 南北方对峙的形势D. 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3.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A.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 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 恢复和发展经济D.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4.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 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 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 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 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5.南朝谢灵运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糜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针对以上情况,北魏孝文帝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是()A、推行均田制B、设立三长制C、推行新的租调制D、汉化政策6.《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
”可见,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秦国崛起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 迁都洛阳B. 整顿吏治C. 移风易俗D. 颁布均田令8.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9.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 采用汉族先进文化B. 学习汉族统治政策C. 发展经济D. 巩固统治1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 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 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12.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6c661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1.png)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是A. 拓跋珪等统治者实行改革,使北魏强大B. 前秦瓦解C. 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 客观上其他政权的弱小【答案】A【解析】2.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A. 打击守旧贵族B. 无偿分配农民土地C. 迁都,实行汉化政策D. 没收寺院财产【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迁都,实行汉化政策,故C正确;ABD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不符,排除。
3.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
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
”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A. 如何解决民族问题B. 如何统治汉人C. 如何缓和阶级矛盾D. 如何发展封建经济【答案】A【解析】材料“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反映了鲜卑族入主中原后解决民族问题的特点,故A正确;鲜卑族入主中原后并不是单纯解决如何统治汉人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民族问题,不是阶级问题,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发展封建经济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A。
4.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A. 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B. 迁都洛阳C. 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D. 改革鲜卑旧俗【答案】A【解析】5.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98a2b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6.png)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然)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此时洛阳繁盛主要是由于()A. 民族交融B. 经济重心南移C. 士族南迁D. 地处运河枢纽【答案】A【解析】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 整顿吏治B. 与汉族通婚C. 迁都洛阳D. 推行均田制【答案】D【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根本措施” 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化是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 A项是封建化的根本措施采用了汉族的生产方式ABC三项均不是根本措施应排除3.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材料旨在强调()A. 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 北方战乱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故C项正确A中的同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4.“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引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 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 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 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 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答案】A【解析】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是非常充分的 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保守势力很强符合事实 B不符合题意排除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也符合事实 C不符合题意排除南伐与迁都是都有阻力的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5.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 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设置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的“四夷馆”和“四夷里” 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因此材料中的政策是为了彰显北魏政权统治中原地区的华夏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故排除故选C6.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结合孝文帝的改革对这一记载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 孝文帝爱好学习B. 孝文帝崇尚儒家思想C. 孝文帝文化水平较高D. 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孝文帝读的是儒家经典喜欢诗词歌赋说明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都不能体现题干材料的主旨7.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管理和国家赋税的征收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和均田制 C正确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属于均田制的内容 A错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南方的统治 B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为此进行改革不是对南朝作战 D错误故选C8.在展示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时一名高中生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5世纪中国北部地区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下列各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割据混战局面②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趋势③中原先进文化对鲜卑贵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④社会矛盾激化影响北魏的统治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答案】A【解析】①②为改革准备了条件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在动力④迫使北魏当权者改变统治方式故选A9.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来说()A. 汉族地主与拓跋部地主矛盾尖锐B. 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斗争激烈C. 拓跋部内部权力倾轧D. 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来说是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0.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 民族融合的趋势B. 政府与豪强地主争夺农户C. 南北对峙的形势D. 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答案】B【解析】A、C两项都是均田制出现的背景不是直接原因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隐庇户口直接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赋税收入故B项与题目要求相符D项显然与当时的实际不符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社会矛盾尖锐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先进文化的吸引和社会矛盾尖锐故①②③④正确12.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以及所学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是游牧项农耕的转变故B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D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B13.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 井田制B. 封建土地私有制C. 均田制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C.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A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兼并的根源 B项错误 D项明显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4.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个问题A. 汉武帝B. 北魏孝文帝C. 宋太祖D. 明太祖【答案】B【解析】15.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 这种现象说明()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A【解析】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因而时常返归北方的平城表现为题干提到的“雁臣” 故①符合候鸟般的“雁臣”体现出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并未因迁都而隔断故②符合孝文帝允许“雁臣”现象的存在来保证以洛阳为都城的政策不变体现孝文帝通过局部让步来保证全局故③符合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是成功了的故④错误故选A16.《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 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 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 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 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但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加强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故选A项材料强调民族交融冲击传统华夷观念不涉及巩固士族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7.(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政策?其实施的具体措施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这对改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17.(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所持的态度并归纳其理由你是否赞成该观点为什么?【答案】(1)政策汉化政策(或学说汉话措施).(政治智慧区别对待(不同年龄人群)减少阻力.(或答目标明确政策灵活)作用使政策切实可行也减少了年龄较大的官僚贵族的反对保证了改革顺利进行.【解析】第(1)问政策根据材料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等信息即可答出政治智慧根据材料一中“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这一信息可以看出作用结合孝文帝的政治智慧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答案】(2)作者态度否定态度.理由北魏迁都平城后以胡制夏(或用胡法统治)长治久安迁都洛阳后以夏变夷(或实行汉化政策)很快崩溃.观点一赞同.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割裂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导致日后北魏的衰落.观点二不赞同材料二的说法是片面的.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社会化进步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和北魏国力增强.【解析】(2)问根据材料中“拓跋迁都平城…故最为长久”、“孝文慨慕华风…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等信息回答.后一问为开放性题目要注意史论结合.18.(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后期六镇起义的背景1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六镇起义的影响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答案】(1)背景孝文帝改革六镇地位下降激化了内部矛盾经济发展镇民贫富分化加剧六镇军士与将官矛盾加剧【解析】(1)背景根据“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朝廷南迁且重文轻武六镇地位下降……不满情绪日益强烈”可得出孝文帝改革六镇地位下降激化了内部矛盾根据“加上镇民内部贫富分化将官欺压军士等原因“可得出经济发展镇民贫富分化加剧根据“沃野镇民首先杀镇将而反六镇军士纷纷响应”得出六镇军士与将官矛盾加剧【答案】(2)影响直接导致北魏的分裂成为隋唐统治集团的中心力量为后世民族改革提供了借鉴启示改革需要有相关配套措施协调各方力量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解析】(2)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的学可从北魏的分裂、成为隋唐统治集团的中心力量、为后世民族改革提供了借鉴等角度概括启示根据所学可从改革需要有相关配套措施协调各方力量、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等方面概括1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改革的特点1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时期的门阀制度改革【答案】(1)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解析】(1)根据材料“在鲜卑贵族中建立姓族”可知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根据材料“历史最为久远的鲜卑八姓地位最高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纳入‘士流’ 勿充‘猥官’”可知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根据材料“孝文帝还规定诸王嫔妃必出自‘八族及清秀之门’ 此前所娶若非一流高门则降为妾媵另娶高门女子他为六位弟弟所聘娶的女子除一位来自鲜卑八姓外另外五位均来自汉族高门”可知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答案】(2)维护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利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集团上层的内部矛盾促进了政权稳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忽视了统治集团内部中下层的利益延续了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的弊端【解析】(2)对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的改革的评价可从有利及不利方面分析20.(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2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唐前期在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上对魏晋南北朝制度的继承和创新【答案】(1)迁都洛阳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改说汉话改用汉姓仿照汉族士家门第迁到洛阳鲜卑贵族改籍贯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解析】(1)“汉化措施” 依据材料一信息”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得出迁都洛阳由材料信息”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得出改穿汉服由材料信息“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得出与汉族通婚结合所学从改说汉话改用汉姓仿照汉族士家门第迁到洛阳鲜卑贵族改籍贯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等方面补充【答案】(2)中央官制①魏晋南北朝三省形成②唐代设立政事堂或将“宰相”赋予更多的人赋税制度①魏晋南北朝租调制②唐代租庸调制或以庸代役【解析】(2)“中央官制”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得出魏晋南北朝三省形成唐代设立政事堂或将“宰相”赋予更多的人”赋税制度”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得出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唐代租庸调制。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8f9c4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f.png)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完成如图迁都壮举的是()A. 秦始皇B. 孝文帝C. 唐玄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可知,迁都路线是由平城迁到洛阳。
秦始皇时期的都城是咸阳,故A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故B正确;唐玄宗时期的都城是长安,故C排除;明太祖时期的都城是南京,故D排除。
故选B。
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管理和国家赋税的征收,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和均田制,C正确;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属于均田制的内容,A错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南方的统治,B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为此进行改革,不是对南朝作战,D错误。
故选C。
3.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反映了()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可知,反映的是洛阳经济的重新繁盛,结合题干时间和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和汉化的政策,促进了洛阳经济的繁荣,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 佛教的传入B. 疆域的扩大C. 民族的融合D. 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故A排除;疆域的扩大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故B排除;北魏政权为鲜卑族建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化程度逐渐提高,代表佛教文化的洛阳龙门石窟也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民族融合与交流,影响到了宗教文化,故C正确;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此时中国仍是南北分裂对峙局面,故D排除。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33609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07.png)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 废分封行县制B. 废旧俗兴汉化C. 实行盐铁专营D. 奖励耕织作战【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对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表现在鲜卑族移风易俗、进行汉化活动故选B 废分封行县制、奖励耕织作战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故排除AD 实行盐铁专营是汉武帝的措施故排除C.2.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 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 推行均田制C. 迁都洛阳D. 推行新的租调制【答案】A【解析】3.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 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 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是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A正确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不是汉化实质而是其目的排除B、C 北魏本身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故D说法不准确4.完成如图迁都壮举的是()A. 秦始皇B. 孝文帝C. 唐玄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可知迁都路线是由平城迁到洛阳秦始皇时期的都城是咸阳故A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故B正确唐玄宗时期的都城是长安故C排除明太祖时期的都城是南京故D排除故选B5.北魏时期的杨衔之在《洛阳伽蓝记》里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反映了()A. 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C. 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D.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答案】D【解析】6.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 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B. 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C. 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D. 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答案】B【解析】A项说法错误采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而不能说是消除B项说法正确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C项说法错误迁都洛阳适应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发展需要D项说法错误说法太绝对了故选B7.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材料旨在强调()A. 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 北方战乱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故C项正确A中的同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8.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 加速向封建生产方式的转化C.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 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答案】B【解析】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孝文帝改革对内迁各民族的重要影响其中A项体现改革对生产技术的影响排除B项体现改革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属于经济基础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影响故B正确C项体现改革对生活环境的影响排除D项体现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排除故选B9.少数民族封建化指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过渡北魏孝文帝时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措施有()①统一黄河流域促进民族融合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规范臣民的生活方式③模仿汉族官制修订鲜卑律令④尊儒崇经兴办学校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①促进了民族融合属于客观作用不是改革措施故①不符合史实②③④分别是从社会习俗、官吏律令、文化教育方面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符合题意故选C10.有学者认为北魏衰落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 使鲜卑族“消灭雄武之风” 吕思勉则认为“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争论表明()A. 研究历史的角度会影响历史结论B. 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本质C. 历史解释具有较大随意性D. 二者的认识悖离历史事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吕思勉则认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由于这两种观点所占角度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由此可知研究历史的视角不同影响了研究的结论故A 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历史解释应以客观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 C项“较大随意性”说法错误排除二者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D项“悖离历史事实”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11.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A. 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B. 促进民族大融合C. 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 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 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是说孝文帝改革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但与题意不符故选A12.《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A. 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 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中所提及的“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等信息可以判断题目中“这一制度”是指均田制结合均田制的有关史实可知 A、B、D均不符合史实故选C13.《洛阳伽蓝记》对北魏的洛阳城有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北魏A. 尚未迁都洛阳B. 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 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D. 学习汉族礼仪促进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体现的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其封建化进程 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迁都已经完成 A排除 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国家尚处于分裂状态 C排除故选D.14.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 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C.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15.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 封建化的过程B. 农耕化的过程C. 工业化的过程D. 汉化的过程【答案】B【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B正确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故A错误C项明显错误排除D项是从特点说的排除故选B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社会矛盾尖锐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先进文化的吸引和社会矛盾尖锐故①②③④正确17.迁都丧失了拓跋贵族集团的强有力支持造成洛阳新贵与平城老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酿成日后的政治危机北魏孝文帝迁都在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变化是()A. 由南迁到北B. 由北迁到南C. 由东迁到西D. 由西迁到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造成洛阳新贵与平城老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可知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至洛阳所以迁都在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变化是由北迁到南 B项正确排除ACD故选B18.北魏孝文帝时期政府颁布法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该举措()A.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 限制了政府收入增加C. 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 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或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使用保障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稳定但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根据所学均田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A项错误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关于桑田的不还不授、对地主无限量的奴婢和丁牛的依法授田、荒地的任意开垦、多余的桑田可以买卖等规定都对地主有好处这些做法()A. 触动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B. 把更多的农民束缚在土地上C. 成为破坏均田制的重要因素D. 保持了政治稳定和吏治清明【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孝文帝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地主拥有的这些好处导致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膨胀成为破坏均田制的重要因素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民的人身束缚问题排除B项这一做法能起到稳定政治的作用但与吏治清明无关排除D项故选C20.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 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设置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的“四夷馆”和“四夷里” 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因此材料中的政策是为了彰显北魏政权统治中原地区的华夏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故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2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2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答案】(1)改革涉及政治制度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改革渗透着中国儒家思想伦理改革以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目标改革体现对前朝体制的借鉴【解析】(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可以看出改革涉及政治制度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采用魏晋的门第等级制度在鲜卑贵族中分姓定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位、给予不同的特权”可以得出改革渗透着中国儒家思想伦理“在洛阳城内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采用魏晋的门第等级制度在鲜卑贵族中分姓定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位、给予不同的特权”可以得出改革体现对前朝体制的借鉴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影响可以得出改革以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目标【答案】(2)积极影响北方社会农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消极影响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也将当时汉人门阀政治的弊端带给了北魏同时打破了鲜卑人自身固有的凝聚力为鲜卑族的消亡、北魏的灭亡埋下了隐患【解析】(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22.(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2.(2)依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解析】(1)材料“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说明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说明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说明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答案】(2)影响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汉化过急过快导致强烈反弹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混乱与内斗争【解析】(2)依据材料一信息“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依据“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演化为北齐、北周”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局限23.(1)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上述两则材料中的改革措施分别实行了怎样的土地制度?这两种制度都对土地所有制形式进行了怎样的改变?23.(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革故鼎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答案】土地制度废井田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改变变土地国有制为私有制【解析】由材料“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叶陌急耕战之赏”可知商鞅变法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废井田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由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稗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碑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可知孝文帝改革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对土地所有制形式改变变土地国有制为私有制【答案】形式商鞍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确立了封建制度加强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解析】依据较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分改革措施可知两次改革“革故鼎新”的形式的不同在于商鞍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再联系已学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作用的相关知识可知两次改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确立了封建制度加强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984021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4.png)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国史十六讲》评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之一在于“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 以下直接推动此现象出现的措施是()A. 规定鲜卑贵族死后不得归葬平城B. 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C. 鼓励鲜卑族贵族和汉族士族通婚D. 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答案】D【解析】根据关键信息是“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结合知识可知D符合题意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A. 秦朝B. 西汉C. 唐朝D. 北齐【答案】D【解析】在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一度统一北方后分裂北齐统治者出于鲜卑族在北齐的“胡人”社会中自然多使用鲜卑语等“胡语”故选D 其他均为汉族政权故排除ABC项.故选D.3.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 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 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子弟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 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 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B. 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 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D. 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A项正确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 B项错误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 C项错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 D项错误故选A4.下列关于均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孝文帝时首推均田制B. 地主原有土地大为减少C. 土地来源于国家所有的无主荒地D. 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均田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分析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推行均田制主要是把国家所有的无主荒地分给农民来稳定社会秩序 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是首先推行的制度 A项首推表述错误排除 B项同均田制无关排除均田制主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 D项错误故选C.5.“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A. 改鲜卑姓为汉姓B.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C.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D.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规定三十岁以下的朝中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止用鲜卑语如故意不使用汉语将给予降职或罢黜处分据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的内容故B项正确材料与“改鲜卑姓为汉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故C项错误“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6.北魏孝文帝时期政府颁布法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该举措()A.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 限制了政府收入增加C. 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 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或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使用保障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稳定但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根据所学均田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A项错误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7.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C.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D.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答案】C【解析】材料中“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说明农民需要承担国家租税和劳役故C正确材料中的露田是不能继承的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故A错误B与史实及材料内容不符合故B错误分配土地的标准不是按人头是按照年龄故D错误故选C8.据《魏书·高祖纪》载“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此处的“高祖”指的是A. 刘邦B. 拓跋宏C. 李渊D. 赵匡胤【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故此处的“高祖”指的是拓跋宏故B正确刘邦是汉高祖李渊是唐高祖赵匡胤是宋太祖故ACD错误9.北魏孝文帝依照汉人李安世之议诏令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按现有丁口计算若全家都是老小残疾的 11岁以上及残废者各受丁男一半之田此制度的实施A. 改变了地主土地私有制B.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C. 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利益D. 完善了北魏的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推行的均田制在均田制之下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B项正确均田制并改变土地私有制的实质排除A 均田制是把无人的荒地分给农民并不会影响官僚的利益排除C 材料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10.《北史》载(孝文帝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孝文帝此项改革()A. 推动了北魏封建化进程B. 加快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C. 大大加剧了民族间矛盾D. 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答案】D【解析】11.均田制是为兴富民之本俸禄制是为肃明吏治三长制是为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礼制改革是为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A. 基于解决现实问题B.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C. 接受汉族礼仪规制D.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答案】A【解析】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故孝文帝改革是基于解决现实问题 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2.下列名句或思想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③“经世致用”④“致良知”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③C. ②③④①D. ①③④②【答案】B【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时期孔子的言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的“致良知”是明代王阳明的主张排除为①②④③13.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孝文帝旨在说明A. 迁都洛阳的必要性B. 徙居平城的必要性C. 移风易俗的必要性D. 文武兼治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材料”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体现的是孝文帝强调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主要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4.“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描述的是()A. 平王东迁B. 商鞅变法C. 光武中兴D. 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去夷即华易姓建都”指的是实行汉化改换汉姓迁移都城符合这一描述的是孝文帝改革故D正确ABC中都没有改姓的内容排除故选D15.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 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B. 建立了大一统国家C. 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D. 调和了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从材料“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知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并创造了新的政治制度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A正确北魏没有统一中国故B错误根据材料“走出门阀士族政治”可知 C项说法错误排除调和各族矛盾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D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经济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1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答案】(1)措施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推动改革了原有的土地制度维护并壮大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结合商鞅变法经济措施和移风易俗措施解答即可如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第二小问的推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政治、经济、阶级、军事等方面分析【答案】(2)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英勇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和活力【解析】(2)本小问的认识实际上考查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17.材料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音同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依据材料结合和结合所学试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和作用【答案】内容迁都洛阳胡汉通婚禁鲜卑语改说汉话改用汉服制定门第意义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有利于北方统一南方为隋唐盛世打下基础【解析】内容根据材料”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胡汉通婚改穿汉服制定门第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可以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后世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18.(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8.(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答案】意图实现统一大业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主要因素关注鲜卑族长远利益认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解析】第一小问的意图依据材料一“很难移风易俗”、“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可以得出实现统一大业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第二小问的因素从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可以看出因素是关注鲜卑族长远利益认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答案】历史影响推动北方民族的交融为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主要原因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坚定改革的决心【解析】第一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得出影响是推动北方民族的交融为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坚定改革的决心19.(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19.(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主要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解析】(1)第一小问“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2)第一小问“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a2711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4.png)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历史现象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是()A. 北方统一的实现B. 民族矛盾的缓解C. 北方民族大融合D. 北方经济的繁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统一的前提下进行,故北方统一并非改革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
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及文化习俗层面,有利于民族融合,缓和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及发展,故BCD均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孝文帝将鲜卑姓改成汉姓。
题干及表格也未提到与汉族地主相关的内容,故A排除;孝文帝将鲜卑姓改成汉姓加速鲜卑族的汉化,故B正确;将鲜卑姓改成汉姓并不意味着鲜卑人变为汉人,北魏政权内部,鲜卑人与汉人的区别仍在,故C错误;D项“消灭了”说法绝对,且材料未提及鲜卑陋习,故排除。
故选B。
3.如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经过整个孝文帝改革,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农耕化的特点,他们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没有体现出都市的繁华和商业的繁荣,能够看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6e92b179b89680202d82565.png)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
”这一王朝是()A.东汉B.北魏C.隋朝D.唐朝2.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的是()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 B. 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C.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D. 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3.北魏孝文帝能够实施改革政策,主要是因为()。
①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③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C.颁布均田令D.迁都洛阳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B.实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6.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反映了()A.少数民族的汉化B.少数民族的农耕化C.少数民族的封建化D.汉族的胡化8.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9.孝文帝自娶大族崔挺之女为嫔妃,同时还为五个弟弟聘汉族高门之女为妻,这些做法()①对鲜卑贵族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②巩固了北魏政权与汉族地主的联系③有利于汉族官员政治地位的上升④有利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8fa23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9.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含答案解析)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高中联考期中试卷期末考试月考试卷学业水平同步练习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含答案解析)1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的都城在A、平城B、长安C、洛阳D、咸阳【答案解析】 A2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基层政权组织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主督护制D、行省制【答案解析】 C3 北魏政权采用汉化政策开始于A、拓跋珪B、拓跋焘C、冯太后D、拓跋宏【答案解析】 A4 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就是A、拓跋珪B、拓跋焘C、冯太后D、拓跋宏【答案解析】 D5 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答案解析】 D6 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 A7 下列人物中,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是A、道武帝B、太武帝C、冯太后D、孝文帝【答案解析】 B8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答案解析】 D9 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局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答案解析】 B10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C、直接推动于商品经济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答案解析】 B11 下列评论中,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A、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B、农民未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C、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D、土地占有不均情况仍然存在【答案解析】 B12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最基层行政组织的长官是A、县长B、邻长C、里长D、党长【答案解析】 B13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促进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答案解析】 B1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89723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a.png)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B.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 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D. 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答案】B【解析】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是很多的,但是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巩固统治特别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另外,一般而言“迁都”的根本目的要从加强统治的角度来进行考虑,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北魏立国之初,借助儒学的五德终始说来论证其政权的合法性,利用皇帝祖先说……对胡族身份有所回避。
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
这些措施()A. 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B. 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C. 强化了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D.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答案】D【解析】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 迁都洛阳B. 实行汉化措施C. 颁布均田令D. 采纳汉族统治制度【答案】A【解析】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都城在平城,该地地处偏僻,使北魏政权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迁都洛阳解决了这一问题,故A正确;BCD三项与直接控制黄河流域无关,排除。
故选A。
4.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②赋税征收严重,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由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魂魏实行了宗主督护制影晌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赋税征收严重不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冯太后非常推崇“汉法”等,故D项正确。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346e96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0.png)
单元综合测评(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
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胜利。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但是,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势,是进步的现象。
特殊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
北魏不断迁都的缘由是什么?(6分)(2)列举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
(3分)(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相识材料三的观点的?(6分)[解析] 第(1)问,迁都过程及特点要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其迁都缘由要从内外两方面归纳概括。
第(2)问,属于再认再现基础学问,难度较小,依据所学史实回答即可。
第(3)问,“影响”的作答要留意审题,留意限制语“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
对材料三观点的相识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
特点:不断南迁。
缘由: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逼严峻;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须要。
(2)汉化政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逝。
相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定会被中原的文明所折服。
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58bbb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9.png)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孝文帝太和二年(478年)诏“皇族亲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高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而百姓习常仍不肃改朕今宪章旧典祗案先制著之律令永为定准犯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北魏孝文帝A. 废除了拓跋贵族的特权B. 注重运用法律管理国家C. 确立了法治的管理模式D. 注重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高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明显可以看出是反对打破高低贵贱门户偏见随意的婚配这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防止上下尊卑关系的错乱故选D 材料的意思是要阻止上下尊卑的自由分配是要维护贵族特权而不是废除贵族特权排除A 材料并不是强调运用法律对国家管理排除B 材料措施并没有确立国家管理的法治模式排除C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 颁布均田令B. 实行府兵制C. 汉化政策D. 整顿吏治【答案】A【解析】3.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A. 封建化过程B. 农业化过程C. 工业化过程D. 汉化过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这是实质上是经济方面的封建化过程故答案为A项农业化过程没有体现“实质上”的题意要求排除B项工业化过程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汉化过程存在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并且不符合经济角度排除D项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的均田制的性质是A.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C. 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D. 集体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5.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 尊儒崇经B.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 模仿汉族制度D. 学说汉话【答案】B【解析】6.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 贫苦农民B. 鲜卑贵族C. 汉族地主D. 封建国家【答案】D【解析】7.孝文帝迁都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其中“塞下”应是()A. 洛阳B. 长安C. 平城D. 建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把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故“塞下”应是洛阳 A 项正确B项是西安排除 C项是北魏原来的都城山西大同排除 D项是南京排除故选A.8.下列关于均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孝文帝时首推均田制B. 地主原有土地大为减少C. 土地来源于国家所有的无主荒地D. 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均田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分析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推行均田制主要是把国家所有的无主荒地分给农民来稳定社会秩序 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是首先推行的制度 A项首推表述错误排除 B项同均田制无关排除均田制主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 D项错误故选C.9.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为此孝文帝决定()A. 统一文轨B. 整顿吏治C. 定都平城D. 迁都洛阳【答案】D【解析】从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可以看出为了巩固统治孝文帝决定实行迁都洛阳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0.“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 东周平王B. 东汉光武帝C. 曹魏文帝D. 北魏孝文帝【答案】D【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说令迁居洛阳的人死后安葬在黄河以南的地区不准还葬北方于是从平城南迁的人都成了河南洛阳人符合这些信息的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的措施故D项正确11.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C.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D.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答案】C【解析】材料中“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说明农民需要承担国家租税和劳役故C正确材料中的露田是不能继承的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故A错误B与史实及材料内容不符合故B错误分配土地的标准不是按人头是按照年龄故D错误故选C12.《洛阳伽蓝记》对北魏的洛阳城有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北魏A. 尚未迁都洛阳B. 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 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D. 学习汉族礼仪促进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体现的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其封建化进程 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迁都已经完成 A排除 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国家尚处于分裂状态 C 排除故选D.13.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材料说明A. 北方民族矛盾得到充分缓解B. 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C.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D. 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融【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得出孝文帝通过一系列汉化的措施促进了其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而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也是民族交融的体现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矛盾缓解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相互交融而不是只强调一个方面故排除B 材料不能反映少数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排除C.14.据《魏书·高祖纪》载“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此处的“高祖”指的是A. 刘邦B. 拓跋宏C. 李渊D. 赵匡胤【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故此处的“高祖”指的是拓跋宏故B正确刘邦是汉高祖李渊是唐高祖赵匡胤是宋太祖故ACD错误15.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这一诏令的推行A. 取缔了特权阶层B. 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C. 加快了社会流动D.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故D项正确排除B 孝文帝并没有取缔特权阶层排除A 这一措施与社会流动无关排除C16.496年魏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在鲜卑贵族中分定等级高低不一的姓族强调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高门大户通婚这一措施A. 推动了鲜卑贵族的士族化B. 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C. 促进了北魏经济迅速发展D.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在鲜卑贵族中分定等级高低不一的姓族强调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高门大户通婚”可得出这些措施都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也推动了鲜卑贵族的士族化故A项正确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北魏已经统一北方但对于全国的统一起不到奠定基础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17.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A【解析】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社会背景18.(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推行均田制的意义【答案】(1)背景北魏中期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社会矛盾尖锐小农经济大量破产政府财政收人减少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解析】(1)根据材料“北魏统治中期北方豪族已遍布全国‘豪右多有占夺富强者并兼山泽’”可得出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根据材料“而贫苦农民困饥流离漂居异乡”可得出小农经济大量破产政府财政收人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答案】(2)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北魏的国力推动了内迁少数民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2)根据材料“遏制了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势头扶植了人数众多的自耕农”可得出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并提高了农名的积极性根据材料“同时又有力地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使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赋役负担者增加了财政收入”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北魏的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内迁少数民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9.(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19.(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答案】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解析】材料一体现了当时民族之间不和谐回答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答案】原因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以农为本结果农业发展编户增加【解析】第一小问由“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可知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以农为本第二小问由“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可知农业发展编户增加。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a027eef90f76c661371a97.png)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阐讲】1、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条件A.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西晋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随着民族融合而消除(北方民族学会农耕,走向农业定居生活,出现封建化趋势;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了生产知识;在共同反对各族统治者的压迫中密切了联系。
B.北魏内部的问题——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北魏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
如吏治败坏,赋税混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很大,鲜卑贵族中保守势力还很强,皇权与旧贵族的矛盾加剧。
这些都表明,北魏仍用原有办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必须实施改革;C.北方长期以来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具可能;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原有的落后国家制度产生矛盾。
于是,在一些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2)、目的:面对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加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
(3)、性质: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2、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认识:(这是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同学们会应用)(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3.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d87c707ad51f01dc381f1c5.png)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武帝对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题干所提供的四种情况都符合北魏初年的历史状况.3.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答案C解析均田制是指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农户经营,A、B两项表述有误.D项官府募民耕作,表述不准确。
4.史书曾称颂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3f70a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e.png)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 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过都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A. 长安B. 洛阳C. 应天D. 燕京【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排除2.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 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C.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3.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潮流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实际上是指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均符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意义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局面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故选A4.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A. 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 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 改革了本民族的传统教育方式D. 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答案】B【解析】“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表明孝文帝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故B正确A太过绝对排除改革了本民族的传统教育方式、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材料未体现故CD错误故选B5.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 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 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是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A正确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不是汉化实质而是其目的排除B、C 北魏本身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故D说法不准确6.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诏曰“朕方欲兴灭国于旧邦继绝世于刘氏” 宣称北魏承继汉朝太和十五年孝文帝又称“晋既灭亡天命在我” 遂摒弃十六国政权直接承继晋朝孝文帝此举意在()A. 消灭其他政权统一中原B. 形成南北朝政权的并立C. 剥夺鲜卑贵族政治特权D. 树立北魏王朝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宣称北魏承继汉朝” 到了太和十五年孝文帝“遂摒弃十六国政权直接承继晋朝”可以看出北魏把自己作为华夏文明正统的继承者两次宣布的内容都是为了树立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故D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意在消灭其他政权统一中原故A项排除在孝文帝的话中无法看出南北朝政权并立的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只是表达了孝文帝为了正统地位对外宣称政权是继承了汉和晋并没有剥夺鲜卑贵族的政治特权故C项排除故选D7.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A.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B. 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C. 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D. 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答案】A【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有利于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选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方式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而不是孝文帝改革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使各民族的交融促使其统治基础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在孝文帝改革中把都城由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使得洛阳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加强而洛阳不属于关中地区排除D项故选A8.“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A. 改鲜卑姓为汉姓B.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C.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D.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规定三十岁以下的朝中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止用鲜卑语如故意不使用汉语将给予降职或罢黜处分据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的内容故B项正确材料与“改鲜卑姓为汉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故C项错误“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9.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 减少阻力继续推行封建化改革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可知洛阳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所以加强统治是迁都的根本原因故选D项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推行封建化改革和防止柔然的骚扰也是迁都的推动因素但与巩固统治相比都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B、C项故选D10.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A. 商鞅变法B. 孝文帝改革C. 戊戌变法D. 邓小平改革【答案】B【解析】抓住提干中关键信息“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文化交流汇聚”、回归教材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和便于鲜卑政权学习、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孝文帝迁都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故B正确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中最富强的国家 A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是爱国救亡运动跟民族融合无关 C不符合题意邓小平改革在国内主要是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跟民族融合无关 D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几种方式11.(2)材料二中的“宏”是谁?请另举两例材料以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答案】(1)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解析】(1)方式根据“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逾遣戍”、“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得出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答案】(2)拓跋宏或北魏孝文帝措施鲜卑贵族迁都洛阳籍贯改为洛阳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解析】(2)根据“宏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可得出是拓跋宏或北魏孝文帝措施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鲜卑贵族迁都洛阳籍贯改为洛阳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影响根据“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等方面概括12.(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12.(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主要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解析】(1)第一小问“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2)第一小问“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13.(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解析】(1)“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信息“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得出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由材料信息“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得出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由材料信息“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得出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由材料信息“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答案】(2)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解析】(2)“意义” 根据材料信息“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由材料信息“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由材料信息“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 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得出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由材料信息“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得出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14.(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14.(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请你指出影响评价改革的因素【答案】(1)措施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解析】(1)根据材料“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主要的移风易俗的措施有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答案】(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解析】(2)根据材料一“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和材料二“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得出两位作者的评价由于立场和历史时代的因素导致两位作者的评价不一样。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cb849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c.png)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A. 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 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 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D. 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摒弃鲜卑族传统习俗及对传统习俗的改革故只有B与题意相符选故B2.迁都丧失了拓跋贵族集团的强有力支持造成洛阳新贵与平城老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酿成日后的政治危机北魏孝文帝迁都在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变化是()A. 由南迁到北B. 由北迁到南C. 由东迁到西D. 由西迁到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造成洛阳新贵与平城老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可知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至洛阳所以迁都在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变化是由北迁到南 B项正确排除ACD 故选B3.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A. 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 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 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D. 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的洛阳地区虽然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统治但是在礼仪文化方面却和汉族地区并无差异而且经济繁荣这主要说明北魏时期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C正确魏晋时期战乱波及到了洛阳城排除A题干未显示南方士族北迁排除B6世纪初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排除D故选C4.为了缓和部分鲜卑贵族“难于移徙”的情绪北魏孝文帝特许他们“冬则居南夏便居北”于是出现了一批每年都如候鸟般南来北往的“雁臣” 材料中的“南”与“北”分别指A. 建康、长安B. 洛阳、平城C. 长安、平城D. 洛阳、建康【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将都城由平城迁移到洛阳为了缓和部分鲜卑贵族“难于移徙”的情绪北魏孝文帝特许他们“冬则居南夏便居北” 所以这里的“南”与“北”分别指洛阳和平城故选B 建康位于长江以南排除AD 北魏没有迁都到长安排除C.5.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A. 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B. 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 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 南下并定都于洛阳【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无主荒地的分配、重文轻武的政策、引进南方优秀人才故ABC三项错误材料阐述了迁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是迁都洛阳故D项正确故选D6.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然)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此时洛阳繁盛主要是由于()A. 民族交融B. 经济重心南移C. 士族南迁D. 地处运河枢纽【答案】A【解析】7.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 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过都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A. 长安B. 洛阳C. 应天D. 燕京【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排除8.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该制度产生的危害有()①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官吏对农民的掠夺③各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④激化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之间的矛盾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A【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该制度产生的危害有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官吏对农民的掠夺各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故①②③三项正确④与该制度无关9.5世纪末北魏文人雅士和皇室贵族的服饰由夹领小袖紧身服饰转变为汉人的宽袍大袖服装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下列哪一政治家的改革()A. 隋文帝B. 孝文帝C. 建文帝D. 魏文帝【答案】B【解析】隋文帝是隋朝的人物故排除A依据材料“北魏文人雅士和皇室贵族的服饰由夹领小袖紧身服饰转变为汉人宽袍大袖服装”可知涉及的是北魏服饰逐渐汉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孝文帝汉化政策故B项正确建文帝是明朝人物故排除C魏文帝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故排除D故选B10.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是很多的但是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巩固统治特别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另外一般而言“迁都”的根本目的要从加强统治的角度来进行考虑故D正确ABC均非根本目的故排除故选D11.“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针对于此孝文帝()A. 行租庸调制B. 推行均田制C. 致力迁都洛阳D. 大力革新吏治【答案】B【解析】12.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被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A. 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 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C. 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 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在推行汉化时直接取消鲜卑职业军人特权使其社会地位迅速下降造成统治集团内部汉化过程的不平衡发展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故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故D项错误故选B13.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 孝文帝拥有雄才大略C.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 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答案】D【解析】14.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 这种现象说明()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A【解析】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因而时常返归北方的平城表现为题干提到的“雁臣” 故①符合候鸟般的“雁臣”体现出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并未因迁都而隔断故②符合孝文帝允许“雁臣”现象的存在来保证以洛阳为都城的政策不变体现孝文帝通过局部让步来保证全局故③符合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是成功了的故④错误故选A15.在展示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时一名高中生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5世纪中国北部地区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下列各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割据混战局面②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趋势③中原先进文化对鲜卑贵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④社会矛盾激化影响北魏的统治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答案】A【解析】①②为改革准备了条件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在动力④迫使北魏当权者改变统治方式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6.(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改革的特点1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时期的门阀制度改革【答案】(1)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解析】(1)根据材料“在鲜卑贵族中建立姓族”可知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根据材料“历史最为久远的鲜卑八姓地位最高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纳入‘士流’ 勿充‘猥官’”可知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根据材料“孝文帝还规定诸王嫔妃必出自‘八族及清秀之门’ 此前所娶若非一流高门则降为妾媵另娶高门女子他为六位弟弟所聘娶的女子除一位来自鲜卑八姓外另外五位均来自汉族高门”可知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答案】(2)维护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利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集团上层的内部矛盾促进了政权稳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忽视了统治集团内部中下层的利益延续了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的弊端【解析】(2)对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的改革的评价可从有利及不利方面分析17.(1)材料中的“魏主”“帝”指的是谁?17.(2)材料一中的“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17.(3)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17.(4)上述材料反映的改革在当时民族关系方面起了什么作用?【答案】(1)北魏孝文帝【解析】略【答案】(2)洛阳【解析】略【答案】(3)北语鲜卑语正音汉语【解析】略【答案】(4)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解析】略18.(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几种方式18.(2)材料二中的“宏”是谁?请另举两例材料以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答案】(1)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解析】(1)方式根据“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逾遣戍”、“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得出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答案】(2)拓跋宏或北魏孝文帝措施鲜卑贵族迁都洛阳籍贯改为洛阳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解析】(2)根据“宏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可得出是拓跋宏或北魏孝文帝措施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鲜卑贵族迁都洛阳籍贯改为洛阳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影响根据“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等方面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A.体现男女的平等待遇B.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C.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D.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2.(2011年4月北京丰台区一模13题)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10题)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的说法,正确的是A. 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B. 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C. 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D. 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5.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相同之处包括()①顺应了历史潮流②改革了原有的生产关系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8题)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7.(2011年9月江西南昌一中高三月考24题)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农业化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8.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C.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9.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10.(2011年5月北京海淀区二模13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A.均田制和三长制 B.宗主督护和编户齐民C.三长制和宗主督护 D.均田制和宗主督护11.(2011年3月云南省统测14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12.(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0题)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13.为了减少阻力,孝文帝迁都时直接打出的旗号是()A.讨伐南朝 B.攻占洛阳 C.平定叛乱 D.痛击柔然14.(2011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18题)北魏统治者为解决“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迁都洛阳 B.实行三长制 C.移风易俗 D.实行均田制15.(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5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措施是()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俸禄制 D.三长制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高瞻,好文为章。
诗、赋、铭、颂,有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
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率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十有二月,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官服装)。
——《魏书·高祖纪》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其余所改,不可胜计。
——《魏书·官氏志》材料四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图一:胡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图三:魏晋南北朝汉人胡食画像砖⑴从材料一中能获得哪些重要历史信息?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⑵概述材料二、三中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及具体措施,并指出这一政策的作用。
⑶孝文帝在改革上注重运用策略方法,在材料二、三中有何体现?⑷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含义的理解。
17.(2011年4月琼海市模拟29题)(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4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分)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事实上男女所授田的数额不均,不能体现A项说法。
“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可体现B项所述的授田后的土地保持稳定性。
C项错在“全部”。
D项错在“地区”——西部寒冷,一般不宜种桑养蚕。
事实上,在北方地区当时是规定种麻。
有关规定类似上述史料。
2.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择C项。
A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
3.D解析: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均田制、迁都、汉化和移风易俗政策,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增强了国家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4.D解析:主要考查北魏均田制的概念。
北魏均田制是国家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死亡者或年满70岁者,露天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
5.B解析:两次改革都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其实是实习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制也涉及对生产关系的改革,②正确。
③是突破点,只适用于孝文帝而。
6.D解析:根据所学,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
7.D解析:注意题中要求。
本题并非考查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而是重在突出改革加强了民族融合之后,对整个国家发展所起到了作用,因而,相对于经济文化交流而言,对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更为重要。
故D项为最佳答案。
8.B解析:北魏前期在地方行政建制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即由宗主控制大部分地方土地与人口,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影响北魏政权的中央集权,而不是使民族矛盾激化,故B错误。
9.C解析:只要知道“路有行馑”的含义就可以直接选定,而ABD都反映了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兴盛。
10.A解析: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张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11.D解析: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
12.C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13.A解析:回顾教材知识即可。
14.D解析:针对人民流离失所和豪强侵占土地问题,北魏实行均田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15.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三长制的建立,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
在实行的过程中,三长还是从大族豪强中产生,他们不仅本人可以享受免于征戍的特权,而且亲属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样待遇。
但较之宗主督护制,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
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的恢复和发展,当与此有密切关系。
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二、非选择题16.⑴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联系:孝文帝对汉文的喜好是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的主观原因。
⑵政策:汉化政策,移风易俗:措施:改说汉话、用汉姓、穿汉服,采用汉族官制等。
作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文明进步,缓和了北魏民族矛盾,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⑶材料二中允许三十岁以上的人暂缓改说汉话,体现政策推行的灵活性。
材料三中孝文帝先寻找理论依据:“魏之先出于黄帝”,为汉化造舆论,再推行改革,以减少变法阻力。
⑷民族融合不仅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也对汉族文化生活产生影响,中华民族文明是由各族文明经过长期相互融合发展而形成的。
17.(1)措施:均田制。
(1分)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利于调动农民的产生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