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卷 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民版选修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A.体现男女的平等待遇

B.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

C.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

D.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

2.(2011年4月北京丰台区一模13题)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

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10题)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B. 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 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D. 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5.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相同之处包括()

①顺应了历史潮流②改革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8题)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7.(2011年9月江西南昌一中高三月考24题)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农业化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8.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C.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9.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

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10.(2011年5月北京海淀区二模13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A.均田制和三长制 B.宗主督护和编户齐民

C.三长制和宗主督护 D.均田制和宗主督护

11.(2011年3月云南省统测14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12.(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0题)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13.为了减少阻力,孝文帝迁都时直接打出的旗号是()

A.讨伐南朝 B.攻占洛阳 C.平定叛乱 D.痛击柔然

14.(2011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18题)北魏统治者为解决“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三长制 C.移风易俗 D.实行均田制15.(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5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措施是()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俸禄制 D.三长制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

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率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十有二月,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官服装)。

——《魏书·高祖纪》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其余所改,不可胜计。

——《魏书·官氏志》材料四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图一:胡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图三:魏晋南北朝汉人胡食画像砖

⑴从材料一中能获得哪些重要历史信息?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⑵概述材料二、三中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及具体措施,并指出这一政策的作用。

⑶孝文帝在改革上注重运用策略方法,在材料二、三中有何体现?

⑷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含义的理解。

17.(2011年4月琼海市模拟29题)(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