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6第五节腰痛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课件-腰痛

中医内科-课件-腰痛

辨证论治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 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一、辨证要点
腰痛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内伤与外伤。
01
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伴有感受寒湿之邪的症状;
02
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程缠绵,常伴有脏腑虚损症状,多见于肾虚;
03
外伤者,起病急,疼痛部位明显,瘀血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可鉴。
(二)审察要点
1.证候特征:自觉腰部疼痛,或左或右或中,或 全腰疼痛,腰部活动不利
2、各类腰痛特征: •寒湿腰痛:冷痛、重着,阴雨天或局部受冷后疼
痛加剧,遇温痛减。 •湿热腰痛:驰痛,腰部有热感,遇热痛甚。 •肾虚腰痛:痠痛,隐痛。时痛时止,绵绵不休,
稍劳即痛,喜柔喜按,膝腿无力。 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腰痛
中医内科教研室
目的要求
了解腰痛的发病情况、范围和研究进展。 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机与转归。 掌握腰痛的临床诊断依据。 掌握腰痛辨证论治内容。
概述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 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01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 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 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三、相关检查
腰痛是一种多病因 疾病,进行血常规、 抗溶血性链球菌 “O”、红细胞沉 降率、类风湿因子 等检查,有助于风 湿和类风湿等疾病 的诊断;
拍摄腰椎、骶髂关 节X光或CT片有助 于腰椎病变引起腰 痛的诊断;
部分内脏疾病也可 引起腰痛,血、尿 检查和泌尿系统影 像学检查,有助于 泌尿系统疾病引起 腰痛的诊断;妇科 检查可排除妇科疾 病引起的腰痛。
实作了概括。
范围
西医学的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 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腰部病变以及某些内脏疾病,凡 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腰痛(中医内科学)

腰痛(中医内科学)
力,肮腹胀痛,大便澹薄,舌淡红苔白厚,脉沉细。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3.中医治法是什么?如何选方用药?应如何调养?
【概述】
概念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 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 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2)病史
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 闪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3)相关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抗溶血性链球菌“0”、红细 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助于风湿和类风湿等 疾病的诊断。
2)影像学检查:拍摄腰椎、既骼关节X线片或CT有助 于腰椎病变的诊断。
3)泌尿系相关检查:如血、尿检查和泌尿系统影像学 检查等有助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腰痛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腰痛的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腰痛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腰痛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腰痛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腰痛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刘某,男性,66岁。1987年10月19日初诊。 腰痛十余年,不耐远行久立,劳则痛增,卧则减轻,神疲乏
《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总结历代医家对 腰痛的论述,归纳为风腰痛、寒腰痛、肾虚腰痛、 气滞腰痛、瘀血腰痛等,使腰痛的辨治更为系统。
西医范围
西医学的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 脊柱炎、肥大性脊柱炎、化脓性脊柱炎、腰椎骨质 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椎间盘突岀症)、腰椎结 核、脊髓压迫症、脊髓炎、腰肌劳损等腰部病变以 及某些内脏疾病(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肾囊肿、 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慢性附件炎、前列腺 炎),凡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 治。

中医内科学课件-腰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腰痛

中医内科学
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事 不节,以致肾之精气亏损,无以濡养腰府筋脉而发生腰痛。
3.跌仆闪挫
中医内科学
跌仆损伤,体位不正,或腰部用力不当,损伤腰肌、脊柱,均可使 腰府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发为腰痛。
中医内科学
其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病位在腰,与肾及腰部经络相 关。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肾之阴阳亏虚,均可致腰痛; 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此,任、督、冲、带诸脉, 亦循布其间,诸经不利或失养,均可发为腰痛。
中医内科学
本方活血通络止痛。兼有风湿者,肢体困重,阴雨天加重,加独活、 秦艽祛风胜湿;腰痛日久肾虚者,兼见腰膝酸软无力、眩晕、耳鸣、 小便频数,加桑寄生、杜仲、续断、熟地黄等强壮腰肾;跌仆闪挫 所致者,可加乳香、青皮行气活血止痛;瘀血明显,腰痛入夜更甚, 加全蝎、蜈蚣、白花蛇等以通络止痛。
2.湿热腰痛
中医内科学
证候: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可 减轻,身体困重,口苦口黏,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病机: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方药:四妙丸加减。
中医内科学
本方清利湿热,舒筋通络,强壮腰脊。小便短赤不利,口渴,舌质 红,脉弦数,为热象偏重,可加栀子、泽泻、猪苓以助清利湿热; 兼有外邪,身痛发热,可加柴胡、防风、独活、羌活以疏散表邪。


【学习目标】
1.掌握腰痛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机。 3.了解腰痛的中医适宜技术、预防调
护、转归预后。
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跌仆闪挫导致腰部气血 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部一侧或两侧疼 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学6第五节腰痛

中医内科学6第五节腰痛

劳欲过度
长期劳累、姿势不当或房事过 度等导致腰部肌肉、筋膜受损
,经脉不畅。
跌仆闪挫
外伤或扭伤等导致腰部气血瘀 滞,经脉不通。
病机
经脉痹阻
外邪侵袭或劳欲过度导 致经脉痹阻,气血运行
不畅,引起腰痛。
脏腑功能失调
腰部气血瘀滞
肾气亏虚
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气血不和,经脉
失养,引发腰痛。
跌仆闪挫等外伤导致腰 部气血瘀滞,经脉不通,
鉴别诊断
腰椎病变
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等, 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
腰部肌肉劳损
长期保持不良姿势或过度劳累导致腰 部肌肉疲劳、紧张,引起腰痛。
肾脏疾病
如肾结石、肾炎等,表现为腰痛、血 尿等症状。
其他疾病
如脊柱肿瘤、脊柱感染等,也可能引 起腰痛症状。
并发症的诊断
下肢麻木和无力
马尾综合征
定义和概述
腰痛是指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组 综合征,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 。
中医内科学认为腰痛多由外感、内伤 等因素引起,病位在腰府,与肾、脾 、肝等脏腑有关。
02
中医对腰痛的认识
病因
01
02
03
04
外感六淫
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 导致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

内伤七情
情绪波动、压力等导致脏腑功 能失调,气血不和,经脉失养
05
预防和保健
预防措施
01
保持良好坐姿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起 身活动腰部,减轻腰部压力。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减轻腰椎负担。
03
02
适量运动
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如仰卧起坐、 俯卧撑等,提高腰部支撑力。

《中医内科学》_第六节腰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六节腰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六节腰痛_中医世家第六节腰痛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劳伤,或由肾虚而引起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腰痛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发病率较高,国外有报告认为世界人口的80%患过腰背痛,本病为中医内科门诊较为常见的病种之一,中医有较好的疗效。

腰痛一病,古代文献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说明了肾虚腰痛的特点。

《素问·刺腰痛》认为腰痛主要属于足六经之病,并分别阐述了足三阳、足三阴及奇经八脉经络病变时发生腰痛的特征和相应的针灸治疗。

《内经》在其他篇章还分别叙述了腰痛的性质、部位与范围,并提出病因以虚、寒、湿为主。

《金匮要略》已开始对腰痛进行辨证论治,创肾虚腰痛用肾气丸、寒湿腰痛用干姜苓术汤治疗,两方一直为后世所重视。

隋·《诸病源候论》在病因学上,充实了“坠隋伤腰”、“劳损于肾”等病因,分类上分为卒腰痛与久腰痛。

唐·《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增加了按摩、宣导疗法和护理等内容。

金元时期,对腰痛的认识已经比较充分,如《丹溪心法·腰痛》指出腰痛病因有“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并强调肾虚的重要作用。

清代,对腰痛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已有系统的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

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

”对腰痛常见病因和分型作了概括。

《证治汇补·腰痛》指出:“唯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

”这种分清标本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对临床很有意义。

西医学中的风湿性腰痛、腰肌劳损、脊柱病变之腰痛等,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腰痛

中医内科学---腰痛

三、相关检查
(一)腰痛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进行血常 规、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 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助于风湿和类 风湿等疾病的诊断;
(二)拍摄腰椎、骶髂关节X光或CT片、 MR有助于腰椎病变引起腰痛的诊断
(三)部分内脏疾病也可引起腰痛,血、 尿检查和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泌 尿系统疾病引起腰痛的诊断;妇科检查可 排除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痛。
1、病因
寒湿 湿热
跌仆外伤 摒气闪挫 用力不当 体位不正
气滞血瘀
外 邪 着 腰
腰痛
肾 亏 体 虚
劳役损伤
先天不足、年衰、 久病、纵欲不节
长期劳役 超量负重
2、病机
病位: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肾与膀胱相表 里,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 布其间,所以腰痛病变与肾脏及诸经脉相关。
2、病机
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 血运行不畅。
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凝闭,侵袭肌肤经络,郁 遏卫阳,凝滞营阴,以致腰府气血不通;
湿邪侵袭,其性重着、黏滞,留着筋骨肌肉, 闭阻气血,可使腰府经气不运;
热邪常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造成 经脉不畅而生腰痛
2、病机
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精气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
二、源流
《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 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 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言:“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 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 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论述了寒湿腰痛 的发病、症状痛主湿热,肾虚, 瘀血,挫闪,有淤积”。
长期以来,由于腰痛机制不清,给腰痛诊断和 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尽管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 但目前认为最明确和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腰椎间 盘的退行性改变

中医内科学腰痛-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中医内科学腰痛-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如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可加减祛 风散寒药物。
湿热腰痛方剂
瘀血腰痛方剂
如四妙散、龙胆泻肝汤等,可加减清热利 湿药物。
如身痛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可加减活血 化瘀药物。同时,根据个体差异及病情轻重 ,可进行药物剂量和药味的调整。
03 常见类型腰痛及其中医辨 证论治
寒湿型腰痛临床表现及治法
临床表现
睡眠充足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选择硬 板床,以维持腰椎正常生理曲 度。
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影响 血液循环,不利于腰部肌肉和
韧带的修复。
工作环境改善以减少职业性损伤
调整工作台高度
根据个人身高调整工作台高度 ,保持站立或坐姿时腰部自然 挺直。
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 和靠垫
选择有靠背且能支撑腰部的椅 子,以及合适的靠垫,以减轻 腰椎负担。
注意事项
在推拿按摩过程中,要注意手法的轻 柔、均匀、有力、持久,避免过度刺 激和损伤皮肤。同时,要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调整手法的力度和频率。
其他特色疗法如拔罐、艾灸等
拔罐疗法
拔罐是利用负压原理,将罐吸附于皮肤表面,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 肿止痛的目的。对于腰痛患者,可以在相应穴位上进行拔罐治疗。
治法
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常用药物 有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等 。可配合针灸、推拿等疗法,以 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肾虚型腰痛临床表现及治法
临床表现
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 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 ,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02 中医对腰虚腰痛

中医内科学--腰痛

中医内科学--腰痛

2019/9/28
中医内科学
15
病证鉴别
? 1.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 ? 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 ? 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疼痛 ? 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
? 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疼痛的部位 不同,应予区别。
? 2.腰痛与肾痹 ?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 ? 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
? 内伤不外乎肾虚,而风、寒、湿、热诸邪,常因肾 虚而乘客,内外二因,相互影响,痹阻经脉,发生 腰痛。
? 诸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说:“腰痛, 精气虚而即客病也。”
? 经脉以通为常,跌仆挫扭,影响腰部气血运行,以 致气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不通而痛。诚 如《景岳全书.杂证谟 ·腰痛》说:‘‘跌扑伤而腰 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
? 湿邪侵袭,其性重着、黏滞,留着筋骨肌肉,闭阻 气血,可使腰府经气不运;
? 热邪常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造成经脉 不畅而生腰痛。
2019/9/28
中医内科学
12
? 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 精气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 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故发生腰痛。
第五节
腰痛
主讲 XXX
2019/9/28
中医内科学
1
学习提纲
2019/9/28
中医内科学
2
? 1.什么叫腰痛 ?哪些原因可引起腰痛 ? ? 2.试论腰痛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 ? ? 3. 腰痛与腰软如何鉴别 ? ? 4.腰痛与肾著如何鉴别 ? ? 5.腰痛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分几种证型 ?各证型的
2019/9/28
中医内科学
8
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课件-腰痛ppt演示课件

中医内科-课件-腰痛ppt演示课件
三、治疗时实证重在祛邪通脉活络,寒湿腰痛当 温经散寒袪湿;湿热腰痛当清热利湿舒筋;瘀血 腰痛当活血化瘀通络。虚证重在扶正,补肝肾、 强腰脊、健脾气是常用治法。
28
结语
四、腰痛日久,虚实夹杂,治疗应掌握标本虚实, 选用祛邪和培本的方法。一般初起以祛邪为主, 病久则予补益肝肾、健脾培本,或祛邪与扶正并 用,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用药亦需互参。 五、治疗本病,除内治外,尚可配合针灸、按摩、 理疗、拔火罐、膏贴、药物熏洗等方法综合治疗, 疗效较好。
13
三、相关检查
(一)腰痛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进行血常 规、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 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助于风湿和类风湿 等疾病的诊断; (二)拍摄腰椎、骶髂关节X光或CT片有 助于腰椎病变引起腰痛的诊断;
(三)部分内脏疾病也可引起腰痛,血、 尿检查和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泌 尿系统疾病引起腰痛的诊断;妇科检查可排除
6
三、范围
西医学的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腰 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 腰部病变以及某些内脏疾病,凡以腰痛为 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7
病因病机
8
一、病因
寒湿 湿热
跌仆外伤 摒气闪挫 用力不当 体位不正
气滞血瘀
外 邪 着 腰
腰痛
肾 亏 体 虚
劳役损伤
先天不足、年衰、 久病、纵欲不节
29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4
二、源流
《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 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 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言: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 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甘姜苓术汤主之。”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 病、症状与治法。

中医内科学:腰痛

中医内科学:腰痛
右归丸——附子、肉桂、鹿角胶温补肾阳,填 精补髓;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菟丝子补肾益精;当 归养血和血;杜仲补肝肾,强筋骨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6)临床加减: ➢ 阴虚火旺——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 腰痛日久,阴阳俱虚,阴虚内热——选用杜仲丸 ➢ 脾气亏虚,甚或脏器下垂——加黄芪、党参、白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代表方:身痛逐瘀汤
(5)方剂组成:秦艽、羌活祛风除湿;桃仁、红花、 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没药、五灵脂、香附行气血, 止疼痛;牛膝、地龙疏通经络,以利关节;甘草调 和诸药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6)临床加减: ➢ 兼有风湿——加独活 ➢ 腰痛引胁,胸胁胀痛不适——加柴胡、郁金 ➢ 兼有血尿,尿色暗红或夹血块——加大蓟、小蓟、 白茅根,同时吞服三七、琥珀 ➢ 跌仆、扭伤、闪挫——加乳香、没药、青皮 ➢ 久病肾虚——加杜仲、续断、狗脊、桑寄生
1.3 概说——沿革
清代 ➢ 郑树珪·《七松岩集·腰痛》:“痛有虚实之
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 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 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热之所侵,闪 肭挫气之所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 滞,不通而为痛”——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 实作了概括
1.3 概说——沿革
3.2 诊查要点——相关检查
➢影像学检查:X光、CT、MRI、B超等 ➢血液检查:血常规、类风湿因子、血沉、
肿瘤标志物等 ➢其它检查:尿常规、尿培养检查等
4.1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实证:病程短,起病急,疼痛剧烈,痛
处拒按 ➢虚证:病程长,起病缓,反复发作,痛
势绵绵,痛处喜按
4.1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重点:腰痛

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重点:腰痛

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重点:腰痛2017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重点:腰痛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尤其对容易混淆的东西要下更大工夫搞清楚,基础要牢固,下面是店铺带来的`2017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重点:腰痛,供大家参考借鉴!【概说】一、概念:又称“腰脊痛”是指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二、沿革1、《内经》首先提出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2、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与治法。

【病因病机】1、病因:分为内伤、外感与跌仆挫伤,主要有外邪侵袭、体虚年衰、跌仆闪挫等2、基本病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内伤多责之于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3、腰为肾之府,欲肾之精气所溉,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布其间,所以腰痛病变与肾脏及诸经脉相关。

4、发病机理:外感——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内伤——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外伤——跌仆挫扭,影响腰部气血运行,以致气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不通而痛【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2、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

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3、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等相关病史。

二、病证鉴别——腰痛与肾痹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别腰痛为外感、内伤与跌仆闪挫二、治疗原则: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

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辩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中医内科学-腰痛

中医内科学-腰痛

二、病机
腰为肾之府,内伤则不外乎肾虚。 外感风寒湿热诸邪,以湿性粘滞,
最易痹着腰部,所以外感总离不 开湿邪为患
风寒湿热的痹阻不行,常因肾虚 而客,否则虽感外邪,亦不致出 现腰痛。
至于劳力扭伤,则和瘀血有关, 临床上亦不少见。
【诊 断】
l.一侧或两侧腰痛,或痛势绵绵, 时作时止,遇劳则剧,得逸则缓, 按之则减;或痛处固定,胀痛不 适;或如锥刺,按之痛甚。
4.寒湿腰痛,其痛多冷,重着不 适,甚则转侧不利,每遇阴雨寒 冷季节或腰部感受寒湿后加剧, 遇温痛减,喜揉喜按。
5.湿热腰痛,其痛剧烈,弛痛烦 扰,痛处多热而喜冷拒按,每遇 暑热及腰部着热而加剧
6.腰痛甚者,常伴有夜卧不安, 烦躁不宁,情绪焦虑等症状。
【病因病机】
一、病因 l.外邪侵袭 2.气滞血瘀 3.肾亏体虚
治法:散寒除湿,温通经络。 方药:渗湿汤。
方解:
干姜、甘草、丁香散寒温中,以 壮脾阳;
苍术、白术、橘红燥脾除湿,强 中逐寇;
茯苓渗湿健脾。
加减: 寒甚痛剧,拘急不适,肢冷面白
者,加附子、硫黄以温阳散寒。
湿盛阳微,关节沉重胀闷,面白 尿少,肢冷不温者,加藿香、木 通宣通窍络,利水除湿。
【医论】
腰痛一病,古代文献早有论述,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 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 矣。”说明了肾虚腰痛的特点。
《素问·刺腰痛》认为腰痛主要 属于足六经之病,并分别阐述了 足三阳、足三阴及奇经八脉经络 病变时发生腰痛的特征和相应的 针灸治疗。
《内经》在其他篇中还分别叙述 了腰痛的性质、部位与范围,并 提出病因以虚、寒、湿为主。
【范围】
西医学的腰肌劳损引发的腰痛, 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腰痛(已完成)课件

中医内科学——腰痛(已完成)课件
10/13/2019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腰痛病因主要为外感、内伤与跌仆闪挫。
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
伴有外感症状;
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
程缠绵,常伴有脏腑症状,多见于肾虚;
跌仆闪挫者——起病急,疼痛部位固
定,瘀血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可鉴。
10/13/2019
二、治疗原则
10/13/2019
常用药:苍术、黄柏、薏苡仁——清利下焦
湿热
木瓜、络石藤——舒筋通络止痛;
川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兼能强壮
腰脊
加减: 若小便短赤不利,舌质红,脉弦数—
—加栀子、萆藓、泽泻、木通以助清利湿热;
湿热蕴久,耗伤阴津,腰痛,伴咽于,手足
心热,治当清利湿热为主,佐以滋补肾阴,
酌加生地、女贞子、旱莲草。选用药物要注
凡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节 辨证论治。
10/13/2019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2.体虚年衰 3.跌仆闪挫
筋脉痹阻 腰府失养
腰痛
[病因病机]
10/13/2019
10/13/2019
二. 病机 1.病位:肾及诸经脉 2.病机关键:经脉痹阻,腰府失养
10/13/2019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0/13/2019
2.湿热腰痛 主证: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 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舌脉: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代表方:四妙丸加减。本方有清利湿热,舒筋 通络,强壮腰脊作用,适用于湿热壅遏,经脉不 舒,腰脊疼痛。
10/13/2019
1.寒湿腰痛 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 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证机概要: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 利。 治法: 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减。本方有温中、 散寒、化湿作用,适用于寒湿闭阻经脉而致腰 脊疼痛之证。

中医内科学腰疼

中医内科学腰疼
房劳过度而致肾虚腰痛者,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调理,如河车大造丸、补髓丹等。
[预防调护]
1.预防腰痛,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 正确的坐、卧、行体位,劳逸适度,不可 强力负重,避免腰部跌仆闪挫。 2.避免坐卧湿地,暑季湿热郁蒸时,亦应 避免夜宿室外,贪冷喜凉。涉水冒雨或身 汗出后即应换衣擦身,或服用生姜红糖茶 ,以发散风寒湿邪。
二、病证鉴别
1.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 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 为背膂以上部位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 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 痛,疼痛的部位不同,应予区别。 2.腰痛与肾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 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 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三、相关检查 1.诊断风湿和类风湿等疾病——血常规、 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类 风湿因子等 2.诊断腰椎病变——拍摄腰椎、骶髂关节 X光或CT片 3.诊断泌尿系统疾病——血、尿和泌尿系 统影像学检查 4.妇科疾病——妇科检查
常用药: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山药 、龟板胶——滋补肾阴; 菟丝子、鹿角胶、牛膝——温肾壮腰,阳 中求阴。 加减:肾阴不足,常有相火偏亢,可酌情 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化裁; 虚劳腰痛,日久不愈,阴阳俱虚,阴虚内 热者,可选用杜仲丸。
(2)肾阳虚 主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 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 常反复发作,少腹拘急,面色咣白,肢冷畏寒 。 舌脉: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 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代表方:右归丸加减。本方有补肾壮腰,温养 命门火作用,适用于肾阳不足,筋脉失于
《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 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 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 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 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得,腰 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 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对腰 痛常见的病因 补·腰痛》指出:“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 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 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 真元,养血气。”这种分清标本先后缓急 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1
中医内科学
治疗原则
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 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
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清利; 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 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 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诚如《杂病源流犀烛》指出:“肾虚,其本也;风、
酌加生地、女贞子、旱莲草。选用药物要注
意滋阴而不恋湿。 2021/3/11
中医内科学
3.瘀血腰痛
主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 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舌 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跌仆 闪挫病史。
湿邪侵袭,其性重着、黏滞,留着筋骨肌肉,闭阻 气血,可使腰府经气不运;
热邪常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造成经脉 不畅而生腰痛。
2021/3/11
中医内科学
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精气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 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故发生腰痛。
内伤不外乎肾虚,而风、寒、湿、热诸邪,常因肾 虚而乘客,内外二因,相互影响,痹阻经脉,发生 腰痛。
中医内科学6第五节腰痛
学习提纲
2021/3/11
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机
2021/3/11
中医内科学
腰痛病因为内伤、外感与跌仆挫伤,基本病 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内伤多责之禀赋 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 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 经脉不通而致腰痛。
2021/3/11
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 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
2021/3/11
中医内科学
证治分类
1.寒湿腰痛 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
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舌质 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证机概要: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减。本方有温中、散 寒、化湿作用,适用于寒湿闭阻经脉而致腰 脊疼痛之证。
诊断依据
1.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 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 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2.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 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3.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 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2021/3/11
中医内科学
2021/3/11
中医内科学
2.湿热腰痛
主证: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 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 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代表方:四妙丸加减。本方有清利湿热,舒 筋通络,强壮腰脊作用,适用于湿热壅遏, 经脉不舒,腰脊疼痛。
诸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说:“腰痛, 精气虚而即客病也。”
经脉以通为常,跌仆挫扭,影响腰部气血运行,以 致气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不通而痛。诚 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说:‘‘跌扑伤而腰 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
2021/3/11
中医内科学
诊查要点
2021/3/11
中医内科学
Hale Waihona Puke 2021/3/11中医内科学
病机
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肾与膀胱相表里, 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布 其间,所以腰痛病变与肾脏及诸经脉相关。
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 行不畅。
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凝闭,侵袭肌肤经络,郁遏卫 阳,凝滞营阴,以致腰府气血不通;
中医内科学
病因
1.外邪侵袭 多由居处潮湿,或劳作汗出当风,衣着单薄,或冒雨着凉,
或暑夏贪凉,腰府失护,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阻 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腰痛。湿性黏滞,所以感受外邪 多离不开湿邪为患。 2.体虚年衰 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役负重,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 或房事不节,以致肾之精气虚亏,腰府失养。诚如《景岳全 书·杂证谟·腰痛》言:‘‘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 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斫丧, 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虚证。” 3.跌仆闪挫 举重抬舁,暴力扭转,坠堕跌打,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 摒气闪挫,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不通,瘀 血留着而发生疼痛。
2021/3/11
中医内科学
辨证论治
2021/3/11
中医内科学
辨证要点
腰痛病因主要为外感、内伤与跌仆闪挫。 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伴有外
感症状; 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程缠绵,
常伴有脏腑症状,多见于肾虚; 跌仆闪挫者,起病急,疼痛部位固定,瘀血
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可鉴。
中医内科学
相关检查
腰痛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进行血常规、抗溶血性链 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 助于风湿和类风湿等疾病的诊断;
拍摄腰椎、骶髂关节X光或CT片有助于腰椎病变的 诊断;
部分内脏疾病也可引起腰痛,血、尿检查和泌尿系 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妇科检查可排除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痛。
病证鉴别
1.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
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
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疼痛
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 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疼痛的部位
不同,应予区别。
2.腰痛与肾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 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
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2021/3/11
2021/3/11
中医内科学
常用药
苍术、黄柏、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木瓜、 络石藤舒筋通络止痛;川牛膝通利筋脉,引 药下行,兼能强壮腰脊。
加减
若小便短赤不利,舌质红,脉弦数,加栀子、 萆薜、泽泻、木通以助清利湿热;
湿热蕴久,耗伤阴津,腰痛,伴咽干,手足
心热,治当清利湿热为主,佐以滋补肾阴,
2021/3/11
中医内科学
常用药
干姜、桂枝、甘草、牛膝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茯 苓、白术健脾渗湿;杜仲、桑寄生、续断补肾壮腰。
加减
若寒邪偏胜,腰部冷痛,拘急不舒,可加熟附片、 细辛;
若湿邪偏胜,腰痛重着,苔厚腻,可加苍术、薏苡 仁;
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肝肾虚损,气血亏虚,而兼 见腰膝酸软无力,脉沉弱等症,宜独活寄生汤加附 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