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 应等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沸点、熔点、溶解度等
08
糖类化合物
单糖
定义与结构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类,如葡 萄糖、果糖等;它们具有醛基或
酮基,以及多个羟基。
物理性质
单糖通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 有甜味。
化学性质
单糖可以发生氧化、还原、酯化、 醚化等反应;它们还可以与蛋白质、 脂质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过氧化物等。
输入 物标理性题质
醚类化合物通常具有较低的沸点和较好的溶解性。它 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定义与分类
化学性质
醚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溶剂、麻醉剂等方面有广泛 的应用。例如,乙醚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和麻醉剂,
也是制备其他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原料。
用途
醚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但易发生开环聚合、 氧化等反应。其中,开环聚合反应是醚类化合物在特 定条件下发生的重要反应之一。
硫醇、硫酚、硫醚
01
硫醇
硫醇是一类含有硫氢基(-SH)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类似于醇的性质,
但更易被氧化。硫醇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制备中有一定的应用。
02
硫酚
硫酚是含有硫氢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其性质与酚类化合物相似,但具有
更强的还原性和亲核性。硫酚在染料、医药和农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03
硫醚
硫醚是含有硫醚键(-S-)的有机化合物,性质与醚类化合物相似,
但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硫醚在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和
功能性材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05
醛、酮、醌类化合物
醛类化合物
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课程大纲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40学时)一、课程目标1.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面向化学专业(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及材料化学)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等有机化学是一门论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科学,对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起着理论指导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基础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对一些在本科阶段教学中未能深入或来不及介绍的重要内容做专题讨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的理解,对有机反应机理的认识,对立体化学知识的巩固,同时还针对有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拓展介绍。
总之,通过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现代有机分子结构理论,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有机反应机理及中间体结构与性质,从总体上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的认识和理解。
2. 学习目标掌握有机分子结构和反应性能的关系;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反应过程中的立体化学;初步掌握有机反应机理及研究方法,掌握取代基效应和线性自由能关系;掌握典型的有机反应类型和反应中间体的结构、产生和稳定性;掌握周环反应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原理。
二、课程内容专题1: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理论(12学时)第一章:共价键理论:定域键和离域键第二章:取代基效应第三章:芳香性理论第四章:比共价键弱的相互作用专题2:立体化学(10学时)第一章:分子的不对称性和旋光性第二章:外消旋体的拆分第三章:动态立体化学及不对称合成第四章:构象与构象分析专题3:有机反应机理基础知识(12学时)第一章:研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方法第二章:动力学控制与热力学控制第三章:取代基效应和线性自由能关系第四章:有机酸碱第五章:有机反应中的溶剂效应第六章:碳正离子、碳负离子和自由基第七章:卡宾和苯炔专题4:周环反应(6学时)第一章:电环化反应及其理论解释第二章:σ- 键迁移反应及其理论解释第三章:环加成反应及其理论解释三、教学方式本门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后自主讨论为辅,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大学化学二、学时与学分:学时:64(理论讲授学时 48,实验学时 16),学分:4三、授课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四、授课对象:本科,专业必修课五、先修课程:《大学物理Ⅰ》六、课程教材:《普通化学》(第五版)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化学实验讲义》 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大学化学课程组编七、课程地位与作用:大学化学全面、简洁地反映了化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 力求反映其与电子科技的实际联系,是高等院校电子类本科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 要基础课程,是电子类本科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 21 世纪全 面发展的电子科技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与电子科技之间起 到桥梁作用。
八、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之上,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关系以及物质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 认识;对化学实验基本技术、方法和手段作进一步训练,为学习后继课程、新理论、 新工艺、新技术和进行其它实验与研究奠定必要的化学基础;适当了解当前化学学 科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交叉和渗透;通过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 (尤其是电子材料)、化学与环境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化学对科技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影响,在电子科技及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化学的观点和所学的化学知识来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九、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及难点:见附录一(理论教学部分)、附录二(实验教学部分)。
十、学时分配见附录三。
附录一理 论 教 学 部 分第零章 绪 论(2 学时)教学内容:0.1 化学的研究对象0.1.1 研究对象0.1.2 研究的主要内容0.2 学习目的0.2.1 化学与衣、食、住、行0.2.2 化学与国防现代化0.2.3 化学与材料0.2.4 化学与能源0.2.5 化学与信息0.2.6 化学与生命0.2.7 化学与环境0.3 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0.4 学习时应注意的事项教学要求: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化学在科技发 展、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学习大学化 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开课单位: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教研室学分:3 总学时:48H(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课程类别:必修考核方式:考试基本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大学化学课程阐述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是高等工科院校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与工程技术间的桥梁。
通过化学反应原理和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化学实验,使学生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使学生能在工程技术中以化学的观点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对一些涉及化学的工程实际问题,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化学与材料的关系。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启发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热情,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掌握从能量变化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程度,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基本原理,为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一系列化学问题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
3、掌握水溶液的性质,掌握单相与多相离子的解离平衡,配合平衡的规律,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理解电化学原理,了解化学电源,腐蚀及防腐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5、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材料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6、了解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极其常见的化学治理方法,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7、了解材料学中的一般化学问题,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中学化学知识。
后续课程:本课程属导论课、基础课性质,目的是为后续课、相关课打好基础,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腐蚀与防腐》等。
大学一年级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一年级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化学课程旨在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提供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际应用,培养化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高级化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关联。
2. 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规范,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5.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化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与化学键的形成- 原子结构基础知识- 原子核、电子及其排布-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性定律- 化学键的形成及其类型2.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反应的宏观与微观描述-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写法-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3. 物质的量和化学计量- 原子、分子和摩尔的概念- 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量关系- 气体的摩尔体积和气体反应的体积关系 4. 溶液与溶解度- 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中和反应和盐析反应5. 酸碱和氧化还原反应- 酸碱及其性质- 酸碱中和反应和中和滴定-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 电化学和电解质溶液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 授课讲解化学概念、原理和定律。
-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实验教学- 进行基础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 强调实验安全和实验守则,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3. 讨论与互动- 组织学生参与化学问题的讨论和答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提交和实验操作等。
大学化学课程 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大学化学二、课程代码:22015235三、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Chemistry四、课程负责人:甘孟瑜五、学时与学分:56学时 3.5学分六、课程性质:必修课程七、适用专业:理工类的冶金、材料、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医电、机械、给排水、土木工程、热能等专业。
八、选课对象:冶金、材料、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医电、机械、给排水、土木工程、热能等专业的学生。
九、预修课程:十、使用教材:曾政权、甘孟瑜等编.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化学》(第3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十一、参考书目:1、甘孟瑜、张云怀等编,《大学化学习题集》(第3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2、曲保中等《新大学化学》(第3版) 科学出版社,20123、徐崇泉,强亮生,《工科大学化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华彤文等编,《普通化学原理》(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申泮文. 《近代化学导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6、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普通化学》(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十二、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十三、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和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代化学的三大理论支柱,理解化学学科的框架。
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新兴工程材料等社会热点论题。
把化学的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的观点结合起来,用化学的观点分析、认识工程技术、社会现象中的有关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把培养学生的科学观、社会观、价值观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上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
十四、课程的基本要求1.化学热力学掌握状态与状态函数的定义,掌握焓、熵与吉布斯自由能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吉布斯自由能和G-H公式判断化学反应方向。
了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r Hθm、燃烧焓等概念并应用。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大学化学》教学大纲Electronic Display Technology课程编号:17024 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时数:64 学分数:3.5执笔者:大学化学课程组编写日期:2006年1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大学化学是高等院校电子类本科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之上,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关系以及物质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化学实验基本技术、方法和手段作进一步训练,为学习后继课程、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和进行其它实验与研究奠定必要的化学基础。
二、课程内容第零章绪论(2学时)0.1 化学的研究对象0.2 学习目的0.3 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0.4 学习时应注意的事项第一章热化学(4学时)1.1 几个基本概念1.2 热力学第一定律1.3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第二章化学反应原理(8学时)2.1 焓变与变化过程的方向2.2 熵变与变化过程的方向2.3 吉布斯自由能(函数)变与变化方向2.4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2.5 化学反应速率2.6 链反应第三章水化学与水污染(6学时)3.1 水的特性3.2 水溶液3.3 多相离子平衡3.4 配合物(配位化合物)3.5 水污染和水处理3.6 胶体溶液(简称溶胶)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8学时)4.1 氧化还原反应4.2 原电池及原电池电动势4.3 NERNST方程式4.4 化学电源4.5 电解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五章物质结构基础(10学时)5.1 原子结构5.2 氢原子的波函数5.3量子数N,L,M的物理意义5.4 多电子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5.5 化学键5.6* 分子的对称性与群5.7 分子轨道理论5.8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5.9 分子间力5.10 晶体结构5.11 超分子第六章化学与材料(8学时)6.1 引言6.2 金属材料6.3 无机非金属材料6.4 有机高分子材料6.5 复合材料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时间为 100 分钟2、课程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法。
《大学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所属专业:材料化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2学分(72学时)(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传授分析化学知识和分析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科学的思想和实验方法、培养科学的精神和工作能力。
本课程设置注重科学性、基础性和综合性。
目标与任务: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础化学实验在培养未来化学工作者的化学学科大学本科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通过基本操作、经典实验、研究式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规范和熟练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定量基本操作,学习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加深对“量”和“误差”等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细致观察和规范记录现象的能力,培养正确归纳和综合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用语言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实验、研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先修课程与后续相关课程:先修课程:分析化学等后续相关课程: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结构化学、高分子基础、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大学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I》(上、下册),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学化学实验中心编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
先修课程与后续相关课程:主要参考书:1.理科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基本内容,教育部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化学》,1999,14(2):9。
2.《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有机化学实验》,王清廉、沈凤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总学时:96课程总学分:3实验学时:96适用专业及年级: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等一年级开设实验项目数:20本大纲执笔人:李晓燕审稿人:审定人:一、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大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相关专业的第一门实验必修课,它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又与相应的理论课——大学化学有紧密的联系。
其目的和任务是:学习无机化学、化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运用它们指导实验。
掌握基本操作、基本技术、通过实验了解无机物的一般分离、提纯和制备方法,了解确定物质组成、含量和结构的一般方法;掌握常见工作基准试剂的使用,并学会运用误差理论正确处理数据;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查阅、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步骤,了解实验难点,做好实验报告;原始数据应如实记录于报告本上,正确使用有效数字;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实验报告清洁、整齐、表达正确清楚、具条理性;了解实验室安全知识和事故处理。
二、实验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三、实验成绩考核办法本实验课程主要重视课上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验操作。
学生要认真完成每次的实验报告。
分析化学实验部分的期末考试方式主要是采用操作考试的形式,考试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于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以及常见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
无机化学实验部分的期末考试方式主要是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考试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于无机化学常见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常见阴阳离子的鉴定方法等的掌握情况。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平时学习以及作业三部分组成,采用百分制。
平时实验操作占总评成绩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20%。
四、实验教材和参考书实验教材:1.南京大学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组编. 《大学化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实验》,2004.参考书:1.傅献彩.《大学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无机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河北师范大学等合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五、主要使用的仪器设备电光天平、电子天平、托盘天平、电炉、离心机、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电热恒温干燥箱、蒸馏水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生物与化学学院《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与化学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制订
二○一四年八月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非化学类专业总学时、学分:72学时4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对《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现代化学的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了解化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角色,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工程技术上遇到的化学问题,并能和化学工作者解决之,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以高中化学和物理教学大纲教学为起点,用现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为基础,渗透与化学密切相关而又被社会特别关注的环境、能源、材料和生命等学科的交叉内容。
1.化学基本理论部分。
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及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这一部分要求建立正确的概念,学会进行有关的近似计算,依据基本概念、一般规律和计算结果对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粗略分析、判断。
2.化学基本知识部分。
包括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能源、无机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化学与生命、化学研究的新领域等在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中的重大而又贴近生活的相对独立的课题。
这一部分要求把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理
解与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的若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们看到他们身边的化学世界。
三、先修课程
高中化学、高中物理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用杂化轨道理论判断分子构型,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8学时)
一、教学内容
(一)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二)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
(三)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
(四)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五)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重、难点提示
(一)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第2章分子结构(8学时)
一、教学内容
(一)共价键的价键理论;
(二)杂化轨道和分子几何构型;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四)氢键;
二、重、难点提示
(一)杂化轨道和分子几何构型;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第3章晶体结构(8学时)
一、教学内容
(一)晶体的宏观性质;
(二)晶体的微观结构;
(三)晶体的基本类型;
(四)液晶;
(五)晶体的缺陷(自学)。
二、重、难点提示
(一)晶体的微观结构;
(二)晶体的基本类型。
第4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12学时)一、教学内容
(一)化学反应进度;
(二)化学反应能量守恒定律;
(三)焓与反应焓变;
(四)化学反应速率;
(五)化学平衡与反应的耦合;
(六)水溶液中的几种平衡。
二、重、难点提示
(一)化学反应进度;
(二)化学平衡与反应的耦合;
(三)水溶液中的几种平衡。
第5章化学与环境保护(4学时)一、教学内容
(一)人类生存的环境与环境问题;
(二)大气污染与防治;
(三)水污染及其控制;
(四)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及其修复;
(五)环境质量的评价及监测。
二、重、难点提示
(一)大气污染与防治;
(二)水污染及其控制;
(三)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及其修复。
第6章化学与能源(4学时)
一、教学内容
(一)能源的分类;
(二)化石燃料;
(三)核能;
(四)化学电源;
(五)太阳能;
(六)生物质能;
(七)氢能。
二、重、难点提示
(一)化石燃料;
(二)化学电源。
第7章无机材料(4学时)
一、教学内容
(一)材料的概述;
(二)金属材料;
(三)陶瓷材料;
(四)无机功能材料;
(五)纳米材料;
(六)粉末治金法——新材料的制备技术之一。
二、重、难点提示
(一)金属材料;
(二)陶瓷材料。
第8章有机高分子材料(4学时)一、教学内容
(一)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二)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三)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纤维、橡胶;
(四)功能高分子材料;
(五)复合材料。
二、重、难点提示
(一)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二)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纤维、橡胶。
第9章化学与生命(4学时)
一、教学内容
(一)生命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二)DNA和遗传;
(三)食品与健康;
(四)药物与健康。
二、重、难点提示
(一)生命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二)DNA和遗传。
第10章化学研究的新领域(4学时)一、教学内容
(一)超分子化学;
(二)纳米化学;
(三)组合化学;
(四)绿色化学。
二、重、难点提示
(一)超分子化学;
(二)纳米化学。
七、学时分配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
2.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大学化学》(第二版),古国榜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
[2]《物理化学》(第五版),李松林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邢其毅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无机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审核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