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现状与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现状与进展

在我国,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是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原因。而该病主要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病,这些人往往存在合并症,不适合常规开胸手术,于是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包括微创外科、CT引导下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从目前研究的结果看,肺叶切除仍然是早期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对妥协性患者(compromised patients)可以行电视胸腔镜下的局限性切除术(包括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而对高风险不能耐受微创手术的患者,RFA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很好的选择,二者究竟孰优孰劣,还需要进行前瞻性研究。RFA作为一种局部微创治疗手段,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在2009年第45届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年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及第13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及中国的肺癌研究者分别报告了RFA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早期肺癌临床疗效,结果令人鼓舞。

一、RFA的原理

RFA是对靶肿瘤施以频率460~500 kHz的射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处于一种激励状态,发生高速震荡摩擦产热,局部温度可达60 ℃~120 ℃。肿瘤组织对热的耐受能力较正常组织差,当组织温度高于50 ℃时,即出现凝固性坏死,温度高于60 ℃时,组织细胞内线粒体、溶酶体、蛋白质和DNA出现不可逆的变性,最终凝固和坏死,同时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使之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并有利于防止肿瘤转移。另外,射频的热效应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由于肺部正常组织可通过肺部大血管的血液循环和呼气散热,并且起着绝缘的效果,使能量可以充分集中在病变部位,加之肺部肿瘤组织的血流量低,散热困难,热量积聚,温度升高快,成为一个巨大的储热库,因此肺肿瘤非常适合RFA治疗,为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二、RFA治疗肺癌的基础研究

1979年Sugaar等对肺部恶性肿瘤进行RFA治疗,发现加热不仅使肿瘤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还可使肿瘤的血管通透性增强、血细胞渗出,进一步导致血管壁坏死、管腔闭塞;坏死的肿瘤细胞刺激淋巴细胞聚集,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活性,进一步杀伤机体残存瘤细胞。Goldberg 等于1995年和1996年在兔肺上进行了RFA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RFA治疗后发生热凝固性坏死,周围组织逐渐出现炎症反应、水肿、出血;7 d后坏死灶出现纤维组织增生;1个月支气管上皮和肺泡上皮增生,肺泡开始重建;2~3个月增生纤维组织逐渐被吸收,恢复正常组织结构。Miao等对兔的VX2肺癌模型进行RFA治疗,结果显示:3个月后对照组所有动

物均死亡,RFA治疗组中4只无瘤生存超过3个月,5只活杀时检查发现无活力的癌组织,1只RFA治疗不完全,其余2只出现局部复发和(或)肺转移,比较两组3个月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FA组MRI表现为急性RFA损伤,微血管造影显示癌与邻近肺组织完全或大部分血供中断。通过组织学观察将其损伤分为5个典型的等中心区(图1),A区:针道区;B区:肿瘤凝固坏死区;C区:肺实质凝固区;D区:外周出血区;E区:炎性层区。在RFA 治疗过程中,肿瘤体内出现气泡影,有学者认为是RFA加热温度超过105 ℃时引起细胞的煮沸气化和碳化的结果。

三、RFA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

2000年Dupuy等报道3例经皮RFA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病例,揭开了射频应用于人体治疗肺癌的序幕。同年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程庆书等[9]于国内首次报道了CT引导下锚状电极高温RFA治疗肺部肿瘤患者42例。

1. 近期疗效:RFA对肺癌包括转移性肺癌(直径0.3~8 cm,平均<5 cm)的一次完全损毁率为38.00%~69.57%,二次完全损毁率为18.75%~25.00%,总损毁率多数超过70.00%;肿瘤缩小率因随访的时间不同难以统一,多数报道RFA治疗3个月后肿瘤不断缩小直至消失;3~12个月后随访患者的肿瘤总缓解率(完全缓解率与部分缓解率之和)为65.5%~8

2.2%,约90%的患者无局部复发;1年随访死亡率<10%,死因多为肺外或全身播散性疾病,绝大多数与操作技术无关;转移性肺癌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原发性肺癌患者。Steinke等以Email 问卷方式通过14个国家地区的研究中心,回顾性调查全球范围内500例近期采用经皮肺部RFA治疗肺癌的情况,共回收问卷493份,报道2例死亡。RFA治疗肺癌开展时间较短,能否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有待今后更长时间的随访和观察。

2. 远期疗效:Hiraki等研究显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RFA后1、2、3年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2%、63%和63%;平均生存时间42个月;1、2、3年的总生存率和癌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0%和100%、84%和93%、74%和83%。

Simon等的研究显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RFA后1、2、3、4、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8%、57%、36%、27%和27%;平均生存时间42个月;1、2、3年的总生存率和癌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0%和100%、84%和93%、74%和83%。结肠癌肺转移RFA后1、2、3、4、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7%、78%、57%、57%和57%。≤3 cm和>3 cm病灶的1、2、3、4、5年肿瘤局部无进展率分别为83%、64%、57%、47%、47%和45%、25%、25%、25%、25%,并且两组间的生存曲线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

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指出,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复发率为3.0%~38.1%(平均11.2%),平均疾病无进展时间为15.0~26.7个月(平均21个月),1、2、3年生存率分

别为63%~85%、55%~65%,15%~46%。

Lencioni等经皮肺穿刺RFA治疗肺癌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RAPTURE结果显示:2001年7月至2005年12月,来自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的7个临床试验中心对106例肺癌患者共183个肿瘤进行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其中33例为非小细胞肺癌,53例为直肠癌肺转移,20例为其他部位转移恶性肺癌,所有患者均不适合外科手术切除和放、化疗治疗,故均接受了CT引导下经皮RFA治疗,99%的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操作,无治疗相关死亡事故,88%的患者出现完全缓解。非小细胞肺癌RFA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73%,其中Ⅰ期非小细胞肺癌2年生存率高达92%,另外,对于肺转移癌,RFA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结直肠癌肺转移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1%和68%;其他恶性肿瘤肺转移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3%和67%。

在一项对比单纯放疗与放疗联合RFA针治疗24例不能手术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中:2年和5年的累积生存率为50%和39%。研究者认为,当肿瘤放疗时,氧在放射破坏DNA 并杀死肿瘤细胞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放疗对肿瘤边缘的富氧细胞非常有效,但是放疗对肿瘤中心区的乏氧细胞效果较差,这部分肿瘤细胞通过加热(RFA)可以被杀死,因此二者具有互补作用,RFA联合放疗可以增加治疗效果。

基于以上结果,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外科Cackler教授和Abbas教授在2009年JAAPA 杂志第一期撰写了题为《RFA是一种可代替肺叶切除术的有效方法》的论文,提出了RFA对于早期不能手术的肺癌,尤其是<5 cm的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四、RFA治疗肺癌的评价

1. CT:一般认为近期3个月后复查强化CT在治疗部位出现残留强化灶,低密度周围环绕不规则强化环,则认为治疗不满意,远期(3~6个月)复查,肿瘤坏死区明显缩小,其周边环绕清晰锐利的强化环,表明肿瘤无明显重新生长,则认为RFA治疗得当。CT图像仅能显示病变的形态学变化,RFA治疗后早期肺部肿瘤并不能显着缩小甚至完全消失。因此不能仅凭形态学变化判定RFA疗效。

CT即时改变:治疗后即时改变表现为CT值减低,病灶增大,原因在于癌肿组织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微小气泡使原来较均匀的高密度病灶出现蜂窝状低密度影,周边还同时出现磨砂玻璃样反应带,这是由于加热后正常组织的渗出所致。

CT的近期改变:RFA后1~3个月内病灶增大,3个月后病灶逐渐缩小,呈低密度改变。如治疗病灶没有明显缩小,增强CT扫描后CT值没有变化也提示治疗有效。如果增强CT扫描CT值增强15 HU,说明局部有残留,需要进行第二次RFA。RFA后约24%~31%的病例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