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春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春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春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春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三、朗读感知1、反复朗读。

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写了花、鸟。

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六、巩固提升见附页板书设计肖联写景心生伤痛颔联抒情离愁别恨借景抒情春望颈联叙事眷家思亲寓情于物尾联描写忧国伤时第2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质量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质量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质量》(沪科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认识一些测量质量的工具,熟悉天平的主要构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宇宙中物质质量尺度的数量级阶梯的展示,以及认识物质的质量这一基本属性,树立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质量的定义。

(2)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难点: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学方法:科学抽象法、阅读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若干台、砝码若干盒等。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感知,情景引入:摆在我们面前的课桌、椅子都是由木头做的,但课桌含有的木头多,椅子含有的木头少。

铁钉和铁锤都是由铁组成的,但铁锤比铁钉含有的铁多得多。

你知道怎样才能准确的把这种含义表示出来呢?若有两个差不多的铁钉,你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到底哪个含铁更多一点?二、新课教学:(一)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教室内课桌、椅子。

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课桌、椅子哪个的木头多?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课桌、椅子、铁锤、铁钉都是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

即: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课桌含有的木头多,椅子含有的木头少;铁锤比铁钉含有的铁多得多。

即: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

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用符号“m”表示。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而改变。

试一试:将一橡皮泥团压扁,形状变了,橡皮泥的多少会变化吗?将焊锡熔化,状态变了,锡的多少会变化吗?想一想:杨利伟把一玻璃杯从地球带到太空,空间位置变了,杯子所含玻璃的多少会发生变化吗?提问:以上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都没有变化,由此,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探究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概述本教学设计以介绍氧气的性质为主题。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教学目标-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特点- 掌握氧气与燃烧的关系- 认识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1. 氧气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介绍2.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 氧气与燃烧的关系及实验演示4. 氧气在医疗、工业和矿山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氧气的定义、特点和性质。

2. 实验演示法:简单的燃烧实验演示,展示氧气与燃烧的关系。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氧气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氧气的定义、特点和性质。

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演示,展示氧气的特性。

4.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并进行小组分享。

5. 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氧气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自主搜索氧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并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积极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

- 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价他们对氧气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对氧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研究动力,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 注意:本文档仅为示例,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全国初中数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一元二次方程与美丽的图形》教学设计

全国初中数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一元二次方程与美丽的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章第3节第2课时《一元二次方程与美丽的图形》教学设计单位:姓名:时间:【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文化中感受美--探索中领悟美—交流中拓展美—练习中品味美—小节中收获美—作业中延续美”的过程,进一步讨论如何建立和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数量关系的复杂程度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课标要求: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本节内容的设置,正是《新课程标准》在知识点上呈螺旋上升趋势的具体体现,是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发展,也为下一章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打下基础.【教学目标设置】:知识与能力:1、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问题.2、掌握通过利用图形移动,用化“零散为整体”的方法解决面积问题.3、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面积问题的过程.2、体验通过移动变化分析面积问题的方法.3、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4、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地数学模型,感受和应用数学之美,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探索和解决面积问题.教学难点:利用图形移动化“零散为整体”,利用面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的: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及其应用时,学生就已经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这一数学化过程,而且学生已经学会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初三学生的思维应该说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对于矩形面积公式也能较灵活的应用,对于简单的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也能够通过寻找其中的数量关系来解决.学生需要教师指导的:学生对于面积问题的分析,图形的转化,根的取舍等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的适时点拨、提升,总结.特别是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图形“化零散为整体”的方法及用“割补法“求面积的方法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强调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从学生的积极性入手,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同时注意分层施教,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全国初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磁现象》教学设计

全国初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磁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知道磁场, 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和强弱。

(3)知道地磁场。

(4)了解磁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试验现象能描述磁极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有
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2)通过实验感受磁场的存在,经历描述磁场的方法,初步认识科
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2)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
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

2.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过程。

教学器材:
教师:自制磁悬浮演示器,自制磁屏蔽演示器,铁质钥匙,铁粉,小磁针,条形磁铁,铁钉,曲别针,小风扇,布条。

学生:条形和U形磁铁,小磁针,小螺帽,钴,镍,铜块、铝块、木块,水,磁场方向探究卡,透明投影胶片,记号笔,螺丝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外活动:
1、用研究条形磁体周围磁场的方法去研究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间的磁场分布。

2、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磁屏蔽的知识。

板书设计:
§7.1 磁现象 磁性
磁体
磁体外部N S
磁极 磁场 磁感线 密疏程度反映磁场强弱
转换法
模型法
N S 同名相斥
异名相吸
磁化。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4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4篇

第4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这节课是苏教版第五册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

《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个单元围绕生物怎样繁殖后代这个话题展开的。

本节课是在同学学习了植物、动物的繁殖之后进一步学习人是怎样进行繁殖的,从而认识繁殖是生命的一起特征。

作为五年级的同学对人的繁殖这个话题既熟悉又陌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一个惯例,每学期开学的第一次课是同学通览教材、自由交流、质疑的时间,通过这种方式,我基本上能掌握同学的思维动态。

我就发现同学在这节内容上停留的时间长,而且窃窃私语,当发现我注视他们的时候还不好意思,欲言又止。

加之现在的小朋友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享受家长的爱远远多于对家长的汇报,根据这种情况,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身擅长的方法表述收集到的资料。

科学知识: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身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家长的亲情,体验家长养育的辛苦。

二、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繁殖是生命的一起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收集对自身研究的问题有用的资料。

三、教学流程: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使同学有所获,教师必需合理布置教学程序,这是教学胜利最关键的一环。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程序作了如下设计。

(一)课前准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由此可见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分两局部,都在一星期前进行。

第一局部:安排同学就关于我是访谈使同学认识到访谈可以让自身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

作为教师应指导同学围绕主题设计问题,使访谈有目的,从而学会访谈的方法。

这样做能突破教学难点,同学学会收集对自身研究的问题有用的资料。

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个别家长的不配合,局部同学不能按计划进行访谈。

我准备采取通过教育一线通事先告知家长我的教学意图,以便家长能有的放矢地配合我的教学,提高访谈效益。

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第1篇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爱美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个人,却求美不成反当众出丑,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希望能帮到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问答法、讨论法、教师总结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同学们喜欢童话吗?(喜欢)喜欢童话的同学没有读过安徒生的童话呀?读过安徒生的什么童话呢?(《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大家都读过安徒生那么多童话,那大家了解安徒生吗?有谁给老师谈谈安徒生的?(安徒生是十九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

童年生活贫苦。

他的一生写了160余篇童话。

刚刚同学们说到的《白雪公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都是他的名篇。

他的童话一直以来都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因为他的童话通常很幽默风趣,同时也揭示了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安徒生的一篇童话,大家知道是什么麽?(《皇帝的新装》)设计意图:以轻松的心态融入课堂,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童话初步认识,更有利于课堂的进一步学习。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童话并不直接说明一个道理,而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我们这篇文章是怎样揭示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的呢?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大家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真善美、假丑恶)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分到角色的同学能够把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读出来。

①旁白:如作者给孩子讲故事,語气亲切、自然,語调平缓。

②皇帝:微胖、富态,語调傲慢,神情自负。

③骗子:油头滑脑,油腔清调,阿泱奉承。

④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語调迟缓,故作镇定。

⑤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

教学设计区优质课一等奖3篇

教学设计区优质课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说出两级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本课目标1、能够在南北极地区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范围、位置及经纬线特点和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3、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三、课前准备如果你是一位将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人员,那么你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四、知识建构知识点1:冰雪覆盖的地区播放极地地区的DVD,归纳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探究一:1、请同学们从极地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

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

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答: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

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3、分析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答: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

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

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总结: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探究二: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

3和图10。

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答:南极:企鹅。

北极:北极熊。

探究三: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答: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

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知识点2:科学考察的宝地探究四: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答:(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教学设计 年月日 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教学设计 年月日 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年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2、记住每个月各有多少天。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用具:2022年的年历每人一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三年级一班的课,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脸上露出了紧张的表情,把心态调整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让老师们欣赏到最优秀的我们,好不好?生:好。

听到同学们响亮的回答,老师很想把这个难忘的时刻记下来,我们一起试一下吧!(2022年3月21日10时50分20秒)2.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①这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②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时、分、秒)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

(板书:年、月、日)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年月日。

学生观察课本46页的图片,谈一谈自己对每幅图片的了解。

生:植树节(3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老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这是个伟大的日子,请大家读一读这时间。

北京申奥成功(2022年7月13日)2.你还知道那些有意义的日子?大家一起在年历上标出来。

(人手一张年历)学生汇报。

元旦(1月1日)妇女节(3月8日)劳动节(3月12日)国庆节(10月1日)建军节(8月1日)3.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年历上有这么多有意义的日子呀,其实年历上还可以找到很多信息和知识!请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看看哪组获得的信息多。

(限时5分钟)4.学生汇报探索到的有关年历的知识。

①一年有12个月。

②每月有31天的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大月)③每月有30天的十:四、六、九、十一月。

(小月)④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⑤一年有365天,366天。

(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用什么方法算好呢?)31×7+30×4+28=365天 31×7+30×4+29=366天5.师:一年中哪月是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1)左拳记忆大小月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

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设计: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第2篇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怯生生”、“如泣如诉”、“铮铮作响”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通用19篇)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通用19篇)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通用19篇)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散步》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重视通过朗读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散步》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小事,以小见大话亲情,举轻若重道责任,文中的并列对称句式与大词小用的语言表达蕴含了浓浓的亲情与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可以理清一家四口散步的事情发展,初步体会文本体现的亲情,但对文本蕴含的责任感受不够明确与深刻,对亲情与责任感的体验也只是停留在感觉表面,不能很好地从语言表达层面去体味蕴含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赏析文本并列对称句式与大词小用语言表达特色,更深刻地体味语言表达蕴含的情味。

三、教学目标1、感知“我的”语言表达蕴含的亲情与责任感。

2、理解景物描写渲染春天气息,衬托幸福愉悦心境的作用。

3、体味并列对称句式与大词小用蕴含的浓浓亲情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四、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问答法、讲授法五、教学流程(一)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0min)1、激活生活经验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散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件很常见的小事,相信同学们都有体验过,同学们在散步的时候是什么体验呢?预设:生举手自由发言。

那么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体验跟我们的是否有所不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莫怀戚先生的《散步》。

2.我会读下列词语,并会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

(投影出示)嫩芽(nèn) 霎(shà)时拆(chāi)散熬(áo)过分歧(qí)水波粼粼(lín)委屈3.我能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信服:相信,佩服。

水波粼粼:水面分歧:十分明净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4、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预设:莫怀戚一家四口散步的小事;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谈谈对文本的初印象:相亲相爱一家人、亲情、责任、温馨等等。

2022年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2022年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2022年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让课堂融洽,使师生和谐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焦作市第十二中学王伟我想我是幸运的。

首先,在焦作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到了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是篇虽深刻却容易动人的文章,在众人的点拨下我取得了第二名这个让我惊喜的成绩;继而,省教研室慷慨扩充名额,我忝入2022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的选手之列,在我市众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执教的《荷塘月色》获得一等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的名次不靠前,为此我流过眼泪,也曾深深自责,但正如党红英老师所说,我最大的幸运在于,自己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

今年的比赛和往年不同,老师们都将眼光聚焦在了“新课改”三个字上,想弄明白何谓“新”,如何“新”。

通过反复地备课、讲课、听课,我觉得一个完美的课堂未见得非要完全脱胎换骨,标新立异,但需要具备以下“五个一”。

一个前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一方面是教学技能。

备课时最大的渴望是迸发灵感,独辟蹊径,但脑袋里空空如也,最终救命稻草总是隐藏于手边的教育教学杂志上,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作指导,我只是井底之蛙。

说到教学技能,我很佩服这次比赛的两位老师,侯胜兰老师《琵琶行》的配乐背诵声音圆润,感情到位,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如痴如醉,张建学老师小品般幽默流畅的语言,让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样的科技文也热情高涨,高雅的氛围自然熏陶出品位出众的学生。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这其中必然出现动态生成性问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便难以有效地掌控课堂,而这些都绝非一时之功,需要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

一种魄力——大胆取舍抽到《荷塘月色》,着实令我沮丧,一来课文太经典,而课改求新,二来文章处处重点处处难点,一课时远远不够,而比赛时间是40分钟,一旦超时便与一等奖无缘。

教案大改四次,无一不是因为追求面面俱到,导致了面面不到,处处隔靴搔痒。

校内优质课大赛活动方案

校内优质课大赛活动方案

校内优质课大赛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

“展教学风采,育桃李芬芳”二、活动目的。

咱搞这个优质课大赛啊,就是想让咱学校里的老师们都亮亮自己的本事,互相学习学习。

你看啊,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小妙招,这一比赛呢,大家就可以把这些好点子都拿出来分享分享,这样一来,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那不得蹭蹭往上涨啊!而且还能让那些教学方法特别棒的老师被大家看到,给其他老师做个好榜样。

三、参赛人员。

全体任课教师,不管你是教语文、数学,还是体育、音乐的,只要你在讲台上站着,就欢迎来参加这个大赛,这可是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可别错过啦。

四、活动时间与地点。

1. 时间。

报名时间:[具体报名开始日期] [具体报名截止日期]。

这报名时间可挺长的,足够老师们好好准备准备参赛的资料啥的啦。

比赛时间:[具体比赛开始日期] [具体比赛结束日期]。

这个时间段呢,咱们就会看到各位老师的精彩表现啦。

2. 地点。

各个学科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学校的教室或者功能室进行比赛。

像语文、英语可能就在普通教室里,要是美术课比赛呢,可能就在美术教室,这样也方便老师们展示自己的学科特色。

五、比赛要求。

1. 教学设计。

这教学设计可得好好写啊,老师们。

要明确教学目标,就像我们出门要知道目的地一样,教学目标就是这堂课要把学生带到哪儿去。

教学内容要合理安排,就像安排旅行路线一样,先去哪儿,再去哪儿,得清清楚楚。

教学方法也要多种多样,不能总是老一套,得像变魔术一样,时不时给学生来点新鲜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要有趣,就像电影的开头一样,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眼球。

比如说你要是教历史课,你可以从一个神秘的历史故事开始讲起。

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自然流畅,不能让学生感觉像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的。

课堂互动要多,可不能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要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把课堂变成一个热闹的讨论场。

3. 教学基本功。

教态要亲切自然,就像邻家大哥哥大姐姐一样,让学生感觉特别舒服。

黄冈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刷子李》教学设计范文(三篇)

黄冈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刷子李》教学设计范文(三篇)

黄冈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刷子李》教学设计范文(三篇)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解决词语,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3、能力目标:品味作者语言,初步体会人物速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本色朴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

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很高兴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在座的同学一起学习交流。

说来也怪我这个人对各地的方言表达挺感兴趣,比如广东话、上海话、东北话(各举若干为例)。

其实老师会的这只不过是些刁虫小计,今天老师倒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有真绝活、真本事的民间奇人。

——出示多媒体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在民俗音乐伴奏下学生带着要求快速读,完成填空:()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人称(),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徒弟()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2、启发提问:同学们对刷子李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奇(三)理解性阅读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刷子李“奇”在何处?——粉刷时的着黑装,干活后身上没有一个白点,谈生意时派头足,一天只刷一间屋子等。

3、启发提问:如果他仅仅凭装腔作势的做派,能成为作者笔下的“奇人”吗?最终是靠什么使他名声远播的,同学们还能在课文其他部分找到依据吗?——粉刷时的动作和结束后的白色衣服表明手艺绝。

老师这儿有副对联是别人送给刷子李的,可惜只有上联,不知道同学们能否为它蓄上下联。

(学生独立思考或者讨论得出答案,教师做简要点评)由学生的用词过度到下一个环节师:听到同学们精彩的回答和解释,老师不禁想到在座同学中不知有谁敢于来对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这篇文章进行欣赏、评价?(四)赏析性阅读(师:也许同学们一时很难找到突破口,这儿老师可以给你们一些参考)请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词语进行分析和品味(此环节作为主要内容):1、谋篇布局(情节的曲折、叙事的结构顺序)。

优质课一等奖《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荷叶圆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荷、珠”等12个字,会写“叶、是”等6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不同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在朗读中感受夏天的美好。

重点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快乐的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课件:配乐出现动态荷花池画面。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2.提问:荷花池(荷塘)里有什么呢?3.指导学生练习表达。

预设使用句式:(1)有……有……还有……(2)有……和……(3)什么中央有什么随机通过字理识字理解王字旁的意思,认读生字“珠”。

举动2【讲授】(二)初读课文,自认生字。

1.导语:最吸引我们的应当是这些荷叶。

2.指导书写“叶”3.发问:它们和我们平时见到的树叶有什么相同的中央,有什么纷歧样的中央?4.出示课件,指导读好第一段话。

5.教师范读课文第2-5天然段。

导语:小动物们可喜欢这些荷叶了,你听听它们怎么说的,看看它们在做些什么呢?教师范读课文。

6.自读2-5自然段。

导语:你想不想和老师一样读好这段话?自己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拼音。

举动3【讲授】(三)研究生字,流利朗读1.练习正确朗读小动物说的话,随机看图研究生字“摇、篮、停、坪”。

(1)导语:它们是怎么说的呢?出示幻灯片。

自己练读。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

(2)看图研究生字“摇”“篮”“停”“坪”,指点学生根据形旁识字,联合糊口实际识字。

2.集中研究生字“晶”“透”“翅”“膀”“蹲”“嘻”,练习正确朗读写小动物们做法的句子。

(1)导语:小动物们在做什么呢?出示幻灯片。

自己练读。

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小蜻蜓立在荷叶上,睁开透亮的翅膀。

最新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

最新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

最新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第4篇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学会观看时钟的整点与半点,并尝试探索出其规律。

2、培养幼儿学会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重点:学会认识整点与半点,并掌握其规律。

难点:能够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学会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ppt;幼儿一日生活照片;自制时钟卡片。

2、经验准备:幼儿对时针、分针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1、音乐导入:《时间像小马车》请幼儿入场。

2、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王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好朋友。

这个好朋友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见过。

是谁呢?(二)图文共读1、鼓励幼儿观察时钟钟面,大胆说出时钟钟面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发现时钟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呢?”(引导幼儿发现时钟上一共有12个数字;时针、分针、秒针以及其特点。

)2、帮助幼儿回忆时针、分针的不同点。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了时钟上有分针和时针,那哪个是分针哪个是时针呢?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引导幼儿说出长短、粗细的不同特征)(三)认识整点1、通过展示部分幼儿一日生活照片感受时间的重要性。

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

2、认识整点(1)教师通过ppt引导幼儿学会认识整点。

(2)教师通过各种时钟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出整点时间的规律。

规律: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3、请你试一试(1)教师利用实物钟表出示各种整点,请幼儿积极参与,说出时间。

(2)请幼儿当小老师随意拨出整点,小组比赛看谁先说出时间。

(四)认识半点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半点的时钟与整点时钟的不同,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出半点时间的规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整点,小朋友们仔细看这个时钟的分针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幼儿说出分针指向6)2、帮助幼儿梳理清楚:半点的时候,时针指向两数字中间时,算数字小的时间。

校内优质课比赛活动方案

校内优质课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激发教师教学创新活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我校决定举办校内优质课比赛活动。

本次比赛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激发教师教学创新活力。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4.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至2022年11月四、活动对象我校全体在职教师五、活动内容1. 教学设计:参赛教师需提交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

2. 课堂教学:参赛教师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现教学设计。

3. 教学反思:参赛教师需在比赛结束后撰写一份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六、活动流程1. 报名阶段(2022年9月1日-9月10日)各年级组组织教师报名,报名人数不限。

2. 初赛阶段(2022年9月11日-9月30日)各年级组组织初赛,选拔优秀选手进入决赛。

3. 决赛阶段(2022年10月1日-10月31日)决赛分为教学设计评审、课堂教学展示、教学反思撰写三个环节。

4. 评选阶段(2022年11月1日-11月10日)由专家评审团对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进行评审,评选出获奖教师。

5. 颁奖阶段(2022年11月11日)举行颁奖典礼,对获奖教师进行表彰。

七、奖项设置1. 一等奖:3名2. 二等奖:5名3. 三等奖:10名4. 优秀奖:若干八、活动要求1. 参赛教师需遵守比赛规则,确保教学设计的原创性。

2. 参赛教师需认真备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3. 参赛教师需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4. 各年级组需积极配合,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九、组织机构1. 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整体策划、组织实施和监督。

古诗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诗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诗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古诗词,通过一等奖教案设计,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所学古诗词的内容、作者、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背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引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播放古诗词朗诵视频或者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词(20分钟)选择一首经典的古诗词进行教学,比如《静夜思》、《水调歌头》等。

老师可以先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然后逐句解释古诗词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所学古诗词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4. 课堂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和交流。

5. 课堂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多欣赏和学习古诗词。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古诗词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学生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这样的一等奖教案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堂优质的古诗词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
参赛学科题目
The violence of nature
参赛教师王福海
山西省朔州市五中
2015年11月30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
(一)设计理论
1. To treat the information as a bridge and regard teaching with interest as a main line.
2. To create the situation as teaching means, aiming at using the language from every aspect.
(二)设计内容
1. To play the video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to lead in the text.
2. To display the pictures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the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3.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conversations and act them out.
4. To use the interests to widen their knowledge.
(三)教学应用
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best approach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the best
bridge to help the students comprehend the teaching contents well.
2. It is also the best means to train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language effectively and the most perfect platform to update the English learning methods.
二:三维目标
Knowledge aim:To get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and know the hurricane and
the tornado.
Ability aim:Use their own word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Emotional aim:To increase their awareness of being
ready to help others.
三:教学重点
1. To grasp main ideas of this passage in a very short time.
2. To learn about the disasters and say or write a
composition.
四:教学难点
1.To understand the whole passage.
2. To let students master the passage better.
Fast and The diagram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Reading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
Lead in
1.Brainstorm
3.Study by
Co-operation 2.Scan Discuss Write a composition nguage points
八:教学过程
Step 1. Pre-reading--------Lead-in
1) Show the students some pictures about the natural disasters and a video about the tornado in the USA.
2) Ask the students to name the disaster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Step 2. While- reading
1) Brainstorm
Let the students think up the verbs and the phrases which they can use to express the disasters and the expression to the response to the disasters.
2) Scanning.
A. Do a thorough reading and fill in the blanks.
B.Listen to the recording of the text and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C.Fill in the tabl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3)Studying by co-operation.
A.Match the phrases.
B.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he text.
4) Language points.
A.Try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the use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emage, ruin and destroy.
B.Ask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8 kinds of the structures of leave +object +object complement.
Step 3. Post-reading
1)Have a discussion.
Faced with the earthquake, what should we do?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dialogues and then act them out.
2) Write a composi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I will ask one student whose composition is better written to read the composition before all the other students.
In the end, as a piece of music named devotion to the love is being played,I will make a conclus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