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与《友人书》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贾逵①年五岁,明惠过人。

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

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

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

”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②,或题于扉屏③,且诵且记,期(jī)年,经文通遍。

于闾(lǚ)里④每有观者,称云振古⑤无伦。

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qiǎng)负⑥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赠献者积粟盈仓。

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舌倦,世所谓舌耕也。

”(《贾逵勤学》)【注】①贾逵(30—101):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

其父贾徽跟随大学者刘献学习儒家经传,造继父业,曾任侍中、左中郎等职。

②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木片。

③扉屏:门扇和屏风④闾里:里巷。

间,里巷的门⑤振古:自古⑥襁负:用布带子把小儿束在背上。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现代文阅读题)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无从致书以观致:__________ (2) 走送之走:__________(3)援疑质理质:__________ (4) 俟其欣悦俟:__________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先帝不以臣卑鄙C.或遇其叱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D.益慕圣贤之道孔子曰:“何陋之有?”3.请将“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直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舍,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中考文言文专练」《送东阳马生序》课内外对比阅读三篇

「中考文言文专练」《送东阳马生序》课内外对比阅读三篇

「中考文言文专练」《送东阳马生序》课内外对比阅读三篇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王冕①者,诸暨②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④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节选自宋濂《宋学士文集》)[注]①王冕:元末著名画家、诗人。

②诸暨:今浙江境内。

③挞:用鞭棍等打人。

④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

⑤韩性:元末大学者。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听妇前致词(《石壕吏》)B.录毕,走送之双兔傍地走 (《木兰诗》)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执策而临之 (《马说》)D.父怒,挞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3.甲、乙两选段最能体现宋濂、王冕好学的一个字分别是_____、____。

4.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大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请从下面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2)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见。

【参考答案】1.B【解析】A项中的“致”,前者是“得到”的意思,后者是“表达”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余幼时就喜欢研究,但家境贫寒,无法买书阅读。

于是每次都去向藏书之家借书,自己手写笔记,然后计算时间还书。

即使天气酷寒,砚台都结冰了,手指也无法弯曲,他也不敢懈怠。

写完笔记后,他会赶紧送回去,从不敢超过约定时间。

因此,许多人都会借书给他,他因此得以遍览群书。

长大后,他更加崇拜圣贤之道。

但他也面临着一个问题:没有硕师名人可以向他请教。

于是,他会趋向百里之外去拜访先达,向他请教经义。

先达德高望重,门徒弟子满了他的房间,但他从未轻视过余,余站在他左右,提出疑问和问题,俯身倾听。

即使XXX有时会严厉批评他,他的态度也更加恭敬,不敢再说一句话。

只有等到先达高兴了,他才会再次请教。

因此,即使余很愚笨,最终也获得了很多知识。

XXX两岁时就成为孤儿,家境贫寒,没有依靠。

但他有雄心壮志,把天下大事视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

有时他会熬夜读书,但感到疲惫时,他会用水洗脸提神。

即使没有足够的食物,他也会啃粥边读书。

后来,他成为一名官员,总是慷慨地讨论天下大事,甚至不顾个人安危。

但他也曾被人诽谤并贬职,被派往邓州。

XXX刻苦自励,不再重视肉食,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只是勉强维持生计。

他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该先为天下人的忧患而忧患,后为天下人的乐事而高兴。

”1.A组的词语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

2.(1)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的“假”是借的意思。

(2) “走送之”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3) “或夜昏怠”中的“或”是有时的意思。

(4)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中的“妻子”是指妻子和孩子们。

3.(1) 我虽然很愚笨,但最终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

(2) 士人应该先为天下人的忧患而忧患,后为天下人的乐事而高兴。

4.两个人幼年时的共同点是:家境贫寒和刻苦读书。

5.从这两个人的成功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要刻苦勤奋研究;(2)要广泛阅读;(3)要虚心请教他人。

甲]这段文字讲述了余早年热爱研究的经历。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题及答案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材料原文〔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

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土寇:土匪。

③角:战斗。

④洫(x):沟渠。

⑤甫:刚。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分)自谓可将兵十万【小题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3分)(1)走送之走:(2)自谓可将兵十万将:(3)会有土寇会:【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小题4】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和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和。

(2分)【小题5】结合*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题答案【小题1】自谓/可将兵十万【小题2】(1)跑 (2)率领(或“带领”) (3)适逢,正赶上【小题3】(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小题4】借书抄书打仗失败治水失败【小题5】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

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比较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比较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明〕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选自《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公全集》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含答案)送东阳马生序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

文章记述了他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以及他对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他家境贫寒,无法买书,于是他就借书、抄书、笔录书,从中汲取知识。

他还常常远赴百里之外,向名师请教,虽然受到了师傅的严厉批评,但他仍然虚心接受,不断努力,最终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耐心,就能够在求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12.请简述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

(2分)答:送东阳马生序记述了作者苏轼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以及他对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1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

(2分)答:成年后,我更加崇敬圣贤的思想道路。

14.“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3分)答: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向名师请教时的态度,即虚心听取意见,即使遭到批评也不敢反驳,等待机会再次请教。

15.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关于研究的道理?(6分)答: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以下关于研究的道理:1.即使家境贫寒,也可以通过借书、抄书、笔录书等方式获取知识。

2.要有毅力和耐心,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最终会取得成功。

3.要向名师请教,虚心听取意见,即使受到批评也不要轻易反驳。

甲、既加冠,宋濂更加向往圣贤的道路。

但他没有名师指点,也没有名人相伴,所以他前往百里之外的先达家中,向他请教经义。

先达德高望重,门徒弟子络绎不绝,宋濂站在他身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质疑,虚心求教。

即使先达有时会严厉斥责,宋濂也会更加恭敬,不敢出声,等到先达心情好了,又会再次请教。

虽然宋濂自认为愚笨,但最终还是有所收获。

乙、王羲之常常向往张芝,到他的池塘研究书法。

池水全都变黑了,这是他曾经留下的痕迹,难道这不是真的吗?王羲之虽然不能因为学问而被重用,但他曾经游历东方,穿越沧海,以山水之间来寻找乐趣,这难道不是他的真实经历吗?他的书法直到晚年才变得精湛,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得到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05《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05《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2022·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

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

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

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潘家书》)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书序。

B.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古代一般称“有才德的人”为“君子”,“犹幸预君子之列”中的“君子”则指有官位的人。

部编版《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

部编版《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康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之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楼?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国甚大也。

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有改动)【注】①稼穑(sè):指农业劳动,②训:教诲,教导(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无冻馁.之患矣_______②假.诸人而后见也_______③余朝.京师_______④是.甚可怪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___A.皆集于.此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B.不必若余之.手录吾妻之.美我者C.与.之论辨蹴尔而与.之D.言和而.色夷人不知而.不慍(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今诸生学于太学”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A.莲,花之君子者也。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一)【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宋廉《送东阳马生序》)(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不敢稍逾.约超过。

②俟.其欣悦等待。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

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

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

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

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

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日出,乃遣入塾。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才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有删改)[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

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

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答案: (二)(16 分) 6.(4 分)(1)热水 (2)破 (3)答应,同意 (4)肩负,扛 7.(3 分)B 8.(4 分) (1)(2 分)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1
(2)(2 分)十年以内正应该读书,四十年后才考虑写文章罢了。 9.(5 分) 甲文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与同舍生对比,衬托作者的勤奋好学; 乙文则通过阎正衡借书记诵、以薪换书、亲手抄书等具体事例,直接表现他的勤学品质。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B.甲文写学习条件优越的太学生们,如业不能精、德不能成,只能说明其学习方法不好。
C.甲文是赠序,目的是为了勉励马君刻苦向学,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进行劝勉和告诫。
4
D.乙文中亭林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能达到无人相比的境界,是因为他勤奋、严谨、专注。 答案:
(1)朝廷(2)给予、赠送;(3)拜见;(4)到;(5)打开、5 分(每小题 1 分。) 考查重点实词的理解。 8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石门阎正衡,字季蓉,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读之数月, 皆能记。同里某翁家有《史记》,请借不许,请就其家读之又不许。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 肩薪,乃许之。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且读且写,数月乃毕。苦下县寡陋,复游学长沙,好事 者闻其名而访之,皆谢不见。正衡喜抄书,九经、三史、老、庄、墨子、杜诗等莫不手抄。为文章峭 劲雄悍,略如半山老泉①,然不多作。尝曰:“文以达理,理不足则气不充,修辞何为?吾学未至, 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选自《清朝艺苑·顾亭林先生勤学》)
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字亭林。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③据鞍:跨在马鞍上。④注疏:注解, 注释。⑤若:像。

2023中考《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汇编

2023中考《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汇编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汇编一、引言2023年中考作文题目《送东阳马生序》,围绕经典名篇《送东阳马生序》展开比较阅读,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提示,选择一个角度或者一个话题,联系文中所描绘的东阳马生的人物形象和文中所描绘的景色特点,写一篇文章,旨在体现考生对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描写技巧和表达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在这样的作文题目下,考生可以从多维度进行比较阅读,发散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现。

二、关于《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他通过绝妙的描写手法将东阳马生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全文以赋诗、赠说、讽谏、怀古等多种写法写尽了东阳马生的人格风度与史诗般的人生悲壮,堪称杰作。

通过对东阳马生的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王之涣对于这位伟大人物的敬仰之情。

全诗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淋漓尽致,生动而真实。

三、比较阅读一:东阳马生人物形象东阳马生被塑造成一位伟大又不凡的人物。

在诗中,他“怀铅固出羽,背弃至亲。

”这些诗句表现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之情。

这一点尤为值得我们的深思。

与此东阳马生的一生,经历了诸多坎坷,并最终以悲壮的结局画龙点睛。

整个形象,饱含沧桑之感。

与此相比,我们现代社会上的许多人似乎缺少了这种果敢,在面临挫折时过于软弱,对于理想信仰持极不负责任态度。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从东阳马生身上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品质。

四、比较阅读二:东阳马生的山水人文之美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王之涣通过对东阳马生游历的描绘,将壮美的山水风景与东阳马生的豪情壮志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之句,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描写水墨山川的方式,增强了东阳马生气魄宏伟的意境。

与此我们对于自然风光的欣赏似乎也越发淡漠。

有时我们在户外,未必能够认真领会眼前美景。

在现代社会,景观式旅游胜地充斥着商业氛围,人们已经很难获得一种真正的“灵魂之旅”。

五、比较阅读三:古今中外与东阳马生的对比在全球范围内,东阳马生所象征的坚定信仰、壮丽风景的描摹和不断立志的勇气也可以在其他作品中找到。

《送东阳马生序》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课题:《送东阳马生序》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许礼靖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

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注】甲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⑵余服.官二十年()⑶四支.僵劲不能动()⑷腰.白玉之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余为.少慰余不愿为.大官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戴朱缨宝饰之.帽C.可以.处乐以.衾拥覆D.太丰则吾不敢也.......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4分)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

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

(2分)(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逸)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比较阅读汇编

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比较阅读汇编

部编版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10篇(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 《送东阳马生序》[乙]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1.解释下列短语。

①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②临池学书:临近水池处练习写字③晚乃善:到了晚年才特别好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②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那么他所擅长的书法艺术,也应该是靠自己花费精力所取得,而不是天生的3.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各表现在哪里?(摘文中原句回答)你怎么看这种学习精神?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分别表现在:“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对苦学精神赞成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

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译文:王羲之常常仰慕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送东阳马生序》(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送东阳马生序》和《与友人书》对比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和《与友人书》对比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和《与友人书》对比阅读答案《送东阳马生序》和《与友人书》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送东阳马生序》和《与友人书》的对比阅读以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用。

《送东阳马生序》和《与友人书》原文阅读[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资]盘缠。

②[审]详细。

③[稽]探究、考察。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⑥ [勉]勤勉,努力。

《送东阳马生序》和《与友人书》对比阅读题一2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4分)(1)或遇其叱咄 ( ) (2)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4)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22.划线词语意思或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2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分)《送东阳马生序》和《与友人书》对比阅读答案二21. (1) 有时摇 (2) 地方、区域等22. B (2 分)23. (1) 所以我虽然愚笨,( 但) 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和顾炎武《与友人书》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和顾炎武《与友人书》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和顾炎武《与友人书》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问②,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资:盘缠。

①审问:详细考究。

审,详细。

①稽:探究,考查。

①庶几:差不多。

①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①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媵人持汤.沃灌( )(2)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3) 同舍生皆被.绮绣( )(4)则孤陋..而难成(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从致.书以观言行一致.B.益.慕圣贤之道益.多弊少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蒙辞.以军中多务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甲】文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乙】文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不和别人交流,囿于个人的小天地里,就会孤陋寡闻或学习效果不佳。

D.【甲】【乙】两文都告诉了我们:读书要仔细并刻苦钻研书中的含义和其讲述的道理。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

同之处有哪些?(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蟬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节选自《黄生借书说》)1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B.媵人持汤沃灌赴汤蹈火(成语)C.故有所览,辄省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D.为一说,使与书俱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1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当余之从师也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B归而形诸梦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蕖》)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对比阅读理解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对比阅读理解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对比阅读理解阅读文言文片断,完成1—6题。

文段1: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文段2: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迫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深思)记。

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很多的样子)大满,素蟫(蛀虫)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珍惜)也。

(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1)录毕,走送之()(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用“ /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两处停顿。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4.选段一中有哪些语句说明作者勤奋刻苦读书的?5.选段二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书非借不能读”的?6.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两文字以后的`感受和体会。

参考答案:1.走:跑。

假:借。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3.回到家做梦的时候都想着白天借书的事,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

4.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5.现身说法,述说自己年幼时爱书,借书心切的经历,与做官后反而很少读书的态度作对比,进一步阐明观点。

(事实论据,对比论证)6.“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勉:勤勉,努力。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益慕圣贤之.道则是面墙之.士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写出作者对“先达”的恭敬态度。

B.【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C.【甲】文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D.【乙】文中“丘”指的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诚恳。

B.【乙】文谈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强调了人做学问,要认真钻研,要出门学习,与他人讨论,才能开阔眼界。

C.【甲】文和【乙】两段文字都强调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

D.【甲】文和【乙】两段文字都强调学习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开阔眼界。

均是采用现身说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分)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分)
【答案】:1.B(A到了;又B结构助词,的C来;凭D更加;增加) 2.A (有叙述写法,无议论写法) 3.D(甲文未强调学习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开阔眼界。

乙文无现身说法。

) 4. (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诗文翻译】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

如果
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探究考察,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 凭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今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李世位梁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