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摩擦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能够运用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2. 摩擦力的种类和特点3. 摩擦力的计算4. 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热身老师会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摩擦力”是什么,并用实例给出说明。
2. 知识讲授(1)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老师要注意在讲解时加入一些情绪词,例如“神奇的”、“克服困难的”等,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摩擦力的种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特点和区别,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3)摩擦力的计算教授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并在黑板上演示摩擦力的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解决实例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图像或视频演示,介绍摩擦力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制动器、磨粉机、擦窗工具等。
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也能意识到摩擦力的实用性。
3. 实验实践让学生分组设计和制作不同的摩擦器,例如滑轮、滑板、滑梯等。
带领学生通过实践,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并提高他们的手工制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4. 总结与评价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实践活动的总结,回顾本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并重新理解和回答热身活动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1.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
2. 教学过程中,老师重视语言互动,通过情绪词、生动的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实验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和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评价,帮助学生加深知识记忆,同时也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后续教学的展开。
《摩擦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精选全文完整版《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摩擦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摩擦力》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本课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也在改变或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处于弹力、重力两种力之后,又处于力与运动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对前两种力介绍完的延续又是认识阻力对运动物体影响的铺垫。
本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在阻碍物体运动的。
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好通过例证讲述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3、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
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力有关的例子。
但对于摩擦力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此而已。
《摩擦力》教案设计
《摩擦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单位。
2.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接触面积的关系。
3. 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4.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大小、影响因素以及在生活中应用。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本质。
2. 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是什么。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单位,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基本知识。
3.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讲解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控制方法。
5. 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大小、影响因素以及应用问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针对教学评估结果,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摩擦力》为主题,通过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系统讲解,使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摩擦力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物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基础,但可能对摩擦力这一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因此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教师要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2)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提高实验操作能力;(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采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摩擦力的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4)通过课后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增强他们的生活观察力和问题意识;(3)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4)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摩擦力,认识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章《力与运动》中的第三节《摩擦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分类、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以及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大小和方向,了解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大小和方向。
难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摩擦力演示仪、弹簧测力计、斜面、滑块、毛巾、砝码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斜面、滑块、毛巾、砝码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用力推桌子,桌子不动;轻轻推动,桌子能移动)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大小和方向。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力实例,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概念2. 摩擦力分类3. 摩擦力大小和方向4.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如何减小摩擦力?2. 答案:(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接触面之间的压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大小和方向掌握较好,但对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轮胎、自行车刹车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摩擦力》物理教案
《摩擦力》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分类,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区别。
3. 让学生学会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定义和计算公式。
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应用: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本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摩擦力的现象和原理。
3. 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探究摩擦力的概念:学生自主学习摩擦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 学习摩擦力的分类:教师讲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特点和区别。
4. 摩擦力的应用: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摩擦力概念、分类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
3. 评价指标:理解摩擦力概念、正确运用摩擦力公式、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摩擦力现象。
七、教学拓展1. 摩擦力的科研应用:介绍摩擦力在航空航天、汽车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2. 摩擦力与生活:探讨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运动器材、日常用品等。
3. 摩擦力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变化规律。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学》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课件:摩擦力原理演示、实例分析等。
2024年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对应章节为第五章第三节《摩擦力》。
详细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摩擦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
难点:摩擦力大小与方向的理解,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器、斜面、滑块、弹簧测力计、砝码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摩擦力实验器材(斜面、滑块、弹簧测力计、砝码),实验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摩擦力实验(如:摩擦力演示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与方向,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摩擦力大小与方向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摩擦力大小与方向的选择题、计算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摩擦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板书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3)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4)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3)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大小?(4)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分析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教学设计:摩擦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设计:摩擦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摩擦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定义2.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4.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5.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及应用实例。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本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现象。
3.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重要性。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什么是摩擦力?”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定义和计算方法。
3. 实验演示:展示摩擦力的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力实例,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以及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摩擦力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开展摩擦力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课本中有关摩擦力的章节。
2. 实验器材:滑轮、木板、摩擦计等。
3. 网络资源:有关摩擦力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量,它对于我们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很重要。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本文将设计一节关于摩擦力的教学课程。
一、引入在开始正式的教学内容之前,可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可以选择一个与学生经常接触的场景,比如推动一辆自行车,然后询问学生是如何推动自行车的。
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可能存在的力量,包括推力和阻力,并引出摩擦力。
二、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可以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演示。
准备一个光滑的水平桌面和一张纸片,让学生将纸片折叠成一个小长方体,并将其放在桌面上。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手指推动纸片,观察并记录推动过程中的感受和现象。
让学生发现推动时纸片受到的阻力,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这是摩擦力的作用。
三、理论知识讲解在学生对摩擦力有了初步认识后,进行一次针对性的理论知识讲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物体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量。
2.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间的不平整度和微小的颗粒之间相互干涉而产生的。
3.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滑动之前的阻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滑动时的阻力。
4. 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质量、物体之间的压力等都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四、实践探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摩擦力的概念,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探究的任务。
例如,拿一张光滑的纸和一根铅笔,让学生用力将铅笔沿纸面推动,观察并记录所需要的力量大小。
然后,再使用一张砂纸把铅笔尖擦磨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相同的操作,观察是否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推动。
让学生分析并总结砂纸和光滑纸之间摩擦力的差异,并提出解释。
五、拓展应用在巩固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掌握后,可以引导他们思考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列举一些摩擦力的应用场景,比如使用防滑鞋底、运动员起跑时的起跑线、机械设备的润滑等等,并让学生围绕这些场景进行讨论和思考。
摩擦 《摩擦力》教案(优秀4篇)
摩擦《摩擦力》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这4篇《摩擦力》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摩擦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摩擦力》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
初中 摩擦力教案
初中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培养学生利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2.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摩擦系数的关系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摩擦系数的关系。
2.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以及如何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摩擦系数的关系。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进而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让学生举例说明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讲解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称为摩擦力。
讲解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既可以作为动力,也可以作为阻力。
在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离不开摩擦力,如走路、开车等。
3.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一: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实验二: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实验三: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大小与摩擦系数的关系。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摩擦系数的关系。
4. 讲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讲解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压力、使用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
讲解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减小压力、使用摩擦系数较小的材料、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5. 应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自行车刹车原理、汽车防滑措施等。
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产生原因,认识摩擦力的作用。
2.技能目标:能够判断物体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并能够解决与摩擦力相关的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摩擦力的作用。
3.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2.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步骤:1.导入引入:通过观察现象,例如用一个滑板上斜面,让学生体会滑板往下滑时所产生的阻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滑板会停下来?”2.概念讲解:通过展示实物,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并师生互动讨论,确保学生理解。
3.实验探究:设置一个情景实验,在光滑的桌面上放置一个书本,然后推动书本,观察书本移动的情况。
让学生分析书本能够移动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是因为手与书本之间的摩擦力。
4.案例讨论:教师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摩擦力问题,并给出解决方式。
5.计算实践:通过教师的讲解及示范,学生进行摩擦力的计算实践,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
6.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7.小结反思: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答几个问题:“摩擦力有什么作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8.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
五、教学资源:1.实物展示:滑板、书本等。
2.实验器材:光滑桌面等。
3.教学投影仪。
六、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表现。
2.课后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通过作业情况来评判学生对于摩擦力的掌握程度。
3.学生自我评价及互评,学生组织小组间互评,并交流提出的问题和疑惑。
七、教学延伸:1.辅助教具:教师可以使用PPT和视频等辅助教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摩擦力。
初中物理课《摩擦力》教案设计
4.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摩擦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实验演示:使用摩擦力演示仪,让学生直观感受摩擦力的变化。
6.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下摩擦力的大小。
7.结果讨论: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针对不同难度的知识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充分的耐心和肯定,即使答案不完整或不正确,也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
四、情景导入
-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情景导入,增强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兴趣。
-通过互动游戏或小实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教案反思
-静摩擦力: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阻止物体开始滑动的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当物体已经滑动时,作用于物体上的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或趋势相反。
四、实验演示与学生实验
实验环节是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理解的关键,以下要点需要强调:
-演示摩擦力随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变化的实验,让学生直观看到摩擦力的变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难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及其计算。
2.实践情景引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3.知识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分类以及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实验演示与学生实验: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直观感受摩擦力的变化。
5.作业设计:题目应紧密结合实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课《摩擦力》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摩擦力》章节,详细内容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的关系、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以及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摩擦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摩擦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
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
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
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
(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1、认识什么叫摩擦。
师:关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学生回答。
师:你认为怎样能产生摩擦力请同学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请同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感受摩擦力,并体会摩擦力是帮助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学生设计实验并实践感受: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
并请学生回答。
师: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学生回答。
师:显然,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为此,需要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1)学生预测。
(2)教师点拨: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看《信息快递》,注意匀速拉动实验过程中,若要证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可以变化的想好以后,如果你需要什么,而桌子上没有的,可以由组长上来拿需要的材料。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
2.理解摩擦力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关系。
3.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分析,掌握摩擦力的性质。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滑轮、弹簧秤、滑块。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电脑。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通过一个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个物体会发生相对运动?请举例说明。
2.让学生观察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哪些?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力是怎样作用的。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摩擦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解释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3.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体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三、实验探究(25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水平桌面上放置滑轮,用弹簧秤挂在滑轮的线上,另一端挂上不同重量的滑块。
2.让学生操作实验,先不加任何重量,拉动滑轮,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再分别加上1、2、3个滑块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3.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出摩擦力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并与之前的讲解进行对比。
四、引导思考(15分钟)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3.提出问题:为什么沿着水平方向推一个物体比沿着竖直方向更容易?五、小结(10分钟)1.给出摩擦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
2.归纳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
3.掌握简单的摩擦力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摩擦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摩擦力》的概念教学设计《摩擦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
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
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对于摩擦力,学生有丰富的感知,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与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学生接受起来都不困难,但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摩擦力,学生普遍又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容易产生理解误区,如多数学生认为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但学生又很难走出这一误区,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对事物的认识方面有很大的关系,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才能正确认识摩擦力,加深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由于前面学生对探究活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本节课让学生体会探究概念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通过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3、会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九年级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九年级物理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是建立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在本文档中,将为九年级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提供一套详细的教学方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摩擦力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 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4. 运用摩擦力理解一些实际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2.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 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2.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平滑的水平桌面;2. 多种表面材料,如木板、金属板、塑料板等;3. 不同重量的物体,如书本、纸箱等;4. 物体的测力计。
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在开始新课时,可以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摩擦力的思考。
例如,可以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摩擦力的例子,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和回答。
2. 回顾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通过板书或投影等方式,回顾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
告诉学生摩擦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它的方向与两个物体相互挤压的方向相反,大小与物体之间的压力有关。
同时,指出摩擦力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
3.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提醒学生要注意物体表面的材料和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物体之间的压力。
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展示,比如使用测力计测量不同重量的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力大小,并进行计算。
4.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讲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告诉学生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当物体之间有摩擦力时,需要克服摩擦力才能使物体运动。
同时,指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5. 摩擦力的应用引导学生讨论一些与摩擦力相关的实际应用。
例如,讨论摩擦力在运动车辆和刹车系统中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对人体行走和体育运动的影响等。
人教版九年级《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力和机械三、摩擦力一、课标要求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明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并掌握减小和增大摩擦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设计思想1、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三节摩擦力,摩擦力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力之一,在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时经常出现与摩擦力有关的问题,因此,摩擦力的知识是一重点。
2、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初三级学生。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摩擦力的产生,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及摩擦的利与弊。
这些知识都不难理解,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教学手段分析本节摩擦力的教学围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采用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以帮带教,充分发挥小助手和小组合作方式,是减轻教师压力和提高同学之间互助合作,完成预定的目标任务的好方法。
充分体现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上的媒体化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借助一定的电教媒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凝聚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实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4、教具运用:电脑多媒体、实物投影仪通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将主要知识点和讲学练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实验结论及练习结果直接在屏幕上投影,通过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四、教学流程图{一}导入新课播放2003年世锦赛双人滑冠军申雪、赵宏博的比赛录像片段,从录像引入教学的中心词——摩擦力。
问题:世界双人滑冠军申雪、赵宏博比赛结束停止用力后将慢慢停下来,为什么?{二}进行新课(一)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利用桌面上的木块,让学生在桌面上推动木块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讨论: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摩擦力》教学设计.doc
《摩擦力》教案教材简析摩擦力是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力和机械》的第三节内容。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初三学生初三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有很好的观察能力。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对摩擦力的存在有一定的感觉但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还不是很清楚,不能很好的应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方向及类型。
掌握摩擦力影响因素及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并能够根据利弊分别采取措施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的重点在于能够让学生自主进行摩擦力影响因素的探究,并能够应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的难点在于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应用控制变量法来显而易见的表现出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玻璃板、毛巾、几支圆柱笔芯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黑板,粉笔教学流程一、【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义让学生上下拉动拉链的拉链,听到响声,引入摩擦力的学习。
提问:“大家上下拉动拉链,有兴趣的学生拉动拉链,听到响声。
回答:响声是由于小金属扣和拉链摩擦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力》的概念教学设计《摩擦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
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
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对于摩擦力,学生有丰富的感知,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学生接受起来都不困难,但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摩擦力,学生普遍又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容易产生理解误区,如多数学生认为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但学生又很难走出这一误区,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对事物的认识方面有很大的关系,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才能正确认识摩擦力,加深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由于前面学生对探究活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本节课让学生体会探究概念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通过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3、会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摩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对于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可以从学生对摩擦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学习、生活中事例的分析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先通过事例和实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
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由学生讨论后互相补充、合作完成。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注意学习方法的引领,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可采用边思考边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把生活与物理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压力大下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环节一情境导入,营造激情新课引入:现在我们进行一项有趣的比赛,同学们推荐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同学和力气最大的男同学进行比赛。
(学生推荐后)请两位选手登场,讲台上有一个橡胶棒(一端涂有香油),请两位选手用手向相反的方向拉棒的两端(男生手握涂有香油的一段),看谁的“力气大”,能将橡胶棒从对手中抢过来。
待女生轻松夺取橡胶棒后,教师接着问:是男生力气没有女生大吗?是谁帮助女生获得胜利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她自己,而是摩擦力。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摩擦力。
(展示课题)【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老师创设了比赛情境,从生活现象引入,巧用趣味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激奋的学习状态。
环节二生活场景,初步感知1、议一议: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2、看一看:有趣的摩擦①(播放画面1——汽车在冰面和泥地里打滑)图中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怎样解决?(安装防滑链、垫上草垫等)有趣的摩擦②(播放画面2——搬油桶,“移”重如泰山,“滚”易如反掌)3、做一做:筷子提米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你会发现什么现象?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4、想一想:摩擦力既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且如此有趣,你们想研究摩擦力的哪些秘密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后,我又创设了一系列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
环节三实验演示,“隐身力”建立概念用螺旋弹簧水平拉重物,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
弹簧被拉长了,证明了我们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
受到力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些“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些调皮的“隐身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这种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
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
总结: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摩擦力的场景后,利用该实验直观展示,借助“隐身力”,使学生本来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的摩擦力概念变得浅显易懂。
环节四实验探究、揭示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以你对摩擦力的认识,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生活中你有这方面的经验依据吗?猜想不是毫无根据的乱想,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的方法。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
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
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不着边际,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力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
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2、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学生“他的方案好在哪方面?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
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适时点拨研究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分析与认证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束后,各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
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猜想,通过实际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他们的信心更足了,学生经历的由猜想到实践验证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以后学习的科学方法,这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对他们将终生受用。
正如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所说“学校教给学生的,那应该是在若干年后,还留在学生脑海里的那些终生受用的东西”。
环节五自由辩论,交流讨论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1、自由辩论:刚才通过分类研究,学生对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摩擦有了粗浅的了解,请同学们思考: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2、交流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很多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在学生们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后,组织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参与挑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节六生活中的摩擦视频播放工业、科研、国防等各种情况下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上海已经投入运行的磁悬浮列车、气垫导轨、气垫轴承、气垫船、滚动轴承等)【设计意图】通过“开眼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热情。
1、物理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获得体验。
科学探究在需要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
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而这些不属于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可称为经验知识或默会知识。
这类目标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能够学会,而是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获得的。
因此,科学探究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亲历过程,才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摩擦力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已。
本节课,我力求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收集、分析、解释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
2、作为我们物理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收获”不仅是指学到了什么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即使是失败了,学生经历情感上的波动,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学生失败后会反思,会进行再实践,再验证,这也是他们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