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合集下载

街道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街道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街道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通过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CHAPTER
02
改革主要内容
推行聘用制
公平竞争
通过聘用制,员工需要经过公平竞争才能获得岗位,这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对每个岗位进行客观评价,以确定其重要性和价值,这有助于提高员工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03
实行岗位管理
02
01
03
薪酬体系
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让员工的薪酬与工作表现挂钩,这有助于激励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建立激励机制
01
奖励制度
建立奖励制度,对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这有助于激励员工更好地工作。
调研与制定方案
宣传与动员
逐步推进
实施效果
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改革,我们优化了岗位设置和职责划分,使员工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了工作效率。
激发了员工积极性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我们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了提高。
提升了管理水平
通过改革,我们完善了管理制度和流程,提升了管理水平。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了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
加强员工参与
加强沟通与宣传
CHAPTER
05
相关建议与配套措施
加强对街道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监督指导
上级部门应加强对各街道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调研和指导,确保各项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对上级部门的建议
建立改革工作考核机制

我国人事制度变革历程

我国人事制度变革历程

我国人事制度变革历程我国人事制度变革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开始进行人事制度改革。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以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为主,包括建立和完善人事制度、改进人事管理方法等。

这些改革旨在通过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系统,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事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1994年,我国开始启动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以人事制度建设为核心,包括建立现代人事制度、培养和选拔人才、完善薪酬制度等。

这些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套科学、公正、有效的人事制度,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4年,我国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以人事管理为重点,包括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等。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人事管理的效能和服务水平,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和要求。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第四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以人事制度创新为核心,包括推行岗位分类管理、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实行公开竞争招聘等。

这些改革的目标是打破行政等级的束缚,鼓励创新和活力,实现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总体来说,我国人事制度变革历程经历了从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到人事制度建设、人事管理改革再到人事制度创新的发展阶段。

这些变革的目标是适应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人事管理的效能和服务水平。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我国的人事制度将进一步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支持。

某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验材料

某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验材料

某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验材料某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验材料20__年以来,××县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块实施、逐步到位”的总体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__年末,全县实有事业单位XXX个、在编人员3XXX人,分别比20__年的XXX个、4XXX人减少XXX个、1XXX 人,减幅分别达33.9和29.5。

通过改革,我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活力倍增,发展态势良好。

一、坚持一个取向,理顺和精简机构设置按照“行政性管理事务规范化、法制化,社会性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取向,20__年我们对全县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县直部分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20__年对乡镇原有的“七站八所”职能进行归并,撤销了部分机构,压缩了编制;20__年以来又对教育、卫生、林业、农业等延伸在乡镇的事业机构收归县管,理顺了管理体制,同时对乡镇机构的非在编人员进行了全面清理清退,通过重新定责核编、因事定编、以编定岗、核编到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由XXX个减少到XXX个、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由XXX个减少到XXX 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XXX个减少到XXX个,累计分流安置人员达1400余名,从根本上激发事业单位内部活力。

二、坚持两个分离,构建新的工作格局一是推进政事分离。

按照还政于政、还事于事的原则,在改革中科学合理划分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职能,将党政机关承担的辅助性、技术性和服务性工作交由事业单位承担;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职能收归行政机关承担。

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原XXX个乡镇事业单位全部转制注册为新的服务组织,脱离了与政府的隶属关系,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三农”服务新机制。

二是推进事企分离。

对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已具备市场化条件的事业单位,全部改制为企业。

对一些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交叉的单位,将其经营性职能剥离,推向市场。

我们采取出让产权、出让特许经营权、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扶持资金等多种方式筹措改制资金500多万元,将全县XXX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全部改革到位,共盘活资产5000多万元,创造就业岗位XXX 个。

人事制度历年改革

人事制度历年改革

人事制度历年改革人事制度是指对企事业单位员工的招聘、考核、培训、晋升、薪酬、福利等相关规定和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变革,人事制度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下面是对人事制度历年改革的700字的阐述。

人事制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改革。

最早的人事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会,那个时候的人事制度基本上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依据,讲究世袭和封建等级制度。

随着农业社会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人事制度开始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初期,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发展,人事制度也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在管理体制上进行的,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人事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人员编制、工资福利、晋升考核等多个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科学和规范的人事管理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阶段,人事制度也随之进行了重大改革。

这次改革的核心在于完善企业员工的薪酬福利制度,打破了以籍贯、家庭出身、政治背景为唯一条件的招聘和晋升体系。

这次改革使得人事制度更加公正、公平,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1世纪以来,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人事制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改革。

一方面,企业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人才选拔方式,例如面试、考试、评估中加入了心理测试和沟通能力测评等。

另一方面,企业也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发展通道。

此外,人事制度改革还包括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

例如,制定和完善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保障员工的权益和福利。

还有一些特定行业的人事制度改革,例如医院、学校等,他们往往有不同于一般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人事制度。

人事制度的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通过改革创新,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效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事制度的改革还将不断进行,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和员工的需求。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践中的经验与启示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践中的经验与启示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践中的经验与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也逐渐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

2023年,我国已经完成了一次全面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模式,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使得改革的效果不断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

为何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因为人才是任何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健全的人事制度可以帮助单位更好的筛选和留用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一点对于事业单位尤为重要,因为事业单位一般不以资金为导向,更多的以服务为导向,员工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对于工作效率和质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具体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人事制度体系,包括人才引进、选拔任用、培养激励、考核评价等环节,这些环节都要严格按照科学规范操作。

其次,要注重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只有注重人才发掘,才能吸引有才华、有潜力的人才加入到事业单位中来,为事业单位贡献力量。

再次,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归属感,让员工在个人发展和事业发展上都能够实现共赢。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

首先,人才队伍质量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存在人才流失、人才匮乏的问题,难以吸引高素质、优秀人才来投身事业单位。

其次,人事制度不规范的问题。

很多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落后、不够规范,导致了人事管理不科学不健全,存在着不合理的人事任免以及腐败现象。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创新人事制度,建立科学完整的人事管理体系,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最后,关于未来的展望,我们可以看到人事制度改革将继续深入,涵盖面更广,适应性更强,建立一套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人事管理体系。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项改革,能够振兴人才大国,推进我国事业单位发展,为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谷龙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谷龙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加强绩效考核
创新举措
将员工的工作表现与工资待遇挂钩,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激励员工更好地发挥工作积极性。
实施绩效工资
建立职业发展通道
强化培训机制
推行公开招聘
根据员工个人能力和专业特长,建立职业发展通道,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对员工进行分类、分层次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培养人才
在稳定现有业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业务领域,向多元化发展。
拓展业务领域
THANKSFOR
感谢您的观看
WATCHING
在改革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制定方案、宣传动员、组织实施等步骤。
未来展望
将继续关注人事制度改革的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
持续优化
将引入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进一步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引入新技术
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所需人才,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增强单位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CHAPTER
04
工作成效及亮点
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员工素质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服务意识。
鼓励员工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和职称水平,增强员工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培训、学习交流等活动,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
完善激励机制
改进方向
CHAPTER
06
总结与展望
工作总结
背景介绍
本次改革涉及了岗位管理、绩效工资、招聘制度、培训制度等多个方面。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对于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改革历程30年来,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初步探索、逐步深入、制度创新几个发展阶段,经历了由单项到综合、由点到面的逐步深化过程。

初步探索阶段(从1978年到1987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顺应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恢复职称评审、扩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自主权,对聘用制进行初步探索。

为满足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一些事业单位开始探索聘用合同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事业单位急需人才的矛盾,调动了一部分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深入发展阶段(从1988年到1992年)。

这个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下放权力,扩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自主权,聘用制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实行聘用制的不单纯局限于新补充干部,而是扩大到事业单位的各类人员.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都试行了各种形式的聘用制度,一些改革力度比较大的地区,还对事业单位的全体人员进行了聘用合同制的试点。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阶段(从1993年到1998年)。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特点,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

1995年原国家人事部和中编办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会议—-郑州会议,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在总结前一阶段事业单位聘用制经验的基础上,把聘用制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制定出台事业单位聘用制管理办法。

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上海、江苏、安徽、文化部、北京市科委系统和文化系统、中科院等十几个地方和部门出台聘用制管理规定,大部分地区的事业单位都不同程度实行聘用制度。

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的新阶段(从1999年至今)。

这个阶段国家全面研究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问题,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发展进程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发展进程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发展进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解放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主要是以国家机关人事制度为基础构建起来的。

具体来说,人事选拔以政治标准为主,注重考察政治表现和政治面貌,而忽视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

此外,人事管理也比较简单,主要是面向内部进行招聘和升迁,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到2000年前后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具体来说,人事选拔开始注重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出现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现象。

此外,考务分离制度的推行,打破了政府机关人事制度的垄断,提高了选拔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另外,人事管理也逐渐规范化和科学化,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

第三阶段是2000年后到现在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具体来说,人事选拔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注重考察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和潜力,而不仅仅是考察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此外,人事管理也开始注重科学化和人性化,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能力提升。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事招聘和管理也逐渐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高了效率和效益。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由政治标准为主到专业素质为主的转变,由内部选拔到社会公开招聘的转变,由简单管理到规范科学管理的转变。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提高选拔和管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求。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发展历程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发展历程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发展历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建国初期,由于国家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建立比较紧迫,人事制度还比较简单。

当时,人事管理主要由党委负责,党的干部任免权力比较大。

1967年,人事制度进一步加强,成立了中央工作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全国各级干部。

1978年,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首先,人事管理的权限逐渐由党委转移到了事业单位自身或政府相关部门。

197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事业单位工作条例》,明确界定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同时,确立了人事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加强了事业单位的自主权。

其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目标是选拔和使用能人,建立公正、科学、高效的人事管理体制。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从1984年开始,我国逐步推行了公务员制度改革,推出了公开招聘和公务员考试等一系列制度。

公务员制度的推行不仅使人事选拔更加公正和透明,还提高了人事管理的效能。

再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还包括了培训和职称评聘制度的建立。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出了人才培养和职称评聘的任务。

事业单位通过培训和职称评聘的方式,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了事业单位的整体能力。

最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2005年修订的《公务员法》进一步规范了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明确了事业单位的职责和义务,强调了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建设。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从党委管理到自主管理,从简单管理到科学管理,从单一选拔机制到多元选拔机制的转变。

这个历程中,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体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需求。

人事制度改革40年

人事制度改革40年

人事制度改革40年人事制度改革是指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和优化的一系列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国的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由集中管理转变为分权管理,以及由行政化管理向人性化管理的转变,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人事制度。

这种制度下,人才流动和配置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度较低,效率也相对较低。

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原有的体制障碍,实行了市场经济导向的人才流动和配置机制。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招聘合适的人才,并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了公务员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发生了变革。

从原来的行政性管理转变为涉及公共利益保障和公共服务提供的管理。

人事制度改革使得公务员管理更加规范化,依法行政的原则得到了更好的贯彻,从而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也增强了政府治理的能力和公信力。

再次,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改革,中国建立了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在人才流动和配置上实行了市场化的机制。

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灵活的用工形式,提高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灵活运用能力,使得用人单位更加注重人才的能力和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满意度。

最后,人事制度改革也推动了员工福利的提高。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企业福利待遇较低,缺乏保障性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较低。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行,企业开始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高了员工的工资福利水平,逐步建立了职称评定、职业培训、年金养老等一系列的福利制度,使得员工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总之,中国的人事制度改革在过去的40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改革,中国在人权保障、市场经济发展、公务员管理、人力资源配置以及员工福利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相关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相关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相关改革发展历程作者:俞贺楠来源:《人事天地》2015年第04期一、事业单位概念界定事业单位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社会组织。

关于事业单位的界定,可追溯到建国初期对事业单位的表述及具体提法。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关于1954年国家决算和1955年国家预算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事业单位”一词,此后,事业单位的概念得到普遍使用。

1963年,国家编制委员会《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中对事业单位的定义是:“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

1965年,国家编制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划分国家机关、事业、企业编制界限的意见》(草案)中对事业单位作出了如下表述:“凡是直接从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文化生活等服务活动,产生的价值不能用货币表现,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单位,列为国家事业单位编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关于事业单位的界定也处于不断发展中,1998 年《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4年修订)中具体规定为:“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我国《宪法》《民法通则》都明确将事业单位划归为社会组织。

学术界对“事业单位”概念的界定和认识尚不统一,具体包括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成思危主编的《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中把事业单位定义为:“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各级政府、企业法人、社团法人或公民个人出资以及上述法人和自然人的某种合资形式依法举办的,依法自主运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独立法人。

”①黄恒学在《中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把事业单位定义为:“特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实行经济核算,提供非物质生产和劳动服务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的单位,例如学校、医院、研究机构等。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与操作实务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与操作实务
• 其他担负管理任务的职员岗位数量按照机构编制部门 核定的编制和下列规定确定:按副县级及以上管理的 事业单位,七、八、九级职员岗位比例为3:3:4;按 科级管理的事业单位,七、八、九级职员岗位比例为 2:3:5;按副科级管理的事业单位,八、九级职员岗 位比例为3:7;其他事业单位不设置七、八级职员岗 位。
(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政策
管理岗位 一级职员 二级职员 三级职员 四级职员 五级职员 六级职员 七级职员 八级职员 九级职员 十级职员
对应关系 正部级 副部级 正厅级 副厅级 正处级 副处级 正科级 副科级 科员 办事员
专业技术岗位 一级 二级 级 九级 十级 十一级
(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政策
专业技术三级岗位的任职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具 有下列条件之一: (1)“省级劳动模范”以上荣誉称号获得者; (2)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3)市级(设区的市,下同)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4)市级拔尖人才; (5)符合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以及行业对专业技术三 级岗位任职条件具体规定的; (6)其他在科技进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 取得重大成就,做出重大贡献,同行公认的市内一流人才 。
(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政策
• 具体政策: • 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
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纳入机 构编制部门管理、依法登记(备案)的事业单位,包 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 费自理的事业单位。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 • 岗位设置管理的对象:事业单位中与之建立人事关系 的、在编在职的正式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职员 )、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岗位设置管理中 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 有关规定执行。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与发展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与发展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与发展一、事业单位定义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它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文化、农业、交通、城市公用、体育等领域和社会福利、社会中介、机关附属等行业。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配管理体制。

(二)目标建立一个体制、建立一套制度、形成一种机制、实现三化。

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科学分类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有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建立适应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各自岗位规律的管理制度,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基本思路:脱钩、分类、放权和搞活(四)主要任务1、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2、改革分配制度;3、妥善安置未聘人员4、加强管理和监督。

三、改革范围、对象及主要内容(一)范围及对象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及其与之建立人事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1、改革用人制度(1)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2)逐步实行公开招聘和考试制度;(3)建立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4)改革用人方式2、建立和完善聘后管理制度(1)建立和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考核测评机制;(2)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建立解聘和辞聘制度。

3、建立灵活多样的内部分配制度(1)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资管理办法;(2)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改革试点。

4、建立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制度(1)鼓励人才合理流动;(2)采取多种形式安置未聘人员;(3)制定未聘人员分流政策;①内部待岗②提前退休③病退④辞职四、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历史进程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也在不断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

贵州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回顾

贵州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回顾

贵州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回顾事业单位聚集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具有工作人员数量多、从事的行业多、专业技术人员多等特点,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基础和骨干力量,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从2000年7月启动,至今历时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按照“脱勾、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结合本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未聘人员的安置等方面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按照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2000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批准贵州工业大学、贵州电视台、省建筑设计院、省化工研究院、省水电勘测设计院、省人民医院等等六个省属事业单位开展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贵阳市、黔东南州等部分市、州、地相继开展了人员聘用制度试点工作,到2002年年底试点工作基本结束。

2003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各市、州、地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试点,并有计划地在面上逐步推开。

到2007年年底,全省完成人员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达52%左右,已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达68.2%以上。

其中: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黔西南州、六盘水市的事业单位已基本完成科学设岗、竞争上岗、签订聘用合同工作,现正在进一步完善聘后管理工作。

另外的几个地(州)正在结合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实施,力争2008年底前基本完成人员聘用制度工作。

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

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

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人事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

以下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历程概述:1978年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标志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起步。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事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恢复和改进以前的工作制度,如恢复招聘和晋升的原则,重构工资制度,恢复员工培训和评估等。

19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采用市场经济和外资引进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人事制度改革的进展。

企业改革成为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开始竞争,招聘和考核人员的标准更加注重能力和绩效。

1994年,中国出台了《劳动法》,这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法律框架。

该法律明确了雇佣和解雇的规定,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鼓励了公平和合法的用人机制。

这个法律的实施为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准则。

2008年,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府部门开始推行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并对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探索。

这些改革涉及到薪酬制度的改革、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用工方式的改革等多个方面。

2015年,中国发布了《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这是迄今为止人事制度改革的最新指导性文件。

方案提出了人才评价、激励、流动等一系列重要改革任务,并提出了一些关键的原则和要求,如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强调公平和激励机制等。

2018年,中国政府宣布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包括大幅度减少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的部门和职位,建立更加简洁高效的人事制度。

需要注意的是,人事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同阶段的改革都有各自的目标和重点,但都是为了适应和推动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人事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打造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为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持。

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历程

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历程

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历程人事制度改革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环节。

中国的人事制度改革也是一样,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历程。

中国的人事制度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适应新时代的人事制度。

于是,1989年,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开始了。

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竞争的人事管理制度,以提高人才选拔和使用的效率和科学性,解决人才配置不合理和人事决策不科学的问题。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3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些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要求。

该决定强调了加强人事制度改革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民主性,推动人事制度改革与其他改革相衔接,促进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下属机关、团体等各个环节增强改革意识,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2012年,中国国务院印发了《人事制度改革行动方案》,总结了过去几年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明确了今后的改革方向和重点。

该行动方案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优化管理、激发活力、增强竞争等重要任务,旨在打破行政垄断,建立更加开放、竞争的人才市场,促进人材的自由流动,加强人事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到2018年,中国的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明确提出要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此后,中国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总的来说,中国的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初创期到充实发展的过程。

从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竞争的人事管理制度,到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优化管理、激发活力、增强竞争,再到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中国的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不断完善,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与启示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改革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过去的事业单位制度在一些方面表现出了不少问题,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将探讨一些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与启示,以期对未来的改革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改革思路要先进事业单位改革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认清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在改革初期,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改革经验,学习借鉴他们成功的做法。

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国情,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避免盲目性和简单模仿。

改革思路要立足于事业单位自身,注重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改革内容要全面事业单位改革不能仅仅满足于体制的调整,还要包括组织结构、人事制度、薪酬机制、绩效评估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改革内容要全面、系统,注重整体推进,避免割裂改革,造成改革效果的不连贯。

特别是在人事制度和薪酬机制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让人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和激励。

三、改革要注重内外兼顾事业单位改革既要注重内部管理的改革,也要顾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在内部管理方面,要严格规范组织运行,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中,要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和协作,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只有内外兼顾,才能够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改革要注重人才培养事业单位改革中,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在改革的初期,我们要努力培养一批有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吸引和引进更多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为事业单位提供更加优质的管理和服务。

人才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和驱动力,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五、改革要注重监管机制事业单位改革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监管机制要具备相应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适应不同事业单位的需求。

同时,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和评估,实现科学管理。

深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历程与设计

深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历程与设计

深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历程与设计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深圳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圳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设计。

本文旨在探讨深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与设计。

一、历程1. 初期改革(1980年代-1990年代)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1990年代初期,深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初期阶段。

此时的改革主要是引入了市场化机制,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激励机制,同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

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还是在试点范围内进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应深圳经济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

2. 深化改革(2000年代-2010年代)进入21世纪,深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重点是在干部人事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引入了竞争性选拔机制,取消了简单的等级晋升制度,实行了岗位竞聘、职务层级制度,并加强了对干部进行选拔和培养。

此外,还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将劳动市场化和绩效考核紧密结合起来,以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3. 现代化改革(2010年代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深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逐渐转向现代化改革。

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引入了更加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

比如,建立了全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人事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建立了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加强了培训与发展机制,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二、设计1. 引入市场化机制在深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引入市场化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素。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岗位竞聘和薪酬激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评估是深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可以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定量评估,从而实现员工的激励和考核。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对策建议
建立健全人事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体制,完 善人才流动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
优化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应该优化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以 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薪酬体系,激发员工的积极 性和创造力。
加强公开透明招聘制度
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公开透明招聘制度,确保招聘 过程的公正公平,选拔优秀人才。
改革历程
1
初步探索阶段(20世纪末-21世纪初)
2
分类推进阶段(21世纪初-2012年)
3
全面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
02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 主要内容
推行聘用合同制度
合同签订的灵活性
通过推行聘用合同制度,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更加灵活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与员工签订合同,增强了双方的选 择权和自主权。
THANKS
岗位评价与考核
事业单位建立了科学的岗位评价体系,对员工的业绩和能力进行 客观评价,为员工晋升、奖惩等提供依据。
增强员工归属感
岗位管理制度的实施,使得员工更加了解自己的职责和权利,增 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保障员工权益
0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为员工在退休后提供了一定的生活
激励与约束机制
聘用合同制度引入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员工的工作 表现和业绩与合同续签、奖惩等挂钩,激发了员工的工 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促进人才流动
聘用合同制度的实施,使得事业单位员工不再是“铁饭 碗”,员工之间的竞争和流动性增强,有利于优胜劣汰 ,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实行岗位管理制度
岗位分类与分级
事业单位按照岗位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等对员工进行分类 管理,实行岗位分级,使得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贵州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回顾

贵州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回顾

贵州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回顾第一篇:贵州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回顾贵州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回顾事业单位聚集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具有工作人员数量多、从事的行业多、专业技术人员多等特点,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基础和骨干力量,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从2000年7月启动,至今历时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按照“脱勾、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结合本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未聘人员的安臵等方面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实施岗位设臵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按照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2000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批准贵州工业大学、贵州电视台、省建筑设计院、省化工研究院、省水电勘测设计院、省人民医院等等六个省属事业单位开展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贵阳市、黔东南州等部分市、州、地相继开展了人员聘用制度试点工作,到2002年年底试点工作基本结束。

2003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各市、州、地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试点,并有计划地在面上逐步推开。

到2007年年底,全省完成人员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达52%左右,已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达68.2%以上。

其中: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黔西南州、六盘水市的事业单位已基本完成科学设岗、竞争上岗、签订聘用合同工作,现正在进一步完善聘后管理工作。

另外的几个地(州)正在结合开展岗位设臵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实施,力争2008年底前基本完成人员聘用制度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2010年03月11日00:44中国人事报【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
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对于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改革历程
30年来,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初步探索、逐步深入、制度创新几个发展阶段,经历了由单项到综合、由点到面的逐步深化过程。

初步探索阶段(从1978年到1987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顺应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恢复职称评审、扩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自主权,对聘用制进行初步探索。

为满足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一些事业单位开始探索聘用合同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事业单位急需人才的矛盾,调动了一部分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深入发展阶段(从1988年到1992年)。

这个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下放权力,扩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自主权,聘用制实施范围逐步扩大。

实行聘用制的不单纯局限于新补充干部,而是扩大到事业单位的各类人员。

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都试行了各种形式的聘用制度,一些改革力度比较大的地区,还对事业单位的全体人员进行了聘用合同制的试点。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阶段(从1993年到1998年)。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特点,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

1995年原国家人事部和中编办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会议--郑州会议,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在总结前一阶段事业单位聘用制经验的基础上,把聘用制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制定出台事业单位聘用制管理办法。

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上海、江苏、安徽、文化部、北京市科委系统和文化系统、中科院等十几个地方和部门出台聘用制管理规定,大部分地区的事业单位都不同程度实行聘用制度。

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的新阶段(从1999年至今)。

这个阶段国家全面研究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问题,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1999年,原国家人事部在天津召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会议,初步确定了改革的目标任务。

200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出台,明确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向和总体要求。

随后,中组部、人事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对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

200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为事业单位试行聘用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

针对各地各部门在试行聘用制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制定了试行聘用制度的政策解释和与之相配套的工资待遇处理意见。

2003年底,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

2004年3月,原国家人事部选择确定了地域上各具代表性、行业上具有典型性、改革内容上各具特点的15个试点联系点。

2006年10月,原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

2008年3月,国务院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并在5个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改革成就
回顾30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奋斗历程,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认真贯彻“党管人才”
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改变大一统的干部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新模式。

通过改革,基本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配套措施完善的科学分类的管理体制,建立一套符合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人才成长规律的管理制度,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2002年,《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出台,标志着一种新型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开始建立,标志着我国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人事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形成。

截至2007年10月,全国已有75.6万个事业单位(占总数的60%)和2045万名工作人员(占总数的70%)实现了分类管理和聘用制。

改变人事管理缺乏政策法规的状况,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体系。

30年来围绕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从国家到地方,都先后制定出台了梯次配套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规定。

党中央、国务院及原国家人事部等制定出台了与《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相配套的10余个文件。

内容涵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人员聘用、合同管理、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工资分配、考核奖惩、辞职辞退、养老保险等方面,使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有章可循。

改变人事管理活力不足的状态,初步建立了科学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从设计、实施到完善,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身份管理终身制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制度的内在机制通过改革的实施和制度的落实已逐步发挥作用。

主要表现在:在人员“进口”上,公开招聘成为事业单位进人的主渠道。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目前,全国大多省、市均实行了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

在队伍的“楼梯口”,竞争上岗全面推行,引入了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充分体现平等竞争。

在工资分配上,实行绩效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做到按岗定酬、薪随岗变,改变以往分配“大锅饭”的局面。

在平常管理环节上,考核作为激励机制的重要方式得到很好坚持和应用。

此外,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建立完善,维护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改革经验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在解放思想中形成的认识成果,为开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新局面、实现新突破奠定了思想基础。

必须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相适应。

必须站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去谋划布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相配套,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相协调。

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有发展,改革才能有生命力。

必须吸收和借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要善于引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

必须坚持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对原有制度中合理正确的内容,如党管干部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必须继承发扬,
不断加以改进完善;对那些不合时宜的管理制度,如单一的管理模式等,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人事制度的改革创新,涉及很多人的利益。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做到总体目标与分步实施相统一,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改革的力度与职工的承受度相协调,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系吉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局长、市编办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