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浅层地震勘探(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实验地点实验成绩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第一章序言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第五章数据处理5.1反射波数据处理5.1.1 原始记录5.1.2 道均衡5.1.3 一维滤波5.1.4 二维滤波5.1.5 抽道集5.1.6 速度分析5.1.7 动校正5.1.8 水平叠加5.1.9 混波5.1.10 时深转换5.1.11 数据输出5.2 折射波数据处理第六章解释推断第七章结论与建议第八章报告附图第一章序言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
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
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VISTA。
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第二章: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及工作的完成情况2.1 实习的目的及要求1、学习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装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区一部分物理点的测量工作。
2、学习和掌握多种地震分支方法的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技术,并能处理野外出现的一般故障问题。
如何进行浅层地震勘测和地壳运动监测
如何进行浅层地震勘测和地壳运动监测地震是地球表面因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球巨大振动的现象。
地震的频发给人类的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对地震的勘测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浅层地震勘测和地壳运动监测。
首先,浅层地震勘测是指对地壳浅部(一般为地壳表层0-30公里深度范围内)进行勘测的科学技术。
浅层地震勘测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地下地层结构、地震活动区域、地震带等信息,以便对地震活动进行预测和灾害防治工作进行规划。
浅层地震勘测主要采用地震仪器进行观测,常见的合成孔径雷达、地震仪、地震勘探仪等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实地勘测。
浅层地震勘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地震活动区域的确定。
通过对历史地震的统计分析和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的探讨,可以初步确定地震活动的区域范围。
然后在该区域内进行密集的地震仪器观测,记录地震波数据,通过对地震波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进一步确定地震活动的区域范围以及地震带线。
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地下地层结构的研究。
地下地层结构的复杂性直接影响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的破坏力。
因此,对地下地层结构进行研究,可以为预测地震强度和地震灾害程度提供科学依据。
通常,浅层地震勘测利用地震仪器在地表以上布设一系列地震仪,记录并分析地震波的传播情况,通过地震波形的振幅、频率、传播速度等参数来推断地下地层结构。
此外,地震波速度的测量也是浅层地震勘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当发生地震时,地震波会在地震仪的记录上产生一系列震型,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震型的变化,可以推断地下地层结构的构造。
另一方面,地壳运动监测是指对地壳的运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研究的科学活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由于板块运动、地壳应力分布和人类活动等原因而引起的变形、抬升或下沉的现象。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监测地壳运动对于地震预测、灾害防治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壳运动监测主要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技术来实现。
GPS利用卫星和地面接收站之间的信号传播时间差来计算接收站的位置,从而确定地壳运动和地壳变形情况。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浅层地震勘探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浅层地震勘探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方法来预测和防范地震。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浅层地震勘探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浅层地震勘探是指在地表附近进行的地震勘探,其勘探深度一般不超过几百米。
这种勘探主要通过测定地壳中不同层次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反射特征,揭示地下结构的性质和分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测绘技术的发展使得浅层地震勘探变得更加精确和可行。
首先,浅层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工具是地震仪和地震传感器。
地震仪可以测量地震波的振动频率和振幅,而地震传感器则可以记录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特征。
这些工具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获取地震波的数据,从而揭示地下结构的信息。
其次,测绘技术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震波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我们可以重建地下结构的模型,并识别出不同地层的边界和性质。
这种地下结构的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震活动的机制和演化规律,进而为地震预测和防范提供依据。
此外,在浅层地震勘探中,测绘技术还可以辅助其他地质勘探方法的应用。
例如,通过利用测绘技术的高精度地形测量数据,可以更好地确定地震源的位置和规模。
这对于预测地震的强度和破坏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测绘技术在其他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测绘技术可以用于地基勘探和土地规划,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合理布局。
在资源勘探中,测绘技术可以用于矿产和石油勘探,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度。
然而,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浅层地震勘探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地球内部的结构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地震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勘探方法和技术需要针对不同地质环境进行调整和改进。
其次,勘探成本较高,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
在某些地震活跃区域,由于政治因素等原因,勘探工作也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浅层地震勘探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结构的性质和分布,并为地震预测和防范提供依据。
DB37
ICS 91.120.25P 4DB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 XXXX—2018DB37/ XXXX—2018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地震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山东省工程地震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时军、张干、王志才、王纪强、葛孚刚、王红卫、李霞、许洪泰、王子豪、崔娜、韩立强、姚思思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山东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山东省辖区内区域性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
山东省辖区内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应遵循本规范。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 17741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T 18207.1 防震减灾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7740 地震震级的规定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 83-2011 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DZ/T 0286-201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T 50269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DZ/T 0170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073-2016 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GB/T 36072-2018 活动断层探测GB 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909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山东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条例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建设项目区域化评估评审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84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震构造seismic structure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
3.2 活动构造active structure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
地震规范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震勘查的设计、施工、记录质量评价和资料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写、审查与评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目的任务探测深度在几米至数百米范围的浅层地震勘查工作。
在工作中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还应符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950-9l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Dz/T 0076-93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3总则3.1应用领域3 1 1工程、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a)测定覆盖层厚度及基岩界面起伏形态;b)测定基岩岩岩性及风化层厚度的变化;c)测定隐伏断层、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及展布方向;d)测定砾石层中潜水面深度和地下含水层分布;e)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f)划分松散沉积地层层序;g)滑坡及塌陷等灾害地质调查;h)地质填图;i)地质基础检测和岩士弹性力学参数测定等。
3.1.2区域和场地稳定性调查段评价。
a)进行岩体及场地土分类;b)计算场地卓越周期;c)判定砂土液化势;d)场地土地震效应分析和反应谱计算;e)地震烈度小区划工作中局部构造的调查等。
3 1 3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及其他。
a)浅层油气和煤田的勘查和开发,b)铀矿床勘查;c)地热资源勘查;d)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勘查;e)建筑材料资源勘查;f)油气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带和降速带测定;g)古代遗存及地下埋设物探测等。
3 2应用方法及探测能力3 2 1进行浅层地震勘查工作设汁时,应根据各方法的探测能力,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条件.合理选用适用的折射波法、反射波法、直达波法和瑞雷波法。
各种方法在层状和似层状介质条件下应用,可得到较好效果。
在地质构造复杂、弹性波激发接收条件差、振动干扰大的地区,应用效果变差.甚至难以得到预期效果。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教学实验实习,目的是使同学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掌握,了解浅层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浅层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1、使用浅层物探设备对xx 场地进行实验,掌握浅层地震物探技术方法2、使用Geogiga 软件对所采集数据的资料处理(反射波法)三、实验原理3.1 地球物理条件地下介质内部存在波的波阻抗是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的乘积。
具有一定厚度的地层与相邻地层存在有波阻抗差异时,才具有开展浅层地震勘探的前提。
只要波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分界面,就会有反射界面。
表3.1中分别列出了岩土介质中的波速、平均密度以及波阻抗的变化范围。
XXXXXXX 学校实验报告表3.1 几种岩石的波阻抗第四系覆盖层与基岩、砂与粘土、砾石层与粘土、砂层之间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和波速差异,各层具有一定的厚度时,均可形成反射界面;有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情况时,在断层面上会产生断面波、弯曲界面上会产生回旋波、在断点和尖灭点上会产生绕射波等,所以来自断层面或特殊地质构造面上的反射波会有明显异常;当疏松的覆盖层或风化带饱含地下水时,其波速将会明显地增大,对与P波来说,潜水面就是一个明显的波阻抗界面;一般基岩各风化层间从上到下通常具有速度和密度递增的趋势,多数情况下基岩风化层存在3~4个速度或波阻抗界面,这些界面常与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界面相一致或相接近;以上地质条件均为地震勘查提供了物理条件。
3.2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方法中的一种。
在地表向下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弹性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地震勘探仪器记录这些反射地震波。
由于反射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振动强度和波形将随着通过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就能推断解释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态,而根据反射波的振幅、频率、速度等参数,则可以推断地层或岩石的性质,从而达到地震勘探的目的。
地质勘察工程师规范要求中的地震勘探技术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师规范要求中的地震勘探技术要求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勘察手段,在地质勘察工程师规范要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震勘探技术要求旨在提供详细的指导,确保地震勘探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工程师规范中的地震勘探技术要求,并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一、勘探设计与计划要求地震勘探工作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勘探设计与计划,以确保勘探工作的高效和准确。
勘探设计与计划应包括以下要点:1. 确定勘探目标和范围,明确勘探任务。
2. 制定勘探方案和方法,选择地震勘探技术和设备。
3. 设定勘探参数,包括勘探探头数量、检测距离和频率等。
4. 实施野外调查和分析,确定勘探点位和线路。
二、地震勘探测点选择要求在进行地震勘探工作时,测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地震勘探规范要求采用以下原则进行测点选择:1. 测点应覆盖勘探范围内的主要地质构造和断层,以确保勘探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测点应分布均匀,以充分反映地下地质情况。
3. 避免在可能存在干扰的地质条件下选取测点,如背斜、断层等。
三、地震勘探仪器与设备要求规范要求地震勘探仪器与设备具备以下特点:1. 精度高、灵敏度强,能够准确测定地下地质构造和物理参数。
2. 频率范围宽,能够适应不同深度和地质条件下的勘探需求。
3. 抗干扰能力强,能够在地质噪声和其他干扰源存在的条件下正常工作。
4. 便携式、高效率,适用于不同地形和地貌条件下的勘探工作。
四、数据采集和处理要求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和处理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核心环节。
规范要求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应满足以下要求:1. 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采集数据的时候,要注意测点的布设,确保覆盖整个勘探范围。
3. 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剔除异常数据和干扰源。
4.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和校正,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5. 采用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如滤波、叠前处理和地震剖面解释等,以提取有效信息。
地震地质调查勘探规范
地震地质调查勘探规范篇一:地质规范目录国家标准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行业标准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7.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固体矿产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固体矿产普查总则 (GB/T13687-92)行业标准1.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2.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3.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 4.铝土矿、冶金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5.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6.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8-2002)7.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3-2002)8.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4-2002)9.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02)10.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11.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6-2002)12.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13.磷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9-2002)14.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15.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1-2002)16.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2-2002)17.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18.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19.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20.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21.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1994)22.地质矿产钻探岩矿芯管理通则(DZ/T0032-1992)23、《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27-201024.固体矿产勘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DZ/T0222-2004)25.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02)26.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0、1∶10000、1∶50000)(DZ/T0175-1997)2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年颁布实施)28.国土资源部发文矿区矿产资源出量规模划分标准29.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2-1994)30.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3-1994)31.1∶50000和1∶200000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6-1994)32.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DZ0130.13-1994)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2.工程地质术语(GB/T14498-1993)3.岩溶地质术语(GB/T12329-1990)4.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7.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14158-93)8.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T14497-1993)9.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10.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1988)1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1989)12.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5084-1985)13.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1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行业标准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2.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要求(DZ/T0224-2004)3.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Z/T0225-2004)4.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工作标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5.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0000~1∶1000000)(DZ/T0095-1994)6.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1∶200000)(DZ/T0096-1994)7.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000)(DZ/T0097-1994)8.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100000~1∶500000)(DZ/T0059-1993)9.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0-1993)10.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1-1993)11.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2-1993)12.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3-1993)13.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219-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布地质环境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1∶500000)(试行)15.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032-1992)1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17.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18.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4-1994)19.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2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2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2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41-2004)地球物理勘查国家标准1.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4499-1993)2.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行业标准1.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2.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3.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0000)(DZ0004-1991)4.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DZ/T0171-1997)5.1:500000海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编图规范(DZ/T0237-2006)6.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7.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1997)8.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1994)9.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1994)10.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1993)11.1:500000海区磁力异常(△T)平面图编图规范(DZ/T0234-2006)12.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0073-1993)13.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1993)14.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DZ/T0081-1993)15.地面甚低频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084-1993)16.时间域激发激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1993)17.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DZ/T01086-1997)18.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087-1997)19.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73-1997)20.井中激发激化法技术规程(DZ/T0204-1999)21.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217-2006) 22.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T0080-1993)23.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地球化学勘查国家标准1.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GB/T14839-1993)2.地球化学勘查术语(1∶200000)(GB/T14496-1993)行业标准1.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75-1993) 2.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0011-9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167-2006)4.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5.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6.汞蒸汽测量规范(DZ0003-1991)遥感技术方法国家标准1.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14950-1994)2.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15968-1995)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6962-1986)4.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5661-1995) 行业标准1.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1994)2.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1995)3.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90-1997)4.航空遥感摄影技术规程(DZ/T0203151-1999)5.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1997)国家标准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行业标准篇二:地质调查有关规范目录地质调查有关规范目录首页A类--汇编、代码地质调查有关规范目录首页B类--规范、规程、标准、总则、细则地质调查有关规范目录首页B类--规范、规程、标准、总则、细则地质调查有关规范目录首页B类--规范、规程、标准、总则、细则地质调查有关规范目录篇三:地质勘察技术要求地质勘察技术要求一、工程概况:①工程地址:铜冶镇②结构形式:10-30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1座③基础形式:桩基础④工程阶段:详勘二、钻孔要求:1、钻孔位置及数量:孔数共2、钻孔深度:控制性钻孔深度达《钻孔一览表》规定孔深处,所有钻孔均应钻入设计 (持力层)以下3米或对于覆盖层较薄时,应进入完整基岩3米。
地质勘察工程师规范要求中的地震勘探方法
地质勘察工程师规范要求中的地震勘探方法地质勘察工程师在进行地震勘探时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勘探方法在地质勘察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的规范要求和常用方法。
一、地质勘察工程师规范要求中的地震勘探方法地质勘察工程师在进行地震勘察时需要根据相关规范要求选择适当的地震勘探方法。
这些规范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勘察区域的特点分析:地震勘察工程师需要对待勘察区域的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岩层性质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选择合适的地震勘探方法。
2. 勘察目标的明确:地震勘察的目标各不相同,有些可能是为了寻找矿藏,有些可能是为了勘查地下水资源等。
地质勘察工程师需要明确勘察的目标,并结合目标选择适当的地震勘探方法。
3. 仪器设备的选择:地震勘察工程师在进行勘察时需要选择适当的地震勘察仪器设备。
根据勘察目标和勘察区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对勘察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4. 数据采集与处理:地质勘察工程师需要准确地采集地震勘察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分析。
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处理分析的科学性对于勘察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二、地震勘探方法的常用技术地质勘察工程师在进行地震勘察时常用的方法包括:1. 人工震源法:人工震源法是利用由人工震源引发的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规律进行勘察的方法。
通过在地上制造爆破声、人工地震等震源,观测地震波在不同地点的传播情况,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岩层性质。
2. 地震反射法:地震反射法是利用地震波在介质中反射和折射的规律进行勘察的方法。
通过设置地震仪器和观测器,观测地震波在地下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以获取地下地质信息。
3. 地震折射法:地震折射法是利用地震波在介质中折射的规律进行勘察的方法。
通过设置地震仪器和观测器,观测地震波在地下界面上的折射,以获取地下地质信息。
4. 重力法和磁法:重力法和磁法是利用地球的重力场和磁场进行勘察的方法。
高精度水上浅层地震勘探方法
高精度水上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就目前来看,浅层地震勘探在水上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主要在于浅层地震勘探具备的分辨率非常高,而且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呈现多样化。
但是,由于震源能量比较弱、水上锤击震源棒顶底多次反射、爆炸震源的气泡效应以及水底与水面之间存在的地震多次波干扰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水上工程地质勘察的总体质量下降。
针对这一实际状况,选取高精度水上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将反射波法与映射法结合在一起进行勘探。
本文主要结合相关的工程案例,对高精度水上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标签:高精度地震勘探水上测量1前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设工程的发展,各类建设工程的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人们开始关注水上工程地震勘探,其方法也在逐渐完善。
本文主要针对红水河大桥物探勘察中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映射法的应用进行分析,探究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映射法的有效性。
2工程概况河池市东兰县拟建K54+678红水河大桥,桥梁的轴线为弧线,桥梁轴线的走向大约为215°。
K54+678为红水河大桥桥梁的中心桩号。
本次红水河大桥物探勘察的目的,主要包括:①为了给隧道的设计提供准确、有效的工程物探资料;②检查隧道区域内是否存在地质不良情况,并且查明隧道区域的结构特征;③对于红水河大桥工程中的围岩进行分级处理,对一系列围岩作出工程地质评价;④了解与掌握红水河大桥工程中地质层位分布状况以及物性参数。
3地震勘探的技术要求、规范以及规程为了确保红水河大桥物探勘探工程的整体质量,在采用高精度水上浅层地震勘探方法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技术要求、规范以及规程:①《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B/T18314/2001);②《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③《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26-2005);④《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⑤《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⑥《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JT064—98)。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震勘探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震勘探规范要求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探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技术,它能够通过获取地下地质信息,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在地质勘察工程中,地震勘探有着一些规范要求,以保证勘探结果准确可靠,下面将对地震勘探规范要求进行详细探讨。
一、勘探前的准备工作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震勘探需要进行周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勘探过程的顺利进行。
首先需要对勘探区域的地质背景进行了解,包括地质构造、被勘探层的性质等。
其次,需要选择适当的地震勘探方法和设备,根据不同的工程需要确定勘探目标和勘探深度。
同时,需要进行场地勘察,选择适宜的勘测点位,并做好现场环境的保护。
二、勘探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在地震勘探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守一些技术要求,以确保勘探结果的准确可靠。
首先,勘探数据的采集应满足勘探目标和勘探区域的要求,其中包括勘测方式、波束布置、采样频率等。
其次,需要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和解释,包括数据纠偏、滤波、反演等,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准确性。
此外,勘探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确保勘探设备的正确操作和数据的正确解读。
三、数据质量控制要求地震勘探的数据质量对勘探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首先,需要对勘探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其次,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注意细节,避免人为误差的引入。
同时,需要对数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和校核,发现并纠正数据中的异常或错误。
四、勘探成果的报告要求在地震勘探工程中,对勘探成果的报告有着明确的要求。
首先,勘探报告应包括勘探区域的地质背景、勘探方法和勘探结果等内容,以便对勘探过程和勘探数据进行全面的了解。
其次,报告中的数据应准确可靠,需要进行数据的验证和检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此外,报告的撰写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包括格式、文字表达等方面。
总结:地震勘探在地质勘察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规范要求是确保勘探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
在勘探过程中,必须做好勘探前的准备工作,严格遵守勘探过程中的技术要求,进行数据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最终形成符合规范要求的勘探报告。
清徐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目标区主要断层浅层地震勘探技术要求
清徐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目标区主要断层浅层地震勘探技术要求一、工程概况项目名称:清徐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目标区主要断层浅层地震勘探项目地点:清徐县经济开发区项目工作内容:对目标区内的文水断裂、段村断裂进行浅层地震勘探,以确定断裂在目标区的位置及其上断点埋深,并对其活动性进行初步鉴定。
二、浅层地震勘探(1)勘探方法本次勘探采用浅层地震勘探多次覆盖反射波勘探法。
(2)测线布置针对文水断裂、段村断裂,根据探测目的和现有资料成果和现场施工条件,布设2条勘探测线CXI、CX2,勘探目的层深度均不小于500m,主要查清两断裂的位置和错断第四系地层的空间位置和产状;测线布设位置见图1,测线参数见表Io3)仪器设备①地震仪:本次地震探测拟地震数据采集使用具有性能稳定、记录频带宽、动态范围仪器,另外,该仪器应具备灵活多变的排列监视、数据监控和各种测试功能,使得现场可随时监视地震记录质量和设备工作状态,从而也可保证地震数据采集结果的可靠性。
②震源:可控震源等,以最佳施工条件、安全施工方式,同时满足信噪比、资料合格标准。
1.6Ki1ometersCX2测线及编号图1浅层地震勘探测线布设位置示意图③地震检波器拟采用40HZ或60HZ的地震检波器。
同时,为了提高检波器的灵敏度,应在同一个测点上采用了多个检波器为一组的点组合方式。
(4)地震反射测线的测量与定位测线起、始控制点以及拐点全站仪进行定位测量,其余点位定位采用高精度的手持GPS定位仪。
检波点间距和炮点间距采用皮尺进行实地量距。
测线上每个物理点(激发点、检波点)都用竹桩(水田中用竹竿替代)、油漆、红布或红胶带标记。
(5)地震勘探观参系统参数反射波法其道间距2-3m,覆盖次数220次。
(6)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分析与解释野外原始地震记录资料处理之后,可以得到各种能够反映地下不同地质结构特征的地震记录图和速度结构图。
结合其它地质资料和钻孔资料对这些剖面图作出相应的地质解释。
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地震勘查技术规范篇一:地震勘探规范地震勘探规范5.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5.2.1低(降)速带的测定5.2.1.1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
选择检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 道控制。
5.2.1.2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
井口观测点(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1m。
5.2.2干扰波调查一般可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
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
5.2.3环境噪声观测在随机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2.4试验工作5.2.4.1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
5.2.4.2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试验方案。
5.2.4.3试验点、线(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5.2.4.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5.2.4.5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入正式生产。
5.2.4.6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
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5.3.1.1激发条件:a)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3~5m,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
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
b)组合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浅层地震勘探
一.方法应用⑴.水上浅层地震水上浅层地震施工时采用船舶拖拉漂浮电缆及空气枪匀速航行,动态GPS定时定位的同时单边激发、单边接收连续航行的方式施工,覆盖次数为4-6次。
施工过程中,漂浮电缆及空气枪悬挂在船尾并沉放一定水深,尽量保持其在一条航线上。
水上浅层地震勘探结合钻探资料可优质、高效的完成水深大于3m 的水域地质勘探任务,是一种进行水域地质物性分层和探查隐伏区构造带的有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成果直观等特点。
通过此方法可以探测水底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埋深及其起伏形态;结合钻探资料可以划分出水与水底、水底与覆盖层、覆盖层内以及覆盖层与基岩的分界面及各分层岩性;可以探测水底岩层中有无断层及其它地质构造体的存在和分布状况。
此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水域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分层、核电及大型桥梁选址、城市活断层勘探、地质灾害调查等领域。
为取得优质地震勘探资料,根据气枪参数及现场试验结果,选取最佳气枪沉放深度及合理施工参数,获取信噪比较高的第一手地震勘探资料,以达到地震勘探的目的。
二.仪器设备我院水上浅层地震现有仪器设备:⑴地震仪采用美国产的NZxp地震仪24道(插照1)或GEODE地震采集系统24道(插照2);震源采用套筒式(Sleeve)空气枪及与其匹配的空气压缩机(插照3),最大气压可达90kg/cm2;接收装置采用封装在特制塑料管中的每道4个一组的组合压电晶体漂浮电缆(插照4),主频为80Hz,道间距为2-4米。
⑵.浅地层剖面仪采用英国产的AAE浅地层剖面系统(插照4),接收装置为20个单元。
⑶.定位采用DSM 132 DGPS信标机(插照5),其动态精度为±0.32m。
插照3 套筒式空气枪及空气压缩机插照4 水上漂浮电缆插照1 NZxp 地震仪插照2 GEODE 地震采集系统三.勘探实例插照5 DSM 132 DGPS信标机水上浅层地震时间剖面图。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震勘察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震勘察规范要求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震勘察是为了评价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从而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为此,地震勘察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要求,以确保勘察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对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震勘察规范要求进行探讨。
一、勘察设计要求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震勘察需要遵循相应的勘察设计要求。
首先,勘察设计应该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地震勘察的规定和标准。
其次,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勘察设计应该包括适当的地震动参数选取、勘察方法与技术选择、勘察区域的范围确定等内容。
此外,勘察设计还应考虑到勘察成本、勘察时间和勘察结果的可靠性等因素。
二、地震勘察方法与技术在地震勘察中,选择适当的勘察方法与技术对于获得准确的勘察数据至关重要。
常用的地震勘察方法包括地震观测、地震勘探和地震地质调查等。
地震观测方法主要通过设置地震台站记录地震波来获取地震参数。
地震勘探方法则利用地震波反射、折射和透射的特点,来获取地下构造和地震参数。
地震地质调查方法则结合地震地质和地震地貌特征,确定地震活动性和地震作用强度。
在选择勘察方法与技术时,应根据工程的性质和勘察要求,综合考虑勘察区域的地质、地形和工程条件等因素。
三、勘察区域范围确定地震勘察需要确定勘察的区域范围,以确保勘察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勘察区域范围的确定应根据工程的规模和地质条件进行评估,并结合相关的地震历史和地震活动性资料进行分析。
尤其是对于中大型工程,其勘察区域范围应相对较大,以准确评估地震的影响。
同时,也需要结合工程的布置和地质条件,确定特殊区域的勘察范围,确保勘察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地震动参数选取地震动参数的选取对于地震勘察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
选取地震动参数需要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历史数据、地形和地质条件等因素。
通常,地震动参数选取应包括地面加速度、速度、位移和频谱等指标。
对于不同级别的工程,地震动参数的要求和选取方法也有所不同。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过程造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的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安全和经济发展。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各国纷纷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分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规范地质灾害的监测对于及时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规范包括浅层地震监测、岩石滑坡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地表位移监测等方面。
其中,浅层地震监测要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站网、确定监测点位、收集、分析和解释地震监测数据等一系列措施,提供地质灾害防治决策的科学依据。
二、地质勘察技术规范地质勘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工作,它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点进行现场勘察、野外实际踏勘、土壤和岩石样品采集等工作,全面了解地质环境背景,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和数据。
地质勘察技术规范应包括地层岩性判读、地下水水系和水力特性测定、地震地质条件判读等内容。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规范是保证工程质量和防治效果的关键。
该规范应涵盖地质灾害区域的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土地开发工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其中包括工程布置与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选择与布置、工程施工要求和工程验收等。
四、应急救援技术规范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很强,因此,建立科学的应急救援体系至关重要。
应急救援技术规范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队伍的组织和培训、救援装备和器材配备情况等方面。
此外,要建立多层次的监测预警系统,确保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向相关部门报告。
五、灾后重建规范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是恢复地质灾害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键。
灾后重建规范应包括灾害追踪分析和防治效果评估以及重建方案制定等内容。
在重建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避免将灾害再次带来。
以上是关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的论述,包括地质灾害监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五个方面。
如何用测绘技术进行浅层地震监测
如何用测绘技术进行浅层地震监测浅层地震监测是地震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震的发生和演化过程,为地震预测和减灾提供重要的依据。
测绘技术在浅层地震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从测绘技术在浅层地震监测中的应用、测绘仪器的选择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来谈谈测绘技术在浅层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测绘技术可以通过地形、地貌等数据的测量与分析,获得地震监测的基础信息,例如地表形貌、土壤类型、地下水分布等。
这些信息对于分析地震活动的强度、规模和频率等参数至关重要。
通过利用测绘技术获得的数据,可以建立地震活动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地震预测和减灾提供准确的地理空间数据。
然后,我们来谈谈在测绘技术中应选择的仪器。
测绘仪器的选择对于浅层地震监测至关重要。
首先是全站仪,它是测量地形和地貌的常用仪器。
全站仪可以通过测量地表高程、坡度和方位角等参数,获取地震活动区域的地形地貌信息。
其次是多功能测绘仪,它具有多种测量功能,如测量距离、角度、高程和坐标等。
多功能测绘仪的高精度和高稳定性,使其成为浅层地震监测的理想选择。
此外,还可以使用地下雷达和重力仪等专业仪器,通过测量地下结构和地下水分布等参数,进一步了解地震发生的机理。
最后,我们来谈谈测绘数据的处理方法。
测绘数据的处理是浅层地震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首先是数据的校正和处理,包括数据的去噪、滤波和配准等过程。
这些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减少误差和干扰。
其次是数据的分析和解译,包括地形地貌的分析、地下结构的解译和地震活动的分析等。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为地震学家提供地震发生机理的重要线索,为地震预测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测绘技术在浅层地震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测绘技术可以获取地震监测的基础信息,并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地震预测和减灾提供准确的空间数据。
在选择测绘仪器时,全站仪和多功能测绘仪是理想的选择。
地质勘察工程师在地震地质研究中的规范操作
地质勘察工程师在地震地质研究中的规范操作地震是一种具有巨大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对于人类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地质勘察工程师在地震地质研究中的规范操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勘察工程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地震地质研究的规范操作方法。
一、前期准备在进行地震地质研究之前,地质勘察工程师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要全面了解研究区域的地质背景情况,包括地质构造、地质灾害等情况,以便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要熟悉地震地质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
最后,要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的范围、调查的内容和调查的方法等,确保整个研究过程规范有序。
二、现场调查地震地质研究必须进行现场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和采样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在进行现场调查时,地质勘察工程师应遵循一定的规范操作。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观测点和采样点,确保所获取的数据能够代表研究区域的特征。
其次,要使用合适的调查设备和工具,如地震仪、地质镐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要注意安全操作,遵循相关的安全规范,保证自身和团队成员的安全。
三、数据分析地震地质研究的数据分析是研究的关键环节,也是规范操作的重要部分。
地质勘察工程师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归纳,建立完整的数据库。
其次,要运用合适的地质统计方法和地震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得出准确的结论。
最后,要编制详细的报告和图表,将研究结果进行清晰、全面的呈现。
四、成果应用地质勘察工程师的研究成果应该得到充分的应用和推广,以发挥最大的效益。
在成果应用过程中,地质勘察工程师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操作。
首先,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措施,确保成果的有效运用。
其次,要与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进成果的应用。
最后,要对应用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确保应用效果的可控和可持续。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 7 0—1 9 9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震勘查的设计、施工、记录质量评价和资料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写、审查与评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目的任务探测深度在几米至数百米范围的浅层地震勘查工作。
在工作中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还应符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950-9l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Dz/T 0076-93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3总则3.1应用领域3 1 1工程、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a)测定覆盖层厚度及基岩界面起伏形态;b)测定基岩岩岩性及风化层厚度的变化;c)测定隐伏断层、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及展布方向;d)测定砾石层中潜水面深度和地下含水层分布;e)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f)划分松散沉积地层层序;g)滑坡及塌陷等灾害地质调查;h)地质填图;i)地质基础检测和岩士弹性力学参数测定等。
3.1.2区域和场地稳定性调查段评价。
a)进行岩体及场地土分类;b)计算场地卓越周期;c)判定砂土液化势;d)场地土地震效应分析和反应谱计算;e)地震烈度小区划工作中局部构造的调查等。
3 1 3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及其他。
a)浅层油气和煤田的勘查和开发,b)铀矿床勘查;c)地热资源勘查;d)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勘查;e)建筑材料资源勘查;f)油气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带和降速带测定;g)古代遗存及地下埋设物探测等。
3 2应用方法及探测能力3 2 1进行浅层地震勘查工作设汁时,应根据各方法的探测能力,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条件.合理选用适用的折射波法、反射波法、直达波法和瑞雷波法。
各种方法在层状和似层状介质条件下应用,可得到较好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 7 0—1 9 9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震勘查的设计、施工、记录质量评价和资料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写、审查与评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目的任务探测深度在几米至数百米范围的浅层地震勘查工作。
在工作中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还应符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950-9l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Dz/T 0076-93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3总则3.1应用领域3 1 1工程、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a)测定覆盖层厚度及基岩界面起伏形态;b)测定基岩岩岩性及风化层厚度的变化;c)测定隐伏断层、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及展布方向;d)测定砾石层中潜水面深度和地下含水层分布;e)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f)划分松散沉积地层层序;g)滑坡及塌陷等灾害地质调查;h)地质填图;i)地质基础检测和岩士弹性力学参数测定等。
3.1.2区域和场地稳定性调查段评价。
a)进行岩体及场地土分类;b)计算场地卓越周期;c)判定砂土液化势;d)场地土地震效应分析和反应谱计算;e)地震烈度小区划工作中局部构造的调查等。
3 1 3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及其他。
a)浅层油气和煤田的勘查和开发,b)铀矿床勘查;c)地热资源勘查;d)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勘查;e)建筑材料资源勘查;f)油气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带和降速带测定;g)古代遗存及地下埋设物探测等。
3 2应用方法及探测能力3 2 1进行浅层地震勘查工作设汁时,应根据各方法的探测能力,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条件.合理选用适用的折射波法、反射波法、直达波法和瑞雷波法。
各种方法在层状和似层状介质条件下应用,可得到较好效果。
在地质构造复杂、弹性波激发接收条件差、振动干扰大的地区,应用效果变差.甚至难以得到预期效果。
3 2 2直达波法可以直接测定震源和测点之间介质的弹性波传播时间和能量衰减规律.计算被测介质或地层的纵波速度或横波速度.圈定地层中速度异常物体(空洞)或速度异常带。
所采用的观测系统应能有效接收到直达波或经数据处理能有效提取直达波,3 2 3折射波法常用于测定覆盖层厚度、基岩界面起伏形态和构造破碎带.求取持力层、坚硬土层及基岩界面埋深和界面速度,对薄层的探测能力差,一般来说不能探测速度逆转层。
3 2 4反射波法一般不受地层速度逆转的限制.但被探测地层与上覆地层应有一定的波阻抗差异.并有一定厚度。
对沉积地层层序划分、探测断层等地质构造的效果较好。
纵波反射法探测探度较大,激发方式多样,是常用方法之一。
横波反射法用于探测浅部松散含水地层效果较好且分辨率较高。
其分层能力一般为l/4有效波波长。
随着方法技术的进步.反射波法探测薄层和小断层的能力不断提高。
4 工作设计4 1工作任务4 1 1应根据上级主管单位下达的任务书或有关台同(协议)明确工作任务,选定项目负责人,编写工作设计。
4 1 2工作任务书的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工作地区及范围、工作目的、勘察对象;实物工作量及技术经济指标;提交成果资料的内容及期限。
4 2资料收集4 2 1编写工作设计前.应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收集和分析工区及邻区有关地质、钻探、物探及其他技术资料,并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编写工作设计书。
在地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或已知资料比较缺乏时,应先进行一定工作量的现场试验。
4 2 2现场踏勘应包括以下内容:实地考察测区地形、地貌、交通及工作条件;核对已收集的地质、物化探及测绘资料。
4 3试验分析4 31利用前人在工区及邻区取得的地震成果资料或通过现场试验工作,进行方法有效性分析。
4 3 2在方法确效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技术方法.确定最佳观测系统和仪器工作因素的试验方案。
4 3 3试验工作应遵循由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点线结合和单一变化的原则。
试验地段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区,宜选择在生产线上或通过已有钻孔。
4 4测线与观测系统选择4 4 1测线布置应根据地质任务、工区地物、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合理设计。
4 4 2测线长度和测线间距,应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或按工作比例尺确定,测线之间应适当布置联络测线。
4 4 3主要测线方向应尽可能垂直构造走向。
宜选择地形起伏较小、表层介质较为均匀的地段。
测线尽可能与地质勘探线或其他物探方法测线重合,以利资料对比分析。
4.4 4选择观测系统应在满足地质任务要求的条件下,遵循简单、经济的原则。
4 5设计书编写4 5 1设计书应根据上级主管单位下达的任务书或有关合同(协议)内容,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收集和分析工区及邻区有关地质、钻探、物探及其它技术资料,并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进行编写。
在地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或已知资料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应先做一定工作量的地震踏勘试验工作。
4,5.2设计书应包括下列内容:a)工作目的、任务、范围和期限。
b)工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
c)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和地震环境条件初步分析.包括以往工作程度和存在的主要困难。
d)野外工作布置和工作量。
包括:试验工作内容和方法;工作方法选择依据;测线布置(包括测线长度和方向、测网密度等);方法技术(包括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方式、仪器因素选择等);主要技术措施和地震观测精度;测地工作及精度要求;工作量及进度安排等。
e)资料处理和解释:资料处理方法;资料解释精度要求。
f)提交成果报告的内容和时间。
g)人员组成、设备材料计划和费用预算。
h)设计书附图·包括交通位置图;地震工作布置图;其他有关图件(如地形图和地质图及综合柱状图等)。
4 5 3短期或工作量不大的任务,设计书内容可从简.但必须包括下列内容:工作目的、任务;工作地区和工作量;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完成期限等。
4 5 4设计书应由上级主管单位审查或经任务下达单位批准或委托单位认可,方可正式施工。
45 5设计书批准后应严格遵守。
生产中由于客观条件变化或其他原因,需要修改设计时,应及时将修改理由和内容申报审批单位或与委托单位协商,经认可后方可修改。
项目负责人有权在不影响工作进度,且能保证地质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对于施工顺序、测线位置、测线长度及工作方法做部分的改动,但必须及时报告主管单位备案。
5仪器设备51仪器设备的使用5 1 1鉴于目前浅层地震仪器类型较多,性能各异.应接任务要求,经济、合理地选用不同类型的仪器。
折射波法和常规反射波法,可采用定点增益型浅层数字地震仪;高分辨率反射波法,应采用瞬时浮点增益型浅层数字地震仪,动态范围应不低于80dB;直达波法应采用采样率较高的浅层数字地震仪,采样时间间隔宜不大于50μs。
5·1 2地震仪的操作和保管应有专人负责,建立使用档案,详细登录仪器的故障和检修情况、调试和校验结果。
5-1 3地震仪操作员应严格遵守仪器操作规程.了解各部件原理和功能,能排除一般性故障。
5·1 4仪器班报应填写正确,字迹工整,不得随意涂改,遇有特殊情况,要写入注记。
5·1 5当发现仪器有重大故障需检修时,操作员应向主管部门提出书面报告,说明故障性质、原因和检修内容。
S 1 6严禁不熟悉仪器性能、原理、结构的人员拆修仪器。
5—1 7检修仪器在拔插线路板或更换器件时,必须注意防止人体静电损坏器件。
检修工具、工作台应良好接地。
检修过程中应避免手直接与连线和元器件接触。
5 1·8仪器长期不用,必须妥善保管。
每隔1~2个月进行一次通电保养和维护。
5·1 9磁带、磁盘存放和运输时,应防高温、防潮湿、防尘、防磁、防腐蚀。
磁带应直立放置,磁盘应装入盒内。
使用完毕后.应从磁带机或驱动器中取出。
5 1 1 0应根据任务要求和工区的具体情况选择井中激发、坑中激发、水中激发等激发方式和激发震源。
5 1 11面波激震器使用应与其频率响应范围一致,并且不允许在过载条件下使用。
5 1 12爆炸机在使用前及使用期间应经常检查,各项性能均符合出厂指标方可使用。
5 1 13检波器应满足以下要求:固有频率漂移不大于10%;灵敏度变化不大于10%;绝缘电阻大于10欧姆。
5 1 14折射波法宜选用固有频率为10~28 Hz的检波器,常规反射波法可选用固有频率为38~60 Hz的检波器;高分辨率反射波法则宜选用固有频率更高的检波器,直达波法用于钻孔内接收的检波器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5 1 1 5严禁用脚踏、敲击等方式安置检波器。
5 1 16检波器与仪器之间联结电缆(大线)绝缘电阻应大于200千欧。
收放、运输大线时,应将插头盖好,严禁拖拉大线插头。
5 1 17仪器车或载运仪器的车辆,车箱内应保持清洁、干燥.配置灭火器.严禁放置易燃、易爆危险品。
5 2仪器的检查5 2 1每天工作开始时,应首先确认仪器性能是否正常,并作日登记录。
5 2 1 1 检查地震仪器各道放大器一致性。
定点增益型仪器.要求各道振幅差不大于10%,相位差不大于1 ms。
瞬时浮点增益型仪器,要求各道振幅差不大于5%.相位差不大于0.5ms。
5 2 1 2获取放大器一致性检查记录时.定点增益型浅层地震仪.直将各道放大器增益设置为相等,采样间隔宜按使用的记录长度合理设置。
5 2 2每月应做一次道一致性检查。
检查时检波器安置条件应一致,采样间隔宜按仪器最小值设置,全部检波器所占范围与其距震源距离相比甚小,可以认为各检波器是同点接收。
5 2 2 1检查地震仪的道一致性,宜使用经主管部门核准的检查程序。
定点增益型地震仪,要求各道之间振幅差不大于15%,相位差不大于1.5 ms;瞬时浮点增益型地震仪.要求各道之间振幅差不大于10%.相位差不大于1 ms。
5 2 2 2当工期不足一月时,开工前应做一次道一致性检查。
道一致性检查结果和原始数据均应存档,作为勘察项目的质量控制依据。
6野外工作6 1试验工作6 1 1生产前应进行以下试验工作:了解工区有效波、干扰波情况;选择激发、接收方式和条件,确定最佳观测系统的仪器工作因素。
6 1 2了解工区有效波和干扰波宜采用展开排列法。
展开排列长度,一般为实际记录排列长度的4~6倍.检波点道间距应小于实际工作的道间距。
仪器工作因素的选择应以尽可能接收到各种波的信息为原则。
6 1 3接收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单个检波器接收和多个检波器组合接收。
6 1 4生产工作中遇到局部地段记录变坏.应做补充试验。
确定适合的工作方法。
6 1 5试验资料必须及时分析处理。
试验结果应有明确的结论。
试验成果可作为生产成果的一部分。
6 2测线布置与测量工作6 2 1地震测线和炮点(激发点)的平面位置设计应根据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航空照片或现场实地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