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几个地理现象的阐释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大纲详解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大纲详解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试,一直备受关注。
其中,地理学科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考生综合素养的考查具有重要意义。
2024 年全国高考地理大纲的出台,为广大考生和教师指明了备考的方向。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解读一下这份大纲。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纲对知识内容的要求。
2024 年高考地理大纲依然强调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核心知识的掌握。
在自然地理方面,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等知识点依然是重点。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这些自然现象的形成机制和相互关系,例如,明白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如何影响气候和昼夜长短,以及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分布的影响。
人文地理部分,人口的变化、城市与乡村、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等内容依旧关键。
考生要能够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比如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或者研究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区域地理方面,要求考生熟悉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和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
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能够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以及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除了知识内容,大纲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有明确规定。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基础。
考生要能够从文字材料、图表、地图等各种形式的资料中准确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理解其含义。
比如,通过阅读一幅气候统计图,能够分析出该地的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也十分重要。
考生需要将所学的地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在面对一个新的区域发展案例时,能够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行分析和评价。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则要求考生能够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地理现象、过程和规律的理解。
比如,阐述某一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考生需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合理的论证支持自己的观点。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在地球上以自然力量为主要原因,并给人类及其活动造成严重伤害和破坏的突发性、局部性、无法抗击或难以应对的现象。
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理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然灾害类型地理中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风暴、台风、滑坡、泥石流、雪崩等。
这些灾害类型的发生都与地球的自然力量密切相关,是地球表层系统自身的一种反应。
1. 地震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断裂和震动的现象,通常由地震波引起。
地震的震源位置在地下的地震带,主要是由板块运动导致的应力积累和释放所引起。
地震会造成土地破裂、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火山岩熔融并喷出地表的过程。
火山活动主要分布在板块运动边界和地幔热柱上,火山口是火山喷发的主要出口。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热能、气体、火山灰等,对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威胁。
3. 洪水洪水是指由于降雨、融雪或水库泄洪等原因,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位突然上升,超过了堤防或容量限制,进而造成周边区域的淹没。
洪水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农田水土流失、建筑物损毁等灾害。
4. 干旱干旱是指在长时间内,地表水资源供应不足,导致土地干燥、作物枯死等现象。
干旱通常是由于气候变化、降雨减少或水资源过度开采等原因引起的。
干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严重困难,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5. 风暴风暴是指风力较大、狂猛的气候现象,通常伴随有暴雨、雷电和强烈的气象灾害。
风暴常常造成树木倒伏、房屋被毁、交通中断等情况,对人类安全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6. 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的形式,是指在海域上以强风、暴雨和巨浪为特征的天气系统。
台风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对沿海地区的人们带来严重威胁。
台风可以引发海啸、风灾、洪水等自然灾害。
7. 滑坡滑坡是指山体、岩土体等在自身重力和外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向下运动的现象。
区域地理分析
第三步:描述 运用正确的地理语言和地理词汇,按照上 述分析结果,对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进 行表述和阐释 ----描述阐释事物
读我国某省 级行政区图,分 析回答该省内部 甲、乙、丙三个 区域的主要自然 地理特征。
甲区域
乙区域
丙区域
汉水谷地(汉中盆地), 地势平坦;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 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 雨
图1
图2
图1为黑龙江东部地区: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温带季风气 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河流众 多,水量充沛,冰期长,含沙量低;以温带 落叶阔叶林为主;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优势区位条件是:土地辽阔,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煤炭、森林等资源丰富。 主要限制性因素:热量不足。
图2为安徽省南部地区: 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亚热带季风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河湖 密布,水源充足;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主;平原地区多水稻土分布,低山丘陵地 区以红壤为主,肥力较低。 优势区位条件:雨热同期,水热充足;河湖 众多,水源充足;铁矿和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主要限制性因素:洪涝灾害频繁。
地形
气候
黄土高原,地势起伏,千 渭河平原(谷地), 沟万壑; 地势平坦;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较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 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 高温多雨,冬季寒冷 寒冷干燥 干燥,降水的季节和 年际变化较大 河流少,径流量小,冬季 河流径流量小,形成 夏汛,有冰期,含沙量 有冰期,含沙量大 相对较高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植 被覆盖率低;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二.区域地理位和内部区域划分; 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行政区轮廓、山 河分布、提示性地理事物名称等信息 ----获取解读信息
第二步:分析 首先分析区域中地形、气候两大自然要素 的特征,并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一 步分析区域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调动运用知识
地理学科关键能力有哪些?它们的具体内涵和表现是什么
地理学科关键能力有哪些?它们的具体内涵和表现是什么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不同类型地理信息的分类和理解。
这些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等。
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但它不仅是给出解题基础材料,还包含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
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解读和应用地理图形语言的能力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
在答题中常见的问题包括信息获取不全面、信息提取中解读错误、不能用题中信息正确描述和深入分析问题。
为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考生需要注重信息之间的因果联系,加强能力专项训练,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审题惯。
分析图像信息时,要注意图像名称和图例标识,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
获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审题的过程,要注意审文字、审图像、审表格和审分值。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包括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
考生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并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来分析问题。
这包括地理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物理、生物。
考生需要在解题时调动和运用这些知识,例如在2015年全国卷1中考查了青藏铁路热棒的问题,在2014年选择题中也有一道考查了生物方面的知识。
这些题目并没有超纲,考查的是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②对地理事物的特征描述。
在描述地理事物特征时,要注意准确描述其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如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
同时,要注意使用专业术语,以确保描述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阐释地理事物:阐释地理事物是指对地理现象的原因、影响、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
在阐释时,需要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同时,也要注意使用专业术语,以确保阐释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①分析问题,明确论证的目的和方向。
②搜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四十七)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四十七)综合题1、“长株潭”是长沙、株洲和湘潭的合称。
在历史上,三城多次分分合合,如今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速度在不断加快。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该区域以全省1/7的国土面积、22%的人口,创造了4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
此外,全省60%以上的创业平台、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80%以上的高校科研机构集中于长株潭地区。
材料二:长株潭的工程机械制造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已成为世界级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湖南省政府在推断“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进程中,明确将工程机械产业作为重点扶持的传统产业之一。
近年来,我国交通设施、能源、水利水电及城镇化等方面建设投资了大批的工程项目,工程机械需求旺盛。
非洲、中东等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加快发展中,也为长株潭的工程机械制造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材料三:长株潭内建有一条城际铁路,设计速度200千米/小时。
近年来,长株潭城际铁路大幅提高开行密度,平均发车间隔约为10—20分钟,基本达到“公交化”的水平。
长株潭三城共享一片面积约528平方千米的“绿心区域”,这里以农田、水域、森林、丘陵为主,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生态,开发强度不宜过大。
(1)归纳长株潭城市建成区空间布局的特征,概述长株潭城市群中不同等级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
(2)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工程机械产业的有利条件。
(3)说明城际铁路的建设和优化对长株潭地区发展的积极意义。
(4)长株潭“绿心区域”规划发展信息技术、设计创意、休闲旅游等绿色创新产业,从环境角度评价其合理性。
答案:(1)主要沿湘江布局、拓展;沿铁路线布局;呈“品”字形分布。
长沙为省会城市,城市等级较高,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株洲、湘潭为地级市,城市等级较低,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或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2)政策支持,政府重点扶植,有利于资金及配套设施的落实;有湘江流经,铁路、高速公路密布,水陆交通便捷,有利于原产料的输入和及新产品的输出;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工程机械设备,市场需求量大;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众多,劳动力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目前已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链上不同企业集聚分布,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好。
描述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
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 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南向东 加重. 北)加重. 受周围山地阻挡, 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指出图示区域相橘冻害分布特点,分析甲地无 冻害的原因(6分)
北高南低(从沿海向内陆降低),由东西两侧向 依据图丙,描述该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度状况 中间降低(4分).上游来水量减少(2分), 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10分) 海水入侵(2分),不合理灌溉(2分).
4.(8分)多数分 . 分 多数分 布在季风区内, 布在季风区内, 沿河近海的平原 地区(4分 地区 分) 多数 分布在交通便利, 分布在交通便利, 经济较发达的人 口,城市密集地 区(4分) 分
(4)读图 ,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 读图6, 读图 条件两方面分析我国汽车工业中心 的分布特点.( .(8 的分布特点.(8分)
相同点: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2分) 不同点:A东西延伸至内陆,面积大(2分); a南北狭长,面积小,仅分布在沿海;接近赤道
(1)根据所学知 ) 识,分别指出两 次鸦片战争后清 政府开放的通商 口岸的地理分布 特点.( .(6分 特点.( 分)
东南沿海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各省和中国内地 或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 (或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
(1)概述图示地区由西向东年太阳总辐射量总体变化的 概述图示地区由西向东年太阳总辐射量总体变化的 特点. 分 特点.(6分) (2)写出甲城市所在地与乙地区的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差 写出甲城市所在地与乙地区的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差 值,并简要说明乙地年太阳总辐射量不同于甲地的原 因.(10分) 分
(1)由西向东年太阳总辐射量递减(6分) (2)2500(2000—3000)百万焦耳/米'年(4 分)乙地相对地势较低,受西南季风影响大, 水汽较多,云量较大(6分)
谈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培养——以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为例
以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分 布为案例加 以说 明 。地理事 物 的特征主要有 : 空间特征 , 如点 、 、 、 线 面 地点 、 区域 、 全球 、 半 球位置 、 纬度位置 、 陆位置等 ; 性特征 , 地形地 貌 、 经 海 属 如 岩石 、 天气气候 、 水文 、 植被 、 土壤 、 业 、 农 工业 、 市 、 口 城 人 等 ; 间特征 , 时 如某 一时刻、 某一时间等 。对地理事物特征的
On t e Cu t a o f t e Ab l y t s rb n n e - h l v t n o h i t o De c i e a d I t— i i i r r tGe g a h c l Ie s i c p e nd Ru e : k n he p e o r p i a t m , n i l s a l sTa i g t Pr
1 描 述和 阐释 地理 事 物 、 理基 本 原 理与 规律 的 能 地 力 要 求
第一层次 的能力要求 是 : 准确描述地理事 物和现象 , 正 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 物的特征 。要求 考生从构成地 理现象 的最显著 的特征 出发 ,用 科学 的地理语 言去准确地 描述地
理事物的特征。 第二层次 的能力要求是 : 把握 地理事物 的本 质和规律 , 并作出正确 的阐释 。要求 考生从地理 现象 中抓住地理 事物 的本 质及正确 阐释地理事 物发生 、 发展和变化 的规 律 , 侧重 对地理规律 、 理原理及地理现象 成因的正确认识 、 地 理解 和 阐释。
A t o ’ a d es S z o o 1 d l S h o2 4 0  ̄ zo . u r d r s u h u N . de c ol 3 0 a hi Chn
地理学科知识总结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
地理学科知识总结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地理学科知识总结——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分支。
自然地理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环境等方面;人文地理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城市、经济和政治等方面。
本文将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一、自然地理自然地理研究地球的物质构造和各类自然现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貌的形成和变化受岩石性质、气候、构造和地质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
2.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气候影响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城市规划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3. 水文:水文研究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海洋等。
水文对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生物:生物地理研究生物的分布和演化。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物种组合有所差异。
5. 环境:环境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包括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
二、人文地理人文地理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相互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人口:人口地理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和变化。
人口数量和分布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区域规划和政府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化:文化地理研究人类文化的地理分布和传播。
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受自然环境、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3. 城市: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发展规律。
城市化进程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 经济:经济地理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交通和资源分布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5. 政治:政治地理研究政治组织和行政区划的地理特征。
2020届高三地理解题能力专题总结: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方法
2020届高三地理解题能力专题总结: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方法一、典题示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图1为“法国地形分布图”,图2为“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简述塞纳河的水文特征。
答案径流量(水位)变化较小,无明显汛期;无结冰期;流速较慢等。
二、方法总结所谓描述事物,一般是表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等特征,阐释事物则是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既考查考生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
又要用规范、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形式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
方法如下:要准确地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把握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
地理现象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必须透过现象,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才能准确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
(2)形成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思维过程。
原理和规律是高级思维的结晶,想要达到阐释的水准,平时就应多从课本中学习这种思维过程,并反复训练。
(3)注意表述技巧。
答题时做到要点全面,表述完整;层次分明,言简意赅;语言规范,用词恰当准确,特别要注意使用地理术语;紧扣试题要求,切忌答非所问。
三、跟踪训练1.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8年8月22日,以“共谋丝路合作,共享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伊塞克湖经济论坛在美丽的伊塞克湖畔拉开帷幕。
伊塞克湖位于亚洲中部,被称为“热湖”,终年不冻,气温适中,湖区年降水量分布不均。
下图为伊塞克湖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1)描述伊塞克湖的地理位置。
(2)简述伊塞克湖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把握发展机遇。
解析第(1)题,主要从伊塞克湖的经纬度、海陆、交通位置等方面阐述。
第(2)题,伊塞克湖地区在中国—中亚的连接处、“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所以要利用贯通东西的位置优势,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促进东西方交流、传递经济合作的作用,克服区域生态上的短板、强化生态建设等。
地理答题模板及分析思路总结
1自然地理答题模板:1、简述地形特征:地形特征:①地表形态特征:如地形以平原;或以山地丘陵为主等。
②地势高低起伏:如地势西高东低等简述云贵高原地形特征:喀斯特地形广布,地形崎岖,多山间坝子;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
2、分析或比较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1)气候特征:①气候类型②该气候类型的气温季节分布特点,如: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特点;气温的年、日较差大小(表现海洋性和大陆性特点)③该气候类型的年降水量大小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如全年多雨;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降水集中的时间和长短等(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主要影响该地的气温状况,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主要考虑影响降水情况季风:夏季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季风,来自内陆,寒冷干燥,降水稀少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是每上升1000米气温降低6℃,同时考虑阳坡和阴坡对气温的影响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海陆分布:临海迎风岸,年、日较差小,海洋性较强,降水较多临海离风岸或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小,年、日较差大,大陆性较强,降水较少洋流影响: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作用,降水较多,如遇迎风岸,降水丰富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降水较少,如遇离风岸,降水稀少 3、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开发利用水文特征:(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为例)流量:流量受流域内年降水量的影响,流域内年降水量大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受流域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量季节变化也大汛期:受流域内雨季的长短和雨量大小影响含沙量:受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的大小影响,还要受流域内地形条件影响结冰期:受流域内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影响,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有结冰期凌汛:如果河流流向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该河段在初冬结冰时或初春融冰时有凌讯现象。
河流的开发条件:(水力资源、内河航运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域内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水量充足,河流流量大。
高考地理原因分析类答题技巧汇总
答案:(1)死亡谷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地处内陆(且缺乏植被覆盖)的荒漠地区,(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阳辐射),地表升 温快,加热大气;谷地海拔低,深而狭长(地形较封闭),热量不易散失。
第三步,简洁、准确巧作答: 解答时注意因果联系,要语言简练、层次性强,把握关键词,要避免因果倒置。
【答题术语】
地理事 象
影响因素
太阳 ①纬度位置;②天气状况;③地 辐射量 势高低和坡向(阴坡、阳坡)
等温 线走向
①纬度位置(东西走向);②海陆 位置(与海岸线平行);③地形(局 部闭合或沿山脉延伸)等
第二步,结合图文信息确立正确的分析思路: (1)要清楚主要地理现象的组成要素,并理解“地理要素”与相关“地理现象”之间 “因”与“果”的联系。
(2)明确分析的主要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 般从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上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人类活 动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上入手分析。
地理事 象
影响因素
土壤 次生 盐碱化
频繁的旱涝(黄淮海平原);地势 低洼;不合理的灌溉
【即时训练】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死亡谷国家公园位于美国落基山脉和内华达山脉 之间,面积1 408㎞2,最低点海拔低于海平面86米。 这里不仅极度干旱,而且是地球上夏季最热的地区之 一。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种子可以在土壤中沉睡多 年;几百万年前幸存下来的内华达鳉鱼,隐藏在几处
地理事 象
影响因素
降水
海陆位置(内陆干旱少雨);大气 环流(低气压带、夏季风-多雨); 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多雨,反 气旋-少雨);地形(迎风坡降水 多);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植被和水文状况(植 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及湖沼、水库 周围,空气湿度大);人类活动
坡地逆温现象的地理解读
坡地逆温现象的地理解读我们都知道,气温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逐渐降低的。
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表,离地面越近的大气,接受地面辐射的热量越多,气温就越高;而离地面越远的大气,接受的热量越少,气温就越低。
一般情况下,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左右。
即在数千米以下对流层中,总是低层大气温度高,高层大气温度低。
但在某些地方,特别是在山区,却是越往上气温越高,与我们所了解的常识相违背。
这种情况在我国的新疆特别明显,成为新疆很多地方冬季气温高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你乘车从乌鲁木齐向南出发,沿途就会体验到这种异常的气候。
汽车一路往南,海拔不断升高,汽车沿坡往上爬。
同时,你也会感到气温随着汽车往上爬而逐渐升高,从寒冷的严冬进入了一片温暖的世界。
而当你下车后,更会感觉到山上的温暖。
这就是避寒胜地——乌鲁木齐南山风景区。
这种随着高度增高而气温增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除了乌鲁木齐,伊犁河谷也经常出现逆温现象。
到了冬季,在伊犁河谷的一些浅山和丘陵区边缘等坡地上,就经常出现逆温层。
这些逆温层沿着坡地水平方向呈带状分布,所以又被称为“逆温带”。
在逆温带区域内,大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随之升高0.5℃。
逆温带里,不受寒流和大雪袭击,这为果树和牲畜越冬提供了生存条件。
所以,每到严冬,新疆很多地区的牧民就把牛羊都往山上赶,以利用山上较高的温度避过寒冷的冬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逆温现象呢?原来,在山区地区,当冷空气团越过山顶后就会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就会沿着山坡往上流,由于越接近山谷,冷空气越多,越接近山顶,暖空气越多,于是就出现了越往上气温越高的温度倒置的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地形逆温。
严格来讲,地形逆温是指夜间盆地和谷底因辐射冷却,冷空气沿斜坡流积于底部而形成的逆温,地形逆温使盆地、谷地霜冻比坡地为重,农业生产上应采取防冻措施。
试题链接(2010∙山东高考真题)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高中地理试题的?立意、情境和设问设计
高中地理试题的立意、情境和设问设计展开全文立意:立意反映考查目的,是试题的主题。
突出能力考查,强调基础与能力并重,知识和能力并举。
(1)要正确实现考试目的,体现能力考查的主旨。
(2)要准确,每题的考查目标应独立、完整。
(3)要重点突出,考查目标有层次性和相关性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情境情境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关系着立意表达的程度。
情境应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热点,彰显地理价值理念。
(1)服从立意,根据立意的要求裁剪、选择有关知识内容,尽量避免无用信息。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程度设计情境。
(3)要科学、可信(4)要新颖,有相当的信息量和一定深度。
设问设问是试题的呈现形式,关系着立意实现程度。
(1)围绕立意,根据情境选编设问。
(2)针对重点内容并涵盖其他内容。
(3)设问方式新颖、巧妙、灵活(4)语言准确、简明、通俗主要题型地理试题的题型比较丰富多彩,如选择、填空、匹配、挑错、改错、判断、简答、论述、填绘地图等。
这些题型在形成性测试、标准参照测验中都可以使用。
按照应答方式和阅卷手段性质,其主要可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
多用于终结性测试和常模参照测验,尤其是高考地理试题、高中会考试题主要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不同题型的设计选择题a.主要包括:题干、选项题干:主要由不完整的陈述句构成。
选项:题干中可能答案,包括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和若干错误答案。
b.命题要求:题干表述准确、简洁,不出现与答案无关的线索。
应表达一个完整而明确的主题,选项与题干内容须属同一范畴。
各选项分别与题干在内容和表述上形成合理的逻辑关系。
题干和各选项最好能分别构成完整的语句。
正确项与干扰项长度、结构、水平等尽量相应。
各选项之间构成相互干扰关系。
干扰项能反映学生的典型错误,各题正确项排列随机,分布均匀c.设计方式①对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再认:对其具体内容构成的再认;对特定地理事物及现象分布的再认;对特定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确认;对地理时事进行时间、空间分布及功能等多方面的确认;②对基本地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与应用③理解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和观念④对表达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的图示进行判断与分析⑤无图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⑥综合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及对地理事物进行评价。
2024年高考真题——地理(北京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答案在最后)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某中学以本地红花生长与应用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系列活动。
图1为活动方案略图,图2示意不同地区的景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红色染料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2.采摘红花时,临近()A.雨水B.小满C.小暑D.处暑3.红花生长期间,同学们可观察的现象是()A.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B.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C.日落方位先南移后北移D.正午旗杆影长逐渐变长【答案】1.D 2.C 3.A【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图①为高寒山地地区,图②为草原地区,图③为沙漠地区,图④为山地森林区,图④所示地区水热条件好,组合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红色染料植物资源应最丰富,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采摘红花的时间在7月初,雨水的时间是在2月18日-20日,A错误;小满的时间是在5.20日-22日,B错误;小暑的时间是7月6日-7月8日,C正确;处暑的时间是8月22日-24日,D错误。
综上所述,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红花的生长期间是4月初到7月初,从4月初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至7月初太阳直射点不断南移。
其中夏至日那一天白昼时间最长,太阳辐射最强,日落方位最偏北,正午影长最短。
4月初到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时间变长,而夏至日到7月初时段内北半球白昼时间变短,红花的生长期间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A正确;太阳辐射先变强后变弱,B错误;日落方位先北移后南移,C错误;正午旗杆影长先变短后变长,D错误。
综上所述,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如图为河北平原局部地区示意图。
考研地理学人文地理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
考研地理学人文地理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一、背景介绍本题是一道考研地理学人文地理分析题,要求以人文地理的角度对特定地区或地理现象进行分析。
在回答问题之前,需要先对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包括研究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等。
二、分析方法人文地理分析主要以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为基础,通过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观察和解释来研究地理现象。
在回答问题时,可以采用以下分析方法:1. 历史分析:考察地理现象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分析历史因素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历史分析:考察地理现象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分析历史因素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2. 社会经济分析:从经济结构、社会阶层、收入分配等角度分析地理现象与社会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解释经济因素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社会经济分析:从经济结构、社会阶层、收入分配等角度分析地理现象与社会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解释经济因素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 文化解读:分析地理现象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考察地理现象背后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
文化解读:分析地理现象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考察地理现象背后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
4. 环境意识:分析自然环境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联,探讨环境因素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环境意识:分析自然环境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联,探讨环境因素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三、作答结构在具体回答问题时,可以采用以下结构:1. 问题引入: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要分析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问题引入: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要分析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2. 背景介绍:对所研究的地区或地理现象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等。
背景介绍:对所研究的地区或地理现象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等。
3. 分析方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
可以结合相关理论和学科知识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分析方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
通过强调地理现象的特殊性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以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为例
之 一 。关 于热 带雨林 气候 的特点 和 分布 , 中学地 理 教 性特 征和 特殊性 特征 的问题 。
材是 这样 表述 的 : “ 热带 雨 林 气 候 区域 常 年 处 在 赤 道 例如 , 东非高 原大部 分位 于南北 纬 1 0 。 之问, 但 这
低气 压带 控 制 下 , 盛 行 赤 道气 团 , 高 温 多雨 。全 年 皆 里大部 分地 区不 属于热 带雨林 气 候 , 而 属于 热 带草 原 夏, 年 平 均气 温 在 2 6 ℃ 左 右; 年 降 雨 量 大 都 在 气候 。究其 原 因 , 是 因 为这 里 的地 势 较 高 , 大 部 分 地
域, 南美 亚马孙 河 流 域 , 亚 洲 印 度 尼 西亚 等 地 。 ” … 表 由于地 势 较 高 , 也 影 响 了大气 环 流 状 况 , 使东 非 高 原 1中 巴西 的贝伦测 站就 是其代 表 。
大部分 地 区 的年 降 水达 不 到在 2 0 0 0 a r m左右, 且全 年
而世 界 上 的 另 一 些 地 区 , 如 马 达 加 斯 加 岛 东 部
但是 我们从 表 1中可 以看 到 , 世 界上 有 些地 区虽 分配 比较 均匀 , 这 一热 带雨林 气候 类 型 的 降水 指标 要 然位 于南 北纬 1 0 。 之问, 却 不属 于热带 雨林 气候 类 型 ; 求 。又例 如 , 厄瓜 多 尔 的瓜 亚 基 尔 位 于南 纬 2 。 左右 , 而有 些 地 区并 没 有 位 于南 北 纬 1 0 。 之间 , 却属 于热 带 且位 于太平 洋东 岸 , 年 平 均气 温虽 然 为 2 5  ̄ C 但其 年
— —
以热带 雨林 气 候 的分 布规 律 为例
刘旭 林
高中地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真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真题练习(含答案解析)高考地理的四项能力目标强调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核,体现了思维过程的程序性和层次性,即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审题)——发现并提取有效信息(明确考查意图)——调动和运用知识,确定解决问题的路径——运用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地论证问题,并在论证问题中体现创新思维”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
可见,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是在前面三项能力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是高考地理能力测试的重要能力。
因此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01观点明确、表述清晰“学习有用的地理”,即要提高考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利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问题时,有许多与当今时政联系密切的问题,这就要求考生用正确的观点,旗帜鲜明的清晰表达出来,并用于论证和探讨问题过程之中。
#02逻辑严密,追求论证观点与表述内容上有机结合论证和探讨问题是地理综合能力的最高要求,是考生运用所学基本地理原理和基本规律,综合分析、论证现实问题的具体实践。
该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能对构成事物整体的各种因素和现象进行表述,对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性因素进行完整地说明;能认识事物产生、演变的规则和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和阐释,最终做到论证观点和表述内容上的有机结合#03掌握一定的论证技巧具备了以上方面的基础和能力之后,具体的论证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技巧,也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论证方式。
(1)针对性论证:主要是针对“区位因素的分析”“采取的对策”等的论证策略,这类试题在论证类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解释性论证:这类试题的特点是有结果,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
在试题中往往以分析“原因”“成因”“规律”“特征”等的形式出现。
(3)判断性论证:这类试题没有直接呈现结果,需要考生对结果先做一个判断,然后论述判断的理由,形成论点、论据相结合的完整的论证过程。
(4)评价性论证:主要是对“利弊”“优劣”“重要性”“影响”等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据统计,近100年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比人类出现前快1000倍。
有科学家认为,目前人类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物种平均每小时灭绝一个种类,比新物种形成的时间快100万倍。
现在世界上有593种鸟类、400多种兽类、209种两栖类、2万种高等植物濒临灭绝。
今天存活的哺乳动物有5339种,其中有四分之一可能灭绝,而全球濒临灭绝的植物种类占全部植物物种的47%,比过去一直认为的13%高出许多。
目前地球物种灭绝并不是自然状态下的正常灭绝,而是人为干扰下的“集群”式灭绝。
事实上,人类今天所处的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很适合物种生存,如果没有人类干预,现在应该是地球上物种很繁荣的时期。
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经济运作方式,加剧了生物大灭绝的进程,生物多样性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生存问题已从濒临灭绝的物种扩展到地球上的所有物种。
二、北半球春季越来越短
千百年来,北半球的春季一直在缩短,每年都会比上一年短30秒至1分钟。
2015年的夏季是时间最长的夏季,达93.65天,春季则为92.76天,秋季为89.84天,冬季为88.99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季相对夏季会越来越短,冬季相对秋季也会缩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原因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地轴也在绕着另外一轴旋转,即地轴的两端并非精确地指向天空中的某一个方向,如北极点,而是围绕这个点在不规则地旋转,这叫作旋进。
由于地球的旋进,每当夏至时分,地球在运行轨道上所处的点会有轻微变动,2016年的夏至点会来的比2015年更早一些。
数千年后,春分时间的变动会变得更加明显。
同时,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日地距离不断地发
生着变化。
地球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慢,地球运行速度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地球四季的长度。
地球在12月到3月间运行速度较快,因此冬季和春季就会比夏季和秋季短。
三、冰川融化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
地球的自转速度并不固定。
据最新的卫星和陆上数据计算结果表明,地球自转速度略有放慢,放慢程度与依据最新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模型得出的预测结果一致。
从长期来看,太阳、月球对海洋的引潮力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这种变化使每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加千分之一秒,2000年来累计慢了2个多小时。
地球自转速度短期内可能因多种因素作用而发生改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据1994年至2012年的卫星数据显示,南极洲的大面积冰川正在加速减少,其中一些缩减了18%。
研究人员表示,由于冰川位于高纬度地区,当它们融化后,会将水从这些高纬度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这就像一名花样滑冰运动员把她的手臂抬起远离身体一样,这将会减缓她的自转速率。
因为冰川融化是不规则的水体运动,地球质量重心的变化导致地球轴心出现轻微晃动,使地球的自转速度放慢。
四、地球磁场南北极或将逆转
地球磁场来自地球深处的地心部分,固体的地心四周是处于熔解状的铁和镍液体,地心在金属液中的运动,产生了电流,形成了地球磁场。
该磁场削弱了宇宙射线,保护了地球生命的延续。
从地质记录来看,地球磁场大约每20万年翻转一次,但是在受到某种干扰时,这个速度会变得越来越快。
2015年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了地球磁极将反转、两极颠倒的先兆。
地球产生磁场的
曹 军
(射阳县盘湾中学, 江苏 盐城 224312)
摘要:随着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变化,地理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和新情况,及时了解这些现象,对地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就几个地理现象作了介绍和阐释,以帮助教师了解最新地理变化信息。
关键词:地理;现象;阐释
地心熔铁在地球两极处形成了两个巨大的漩涡,这些旋转着的漩涡增生和扩散后产生的新磁场,逐渐削弱和抵消原来的主磁场,使原有的磁场偏离极地越来越远。
在靠近地球两极的地方,地球磁场差不多已完全消失,这是地球南北两极将要出现大翻转的信号。
如果地球磁极出现反转,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宇宙射线强烈地冲击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在轨卫星、航天设备造成损害。
对于人类来说,一旦地球磁场消失,太阳粒子风暴将会冲击地球大气层,引起全球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辐射灾难。
五、40亿年冷却令水星越变越小
水星是太阳系最内侧、也是最小的行星。
在八大行星中,除地球外,水星的密度最大,其巨大的铁核半径达2020公里。
20世纪70年代,美国航天局依据水星探测器传回的数据分析,水星的直径减少了2至4公里。
但科学家最近发布的报告称,水星巨大铁核的冷却使这颗行星的直径减少了14公里,缩小的规模是此前科学家估计数字的近3倍,其原因是40亿年来的不断冷却。
地球内部有三个圈层,而水星就不同,它只有一层坚硬的岩石层,上面的峭壁和裂口能显示出这个星球缩小的程度。
借助美国航天局环绕水星飞行的信使号太空飞船传回的图像,科学家对水星表面的山脊和断层进行研究,分析了水星上的峭壁、纹脊等5900多项表面特征,计算出水星在40亿年间,直径缩小了14公里,这一结果与电脑模型的预测相吻合。
这次发现除了能更多地了解水星的演化过程、分析水星的内部结构和化学组成,还对分析太阳系其他行星的结构和组成具有借鉴意义。
六、厄尔尼诺影响创纪录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它往往会引起全球多个地区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厄尔尼诺平均3到5年发生一次。
2015年,地球上发生了历史上非常显著的超强厄尔尼诺,全球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温度都创下新纪录,太平洋中部水温在2015年11月曾经超出平均值3.1摄氏度,这显著高于1997年至1998年间超出平均值2.8摄氏度的纪录。
2016年1月,地球表面温度创下有记录以来同期的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发生了很多极端天气事件,如2015年夏季,南美洲巴拉圭、巴西(南部)、阿根廷等国遭遇的洪涝灾害、巴西发生的严重旱灾、中东和埃及受热浪侵袭、印度、缅甸、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遭遇的暴雨洪涝等等。
科学家证实,这次厄尔尼诺现象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
同时,厄尔尼诺的后续影响还在持续,科学家预测,继厄尔尼诺之后,与其相反的、以寒冷气候为特点的拉尼娜现象可能会接踵而至,同样也会造成极端天气。
向学生强调模板功能的有限性,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练习中根据具体区域、具体问题突破模板限制做具体分析,要为学生在高考考场上根据试题情境冷静分析、具体作答而打好基础、留出余地。
3.使用模板的目的是为了不用模板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在笔者看来,对答题模板的使用,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不用模板。
模板只是在复习某一阶段内,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全面性的一个“脚手架”。
当复习进入新的阶段,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思维发展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之后,这个“脚手架”反而会束缚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限制学生的进一步提高,也限制了学生高考成绩的提升。
为了学生最终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在复习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教师必须敢于拆除这些“脚手架”。
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题复习时,当学生的做题量达到一定水平,对试题有一定的积累之后,让学生抛开原先所学的各种模板,重新建构考试应答体系:首先,让学生按照考题的设问指向,将所有考题分为原因、影响、描述、措施……等等类别,然后,让学生按照类别分别整理回顾所有做过的综合题,以原因类试题为例,笔者指导学生将其所做过的原因类试题与答案全都放到一起来做比较,让其总结哪些原因是经常反复出现在不同试题中的?这些原因能否按一定的逻辑归纳整理起来作为今后答题的思考点?还有哪些原因是五花八门因题而异的?这些原因在不同的题目中是如何得出的?哪些原因是你当时做题时能想到的?哪些原因你当时没有想到?为什么没想到?笔者用这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建构起个性化应答体系,并在之后的复习中,通过试题不断完善这一体系,以强化其地理思维,锻炼其思维的全面性、深入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李新运,徐焰华.描述型综合题答题模板剖析[J].地理教学,2013(5):46-49.
[2] 刘艳英.地理高三“答题模板”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5):42-44.
(上接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