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铁生的“写作的零度”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第一篇: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中文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散文中的意象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生命的色彩和不屈的精神。
史铁生以自身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叩问生命真谛,寻求困难人生的精神救赎之途,把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写的包含了万千情感。
其中,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家园的栖居地,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墙是他亲情温暖的守护,通过写一系列的意象,史铁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怀和尊重。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意向分析Shi prose in the image analysisAbstractShi is our country modern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hilosophizing type writer, his prose reveals the hardship of life around the limits of experience and feeling and introspection, the image all the time in his prose embodies the colour and unyielding spirit of life.Shi in their own unusual experiences and unique writing perspective, inquiries about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to seek hard the spirit of redemption way of life, write a specific things contains a myriad of emotions.Ditan is shi spiritual home habitat, a mother's love is the source of his spiritual pillar and hope, writing is his life beyond the spirit of redemption way of suffering.Keywords:shi tie sheng;prose;Intentional analysis 史铁生的作品,为很多人所喜爱,尤其是他的散文,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作家,史铁生显然有着不为人知的内心痛苦和压抑,有着普通在作家难以体会的经历和伤痛。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1. 引言1.1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史铁生,原名史清华,生于1932年,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文坛。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贴近生活、反映社会,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现实、人性探讨、历史回顾等多个方面。
他的作品中常常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问题,引人深思。
史铁生的小说风格简洁明快,语言朴实真挚,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深深扎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
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和思想纠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烙印。
通过史铁生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了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困境。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通过作品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思考和关注。
史铁生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生命意义和社会伦理的思考,影响深远。
在当代文学中,史铁生被认为是一位重要的代表性作家。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也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史铁生的文学创作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为文学研究和思想探索提供重要参考。
2. 正文2.1 史铁生的文学成就史铁生作为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其文学成就颇具深远影响。
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更是一位具有思想深度和情感丰富的文学家。
史铁生在文学创作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创作手法。
他擅长运用象征主义和幻想手法,将内心的矛盾与焦虑转化为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意象和故事情节。
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史铁生的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学与现代主义的元素,创造出独具个性的文学风格。
他的小说《黄金时代》、《红拂夜奔》等作品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史铁生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其创作的数量和质量,更体现在他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探索与革新上。
史铁生的零度写作
在中国当代文坛 , 史铁生是 意志坚强的一位作 “ 历史的熟悉性” , “ 风格” 存在于文学之内, 是从作
从 中可以发现作 家本人 家。早在 2 l 岁时 , 他 因为双腿瘫痪而深陷困境 , 失 家 的身体与经历 中产生的, 经历的熟悉性 ” , 因此 , 在 写作 中, “ 语言结构” 与 去行动的 自由。在历经痛苦和绝望之后 , 史铁生发 “
个 生 物过 程 , 更 是 一个 充实 、 旺盛 、 快 乐 的精 神 过
“ 风格” 的“ 形式 的第三维面” , 应具备独立性, 不为
程 。故此 , 厚重 的精神 内涵 , 丰富 的人 生体验成 为 历史信息与个人“ 风格” 束缚 , 他认为写作脱离历史 史铁生作品感人 至深的 内容 , 长 期 以来 , 这些 内容 信息与个 人 “ 风格 ” 的束缚 , 就 可以显现 出作家 的 不在场” 。他提倡这种因为作家的“ 不在场” 而形 也是学术界研究史 铁生写作 的重点所 在。人们从 “
S u m N o . 1 6 0
史 铁 生 的 零 度 写 作
王 怀 平
(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安徽 蚌埠 2 3 3 0 0 0 )
摘要: 零度 写作是 法 国符号 学理论 家罗兰 ・巴特最早提 出的理论 , 史铁 生深受启发。史铁 生对零度写作的理解
与追求体现 了他 自己的人 生观念 与写作理想 。在 史铁 生看来 , 零度写作 , 是一种 非功利 、 非使命性 的写作 , 它根 系于
现写作是他条条 绝路之外 的一条生路 , 他说 , 写作 “ 风格” 可能形成源 自于客观与主观的束缚因素 , 使 不仅 让 他 的灵 魂 “ 从 超越 自卑 的 真 诚 中获 得 自 得作者成为“ 语言结构 ” 与“ 风格” 的社会性或个体 由” [ 1 1 4 9 , 而且让他 在“ 发现 和寻找中感悟到生命 的 性意图传达 的傀儡 , 不能 真实地表现写作 的对象。 神秘 、 美妙和悲壮” ¨ 】 8 。 , 他 因此坚信 : 生命不 只是一 所 以, 巴特 强调写作应 该是不 同于 “ 语 言结构 ” 和
零度写作的三层意蕴
零度写作的三层意蕴作者:孟新雨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8年第01期史铁生的《想念地坛》一文中,最难以理解的就是“写作的零度”,很多课堂对“写作的零度”这一关键词阐释不清,让学生学起来如雾里看花。
其实,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使作者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对生命的思考。
以立体视角思考,文本中的“写作的零度”,可以折射出三层内涵:一、生命困境的艰难突围法国哲学家加缪说过:“我们不应受到世界不可理解性和缺乏希望的打击,而应义无反顾地通过拒绝失望和肯定生命来确定我们的独立。
”是的,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
面对身体残疾和生命困境,他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甚至几度想自杀辞世,但最终是地坛让他由情绪的沸点逐渐冷却,并给了他重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蟲,它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并且因为它们的存在使地坛不再衰败。
正是这些不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的道理。
黑塞说:“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颗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而地坛以自然的智慧同样赋予了史铁生生命的智慧——“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
于是,在接受了死亡、残疾和困境之后,他勇敢地接受了挑战——行动上的自救:宿命写作。
史铁生说:“神不给人指路。
神知道,不给人指路,他还是会去找。
不停地找,就是神给你指路。
什么是神?其实就是人自己的精神。
”他说:“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后来发现,这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他摆脱了生的焦虑和死的恐惧,用笔代替腿来行走,在绝望和困境中找到了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价值。
正如他在《务虚笔记》中说:“写作,就是我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地抹去,让过去和未来沉沉存在。
史铁生评价作文
评价史铁生作文范文一:走近史铁生朱红淡褪,雕栏散落,金晃晃的空气弥漫在寂静的院里。
我从时光的这头看去,那头孤寂的古园中,埋葬着一个落魄的灵魂,那就是史铁生。
即使这个失魂落魄的灵魂已然归去,但我翻开每一页,都能品出那苦涩墨香中的那种对命运的感伤与抗争。
他也曾在双腿残疾后茫然过,绝望过,就像文章中所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但他最终又带着那骨子里的不屈,带着对生命的叩问,迸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灵魂的呐喊声。
在轮椅上的冉冉时光中,心灵高高的屹立在人生顶峰。
他将人生中的苦难转化为绚丽之花的养料,在遗落的古园中感悟着,升华着。
推开耳边的嘈杂,窥探着他内心的灵魂。
无论是夏季的暴雨临园,还是秋日的落叶飘摇,他依然在落寞的时光中,伴着苍凉的鸟鸣,青黑的古柏,将自己的,一个残疾者的对命运的哀怜与自叹,炼为永恒的真理。
虽然他的身体是不圆满的,但他的心灵,他的人格,他的作品,仍给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他曾说:“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而我想,他的欲望是根本不同于我们这些平凡的人的,不同于那种普通至极的欲望。
他的欲望背负着生与死的沉重答案,蕴含着生命的脆弱与灵魂的顽强,矛盾至极又相辅相成。
他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下了自己大写的人生。
生命如歌,却没有永恒的旋律,无法掌握它的起落;生命如轮,却没有不变的方向,无法左右它的走停;生命如月,却没有固定的形状,无法控制它的圆缺。
史铁生用他的一生来使人感悟,我们要将无法掌握的恒久时光,浓缩成每一刻内心的通悟,要在自己空白的一页上,播撒下生命的灿烂,人生的辉煌。
失落的古园在时光中渐渐消逝,我听到那头传来一声叹息。
范文二:史铁生的生与死2010年12月31日,一颗文学史上的巨星陨落了,这一切是那么突然,仿佛真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但一切又都是那么合理,仿若一场早已安排好的宴会,等的只是赴宴的人和宣告宴会开始的司仪。
浅谈史铁生的“写作的零度”
浅谈史铁生的“写作的零度”摘要: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在他的“写作世界”里,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丰满的思想。
在他的《想念地坛》中提到了“写作的零度”这个言简意赅的概念,本文试图从文章内容、作者生平经历和作者创作思想这三方面来全面地理解“写作的零度”。
关键词:写作的零度写作误区生命起点常写常新“写作的零度”这个概念最早源于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写作的零度》,但我对这个概念的了解并不是通过这本书,而是通过阅读史铁生的《想念地坛》得知。
在《写作的零度》中,这个概念指写作中语言结构的形式自由和作者中性的、零度的写作观,反对表现社会思想观念的价值式写作。
而史铁生引用它,并不是也要阐述和罗兰·巴特相同的观点,而是这五个字吸引了他,这五个字契合了他的心意。
那么在史铁生笔下,“写作的零度”到底指什么呢,本文就试图阐述这一问题。
《想念地坛》是《我与地坛》的姐妹篇,《我与地坛》写于1991年,在文章中,作者从地坛中领悟到了“为什么活?怎样活?”的人生哲理,文章一问世,便受到了读者的关注,正如作家韩少功称赞道:“《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而在十年后,作者又写下了关乎地坛的另一篇文章——《想念地坛》,很明显,由于人生阅历的增加,后一篇文章要比前一篇文章多十年的人生感悟。
在《想念地坛》中,作者提到了“写作的零度”这个概念,在前面,我已提过这个概念和罗兰·巴特的理解是不同的,它加入了作者自己的理解,我们如果结合文章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
首先,在《想念地坛》原文中提到“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史铁生心中,写作应该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因为“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人既然诞生了,那就要让自己活得有意义。
高中语文史铁生想念地坛课文解析
(5)第16节作者将人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 与地坛作了对比,想要说明什么?
回到零度,也就是回到地坛式的“安静”。 在第16小节,作者将人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与地 坛作了对比,人世间,为了名声与浮华而争权夺 利,而地坛则是安静的状态,那是一种“柔弱” 的美德,“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 神命的姿态”。“安静”一“零度”一“柔弱”, 史铁生在这篇文章的不同阶段用了不同的几个关 键词,来说明他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与神灵的 敬畏,对人世间种种现象的批判与忧虑,而统领 这一切的还是“安静”,其他都是它的不同的表
xiāo qī tuí huán qì Pāng tuó mèn huáng Kē kē bàn bàn qì qiè tiào
13、譬如 14、洁癖 15、亘古不变 16、倘若 17、谴责 18、泊 19、诡诈 20、阿谀 21、葳蕤 22、挟持 23、聆听 24、更迭
pì pǐ gèn tǎng qiǎn bó pō guǐ zhà ē yú wēi ruí xié líng dié
第三部分(20节)全篇的尾声,照应全篇,呼应开 头,再次说明地坛在作家心中的 地位 。
品析课 文
1、第1小节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突出了地坛的特点——安静; 二是暗示我现在已不常去地坛了, 已经离开了地坛,所以说是“想念”。 这一点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还要涉 及,所以也可以说它是铺垫,是伏笔。
想念地坛的阅读答案
想念地坛的阅读答案想念地坛的阅读答案想念地坛是著名文学家史铁生的作品,相信大家都看过这篇文章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想念地坛的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想念地坛的阅读答案想念地坛史铁生(1)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2)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
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 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
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3)一进园门,心便安稳。
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
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4)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
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5)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
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
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6)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
这五个字吸引了我,契合了我的心意。
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7)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
读史铁生的《零度》
读史铁生的《零度》原谅我一开头,用了这样一个,谬诞莫明的词,我知道,一定有人懂它。
他是这样说的:当一个刚刚来到世界上,就如亚当和夏娃刚刚走出伊甸园,这时他知道什么是国界吗?知道什么是民族吗?知道什么是东、西方文化吗?但他却已经感到了孤独,感到了恐惧,感到了善恶之果所造成的人间困境,因而有了一份独具的心绪渴望表达不管他动不动笔,这应该就是,而且已经就是写作的开端了。
写作,曾经就是从这里出发的,现在仍当从这里出发,而不是从政治、经济和传统出发,甚至也不是从文学出发。
这就是写作的零度吧?我愿意把零度肤浅地解释为:共鸣。
只是从碰触中,一点一点察觉到的生命的意识,只是跌撞里,对世界发现中的欣然与恐惧。
于是从心底流露出一种渴望,对着天空,对着树林,对着大地上跃跳的生灵,轻轻地想要表达,或是想记载生命的启迪,或是渴望冲破肉身与环境的限制。
写作,不知多久时就与等级,画上了兄弟的符号。
记得儿时那些珍贵的老师的笑颜,觉得那里便是我写作的意义。
哪一个哲人说,人生就是从清晰的执着,变得觉得看什么都不是。
后来,社会的功利化的学说一点一点侵蚀到我们孩子身边,我感到惶恐无力后便是寻找生活的意义。
年少的轻总要先为心灵,寻找特殊的重,读书,然后寻找,我越寻找,就越焦灼,觉得这世界上还没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义,可以我是如此想看清自己脚下的路,感到越来越沉重的背负,渴求着生命真正的释放你说年轻时读书在寻找什么,他们说,共鸣,呵呵,那我和他的零度就在了。
他说:在逻辑的盲区,或人智的绝境,勿期圆满。
但你的问,是你的路。
你的问,是有限扑向无限的路,是神之无限对人之有限的召唤,是人之有限对神之无限的皈依。
尼采有诗:自从我放弃了寻找,我就学会了找到。
而史铁生的意思是;自从我学会了寻找,我就已经找到。
我找到了什么。
零度,是一种冷峻,一种坦然。
史铁生说,有人说他很乐观,他却觉得自己偏偏是最不乐观的那一个。
这很有意思,他说他写的很多东西,都是不得不写,好像有种力量让他不停地想自己的苦难,这大概是第一推动或者绝对的开端,只能是你与生俱来的悲观,躲不开也逃不脱的思索。
零度写作的三层意蕴——史铁生《想念地坛》的聚焦解读
以立体视 角思考 .文本 中的“写作的零度 ”,可 以折 射 出三层 内 涵 :
参 考 文 献
①L·w·安德森等.皮连生译.《学习、教学和评估 的分 类 学》,上海 :华东 师范大 学 出版社 ,2008年版 第
50页 。
② 叶黎 明.《写作教 学内容新论》,上海:上海教 育 出 版 社 .2012年 版 第 4页
③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北京:同心 出版杠, 2004年版第 413页
【分 析 】修 改后 的文章 结 构更 加合 理 ,详 略 安 排 比较 恰 当 本文 综合 运 用 了 第 1、2、3三 条 升级 策 略 进 行修 改 。开头 部 分比 较简 洁 。开门 见 山 ,快速 进 入 事 件 的主 体 部分 。“时 间 已 到 中午 ”和 “在 田间 忙 碌 了一天 .黄昏时分 ”较好地注意 到了事件不 同发展 阶 段 间 的过渡 。开 头增 Drllh作 者去 农村 劳 动 前 的心 理 状 态 的描 写 .这样 与 文章 结尾 的去 劳动 之后 的感 受与收获很好地呼应 ,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根据 “初 中 ‘记 叙 类 ·思 路 与 过程 ’发 展 性 评 价 层 级 参 照 标 准 ”.此 文为 A级
需要 说 明的 是 .这 里 的“习作 等级 案 例 ”不 同于 传统 写作 教 学 中 的“范 文 ”,而 是针 对 不 同层级 表 现
标 准 的 “说 明 书 ”.这 种 案例 不仅 “示 例 ”了 等级 标 准 ,也增强了标准 的清晰度 、透 明度和适用性。“策 略 ”则是 学 生 表达 升 级 的 “脚 手 架 ”。在 使 用 了 这 个 策略 而达 成 升级 的样 例 的作 用下 .这 些升级 策 略便 鲜 活起 来 。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2)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2)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三史铁生是位特殊的作家。
毕业于清华附中,“”初期,18岁的他响应号召赴延安一带插队,过重的农活,恶劣的生活条件,伤害了他年轻的身体,有一次还淋了大雨,高烧不退。
回北京后,生日那天住进了友谊医院,从此再没能站起来。
瘫痪那年他才21岁,他写有一篇《我21岁那年》。
正值青春年少啊!用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里的话来说,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每周3次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残疾到底给史铁生带来了些什么?有人说,他因为身体的残缺而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索;我想说,他发现了生命普遍的残缺,并用生命的眺望弥补了身体的残缺。
他在《给盲童朋友》一文里给盲童们解释“残疾是什么呢?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
你们想看而不能看。
我呢,想走却不能走。
那么健全人呢,他们想飞但不能飞——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健全人也有局限,这些局限也送给他们困苦和磨难。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健全人也有局限,他们想飞但不能飞”,是呀,如果能飞,谁不想飞呀?还有诸如健步如飞、事业腾飞、飞到心爱的人身边等等翱翔的人生愿望,可是身体再强壮、头脑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平地起飞。
人生而有缺陷,谁敢说自己的人生不会经历挫折和磨难,不会有痛苦和无法拥有?既然如此,那么健全人和残疾人一样都处在超越生命残缺的路上;其实生命是普遍的残缺,即使你是健全人。
他在《有关庙的回忆》写道:“无论再往哪儿去吧,都说明此地并非圆满。
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
……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如果此岸的生命都圆满了,就没有信者去往彼岸,那人们心目中极乐的彼岸自然就因为毫无意义而坍塌了。
这里无非铁证如山地告诉我们:一切生命都是残缺的,谁也不会比谁更幸运,谁也不会比谁更不幸。
浅谈史铁生创作中个人情感流露
浅谈史铁生创作中个人情感的流露史铁生是一位特殊的作家,他总是用独特的眼光来描写这个神奇的生命世界。
作品语言朴素真切,思想隽永深刻,充满了哲思,也有个人情感的涓涓细流。
绝大部分作品写得惊心动魄,发人深思,使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强烈共鸣与震颤。
本文拟从作家及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残疾意识、宿命意识、情感和博爱意识层面入手,深入解读史铁生创作中的复杂情绪,进而透析作者灵魂由世俗向超脱,再由超脱向审美转变的历程,从中体会作者心灵的超然与精神上的豁达美国作家海明威曾用其一贯的简洁方式指出:不愉快的童年是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教训。
历史上也有好多事例证明,一个人一旦遭到厄运的重创,并在其他领域无所作为后往往转而发愤著述。
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①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例。
这个不幸的作家双腿瘫痪时年仅21岁,一个贮满生机的生命从此被缚在轮椅上,开始了漫长的心焦灼过程。
残疾给他带来了生理与精神上的沉重打击,使他痛心疾首、沉默不语,同时也正是切身的痛苦体验,孕育了他写作的成功。
作品中,他注重表现对生命、人生和现实社会的独特见解,抒写了浓郁的个人情感。
写得惊心动魄、发人深思。
读他的作品犹如品一杯沁人心脾的大碗茶,让人难舍其独特的韵味,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残疾意识、宿命意识、情感和博爱意识,显示出残疾的高贵的生命价值。
残疾意识的流露:渴望生命价值的平等史铁生表现残疾人独特的生命体验的系列小说,有一种极为突出固执的残疾倾向,那就是他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尽管史铁生是一个情感性的作家,而他却能从自己的经历与遭遇中看清事件的全貌,从自己的感受中走出来,找到理性的归宿。
21岁突然而至的沉重打击使他痛不欲生,给他带来了生理与精神上的重创。
痛苦是艺术生命的激素,使史铁生笔下的人物,因残疾激发出了更顽强的生存意志,用其自己的追求显示出残疾生命的价值。
其中,有终日在苍茫的群山间为衣食奔走的瞎眼说书人(《命若琴弦》);有先天不足的侏儒(《来到人间》);也有因意外事故而“被种在了病床上”的不幸者(《宿命》)。
想念地坛
想念地坛
史铁生
用一个词概括作者笔下地坛的特点。
安静
思考1:“安静”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第2节) 不是与世隔离(第5节) 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第6节) 一股清纯之气,悠远、浑厚(第4节) 恒久而辽阔(第9节 )
安静,并不是自然环境下的安静,而是心灵的安静。
思考2:地坛的安静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地坛的安静让作者的心安稳了下来,“仿佛 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和存在的价值。 ——找到了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写作。
作者由地坛的安静想到了什么?找出一个关键词。
零度Βιβλιοθήκη 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 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 望。
——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 ——变成潇洒 ——爱上了比赛、擂台、排行榜
追名逐利 迎合世俗的趣味
由此看来,写作的目的,即“写作的零度” 是“寻根”,放弃追名逐利,叩问生命的本质意 义。
主题探究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主题探究
作为《我与地坛》的姊妹篇,《想念地坛》 承续了前者对生命的感悟,以自己对地坛的印 象、感受和写作生活为起点,论述了安静、零 度、柔弱对人生、对生命的重要性,作品批评 了当今社会许多急功近利的浮躁,主张人要不 断地回到生命的原点,排除干扰去追寻生命的 意义与有价值的生活。
“零度”的内涵:
写作的零度 生命的零度
回归地坛式的安静,放弃强力,放弃阿谀。
怎样才能回归生命的零度?请找出一个关键词。
柔弱
柔弱,它不同于强力,不同于阿谀,也不同 于软弱,是一种对待生命应有的态度。只有柔 弱,才能感受安静,才能让我们不断的回到零 度,不断的审视自我,重新定位生命的意义和 价值。
史铁生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
史铁生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史铁生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精选22篇)史铁生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史铁生作品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史铁生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篇1作者通过这次写作回顾了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日子。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
当时的情景很容易想象,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就那么被夺去了行动的自由。
但这还不是最令他难过的,他内心的愤慨与失落是我们无法体会的。
但作者忘记了,他不是弃儿,在他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年轻却饱受苦难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内心暴-动,烦躁,却偏偏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作为母亲,怎能不担心,但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内心的煎熬却在激烈的进行,她没有错,但此刻却在默默忍受儿子给自己的惩罚,母爱是宽容的,儿子的安全才是她现在最担心的。
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
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
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都应该好好把握。
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找到人生的价值。
解 读 史 铁 生 的 零 度 审 美
解读史铁生的零度审美点击想念地坛选择文学写作并且死而后已,以此作为个人生命过程存在的那一份坚守那一份价值与那一份美丽,这是与史铁生个人坎坷的悲剧命运因果相关的必然史铁生看破生死,坦然处之,始终以写作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并且坚守了三十多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这不能不说是文学信仰创造了他的生命奇迹在他的作品里,有许多是以残疾为主题和题材来表达他对生命命运等许多问题的感悟的,如我们的角落命若琴弦等等,这些准非虚构小说,以作者的个人性题材的亲历性生命的揭秘性和故事的猎奇性,丰富了非虚构小说以作家自我生命为本位的创作理念与经验而以地坛为题的我与地坛( 写于年) 和想念地坛( 写于年) ,则是作者感悟自我生命最为真实最为深刻的作品与一般身体健康的作家相比,作为残疾作家的史铁生的审美精神境界有着属于他个体的特殊性如果说创作的灵感源于痛苦,那么史铁生的痛苦既源于感受社会人生的心理痛苦,又源于感受腿残和沉疴折磨的生理痛苦,最终源于经受这双重痛苦之后思考的感悟与激情我们认为,解读史铁生审美精神境界的内涵,只要解读想念地坛就很了然史铁生是借地坛来托物言志的明写他与地坛的关系及由地坛引起的种种思索,其实,是向读者告白和描述其审美精神境界,而且隐喻般地委婉曼妙地进行了有层次的揭示首先,作者书写地坛让自己的精神升华到豁达的境界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空视角,是对既往的我与地坛的回望与反思,写作其时他人并非在地坛,其思想是在天马行空的想念之中他通过回望与反思,悟到的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安静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在史铁生的反思里,地坛是安静的,又是不安静的就地理的自然环境而言,这里毕竟是游人稀疏的公园,喧嚣都在远处; 但地坛毕竟有它春夏秋冬的生机和故事,故而它的安静并非无声作者之所以深深感到它的安静,感到它的与世隔绝,是因为它的安静,让自己有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动: 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而且让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原点也就是说,地坛的安静,让身患绝症的作者反复考量自己的生命长度,反复考量自己的痛苦与困惑,反复考量苦难对生命意志的验证,让自己残留的生命得以重新开始这正是地坛对自己最彻悟最恩惠的赐予作品中有一段关于生命死亡的想象:我记得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恒久,辽阔,但非死寂,确如林语堂所说,一种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其实,这些描述表达了作者借助西方宗教来领悟人生看破死亡的淡定从容和彻悟如他自己在作品中所说,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豁达的背后,是史铁生的一种绝对的精神反抗因身患残疾或沉疴而选择文学创作的作家的故事很多前苏联作家保尔柯察金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张海迪灾难之后,他们反而让自己的生命在文学的天空中更自由地放飞在他们中间,用哲学来解读自己残疾生命的,唯史铁生一人归根结蒂,是地坛的安静让史铁生在冥冥之中悟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学他从鲁迅身上继承了绝望反抗批评与阐释当代文坛的思想和精神鲁迅以过客中的过客形象,演绎了明知前路是绝望而偏执向前奋进,并且拒绝养息与拒绝他人施舍的向死而生的哲学他说过: 过客的意思即是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在野草中的影的告别求乞者死火颓败线的颤动这样的战士等等篇章中,同样演绎了这种面对死亡的人生哲学鲁迅逝世前十年期间,其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 可他为了医治与重铸国人的灵魂,而与帝国主义反动统治当局的帮凶与帮闲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他把自己的身体比做病叶,即使将坠,也要面对自己的人生,在极短时中相对史铁生的向死而生与鲁迅的绝望反抗的人生哲学是一脉相承的他也是反抗绝望当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在反抗宿命追索人生意义时,就能像鲁迅那样更勇猛,更悲壮,于是也就因此能够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宁静以致远的心境如同他自己所描述的那般,从痛苦回到淡泊宁静: 有时候我设想我的墓志铭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其次,史铁生借地坛言说自己的精神升华到澄明的境界所谓澄明,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澄澈如水磊落光明他在这篇作品里反复抒写与诠释着个人写作的意义他借用了一个写作的零度的概念,从多方面书写他的彻悟零度写作,这个命题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写作的零度所谓零度写作方式,多指作者在作品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的陈述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排斥感情,而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控制降至冰点,让理性得以升华,从而让作者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史铁生认为这个概念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即生命的开始人生旅途的重新出发为此,他进一步对零度写作进行了个人的三点说明第一,零度让他时来运转他的零度写作,是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也就是说,他在地坛思索自己生命何去何从之疑难的时候,忽然想到用笔来书写自己,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就是一味让自己的思想情感命笔驰骋,如此获得了忽临的轻松和快慰,进而让生命时来运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支撑和眺望第二,零度让他获得荒诞意识并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他感觉回到零度,就是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 他从现代荒诞派作家罗伯格里叶和创作等待戈多的贝克特身上,笑遇荒诞,并且以自己的体验读到了写作的荒诞感及其守望荒诞,因为荒诞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而去冷静地追寻与确认自己生命的意义第三,零度让他弃绝低俗的功利作者联系当前文坛现状,批评与写作的零度相悖的功利主义什么弃心魄的困惑于不问,什么把写作变成潇洒变成身份或地位的投资,什么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等等,这些无疑都是在写作方面绝对功利主义的表现史铁生现身说法,用他在八子和务虚笔记中都写过的一个人物,形象地说明并批判这种功利主义是天赋的诡作:一个孩子用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排座次的方式就轻易赢得了权力,建立了自己霸权的秩序,而且获得了我和另外很多孩子的阿谀和服从史铁生用这个例子表白自己,写作时追求的恪守的是写作的零度,是一种作为作家的灵魂自省与匡正时弊的批判精神以上三个方面,是作者对写作的零度的理解和理念: 写作让自己的生命超越残障重新开始,让自我涅槃之后重新拷问生命的意义,让自己面对物欲横流的世俗世界而最终拒绝功利主义这些都表现了史铁生写作时的精神达到了澄明的境界,而且是坦荡无邪的全盘澄明即史铁生式的零度的澄明面对个人的生死,史铁生可以做到豁达; 面对灯红酒绿的物欲世界,他可以做到澄明在他对地坛的想念和反思里,还有更深度的自我精神的分析: 即地坛是作为他个体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予以抒写的,换句话说,地坛是他与他相伴并且成为他生命血肉的符码他反复强调的回到零度,就是回到他的一个理想的至高无上的自由精神的标高因此,他意味深长地强调只有回到地坛式的安静,才能回到零度,因此才能恪守我自己的精神家园惟其如此,史铁生在人格情操的修炼上提出了两个放弃一个恪守柔弱的原则所谓两个放弃,就是放弃强力,放弃阿谀,就是指弃绝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弃绝名人,强人,人物,以及弃绝为获得强势而在人际关系中的阿谀奉承投机取巧争权夺利欺世盗名等等庸俗作风所谓柔弱,就是指矜持谦谦君子的正直善行的人格,即代表着亿万普泛人群的自然人性,就是面对官场人格商场人格及其阿谀奉承投机取巧等等作风而反道使然我行我素作者明确强调,这种柔弱是万物的美德; 它并非软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柔弱之中关键一个字是柔字,这是温柔敦厚的诗教之柔,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修炼之柔,从这方面理解,史铁生所恪守矜持和赞美的,其实是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人格襟抱,既表现为外在的柔弱儒雅和敦厚,又表现为内在的一种从容坚韧和强大朱自清对温柔敦厚解释说: 温柔敦厚是和,是亲,是节,是敬,也是适,是中中道,以及谦冲,荏染,敦笃孝友,敬慎将事,温柔敦厚一语的涵义都有可见,儒家的诗教除了强调诗的教化功能,还十分强调人自身的操行人格的修炼史铁生显然是深受着传统诗教之影响的,而且是十分虔诚和自觉的从他的作品里也可以反过来证明其审美操作的静美状态,他不挖苦不讽喻不呐喊不控诉,而是平静地用他的情节故事演绎他的思考和对生活的分析总之,他从感悟自我精神世界的豁达澄明,到顿悟人格操行的自我恪守和矜持,分明是进入到哲理境界,这就把对地坛的言说书写,引向思想的深刻和道德的深邃而这种人格境界是十分强大解读史铁生的零度审美的,面对权本位官场人格和钱本位商场人格的强势,可谓是无坚不摧的作品最为给力的一笔,是把这种人格力量给予了斩钉截铁的肯定: 但要是爱也喧嚣,美也招摇,真诚沦为一句时髦的广告,那怎么办? 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显而易见,作者认为在社会日益商品化经济日益市场化道德日益侏儒化和审美文化日益媚俗化的今天,惟有坚守矜持两个放弃和一个柔弱的人格道德原则,才是正直爱国深怀良知有所作为的知识精英们所应该拥有的护身法宝; 惟其如此,也才能最终救赎自己救赎他人和救赎文学从想念地坛的文本审美建构,可以看出史铁生审美精神境界对于零度写作的形式诉求,而且这种诉求是其零度对文本的绝对命令读这篇散文,如果按照传统解读文本的习惯思维定势,去寻找时间和空间的叙述逻辑和常用的叙事方法进行条分缕析,那是一件很困惑的事情作者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听凭心性自由的随意的抒写,字词句章似乎显得杂乱而且无序其实,贯穿其中的是作者的哲理感悟与伴随感悟生成的激情在这篇散文中间,作者是写感悟而非写感觉,是写形而上的感悟而非写形而下的感觉; 作者让形而上的哲理诗情成为内在的驱力,统驭全文,故而读这篇散文分明感觉到作者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浑然一体的气概这里可以以斑见豹,可以窥见史铁生整个散文的大体风格当他超越时空与生命的哲理与热烈澎湃的诗情交通交融交织,如山洪决堤喷薄而出的时候,那就如他自己所说,再也来不及考究词句与技巧的形式,而是直摅心性一泻千里淋漓笔端随物赋形; 表现的则是心灵的真实思绪的奔腾和文本的浑然透明了形式和内容在很多时候存在着二律背反现象在一般情况下,两者辩证统一起来,很难说是孰重孰轻,是内容第一还是形式第一( 传统称内容决定形式的理念,是不科学的) 可偏偏有史铁生想念地坛式的个案,当豁达澄明的心境进入到叩问人格襟抱的时候,他那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的山呼海啸般的哲理诗情,就让作品的表现形式仿佛退居第二位,而完全被吁请和被臣服了; 也因哲思的深邃与博大,使一些诸如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你就回到了零度等等哲理性的箴言警句,错落于段落之中,蔚然成为与内在的哲理诗情相得益彰的文章气韵这内容消解形式颠覆形式大于形式的错谬,正好暗合了巴金很另类的无技巧境界的理念零度哲思的史铁生与生命燃烧的巴金灵犀相通,共持共识一个偏激得颇有反形式哲学意味的创作理念: 即散文的形式技巧可以忽略不计,但真情实感永远是它的灵魂和生命,舍此,便没有散文的佳作精品,也便没有散文的形式技巧和诗性诗意的魅力了综上所述,豁达澄明强大的人格襟抱以及文本内容反形式的审美诉求,这些构成了史铁生审美的精神境界,简言之,就是他的零度审美史铁生零度审美的境界,是他作为一位纯文学作家对自我的审美诉求,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实现了自律的审美,也完全达到了这种难能可贵的审美境界,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老屋小记和长篇随笔病隙碎笔等等,就是其身体力行的证明正因为如此,铁凝评价说: 诚实与善思对活着的人是多么的重要他坐在轮椅上那么多年,却比很多能够站立的人更高更高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远的路,却比更多游走四方的人有着更辽阔的心史铁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当得起伟大这个词这个评价很形象又很深刻,史铁生当之无愧如果我们往深处说,他的伟大则在于他是作为道德理想主义者的伟大如王安忆所说,史铁生的魅力在于,他是那种思想很有光彩的人有一种思想上可以不断激发人的力量如陈村所说,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他虽离我们而去,但可以肯定他留给我们的想念地坛所描述的零度审美境界,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所力行的零度的信仰与姿态,以及表现出来的真诚的文化批判精神,永远应该是当代作家和文学研究者去努力效法与追求的一个审美高度。
解读史铁生的“零度”审美——点击《想念地坛》
家相比, 作为残疾作家的史铁生的审美精神境界有着属于
他 个体 的特 殊性 。如 果 说 创 作 的 灵感 源 于 痛 苦 , 么 史 铁 那 生 的痛 苦既 源于 感受 社 会 人 生 的心 理 痛 苦 , 又源 于 感 受 腿 残 和沉 疴折 磨的 生理 痛 苦 , 终 源 于 经 受 这双 重 痛 苦 之 后 最 思考 的感悟 与激 情 。我 们 认 为 , 读 史铁 生 审 美 精神 境 界 解 的 内涵 , 只要解 读 《 念地坛 》 很 了然 。 想 就 史铁生 是借 “ 地坛 ” 托 物 言 “ ” 。明 写 他 与 地 坛 来 志 的
选择文学写作并且死而后已, 以此作为个人生命过程 存在的那一份坚守 、 那一份价值与那一份美丽 , 这是与史铁
生 个人坎 坷 的 悲 剧 命 运 因 果 相 关 的 必 然 。 吏铁 生 看 破 生 死 , 然处 之 , 终 以写 作 作 为 自己 的第 一 生 命 , 且 坚 守 坦 始 并 了三十 多年 , 不能 不说 是一个 生命 的 奇迹 ; 不 能 不说 是 这 i g
豁达 的背 后 , 史铁 生 的 一 种绝 对 的 精 神 反抗 。因 身 是
的关系及由地坛引起的种种思索 , 其实 , 是向读者告白和描 述其审美精神境界, 而且隐喻般地 、 委婉 曼妙地进行了有层
次的 揭示 。
患残疾或沉疴而选择文学创作的作家的故事很多。前苏联 作家保尔 ・ 柯察金 、 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 、 张海迪 ……灾难
这是温柔敦厚的诗教之柔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修也就是说他在地坛思索自己生命何去何从之疑难的时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柔从这方面理解史铁生所恪守矜持和赞美的其忽然想到用笔来书写自己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实是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人格襟抱既表现为外在的巧就是一味让自己的思想情感命笔驰骋如此获得了柔弱儒雅和敦厚又表现为内在的一种从容坚韧和强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史铁生的“写作的零度”摘要: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在他的“写作世界”里,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丰满的思想。
在他的《想念地坛》中提到了“写作的零度”这个言简意赅的概念,本文试图从文章内容、作者生平经历和作者创作思想这三方面来全面地理解“写作的零度”。
关键词:写作的零度写作误区生命起点常写常新“写作的零度”这个概念最早源于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写作的零度》,但我对这个概念的了解并不是通过这本书,而是通过阅读史铁生的《想念地坛》得知。
在《写作的零度》中,这个概念指写作中语言结构的形式自由和作者中性的、零度的写作观,反对表现社会思想观念的价值式写作。
而史铁生引用它,并不是也要阐述和罗兰·巴特相同的观点,而是这五个字吸引了他,这五个字契合了他的心意。
那么在史铁生笔下,“写作的零度”到底指什么呢,本文就试图阐述这一问题。
《想念地坛》是《我与地坛》的姐妹篇,《我与地坛》写于1991年,在文章中,作者从地坛中领悟到了“为什么活?怎样活?”的人生哲理,文章一问世,便受到了读者的关注,正如作家韩少功称赞道:“《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而在十年后,作者又写下了关乎地坛的另一篇文章——《想念地坛》,很明显,由于人生阅历的增加,后一篇文章要比前一篇文章多十年的人生感悟。
在《想念地坛》中,作者提到了“写作的零度”这个概念,在前面,我已提过这个概念和罗兰·巴特的理解是不同的,它加入了作者自己的理解,我们如果结合文章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
首先,在《想念地坛》原文中提到“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史铁生心中,写作应该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因为“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人既然诞生了,那就要让自己活得有意义。
对已经残疾的作者而言,他只有靠写作来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就像他曾经说过:“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他要靠写作来探寻生命的疑难、困惑,来赋予生命的意义。
而史铁生做到了,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只是单纯的写作,从不过问自己的作品能派什么用场,只是写,从不过问自己是否成名,只是写。
但随着作者一部又一部作品的问世,他成名了,于是这时候有些人开始怀疑作者写作的初衷,而作者针对这些人的怀疑以及当下有些作家为名利而写作这一现象,作者给出了这样的答复。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倘若写作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倘若写作变成潇洒……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这排名之妙,商界倒比文坛还要醒悟得晚些”,反讽的语气很明显,作者的言下之意便是当写作成为某些作家博取名誉、地位与资本的手段,成为一种权利争夺的是非之地,那情形是可怕的。
那么如何预防这种可怕情形的出现呢,作者提到“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便是回归了‘零度’,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
”这里的回归零度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回到零度,一方面是为了重新出发,另一方面是对错误以及可能出现的人生的迷途与错位的放弃。
所以,我们结合文章,可以对“写作的零度”作这样的理解: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对于作者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写作,但在写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诱惑、误区和歧途,这时候,就要停下来好好想想写作是为了什么,然后回到原点重新出发。
当然,在文章中,作者也将写作扩大到了生活,扩大到了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人的现实生活也就如同写作一样需要去建立生命意义,如果遇到歧途,也要回到零度,回到原点,重新出发。
其次,我们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来谈谈“写作的零度”。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发表的优秀作品有《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我们如果只看史铁生的简介,就忽略了史铁生的一个重要生活阶段,即他残疾后到开始写作这一段痛苦的心路历程。
在这一阶段,史铁生是痛苦的、是颓废的、是不安的,用《我与地坛》里的话说就是“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找到了一个心灵寄托的地方——地坛,“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而此时的地坛,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雨磨炼,“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人和建筑,一个是从年少轻狂跌入了苦难,一个是从辉煌绚烂归于平淡,两者在寂寞中找到了共同点。
可地坛对自己的衰落是平静的,它以自己的生存方式安静平和地活着,并且地坛里的草木滋生,虫鸣鸟叫,都蕴含着生命的意义,作者从中读懂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以及“怎样活?”的问题。
可见,地坛对于作者的意义是巨大的。
因此,在十年后,作者写下了关于地坛的另一篇文章——《想念地坛》,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一进园门,心便安稳……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也就是说,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安静下来,超越自己的局限去思考,去重新估量生命的价值。
于是作者想到了“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紧接着作者就写到“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所以这里“写作的零度”可以这样理解:当心灰意冷的作者想到他可以靠写作来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时,说明写作给了他重新生活的信心,而写作是要从头开始的,即处于零度状态,那么写作的零度也就是生命的起点,重新生活的开始。
第三,我们可以结合作者的创作思想来谈谈“写作的零度”。
史铁生有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所以他的部分小说会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例如他的《命若琴弦》,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
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
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
他们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这是否是一个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韧性,人的生命也应该如此吧!作者为老瞎子和小瞎子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
因为实现,等于破灭。
老瞎子找到药方,发现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
可破灭,终究还是破灭,它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热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让小瞎子坚强地活下去。
他应该做到了,因为小瞎子相信了。
这时,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可作者并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于伤残文学中,仅仅以描写残疾人为主,而是把眼界放开、放宽,同年写的《合欢树》,就是表达那种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浓浓亲情溢于纸上。
还有稍早一点,文坛上流行创作“知青文学”,而作者也有涉及的篇目,例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但作者拓展了“知青文学”的思路,他跳出了以往的旧框子,经过十年的积淀,终于将这些不能忘却的记忆写出来。
正如史铁生所说,刻意去写插队的生活,编排了一些情节,反倒弄巧成拙,被人怀疑他是否插过队。
他抛掉了个人的苦闷和感伤,从清平湾那些平凡的农民身上看到了美好、纯朴的情感;看到了他们从苦难中自寻其乐的精神寄托;看到了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
使那些还沉湎在个人创伤中、咀嚼着生活曾一度带给他们的苦果、将那场运动单纯地视为炼狱般的苦难的知青们,从旧日的伤口上面抬起头来,思考一下生活的锤炼毕竟还留给我们一些别人永远无法悟到的真谛;为那些祖祖辈辈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几亿农民想想,我们是否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即使有些遥远,这就是史铁生的清平湾带给我们的一些联想。
纵观史铁生的作品,可以发现他的创作思想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一处,而是大胆的尝试、大胆的创新,使他的作品常写常新,真正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时,我们结合作者的创作思想来看“写作的零度”,何谓“零度”,就是刚刚结冰的温度或者是一切事物的开始,而这种温度能够使人清醒,使人时刻保持一颗理智的头脑,身为作家,就需要靠自己清醒的头脑来打破固有的创作思维,要常写常新。
如果理解成一切事物的开始也可以,不管自己在文学的哪一方面取得成就,不要死守这块阵地,要学会从头开始,学会开垦新的荒地,要时刻保持“写作的零度”。
综上所述,“写作的零度”可以有三方面的理解,即结合文章本身的理解、结合作者生平经历的理解和结合作者创作思想的理解,不管哪种理解,都需要我们多多思考,多多探究,要学会打破冰点,时刻保持思维的零度。
■参考文献:1.语文必修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2.现代散文选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3.史铁生作品精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