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参考答案: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相比科学研究中的观察,学生的实验观察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在学生实验中,要求实验现象必须明显易于观察,明显的实验现象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在演示实验中,演示实验的装置必须面向学生,便于学生观察,在学生探究实验中,要求实验现象明显直观,不易发生异常现象。

②在学生实验中,学生不仅会观察实验现象,也会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因此教师在进行操作时,一定要注意自身的操作规范,言传身教。

③在学生实验中,要注重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明显的实验现象能给学生以生动的直观印象,但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完成认识上的飞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积极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④在学生实验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实验观察。教师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从多方面进行观察,加强对实验现象的认识。

⑤在学生实验中,要强调观察的安全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教师在组织血汗俄国展开实验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强调观察的位置角度,注意实验安全。

综上,学生的实验观察相比较一般意义的实验观察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观察也是学生认识实验现象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取实验结论最重要的途径。

(2)观察是获得化学实验事实的根本方法,良好的观察能力对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①具备清晰的实验观察目的。有了明确的观察和目的,才能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进行观察,才能够服从教学目的。

②边观察边思考。实验观察不仅是观察实验操作的每一步,也要思考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不仅要观察现象,也要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要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③客观的观察和记录。观察是反应实验事实的依据,在此过程中,学生应该如实的反映和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④积极参与分组实验,能将观察与思维相互渗透,观察愈深入,思考愈深刻,就愈能从大量的现象中获得规律性的结论。

以上几点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良好的观察能力,也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应该不断努力的几个方面。

22.参考答案:(1)宏观、微观、符号是研究化学知识的三大重要领域。以氯化钠为例,在讲解盐类等物质时,学生从直观的角度去进行观察,分析其物理性质,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相关化学性质等,都属于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在学习原子结构时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以NaCl形成的过程讲明钠与氯气反应,钠原子最外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得出相对稳定的结构;在分析溶液导电性时,以氯化钠为例呈现溶液中的离子存在形式,均是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化学知识。而在讲解化学式时,先学习了钠、氯的元素符号,之后学习化学式,在然后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则是从符号的角度讲解了化学知识。

(2)宏观角度可以直接观察,而微观角度可以分析其原理本质,利用符号可以有效的进行记录,方便交流沟通,宏观、微观及符号的学习对于学生都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融合三者进行教学。在开展教学时,首先利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情境或者教学,给学生形成直观感知,让学生能明确宏观知识,之后利用多媒体或者一些教具模型,语言分析呈现微观内容,展现微观知识。关于教学符号,属于学生学习化学的工具性内容,所以在进行宏观和微观教学的过程中都要不断的渗透符号知识,使学生形成符号意识。比如在讲解氧气性质时,首先通过实验现象呈现氧气的助燃性,之后教师在进行实验原理分析的过程中写出其相对的化学式,并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实验本质。在后期系统学习元素符号及化合价、化学式之后在用标准规范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表示。逐步用符号语言表示宏观、微观的相关知识。

三、诊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23.参考答案:

(1)调查法、统计法

(2)部分学生对该题解答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不清楚各选项物质的成分;另一方面是对纯净物的概念理解存在误区和不明确。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学生误选B的原因可能为错误的认为洁净的物质就是纯净物,对纯净物的概念理解存在误区;学生误选C、D选项原因可能为对白酒、天然气的成分不清楚,认为白酒就是酒精的单一物质,天然气就是甲烷,从而导致答题错误。

(3)①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②知识的负迁移和旧有概念的局限。③由语词带来的曲解,进行不正当的类比。

(4)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已形成的概念,是对所感知的现象、生活中的常识与经验进行总结加工得出的认识和理解。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化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在此阶段已经对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泥水,空气为混合物,蒸馏水,氧气为纯净物。因此,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学习经历,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也就是存在化学前概念。前概念的存在会影响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基于学生的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可以采用通过师生对话显示出学生的前概念;②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③以实验验证、概念重释、比较鉴别等方式纠正前概念中的错误成分;④深刻讲授,特别是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要给学生以全面的理解。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

24.参考答案:

(1)优点:

①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舞台“云雾缭绕”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从常识中知道其主要成分是干冰;其次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在九年级上册空气这一节已经学习过;

②提问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温室效应、雪碧中的气体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问题具体明确。该老师在提出的几个问题指向性明确,表达简明准确;

④提问善于诱导启发。该老师提出的问题,从“云雾缭绕”到二氧化碳的来源,消耗,与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渐过渡,具有引导性,启发学生的思考。

不足:

①问题数量过多,学生来不及思考。每个问题没有明确解决。

②没有把握好问题的时机。提问问题过于频繁和集中,应该按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比如在枯燥处提问,在前后知识衔接处。

③问题层次性不清晰。例如该教师在提出温室效应时,转而提出雪碧中冒出的气体,应该将二氧化碳对人类的影响和温室效应放在一起提问。整体将提出的的问题分类,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再到二氧化碳的应用等。

(2)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熔沸点较低,放置在舞台上时,温度高于二氧化碳的熔沸点,二氧化碳直接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同时,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会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液滴,因此就呈现了“云雾缭绕”的现象。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①为什么地窖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地窖口含量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