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作业》教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作者赋予了“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那就是把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在美丽的大自然里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作业”看似简单的一个词儿,在故事中却由于它的“特别”让我们走进小姑娘小丽的心,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良,充满爱意的心,使我们自然而然地爱护身边的花木。
故事浅显易懂,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相信读完故事,通过交流孩子们下意识地会爱护身边的花木,自觉地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我注意到了发散学生们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去想象,去体会,去跟文中的人物找同感。
比如,在孩子们交流到他们最喜欢小丽的作业时,我进一步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喜欢她的作业?我让孩子们先交流讨论,结果孩子们给出了精彩而动人的回答:“花朵也是有生命的,它那么美丽芳香,应该让更多的人去欣赏。
”“嫩绿的柳条有大树妈妈,它应该和妈妈在一起”……我趁热打铁,问孩子们“如果老师也给你布置这样作业,你会怎么做?”孩子们纷纷表示要跟小丽一样把美丽的春天画下来。
之后再启发学生想当时小丽画玉兰花那一刻心情怎么样,让他们带着这种心情再去读,反复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悟。
本课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其蕴含的“爱护“这一主题是深刻的。
而这一主题又是通过小丽画玉兰花来表现的。
我们注意了在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这一课的教育意义。
让孩子们最终形成热爱大自然、呵护大自然、关爱花草和小动物的美好品德。
《特别的作业》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用了两节连堂课,我把课文的读和讲合在了一起,所以第一课时没有写字的教学,没有在揭题时书写“作、业”两个字,我将本课的生字进行了集中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的区分“作”和“昨”以及“玉”和“兰”。
本周开始,我重点在指导孩子的书写,所以在写字教学的时候,我把每个字都逐一带着在写,虽然很慢,但是想避一避他们,让他们的字写得好看一些。
在识字教学上,仍以集中识字为主,重点字随文深挖,并且指导学习了AAB的句型如:嫩嫩的、细细的等等,孩子都能说到。
在朗读的指导上,有了词语的朗读指导如:特别、奇怪等等,课文的情感朗读还算不费劲,只是在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时,可能用力过猛,孩子读得很不自然,以后需要注意。
本课的朗读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数就是抽读和齐读,只有一次男女赛读和分角色朗读,以后在朗读形式上还要加强训练
《特别的作业》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主题单元主的一篇主体课文。
本单元以“爱护”为主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懂得怎样与自然和睦相处,从而培养环保意识。
课文通过学生们完成老师布置的别开生面的作业:找春天,了解了小丽的“特别的作业”——自己亲手画的一幅玉兰花画,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任何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生命,做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的人。
另外,小丽的做法还启示大家,遇事要善于独立思考。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把握教材、理解教材比较到位。
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确立了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内容,落实了新《课标》理念。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教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教学重点。
在教学时,我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抓住主线问题,结合展示春天美丽景色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学生愿意学、乐意学的目的。
学生在字里行间里表现了对小丽的称赞。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观看短片谈感受,闭上眼睛相画面,
听着音乐读课文。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语言得到提高。
在学生肯定了小丽的做法后,我问学生如果让你把春天带到学校来,你会怎么做?学生们有的说:“我拿照相机把春天的景色照下来,把照片带给大家看。
”有的说:“我要折一朵美丽的玫瑰花带到学校。
”还有的说:“我在校园里栽一棵树。
”“我带来一盆花。
”……在这样的“对话”场景中,学生从各种束缚中超越出来,充分展开思想的碰撞,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思想的发展和心灵的愉悦。
在这里,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创生着一种“人性”
的自然流淌与思维的伸展和开放。
但是,在理解题目中的“特别”一词时,缺乏对学生的引导,部分学生不会回答。
对此,应该提示学生思考:小丽的做法和小朋友们的做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学生理解小丽这份作
业的“特别”也更容易了。
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从单元导读开始钻研,其次钻研教材,制定教法。
每当拿到一篇课文,我总是细细阅读,多读几遍后,会拿出笔在文中做上各种记号,就像对学生所说的那样,不动笔墨不读书。
然后再思考,在这一节课中,在三十五分钟里,我想教会学生什么呢?让学生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获得什么呢?当想清楚这个关键问题之后根据单元目标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其次再设计教学环节。
《特别的作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单元目标制定的,把目标进行整合,通过读来理解课文,通过理解来想象说话,通过想象说话来感悟情感,通过感悟情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一步步进行教学,最后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的内容。
本课内容浅显易懂,但其蕴含的“爱护大自然”这一主题却是深刻的。
这一主题是通过小丽画玉兰花,小龙对于小蜜蜂的捉——放来表现的。
我让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体会到这一课的教育意义。
让孩子们最终形成热爱大自然、呵护大自然、关爱花草和小动物的美好品德。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是这样来教授:一、同学们找到的春天二、小丽小龙找到的春天,两者进行对比教学,指出“特别”之处,除了老师作业布置的特别,还在于小丽、小龙作业完成的“特别”——“爱护花草”“爱护动物”。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穿插了8分钟作业教学——拓展训练:赞许地点头满意地笑——仔细地()高兴地(),还有句型训练:春天是多姿多彩的,有————,有————,有—————。
通过这些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等。
在教学过程中,字词跟段落理解两部分时间把握上还不恰当,最后的标语设计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上,自己的语速方面也可以稍微再快一些。
反思(一)
本课作者赋予了“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那就是把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在美丽的大自然里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作业”看似简单的一个词儿,在故事中却由于它的“特别”让我们走进小姑娘小丽的心,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良,充满爱意的心,使我们自然而然地爱护身边的花木。
故事浅显易懂,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相信读完故事,通过交流孩子们下意识地会爱护身边的花木,自觉地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我注意到了发散学生们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去想象,去体会,去跟文中的人物找同感。
比如,在孩子们交流到他们最喜欢小丽的作业时,我进一步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喜欢她的作业?我让孩子们先交流讨论,结果孩子们给出了精彩而动人的回答:“花朵也是有生命的,它那么美丽芳香,应该让更多的人去欣赏。
”“嫩绿的柳条有大树妈妈,它应该和妈妈在一起”……我趁热打铁,问孩子们“如果老师也给你布置这样作业,你会怎么做?”孩子们纷纷表示要跟小丽一样把美丽的春天画下来。
之后再启发学生想当时小丽画玉兰花那一刻心情怎么样,让他们带着这种心情再去读,反复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悟。
反思(二)
记得我的指导老师郭老师曾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局安排新老教师结对的指导思想之一是…高起点‟,你怎么理解…高起点‟?”见我语塞,郭老师补充道:“高起点,高境界。
语文教学不是生硬的…你教我学‟,语文学习应该在学生有基本的理解和模糊感知的基础上展开,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据此,我在做《特别的作业》的教案的时候,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课堂设计和实施的中心点。
首先,为了让学生从自学的门槛上跨进来,我在课前就向学生布置了明确的预习要求,特别是生字障碍的扫除,我都放到了课前,家庭作业让学生指读课文,勾画生字,早自习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桌互相抽认生字词。
这样,课堂上学生有了充分的听读和自由读的时间,也让后面的环节更能有条不紊地开展。
接下来的课堂环节中,我以“说说你眼里的春天”为话题开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自读、感悟、思考和环环相扣的问题,在互动中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我设计问题“如果你就是桃花、桑叶、柳枝,你会对摘你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答案,比如“别碰我,我怕疼”,“我会流血的,我会骨折的”等。
接着,我以本单元主题词“爱护”为依据,设计了一个课堂拓展环节,将我拍的校园春景的照片粘
贴于黑板,鼓励学生用语言介绍自己“熟悉又陌生”的环境,在“发现美,感受美”中引申出“保护美,爱护美”的立意。
在做这样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不是没有担心的,最大的担心是这种设计和我以前的课堂设计相比,突破较大,我能不能驾驭?我的学生能不能适应,“有没有话说”?结果纵观整堂课,热热闹闹,似乎每个学生都有所悟,都有话说。
但这种“热闹”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种“表面繁荣”。
我给足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却丢掉了一些组成课堂的最重要的东西。
(一)课文——“课文是有趣的,有意思的”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也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本堂课设计和实施的中心点。
但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活动应该在充分发挥教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纵观整堂课,我只花了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课文的诵读和理解上就开始进行拓展,课文里有价值的地方我并没有挖掘够。
比如课文的难点,题眼“作业—→特别的作业”,我基本没有花时间在它的理解上。
而是简单地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小丽的作业最好?”,确实,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脱离了对课文的深入讨论和思考,学生的思维并不能得到太多的锻炼。
(二)情感——“有所感,才能有所发”
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但它却具有明显的情感属性。
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所“发”,继而有所表达,必须要先有所感。
郭老师直接指出过我的课堂最大的缺陷就是太重视知识点的强化,而模糊了情感,没能打动学生。
比如本课的导入,我只做到激趣,却没能入境。
究其原因,是我没有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来充分发掘孩子们的先天性感知和理解能力,急于想让学生“有所悟”,忘了先让他们“有所感”。
我也认为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常常用很多知识点和指令来生硬地打断自己好不容易营造其起来的课堂教学情境,这也造成了我一直以来的诸如“情感的语文与识字的障碍”的困惑。
对此,郭老师耐心地帮我分析,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如,锤炼
朗读技能,注意在朗读中带上语言环境色彩;教学中落脚全篇课文的情感主题词;将需要认读的生字出示在一个有意义支撑的最小语言环境等。
这些方法操作性和针对性都很强,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运用,逐步改进。
(三)愿望——“我的愿望,学生学的愿望,学生学习的空间”
学生有想懂的欲望才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老师也只有学会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愿望,才能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完整的一堂课除了显性的课堂几大环节外,还应包括隐性的三大要素——教师的愿望,学生学的愿望和学生学习的空间。
在《特别的作业》教学中,我的教学愿望是明确的,我也给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值得思考的是,学生学习的愿望是不是真的被我激发了呢?还是只是在被我牵着鼻子走?比如开课,我给了学生说话的空间,“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学生也说出了老师喜欢的漂亮答案,“春天山坡上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小鸟在片片白云中飞翔”……但这些真的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呢?还是学生另一种形式的背书?因为这些答案明显并不是建筑在学生的已有感觉和生活感受上的,学生只是在“答题”,而不是谈话和感知,学生又何来“乐学”呢?
总之,在《特别的作业》教学中,我在试着放手,给学生拓展训练和展示认知的机会,但敢于放手不代表善于放手,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会在专家和老教师的指导和自己不断的反思改进下,努力一点点地减少这些遗憾!
反思(三)
《特别的作业》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讲的是老师布置作业,让孩子们找春天,结果,多数孩子拿回柳枝、小花,而小丽拿回的是一幅画,他的做法最人性化,最科学,也是最特别的作业。
但是在这篇课文中,除了小丽的作业之外,其他同学的作业对于大自然也是一种爱护。
学生能否体会到课文中所蕴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朗读并找到学习的快乐呢?课堂又是否能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些都是我们在同研一节课的过程当中
最重要的问题。
经过讨论,我与同年级的老师认为,富有激情的语言、活泼的教学形式以及对学生适当的口语训练扩展都是整个课堂的重要因素。
在备课时,我们对每句话、每个问题及环节的设计都充分的进行充分讨论,充分的估计了学生会出现的种种可能,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堂好课,设计的再好,如果教师没有了激情,学生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那样的课堂一定是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我们对于自己的课堂语言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只有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
一堂课四十分钟,在老师的激情引领下,轻轻松松地就渡过了,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1年级,孩子还小,他们特别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色彩鲜艳、形式多样、活动的课件,优美的音乐,更是能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全神贯注,抓住他们的兴奋点。
在本节课上,由于老师布置孩子的作业是去找春天,于是我们就给课件配上欢快的曲子,还有很多春意盎然的景色。
蝴蝶、小草、五颜六色的花朵,对于孩子来讲是那么的新鲜与有趣。
所以当音乐一响起,孩子们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不由自主地跟着思考,欣赏着春天优美的景色。
这个环节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顺势我出示了一个口语的训练。
“嗬,
春天里,有……有……有……有……”孩子们的回答非常精彩,我禁不住为他们鼓掌。
我想,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整堂课,我都注意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
当孩子说得不完整时,我及时地评价并找其他孩子进行补充,当孩子用上好词时,我也会及时的表扬,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评价,而不是简单地说:你真棒。
这样一来,孩子的创新思维被大大激发出来了,课堂上不时出现优美的语言,漂亮的回答。
新课程提倡我们教师要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怎样来教,还要靠老师的把握,会读课文,会写课文中的几个生字,当然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教会孩子学会学习的方法,懂得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那才是最成功的课堂。
本课中,当孩子
通过读课文,和对课文的分析、对比,知道了小丽的作业最特别,也是最好的。
于是我进行了适时地拓展:现在如果让你去寻找春天,你会如何完成作业的?这时,孩子在深入理解课文之后,有了自己的想法,纷纷举手发言,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局限于把春天画出来或写出来。
这里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开阔出来,这与我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
我想,如果能够对其他的作业也进行简单的评价,学生们的思路一定会更开阔。
可见在课堂中,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过程不但要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更要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也给孩子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孩子在愉悦中学习知识,享受学习的快乐。
反思(四)
又是两节连堂课,我把课文的读和讲合在了一起,所以第一课时没有写字的教学,没有在揭题时书写“作、业”两个字,我将本课的生字进行了集中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的区分“作”和“昨”以及“玉”和“兰”。
本周开始,我重点在指导孩子的书写,所以在写字教学的时候,我把每个字都逐一带着在写,虽然很慢,但是想避一避他们,让他们的字写得好看一些。
在识字教学上,仍以集中识字为主,重点字随文深挖,并且指导学习了AAB的句型如:嫩嫩的、细细的等等,孩子都能说到。
在朗读的指导上,有了词语的朗读指导如:特别、奇怪等等,课文的情感朗读还算不费劲,只是在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时,可能用力过猛,孩子读得很不自然,以后需要注意。
本课的朗读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数就是抽读和齐读,只有一次男女赛读和分角色朗读,以后在朗读形式上还要加强训练。
反思(五)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把握教材、理解教材比较到位。
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确立了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内容,落实了新《课标》理念。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写
字教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教学重点。
在教学时,我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学生愿意学、乐意学的目的。
学生在字里行间里表现了对小丽、小龙的称赞。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观看短片谈感受,闭上眼睛相画面,听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语言得到提高。
3、促使自己业务能力的提高。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得到了锤炼,设计问题比较精炼,引领学生读书的方法灵活多样。
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
但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大胆创新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再提高。
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1、理解教材再细一些,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上还需要下功夫。
教师做创新型教师,学生做创新型学生。
2、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上,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3、由于我参加这样的活动比较少,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首先使自己的基本功要过硬,说好普通话、练好三笔一画,在不同的场合磨练自己,提高自己。
我坚信一份汗水,一分收获。
只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博采众长、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不断进取,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特别的作业》这篇课文的教学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基本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在学习过程中想像力和语言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对关爱大自然中的小生命也有了自己一定的认识。
先谈谈这堂课中做得较好的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渗透阅读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不是把学习材料
端到学生面前,而是要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从读懂到会读,使学生终身受益。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读懂课文内容作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而应在带领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教给他们一些具体的阅读方法。
在《特别的作业》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这样去做,比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特别的作业指什么,并划出有关句子;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中,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同学们带来的东西划出来,以及进行分角色朗读对话前让他们自由准备,从课文中找出读这些对话要注意什么,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我有意渗透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如在理解“展示”这个词语后,我告诉学生有些词语的意思可以在文章中读懂;让学生进行想像说话后告诉学生读文章还应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这样文章会更生动起来。
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能坚持这样做,相信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会快速提高。
二、结合学校课题童话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发展学生的语言。
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的
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二年级的学生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在他们的眼里,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
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挖掘教材中可供想像的内容,放飞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
《特别的作业》写的是学生们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找春天”的作业,把紫丁香、杨花、小蜜蜂等带到了教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充分走进动植物的世界,比如“紫丁香、杨花它们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盒子里那只胖乎乎的小蜜蜂在嗡嗡地扇动着翅膀,好像在说什么”,欣赏完春天的美景后,对学生说“假如你现在就是大自然中的一朵花、一棵草、一只鸟或者是春天里的其他小生命,你会对人们说些什么”,让学生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这些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想像力的培养,思维的放飞,语言的发展。
三、注重阅读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
向”。
但长久以来,小学语文一直被认为是基础的工具性学科,是学习的工具,是认识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和忽视。
语文课程本身就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深广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语文学习的人文性,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特别的作业》是一篇教育学生关爱小生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通过学习小丽的做法,以及让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学生基本上能认识到要保护大自然这一点。
在学完了课文之后,我问学生“如果林老师下次也让你们去找春天,并把找到的东西带到教室里,你们会不会把紫丁香、杨花这些东西带到教室,会不会把蜜蜂带到教室“,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会;我又问学生“除了有可能带来一幅画,你还可能会怎么做”,学生有的说会把春天的美景拍成照片,有的说会把美丽的景色写下来,还有的说唱一首春天的歌。
学生的这些回答都能看出他们都有了关爱小生命的意识。
当然,这堂课上下来,还有很多不尽人意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还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完全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也不是仅仅“讲
懂” 教材就万事大吉的,教学目标的达成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师生的互动,离开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极大关注,那课堂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有欠缺的课堂。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就忽略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后的关注。
姚积新小朋友是班级里学习认真但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困难,在上《特别的作业》这堂课中,全体学生读完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我问学生“于老师满意地笑了,不仅是因为同学们都找到了春天,更因为什么”,问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