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讲解学习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9cf93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8.png)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2.通过案例教学,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3.通过合作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二、教学内容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三、教学步骤1.导入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点播或直播一些与杜甫和《咏怀古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诗歌和文化遗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体验。
2.讲解诗歌讲解诗歌过程中,应首先讲述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和诗人。
然后带领学生共读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意境和思想,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3.阅读理解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绘制一幅与诗歌相关的图画或漫画,体现诗歌的意境和氛围;也可以设置一些课堂任务,如课文选读、生字词语掌握、诗歌赏析、图片展示等,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
4.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本地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传统技艺等,了解其历史、风格、意义和现状,以及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鼓励学生为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举措。
5.合作探索在合作探索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本地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和探索,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现状和问题,并设计一个方案或活动,为其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
如:制作宣传海报、举办文化节庆、组织义务修缮等。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加深合作和学习的效果。
6.课堂总结在课堂总结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感想、日记或读后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影视资料或音频资料,进行现场点评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2.案例教学3.合作学习4.探究式学习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2.作业评估3.小组合作评估六、教学资源1.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图书、视频、音频资源2.相关课文和诗歌的解读和赏析资料3.教师制作的PPT和投影片4.小组合作探索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反馈回顾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不仅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而且也可以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文化探索和保护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dd90b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8.png)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3.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象、情感、表现手法。
2.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典故及历史文化背景。
2.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杜甫,引导学生回顾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咏怀古迹》这个系列,简要介绍该系列诗歌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江南”、“汉水”、“王昭君”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
3.分析诗歌的情感,如“怀古”、“忧国忧民”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如“王昭君出塞”等,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与“塞上苦,胡雁哀鸣”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如“汉水临流”、“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拟人手法,如“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234d3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f.png)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知人论诗【过程与方法】①、把握,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②、背诵全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②、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形式认读⒈让学生通过个体自由诵读、对读和集体诵读,感知《菩萨蛮》的词律特征。
⒉听教师范读,品评感悟。
再读全词。
要求:①、字正腔圆,读准字音;②、韵律节奏,处置得当;③、情感丰沛,运气自如。
(三)披文入境,整体感知。
说明:何谓“披文入境”?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通过作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仔细揣摹,初步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再在充分了解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确认作品的主题思想。
“披文入境”的重要途径:置身诗境;知人论诗。
1、置身诗境,梳理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明确:美女王昭君出塞,埋骨大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②、这首诗写了主人公的什么事情?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怨恨”③、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在?【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毓yù :养育),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60997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9.png)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d28d13fad6195f312ba631.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青冢、画图、出塞等历史典故;体会温雅深邃的“昭君三怨”,深入理解昭君形象;理解借古伤今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教学重点】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和理解昭君从刚开始的去国再到念国最后远葬的“三怨”。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对昭君形象的刻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作者借古伤今的情怀,进一步上升到作者自己个人的际遇以及对国家的深沉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对话合作与点拨法【教学用具】黑板、黑板刷、粉笔、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2分钟)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埋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诗题)二、知人论世,走进作者1、知识回顾,简介作者:(3分钟)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读书漫游(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三十五至四十四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西南飘泊(四十八至五十八岁)2、写作背景同学们在看写作背景时着重关注老师用蓝色字体标注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在我们接下来分析诗歌时会用到。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58dbad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7.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与理解。
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歌情感的表达和诗人创作意图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展示《咏怀古迹其三》中的古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2.诗歌诵读让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美感。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了解诗歌的题材和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如“吴宫”“二乔”“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
让学生分享自己参观古迹的感受,对比诗人的情感。
5.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人为何会对这些古迹产生敬仰之情?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6.诗歌背诵与默写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记忆。
进行默写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2.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进行诗句解析和情感体验,下节课分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诵读、解析、情感体验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诗歌背诵和默写环节,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吴宫’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学生:“是指当年吴国的宫殿。
”教师:“很好,那么‘二乔’又是谁呢?”学生:“是东吴两位美丽的公主。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d072da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e.png)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解读。
一、结构分析《咏怀古迹(其三)》共八十六行,由六个“牛二、白乐天文数至羊祜卒”的小节组成,每节都是一个古人的事迹。
段落开头常常下短半句:“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既使美人的描述出现得很少,但以此点明古事故的吸引力,相当生动。
杜甫用颇为自然的句式,使诗句有较好的流畅性。
整首诗厚重详实,写了许多著名的古人,对于一个爱好历史的看客来说,堪称一部史书。
二、主旨分析此诗记录了许多著名的古人,言辞温雅,语气悲壮,颇具历史感。
大量描绘名人的涵义是传承历史文明,倡导道德情操与学术观念。
诗篇旨在通过该等伟人的记载,来展现曾经的气象万千,强调人类之文明发展更是由前代伟人所开创,同时也呼吁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应充分继承先辈们的文化遗产,推动人类的进一步进步。
三、语言分析诗篇写真实古事的长短趋向相等,折射出古评史的形态。
文气纯正,多采用白话工夫,以每一句话疏通了前后条理,每节均以“其”引入古人,段落首句下得短半句,有流畅的韵律格律,顺畅易懂。
节选一段:牛二,隋阳科第第一名,授当朝著作郎,上疏考四部官吏,李世民设宴,责问其状,牛辞窈窕,指摘陈规,显露忠直,席间晕倒,死于后堂。
“夫鲁韩不避名,何人不尝飧。
木垒供粥美,千祀茅屋新。
”白乐天少时好陶渊明、王羲之、左思诸人,长时淫己骄贪,屡因奏事败竹张,常自言:“我宜作乐天词。
”乙卯兵乱时流离失所,死时举棋无悔天。
辄有又死遗二妓,一泼墨,一书经。
本文使用的语言是古诗经常用的白话工夫,给人温和谦逊的效果。
四、题材分析本文所描叙的是许多著名的古人,大量的描写使得整首诗的题材丰盛多彩,而且诗篇所涉及的领域也横跨历史、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
例如,牛二是一位府官,维护了官吏的权益和尊严,体现了广大官吏们的职业操守;白乐天的流离失所和死后留下了两只妓女,表达了他对塞外生活的了解和境遇;对羊祜的写成则更为深刻,在较大范围上表达出致力于国家文化和科学的决心,揭示了一个著名官员的圣洁之举。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4eac5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6.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1d1cf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2.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6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的是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篇1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58916f51e79b8969022621.png)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这是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1.题解看到《咏怀古迹》这个题目。
“咏怀”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史诗。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咏史诗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
3、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呢?——王昭君4、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
四大美人都是谁?(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db949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5.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编者按:古迹是指古代建筑、碑刻、墓葬等遗迹,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遗产。
本文是一篇咏怀古迹的教案,通过诗词赏析、历史背景介绍、文化内涵解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古迹的特点与价值。
以下是该教案的内容,供参考。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迹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赏析古迹相关的诗词;3. 理解古迹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4.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古迹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古迹的印象和了解。
2.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谈谈对古迹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看法。
二、诗词赏析(15分钟)1. 教师介绍古迹与诗词的关系,指出古人常常用诗词表达对古迹的思考和感受。
2. 教师出示一首咏怀古迹的诗词,并进行解读。
3. 学生朗读诗词,并对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理解和感悟。
三、历史背景介绍(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该古迹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2. 学生通过听讲和提问的方式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适当展开相关话题,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
四、文化内涵解读(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以古迹为切入点,谈谈古代文化的特点。
2. 学生可以从建筑、艺术、宗教等方面入手,讨论古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个人感悟(15分钟)1. 学生发表个人对古迹的感悟和思考。
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和发言。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全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资源】1. 古迹的图片;2. 涉及古迹的诗词材料;3. 相关历史背景介绍资料;4. 课堂板书。
【教学扩展】1.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古迹参观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迹的魅力。
2. 学生可分组制作关于古迹的展板或PPT,展示其特点和文化内涵。
3.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创作,例如写一篇文章或创作一首诗歌,表达对古迹的思考和情感。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abe841e45c3b3567ec8bca.png)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体会杜甫通过王昭君出塞所表露的情感。
2.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爱美之心人兼有之,我也不例外,我们常常用“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来形容美女,“落雁”,就是指的王昭君。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杜工部。
二、整体感知:感受昭君心灵1.学生示范读:正音、节奏、情感2.班级齐读。
3.所谓诗歌,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所有的意象都是为情感服务的。
先理解诗歌才能品悟期中的情义。
4.事先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复述这首诗,课堂ppt 展示,交流。
——{【译文】千座山梁万条沟谷顺江走啊,急迫地向着这座荆门山投奔。
明妃当年就是在这里成长啊,千年后此处还有这个昭君村。
昭君一离开汉宫就和沙漠连在一起,现在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昏。
汉帝曾凭着画像见识过昭君面容,月夜里环佩叮当难道是她怀念故国的哀魂?千百年来琵琶声声总是传送着胡音胡调,原来其中分明诉说着昭君的怨恨之情。
}5.请同学再次饱含感情地齐读这首诗歌,找出其中点明昭君情感的词语。
——怨恨——诗眼三、诗歌研习一:品悟昭君情感:(一)为什么“怨恨”?/这个感情在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备课资料】1品味“连”“向”的表达效果,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
“连”:①沙漠空阔寂寥;②从此之后生活中的所有细节都与沙漠有关,寂郁、不习惯。
想象:让你一个人身居别过,语言、风俗、环境不一样,家人远在天涯,永世不得想见,怎能不怨?——活着思汉,孤独、怨恨“向”:“向”:“接近”、“对”。
想象:黄昏时分,在空阔的、一望无际的上魔种,你只看见昭君的墓独自面对黄昏,这样的画面,让我想到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是一种怎样的凄凉、伤感、孤独。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6b095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f.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历史情感与个人感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的态度,以及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历史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女性的坚韧与牺牲。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教师导入: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英勇与智慧,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诗人笔下的昭君形象及其背后的历史情感。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咏怀古迹(其三)》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夸张与对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象征与借代等。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b85af69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f.png)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 故国的思念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爱国 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添加标题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掌握诗歌鉴赏的基 本方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 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准确地理解您传达的思想。单击此处添加文 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 以便观者准确地理解您传达的思想。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 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
杜甫诗三首《咏怀 古迹(其三)》教案 一等奖(人教版高一 必修)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诗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 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用典等手法,可以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讨论可以激 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参与度,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诗的深刻内涵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杜甫诗 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教案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e5b98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32.png)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目标:1. 了解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杜甫的写作意图。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兴趣。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古迹,如长城、故宫等,激发学生对古迹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对古迹产生情感?古迹对于我们有何意义?导入课文:1. 向学生介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并被誉为“诗圣”。
2. 分享《咏怀古迹其三》的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在游历洛阳时写的,描绘了洛阳古迹的壮丽和荣光。
阅读理解:1. 学生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全文,可以分段阅读,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
2. 学生回答一些导向性问题,如:诗中的古迹有哪些?作者对古迹的感受是怎样的?3. 分组讨论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如比喻、拟人等。
文学鉴赏:1.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比喻。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3.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通过描写古迹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考?创作活动:1. 鼓励学生选择一个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古迹,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学生可以参考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3.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主题和意义。
2. 学生评价自己在文学鉴赏和创作方面的提升和收获。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或现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学资源:1.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全文2. 图片或视频展示古迹的素材3. 学生创作诗歌的纸张或电子设备评估方式: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的书面作业。
2. 学生的创作诗歌的表现和反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79e954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e.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背景和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昭君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对昭君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咏怀古迹(其三)》,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文背景,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讲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诗中‘落日’的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咏怀古迹(其三)》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情感:对昭君的敬仰、对命运的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答案:a. 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
b.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c. 感悟:诗人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同时,诗人以昭君为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会较为深入,但在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仍有待提高。
咏怀古迹 其三
![咏怀古迹 其三](https://img.taocdn.com/s3/m/9ba4ef24bd64783e09122b11.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人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探讨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重点)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难点)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朗读:1、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听示范朗诵,学生认真品味诗歌情感。
三、整体感知:1、诗体:从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七言律诗;2、内容: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这组诗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在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解析诗文: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点明出生地:昭君村)赏析“赴”字之妙。
明确: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点明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再写不幸,兼写帝王昏庸)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诗人本人的命运与之有何相同之处?正是因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深深同情,也表达了对昏庸元帝的讽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一、导语设计:1、情景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一一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诗题)二、知识积累:1、题解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师: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诗歌可以分为哪些类?生: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宫怨闺怨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师:请同学们来看题目,从“咏怀”这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诗属于哪一类?(此处教者手指黑板,然后面对学生发问,速度稍慢,并以此稳定情绪)生:咏史怀古诗。
师:什么样的诗歌是咏史怀古诗呢?生: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而写的诗歌。
简单说就是借古人古迹来抒发自己的胸怀。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标题)师:那同学们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生: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我们再回来看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
先找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
(从朗读的情感或节奏方面适当点评或指导,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 一X X 一X X 一X 和X X 一X X 一X 一X X。
)师:看题目我们会发现,咏怀古迹后面有个(其三),这说明什么?生:这是一组组诗,我们今天所学的只是其中一首。
师:没错。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诗组,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2、背景介绍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在《秋兴八首》中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赏析诗歌:(此处安排学生齐读并对全体学生发问):再读诗歌,理解作者情感1、学生自主朗读,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a、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b 、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概括。
(怨恨)c、能直接表现出昭君怨恨的句子是哪句?(分明怨恨曲中论)d、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e、香溪水畔聪颖异常的那个女子,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
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
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链接幻灯片)“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
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个人怀抱的?生:一一王昭君师:说到王昭君,我们就不能不提历史上形容四大美女的那副对联了:“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指的是谁呢?生:西施。
王昭君。
貂禅和杨玉环师:那这四个人都是因为什么获得这样的称号呢?生:沉鱼是形容西施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
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
所以西施才的此称号。
落雁是指昭君。
昭君出塞之时,想到此生即将远离故土,不禁心中悲切,于是拨动琴弦,奏起了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悲壮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闭月是指貂蝉。
传说貂蝉午夜拜月时,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是指杨贵妃。
传说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
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
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
(当然,现在想来,杨贵妃即使足够美貌,也不会让花羞于抬头,只是因为她恰巧碰到了含羞草,所以才会得此美称。
)师:那我们就需要好好考虑一下了,诗人想通过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昭君表达什么呢?下面我们齐读一下这首诗歌,然后同学们在诗中找一找,看能否找到点明诗人感情的词语?也就是诗歌的诗眼是什么?生:怨恨师:昭君为什么要怨恨?生1:因为画工把她画丑了,让她见不到皇帝。
生2: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远嫁匈奴,永远都没办法回自己的家乡。
师:大家都回答地很好,那用诗中的话来回答就是……生: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师:这几句诗向我们交代了昭君的人生遭遇,不知道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讲昭君的故事?生:自古以来,皇帝都有后宫佳丽三千,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汉元帝时也不例外。
不过例外的是汉元帝并不是亲自从这些宫人中一一挑选,而是按图召幸。
他让画师将宫人画成画像,然后他根据画像决定选择哪个宫人。
这就给当时的画师提供了向宫人索取贿赂的机会,但王昭君自恃美貌,不屑行贿,于是画师毛延寿怀恨在心,在昭君的画像上加上了一颗丧父落泪痣,结果使昭君错过了被皇上召见的机会。
昭君在后宫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她不甘心一生都困居在后宫之中,于是在匈奴与汉朝和亲之际,主动请缨前去大漠与匈奴和亲。
临行之前,昭君前去拜别汉元帝,此时此刻汉元帝才知道原来昭君是个倾城倾国的美女,但形势已经无法挽回。
汉元帝大怒之下,杀死毛延寿和多个画师。
师:。
昭君远嫁异邦,埋葬他乡,只能月魂空归,这些都表现出了她对故乡思念的幽怨。
而“画图省识春风面”也透露出昭君对画师无耻行为的怨恨之情。
那么,你认为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下面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相互讨论一下,然后找同学来说说你的看法。
(此处学生分小组讨论,安排教师巡视,合理掌握时间)生1:我觉得是,如果画师不把她画丑,她就有机会见到皇上,而倾国倾城的她一定会被宠信,最终被册圭寸为妃子。
也用不着要远嫁匈奴了。
生2:我觉得是王昭君自己哦,如果她肯塞些钱给画师,不得罪他,别人会把她画丑吗?反正当时很多人也这样做。
生3:昭君她就是不愿意这样做,她不是一个会阿谀奉承的人。
生4:我觉得是皇帝,他要是自己肯见一见昭君也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了。
师:大家的讨论非常激烈,观点各有不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有个问题很值得思考:是皇上选美,可为什么画师却那么大胆,敢随意改动画像,难道他就不怕被皇帝知道,砍了脑袋吗?(一片沉默)师:有人曾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意思是说昭君的神韵和美貌是画不出来的,所以说毛延寿只是枉死。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一人受用,却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这些都是为毛延寿鸣不平的。
原来,汉元帝对于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所以,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统治者的昏庸。
师:很多同学都会不理解,说昭君在汉宫只是一位待诏的宫女,后宫佳丽三千人,能否得到皇帝的宠爱都是未知数,而嫁到匈奴后却封为阏氏(注意读音),相当于汉朝的皇后,她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生:因为她没办法回到自己的家乡,嫁出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生:按照当地风俗,在呼韩邪单于死后,又再嫁给单于之子,被迫接受了这种与华夏伦理相悖的习俗。
(众多学生思考,沉默)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人们是不屑与周边少数民族成亲的,更何况是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于是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却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也是让人无法接受的,这种痛苦就足以摧折人心!有着这样的遭遇,昭君又怎么能够不怨?师:回过头来我们看,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并没有一开始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生:群山万壑赴荆门师:作者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大家想象一下。
生:(言之成理即可)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师:每当提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的脑海中都会想到什么词语?生:壮丽、雄伟师: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就是一幅非常雄伟的景象,只见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奔腾不息的江水直奔荆门山而去。
作者在这句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拟人的修辞手法师:赴字的本义是“到某处去”,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如赴会、赴宴,在这里用来形容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山的情景,一个“赴”字把这千山万壑都写活了,它们像是去参加宴会一样全都向荆门山赶去。
师:诗人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生思考)师引导:这里的山给人一种怎样的气势?生: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惊天动地,非常雄壮。
师:那么,写山的雄壮是为了引出谁?生:昭君。
师:所以开篇这么雄伟的气势是为了……生:引出昭君生长的村子师: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句中所说的“明妃”就是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