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规范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规范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以及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了课程规范化建设。地方院校课程规范化建设应厘清概念,抓住重点,实现课程信息化和课程资源共享,服务于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地方院校课程规范化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作,而课程规范化建设是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中心环节,其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大批地方高校迅速成长起来,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课程不断增加,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学校规模的扩张,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及时启动新一轮课程规范化建设,搭建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框架,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地方高校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重点

地方高校进行课程规范化建设十分必要,原因在于: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经过近10年的发展,逐步由原来的单科性学校向多学科综合大学迈进,新学科和新专业的不断产生,带来了课程设置的混乱,很多专业开设课程的学期、学分数、课程性质、课程名称等不能有机统一,给教学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来临,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大的变革,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地方院校课程设置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有待于规范。最后,高校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仅引起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对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也都产生了深入影响,需要制定新的课程规范。

地方院校新一轮课程规范化建设,除按课程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多媒体课件、考试大纲等外在形式要件对课程进行规范统一外,重点应对课程内容是否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学分学时、教学进程是否合理、考试考核是否适当等进行重新规范,对课程信息化建设、开放性课程建设及核心课程建设作出规范要求。

二、地方院校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原则

(一)统一性和分层性原则

地方院校实施课程规范化建设应遵循统一性和分层性相统一的原则。学校负责制定全校性的课程规范化建设统一要求,制定统一的外在形式上的格式文本文件,明确课程规范化建设最基本的要素,确立课程规范化的基本规范等。课程规范化建设的管理文件应针对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各项内容提出较为详细的建设要求,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规范化建设评价标准,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课程建设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评价。课程规范化建设规范的制定还应具有层次性,在学校基本规范的框架内,教学单位可根据专业实

际制定细化的课程规范,整理编制课程并加以实施。教学管理者应充分利用规范化课程信息化平台对课程规范化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及时收集、处理和反馈各环节信息。

(二)协调性和优化性原则

地方院校实施课程规范的建设应遵循协调性和优化性原则,一方面,应协调课程建设系统内外的关系。课程建设的内部系统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手段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好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它们相互促进,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另一方面,应从宏观上做好课程建设规划,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避免同一课程的重复建设。

(三)稳定性和发展性原则

课程规范化建设过程是一个逐步完善计划、实施、反馈、改进的过程,是一个在不断改进和创新过程中追求最优化的良性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管理者应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课程改革和学科发展的需求以及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情况,在课程建设规范中融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和优化建设规范。在改革和完善过程巾,应保持相对的稳定,分阶段对课程规范进行修正,切忌朝令夕改。

三、地方院校课程规范化建设实践与措施

(一)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

地方院校实施课程规范化建设应举全校之力,建立以分管校长为领导,以教务处为职能管理部门,以各教学单位为具体负责主体,以本科各专业教师、实验实习教师为具体责任人,各部门积极配合的课程规范化建设组织体系。

应在一定的体制框架内,明确职责分工。教务处负责制定全校性的课程规范化建设统一要求,指导、协调各教学单位的课程规范化建设工作,制定课程规范化建设的进度,组织专家进行合格验收,在学校层面上为各教学单位课程规范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学单位负责督促、检查、指导本单位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工作,组织初评、推报与整改;课程负责人负责管理和维护课程,主持本门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实习实践计划等)、考试大纲、试题(卷)库和课程网站建设等工作。

(二)规范课程分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规范化建设首先应规范课程分类,按照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需要,构建科学统一的课程框架。课程分类可参考三种方式:1.按课程内容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公共课指“两课”、公共外语、公共体育、大学语文等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原理、现代汉语等;专业课是与具体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如汽车构造、

通信原理、动物繁殖学等。三类课程的比例安排应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类型而有所侧重。

2.按授课方式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为主,强调人文性和基础性;实践课则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强调应用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本着强化理论基础和注重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3.按课程的重要程度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相应的科产生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课程类型,而在选修课中,根据专业需求又可派生出必选课和任选课。选修课一般是专业方向课,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明确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以及各类课程的总学分。

只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规范课程分类,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才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三)规范课程名称,形成统一的课程命名标准

由于专业设置的时间差异,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相对分散以及教材名称的千差万别,很多高校中课程名称五花八门,有的同一课程在同年级不同专业或不同年级相同专业中课程名称不相同,有的不同课程内容具有相同的课程名称,有的授课内容要求深浅不同的课程也具有相同的课程名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的管理和学生成绩的处理。因此,进行课程规范化建设必须注意对课程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