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一、概念题1.国际传播(湖南师大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安徽师大2018年研;南昌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其主体包括国家(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南开大学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麦克布莱德报告(北邮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答:《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

该报告于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

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

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3.信息主权(兰州大学2019年研;华南理工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9年研;山西大学2019年研;湖南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重庆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答: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13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1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概念在传播学中,一个国家社会系统内部的传播称为国内传播;不同国家社会系统间的传播称为国际传播;将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为一体,以整个世界为范围的传播称为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1、功能:1 对内报道。

不断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社会2 对外报道,担负宣传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方针和立场的重要任务2、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此外还包括:1 国际机构:以国家为单位建立的政府间常设机构2 超国家机构:其决策在某种程度或一定范围内对成员国家政府拥有约束力的国际机构,如联合国、欧盟3 同盟与地区集团:制度化不如前两者高,主要以条约或共同声明形式结成2的、具有期限性的联盟组织4 跨国组织或运动:非政府的跨国组织或团体,如教会5 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6 个人: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3、政治性: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因为它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相连。

在历史上,国际传播一直是国家进行外交决策和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但在大众传播普及的情况下,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而要广泛动员本国和外国的公众舆论的支持(2)全球传播1、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紧密相关2、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政府间机构;在全球传播中,国家和政府间机构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

传播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3、全球传播主要媒介是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大众媒介,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传播的大平台4、在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5、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占据核心地位2、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前提条件: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政治全球化的加速1、表现:1 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国内政治的几乎所有重要举措都被置于国际社会的监督之下)2 地理政治向全球政治变化(3)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第2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1、表现:1 由于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现象2 少数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2、危害:世界信息的生产和流通这种不平衡、不平等结构,不可以等闲视之。

传播学第十三章国际传播

传播学第十三章国际传播

信息主权
信息主权即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 的权利。信息主权包括: (1)对本国信息资源的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 (2)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 存、流通和传播体制; (3)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 涉及跨国传播。 个别传播大国有可能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通过“劫持” 他国电信系统,阻断信息和数据往来等手段来达到其政 治目的。 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主张,与拥有领土、领空、领海、资源 以及社会制度的主权一样,一个国家对自己的信息传播 资源和传播制度同样应该拥有主权,这是在信息时代保 障国家主权完整的重要条件。
世界信息传播秩序
失衡状况:由于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当今世界存 在着严重的“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 现象,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如报纸 发行量发达国家占70%;电影出口量占80%;通信卫星占 90%。 相关争论:1973《阿尔及尔宣言》、《新德里宣言》1978 《大众传媒宣言》、1980《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 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自由流通”问题。发达国 家主张世界信息流通应该是绝对自由的,不应受到各国 政府的人为干预;发展中国家主张自由首先应该表现为 对各国各民族的传播权利和机会的尊重和保障。 它体现了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中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 形态现实利益的尖锐矛盾和冲突。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一个国家社会系统内部的传播称为国内传播。 不同国家社会系统间的传播称为国际传播。 将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为一体,以整个地 球世界为范围的传播称为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全球传播的条件?
1. 现代媒介的传播是超时空、跨文化的。过去,文化的 交流只能靠书籍或广播电视的传播来进行,因而是有 局限性的;现在因特网和卫星电视的出现,跨越时空 了。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14)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14)
1.尽管全球信息化过程在不断加速,但 由于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富有国” 和“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现象; 2.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的强 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 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 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
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一)“新世界信息秩序”的提出 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脚首脑会议 《阿尔及尔宣言》 “现存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 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 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发展中国家 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存的传播 渠道。”
(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阶 段
第一阶段: 1973年《阿尔及尔宣言》至 1978年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 言》; 第二阶段:1978年《大众传媒宣言》至 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发表《多 种声音 一个世界》; 第三阶段:从美英退出教科文组织至今。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一)国际传播 鹤木真 “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 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 播。”
(二)全球传播
1.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 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2.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 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政府间国际机 构; 3.从目前的现状而言,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依 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与此同 时,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也正在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 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 第二,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 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 文化支配; 第三,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 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这种文化扩张主要 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 的威胁”,“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
世界主要跨国传媒集团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由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这两家传媒巨头于
2001年1月11日合并而成。业务包括交互式服务、电缆系统、电 影娱乐业、电视网络、音乐和出版。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 传媒沟通部分,二是娱乐和网络部分。2002年年度报告称其总收 入为409.6l亿美元,其中出版总收入为54.22亿美元。 美国维亚康姆:总部位于纽约,主要从事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户外广告和网上服务。目前它所拥有的知名品牌有美国哥伦比亚 广播公司等。维亚康姆的业务主要由六大部分组成:电影,广播 电视,有线电视,广播和户外广告,零售业和娱乐业,出版和网 上服务等。2002年其总收入为246.057亿美元。 贝塔斯曼:最早是一家圣经出版商,创始于19世纪,其业务涵盖 了图书、杂志的出版、电影、唱片、网络服务等。该集团由贝塔 斯曼基金、布鲁塞尔兰伯特集团和墨恩家族所拥有。目前拥有员 工8万余人,业务遍及世界51个国家。根据它最新的财务年度告, 2002年的收入为183亿欧元。 新闻集团:由澳大利亚媒体大亨默多克所拥有,其业务覆盖了电 影制作发行、电视广播、广告、报纸杂志、图书出版、多媒体信 息技术和体育运动方面。截止到2002年底,该集团总资产420亿 美元,年收入为160亿美元。著名品牌有20世纪福克斯公司、英 国天空广播、卫星电视、哈泼柯林斯等
具有国际影响的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 路透社:英国最大通讯社,西方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o1850年 创办于德国亚琛,1851年迁到伦敦。创办人保罗· 朱利叶斯· 路透。 初时为提供商情的小机构,后成为有限公司,1944年成为英报业 联合组织的托拉斯。每天发稿70多万字,有1500多家报纸定购其 新闻。 法国新闻社:简称法新社,为西方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o1945 年11月成立,总部设在巴黎。在160多个国家有分社,在全世界 雇有记者2500余名,总社每天收到新闻约30万字,通过各条线路 用法、英、西、德、阿拉伯等多种文字编发新闻稿60万字。 美国联合通讯社:简称美联社,美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西方 四大通讯社之一。前身是美“港口新闻联合社”,1892年改为现 名。由美1200余家报刊和3400家广播公司、电视台合股组成。是 美国报纸的主要消息来源,总部设在纽约。国内外设有总分社, 工作人员万余人,给世界100多个国家发稿,使用语言达100种, 每年还发行15万张照片。 合众国际社:美国第二大通讯社,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1858 年5月16曰合并而成,总部在纽约。有一个世界范围的图片网, 用48种文字向世界140多个国家供稿,以生动活泼的片断性报道 闻名。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传播学2014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传播学2014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文化帝国主义
背景:

20世纪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 产生的。它是指在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国家独立 后,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 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
特点:
以经济为后盾、以信息产品为手段,以市场为渠道, 以价值扩张和支配为目的。跨国媒介高度垄断导致文化 单向输出。
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政治全球化的加速。 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 化。 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正在改变着传统的 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国际传播 媒介不再承担专门的对外宣传功能,而 是担负起全面的文化输出的任务。

Globalization impacts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尽管全球信息化过程在不断加速,但由于各国 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当今世界存在着 严重的“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两极 分化的现象; 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 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 构。——美国的文化扩张 信息传播的劣势意味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意 味着受控制和受支配的地位,对一个国家的发 展有重要的影响。
Global communication: the extens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related with global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institutes, various media, mut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untries, very much political
mass media as the basis, so includ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upra-national organizations, alliances and regional blocs, 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ovements, sub-national groups, individuals

《国际传播》课程笔记

《国际传播》课程笔记

《国际传播》课程笔记第一章如何理解国际传播1.1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现象国际传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信息交流现象,具有以下详细特点:- 跨文化性:国际传播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交流,需要考虑文化差异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影响。

- 多语言性:传播内容往往需要翻译和适应不同的语言,这增加了国际传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 传播渠道多样性:包括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现代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

- 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从政治、经济、军事到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1.2 国际传播作为一个过程国际传播的过程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信息采集:涉及新闻采集、数据搜集、调查研究等,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信息处理:包括编辑、校对、翻译、格式化等,使信息适合特定的传播渠道和受众。

- 信息分发:通过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如卫星电视、网络平台、印刷媒体等,将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

- 信息接收与解读:受众接收到信息后,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框架对信息进行解读。

- 反馈与互动:受众的反馈通过不同的方式返回给传播者,如收视率、点击率、评论等,传播者据此调整传播策略。

1.3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手段国际传播作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其详细作用包括:- 信息传播:通过国际新闻报道、学术交流、文化活动等,传递知识和信息。

- 形象塑造:国家通过对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声誉和软实力。

- 文化输出:通过电影、音乐、文学等形式的国际传播,推广本国文化。

- 政策宣传:政府利用国际传播手段,宣传其外交政策,争取国际支持和理解。

1.4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目标国际传播作为追求的目标,具体包括:- 增进国际理解:通过传播活动,减少误解和偏见,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 推动全球治理:通过国际传播,促进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问题的解决。

- 实现文化多样性: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防止文化同质化。

1.5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衡量指标国际传播的衡量指标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传播力:评估一个国家或组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如媒体的国际受众数量。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传播学复习资料第⼀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第⼀,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

第四,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种⾏为,是⼀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第⼆章、⼈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类传播活动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代表性媒介:①⼝语传播时代(⼝语、约定的事物或图形符号)②⽂字传播时代(⽂字)③印刷传播时代(报纸、书籍)④电⼦传播时代(电视、⼴播)2、传播学家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1)⽰现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 3)机器媒介系统第三章、⼈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符号——任何事物只要它独⽴存在,并和另⼀事物有联系,⽽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2、符号分为:语⾔符号和⾮语⾔符号。

⾮语⾔符号⼜分为:1)语⾔符号的伴⽣符 2)体态符号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3、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第四章、⼈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1)直线模式(⾹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2)循环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3)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2、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第五章、⼈内传播与⼈际传播1、内向传播——也称⼈内传播、内在传播或⾃我传播,指的是个⼈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体内部进⾏信息处理的活动2、⼈际传播——是个⼈与个⼈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3、⽶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德认为⾃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是作为意愿和⾏为主体的“主我”,⼆是作为他⼈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传播学课后题

传播学课后题

传播学课后题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7、什么是“传播隔阂”?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12、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1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2、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3、简述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传播学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传播学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答:(1)国际传播的含义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国际传播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播活动,自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以后就已存在。

国家元首的互访、外交家的斡旋与游说,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都属于国际传播的范畴。

(2)国际传播的主体①国家——国家是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

②国际机构——以国家为单位建立的政府间常设机构,如联合国等。

③超国家机构——指其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或范围内对成员国政府拥有拘束力的国际机构,如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

④同盟或地区集团——制度化程度不如前二者高,主要以条约或共同声明形式结成的、具有期限性的联盟组织,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前华沙条约组织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⑤跨国组织或运动——非政府的跨国组织或团体,如教会、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世界环保组织、世界妇女大会等。

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如政党、工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

在许多场合,这些团体、组织或集团直接或间接对国家对外政策以及各种国际问题产生重要的影响。

⑦个人——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

2.什么是全球传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全球传播?答:(1)全球传播的含义在20世纪末,全球传播问题成了举世瞩目的新焦点,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关于什么是全球传播,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

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2)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卫星通信技术、跨国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新媒介的发达和普及,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传播系统,它们所带来的,是远距离传播的信息量与质的飞跃以及不同国家、民族和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信息交流的普遍化和日常化。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地位稳固 能力效率高 目标,结构 信息可信 生产资料的使用者 规范,机制 ↑ ↑ 特点 优势
公共性
公益性
麦克卢汉 ↓

工具和手段 ↓

↑ 定义 传播者与~ ~组织目标 “把关”过程的实质 ↑ ↑ ↑ ↑ 卢因 传播媒介 → 社会组织 → “把关人”理论 怀特
制约因素 ↑ 宣传 经营
组织内传播 上行 下行 纵向 横向 正式渠道 组织外传播 信息输入活动 信息输出活动 公关宣传 广告宣传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非正式渠道 ↓ 特点 形式 作用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媒介 → “便士报”特点;电视特性 ↑ 定义 ← 大众传播 → 社会影响 特点 ↓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现金技术,产业化手段 社会上一般大众 商品属性,文化属性 单向流,无反馈 制度化的传播 功能 ↓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贡献: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两种观点:乐观,怀疑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信息环境→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环境化
示现 再现 机器 信息社会 定义 特点 信息高速公路 体外化信息系统分化与统合 “媒介即人的延伸” 传播媒介 ↑ → 分类
其进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媒介即讯息”
经济主体、劳动力主体、交易结算、全球贸易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象征性互动理论 ↓ 象征性社会互动 ↓ 共同的意义空间 符号化 符号解读 客观,自然因果性 一对一 表述理解 传达 思考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国际传播学与全球传播学的关系

国际传播学与全球传播学的关系

国际传播学与全球传播学的关系
国际传播学与全球传播学的关系
国际传播学是研究传播行为在多个国家和文化中的影响、特性和法律的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传播技术、媒介现象、境内外媒体的文化差异、民族传播与文化传播以及传播行为对外交关系的影响等。

国际传播学往往被视为一种具有国际性的学科,即在传播学中,研究传播的国际影响与作用。

而全球传播学则是研究全球传播影响的学科,是一种研究跨国范围内传播影响趋势和全球化进程的跨学科学术领域。

这种学术领域重点考察跨国媒体现象、全球传播技术和法律、跨国传播现象及文化差异、跨文化传播等。

它注重传播活动不仅发生在不同国家,而且还受到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在总体上,国际传播学是关注国家间传播活动、传播手段、传播成效以及文化差异等,而全球传播学是关注全球传播趋势、传播背景、传播效果以及传播文化差异等。

无论国际传播学还是全球传播学,在研究方法上都受到许多学科的影响,如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这使得国际传播学和全球传播学更加全面、深入,从而更好地反映各国之间的传播活动与发展。

总之,国际传播学与全球传播学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领域,它们既有共同的研究内容,也有不同的特点和角度。

- 1 -。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异同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异同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异同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这两者,乍一看,似乎是同一个东东,没啥太大区别。

不过,咱们深入一看,嘿,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

国际传播,就像那颗闪亮的星星,主要关注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

想象一下,两个国家在聊生意,文化,政治。

这种传播形式可以说是各国之间的“求同存异”,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增进相互理解。

比如说,中国的春晚如果传到国外,那就是国际传播的一部分,大家伙儿都能围坐一起,边吃边聊,一边欣赏不同的文化。

说到全球传播,它的视角可就更广泛了。

全球传播就像一张大网,把世界各地的声音都聚在一起。

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消息就能瞬间传遍每个角落。

这种传播形式通常更关注全球性的话题,比如气候变化、经济危机,或者疫情啥的。

大家都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种团结的感觉可真不错。

想象一下,社交媒体上大家都在为同一个议题发声,那画面简直太美了,仿佛整个地球都在对话。

但在这两者中,最显著的区别就是视角和范围。

国际传播往往是“点对点”的交流,像两国之间的外交信函。

而全球传播则是“面向所有”的,信息的传播像一场大型聚会,邀请全世界的人参与。

说白了,国际传播更像是一场优雅的茶会,大家互相端着茶杯,礼貌交流,而全球传播则是一场热闹的派对,大家都在各自的角落尽情欢呼,发出自己的声音。

想象一下,一边是贵族风范,一边是街头文化,这种对比可有趣了。

咱们还得聊聊传播的内容。

国际传播更注重的是特定的文化和政治背景,内容往往比较“严肃”。

举个例子,一个国家在国际会议上发表声明,大家都知道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可是有不少利益关系。

而全球传播则可以让人们更轻松地了解各种事情,像是通过视频、图片,甚至搞笑的段子,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毕竟,谁不喜欢轻松愉快的方式呢?想想那些网上流行的挑战视频,瞬间让人捧腹大笑,也让全球的朋友们都乐在其中。

再说到语言,这也是个大问题。

国际传播中,语言的选择非常重要,常常涉及到翻译、文化的准确表达,生怕一个小错误就把事情搞砸。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传播产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程序的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抽样调查法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后记。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13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答:(1)国际传播的含义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国际传播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播活动,自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以后就已存在。

国家元首的互访、外交家的斡旋与游说,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等,都属于国际传播的范畴。

(2)国际传播的主体①国家——国家是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②国际机构(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以国家为单位建立的政府间常设机构,如联合国等.③超国家机构(supranational organizations)--指其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或范围内对成员国政府拥有拘束力的国际机构,如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等。

④同盟或地区集团(alliances and regional blocs)——制度化程度不如前二者高,主要以条约或共同声明形式结成的、具有期限性的联盟组织,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前华沙条约组织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等。

⑤跨国组织或运动(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ovements)——非政府的跨国组织或团体,例如教会、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世界环保组织、世界妇女大会等等。

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sub-national groups)——如政党、工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

在许多场合,这些团体、组织或集团直接或间接对国家对外政策以及各种国际问题产生重要的影响.⑦个人——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2.什么是全球传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全球传播?答:(1)全球传播的含义在20世纪末,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问题成了举世瞩目的新焦点,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第十三讲: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十三讲: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3
(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 究的重要课题
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国际报道与中国的国际形象
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媒体垄断与信息的高度集中 国际化与本土化 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性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人际传播、跨文化组织传播、国家间 4 的跨文化传播
三、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6
实时传播与文化趋同 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文化的输出和传播 课题:全球化与西方化 全球化传播与中国媒介的发展
全球传播体系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与全球性 媒体在质和量上的差距有多大?中国能否形成自己的 全球性媒体?自己的全球传播产品?影响中国形成自 己的全球性媒体和全球性产品的因素和力量是什么? 如果中国形成了自己的全球性媒体,那么在全球传播 中,中国应该传播的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塑造一种 什么样的中国形象?
第十三讲:
国际传播与 全球传播
1
(一)、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是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 国之间的传播
政治性与“内外有别”
现象:

媒介跨国化
内容的转化与受众的影响过程

国际新闻的流动
新闻流动的不平衡及媒介不发达国家的新闻依附
2
(二) 全球传播
全球传播是指跨越民族国家地理边界的信息传播,它意味着传播 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全球受众、全球消费者、全球用户
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传播技术的作用 《阿尔及尔宣言》 《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 “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 界》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制了民族文化还是促进 了多元化? 全球化传播方式的出现对像中国这样的 发展中国家是机遇还是挑战? 如何在全球化的传播环境中树立我们自 己的品牌?

传播学教程第十三章

传播学教程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一)国际传播:鹤木真关于“国际传播”的定义P237(二)全球传播:全球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弗里德利克)P239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全球信息化传播系统形成对人类世界发生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P240;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对传统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的改变(形式:国际广播转为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内容:对外宣传转为全面的文化输出)P241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信息富有国”与“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二、“新世界秩序”论争:第一阶段:《阿尔及尔宣言》(1973)第二阶段:《大众传媒宣言》(1978)、《多种声音一个世界》(1980)、《塔瓦罗宣言》(1981)第三阶段:“信息主权”“文化冲突”等新问题P247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P248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6个结论P249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P251、发展中国家学者的主张P252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P253、研究媒介帝国主义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P253-2541、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答:国际传播就是超越国界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这种传播活动古已有之,适用范围广,例如各国元首的出访、外交家的斡旋以及各国间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等,都可以归入国际传播的范畴。

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

除了国家以外,还包括:(1)国际机构,如联合国等。

(2)超国家机构,如欧盟。

(3)同盟或地区集团,如北大西洋公约的组织、前华沙条约组织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等。

(4)跨国组织或运动,例如教会、国际红十字会、国际邮政联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6)1、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和主体①定义: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②主体:国家。

另有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及理解①定义: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既包括传统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②理解:a.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进程密切相关;b.传播主体多元化;c.大众传媒是传播主体,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d.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重视;e.政治性很强,文化接触、冲突及其世界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3、全球性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政治全球化的加速;③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④传统的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改变;⑤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比重增大。

4、“新世界信息秩序”(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论争背景: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顽固地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经、文等各领域对其的依附。

①1973年不结盟国家《阿尔及尔宣言》—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阿尔及尔宣言》是论争明朗化的开端;1976年不结盟国家《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内容:a.世界信息流通严重不合理、不平衡,信息传播手段集中在极少数发达国家,绝大部分国家被动;b.这种状况导致极少数国家对“传播什么”和“怎样传播”的新型决断权的绝对控制;c.世界信息发布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极少数大通讯社手中,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其依附,甚至被迫忍受形象歪曲;d.政治、经济的依附关系及障碍政、经的现行信息依附关系都是殖民制度的产物;e.“信息自由”只是少数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和传播信息的自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权利被剥削。

②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1980年《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论争不断走向激化)*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只规定了大众传媒活动的一般准则和规范,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是妥协的产物,并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

*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界》/《麦克布莱德报告》:a.不平衡是现行国际信息秩序的基本特征,必须加以改变;b.过度集中垄断必须解消;c.必须从内外清除某些障碍以保证信息与观念的自由平衡流通;d.保障信息来源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e.应保障新闻工作者的自由,自由与责任不可分割;f.发展中国家要提高改变现状的能力;g.发达国家应为实现上述目标显示自己真正的诚意;h.必须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及各民族向世界人民传达自己利益、愿望以及社会文化价值的权利;i.必须尊重所有国家的人民在平等、公正、互惠的基础上参与信息的国际交流与交换的权利;j.任何民族、种族、社会群体以及个人都拥有接近信息来源以及积极参与传播过程的权利。

*1981年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塔罗瓦尔宣言》: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

③英美退出教科文组织—今5、信息主权(informational sovereignty)的定义和内容①定义:一个国家对本国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内容:a.对本国信息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b.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c.对本国信息输出和外国信息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6、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和观念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

产生于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

也称媒介帝国主义。

②特点:a.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作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进行扩张;b.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c.主要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实现。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3)1、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的定义、缺陷及特点①定义:从经验事实出发,以经验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

尤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②缺陷:a.许多情况下,社会现象和人的理性或精神活动不能用经验材料加以说明;b.问卷调查不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严谨性,控制实验说明不了复杂而丰富的社会现实;c.小范围的经验材料仅适用于研究微观现象,难以考察社会历史过程和宏观社会结构;d.受个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纯客观”的态度在现实中很难做到。

③美国经验学派的特点:a.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b.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的定义、特点及其与经验学派的分歧①定义: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强烈批判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

②特点:a.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和否定态度;b.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经验学派所忽视和回避的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c.方法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

③分歧:a.(关键是社会观对立)资本主义社会是多元社会,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和平衡便能消除社会矛盾,传播是控制人的行为和实现社会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资本主义制度连同其传播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大众传媒本质上都是少数垄断资本对大多数人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b.经验性的“管理研究”,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研究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以及人的基本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c.主张在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方法∽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变革对象;d.关心“如何”和“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控制∽关心“谁在控制”“为了谁的利益在控制”“为什么存在着支配和控制”。

3、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及各自特点①政治经济学派:(英)G.默多克、P.格尔丁。

依据马克思的观点,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关注的焦点是现代传媒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

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传播内容本身关注不多。

②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S.霍尔、D.莫利。

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大众传播。

(阿尔诸塞:大众传媒是从事“合意”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国家意识形态装置”,对“文化研究”有重要影响;霍尔等:大众传媒有一种“赋予意义” 的独特功能,因此能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装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

*主要观点:a.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权力方面发挥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相对独立性;b.大众传播可分为两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

前者是“符号化”“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符号解读的过程;c.讯息符号和一定的价值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

大众媒介的符号化活动,本质上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d.受众的符号解读不完全被动(优先式解读、妥协式解读、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和受众调查。

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霸权是支配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行使社会主导权和文化主导权的能力,实现的手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意识形态),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社会合意)和从属意识。

“虚假的合意”。

④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

《公共性的结构转换》《传播行为理论》:主张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实现社会变革。

资本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工具合理性”(扩大对自然的支配和操作能力,强化社会的支配结构和支配关系,导致人的异化),提倡“综合的合理性”(通过扩展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建立基于“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系。

此理论有普遍主义和伦理主义色彩。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3)1、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①简单随机抽样:使用乱数表或随机抽样表,能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②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意选取第一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抽出。

简单省力,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③分层抽样(分类抽样):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分别进行随机抽取。

使大规模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可提高推断的精确度,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④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一般分三级,大型调查中常用。

2、内容分析法的定义、特定及表示方法①定义: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②特点:a.客观性(必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得出相同结论);b.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c.普遍性(应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以便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非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③量化表示方法:出现的有无;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的强度。

3、控制实验法①关注的条件:信源条件、信息内容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受传者的社会条件、受传者的个性条件。

②基本步骤:确定实验课题;选定实验对象;制作信息测试材料;实施测试;提出实验报告。

③常用类型:a.单一事后测试控制实验:把实验对象随机分为2个等质小组,只对其中1组实施信息刺激,对2组均只进行事后测试,旨在观察两组之间因信息刺激提示的有无而产生的差异;b.前后测试控制实验:对第1组实施2次测试,以观察比较信息刺激提示前后的变化;对第2组同样实施前后测试,但不提示信息刺激,以观察无刺激条件下的自然变化,并对2组进行比较;c.所罗门4组控制实验:把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给予不同的实验条件,旨在对测试结果进行多方面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