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改进路径
学情分析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改进路径作者:刘岗田静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年第09期摘要学情分析是教师为了有效决策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诊断、评估与分析。
学情分析的价值体现在:为有效教学设计提供逻辑起点,为有效教学生成提供动力杠杆,为发展性教学评价提供判断基准,为教师教学研究与专业成长提供有效着力点。
学情分析实践的困境表现在:局限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而无视其态度情感体验,侧重于班级群体共性特征分析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特征分析,习惯于经验式评判而缺乏科学测评手段的有效运用。
学情分析的实践改进路向为: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念为引领,突破“知识性”桎梏;以学生发展的具体差异为重点,避免陷入“抽象人”误区;以科学测评与理论诠释为保障,超越“经验化”评判。
关键词学情分析价值意蕴实践困境改进路径学情分析是指教师为了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而开展的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评估与分析,其作用是为教师的有效决策提供信息和证据[1]。
学情分析被视为“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2]“教师的教学基本功”[3]。
不少研究者围绕学情分析的概念、功能、分析方法等问题展开了论述。
然而,反观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学情分析”有名无实,教学方案中的“学情分析”形同虚设,与其理论论述的应然追求相去甚远。
如何认识学情分析的应然价值与实践困境,更加理性地进行变革探索,仍是亟需澄清的现实问题。
一、学情分析的价值意蕴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优化,又制约着教学效果的达成。
在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下,学情分析更成为关键性的教学要素,贯穿于教学过程,引导和推动着整个教学活动。
学情分析的价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以学定教:有效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所有关于教的问题的思考和设计,都应以对学的理解和把握为基础。
”[4]学情分析的“以学定教”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确保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李艳(MZ12008)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
”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
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
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就理论而言,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关注意识淡薄。
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呈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一环节,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只是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
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
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李艳(MZ12008)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
”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
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
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就理论而言,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关注意识淡薄。
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呈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一环节,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只是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
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
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
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
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情分析在教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学情分析,顾名思义,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点、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学情分析不仅是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更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
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情分析有助于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差异以及学习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有助于优化教学策略。
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进行学情分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学情分析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前景。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学情分析教学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学情分析的方法和手段,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 学情分析的定义与重要性学情分析,简而言之,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与评估。
它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量化分析,如成绩、能力水平等,还涉及对学生学习过程、态度、兴趣、动机以及学习环境的深入理解。
这种分析是多维度的,旨在揭示学生的学习特点、需求和潜在问题。
在教育教学领域,学情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通过学情分析,教师能识别学生的学习差异,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情分析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能更有效地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学情分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分析学情实现有效教学
精准分析学情实现有效教学作者:张爱梅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21年第40期我国201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學中要“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建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是教学研究的生长点,也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
在教学中做到教与学的精准关联,有利于实现“以学定教”的转型,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分析学情,有效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设计前应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同时还要根据课程标准思考通过教学学生所应获得的潜力、所应提升的核心素养。
从而确定二者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准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具备的技能和现有的思维能力,了解影响其发展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精准预设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难点与兴奋点等。
例如在进行“重力”教学时:很多学生对于“垂直向下”与“竖直向下”界定不清,因此正确认识重力的方向就是本节的教学难点,设计时可以通过实验用细线系住苹果从手中自由落下,通过对比桌面倾斜与水面倾斜时细线方向的变化,直观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竖直向下”;初中生探究时的证据意识不强,更没有处理数据的方法意识,因此学会运用数学工具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中可以通过“留白”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考采用求比值的方法发现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定值,从而建构出“重力的大小”模型;这个阶段的学生热爱动脑动手喜欢玩耍,认识“重力的作用点”是本节教学的兴奋点,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重心的位置变化通过在玩中学、学中玩、寓学于乐,从而加深学生对重心的理解。
二、课中分析学情,有效促进课堂生成教学不是“罐头式”的、“填鸭式的”、不是偶然的、随意的,不是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教学。
让学情分析贯穿教学的始末
引起 足够 的重 视 ,主要表现 在 :注重 于学 生群体共 性 的分 谈话 ,问答等方式 ,了解本班学生 中的体育骨干 、体 育学困 生和班 中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小组长或小干部等 ,从 而挑选 几 个担任小组 中的队长 ,让他们在课 中发挥 “ 、帮 、带” 传
笼统地分析上 ,不 能反 映本班学生的特色 ,也不能体 现出关 于具体教学内容的学生情况 ,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不 相吻 合 ,把它作为教学设计 的依据 ,几乎形同虚设 ,很 难真正促
进 教 学 的 有 效 实施 。
事实证明 ,准确、客观 、细致 的学情分析是攻 破教学重 难点 的突破 口,更 是优 质课堂 的奠基石 ,那么我们该从 何人
每一时段 的学生都有不 同的身心特征及 年龄特征 ,是长 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 ;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 涩保守 ;喜 欢跟 老师合作 还是 开始抵触 老师 ;不同年龄 学生注 意的深
度 、广度和持久性也不 同。还有不 同年龄学 生的感兴趣 的话 题不同 ,教师一方 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 ,又要适
首先 ,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个别询问或整班谈话交流 ,以
堂好的体育课 ,重 点还得看课 中重难点的突破 。采取
什么样的行之有效的教学 手段则是关键 。在课前 ,教师应针
对学生学情的大致了解而对可 能会在课 中所 出现的问题 ,即
教学难点来进行充分的预设 ,并提 出相应 的解决策略 ,而不 是在课 中学生 出现了这样那样 的问题 ,才临时抱佛脚 ,仓 促
结合 的分析 。
一
式情境教学 ,而对中高段学生而言 ,可 以尝试一下探究式 教
学。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音乐学科)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方案(音乐)一、学情分析目的学情分析,是教师备课的基本步骤,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学情分析的准确,是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
二、学情分析内容1、教学主题:《拍手歌》。
本课是一篇以拍手歌的形式出现的韵文识字教学课文,共十小节,字数相同,读音押韵、节奏感强,充满了儿童情趣,适合学生拍手朗读。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拍手游戏中学会生字,同时懂得“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
2、教学对象:二年级学生。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处在初级阶段,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
大多数学生比较活跃,积极性高。
但有少部分学生注意力差,认知水平较低。
3、教学目标第一,认识“世、界”等14个生字,会写“歌、写”等10个字,了解“隹、鸟”偏旁表义的特点,会写“写字、丛林”等6个词语。
第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读出儿歌的节奏,体验儿歌带来的快乐。
第三,感受动物生活的自由、快乐,产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4、教学重点了解“隹、鸟”偏旁表义特点,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儿歌,利用拍手游戏形式背诵课文。
5、教学难点感受动物生活的自由、快乐,产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依据观察平时学生上课时的表现以及做练习题的能力、完成课堂前置性作业的情况。
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情分析方案《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它的解法。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消元的方法,把二个未知数变为含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此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结果,再将此(已知)数代人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这样就得到原方程组的两个解.主要思路:消元将二元变一元主要方法: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思想:转化的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过程与方法:通过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方程组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化归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探究精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用代入消元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难点:探索用代入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熟练运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体会将二元一元的思想,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教学的起点
学情分析——教学的起点——写好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设计的一点看法淄博市文昌湖区商家镇第二中学耿波不关注学生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一主体的主动参与学习展开的,只有当教师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前的各种情况分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由于长期受教师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课堂的影响,强调的是教师“教”的工夫,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此导致了很多教师不重视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具体情况的分析,即做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不可或缺的,其与教学设计中的其他部分有着密切联系,备课中不进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将无立足之地,可以说,没有学情分析,一切教学目标的实施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只能是空中楼阁。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学情分析?我认为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1、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常常是前后密切关联的。
为此,教师开始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
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
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九年就第六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课本内容均为鲁教版五四制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关计划生育的内容,学生在地理学科中已经有所学习,可以放给学生自学。
教师只做简单的引导总结点评即可。
2、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在思品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思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始终考虑如何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把这一能力的培养作为思品教学中的长期目标,让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这一能力。
基于学习起点的有效教学设计
基于学习起点的有效教学设计摘要:学习是自内而外的“生长”,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其学习起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班级中每一名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都能得到提升,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学习起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前言:《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将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充分考虑在内,由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构建并逐渐生成。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管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已有知识基础都至关重要,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必须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基础上展开,将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好。
学生的学习起点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接下来,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通过具体情境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引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所设计,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做铺垫[1]。
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强化,有利于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够通过对数方格方法的使用,得出图形的具体面积[2]。
而面积公式的推导是由学生利用一系列的操作,如数、剪、拼等完成的,但他们对从操作到转化、推导过程的表述会存在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能够借助拼、摆等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正确计算。
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会“转化”的方法,提升观察、推导等能力。
加深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四、教学前测基于以上分析,设计教学前测,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问题1:将高正确画到以下两个平行四边形中。
整个教学设计的起点
整个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设计的起点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清晰、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案。
为此,教师需要在设计教学计划之前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方面进行充分思考,确保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能有机地连接起来,构建起一个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衡量的,能够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实现,让学生心中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
教师应当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确保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使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接下来,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
教师应该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和学习进度,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环节,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同时,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注重知识的结构性组织,使学习内容能够有机地衔接起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不单单是单一的“直接”教学和“知识点讲解”,而应该是多样化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在教学设计中,还需要考虑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评估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自我评价,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评估工具和办法,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及时准确的评价工作。
最后,教学设计需要注重灵活性和变革性。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变化,教育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教育界对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
教师应该随时把握时代变化和学生变化,保持更新、创新、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设计。
总之,教学设计的起点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案,为此需要明确教育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同时保持灵活性和变革性,让教育教学实践始终保持活力和创新。
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内容
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内容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越来越重视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指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知识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
通过对学情的准确了解,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一、学生认知状况分析学生的认知状况是指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生的交流、作业考试等方式进行分析。
通过对学生认知状况的分析,教师可以确定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学习目标的设定,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认知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学生知识水平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等方式进行分析。
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例如,对于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拓展性任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深度。
三、学生兴趣爱好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选择教材和活动等方式进行分析。
通过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分析,教师可以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对于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与音乐相关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学生学习风格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偏好的方式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生的交流、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分析。
通过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教师可以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例如,对于喜欢图像学习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图形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关于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关于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指的是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
以下是“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教学中,一切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设计教学。
因此,我们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 1.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搞好教学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常常是前后密切相关的。
因此,教师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全面了解。
2.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提升这一能力。
3.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
(我们学校学生为三——六年级)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将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出发,既把知识讲清楚,又不至于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易理解,易接受。
4.学生的身心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遇困难又易灰心丧气,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对小学生既要尊重又要加强教育,严格要求。
教师要保护他们进取的自信心,否则会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身心特点,充分尊重每一个同学。
5.学生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教学设计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
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自身智力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教师要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菁选
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菁选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中,一切都要以同学为启程点。
一切为了同学,为同学设计教学。
因此,我们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
了解同学,首先要了解1.同学原有的学问基础这对搞好教学设计有紧要的引导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同学已获得的学问与即将获得的学问常常是前后紧密相关的。
因此,老师应对全班同学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对每名同学以前所学学问的把握情况有全面了解。
2.同学现有的认知本领在教学中,同学的基础学习本领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取得学问的本领,包含收集、处理信息的本领等,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提升这一本领。
3.同学原有的生活阅历每名同学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过和不同观点、看法。
(我们学校同学为三——六班级)这种已有的经过、阅历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将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从同学原有的生活、学习阅历启程,既把学问讲清楚,又不至于加大同学学习的难度,使同学易理解,易接受。
4.同学的身心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同学,心理各有其特点。
老师应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
小同学正处在一个身心进展的阶段,有较强的敬重本身心、自信念和独立思考问题的本领,有充分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遇困难又易灰心丧气,判别是非本领较差,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对小同学既要敬重又要加强教育,严格要求。
老师要保护他们进取的自信念,否则会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喜好,因而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考虑不同层次的同学身心特点,充分敬重每一个同学。
5.同学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教学设计环节中一个紧要成分。
情感因素是跟随着学问阅历的把握、观念的形成以及自身智力的成长而进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制造本领的进展起着决议的作用。
老师要激励同学好好学习。
把每名同学的实在情况调查清楚,我们的教学就有目标了。
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篇二教学的对象是同学,老师在备课或搞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关注同学情况应当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既反映老师教学设计的基本启程点,也体现了老师是否切实将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所以,学情分析是教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起点,它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为教学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符合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下面将从学生特点、学习目标和学习困难三个方面阐述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和具体步骤。
首先,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特点。
只有通过学情分析,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
比如,一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比较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事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另一些学生对具体实物的认知较弱,需要教师通过提供大量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只有通过学情分析,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其次,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指导教学的方向和标准。
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科素养和能力发展需求,从而明确学习目标。
只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目标可能是提高解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启发式的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只有通过学情分析,教师才能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
最后,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和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理解困难、记忆困难、学习习惯不良等。
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根据问题的具体表现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比如,在发现学生存在记忆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种记忆技巧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
只有通过学情分析,教师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帮助和支持。
学情分析方案
《色彩与生活》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目的
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一般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的分析。
通过分析学生信息,有效了解学情,从而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二、内容
1.教学主题
本节课的主题是《色彩与生活》,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帮助学生认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色彩现象中体现的各种色彩关系。
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分组合作学习,练习色彩搭配,完成练习作业并展示,对作业进行自评互评活动。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明白恰当的色彩搭配体现着人们对色彩规律的认识与对美的追求,好的色彩搭配是我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的主要手段。
2.教学对象
本节课的授课班级是七年级7班,学生共有54名,其中男生28名,女生26名。
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美术基础薄弱,很多甚至没有接触过美术,但学生们对美术课好奇心强烈,学习兴趣浓厚。
3.教学重点
了解色彩,通过色彩搭配进行创作,对作品自评与互评。
4.学习难点
学生能运用色彩知识去进行色彩搭配并进行调色练习,运用多媒体对课堂作品进行自评与互评。
三、学期分析方法和工具
信息技术可以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率。
本节课为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教师在新课讲授前可运用在线问卷工具设计调查问卷,通过QQ、微信等即时沟通工具组织学生填写问卷,实践建议快速收集和分析学生信息,有效了解学情,从而改进教学设计。
教师工作计划学情分析题
教师工作计划学情分析题一、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第一步,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特点等进行分析,从而为教学提供依据。
在学情分析中,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1.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
教师在学情分析中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方式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
比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更直观、更具体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更注重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究,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深度。
2. 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影响其学习状态和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学情分析中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比如,对于对音乐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将音乐元素融入到教学中,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学生的学习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比如学习方式、学习节奏、学习习惯等。
教师在学情分析中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教学。
对于学习方式平衡型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对于学习节奏较慢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消化知识;对于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状态。
教师在学情分析中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式。
对于学习状态不佳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和引导,找出影响其学习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改变和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情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只有通过深入的学情分析,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心理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小学生语文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
在设计语文教学时,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
通过对学生进行测试、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阅读难度,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文章开始阅读,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对于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注重写作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对于喜欢合作学习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合作写作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习语文知识;对于喜欢独立学习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个人作业、自主阅读的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习语文知识。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对语文教学也有重大影响。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知识。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教师可以通过趣味的故事、活泼的语言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小学生的情感需求也很强烈,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体会。
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介绍
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介绍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篇一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备课或搞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情况应该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既反映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体现了教师是否切实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所以,学情分析是教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
很多老师按常规备课、写教案、做教学设计,教案写得很好而教学效果不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实际)。
按照认知建构的观点,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许多教师(包括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教案、教学设计比赛和说课比赛中,对“学情分析”这一环节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进行分析,于是就出现“学情分析”空缺或贫乏现象,这也是教师教学教学基本功缺陷的一种体现。
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
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状况、学生个性及其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学生感受、学生成功感等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
学情分析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的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
如对《植物的分类》一节课的学情分析:在学习本知识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植物学知识基础,也有一定的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基础。
初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敢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植物学这门课也充满兴趣。
但是,学生们虽有的植物学知识,并不是按照分类系统来学习的,而是以形态、结构和生理这一主线来学习的,同时对于书中涉及到的植物名称,学生可能会遗忘的较多,从而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加大。
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的教和学
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所以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都要进行学情分析。
其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但要从知识的角度来了解学生,在上课时候,其实他有各个方面的很多需求。
对于这方面,如果我们老师对学生需求了解的多一些,了解的全面一些,了解的深入一些,那么对课堂教学和老师之间达成默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起点,也是归宿,因此分析学生对于教学设计来说很重要。
分析学生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备课阶段,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在知识体系上所处的位置,分析学生可能已经具备的基础。
这种分析是一种系统的分析,这是对老师的最低要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师不仅仅了解学生学了什么,还要了解学生在什么阶段学了什么,比如,对于《圆柱体的体积》的教学,学生己经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关于圆的面积也学习过了,我们可以真接利用知识的迁移法,将圆柱体转化成学生己经熟悉的近似的长方体,进而学生自己探究出圆柱体的体积;再比如说我们要学习分数乘法了,那我们分析一下此前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哪些东西与分数乘法有关系呢?事实上,跟分数乘法相关的知识点是非常多的,比如:学生对于找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是否掌握很熟练,对整数乘法的意义是否还清晰的记得。
此时,教师停留在“经验”上,是自己主观的确定学生的需要。
此阶段还有一点很重要:教师深入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考面对一个问题或现象时如何从第一反应走向思路的形成和解决过程,也就是确定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学生发展空间。
第二,用实证的方法(过去的经验或者调研)确认学生的基础。
所谓实证的方法就是是不是课程标准和教材那种规定对一般的学生来说,他可能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基础,比如说我们希望他能够进行什么样的计算了。
课标和教材只能提供给一种学生是否具有相关基础的理想状况,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距离的,学习过的内容学生未必都能够达到理想的要求,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学生进行调查,获得实证的支持,为教学目标的确定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
”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
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
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水平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理论来说,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注重“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
不过,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绝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注重意识淡薄。
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表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有以下问题:绝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个环节,在备课中实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仅仅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
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有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
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
学生差在哪里?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对应地在教学中提出对策?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和准确度。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个性、理解水平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达标,责任完全在教师身上。
“学时学情”也常常被忽略。
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学生“学”的有效性。
课堂的结构表面上是“教”的结构,而实质上是“学”的结构,
这个结构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仅仅设计者,他的职能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教的活动”完整有序,而学生“学的活动”零散而无效,“教的活动”丰富、多样,“学的活动”机械、单调。
所谓的教学流程,应该从学生角度实行,是“学的活动”的展开。
更大的问题在于,很多人没注意到它是个问题,包括教学者和评价者都可能被表面光鲜的“教”而吸引,而对被淹没于“教”中的“学”失去了注意力。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这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教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教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力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
这些特点能够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能够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另外,不同年龄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展开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
能够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查、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能够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
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能够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够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三)学生学习水平分析
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水平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水平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经验丰富、水平较强的教师还能够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水平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水平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四)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三、学情分析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因而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关键在于“用心”,做有心人。
至于学情分析的具体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这里所说的观察,与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是有区别的。
这里的观察者不是旁观者、局外人,而是教师自己。
教师置身于学校内、课堂中,能够成为具有明确观察意图、掌握观察方法又不改变课堂教学自然状态的最佳人选。
对于了解学生来说,观察法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
观察要做到准确、全面,最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持久实行。
但在日常教学工作状态下,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观察意识和洞察水平,即善于处处留心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透过他们的外部表现洞察其内心的思维活动。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谈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
通过交谈,不但能够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还能够使教师即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要想使谈话取得好的效果,谈话前应该认真考虑谈话的目的、中心内容,并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为交谈对象;谈话时教师的态度要亲切、诚恳、和蔼,针对不同气质性格特点,注意说话的方式;谈话后做好必要的记录。
(三)问卷法
除了采用编制相关知识、技能的小测试等形式实行摸底分析之外,还能够根据需要设计专题问卷或量表实行调查。
问卷大致可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种。
前者只提出问题,不列出答案。
它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回答不受任何限制,但不便于统计,只适合在少数人中实行。
后者不但提出问题,还列出供选择的答案。
(四)实验法
对某些问题、练习题或实验、演示设计的适用性没有把握时,能够找几个不同水平的学生试做或演练一下,了解学生的反应,为修改、完善提供依据。
(五)材料分析法
主要是分析学生的作业、试卷,从中发现学生的个性化解题过程,包括独特的解法或错误。
初任一个班的历史课时,还能够通过查阅成绩册和前面的测试卷来了解该班学生群体和个人的学习状况。
(六)访问调查法
必要时,能够通过与学生家长交谈,了解到学生的一些学习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刚接手的班,还能够通过请教原任课教师来了解该班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
实践表明,基于学生分析的教学设计,既协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又让他们把已有的知识使用起来,在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中去体验、感悟,取得预期的效果。
“学情分析”是研究学生的基本途径,是当代学生观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体现。
不过,学生的种种情况常常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盲点,“学情分析”也就成了被忽视或未深入探究的实践领域。
本文从教师展开“学情分析”中存有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教师展开“学情分析”方法。
不过,因为自己的实践经验的缺乏,一些研究尚不够深入细致。
今后,作为一名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一线教师,我将在理论的引领下结合实践经验,更加深入的对“学情分析”实行研究,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