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

合集下载

最新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 王永民

最新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 王永民

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王永民地点:2011第二届世中联脉诊大会工作坊关键词:虚实、寒热、瘀郁一、S二、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简介概述:根据数千年中医临床经验和现代全息理论,寸口三部九候脉诊系统是宏观整体气液运行的微观全息元,二者之间具有同构和同步S的内在联系,S中医对病理系统和脉系统宏观基本因素的分析、归纳,也正是以此为根据的。

三、脉-证耦合体系(基础脉象的概念和体征)根据S中医创始人韦刃老先生的分法,我们可以把这个脉象体系列表概括如下(1245体系):1245体系就是指的S中医病理的:1(态---- 一“气”的S态)2(纲)4(正)5(邪)和脉就是正常的脉象,它的脉象特征是:不盛不衰、刚柔合济、无寒无热、缓急适中、十八位均布(双手寸关尺的浮、中、沉),脉体无异常。

具体的讲:不盛不衰、刚柔合济就是柔和有力。

无寒无热就是温度适宜。

正常体温就是摸上去表面微微凉,等一会儿又感觉温温的,没有明显的凉和热,温度均匀舒润,这是正常的。

缓急适中就是节律一致,不快不慢。

·十八位匀平就是寸关尺浮中沉力度均匀流畅,没有明显的势差。

当然关脉和中部比寸尺稍大一点也是正常的。

·脉体无异常就是没有痰湿水脉,正常脉体是濡滑,没有弥散、模糊、粘滞浑浊或疏懈感。

如果违背上述情况就是病脉,按照病脉可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实就是气液阴阳的虚实。

·虚可分为:气虚、液虚、阴虚、阳虚。

·实可分为:气实、液实、阴实、阳实。

四、辨证导航图(综合辨证)·当医生将三个指头置于患者腕部桡动脉寸关尺部位之上,随机诊疗的整个过程就已经在医家的指尖和头脑开始了。

具体步骤如下:(一)首先辨常、异:和脉与病脉。

如脉诊无异常(为和脉),即使患者有不适症状,亦非真病。

应向患者讲清道理,以不治之法处治:无为而治。

在《中医脉诊之谜》文中,曾报道患儿魏晓宇高烧40摄氏度,因脉诊未见明显异常,即告诉儿母,此为生理性免疫反应,可以自愈。

浅谈振荡中医急动,热动,郁动,躁动,刚动脉脉理治则。

浅谈振荡中医急动,热动,郁动,躁动,刚动脉脉理治则。

浅谈振荡中医急动,热动,郁动,躁动,刚动脉脉理治则。

急动,热动,郁动,燥动,刚动脉脉理治则临床中很多症状明显或则比较急的病症,脉都多会“动”,动又分好几种,处理起来我们就要先理清楚脉理,注意分辨,而不是一味的就用白芍。

急动,热动,郁动,燥动,刚动,这些脉具体区别和共同点以及脉理是什么样的呢?急动脉:多是气虚,本身气虚,加上要适应外界的振荡,气又不足,不得不促使机体,加快运作,照成了急动的脉出现,有点虚张声势的感觉,虚急脉。

这样的脉初略一摸,感觉跳的很急很有力的感觉,但是沉取或则用点力一压就没了,这样的补气就行。

热动脉:热是阳,性是升,是动,当热过多聚集在一个地方,而且还不通畅的时候,就是热动脉,也就是热的在一个地方拥挤住了,就形成热动脉,这样脉多数是在某一部,或则某一个点,脉是局部或则弄一个点顶手,指感不好不一定能摸出温度。

特别是有些寒湿脉,他会在浮中层某一个小动点,不注意你摸不出来,如果你只用温药,不配合点清热的,效果也不理想。

郁动脉:郁动脉的出现多是因为有瘀,或则气机不畅,导致气液循环不通畅,出现某一区域或则某一部脉气偏多,气为阳,阳多就动,脉特点是郁动的脉顶手,沉取有根,这样脉处理理气机,加化瘀。

躁动脉:郁动热动是阳实症,那躁动脉就是个虚症,是一个阴虚的体现,阴虚那么阳相对就盛,也会出现动(这里注意,这里说的阴虚不要被传统的阴虚搞混淆了,阴是功能,阴虚的意思是人体凉降,闭合,收敛的功能不足)。

那么这个躁动是有虚热的存在,严重的液也是虚的,脉的特点是沉取是虚,稍微有点浮热,有点急动,但是这个动是虚的,没有根。

轻微的躁动用白芍,五味子,酸枣仁,山萸肉类补足人体阴收敛力就够了,严重的需要配合补液,液是阴功能的来源。

刚动脉:刚动脉是人机气液极度紊乱,整个脉力量是这几个动脉最强的,大量的气液外逸出来,整个脉道都充满了气液,就像火山要爆发,这样的脉不能补液,这样的脉是阴也虚,阳也盛,两个叠加照成这样情况,补气液容易照成气机更紊乱,这个时候需要大剂量的沉降收敛把气机收敛沉降平稳下去,需要汤剂,小药粉力量是不够了。

S中医及脉诊技术应用1

S中医及脉诊技术应用1

S中医概述一、S中医的涵义S中医(S读作“振荡”)是以疾病本体观为核心,着眼于系统整体功能状态,以随机全息脉诊为观察窗口,以增强人体稳序控制能力为目的之诊疗体系,是古典中医精华部分的现代延伸。

该医疗体系的灵魂事唯脉无症,随机诊疗。

脉诊和经络“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S”即系统整体、局整内外、两极通应、时空连续、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即宇宙万物最普遍的系统运动,辨证运动形式。

八大理念明人一一知道人的本质明医——知道疾病的本质系统一一具体事物存在的形式整体一一世界的实相(ε)振荡——世界万物的共性(S)随机一一世界万物的本质(ξ)唯脉一一能直观疾病的本质无症———正复,百病除强生四原则强生重智心,欲美行须善,养生勿伐正,恶习务除,食色勿贪心病应治心,理得心易安,欲高情自乐常医治已病,上工治未病,明医不治病二、S中医的脉诊技术特点S中医从系统科学和哲学思想着手,揭示疾病的奥秘联系着生命的奥秘,生命的奥秘联系着宇宙的奥秘,一并揭示宇宙之谜、生命之谜和百病之谜,进而论述中医的根本原理。

S中医指出疾病是与人的整体状态异常振荡相联系,整体状态恢复正常,病就不治而愈。

S中医还原古典中医的核心,脉诊和经络“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在总结“病理系统宏观基本因素分析”和“脉系统宏观基本因素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病脉证治”之耦合体系,以脉为桥梁,通过脉象、脉证、脉治、脉药之对应,达到量微效宏、覆杯而愈的治疗效果。

三、S中医的应用S中医以脉诊为依据,指导临床八法适用,在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并在澳州、欧洲、东南亚等地传播,得到普遍公认。

S中医的“人人自医”、“预未治本”、“以人为中心”等理念与国家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一致,其方法就是实践“健康中国”行动。

一道健康将S中医理论和技术应用在中医健康管理中,把这一古典中医的核心智慧运用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中,发挥S中医的当代价值,满足人们的需求,得到创始人韦刃先生的赞许。

中医诊脉之初学者诊脉方法精要

中医诊脉之初学者诊脉方法精要

中医诊脉之初学者诊脉方法精要让你更快掌握诊脉的秘诀中医的脉诊在平常人看来往往是神秘的,又是那么的神奇,出发点多是象中医一摸某脉便知之生死,命之长短,怀胎之男女,知其之怀胎等等,比起那些现代仪器只是凭指下感觉便知之疾病,确实不得不让人信服,象金氏脉学那样,结合现代手段针对每个脉的血液流变,动力等原因加以解析揭示脉理,单从诊脉便能得知西医病症,诊十九万之众准确率高达70%,确实是脉诊与现代医学结合的典范,从另一角度亦说明脉诊确实是能诊断疾病的,并非是所谓的玄学,这只能是说明那些把中医脉诊连同中医看成玄学的人看问题只是表面化,根本就不能深入的客观的评价自己的祖国医学,是一种不学无术的表现.当然他们骂的也是有其合理理由,比如说现在的中医们都开西药了,都靠西医诊断了,图方便,俗话说得好"不进则退",对中医不深入,开的中药无任何效果,中医不断退步是世人逐步忘却中医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确实令人痛心啊.但是,真的是图方便的原因才让现在的学中医的学生们,行医的中医们不想深入的原因吗?我想真正的喜欢中医的人,都有一个梦想,能象扁鹊,张仲景等等先辈那样救死扶生,令人景仰.可是时代环境的变迁往往带来的改变也是巨大的,毕竟中医在民国时期被废除,到文革之后才又真正找回来,在很大程度上,断了很久再接回来是有很多难度的,因为以前中医都是学徒制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或者父传子的方式进行中医传承,断了就很难补上了,只有凭后世们重新开始研习摸索,难度之大,又无人点拨,这才造成了中医发展的困境.为了国人对中医能更深入的研究及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这是本人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但也只能是从个人体会的角度去解析如何掌握中医的脉诊,不免有纰漏之处.还望各位对中医脉诊研究更深入的高人们多多指教.下面,我就在学习脉诊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初学中医,或者学完中医诊断还不明白怎么准确诊脉的人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便能更好的开展学习及工作.为了更好的掌握脉诊其中的科学道理,可参考金伟老师的《金氏脉学》一书,及赵绍琴老师的《文魁脉学》等关于诊脉的书籍.对于每个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往往在学习脉诊时听教授讲脉象云里来雾里去一样,到课时讲完也不能掌握其诊脉的要领,到实习时也只是跟教授摸脉,教授说是什么脉就是什么脉,没能很好的体会出这个脉是怎么样的,教授也象课堂上讲的一样,又云来雾去了一趟,真是不得要决,想学又学不到,看来教授的水平太高了,只能意会了...我当年也就这样过来的,但经过潜心摸索之后回头一看,其实是教授没把脉讲得通俗一些,同时又缺乏诊脉模型造成的,这是学脉困难的初步出发点,意思是说古人描述的是诗歌式的,不够通俗,讲的都是一些你不能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的东西,这样又怎么理解得了呢?第二个,缺乏具体的摸脉体会,意会到了,没有模型去体会.这就是脉学之难点之所在了.所以我的初衷点就是把讲脉尽量讲得通俗一点,然后指导初学者们找到一些体会的方法,相信对初学脉诊的人来说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不过这也要求你有一定的基础才行,起码你得初步认识过中医的脉诊中有多少种脉,课本上描述的是怎么样的,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理解我所说的.下面我就一个脉一个脉的进行讲述.首先,要理解脉是怎么构成的.脉,就是脉管,而脉诊是指摸动脉的脉管,那么摸它的什么呢?其实就是去体会这根动脉的脉管位置,形态,大小,强硬,及跳动的强弱,节律的均匀度这些方面,总结说来就是要根据脉的位,次,形,势.四方面去掌握,笼统说来一个是脉管,一个是脉的跳动,怎么说呢,位次形势四个方面中,位与形是脉管的角度,而次与势是脉动.可以说中医的二十七种常见脉中均是根据脉管与跳动两个角度去解释的,我将从这些角度去说明.位,指的是脉的位置,次,指跳动的次数,形,指脉管的形状大小,势,指的是跳动的力度.一) 浮脉,轻取即得,说的是用很少的力,轻轻的把手指放在表皮即可感到脉动,强调的是跳动在表皮很明显,到了中取和沉取时跳动不比轻取明显,力道轻取大些,中取时变小,这样基本可以确定为浮脉,相似脉有散脉,革脉,芤脉,这几个相似脉多出现在大出血,病情较重之时,不多见散脉,也是轻取即得,散乱无根,中取跳动不明显,沉取就没有了,称为无根,它的特征是表浅,跳动之时没有规律,时快时慢时力时无力,散乱是其特征,而浮脉则是脉的跳动明显有规律.革脉,象按鼓皮一样,轻取有,中取无,沉取又有,它与浮脉的区别在于脉管的形态上,革脉脉管较硬,跳动不是那么明显,就象是脉管没血时只摸到一条管的管壁一样,还有中取是没有脉动的,而浮脉却有,这种脉出现在大出血亡精之时,病重的人才能见到,不多见,而只是有小病的人是肯定不会有的,它的机理决定了它的特征.芤脉,也同革脉一样,同样的在轻取时有脉,中取无,沉取又有,区别在于,脉管不是象鼓皮那么硬,还有它的出现是在大出血之时,没有大出血是没有芤脉的,出现的时间很短,在大出血过程中出现,一般不易体会得到,病人都快死了,抢救才是关键.革脉芤脉是不常见的.二)沉脉,是在位置的改变的特征上体现的,轻取无脉,中取有点,沉取跳动最明显,在来回用力减力按压脉管时能体会得出来,跳动次数力道均无明显区分,相似脉有,牢脉与伏脉.牢脉,位置表现特征和沉脉没有区别,区别是它是一个复合脉,由沉,弦,实,大,长,统一出现才能论为牢脉,脉理是气血被困,机体反搏,有力道并强盛,象弦一样绷紧的特征,还有长的特征,即是寸与尺位的脉超过本位,而沉脉力道是不会这么强盛的,单纯以位置改变为主,而当你发现沉而有力时,要仔细摸它的脉管是否强硬,长度有无改变,大小有没有改变的特征,都具备沉,弦,实,大,长的特征时才能诊断为牢脉.临床不常见.伏脉,轻中取都没有,沉取也不是很明显,要按到骨头上才见到,但是依然有力,但持续时间不长在一到三个钟头内,用很大的力才能看到脉是它的特征,应该不难区分. 上次讲到了,脉诊的要素,位次形势四个方面,要更有清晰掌握的话是从脉管及脉动两个大方向去体会,把脉时,先认真体会脉管的大小,位置,及软硬方面,再体会脉动的次数,力道及节律方面.一前一后,这样有助于把握大方向,比较说来脉管的方面是很容易把握的,而脉动方面则要不断去积累观察,但只要方向不错,对诊脉来说还是有益的,单从脉管的位置讲,浮与沉及其相类脉就区别于其他的脉了,然后再从它们的脉动方面去区分,这样断脉就有方向,如浮脉与散脉与革脉与芤脉之间虽同见于表浅的位置,但其中的力道,节律,软硬去比较,还是能区分开来,结合它们出现的机理,散革芤三脉均出现在病情较重的状态下,平时是很难体会得到的,一般的病人皆不用考虑,还有沉脉类的牢与伏也同样是,一般说来牢脉的病人是很少的,当医生一辈子也难体会得到,那样的病人也是很少见的,伏脉还有一点,但同样亦很少,因此关键要掌握的还是其他常见的脉象,如弦脉,数脉,滑脉,涩脉等,这些临床多见,也往往要认真去区分才能区分开来.三)迟脉,不分轻中沉取,均可见到,病脉多见于寒证,正常人也可以见到,如休息时或者经常运动的人.要区分也很见简单,从次数来说,每分钟低于60次以下,结合有无恶寒怕冷等症状及跳动的力道进行病脉的判断,但只要它具备有从容和缓,柔和有力的常脉特征,亦不能当病脉论.要诊病得根据脉舌色证方面全面结合去分析.缓脉,同迟脉是一样的,但它在速度上稍快于迟脉,但又没能达到常脉那样一息4.5至,只是每分钟多于60次低于80次以下这个范围,它可以是正常脉象,但要结合病人的主诉及舌色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它具备了常脉的从容和缓,柔和有力的特征,它可论为常脉,当它确是病脉时,因它的机理表示由于湿邪侵犯气机受阻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导致,它的脉的特征应是偏于无力多一些,跳动的力道也会弱一些.缓脉也是一个判断疾病转归的标准,当病中脉由弦急,滑数,细弱等脉变成缓脉时则病渐愈,反之则病情转变加重,反而不好.病中诊到缓脉是好事,说明正气复来,做为一个医生,救治病人时应懂得脉象转变代表的意思,不然病人问你好了没有,你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也是衡量用药效果的标准,需要紧记.四)数脉,不分轻中重取,均可见到,主要体现点在于它的脉动方面,不在力道亦不是节律,就在跳动的次数上去区分,一分钟90次以上,而不是80次以上就为数脉,正常的人也有80~85次左右的,说明脉象只能是相对性的而不是绝对的,要认真对待,特别是小朋友们,他们的脉象在100次到120次仍然是正常的,个体差异,不能同一而论.但成年人和老年人高于90次以上,那就是病脉多些了.从点次数上就可明了.疾脉,同数脉一样表现在脉动次数上,但它比数脉跳得更快,一分钟达到140次以上可明显区分.动脉,它有数的一面,但它必须有力,无力之时不能成动,还有它的主要特征是脉小如豆,意思是脉的长度方面很短,比短脉还要短一些局限于关部较多一些,跳动在寸尺部往关部靠拢,在关部象一颗小豆子在那滑动滚动,按病人的同身寸去比,跳动范围在寸关尺三部仅一寸左右,这种脉象是非常少见的.促脉,急促是其同数脉的共同之处,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跳动中有歇止的情况,但歇止是没有特定规律的.很容易掌握.诊脉的难处在于辨脉,中医界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说法,大概来源于此,要知道分辨出这二十八种脉象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是没有方法分辨出来,反之经过讲解和自己推敲之后还是有技巧可寻的,不然古代的著名医家们怎么能把中医脉诊传承了几千年了呢?本人也是经过父辈们和学院教授和自己推敲之后方才有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和一些基本的分辨方法加上平时的诊脉训练,辨脉也会很简单,且有法可寻,比如说不知道正常脉象是什么样子的可以通过摸正常人的脉象去体会,这样碰到不同的脉象出现时心中便有了判断的基础,这种方法在<三指禅>里说得比较多,叫"以常达变".还有不认识洪脉是怎么样子的,那你可以去跑几圈后摸脉看看,那种汹涌澎湃的感觉,我想是很容易在这时体现出来的吧,这叫"以变度脉".不知弦脉是怎么样的吧,去找个老年人摸摸看,他的血管是不是比年轻人要硬一些,这是个体差异的区别,老年人的脉象多数都带有弦的,古人说十脉九弦,虽有些过多,但老年人因为血管老化变硬,弦脉是很正常的,这种方法就是"按法度揆"咯,还有一些是看病审脉的方法的,比如说那病人大失血,他的脉象不会出现实脉吧,这叫"据病审脉".这些方法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还有很多的方法就靠读者们去领会了,接着讲.五)虚脉,无力脉的总称,凡是以无力为主的脉都是属于虚脉的范围,它的特征是体现在无力上面,三部举按皆无力,按下去弹不起来,放轻压力也不见跳动的力度增加,在来回举按之间体会,力度弱且不变的就可以断为虚脉了.微脉,属于极虚的状态,多出现在病情危重之时,病人快虚脱了才会见到,它的特点是轻取没有中取象有又没有,跳了几下又不见,跳动又细又软,重按时又不见有了,普通的病人是见不到的,多不用去刻意观察.细脉,它的特征是脉管在跳动的时候感觉比正常的细了,象两三岁的小孩的脉一样,个体小他的脉管也小一些,在小孩或者一些瘦弱的成人可以是正常的,但也有前提,在细脉的基础上不失柔和有力,可以数一些但无口干口苦等病理表现,若有病理表现则应断为有病.细脉不代表不明显,即细到摸不清楚,那时可能已经成微脉了,细脉在手下的感觉还是明显的,只是感觉它小了一些罢了,要体会得到,就去摸小朋友的脉看看,再摸你自己的脉,什么是细脉就不难把握了.短脉,医书上说的是脉体在长度上首尾俱短,不及本位.意思是在寸尺两部脉的跳动往关部方向缩短了一些,精确来说是根据病人的同身寸,寸关尺三部脉跳动的范围在一寸九分左右,寸部短了一些尺部又短了一些,形成了寸关尺三部跳动范围不到一寸九分,在一寸五一寸六这样的范围.在临床上较少去专门体会,可以放在其他脉象的体会之后.濡脉,本应在浮脉的范围里讲,但它既有浮脉的特征又有细脉虚脉的特征,属于复合脉的一种,它的定义是浮细而软,在轻取时明显,中取时稍弱,重取又不明显了,以细软为主要特征,按取的力度较柔弱,主虚和湿,偏向正气不足和被阻之时出现.弱脉,同样是细软为主的特征,但部位与濡脉相反,濡脉是浮而细软,而弱脉是柔细而沉,一个在轻取时,一个在沉取时发现.代脉,正气衰微的时候多见,故它的脉象多是迟,但有规律的停跳一下,根据停跳很容易分辨出来,需要与结脉鉴别,代脉迟停有规律,结脉迟停无规律.促脉也有停跳,但它出现在数的基础之上.六)实脉,有力脉的统称,它的定义与虚脉刚好相反,虚脉是三部举按皆无力,它是三部举按皆有力,在轻取时感觉力道很足了,中取时力道仍不减还有增强的意思,到重取时力道仍然强盛,放轻压力时象要把你的手指弹上来一样,这就是它的特征,用不同的力度去感觉便可以获知.洪脉,它的特征是,指下脉管较大,跳动象海涛巨浪一样汹涌澎湃,还有跳起来的时候很有力道,但停下去的时候力道就减弱了许多,在热邪亢盛时出现,表示热邪将往里走,从卫分到了气分的,口渴明显,病情向伤阴的方向发展.这种脉象在跑步之后可以体会得出来,不能把握的时候可以去体验一下.滑脉,它的定义是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它的意思是说脉在尺部流向寸部时,手指的感觉是很流利的感觉,像有什么东西从指下滑过去一样,流速较快一些,故古人说滑有数意,没有数是滑不起来的,但又不能据此认为是数脉,数是它跳动的特征,而它还有指下感觉有一股东西从下面滑过去一样,感知时不应是在脉上下跳动之时去体会,而是在左右流动时体会,即顺着脉管血液流动的方向去体会,专门感觉血液流动的过程,按古人的意思是手下有珠子一样的东西流经手下而过.总的来说是有数之时才能见到滑动,如果在迟的时候见到多是痰阻脉道了. 涩脉,跟滑脉相反,血液在脉管中流动的时候,流过指下好象很难一样,从尺部到寸部流动花的时间甚至比迟脉还要久,而迟脉是有规律的,涩脉却没有规律,有快有慢的意思,力量大小快慢都不均匀,有迟的意思,它的力道多为无力,就象一头老弱的牛拉破车一样,过那山道有坑洼的地方,走一下停两三下,没有什么规律很不顺畅.弦脉,它的主要特征是端直以长,挺然指下.在寸关两部直挺明显,跳动多是寸关尺三部一起,象是整条脉管一起跳一样,象腕部的肌腱一样硬邦邦的,在脉不跳动的时候,指下还明显感觉有一条管子在那里,体现在脉管的形方面多一些.它的主病之多,很多病都可以见到,包括正常的老年人,他们的脉象多有弦的表现,古人用十脉九弦来表示它的常见性,所以临床上弦脉是最多见的.也说明,弦是有很多情况的,从微弦到弦急,病情是不同的.紧脉,它的定义是紧张有力,如转绳索.要理解它的话,要从它的主症去加以考虑,它的主症是寒症,脉理是正气被寒所包围,而正气未衰气血旺盛与寒邪搏斗而体现的一中脉象,正气已衰,脉跳无力之时是无法成为紧脉的,这就意味着正气想突破这个包围用尽全力,就形成里脉象急促势强的表现,而寒易使肌表收缩,脉管应该是缩小一些.还有它在过紧之时,因气血行于脉管,而有颤动的意思.总的来说就是,急促形小势盛,加有颤动的一种脉象,体会的技巧是指下跳动较急有点弦意,在脉管两侧体查时有弹动的感觉,这也是与弦脉的区别,弦脉体现在脉管硬的方面,而紧脉在跳动方面多一些.长脉,跟短脉相反,短脉是寸关尺三部跳动范围不足一寸九分,而长脉是超过一寸九分,在寸部到大鱼际处还能摸到明显的脉动,在尺部延后脉跳仍明显,临床上也不专门去体会,常人见长脉是长寿的意思,古人说的.结脉,它的特征是脉迟,和无规律的停跳一下,根据迟和停跳就能把握,需要侯五十动去体会.与代脉不同的是停止是没有规律的.到此二十八种脉都说完了,常见的脉就十多种,象浮濡沉弱,迟缓涩数滑,洪细紧弦,虚实这些脉是最多见的,从位次形势上去整体把握就不愁分不清了,如位置上分有:浮濡散革芤,沉牢伏弱.次数上分:迟缓涩结代,数促疾滑动.形上分:细洪长短紧弦微.势上分:虚实.既清晰又明朗,有助于初学者们整体把握.至此,望各位中医之士学好脉诊,真正去学好祖国医学的精华,为中医的传承尽一点绵薄之力.。

中医把脉精要

中医把脉精要

中医把脉精要中医把脉精要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

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

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

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

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

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

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

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

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

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

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

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

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振荡中医的脉象体系

振荡中医的脉象体系
✓ 整体力度的统计均值。 ✓ 手法一定要沉取,尤其是尺脉。 ✓ 多按一会儿,不要着急,让病人也要平静下
来,要排除一些干扰因素。
三、 我对脉象体系的认识和体验
虚实脉象细讲: 虚脉又可以分为气虚、液虚、阴虚、
阳虚四个具体的脉征。我分别来讲来一下 辨别要点:
✓ 气虚:气虚缓弱而明显 ✓ 液虚:液虚空细而赫然 ✓ 阴虚:阴虚空乏而有热 ✓ 阳虚:阳虚缓弱而有寒
随机临床导航图
三、 我对脉象体系的认识和体验
我总结了一下,编了个脉航歌。
脉航歌
诊脉不外虚与实,包含局部和整体; 整体虚实整体势,局部虚实重郁瘀; 整体脉虚四大类,气液阴阳辨仔细; 局部邪实有七种,寒热水湿痰郁瘀; 常见虚实各参半,临证变化多分析; 先看整体虚不虚,再把寒热分清晰; 品完寒热再辨郁,浮沉上下左右比; 接着再寻有形瘀,指下涩手肯定是; 最后还有痰水湿,根据特征去分析; 主要脉象就这些,
最后再把诊法要诀和学习方法总结一下: 诊法要决
静下心、慢慢品,举按寻比要认真。 轻重力度掌握好,慢匀有序莫走神。 为何脉象摸不准?多在自身找原因, 脉诊程序有错乱,指法脉位定不准, 脉征未能理解透,或者心态没调稳。
谢谢大家!
二、S振荡中医脉象体系建立的依据
事实上机体一切基元系统和局部器 官的功能状态全部受控于整体气液循环 的序流,疾病的实质就是一种异常S状 态。 ➢ 气液循环的异常S态按趋序力的强 弱又可以分为虚实两种基本状态。
二、S振荡中医脉象体系建立的依据
✓ 虚的状态,按照参与整体循环体液量 的多少、动势的强弱以及气液中阴、阳载 体统计对应参量,可以区分为血、气、阴、 阳这四种虚证的基本状态(正)。
三、 我对脉象体系的认识和体验
正是由于S中医的病理系统与脉诊系统 之间的紧密对应,在随机诊疗临床中,辨证 即是辨脉,随机就是随脉,施治就是调脉。 只要能够准确判断脉象,则理、法、方、药 皆可一气呵成,根本不存在理论、诊断与治 疗不对应的问题。 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先看下图表:

振荡中医丨执简驭繁、量微效著的随机诊疗脉法

振荡中医丨执简驭繁、量微效著的随机诊疗脉法

振荡中医丨执简驭繁、量微效著的随机诊疗脉法引言:振荡中医,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它很年轻,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又很古老,是古中医精华部分的现代延伸。

它的理论宏大精深,从哲学的高度解答宇宙、生命和疾病的问题;但它的操作却又浅显易懂,效如桴鼓,让人惊叹!大道至简,直指核心,执简驭繁,还古典中医本来面目,使千年中医焕发新生!医生的理想,振荡中医的诞生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会去找医生,这时,医生和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让疾病快点好起来。

医生的目标就是用尽量少的药、尽量轻的干预、尽量快速地,达到最好的效果。

振荡中医就是为这个想法而生的:力求微量、尽快、效果好,让身体自愈。

振荡中医的创始人是韦刃先生,他生于1937年,早年习文,酷爱中医。

曾就读于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中医药大学,于1961年拜冯金铭大师学医。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洛阳石化职工医院工作,整理总结了古中医的精华,并在临床中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患者络绎不绝。

后来他进一步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在继承古典中医“气环脉”理论的基础上,将其精华与现代科学融合,于1986年创立了S中医,形成了振荡中医的思想体系。

先生将毕生精力倾注于生命真理的探求中,著有《S中医发蒙》、《中医脉诊之谜》等书籍及论文三十余篇,并多次获奖。

韦刃老先生韦刃先生提出“还医于民,人人自医”,将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给世人,让人类共享中华民族文明的福德,使天下人身心康乐,同登寿域。

通过师生们几十年的实践,振荡中医的思想和技术得到了临床的检验,临床疗效突出,调理效果广受人们称赞,实践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实操性。

S中医经过多年发展,其理念与脉诊技术深受国内外专家好评,远播海外,越来越被重视。

韦老于2010年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聘为顾问,2014年当选为该学会名誉会长。

S中医作为中医绝学,向世界传播,其医学价值受到大家肯定,韦老被奉为振荡中医的宗师。

振荡中医的核心思想“振荡”一词,写成象形符号“S”。

虚实!90%的振荡中医人都错了

虚实!90%的振荡中医人都错了

虚实!90%的振荡中医⼈都错了虚实90%的中医⼈都错了振荡导读摘之公众号:振荡⽂化我们那个交流圈成⽴⼀年多了,因为不是系统的课程培训,内容就⽐较散,没有系统,基础差⼀点的⽼师,可能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到临床上,不能⽤到临床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些基础的东西理解不够深刻,就⽐如说阴阳虚实这类的东西,很多⼈感觉阳虚⾃⼰理解了,可是阳虚到底是什么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基础的东西基础的原理你没有透彻,然后你临床上不管在诊脉也好,还是配⽅也好,你也会感觉摸棱两可。

⽐如说脉诊程序吧,你只能机械地去摸⽓虚不虚,液虚不虚,寒不寒热不热,有没有郁瘀⽔湿痰。

但是你却不知道摸这些脉有什么⽤,为什么要摸这些信息,这⾥的每个信息的原理⼜是什么,难道就只为了摸⼀个⽓虚脉就对⼀个补⽓药吗?这是很浅层的⽤法。

我们如果就是想更深⼀步就我们要去明⽩底层的东西,弄清楚从哪⾥来,要到哪⾥去。

明⽩摸脉的底层意义后,就不需要按照这个程序去⾛,就不⽤像⼩孩⼦刚学⾛路⼀样得⼀步⼀步来,我们就可以⼤步的跑也好,蹦也好都⾏。

要学好中医还是悟性的,当你悟通之后,你⽤药也好,诊脉也好,你就会清晰很多,就不会蒙,然后今天讲的内容其实也是很基础的原理,我会尽量的⽤很通俗的话来说明⽩。

但是个⼈⽔平还是不够,道可道⾮常道,想把基础的讲的⼤家都很明⽩这个确实是有⼀定难度,就是阴阳这个道,它涉及范围很⼴,我不可能⾯⾯俱到,⽐如说同样⼀句话,同样⼀个意思,他在这⽅⾯适应,他在这个层⾯的阴阳他是对的,但是你跳出另外⼀个阴阳看他可能⼜有点不太对,所以道这东西是说不圆满的,最主要是启迪⼤家悟性。

先就今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点:⼀:虚实的本质⼆:⽤虚实来贯穿整个诊治过程三:实为主要⽭盾时的鉴别要点四:虚为主要⽭盾时的鉴别要点虚实的本质我们再看病的时候,诊断脉诊是第⼀步,⾸先肯定是诊虚实,但是我看⼤家发的医案脉诊发现⼤家对这个虚实理解的不够深刻(还有阴阳的理解也不明确),甚⾄有些理解错误。

S(振荡)中医之随机脉法

S(振荡)中医之随机脉法

S(振荡)中医之随机脉法S中医及随机脉法由韦刃先生所创。

韦刃先生1937年生人,早年习文, 因酷爱中医于1961年从师学医,在继承古典中医“环”理论的基础上,将其精华(气、环、脉)与现代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创立了S (读“振荡”)中医。

尽管有许多人在S中医门诊看过病,亲身体验了其疗效,但对这种既古老又独特的诊疗方法还是缺乏了解,为此就S中医有关的一些问题作以解答。

问:S振荡、随机是什么意思?答:S,读作振荡,这里是指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细胞液等)在能量推动下沿着序化的结缔组织(中医叫“经络”)反复循环的运动过程。

古典中医称这一过程为“营卫运行”,它外应天地、内应身心,是人体生理之常和病理之变的根据。

振荡中医以S为标志,即承袭了古典中医这一珍贵遗产,治病必求于本,临床诊疗“无症唯脉”——以治本为首务,不迷惑于疾病的表面现象,故能收到“不治病愈百病”的临床效果。

随机诊疗,就是根据具体的人和具体的疾病状态辨证施治。

临床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和具体的疾病状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也没有一般的、抽象的、一成不变的疾病,所以要真正认识疾病、把握疾病的本质,就必须根据患者身体的随机状态进行诊断和治疗,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无误。

问:“不治病愈百病”和“唯脉无症”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答:不治病就是你的思路不能被症状牵着走。

症状是疾病本体的局部、表面现象,它是由更深层的原因即疾病的本质和病机决定的,比如钟表指针的走动是由于钟表内部动力的推动。

不着眼于疾病的表面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着眼于疾病的“本”,将整体的气液S状态调顺、调平,“正气一复,百病自除”,这就是“不治病愈百病”的奥妙所在。

把症状当成了疾病本身,并企图用消除症状的方法去治疗疾病,这是完全错误的。

其实症状是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反应,反应不强烈或者完全没有反应才是不正常的。

吃了过多的食物,呕吐出来或者拉出来就好了,否则就会使未经消化的食物在机体里堆积起来污染内环境。

S(振荡)中医脉诀

S(振荡)中医脉诀

S(振荡)中医脉诀我们现在开始讨论脉药脉决歌,相信大家对他们并不陌生。

我们也知道韦老通过20几位药得到了神奇的效果,脉这个学问是需要我们一点点去感悟的。

一、脉诊程序1、脉有好多种,如何正确的体会到脉呢?脉法心决中一句静下心,慢慢品告诉我们了所有。

学习好把脉不仅仅要把口诀烂熟于心,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自己的心。

把脉要先辨虚实再辨寒热2、虚实中的虚是指什么?虚实中的虚是指无力,脉弱。

3、虚实中的实是指什么?实就是有力、脉强4、把脉要先辨虚实再辨寒热,接下来是寒热,他看起来简单但是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点怎样辨别寒热呢?说辨别寒热容易出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手也有自己的温度。

往往我们手热的时候摸什么脉都是凉的。

手凉的时候摸什么脉都是热的。

如何正确的辨别这一点呢,以前孩子发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总用眼皮去贴他的额头这证明了,眼皮的温度,是人体正常的温度。

把脉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眼皮,保证是正确的温度后,再去把脉5、辨别完这些后,再辨——表中里,浮中沉,上中下。

二、脉分为,气,液,阴,阳,郁,瘀,水,湿,痰(一)虚脉1、先说“气”,气是指元气脉药对应歌里有这样一句话,人参最擅补元气。

脉诀歌中讲,气虚缓弱而明显。

所以气虚的脉象是缓弱的。

这时候需要我们用人参,一味小食粉去调理。

补气的还有党参、黄芪、西洋参、大枣、桂圆。

党参+黄芪=人参或西洋参。

一斤白术等于,四两人参。

大枣=黄芪+甘草2、液,指脉管里的气液。

脉诀歌中有液虚空细而赫然这时候,再对照脉药对应歌。

枸杞温养补右尺,脉细小寒最相宜。

还有,脉空有热用熟地。

枸杞=熟地+一点姜(温开水,补养阳液)熟地=黑芝麻=西红柿(凉开水,滋养阴液)当归(温热的药)3、再说“阴”,脉诀歌中有,阴虚空乏而有热这里的脉相指热而无力。

对照脉药对应歌:脉空有热用熟地。

4、再说“阳”。

歌诀中有哪句呢?阳虚缓弱而有寒。

阳虚是指寒而无力,再对照脉药对应歌:右脉寒重用骨脂。

左寸寒弱用桂枝。

右寸用白芷。

S(振荡)中医——平脉用药

S(振荡)中医——平脉用药

S(振荡)中医——平脉用药治病易,治损难,治药伤更难。

凡是元气未见损伤的偶发性疾病,只要症状明显,皆可于几分钟内痊愈。

涉及元气虚损又加药伤的,症状多不明显,损伤愈重,越难治愈。

但是只要经络损伤不太严重,尚可修复,患者又有决心配合治疗,仍有可为。

症状本身不是疾病,以消除局部症状为诊治重心的医疗方法,是当今主流医学的误区。

人生而具有抵抗和自愈疾病的能力,治疗不过因其势而利导之,消除其阻碍恢复的因素。

病乃症之杂糅,症乃证之外显,证为病之本质。

疾病本体就是大夫面对患者整体的随机状态,全息脉诊是内窥这一状态的理想窗口。

全息脉诊对于宏观整体来说是一个微观全息元——左右两侧寸关尺,浮中沉,十八个空间区位分别与宏观整体的左右两侧,上中下三部,表间里三层同构。

脉的体相和能量分布,可随时用医者指尖测量,然后通过综合辨识作出诊断。

振荡中医以脉诊透视直达本质,惟脉无症。

脉诊以高骨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察浮中沉。

脉以沉取为根,两尺为根。

寸口三部九侯,左右共十八位,计其虚实寒热,阴阳表里,深达整体气机变化,随时补益,当下见功。

人之一身,背为阳,腹为阴,阳化气,阴成形,阳主升,阴主降,左阳右阴,左升右降;左右寸关尺对应前后上中下,至阳至命门为中,胸膈到神阙为中,其上为上,其下为下,两臂属左寸。

尺脉成形于先天,主藏精,对应下焦,把多余能量储藏起来。

关脉主运化,对应肝胆脾胃,乃人体后天之本。

寸脉主抵御外邪和浮层关系密切。

传统脉法指导处方时,是“凭脉辩证”,再“以方类证”,没有探寻从“基础脉”到“单味药”和“穴位”的精确对应关系。

振荡中医脉法学习关键在于更新观念,去除所知障,然后再针对性进行各种基础脉指感训练,单因脉辨识掌握后,再联系系统多因脉。

精准脉辨识分三层次。

对基础脉象辨识能力有限时,便在“普因精准型”层次,此时摸到什么脉用什么药,面面俱到,效果也不错;当对脉诊理解有了综合辨识能力,能从整体背景上理解脉象,抓住主要问题,用药少而精,疗效却有大幅度提高,即是“主因精准型”;若能再进一步深化,参悟生命、人文、自然、宇宙,透过脉象观本体,明其心见其真,彻底吃透,诊疗时表现为“精微精准型”,如韦老用微量的药,即效果非常显著,看上去就是艺术享受,手挥目送而疾病去。

从振荡中医脉案中解析振荡用药

从振荡中医脉案中解析振荡用药

从振荡中医脉案中解析振荡用药振荡导读通过两个案例剖析,来理解发现振荡的思维以及一些技巧。

振荡的道虽然很简单,但是里面包含知识点很多很精炼,也许你会豁然开朗,心里的瓶颈就此打破。

案例一分析:基本信息:李清,女,38岁主诉:乏力,心慌心悸。

脉诊要点:气虚(很虚),脉空液虚,寒热不明显,两寸弱(右寸更弱),右关湿瘀。

思路分析:这个案例,有个初学的人容易犯的用药错误。

【物质能量基础分析】首先看物质能量基础这块(气液问题),问题最大就在气虚(很虚),而且脉沉,郁脉(不平)两寸弱,气很虚,升不起来,这个就是这个脉的主要问题,那么我们在物质能量基础这块我们要重点补气。

液虚,那要不要补液呢?首先液的运化是需要气的推动,现在气很虚,那么补液,可以先不补,或则很少点点补,补多了,就出问题,会导致气更加动不了,升不起来,影响效果。

【气液能量转化分析】然后看能量转化这块(寒热问题),没有明显寒热,我们就不需要管了。

【气液能量输送】再看能量输送这块(郁脉,不平脉),两寸小低,升不够,那么需要提升,右寸比左寸更低弱,重点提右寸。

考虑右关湿瘀,瘀也会影响气升,化瘀药我们也是要点。

治疗方剂一诊:黄芪1,党参0.8,升麻0.2,草寇0.2,柴胡0.1(9包3天)二诊:二诊就是气液同补了,熟地0.5,黄芪0.5,白术0.2(5天,结束)。

总结:用药两个要点;一:这个脉案,重点就是气很虚的情况下,先补气,等脉势起来,再补液。

气和液是一对阴阳,如果其很虚,你补液,就像脉寒你用寒药差不多的道理。

补液也补不了,气化力不够。

初学者容易出这样错误,补气液同时用上,结果用了几天,脉力还是起不来。

二:这里面右关湿瘀,形成的很大原因,就是气液的流动力不够和气不够,就像水不流动,垃圾就容易堆积在一起,所以有郁脉或则不平脉时,化瘀的同时补气的同时,要配合增加流动性(向上流动(柴胡升麻桂枝))。

案例二分析:基本信息男,38岁主诉:阴毛处晚上痒得厉害,无法睡踏实,晚上痒起来,心里很燥。

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

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

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薛东庆读医札记之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摘录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来自天下中医论坛)振荡中医—脉证用药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证脉药1 气虚缓弱(一)右寸弱:黄芪15g – 30g(二)右关尺弱:人参、党参(15g – 30g)2 液虚(血虚)空细熟地5-30g3 阴虚热而无力生地5-30g4 阳虚寒而无力枸杞15-30g(温补右尺)5 实热实热脉(一)上焦:黄芩3-6g(二)中焦:石膏10-30g(三)下焦:黄柏3-6g6 实寒实寒脉炮附子3-15g(寒、痰、湿交错)吴茱萸3- 30g (寒夹表郁,虚张声势,用以散寒理气,贯通上下)7 郁气液分布不均匀,并有明显势差。

(一)侧郁:左>右炙甘草3-5g(二)侧郁:右>左白芍5-30g(三)部郁:(寸)上>(尺)下一般多兼两关瘀,左瘀:川牛膝5-10g(较强)、怀牛膝(较弱)右瘀:枳壳5-10g/内金5-10g(四)左寸低(轾)柴胡5g/桂枝(有寒)(五)右寸低(轾)升麻5g(六)表里郁(沉寒表热)附子10g黄芩3g / 黄连 + 吴茱萸8 瘀脉沉按呈凝涩有物之象,多见于两关,寸尺皆有。

(一)血瘀:凝涩兼见有热象、脉动有滑利感(血管内)。

(二)湿瘀:凝涩兼见有濡象(血管外)。

(一)丹参5-30g应用指标(a)沉涩滞有瘀(b)躁急刚动(二)左牛膝、右枳壳。

9 水脉形疏懈稀薄、荡荡似水波感。

多见于尺部。

茯苓10-30g10 湿濡软散漫、浊而不清、如水漂棉(一)偏热:淮山10-30g (二)偏寒:炒白术5-30g(三)不寒不热,蒙蒙一片:苡仁10-30g11 痰脉形粘稠滑利有收缩感。

(一)半夏6-15g(二)热痰:川贝、牛黄、蛇胆简评:此篇脉证用药与辩证有药有所不同,诊脉用药篇是以虚实寒热结合寸关尺部位来指导用药。

而此篇:除了寸关尺左右六部分别指导用药以外,结合人的病理,水湿,瘀等来有指导用药是不同之处。

二种思路,用药各有侧重不同。

振荡中医之脉法精要

振荡中医之脉法精要

振荡中医之脉法精要脉是内窥人体一元元气常、异状态的窗口。

察证证机,需脉为凭。

脉是内窥人体一元元气的窗口,脉中之“一”,固然也是人体之“一”,但异常状态下,此“一”千变万化不可胜数、时常时异,是随着人体内外环境不停变化的,故脉中之“一”,必须随机诊察方能得其真。

而且脉中之“一”又必须与思维过程紧密联系。

所以不对所学所用的振荡脉诊思维进行个人知识整理和临床实践的反思,而以意忖之难免得之不真、用之不切。

何况脉中之“一”有常有异,随机而变,故对振荡中医脉诊内思维操作过程必然要认真对待:一、首先察证整体虚实状态,即求取人体整体动量均值,即对脉搏力(气)的整体强弱和分布的序化状态(三部、三层)的具体把握,然后在进一步对液的虚实状态做整体辨识。

左右寸关尺六部三层指诊有力、充实,沉尺有力、盈满为实;指诊乏力、空细为虚。

具体的脉诊过程,是先遍诊六部三层十八个区域有力与否,再进一步结合液之有无虚实,就能得出刻下气液一体的随机常、异状态,例如应指小弱、盛大有力,都是对整体气液和合虚实态的描述而不能做一个一个的区分对待。

气液是人体根本能量,是局在组织器官得以代谢与做功的根本动力,但把握具体的气液状态,又必须从一个切入点着手,逐步掌握其整体状态,即小处着手、大处(整体)着眼。

所以把握整体,必然要从一个切入点不断的按照“环”的轨迹由局部而整体,由整体到局部的进行思维。

因为整体毕竟是由局部和要素构成的,不对局部和要素作定性分析,则随机的整体状态就无法具体把握。

对整体气液虚实状态做出判定后,就会得出整体的虚实状态。

虽然临床常见有气液两虚、气液阴虚、气液阳虚,还有气虚液实、气实液虚,更有上部不足、下部不足,进而还有上下、左右、表里、寒热气液格离不合或此虚彼实等的脉象,但不管什么脉(除了生理异常脉),尤其先分整体虚实,即气液的整体虚实状态,再慢慢的结合其他常异脉,整体的气液状态就跃于眼前了。

二、故依着对随机整体动量均值的认识,在回过头来具体分析其三部三层各区位的常、异状态,进一步对宏观基本基因辨识准确(六部三层之虚实、寒热,郁、瘀、水、湿、痰),这种分析是秉承对整体虚实的认识而做的分析。

震荡中医学习资料

震荡中医学习资料

震荡中医学习资料提⽰:请勿盲⽬⽤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药!脉药对应歌:⼈参最擅补元⽓,(0.5-3.0)右⼨虚弱配黄芪,(1.0-3.0)枸杞温养补右尺,(3-6-9粒)脉细⼩寒最相宜,脉空刚急⽤芍药,(0.3-1.0克 )脉空有热⽤熟地,(0.3-0.6-0.9克)⾁桂偏于温左脉,(0.3-1.0克)右脉寒重⽤⾻脂,(0.5-3.0克)左⼨低轾取柴胡,(0.3-0.5克)升⿇善把右⼨举,(0.3-0.5克)左⼨寒弱⽤桂枝,(0.3-1.5克)右⼨寒弱⽤⽩芷,(0.3-0.5克)右关湿瘀⽤枳壳,(0.1-0.2-0.5克)左关湿瘀⽤⽜膝,(0.3-0.5克)⾎瘀偏温⽤丹参,(0.3-1.0克)⽢草调和引左郁,(0.1-0.3克)实热酌量⽤⽯膏,(0.5-1.5-3.0克)实寒⾸选吴茱萸,(0.5-2.0克)⼭药化湿⼜滋阴,(0.5-3.0克)⽩术利⽔祛寒湿,(0.5-2.0克)温化寒痰半夏好,(0.3-1.0克)清利热痰川贝宜,(0.1-0.3克)薏⽶祛湿性最平,(0.5-2.0克)茯苓利⽔最得⼒。

(0.5-1.0克)⽣化汤可以活⾎补虚,提⾼抗体⼒量。

⽣化汤原料为当归(全)8钱、川芎6钱、桃仁(去⼼)5分、烤⽼姜5分、炙草(蜜⽢草)5分、⽶酒⽔1050cc。

备好原料,按照以下流程熬煮:1、将药材加⼊⽶酒⽔中,慢⽕加盖煮⼀⼩时左右,约剩200cc,将药酒倒出备⽤。

2、再次加⼊⽶酒⽔350cc,和第⼀次煮法相同,煮到约剩100cc。

3、将第⼀次和第⼆次的药酒加在⼀起拌匀,共300cc。

⼀⽇内⾄少分三次以上喝完(可放在保温壶内,当茶喝,⼀次⼀⼝,分数次喝完)。

⽣化汤虽然有补⾎、祛恶露的效果。

但它毕竟是药,不要吃得“过多”。

图⽚发⾃简书App图⽚发⾃简书App18个区位空间:①左边⼨、关、尺:各对应浮、中、沉共3x3=9个②右边⼨、关、尺:各对应浮、中、沉共3x3=9个①②=18个区位空间⼨、关、尺位置:摸脉的时候,先⾼⾻定关,⽽后⼨和尺。

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 王永民

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 王永民

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王永民地点:2011第二届世中联脉诊大会工作坊关键词:虚实、寒热、瘀郁一、S振荡中医脉学概说一览表二、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简介概述:根据数千年中医临床经验和现代全息理论,寸口三部九候脉诊系统是宏观整体气液运行的微观全息元,二者之间具有同构和同步S的内在联系,S中医对病理系统和脉系统宏观基本因素的分析、归纳,也正是以此为根据的。

三、脉-证耦合体系(基础脉象的概念和体征)根据S中医创始人韦刃老先生的分法,我们可以把这个脉象体系列表概括如下(1245体系):1245体系就是指的S中医病理的:1(态---- 一“气”的S态)2(纲)4(正)5(邪)和脉就是正常的脉象,它的脉象特征是:不盛不衰、刚柔合济、无寒无热、缓急适中、十八位均布(双手寸关尺的浮、中、沉),脉体无异常。

具体的讲:不盛不衰、刚柔合济就是柔和有力。

无寒无热就是温度适宜。

正常体温就是摸上去表面微微凉,等一会儿又感觉温温的,没有明显的凉和热,温度均匀舒润,这是正常的。

缓急适中就是节律一致,不快不慢。

·十八位匀平就是寸关尺浮中沉力度均匀流畅,没有明显的势差。

当然关脉和中部比寸尺稍大一点也是正常的。

·脉体无异常就是没有痰湿水脉,正常脉体是濡滑,没有弥散、模糊、粘滞浑浊或疏懈感。

如果违背上述情况就是病脉,按照病脉可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实就是气液阴阳的虚实。

·虚可分为:气虚、液虚、阴虚、阳虚。

·实可分为:气实、液实、阴实、阳实。

四、辨证导航图(综合辨证)·当医生将三个指头置于患者腕部桡动脉寸关尺部位之上,随机诊疗的整个过程就已经在医家的指尖和头脑开始了。

具体步骤如下:(一)首先辨常、异:和脉与病脉。

如脉诊无异常(为和脉),即使患者有不适症状,亦非真病。

应向患者讲清道理,以不治之法处治:无为而治。

在《中医脉诊之谜》文中,曾报道患儿魏晓宇高烧40摄氏度,因脉诊未见明显异常,即告诉儿母,此为生理性免疫反应,可以自愈。

振荡中医调脉三大法宝

振荡中医调脉三大法宝

振荡中医调脉三大法宝振荡中医在调脉有三大法宝:一:针对经络的人体钟疗法二:针对经络控制中心(命门)的序中调谐法三:针对阴阳的阴阳调谐法下面一一具体讲解一:人体生物钟疗法原理针对经络系统单纯的郁瘀十二经经气皆出自手足指趾之末端,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手足指趾乃阴阳经气激发之所,如果元气无损,经气受阻,郁瘀必在四末指趾关节之间,应时拉伸以畅通经气的流通,是气液运行有序,从而达到调整整体状态。

使用范围元气无损,又未经压抑法治疗的偶发性疾病,脉象柔滑有力,症状明显的一切病症,不用管病在什么脏腑经络,什么病症,都可以有很好了疗效。

操作方法一手固定患者手足,一手拉向指趾关节节。

时间趾指对应表相关细节①、时间以地方时计算。

②、不分男女,前半个时辰拉左侧,后半个时辰拉右侧。

③、经络未见损伤者拉抻时可听到清脆的响声,称“经响”,经响不清脆或无响声,经络必有损伤,疗效即不理想。

←④、郁瘀较重,施治一次未能到位,如见脉象有力、症状明显,仍可于下半个时辰,或下一个时辰连续如法施治,如果脉见微弱,即使症状明显也不宜施治。

⑤、所谓症状明显,是指不动也感觉痛、胀等。

二:序中调谐法原理针对经络控制中心(命门),失去控制力,导致气机紊乱。

人体运行是由经络连接身体上下表里左右,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阳动阴随,阴升阳降,此呼彼应,动而有序,形成一个动态平衡,以命门为控制中心的人体系统,人体钟疗法主要作用畅通经络系统。

序中调谐法以修复控制中心功能的疗法,主要用于恢复人体控制中心对经络的运行的控制,人体控中心受损,多是由于压抑疗法的药伤所致(如清热消炎类)。

适应范围1)、适应症:症状明显,不论属何经、何脏、何症。

2)、适应证(脉):但见右尺或两尺空乏余部有力即为对证,无论见何症状皆可如法施治,效如桴鼓,万举万当。

操作方法凭脉取穴:①、脉体兼见水象者取水门(在小腹横纹与腹中线的交点点上)。

②、脉体兼见濡象者取关元。

振荡中级辩脉要点以及高阶脉药(转)

振荡中级辩脉要点以及高阶脉药(转)

振荡中级辩脉要点以及高阶脉药(转)振荡中级辩脉要点以及高阶脉药(转)X01辩脉要点辩虚实要点1、多数脉都需要沉取来定,沉取无根,多数是虚浮,除非浮取整条线都是刚动,才算实;2、局部脉一般都是虚中夹实;3、整体脉虚时,局部的刚动,浮取的躁动不能忽视。

辩气液要点1、液虚不一定是整条脉都空细,液虚往往是先从局部脉开始。

液虚往往伴随着湿脉,补液和化湿可以同时进行。

2、当湿气重摸不出脉体空细的时候,左脉弱,也是液虚的一种表现,左脉实,也是液实的一种表现,左脉实的时候,不可以滋阴(详见S中医发蒙314页,误治案例)3、左脉小右脉大的时候,我们可以滋阴敛阳,比如用白芍,肉桂等:左脉大右脉小的时候,我们可以补气益气,甘草加上补气。

4、气虚脉补气时一定不能忽略寸脉和尺脉的对比,气往上行,上大下小脉补气要注意。

辩寒热要点1、判断阴虚(虚热)阳虚(虚寒),要沉取体会脉底部温度:阳虚:脉虚而凉;阴虚:脉虚而热或则脉急动空热,大部分阴虚脉,都兼有气虚,气液同源,气是液的激发态,液不够,气自然也不足;2、尺脉沉取不干净,脉浮位到沉位有落差感,这脉尺脉也是有寒的,只是感觉不到寒;3、实寒实热往往不是看整体,多是局部的郁,导致局部的寒热出现;4、局部刚急滑热,多用吴茱萸或则补骨脂配上黄芩;5、整体寒里有刚动,一样是用吴茱萸或则补骨脂配上黄芩;6、有些脉郁动是湿导致,可以以化湿的方式来处理郁脉,需要和寒热郁注意体会区别,与阴虚急动也需要鉴别,阴虚急动只是浮的动,沉取是虚的,脉是空的。

阴虚急动用熟地。

辩郁脉要点1、郁脉多见与虚实之间,有实就有虚;2、脉虚的同时,局部之间一样有势差,补虚的同时,加上调郁药来调整。

能量是有优势效应,如果只补虚不加调郁药,那么虚的会更虚,实的会更实;3、随机用药时,结合整体脉势先化郁、瘀,把脉调平。

脉平了,可以大量补气;脉不平时,补气要慢慢补,一点一点来,边补边通,不然容易加重脉的失衡状态。

辩瘀脉要点1、辩瘀脉首先一定要沉取到位,手上下左右来回推移,体会筋膜、沉积物的大小、硬度、形状;2、湿淤脉体一定有濡象,脉体不清晰,沉积物在脉管外,硬度不高;3、血淤脉体清晰,沉积物在脉管内,硬度偏硬;血淤和湿淤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振荡中医阴阳协调要诀

振荡中医阴阳协调要诀

振荡中医阴阳协调要诀振荡导读·振荡脉药临床中脉明明有寒,为什么用温阳药还会上火?·尺寒到底该怎么办?什么时候用温阳药需要配清热药?·什么时候完全可以全用温阳药?·熟地该怎么用?什么时候可以全用熟地?·什么时候需要配合温阳?什么时候需要配补气?临床上是不是一头雾水,一头蒙?别急,看完本篇文章,也许你心里就有了答案。

文章内容大纲1.调脉需要阴阳协调法2.阴阳三大层次3.协调阴阳搭配用药①调脉需要阴阳协调法调脉重点就是调尺脉,尺脉是人体稳态系统的控制中心(身控制中心),可以说只要把尺脉调好,脉基本也就好了,而真正补尺最好药就是熟地,但是熟地想用好,还是有些难度的,比如用不恰当会生湿,人没精神,肚子胀等等,所以用好熟地很关键,用好熟地就要协调好阴阳。

那协调阴阳,我们就需要知道阴阳的三大层次。

②阴阳三大层次我们用药就是协调好阴阳,才不会说上火或则腹胀,熟地是阴中之阴,什么是阴中之阴?要明白这点我们需要对阴阳有一定的理解。

阴阳他是有多个层次的,在中医上我们用到的阴阳层次主要有三个:【一】空间结构的阴阳(郁脉),比如上下左右表里,上阳下阴,左阳右阴(在空间结构上左主外为阳,注意和之前的左液右气区别,层次不一样的)。

那临床上我们是怎么用这个阴阳的呢?临床上用首先是要诊断,根据脉脉体的高低来诊断空间的阴阳,比如寸脉脉体高(寸浮),尺脉脉体低,也就是上高下低,那诊断就是阳强阴弱,用药就是要用阴,比如补阴之功能白芍收敛,或则补阴之体熟地。

再比如尺脉脉浮,说明尺脉阳强阴弱,我们也是需要用补阴,比如山萸肉白芍收敛,熟地。

【二】功能上的阴阳,功能上的阴阳分两个。

一个功能强弱上的阴阳,在脉上的衡量是有力和无力,有力为阳,无力为阴。

一个是功能属性的阴阳,在脉上是温度来衡量,有热为阳,寒凉为阴。

在临床上,有力的刚动阳脉,我们用阴药,比如白芍收敛,生地熟地补阴液,石膏黄芩清降等,无力的脉是阴脉,我们就用阳药,比如柴胡桂枝升提,黄芪党参补气,补骨脂回阳等。

振荡中医如何进阶主因精准用药

振荡中医如何进阶主因精准用药

振荡中医如何进阶主因精准用药导读揭秘如何进阶振荡中医精准用药振荡中医三个层次我们知道振荡中医脉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普因精准用药。

普因精准用药就是,摸到几个异常脉,就用几种药,比如摸到湿就加化湿,摸到瘀就加化瘀,摸到寒就祛寒药,摸到热就用清热,这样面面俱到。

第二层次:主因精准用药。

主因精准用药就是通过对脉的综合判断,抓住主要矛盾,围绕主要矛盾用药。

第三层次:精微精准用药。

精微精准用药,这里我们就不提了三步法进阶我们刚一接触振荡中医,都是第一个层次用药,效果有时也很理想,但是想疗效更好更优,我们就要学会主因精准用药,通过第一层次的锻炼,我们把单因脉都掌握了,那我们就可以进入主因精准用药的层次。

很多人卡在这,不知道怎样去做,今天我分三步走,给大家把这个修炼瓶颈给破了,修成金丹!!第一步诊五行状态要做到主因精准,我们要基本去弄明白韦老说的阴阳五行的概念,也就是五行能量气化环(中医发蒙97页到111页的内容)这个环去理解它要有象的思维,举例可以象思维:基态是液态水,升基态是由水变水蒸气的过程,火就是水蒸气,降基态就是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

理解了五行气化环后,我们把五脏(心肝脾肺肾)理解成一种能量形态,而不是具体的心脏这个东西。

金肺(主肃降):也就是推动完成降激态一种能力,那我们在脉上最能体现这肃降能力的正常与否,是在寸脉上,因为内经有句话,在上者宜下之。

人体最高位的能量如果过大,那直接就是金肃降出了问题。

水肾(主纳气藏精):也就是推动完成基态的一种能量,纳气藏精的能力在人体主要是尺脉来判断木肝(主生发升清):也就是推动升基态的一种能力,在人体关脉火心(主火主阳气):也就是推动激发态的一种能力,在人体有两个地方体现,尺脉和寸脉土脾(主运化承载):维持上面四种形态能量的沟通交接的一种能力,关脉根据金木水火土的特有属性,我们古人把他们安放在对应的脉位上左(火木水)、右(金土火),通过相应脉位来诊查人体内部能量状态是否平衡,古人这样分不管从五行特性和实体对应都非常切合!振荡中医的理念,每个脉(寸关尺)都是有彼此的存在的,一环套一环,这样理念肯定是对的,但是如果分的很细就没办法用于实践操作上了,韦老说过:如强欲区分,则分之愈细,离实愈远,于治无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
主讲人:王永民医师(韦刃老先生大弟子)
地点:2011第二届世中联脉诊大会工作坊
关键词 : 虚实、寒热、瘀郁
目录
一、振荡中医脉学概说一览表
二、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简介
三、振荡中医脉-证耦合体系
四、随机平脉辨证导航图
五、全息脉诊的四大要领
全文
一、
S振荡中医脉学概说一览表
创始人
韦刃
学术来源
1.
古典中医脉学精华2.
脉诊临床实践
操作对象
整体能量状态
医疗目的
扶正异常S状态、增强序稳控制能力
主要特征
唯脉、无症
辨诊依据
客观全息脉诊
二、
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简介
概述:根据数千年中医临床经验和现代全息理论,寸口三部九候脉诊系统是宏观整体气液运行的微观全息元,二者之间具有同构和同步S 的内在联系,S中医对病理系统和脉系统宏观基本因素的分析、归纳,也正是以此为根据的。

三、脉-证耦合体系(基础脉象的概念和体征)
根据S中医创始人韦刃老先生的分法,我们可以把这个脉象体系列表概括如下(1245体系):
1245体系就是指的S中医病理的:
1(态---- 一"气"的S态)
2(纲)
4(正)
5(邪)
和脉就是正常的脉象,它的脉象特征是:不盛不衰、刚柔合济、无寒无热、缓急适中、十八位均布(双手寸关尺的浮、中、沉),脉体无异常。

具体的讲: ·不盛不衰、刚柔合济就是柔和有力。

·无寒无热就是温度适宜。

·正常体温就是摸上去表面微微凉,等一会儿又感觉温温的,没有明显的凉和热,温度均匀舒润,这是正常的。

·缓急适中就是节律一致,不快不慢。

·十八位匀平就是寸关尺浮中沉力度均匀流畅,没有明显的势差。

当然关脉和中部比寸尺稍大一点也是正常的。

·脉体无异常就是没有痰湿水脉,正常脉体是濡滑,没有弥散、模糊、粘滞浑浊或疏懈感。

如果违背上述情况就是病脉,按照病脉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虚实就是气液阴阳的虚实。

·虚可分为:气虚、液虚、阴虚、阳虚。

·实可分为:气实、液实、阴实、阳实。

四、辨证导航图(综合辨证)
·当医生将三个指头置于患者腕部桡动脉寸关尺部位之上,随机诊疗的整个过程就已经在医家的指尖和头脑开始了。

具体步骤如下:
(一)
首先辨常、异:和脉与病脉。

如脉诊无异常(为和脉),即使患者有不适症状,亦非真病。

应向患者讲清道理,以不治之法处治:无为而治。

在《中医脉诊之谜》文中,曾报道患儿魏晓宇高烧40摄氏度,因脉诊未见明显异常,即告诉儿母,此为生理性免疫反应,可以自愈。

次日凌晨即烧退人安(详见《中国人体科学》三卷三期127页)。

(二)
如见异常脉证,不管脉象有多么复杂,应首先辨别虚实,此为百病总纲。

医生治病不辨虚实,如骑马无纲、射箭无靶。

"虚虚实实",乃医之大患。

(三)
如脉证属虚,应进一步分辨阴、阳、气、液四者何虚?是单态虚证?还是双态、多态虚证?分清何虚方能对证施治。

一般所谓"虚不受补",皆因未分清何虚,误补益疾之过。

(四)
如脉象属实,应进一步分辨阴、阳、气、液四者何实?气实为郁,应进一步分辨是整郁抑或局郁;如属局郁,再进一步分清是侧郁(左右不均:势差≧3mm)、层郁(浮沉不均)、部郁(寸尺不均)、位郁(某一部郁:高于整统均值一倍以上),而后对治。

液实或可见水、湿、痰、瘀诸症;再进一步分清属单态或复合态,然后对症施治。

·临床所见到的脉证并非总是虚实寒热分明,常常是虚实相间、寒热错杂、诸实兼见。

但不论多么复杂的脉象,只要秉持一种虚灵的心态,细致分辨,总会理出头绪来。

五、全息脉诊四大要领
(一)
净:凭脉辨证施治虽需用手,但运用之妙全在一心。

故在临床操作过程中,除了凭脉辨证施治的法则以外,应摒除一切私心杂念和虚妄意识的干扰,始终保持一种清净虚灵的心态。

(二)
全:系统S状态的常、异,位(左右、前后、上下、表里)、体、势,阴、阳、气、液,质、能、信息......皆聚焦于随机全息脉诊透镜视野之内,一览无余。

如诊断虚实,必须遍诊左右两侧的寸关尺浮中沉十八个空间区位,一一计量其动量,以求其系整均值,再以虚实界标值(力大小适中的主波峰值---15mm)权衡判定之,万不可以遍概全。

(三)
根:脉以沉取为根、两尺为根。

沉脉表征里层和深部(即不直接受意识控制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中胚层衍生的结缔组织、脏器、骨髓等;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她就是生育万物、幻化万象,支撑、推动、整合一切局部功能的"大地");犹如一国国民及工农畜牧渔业和矿业生产基地、国库及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

两尺对应人体的下部并与深层组织结构相连续,此为胚胎发育的原区,是蛋白质、电解质等水盐代谢及机体稳序自律控制中心,古称命门,主管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及每一个机体细胞,是人体生命过程真正的主宰。

(四)
机:除了适时、实时的随机内涵外,还有机要,即关键因素的内涵。

只是纵览全局、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仍未可称善;还必须分清主次,找到造成整体异常状态的关键所在。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

只有抓住关键,才能在随机临床的每一次治疗中,都能以少味、微量的药物,获显著效果。

·S中医随机诊疗临床以全息脉诊为中心;因为,只有通过全息脉诊,才能直接客观地观察到人体局整、身心、内外相互作用的综合状态。

随机全息脉诊是观测疾病本体状态的窗口-S中医整体观的载体。

被正确操作的全息脉诊技术是S中医随机临床治疗的一依据,将人宇、身心合一的人体,调控到稳定有序的最佳状态,这是S中医随机诊疗的唯一目的。

振荡中医 - 脉证用药



1
气虚
缓弱
(一)
右寸弱:黄芪15g - 30g(二)
右关尺弱:人参、党参(15g - 30g)
2
液虚(血虚)
空细
熟地5-30g
3
阴虚
热而无力
生地5-30g
4
阳虚
寒而无力
枸杞15-30g(温补右尺)
5
实热
实热脉
(一)
上焦:黄芩3-6g(二)
中焦:石膏10-30g(三)
下焦:黄柏3-6g
6
实寒
实寒脉
炮附子3-15g(寒、痰、湿交错)吴茱萸3- 30g (寒夹表郁,虚张声势,用以散寒理气,贯通上下)
7

气液分布不均匀,并有明显势差。

(一)侧郁:左>右
炙甘草3-5g
(二)侧郁:右>左
白芍5-30g
(三)部郁:(寸)上>(尺)下
一般多兼两关瘀,左瘀:川牛膝5-10g(较强)、怀牛膝(较弱)右瘀:枳壳5-10g/内金5-10g
(四)左寸低(轾)
柴胡5g/桂枝(有寒)
(五)右寸低(轾)
升麻5g
(六)表里郁(沉寒表热)
附子10g黄芩3g / 黄连 + 吴茱萸
8

脉沉按呈凝涩有物之象,多见于两关,寸尺皆有。

(一)
血瘀:凝涩兼见有热象、脉动有滑利感(血管内)。

(二)
湿瘀:凝涩兼见有濡象(血管外)。

(一)
丹参5-30g应用指标(a)沉涩滞有瘀(b)躁急刚动(二)
左牛膝、右枳壳。

9

脉形疏懈稀薄、荡荡似水波感。

多见于尺部。

茯苓10-30g
10
湿
濡软散漫、浊而不清、如水漂棉
(一)偏热:淮山10-30g(二)偏寒:炒白术5-30g(三)不寒不热,蒙蒙一片:苡仁10-30g
11

脉形粘稠滑利有收缩感。

(一)
半夏6-15g(二)
热痰:川贝、牛黄、蛇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