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1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1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1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摘要:文章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构景特性及水景类型并对水景与园林中其他要素的关系及布局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水景构成形式;构景特性;水景类型;水景布局及原则中国园林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即使无水,也要造出水景来,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中国古典园林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携山之雄伟、水之灵秀,将自然野趣于艺术加工相结合。

理水,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主题,有时又称做水体。

水在中国艺术,文学,风水中代表相当多的涵义,因此,如何让水在园中常保流动,随四季有不同的景观,乃至于假山小瀑的意境和音乐效果,都是理水方式所重视的。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意境与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潭、湾、瀑等,但绝对不是对大自然水体进行生硬模仿或简单浓缩,而是对自然水体作抒情写意的再创造,大多取自意境的联想。

水面;在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中,则水多采用湖泊型,辅以溪涧、水谷、瀑布等,较大的园林往往是多种水体同时存在。

一般来说,以山为主题的园林,水作为从体,多做溪流、湘潭等带状萦回或小型集中的往往是多种水体同时存在。

1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手法,分门别类也比较复杂,有按水流形态划分为动态水体和静态水体划分,有按以地形地质条件分为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

按园林中水景的构成形式分为五个方面。

(一)造湖湖为大面积的水面,水量充沛,空间辽阔,常见于自然际若有山脉起伏,则形成湖光山色的典型风景。

湖,属于静态水体,除构成景观外,还可划船、游泳、种荷、养鱼等。

湖是中心景区,一般要沿湖岸布置道路、建筑、山石、花木,形成种种景色。

湖面浩瀚者,常用堤、岛、桥等加以分隔,或做成标高不等的水区,成为大小形状对比、主次有别、深远有层次的空间水域。

湖面视野开阔者,宜在其周围添景、借景,以丰富水天之间的风景轮廓线,做远景陪衬。

湖岸线长,宜作曲折自然变化,并因地制宜,用树木、建筑适当点缀,使湖岸景致优美多变化。

(二)造池池是水面较小的静态水体,常见于规模不大的园林或大型园林中的局部景区,南方园林中较多。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苏州古典文人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精巧的设计和精湛的理水工艺而闻名于世。

这些古典园林以水为基调,借助水的流动、倒影、声音等元素,构筑出了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味的空间,给人以愉悦和陶醉的感受。

在当今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苏州古典文人园林所展现出的理水表现手法,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可以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一、水的运用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水的运用是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之一。

水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不仅作为景观存在,更是构成了整个园林的主线。

水在园林中流淌、倒影着园林的美景,如同一幅幅水墨画般,给人以美的享受。

水还能够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增加空气湿度,达到清凉的效果。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也应该充分利用水资源,通过水的运用来丰富景观,提升设计品质。

二、借景造景苏州古典文人园林善于借景造景,将周围的景观融入到园林中,以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通过巧妙的布置和设计,将窗外的山水、建筑、村落等景致融入园林之中,使得园林的美景得以延伸和拓展。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也可以借鉴这一手法,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植物配置,将周边的建筑、山水等景观融入滨水景观中,使得整个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三、亭台楼阁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是园林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亭台楼阁的布局和造型精巧别致,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亭台楼阁不仅是观赏景观的好地方,更是体现主人情趣和境界的重要场所。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也可以考虑采用亭台楼阁的设计手法,为人们提供休憩、观景的场所,使得滨水景观更加具备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

四、石桥、曲径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常常会有石桥、曲径等元素。

石桥作为连接不同区域的交通工具,被巧妙地融入到园林的布局中,既方便了游客的通行,又不影响整体的美感。

曲径则是园林中的小径,蜿蜒曲折,引人入胜。

这些小径通过巧妙地布置,使得人们在园林中行走时能够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探析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探析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探析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古代,园林的构造和设计往往体现出中国人理水的特点,即“水往高处流,人往低处居”。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的分析,探讨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起源。

一、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园林主要是皇家园林和贵族私人园林。

到了唐代,园林逐渐开始向民间传播,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文人墨客赏景、思考和写作的地方,同时也成为政府官员展示权势和文化的场所。

在宋代,园林的规模更为庞大,造园技术和意识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形成了苏州园林等经典园林。

明代则出现了以山水为主题的园林,如颐和园、避暑山庄等。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特征也得到了逐步的精细化和提炼,园林中的水系成为整个园林的重要设计元素和文化象征,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园林文化。

二、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是与中国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密切相关的。

理水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设计手法,更重要的是其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具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观念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设计可以说是一种充满敬畏之心的自然观念。

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尊重自然,不破坏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和水源,进行巧妙的规划和设计。

这种自然观念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密切相关,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人性、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

2.艺术味道园林的核心在于观赏美景,而水系作为园林的重要设计元素之一,其直接影响到园林的整体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系设计几乎是一种艺术,巧妙地运用了水的自然特性,将水流、湖泊、瀑布、溪流等构成了一个个自然优美的景观。

这种艺术味道在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提升了园林的品位和价值。

3.哲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明显。

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与特点

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与特点

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与特点
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与特点
在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理水手法无处不在,滋养着古典文化根基,也闭衬着
古人智慧的精华。

而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运用“大器小用”的手法,依循自然,不营造复杂的水景,而是以小的技巧构建出有着非凡空间美感的水景。

从古老的图式来看,古代很多园林都以田园风格为主,突出原始大自然。

他们
提倡自然升华,并以境界线条形式介绍不同区域,从而营造出和谐、精雅、清新的自然特质。

根据不同的性质,营造出了各种巧妙而细腻的水景,如有螭影碧浪,亦或以湖塘分割空间,构建着微妙的空间意境。

理水手法更是无可挑剔:从“入水漫衍”的运用,到如“明潭深幽”的建构;从“遥窥水岸”的安排,到如“浮浮荷歌”的特质,都有巧妙的表现。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理水手法可谓维系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象征着古人尊
重自然、凝练人文理念的精神客观特点。

具有节约水资源的特点,更是显露出古代文明精神处处体现的功能美学审美意识的彰显。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要素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要素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要素作者:宋玉芹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36期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是四大造园要素之一,将自然界中的水源融入到园林设计中,便是园林理水。

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灵魂,所以对园林中水要素的探讨就非常有必要。

文章首先对古典园林中的静态和动态两种水体类型展开分析,接着对园林中的水源进行探讨,园林理水最重要的是对理水手法及水面处理的分析,所以文中对古典园林中的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水面处理重点展开探讨。

关键词:古典园林;理水;水体形态;水源;水面处理中国古典园林大多以水池为中心,模拟自然山水,将一池春水调理得自然天成,得心应手,与山石花木、亭台楼榭融为一体,相映成趣,营造出较高的艺术天地。

园林之水就像一条主线贯穿整个园林,影响着园林的空间布局。

绘画理论家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曾指出:“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

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

”这段山水画论,同样适用于作为立体山水画的古典园林。

园林中的山与水紧密相连,互为依存,水绕山转,山因水活,园林之水可以为园林增添了灵动与生气。

本文将对园林中的水体形态、水源以及水面处理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层层分析。

一、古典园林的水体形态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体形态有静态和动态之分,着重取“自然”之意,塑造出湖、池、溪、瀑、泉等多种形式的水体。

(一)静态水体古典园林中的水以静态水体为主,如湖泊、池水、水塘等多种形式的水体。

水平如镜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

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园林静水的赞美。

比如杭州有一私家园林,取名为“鉴止水园”,也是源自于对园中静水的描述。

比如,网师园彩霞池、拙政园、艺圃和环秀山庄等水体都是静态的水体。

在园林设计上通常采用曲桥、榭、廊、岛屿等分隔水面;以山石、树木、花草倒影水面;以芦苇、莲荷、蒲等植物点缀水面,由此构成一片安静的风景区,形成“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探析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探析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特征探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技术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的理水技术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古典园林的形态、景观效果和功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着眼于技术、形式以及功能。

首先,要谈古典园林的理水技术。

古典园林的设计中,综合使用渠道、水池、涡流池和水飞桥等方式,来利用水进行景观设计。

古典园林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动态性:水可以不断地流动,给人以动态的景观,可以增强人们对水的观感,从而获得安宁、宁静的心情和感受。

其次,从古典园林的理水形式上来看,古典园林的理水形式分为湖泊、池塘、渠道和其他四种主要形式。

湖泊是古典园林中最大的水体,它可以营造出一个庞大的水体环境,可以承载大量的水体,能够充分体现古典园林水体美。

池塘是古典园林中重要的装饰景观,它可以营造出一个精致的水体景观,给人一种明快的清新感受;渠道则更多的用来起到调节的作用,将水体的流动控制在古典园林的规划范围之内,并使得水体形成一种有序的分布,从而起到控制园林水体的功能。

最后,从古典园林的理水的功能上来看,古典园林的理水功能主要是营造水景以及利用水势来控制园林的风水。

营造水景就是利用水体结合园林空间,营造出一种有序、美丽的水景观,而利用水势来控制园林风水,则是利用水体的势能,有调整园林间水势的通行,从而增强园林景观的内在美感,以及起到一定的压制控制园林气氛的动态作用。

总之,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的理水技术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古典园林的形态、景观效果以及功能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有技术、形式和功能三方面。

技术是指古典园林设计中综合运用渠道、水池、涡流池等方式;形式是指古典园林中湖泊、池塘、渠道等几种主要形式;功能是指营造水景以及利用水势来控制园林风水等功能,这几种特征都是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的表现。

因此,理水技术的研究对于把握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以及深入了解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圆明园理水

浅谈圆明园理水

浅探圆明园理水文章来源:未来园林有限公司中国园林第一要义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就成为自然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点。

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最活跃的要素。

山与水关系密切,山嵌水抱被认为是最佳成景态势,也蕴含了阴阳相生、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理。

可以这样说,中国园林有山必有水,无水不成园。

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态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沼等的艺术概括。

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哪怕再小的水面亦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

有些还故意做出一湾港汊、水口,以显示源远流长、疏水若无尽。

稍大的水面,则必堆堤、筑岛、架设桥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写自然水景全貌,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之立意。

圆明园是一处人工创造的大型水景园林,平地叠山理水,山水结合,将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园林空间。

每个园林空间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艺术加工,既有人为的写意又保持天然风韵,宛如自然奇观美景的缩影,精炼地再现了江南水乡烟水迷离之景观。

圆明园的叠山理水已达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顶峰。

保护好圆明园的山形水系,就是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圆明园理水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以水造景,二是将水管住。

—1—圆明园水面共计2000余亩,占全园面积十分之四,大、中、小水面相结合。

大水面如福海,宽达600余米;中等水面如后湖,宽约200米,尺度亲近;其余小水面宽度均在40、50至100米之间,是水景近观小品。

回环萦绕的溪流河道将这众多水态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既可舟行游览,又可水上运输物资。

与此同时,园林造景也大都以水面为主题取材,因水成趣。

圆明园的水面布局经过匠心安排,各具特色。

其中心轴线上的九州景区面积并不大,约200米见方,以后湖为中心,环湖构筑九座小岛,以众多的小水态有机相连,九岛如众星捧月般铨释了清帝“禹贡九州,天下一统”的治国理念。

这就是为何面积不大的九州景区位于园林的中心位置,而面积是其数倍的福海则偏处侧翼居从属地位的原因,也正是皇家园林有别于江南一般私家园林之处。

源远流长——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

源远流长——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

寺观园林中的理水更能体现道家精神、佛家精神与水的融糅。

西湖十景中的“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和“三潭印月”亦与佛教文化有关。

1.1.2风水学对园林理水的影响风水,又称堪舆、相地术、阴阳术等,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风水学认为:“吉地不可无水”,中国古典园林是无水不成园,园林理水受风水学的影响,园林中堆山掇石、挖池引水以增景色的手法,亦可以说是从风水学理论的“补风水”“培风脉”变化而来的。

此外,风水学认为:“水法之妙,不外乎形势……凡水,来之要玄,去要屈曲,横要弯抱,逆要遮拦”[3],说明水流应看不见水流出的源头、流去的出口,其理水理念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讲究藏头露尾的理水原则。

1.2 师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4],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运用工程手段和艺术手法进行加工,因地制宜,低则挖池,高则堆山筑亭。

园林中的水景模仿了大自然中的江、河、湖、溪、瀑、泉等自然形态,如北宋艮岳中的水系、承德避暑山庄的湖泊景区、北齐仙都苑中的“四海”均是模拟自然水体的典范。

建造古典园林时常有“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说法,这种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可以将大自然微缩于“壶中天地”。

1.3曲径通幽,讲求含蓄中国的诗词中常用“言有尽而意无穷”来表达隽永之情,在古典园林中同样如此,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含蓄多表现为景致的藏和露,景藏则深,露则浅,求藏以达到意境深邃的效果。

通过建筑物、树木、湖石掩映水面,加上岸线的曲折变化以及水体的深浅变化,来增加情趣[5] 。

陈从周先生说过:“水不在深,妙在曲折”。

园林用水,贵在曲折。

通过蜿蜒的水形,营造源远流长的意境。

水的“曲”能够增加空间层次,让游人视线有多样的变化,使空间组织更加丰富,加上建筑和植物的点缀,营造出不同的景观形态,水似尽不尽,而意无穷,给人“欲隐还露”的感觉,引发无穷的想象。

1.4 诗情画意,涵蕴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多数由文人士大夫参与建造而成。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

2018·05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在园林中的地位非常显著,水景的营造一直以来备受造园家们关注。

在我国对于古典园林水体的研究和运用可以追溯到周朝。

周文王所建的灵囿中有一片灵池,鸟禽和虫鱼放养其中。

《诗经》中描绘到:“王在灵沼,于轫鱼跃。

”表现出君王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

中国古典的建造讲究“师法自然”,达到来源于自然又要高于自然的境界,园林自然也就成了自然山水的缩影。

明朝文震亨的《长物志》水石篇:“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又须修竹、老木、怪藤、丑树,交覆角立,苍崖碧涧,奔泉汛流,如入深岩绝壑之中,乃为名区胜地。

”[1]生动表达了造园家对于自然山水的向往。

理水不仅是中国园林造园技巧的组成部分,而且更是我们本民族情感文化的一种象征。

一、中国古典园林理水审美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多是以水池为中心进行布局,仿造自然山水建造园林。

园林的建造是园主人的精神寄托之处,常有七分主人,三分匠人之说。

造园家善于用诗意的居住眼光来看待园林山水的营造,犹如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每一个景色都可以构成一幅唯美的画面,整体来看犹如中国画的长轴,徐徐展开一幅具有诗意给人无限遐想的动人画面,观者似在画中游。

园主人通过寄情于山水之间来表达个人的情感。

水有灵气,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古人通过观察和感悟,给予水以拟人化,赋予它德、仁、义、智等各种美好的品德。

《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

人与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爱戴在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相谐相处,以及与大自然作比较,实现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心境,更是一种良好品德的映射。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善良的人犹如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浅析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浅析论文

1.摘要 (1)2.园林理水的文化含义 (1)3.园林理水艺术分析及类型 (1)3.1 艺术分析 (1)3.2 艺术类型 (1)4.园林的理水方式及理水原则 (1)4.1 理水方式 (2)4.2 理水原则 (2)5.结语 (3)致谢 (4)参考文献 (4)1 摘要摘要: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建造园林的基本要素,它作为文化符号在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上有着深层含义。

中国古典园林里的理水作品充分体现了造园家们师法自然、追求园林意境的艺术匠心。

这对今天的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意境;原则;现代需要2 园林理水的文化含义理水即整理、梳理水系,指以各种不同的水型,配合山石、花木和建筑来组景,它是塑造园林空间的重要手段。

中国园林历来以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内在意境闻名于世,在造园过程中一直追求对自然山水的模仿、体验和欣赏,其中尤其重视历史环节。

水作为文化符号,在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上有着深层的含义。

在自然界,只有水能滋养万物、洗涤万物"同时具有自净能力,这正是至善之德的象征,所以古人用水比拟君子的崇高美德。

在苏州园林中常以具有“瘦、皱、透、漏”之美的太湖石筑山,结合不同艺术风格的理水手法,形成“高山流水”的高洁意境。

3 园林理水艺术分析及类型3.1 艺术分析原指中国传统园林的水景处理,今泛指各类园林中水景处理。

西方古典园林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甚至连水池都修建成规则的矩形、圆等,而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在山水、建筑和植物的处理上,更加重视自然形态和意境的巧妙营造。

(1)水体处理自然界的水体千变万化,既有平远宽广的湖海,又有曲折潆洄的溪涧、飞流奔泻的瀑布、神秘莫测的深潭,这些水体都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为古典园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源。

在园林设计中水的处理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变化不大,多以静态的水出现,如湖泊、池水、水塘等。

浅析水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浅析水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浅析水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摘要:在园林四要素中,水是赋予环境灵性的物质,而且是唯一可动、可静、可有声音的材质。

通过梳理水在园林绿化当中的应用脉络,体会整个园林行业的发展变化。

同时,结合本人经历的具体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探索园林水应用用相关的材料、设备的完善对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意义。

关键词:园林绿化,水应用,园林给水,水景Abstract: In the garden of four elements of water environment, is endowed with spiritual substance, and is the only moving, static, can have a sound materi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water in landscape context, realize the whole landscape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specific landscaping projects, exploring the landscape water application related materials, equipment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significance of.Key words: landscape, water, landscape water, Waterscape绪论在园林四要素中,水是赋予环境灵性的物质,而且是唯一可动、可静、可有声音的材质。

每到一个园林环境,我首先关注的是水:园林绿地如何给水的,需要哪些设别和材料;水景是如何供给和补充水源的,最终将代谢到哪里去,通过怎样的途径等等。

江南古典园林叠山理水手法浅析

江南古典园林叠山理水手法浅析

江南古典园林叠山理水手法浅析摘要:在自然风景中,山因水而幽,水依山乃活,二者往往相辅相成。

同样道理,人工山水园的叠山与理水也是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

水池一般都濒临着假山,或以水道弯曲而折入山坳,或由深涧破山腹而入于水池,或山峦拱伏而曲水潆流。

凡此种种,都合于“山脉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画理。

江南古典园林遵循自然之道,地形之势,叠山理水手法多变,适宜地形,彰显内涵,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髓,其手法源远流长,值得后世借鉴发扬。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叠石造山园林理水形式处理引言: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物被覆作为装点。

山水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 加工剪裁从而再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这就是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之一一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这个特点在平地起造的江南人工山水园林的叠山、理水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江南地区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一般不大,这对园林的建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能否合理恰当地利用园林周围环境和天然资源,也是决定园林精致与否的客观条件。

大自然形态万千、变化多端,江南古典园林不可能在有限的地域空间、物质条件下对大自然原样照搬,而是有意地、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对自然中的某已构成要素加以突出表现,在不悖于客观的条件下,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高度概括、典型化的人工自然。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山水,绝对不是自然山水的复制品。

同绘画一样,基于自然、再现自然,又高于自然。

模拟的原则是忠于客观,但又不完全照搬,重在神韵、气质的相似而非单纯地具体形态的相像。

从江南古典园的动机或目的来看,不同的园林类型模拟的具体内容不同。

但总体而言,也无外乎是对自然界中的真山真水形态的描摹再现。

这里面又可分出叠山和理水两个不同的语支。

1 叠石造山自然界的山岳以其丰富的外貌和广博的内涵而成为大地景观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苏州古典文人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其理水表现手法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的作用,更是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大启示。

本文将从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入手,探讨其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水的使用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水的使用非常灵活多样,既有大片的湖泊、池塘,又有细小的流水、瀑布,还有水面上的假山、亭台等结构。

这种丰富多样的水景体现了园林设计师对水的巧妙运用,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调节了气候,提高了空气湿度,为园林中的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二、水的周围装饰在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水的周围通常会布置各种装饰物,如假山、亭台、廊檐、石桥等,这些装饰物既可以增加水景的观赏性,又可以为游人提供休息和避雨之处。

这些装饰物的设计和布置也体现了园林设计师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和艺术美感的追求。

三、水的引导和流向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的水景通常会通过精心设计的水系和景观来引导人们的观赏路线和视线,使游人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水的流动与变化,不仅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还强化了整个园林景观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对水的使用非常灵活多样,这种灵活多样的表现方式可以启示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尺度的水体、水景来丰富滨水景观的表现方式,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也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水景,增加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改善空气湿度等,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师可以借鉴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水的使用、合理丰富的水的周围装饰、以及合理引导的水的流向等手法,设计出更加具有吸引力、趣味性、连贯性和完整性的滨水景观,提高城市滨水景观的品位和水平,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美好、健康、快乐的生活空间。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

工程研究Engineering research■ 李皓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发展历程,并从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源头设计、水体布局形式、水体形态特征、水体意境美的创造”详细解析其基本特征。

提出研究我国传统园林理水艺术,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园林文化,为创作优秀的现代园林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水景设计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以自然山水园创作为特色,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象美和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通常采用挖湖堆山的造园手法,创造丰富的自然山水空间形态。

而园林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要内容,具体任务是结合环境特色设计建造优美的水景空间。

中国园林自古就有“无园不水”的说法,无论是北京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离不开水景的设计与建造。

因此,系统研究和整理我国传统园林理水艺术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建造,丰富古典园林创作理念,更好地为继承和弘扬传统园林文化、创作优秀的现代园林提供有益借鉴。

1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发展我国古典园林已有千年的发展历史,最早萌芽于商周时期,在周代周文王筑“灵池、灵台、灵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

其中,灵池是规整的四方形人工水池,以“放养游鱼、观鱼赏景”为特色,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人工园林水景设施,为统治阶级提供了重要的休闲活动场所。

秦汉时期,中国古典园林以皇家宫苑建筑为主体,较明显体现了“建筑为主、山水为辅”的造园思想,水景建造数量不多,形态以皇家宫廷院落水池设计为主。

汉代著名的建章宫挖湖建造“太掖池”,并在池中修筑三座假山,分别命名为“蓬莱、瀛洲、方丈”象征着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的三座仙山,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最早的理水设计手法“一池三山”的思想。

魏晋时的中国古典园林,逐渐与田园诗、山水画融合,初步形成了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情趣。

这个时期的园林建造在摹拟、仿效自然的基础上,逐步融入当时文人士大夫生活的场景,最有代表性的是王羲之“曲水流觞”的故事所体现的园林生活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之一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之一摘要:简要介绍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景所起到的作用与地位,通过简析中国古典园林在水景上运用的“开合聚放”的形式和手法来认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自然之美、山水之美。

关键词:园林理水水景开合聚放我们常说“山水园林”,在园林景观中有山有水才能充分体现园林景观意境和特点,山石、水体、植物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三大要素,园林景观中的主要景色也主要由它们来构成。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园林景观中只要有了水,一切景观都活了起来,可以说水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

这足以说明水景在园林中所占的地位。

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所说的“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

这些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

水是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灵魂,在中国造园中,素有“无水不成园”的说法。

水变化不定的形态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为园林景观空间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和深远的意境。

许多古典庭院以水为主题,如苏州网师园、沧浪亭、拙政园等。

水景丰富了庭院景观,改善了庭院生态环境,并为水生花卉提供了生活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庭院意境。

园林水体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营造园林景观;改善环境,调节小环境中的气候;提供生活用水;提供生产用水;提供体育娱乐活动场所;提供观赏性水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条件,为生物多样性创造必需的环境;交通运输;汇集、排泄天然雨水;防护、隔离;创造园林迂回曲折的线路;防灾用水。

在园林景观营建中常见的水景形式按水的状态可分为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两种。

静态水景一般在园林中以片状汇聚的水面,如湖、池等表现。

动态水景是以流动的水为主体,形式上主要有流水、落水和喷水三种,利用水姿、水色、水声来增强其活力和动感、令人振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园林理水艺术是独立发展的一套系统,它着重强调对自然山水景观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

对水自然形态的表现,关键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其特征表现的艺术真实,突出“虽为人开,宛若天成”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摘要:文章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构景特性及水景类型并对水景与园林中其他要素的关系及布局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水景构成形式;构景特性;水景类型;水景布局及原则中国园林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即使无水,也要造出水景来,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中国古典园林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携山之雄伟、水之灵秀,将自然野趣于艺术加工相结合。

理水,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主题,有时又称做水体。

水在中国艺术,文学,风水中代表相当多的涵义,因此,如何让水在园中常保流动,随四季有不同的景观,乃至于假山小瀑的意境和音乐效果,都是理水方式所重视的。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意境与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潭、湾、瀑等,但绝对不是对大自然水体进行生硬模仿或简单浓缩,而是对自然水体作抒情写意的再创造,大多取自意境的联想。

水面;在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中,则水多采用湖泊型,辅以溪涧、水谷、瀑布等,较大的园林往往是多种水体同时存在。

一般来说,以山为主题的园林,水作为从体,多做溪流、等带状萦回或小型集中的往往是多种水体同时存在。

1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手法,分门别类也比较复杂,有按水流形态划分为动态水体和静态水体划分,有按以地形地质条件分为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

按园林中水景的构成形式分为五个方面。

(一)造湖湖为大面积的水面,水量充沛,空间辽阔,常见于自然际若有山脉起伏,则形成湖光山色的典型风景。

湖,属于静态水体,除构成景观外,还可划船、游泳、种荷、养鱼等。

湖是中心景区,一般要沿湖岸布置道路、建筑、山石、花木,形成种种景色。

湖面浩瀚者,常用堤、岛、桥等加以分隔,或做成标高不等的水区,成为大小形状对比、主次有别、深远有层次的空间水域。

湖面视野开阔者,宜在其周围添景、借景,以丰富水天之间的风景轮廓线,做远景陪衬。

湖岸线长,宜作曲折自然变化,并因地制宜,用树木、建筑适当点缀,使湖岸景致优美多变化。

(二)造池池是水面较小的静态水体,常见于规模不大的园林或大型园林中的局部景区,南方园林中较多。

池的大小、形状及布置方式因地形、环境而异。

水面较大,可于池中设岛,或用桥、廊划分水面,是空间贯通,隔而不分;狭小水池,纵向景深,以桥分隔,水湾萦绕,更觉幽曲不尽。

水池之造型在全岸。

多曲池,多方池,风格迥异。

相比之下,曲池做法,很有学问。

这种岸池,宜曲不宜平直。

曲要曲的有节奏,有大曲、小弯,有缓曲,急转,不能总是那么一种曲法,缺乏情趣。

同时,驳岸之石,水岸用石,宜统一种类,切忌、湖石混用。

一般说,湖石岸比较容易处理,因为它本身就是曲折、空灵的;平直,有强烈的实体感,故更难把握。

(三)造河河流是长而流动的水体。

园林中的河流借助自然水系,一般都富余,而且具有天然旖旎(2)人的亲水心理与重源观念: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运用也说明人具有亲水心理与重源观念。

人作为有生命的动物,须臾不可无水,自古以来,人类就傍水而居,临水而饮,无水之处无人烟,水在人的心理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人类对水怀有特殊的情感。

处于成长发育各个阶段的人都能体会到水所给予的亲切感,人需要与水保持亲近。

中国古典园林中亭、台、楼、阁等建筑往往濒水而筑,尽管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但亲水心理的作用也断然不能否定。

与亲水心理相对应,对水的安全意识也一直藏于人的意识深层。

临水的安全意识成为满足亲水心理的前提条件,而安全的保证则是对水的来龙去脉的把握,由此,也即有探源的需求。

计成所云:“立基先究源头,疏源只能去由,察水之来历,”也就是这个意思。

在园林中“源”的问题实质是“水口”的问题。

古典园林的通常做法是:即使是无源之水也要通过对水口的“隐”或“藏”的处理使之看上去似乎有源。

例如拙政园在东西西南诸方留有多个水口,伸出如水源,有深远不尽之意。

(3)水景的类型:中国古典园林水景的处理灵活多变,可分为动水与静水两种类型。

静水安详朴实能形成倒影,故其形成的景观与周围环境的特质有关。

水之“静”总是相对的,有风、有雨、有外界干扰,水必动,动水表现了自然地活力,往往能提供更多的视觉效果,在传统的水审美观中,动水更受人们偏爱,正如孟子所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但在古典园林中,水却以静为主。

这是因为的动水资源并不多,经济、技术水平对之也有一定的限制。

另外,也与“静以悟动”的哲学思想有关。

静水在园林中可池、潭两种形式。

池的形式最为常见。

如网师园的彩霞池就很有特色,它位于全园中心,以半亩之广,给人以景色无限之感。

潭一般指临岸深水之类型,历来的格局是瀑布之下,接水成潭。

因此,潭景一色无限之感。

潭一般指临岸深水之类型,历来的格局是瀑布之下,接水成潭。

因此,潭景一丈深渊。

虎丘“剑池”属水潭之景,两岸峭壁如削,藤萝斜挂,宛如进入深山幽谷之中,动态水有溪涧、瀑布、泉等类型。

席间一般狭而细长,水流因势而绕,不受拘束。

环秀山庄的溪涧承天雨而成,环山萦绕,穿峡而过,最后注入池中。

瀑布做法比较勉强,如狮子园“观瀑”一景是在“问梅阁”上设置水柜,开柜放水而成。

泉在古代有天泉、地泉、甘泉之说。

天泉即天然雨雪,拙政园“留得残荷听雨声”(留听阁)“踏雪赏梅”,(雪香云蔚亭),都属天泉之景。

地泉又称乳泉,即今日之所谓之泉水,网师园殿春簃小院西南角上所辟之冷泉(涵碧泉)是地泉成景的成功之例;甘泉是指矿泉之类的名贵泉水,清寒香甘,不但可因泉得景,更可供茗,如虎丘山上“天下第二泉”2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原则(1) 聚散原则“大分小聚”这是理水的基本原则, 若水面辽阔就用堤、闸、桥、廊、亭榭、岛等“隔”的手段“分”成形状景区,丰富了水面,又增强了水域宽广之感。

若是小园水体,则聚胜于分,集中用水易于形成敛、向心的空间格局,使有限的空间呈现疏朗、开阔的景象。

(2)掩映原则理水还要讲究掩映,掩映是遮蔽与显露的合理使用。

掩和映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掩和映都要适度,才能相应成辉,使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增强视觉的空间感受。

掩映,使水域时隐时现,引人探求其源,平添藏的意趣,是造成景观层次与深度效果的重要手段。

(3)曲折原则理水要求曲折,是要水体的走向盘旋蜿蜒、纵横交错,曲折多变。

河流、溪涧等带状水体,不仅水面要求曲折,还要有适度的宽窄变化,才能在视觉上产生收放开合的韵律与节奏。

(4)动静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水景以静赏为主,园林中的静态水体有湖、海、池、潭等,平静安详,微风吹拂之时激起波光点点,营造出宁静幽远的意境。

理水要求园中静水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在造园是借助静态水体激活过于平静的水域,如将园外活水引入园子,或利用池形高差造瀑、泉等,使水体不断流动更新。

3水与其他园林要素的关系(1)水与植物:在古典园林中,水边植树随堤岸而定。

有“堤弯宜柳”的做法,拙政园水边“柳阴路曲”一景的配置手法便由此成法化生而来;水边驳岸常配植有迎春、黄馨、络石、萱草、玉簪花、六月雪等品种,形态错落有致,也软化了山石;水面上常植有荷花、菱等水生植物,丰富水面空间层次,并控制其生长,不便其蔓延整个水面,影响倒影效果。

《尔雅篇》对水中植荷另有新意,强调应充分发挥其芳香效果:“莲肤妍... ... 宜香风送麝,宜晓露擎珠。

”拙政园理解这一意图,水际安荷风四面亭,领略清风带来的阵阵荷香的梦幻般享受。

(2)水与建筑:园林建筑与水有多种结合方式。

西园湖心亭点缀于中间,四面环水,成为构图中心;网师园月到风来亭一面与岸相连,三面临空,突出于水面之上,戗角高翘,庭院空间,如拙政园中部池水自倚玉轩分出一支向南展延至住宅墙边,小飞虹与小沧浪在东西方向横跨水上,与两侧亭廊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

(3)水与小桥:桥的设置总是和水景处理联系在一起,计成云:“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园林中常用桥来分隔水面;小桥形式基本有梁式和拱式两种。

因水面较小,一般以梁式为主,常以不太长的石板架于水之两岸,如环秀山庄假山下的三曲桥,拙政园中部池上的五曲桥等,拱桥也有成功的,网师园引静桥可以说是古典园林小桥处理的典,它静立于彩霞池东南溪涧上,做工精致,长不到三米,宽不足一米,成人三步可逾,俗称”三步桥“。

为突出放情山水,扁舟独钓的渔翁主题,造园者将“咫尺山林”的文人绘画引用于此,溪涧虽小,宽仅尺许,但小桥度涧,却形成“下临无地”的意境。

站在彩霞池西北岸观望水面小中见大。

同时,引静桥的存在也暗示出彩霞池的源头所在。

4 水景布局(1)“一池三山”的影响; 《史记•封禅书》载:“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在渤海中。

”据传山上有仙人及长生不老之药。

秦始皇为得长生不老之药,派遣徐福渡海寻觅,又在宫中模仿叠造仙山。

此后,“三神山”成为造园中的常见题材。

“一池三山”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理水模式。

这一模式在水面面积较大的皇家园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围较小的园林中却不能照搬,如留园仅取“三神山”之一“蓬莱”于池水中,形成“小蓬莱的景点”。

(2)东南多水,西北多山:除了以水为中心的园林(如环秀山庄),凡是山水兼有的园林,山多分布于西北,水多分布于东南。

俞樾《怡园记》在描述怡园山水时道:“兹园东南多水,西北多山。

”除怡园外,留院、拙政园、耦园、残粒园等著名园林的山水布局也大致如此。

园林的这一山水分布模式并非偶然形成,而应被看作是远古神话意识的历史沉淀,是来自由远古神话文化积淀而来的“集体无意识。

《子•天文训》写道:“昔者共工与颛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是远古对东南多水现象的文化阐释,实质上也契合于中国的地理形势。

(3)借园外之水:园林水景创造不仅在园,园外之水也可以为我所用,如沧浪亭以水环园,水在园外,可谓独树一帜。

园周以复廊,廊间以花墙,园以山为主,园外以水环绕。

从周先生在《沧浪亭》中写道:“园外景色,自漏窗中投入,最逗游人。

园园外,似隔非隔,山崖水际,欲断还连。

此沧浪亭之着眼处。

若无一水萦带,则园中一丘一壑,平淡原无足观,不能与他园争胜。

园外一笔,妙手得之。

对此之运用,不着一笔,尽得风流。

”园林无水则不活,无论走进哪个园林,人们只有看到水,才真正体会到园林之美。

有水,园林就有生机;有水,园林就更显意境。

园林中的水寄托着古圣先贤的思想,也启发陶冶着后来者的心智。

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

总结水的品格及特征,使文人雅士亲近于水,从而有了“卧石听泉”、“曲水流觞”、“寄情山水”这样的娱乐活动。

更在“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等著名古乐中,极尽音乐之能事。

阐述自然山水之美。

《画鉴》中也有“意中有水,方许作山”之说,强调了水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位置。

不仅如此,古人对水的哲理性还有很深的认识,如“滴水穿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文字,都阐明了古人对水性格的理性认知。

据文献记载,古代有一种名为欹器的盛水器皿,当往其中注水时,器皿逐步水平,待水满又将水倾斜倒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