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的历史和发展
教育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史

教育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史教育评价是指系统性评价教育活动和结果的过程。
它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以及为改进教育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证据。
本文将分别介绍教育评价的概念和历史发展。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了解其优劣之处的过程。
教育评价包括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涵盖了教师、学生、教育情境和教育设施等多个方面。
教育评价可被视为一种战略性的工具,目的是确定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从评价目的和评价要素的角度来看,教育评价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成就评价、教育机构评价等。
教学质量评价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得出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育水平的评价意见。
学生成就评价则是评估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成就。
而教育机构评价关注的是教育机构的质量和效益,包括机构的管理体制和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价。
二、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教育评价随着教育的发展而起步、发展和成熟。
下面将分别介绍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
1. 古代评估在古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都有一定的评估标准。
在中国古代,官方行政部门设置了各种考试科目,以便为担任官职的人选进行竞争评估。
在欧洲,考试和考核也早已存在。
2. 近代教育改革近代的教育改革推动了教育评价发展和进步。
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开始在学校中推广“指标教学”,并引入了计分牌和等级评定等评估工具。
20世纪初,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教育评价具备了更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教育评价的工具、方法等也逐渐多样化。
3. 教育评价的多元化21世纪,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教育评价变得更加多元化。
在全球范围内,保证教育公平和公正已成为教育评价的核心问题之一。
从定量评价到定性评价,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评价,从高校评价到基础教育评价,教育评价的类别众多,反映出教育评价随着社会发展而增多、变化和复杂化的趋向。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教学。
然而,在古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口试和答题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
随着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他们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测量理论,如克鲁格-卡尔巴赫理论和检验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为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在实践中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20世纪中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的应用使得测量工作更加高效和精确。
研究者可以使用计算机自动生成试题、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还可以实现个性化评价,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教育资源。
近年来,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研究逐渐与教育改革相结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测量与评价被广泛运用于学校教育、职业培训、人才选拔和教育政策制定等领域。
通过科学准确的测量和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水平和发展潜力,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教育测量与评价也促进了教学的改进和创新,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教育测量与评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方法,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评价,如何解决测试的难度和容易度的不同等等。
这些问题需要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者深入探讨,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教育测量与评价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历史丰富多样。
从古代简单的口试和答题,到现代复杂的测量理论和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不断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希望未来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者能够继续探索创新,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评价学

教育评价学第一章教育评价概述一、教育评价概念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并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教育评价类型1、按评价方法划分,可将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2、按功能及用途划分,可将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3、按参照标准划分,可将评价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4、按评价主体划分,可将评价分为: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三、教育评价的功能1、鉴定—选拔功能2、导向—激励功能3、诊断—改进功能4、反馈-调节功能第二章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一、发展历史(一)考评阶段(19世纪末前)------此阶段主要以考查和考试方式进行教育评价。
前期主要采用口试法和面试法,但是随着现代学校教育的普及和中国科举制度的不断传入,西方教育评价开始采用笔试这种新方法。
(二)、测量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此阶段主要利用标准化测量工具来开展教育评价。
①19世纪末2世纪初的一批心理学家将测量技术大量运用与心理学研究领域,如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和美国的桑代克《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②1905年第一个智力量表——法国的“比纳——西蒙智力量表”1916年经美国斯坦福心理学教授“推孟”修订——“斯坦福——比纳量表”③20世纪初,各种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相继出现。
④教育测量量表的出现:英国教师费希尔的《量表集》,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教育测量量表。
美国地方教育长“莱斯”的拼字测验,他是提倡“教育测验的第一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书法量表》《拼字量表》《作文量表》,他使教育测量走上科学化道路,他也因此被称为教育测量学的鼻祖(三)、描述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教育评价在本质上被认为是“描述”,即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一致程度)泰勒的目标模式:1942年发表八年研究报告,即《史密斯——泰勒报告》,在报告中,泰勒将确定教育目标作为评价过程的核心和关键。
教学评价的发展历程

教学评价的发展历程教学评价的发展历程教学评价是对教学价值的评价,产生于西方,到现在已经历了四个时代:第一代评价--测量式的"测验",其活动主要是考试,有口试和笔试两种形式。
这就是把教学评价说成教育测量的历史根源,影响最典型的是:"学校是人才的加工厂""学生是原料和产品""教师是加工者"。
第二代评价--一般称为"描述",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泰勒,他提出泰勒模式或称泰勒原理,用以确定学习结果与教育目的之间的程度来定义教育评价。
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学习结果↓______________↑(泰勒评价流程图)基本特点:把教育结果与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
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
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而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这一代评价即所谓的"科学评价"。
第三代评价--称为"判断",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教育评价本质上是判断,人们对已经确立的教育目标质疑,认为它们也应该成为评价开始的对象、进而涉及到对判断的质疑:判断是否应作为评价的一项基本活动?判断是够需要标准?如果需要,如何建立价值中立的客观标准?因此对目标也要加以判断。
这一评价的特点是: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第三代评价也有很大影响,现在常见的"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内在评价""过程性评价"等都是第三代评价的观念。
人们认为前三代评价的缺陷有三个:其一,管理主义倾向。
管理者决定了评价,在评价中出现了管理者无过失、评价者无决定权、其他评价利益相关者无法表述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利益,评价可能有失公允。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历史

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评估
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评估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
二、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现状分析
1.高等教育评估现状的基本判断
2.高等教育评估现存的主要问题
3.高等教育评估问题的成因分析
二、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现状分析 1.高等教育评估现状的基本判断
三、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
3.高等教育评估的规范化与多样化
一方面,满足多样化的客观需求。 另一方面,保证基准性的一般要求。 把握规范化与多样化之间的平衡,实现个体与总体 兼顾的公平。
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高等教育评估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又是推 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力量。 高等教育评估实践既方兴未艾,又被议论纷纷。 高等教育评估项目既是缤彩纷呈,又是参差不齐。
二、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现状分析
2.高等教育评估现存的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评估的行政行为化。 社会中介机构的合法性与发展空间。 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与利用率
1 .高等教育评估科学定位与法制化
一方面,加强理论研究,科学定位功能。 另一方面,加快法制化建设,降低管理成本。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实现科学定位与法制化一 致,提高高等教育评估效率。
三、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
2.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一方面,理性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与做法。 另一方面,立足中国国情,形成中国特色模式。 促进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增进高等教育评估的先 进性。
二、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现状分析
3.高等教育评估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内在缺陷。 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利益冲突。 高等教育评估技术亟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教育评价发展历史

五、二十余年来所取成绩(P41)
1.对国外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有了 较为全面的了解 2.基本建立了我国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 3.形成了我国教育评价的实践模式 4.初步形成了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基本框架
六、我国教育评价发展趋势(P42)
1.评价范围逐步扩大 2.评价结果由与物质奖惩挂钩逐步转向与物 质奖惩不挂钩 3.越来越重视发挥为教育决策服务的功能 4.教育评价工作制度化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5.注重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结合 6.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得到广泛运用
(三)全面研究和试点工作阶段(1986年~1989年) 探索评价规律,建立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为评价 工作全面展开铺路(P39—P40,一二三点) 1.1985年11月,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开展高等教 育评价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高等教育 的评价和试点工作,此后,高等教育的评价研究 和试点工作开始全面展开。 2.1986年,成立了督导室以及各级教育督导室。 3.1988年创办第一本教育评价专业杂志《高教评估 信息》(94年定名《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为教育评价工作正规化开展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三节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历程
李建强
一、古典教育评价萌生期(606年以前)
萌芽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测评活动 1.《学记》的两段五级考查:“比年入学,中年 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 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视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2.西周的选士制度:世界上最早的评价选拔人才 的制度,包括乡里选士、诸侯贡士和学校选士 3.两汉的察举制度: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按科目 规定举荐人才;皇帝亲自策试,据对策和射策 水平授官。世界上最早的笔试 4.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各地方政府设立中 正官,向中央政府举荐人才。分别分为三等九 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跨学科和跨领域的评价研究
01
02
03
整合不同学科知识
评价应整合不同学科的知 识和技能,注重学科之间 的联系和交叉,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
关注跨领域合作
评价应关注跨领域合作, 促进教育、科技、文化等 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 教育评价的创新和发展。
加强国际比较研究
评价应加强国际比较研究 ,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评 价理念和方法,提高我国 教育评价的水平。
详细描述
科学管理时期始于20世纪初,该时期的课程与教学评价以效率为核心,强调量化评价和标准化测验,旨在通过科 学的方法对课程和教学进行管理和改进。这一时期的评价方法主要关注可测量的结果和目标,强调对教师和学生 的行为进行客观、量化的评估。
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时期
总结词
关注可观察的行为,强调目标导向的评价。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未来发展趋
05
势
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评价理念
01
尊重个体差异
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需求,尊重个体 差异,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手段。
02
关注全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
评价不应仅关注学业成绩,还应包括学生的品德、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03
鼓励多元参与
评价应鼓励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多元参与, 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
1.谢谢聆 听
质性评价方法
总结词
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课程与教学的方式来评 价其质量的方法。
详细描述
质性评价方法注重对课程与教学的深入了解 和体验,通过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方式 收集信息,并从主观和个体角度来分析课程 与教学的质量。这种方法强调对课程与教学 的整体理解和深入探究,能够提供更为全面 的评价结果。
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分析

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分析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事业,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
评价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于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化。
本文将分析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探讨其对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历史演变1. 科举制时期在中国古代,科举制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制度。
根据科举制的规定,只有通过了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够成为官员。
这种考试方式对于评价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是,科举制的评价标准主要侧重于文学和道德方面的要求,对于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少。
2. 学校制度时期随着学校制度的建立,关于教育评价的讨论也逐渐出现。
学校逐渐开始对学生进行考试和评价,以衡量其学习成果和个人素质。
这种评价方式主要侧重于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评价。
但由于考试制度可能导致教学过程过度依赖考试,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培养。
3. 教育改革时期由于传统教育评价制度的缺陷,教育改革逐渐开始重视功能性评价,试图寻找一种更加全面、科学和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
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评价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评价方式为基础”的评价理念,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学生的发展。
此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逐渐成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方向。
二、教育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分析1. 倾向于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下,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也在不断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被视为过于单一和片面,众多评价工具和评价方式的出现反映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正逐渐成为教育评价的新趋势。
此外,教育评价从过去的单向度、考试型评价向着多元性、全方位、能力型和综合型教育评价转变,具有更加具体化和个性化。
2. 强化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教育评价已经转向更广泛的倡导者,以促进教育变革、教学改进和科学学习为中心,旨在更好地服务学生、支持教师和提高教学质量。
评价成为一个支持性和相互反馈的过程,通过多元化的反馈机制,使评价成为一个更为全面、具体和及时的教育参考。
中国教育评价发展历史

(三)全面研究和试点工作阶段(1986年~1989年) 探索评价规律,建立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为评价 工作全面展开铺路(P39—P40,一二三点) 1.1985年11月,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开展高等教 育评价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高等教育 的评价和试点工作,此后,高等教育的评价研究 和试点工作开始全面展开。 2.1986年,成立了督导室以及各级教育督导室。 3.1988年创办第一本教育评价专业杂志《高教评估 信息》(94年定名《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为教育评价工作正规化开展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三、我国教育测量的研究和实践(1905年——1949年)
1.1918年,俞子夷根据桑代克《书法量表》的编制程 序,编制了《小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开创我国 教育测量编制的先河。 2.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 测验,是我国高校设置测验课程的开始。 3.1924年之后,一批有关测量的著作相继问世。20世 纪40年代前,我国相关专著达二十多部。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相结合,并呈现多种体制的多 元化格局 ※教育测验活动蓬勃发展,翻译引进国外测验量表,修 改并自编量表,建立学术组织,开设测量课程,出 版测量方面的专著;建立了教育督导制度。
(四)正规化开展阶段(1990年至今) 1.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 评估暂行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 于教育评价的规章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教育评价 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走向了规范化。(P40一二三 点) 2.1994年1月,国家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 同年教育部启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 3.1996年创办第二本教育评价专业性杂志《教育评 价》 4. 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全国开始开展教育评价的试点和改 革。 5. 2002年12月,教育部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 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规定了中小学评 价与考试制度的原则。
教育评价的定义和发展

教育评价的定义和发展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和成果进行评估、测量和判断的过程,目的是通过客观的数据和信息来评估教育质量、改进教育实践、指导决策和制定政策。
它是教育管理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教育评价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包括标准化评估、多元评估和综合评估。
教育评价最早起源于对学生和教师能力的评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推行普遍义务教育,并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评估,以划分学生能力和推进教育。
这种评估方法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测量和判断,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指标。
然而,这种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评价。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对教育品质的要求提高,教育评价开始向多元评估发展。
多元评估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评估方法和工具,如观察、问卷调查、作品评价等,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果。
除了学生评价,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也涉及其中,以促进教师和学校的专业发展和持续改进。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深入和对终身学习的需求增加,教育评价又向综合评估发展。
综合评估强调教育的整体效果和长期影响,注重囊括个体、班级、学校、地区等多个层面,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数据,包括学生成绩、学业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信息。
这种评估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轨迹和长期效果,少了对短期绩效的注重,更加注重发展和进步。
教育评价的定义和发展是与时代背景和教育需求紧密相连的。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评价的范围逐渐扩大,评价内容也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教育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同时,教育评价也越来越重视教师和学校的自主评价和自我发展,鼓励教师和学校主动参与评价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然而,教育评价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评价结果可能被滥用,过度注重评价结果而忽视评价过程和评价的原则。
2教育评价的历史和发展

尽管如此,在1300年的时间里,学校的考试制度还是取得了 一定的改进和发展。特别是宋朝出现的积分法,以及至元、 明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的积分制。 如明朝国子监规定,在高年级的孟、仲季月分别进行一次考 试,每次试卷分三等,文理俱优者得一分,理优文劣者得 半分,俱劣者不得分,一年内积分达到八分者为及格。这 是我国教育从单纯定性评价走向定量评价的开始,在我国 教育评价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科举考试制度,废于清末,历时1300年,是我国历时最长的 一种选士制度,对我国乃至世界的考试制度有重要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 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 学去的。”
目标游离模式
斯克里文首先提出的一种更具有客观性 的模式。强调应重视预期不到的“副效 应”或“相反效应”的影响,主张作出 评价结论的依据,不是方案制定者的主 观意图,而是活动参与者所获得的全部 结果。
应答模式
由斯塔克首先提出后由他人进一步发展 而形成的。主要用于评价教育计划,它 的主要特征是回答关心教育计划的所有 人提出的问题。
传统考试的弊端
第一,考评范围太窄,往往只是局限于 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全面衡 量人才的质量 第二,评分标准不客观。传统考试多采 用主观试题,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因 而,结果的主观随意性很大。 第三,命题程序也不够科学,缺乏对试 题的筛选与验证。
二、 教育测量运动时期(19世纪初---本世 纪30年代) (一)西方的教育测量运动 1、萌芽期(1800—1900年) 1864 年,世界上第一个教育测量的量表 产生,由一名叫乔治 · 费舍的学校校长编 制。 1897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 所心理实验室,主张加强对实验条件的 控制,实现测量标准化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一、引言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在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回顾过去一百年的教育评价发展,可以看到我国教育评价在不同时期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进行展望和思考。
二、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1. 初期阶段(1900年-1949年)我国的现代教育评价起步较晚,在1900年前后,由于受到外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国内开始引入教师评价、考试评价等方法。
然而,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和教育基础的薄弱,教育评价的发展一度停滞。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评价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阶段,我国建立了以考试评价为主导的教育评价体系,推行了一系列基于分数和级别的评价方法。
这种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在当时的国内具有推动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强调分数和级别,并没有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
2. 探索阶段(1950年-1978年)在积累了一定的教育评价经验后,我国开始逐渐意识到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才,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1950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我国教育评价呈现出探索的趋势,尝试了一些新的评价方法,如综合评价、学业水平评价等。
这一阶段的教育评价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当时的教育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导致新的评价方法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3.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教育评价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教育评价开始注重综合能力评价,强调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评价内容。
此外,国家开始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试点工作。
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在评价方法和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比如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目的不够明确、评价结果不够公正等问题。
关于教育评价的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评价的文献综述# 教育评价:回顾与展望。
一、引言。
教育评价就像是教育世界里的“裁判”,它决定着教育的方向、质量,还影响着学生、教师和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
这个“裁判”有时候很公正准确,有时候又会让人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教育评价那些事儿。
二、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
# (一)早期的教育评价。
在古代,教育评价还比较简单粗暴。
像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那基本就是看你能不能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写的文章能不能符合考官的口味。
这时候的评价就很单一,主要就是考察知识的记忆,能通过这种评价的人,就被认为是有学问的,可以当官啦。
在西方,早期的教育评价也差不多,教会学校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对宗教教义的理解和遵守情况。
# (二)现代教育评价的兴起。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了。
这时候,教育评价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20世纪初,泰勒提出了“泰勒原理”,这可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里程碑。
他强调目标导向的评价,就是先确定教育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来设计评价的方法和工具。
这就好比你要去一个地方,先确定目的地,然后再找合适的路线和交通工具一样。
从这时候开始,教育评价不再只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还开始关注学生能不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 (三)当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到了当代,教育评价就像开了挂一样,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还有各种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等。
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项目完成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就像让厨师做一道菜来展示厨艺,而不是只考他关于烹饪的理论知识。
过程性评价呢,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比如课堂参与、小组合作等。
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则让学生自己和小伙伴们也参与到评价中来,就像大家互相照镜子,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
三、教育评价的类型。
# (一)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就像是一场期末考试,是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的时候进行的,比如学期末或者学年末。
《教育评价学》教案

《教育评价学》教案第一讲教育评价的历史反思教育评价起源于中国,发展在美国。
反思教育评价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教育评价理念。
一、教育评价研究的历史发展(一)目标分析研究时期(1933——1958)如前所述,随着教育测验运动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了教育测验的一些不足,如不能对人的全部进行测量。
并且当时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经济危机,青少年市区工作纷纷涌进中学,而当时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升大学,不适应社会和失业青年的需要。
于是以泰勒为首的教育评价委员会经过八年研究,制定出一套评价目标达成程度的标准和方法。
他们把评价过程划分为四个步骤:(1)确定教育目标;(2)设计评价情景,主要依据预先规定的教育目标;(3)选择和编制评价工具,必须使这些工具能够引发出教育目标所期望的那种行为;(4)分析评价结果。
(二)多方位研究时期(1958——1980)在苏联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之后,美国大为震惊。
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特别拨出专款来研究评价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等课程的改革效果,于是教育评价的研究盛行起来。
1、行为目标评价。
其代表人物有克拉斯奥尔、哈罗和波帕姆等,主要是对前一时期泰勒和布卢姆教育评价方法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这一评价方式和方法被称为目标评价模式。
2、决策评价。
这是6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教育评价方法,斯塔弗尔比姆是这一方法的主要奠基者。
他认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教育评价不应单纯地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应以决策为代表的社会为中心,评价应为决策服务,为决策收集、组织、分析和报告有用信息,使这些信息通过决策者的决策产生社会效用。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
3、系统分析评价。
这是里夫林在60年代提出的,他试图将系统理论的原理运用于评价领域,主张从系统的机能失调或存在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方案,强调用实验设计的方法去编制改革方案,把数量分析和计算机运用于评价中,运用几个定量的输出测量值与方案的差别来评价改革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以来,由于政治的需要,统治者越来越重视 科举,学校为其左右,日益成为科举的附庸, 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必须适应科举的 需要,考试制度更是如此,尤其考试方法,几 乎完全依照科举考试。
1897年,美国人莱斯——一位教育行政 官员,发表了著名的拼字测验
2、开拓期(1900—1915年)
190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发表了《精神与 社会测量学导论》,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 标志着教育测量运动的开始 ,桑代克被称为教 育测量运动之父。他提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 有数量,凡是有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这一 命题虽言过其实,却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测量 的广泛兴趣及探索的热情。
1、西方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 个阶段?
2、教育评价起源于哪里?说明理由
3、教育测验运动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其产生的 标志是什么?
4、把教育评价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是从什么 时候开始?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评价运动”发 生?
5、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演变历程是怎样的?
6、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尽管如此,在1300年的时间里,学校的考试制度还是取得了 一定的改进和发展。特别是宋朝出现的积分法,以及至元、 明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的积分制。
如明朝国子监规定,在高年级的孟、仲季月分别进行一次考 试,每次试卷分三等,文理俱优者得一分,理优文劣者得 半分,俱劣者不得分向定量评价的开始,在我国 教育评价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第一,无法准确地测量人的社会态度、审美情趣等重要 的人才素质。测量只关心数量,因人格发展方面的许 多因素是无法完全数量化的。
第二,所强调的标准化对于学生个性才能的发展也有消 极作用。
第三,教育测验只重视客观性,而缺乏明确的教育价值 判断,不论是学力、人格还是智力测验,都只是对学 生的某方面的、对于结果的测验,不能对过程做出测 定,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做出测定,故对于教育 工作的导向功能不强。
(二)我国教育测量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教育测量理论和方法一开始就是 从美国泊来。 1918年,俞子夷先生仿照桑代克的书法 量表制作了“小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 虽然,当时“少有注意者”,但却标志 着测量在我国的开端。
1922年,美国教育测量学家麦柯尔应中 华教育改进社之邀来华讲学,详细介绍 了美国“教育测量运动”的发展情况及 各种有影响的理论与方法,并与北师大、 北大、等高校合作,研制了40多种标准 测验。对我国教育测量的发展起到了明 显的推动作用。
一、传统考试时期(19世纪以前)
(一)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两条线索) 在学校体系中的发展
西周奴隶社会“国学”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
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 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 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汉代太学。西汉“一岁一辄课”;东汉“二岁一 试”制
第二,评分标准不客观。传统考试多采 用主观试题,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因 而,结果的主观随意性很大。
第三,命题程序也不够科学,缺乏对试 题的筛选与验证。
二、 教育测量运动时期(19世纪初---本世 纪30年代)
(一)西方的教育测量运动
1、萌芽期(1800—1900年) 1864年,世界上第一个教育测量的量表
科举考试制度,废于清末,历时1300年,是我国历时最长的 一种选士制度,对我国乃至世界的考试制度有重要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 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 学去的。”
在统治阶级人才选拔制度中的发展 如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公元606年)
3、兴盛期(1915——1930) 这一时期的几个主要特征:
其一:测验种类增多,内容更为广阔。不仅有记 忆性的知识,还有能力、人格。(三大类)
其二:测验的客观性、标准化不断提高。
其三: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更大了。(标准化 试题、量表等)往往经过多次的筛选与考验, 信度与效度均较高。
测验存在的问题:
1923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有请查良钊、等学者 在国内多个大城市进行了一次调查性测验。标 志着我国教育测评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23年后,各种有关的译著与专著纷纷出版发 行,较有影响的有:华超的《教育测验纲要》、 陈选善的《教育测量》————教育测量的研 究至此形成一个高潮。
1926年冬,陶行知制定了“乡村小学比 赛表”,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 法,1935年进行了修订,刊登在《生活 教育杂志》上面。
科举考试制度,废于清末,历时1300年,是我国历时最 长的一种选士制度,对我国乃至世界的考试制度有重 要的影响。孙中山先生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 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
传统考试的弊端
第一,考评范围太窄,往往只是局限于 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全面衡 量人才的质量
三、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 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教育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评价理论的产生(1930——1945) 背景: 教育测量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弊端。 社会背景:
1942年,史密斯和泰勒发表了八年研究 报告:“史密斯——泰勒报告”,这一 报告被誉为“划时代的教育评价宣言”, 它开创了教育评价的新纪元,标志着现 代意义上的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的诞生。 泰勒也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
产生,由一名叫乔治·费舍的学校校长编 制。
1897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 所心理实验室,主张加强对实验条件的 控制,实现测量标准化
1882年,英国高尔顿在伦敦创立了人类 学实验室,认为人的心理是有差异的, 对人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他的朋友皮 尔逊为他设计了许多统计方法,为当时 的一些教育家重视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