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时间
(完整word版)集成电路发展史
集成电路发展史11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1—-1。
1世界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1947年:贝尔实验室肖特莱等人发明了晶体管,这是微电子技术发展中第一个里程碑; 1950年:结型晶体管诞生;1950年: R Ohl和肖特莱发明了离子注入工艺;1951年:场效应晶体管发明;1956年:C S Fuller发明了扩散工艺;1958年:仙童公司Robert Noyce与德仪公司基尔比间隔数月分别发明了集成电路,开创了世界微电子学的历史;1960年:H H Loor和E Castellani发明了光刻工艺;1962年:美国RCA公司研制出MOS场效应晶体管;1963年:F。
M.Wanlass和C。
T.Sah首次提出CMOS技术,今天,95%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都是基于CMO S工艺;1964年:Intel摩尔提出摩尔定律,预测晶体管集成度将会每18个月增加1倍;1966年:美国RCA公司研制出CMOS集成电路,并研制出第一块门阵列(50门);1967年: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成立,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1971年:Intel推出1kb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标志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1971年: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由Intel公司推出,采用的是MOS工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1974年:RCA公司推出第一个CMOS微处理器1802;1976年:16kb DRAM和4kb SRAM问世;1978年:64kb动态随机存储器诞生,不足0.5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了14万个晶体管,标志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时代的来临;1979年:Intel推出5MHz 8088微处理器,之后,IBM基于8088推出全球第一台PC;1981年:256kb DRAM和64kb CMOS SRAM问世;1984年:日本宣布推出1Mb DRAM和256kb SRAM;1985年:80386微处理器问世,20MHz;1988年:16M DRAM问世,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有3500万个晶体管,标志着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阶段;1989年:1Mb DRAM进入市场;1989年:486微处理器推出,25MHz,1μm工艺,后来50MHz芯片采用0。
微电子技术和芯片设计
微电子技术和芯片设计在当今信息时代,微电子技术和芯片设计已成为重要的科技领域。
随着微型化、高性能、低功耗等需要的增加,这一领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本文将从微电子技术和芯片设计的发展历程、技术应用、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微电子技术和芯片设计的发展历程微电子技术是集电子、物理、化学、材料、光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学科。
其核心是对微小的电子器件进行设计、制备和应用,目的是为了实现高速、高集成度、低功耗的电子器件。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代到1960年代,微电子技术刚刚诞生,主要是以硅为基础的微电子器件的研究和开发。
这个阶段的主要发明是晶体管,其应用推动了半导体工业的崛起。
第二阶段:1970年代到1980年代,微电子技术进入了高集成度时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加工工艺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集成度的提高提供了支持。
第三阶段:1990年代到21世纪初,微电子技术进入了系统级集成时代。
系统级集成是指将多种芯片模块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此时,计算机、通信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第四阶段:21世纪至今,微电子技术正在向纳米级别迈进。
纳米技术可以实现器件功能的单一化和可重构性,大大提高芯片的性能和功能。
随着芯片尺寸的缩小和集成度的提高,微电子技术在人类生活、商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领域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二、微电子技术和芯片设计的技术应用微电子技术和芯片设计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1. 通信领域:通过微电子技术和芯片设计,可以开发出更高速、更稳定、更低功耗的通信设备。
手机、无线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都是微电子技术的应用。
2. 汽车产业:汽车电子化越来越普及,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也越来越重要。
通过微电子技术和芯片设计,可以降低汽车的油耗、减少排放、提高安全性等。
3. 医疗行业:微电子技术和芯片设计在医疗行业的应用非常广泛。
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模拟电子技术是整个电子技术和电力技术的基础,在信号放大、功率放大、整流稳压、模拟量反馈、混频、调制解调电路等领域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1)分立元件阶段该阶段主要由1905年——1959年。
在这几十年中,真空三极管问世,且用它构成的电子电路能够产生低频到微波范围的振荡,可以放大各种微弱的信号。
从而使电子技术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
时间推移至20世纪40年代末,出现了晶体三极管,由于晶体管具有体积小,轻重量,功耗低,工作可靠性高等一系列优点,使它在许多领域中取代了电子管。
其实,三极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在导体物理的发展来奠基的。
因为构成晶体管的材料,大部分是硅——这种性能良好的半导体。
所以,现在也有人将晶体管的发明称作电子技术发展的里程碑,是有历史依据的。
自从晶体管出现,电子电路进入了晶体管电路阶段。
(2)集成电路阶段该阶段从1959开始,即集成电路的问世开始,强烈地推动了整个电子技术的历程。
所谓的集成电路,就是在一块小的基片上光刻出多个晶体管、电阻和电容器件,并将它们连接成完成一定功能的电子电路。
有这样的技术基础,集成电路由起初的小规模集成电路(SSI)发展到中规模集成电路(MSI)、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
形成了集成度逐渐提高,器件尺寸逐渐减小的格局。
目前,单片集成度已经能够达到数千万个元、器件,从而可将器件、电路与系统融合于一体,构成一个集成电子系统。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使电子技术装置发生了根本变化。
电子设备的功能、速率、体积、功耗、可靠性诸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一场电子技术的革命已经在当今科技的大环境中掀起,电子技术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微电子学”时代。
这是一个新纪元,也是新一代电子技术的起点!。
计算机采用的主机电子器件的发展顺序是什么
计算机采用的主机电子器件的发展顺序是什么1、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
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
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
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
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
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
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
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
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
对集成电路的认识
对集成电路的认识一、什么是集成电路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是将多个电子元器件(如电晶体、电阻、电容等)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电子器件。
通过微电子技术的应用,集成电路能够完成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功能,并在现代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集成电路的分类根据集成电路中元器件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可以将集成电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数字集成电路(Digital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DIC)数字集成电路主要处理二进制信号,对信号的处理通过逻辑门电路实现。
数字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设备等领域,如微处理器、存储器等均为数字集成电路。
2. 模拟集成电路(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IC)模拟集成电路主要处理连续信号,对信号的处理通过模拟电路实现。
模拟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音频、视频、电源等领域,如放大器、滤波器等均为模拟集成电路。
3. 混合集成电路(Mixed-Signal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MSIC)混合集成电路结合了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的特点,既能处理数字信号,又能处理模拟信号。
混合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通信、多媒体等领域,如数模转换器、模数转换器等均为混合集成电路。
4. 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是将数十个至数千个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器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电路。
大规模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电子设备等领域,如微控制器、ASIC等均为大规模集成电路。
5.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是将数万至数十亿个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器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电路。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设备等领域,如处理器、存储器等均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计算机发展史ppt课件
▪ 它使用了17468个真空电子管,耗电174千瓦,占地 170平方米,重达30吨,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 算。
13
华南师范大学 教师发展中心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而使用ENIAC进行计算,仅用了40秒就达到了这个记录。
14
华南师范大学 教师发展中心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重大的改进理论,主 要有两点:其一是电子计算机应该以二进制为运算基础;其 二是电子计算机应采用"存储程序"方式工作,并且进一步明 确指出了整个计算机的结构应由五个部分组成: 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
5
华南师范大学 教师发展中心
人类早期的计算工具
▪ 机电式计算机
1938年,德国科学家朱斯成功制造了第一台二进制Z-1型计 算机,这还是一台纯机械的计算机。
此后,他又研制了Z系列计算机,其中,Z-3型计算机除了所 用的元件是电器元件之外,其余的设计思想和电子计算机几乎没 有什么差别,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程序控制机电式计算机。
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第 一台小型计算机。 1958年6月该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8月1日该机 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 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后改名为103型计算 机(即DJS-1型)。103机,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当时运 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次,后来安装了自行研制的磁心存储器,运算 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次。
集成电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集成电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一、概述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是将多个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衬底上,完成一定的电路或系统功能的微型电子部件。
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集成电路已经经历了从小规模集成电路(SSI)、中规模集成电路(MSI)、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到甚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的发展历程。
如今,集成电路已经成为现代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在设计方面,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设计的复杂性和精度不断提高,使得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性的集成电路得以实现。
在制造方面,集成电路的生产线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纳米级加工技术、三维堆叠技术等新兴技术也在不断应用于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中。
在应用方面,集成电路正向着更高集成度、更小尺寸、更低功耗、更高性能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集成电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集成电路尺寸的不断缩小,传统的制造方法已经接近物理极限,这使得集成电路的进一步发展变得更为困难。
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集成电路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探索新的制造技术、开发新的应用领域、提高产业竞争力成为集成电路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体来说,集成电路作为现代电子技术的核心,其发展现状和趋势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子产业的发展。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集成电路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为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集成电路的定义与重要性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
芯片的发展历程
芯片的发展历程
芯片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源:从半导体到IC:芯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们研制出了第一款基于微型管的计算机。
微型管是一种真空电子管,能够通过电子的放大和控制来实现复杂的电子计算。
发展:光刻工艺:随着人类对于科技发展的不断追求和突破,芯片的历史也会不断地向前推进。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芯片经历了从最初的微型管到现在的微处理器和集成电路的演变。
集成电路:大规模、超大规模与巨大规模: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晶体管被纳入到同一个集成电路芯片上,于是便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简称LSI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
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容量比集成电路芯片更大,可以实现更加复杂的电子元件和电路组合。
CPU芯片:在处理器(CPU)领域,英特尔的发展史代表了处理器的发展史。
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它的第一款处理器:4004,这是一款4位的处理器,仅包含2300个晶体管。
现在来看,这款处理器简直就是个小弱,但它的诞生意义重大,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AMD:价格屠夫与搅局者:1969年,杰里·桑德斯(J. Sanders)当时在仙童担任销售部的主任,带着7位仙童员工创办AMD。
移动端芯片:另起炉灶:对于现在炙手可热的智能手机,处理器的竞争则更为激烈。
尾声:发展与现状: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预示着芯片技术在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芯片技术必将继续不断创新和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科技创新和更高的生活品质。
集成电路的简史
集成电路的简史世界集成电路发展历史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约翰•巴丁、布拉顿、肖克莱三人发明了晶体管,这是微电子技术发展中第一个里程碑;1950年:结型晶体管诞生1950年:ROhl和肖克莱发明了离子注入工艺1951年:场效应晶体管发明1956年:CSFuller发明了扩散工艺1958年:仙童公司RobertNoyce与德仪公司基尔比间隔数月分别发明了集成电路,开创了世界微电子学的历史;1960年:HHLoor和ECastellani发明了光刻工艺1962年:美国RCA公司研制出MOS场效应晶体管1963年:F.M.Wanlass和C.T.Sah首次提出CMOS技术,今天,95%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都是基于CMOS工艺1964年:Intel摩尔提出摩尔定律,预测晶体管集成度将会每18个月增加1倍1966年:美国RCA公司研制出CMOS集成电路,并研制出第一块门阵列(50门),为现如今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1967年: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Materials)成立,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1971年:Intel推出1kb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标志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1971年: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由Intel公司推出,采用的是MOS工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1974年:RCA公司推出第一个CMOS微处理器18021976年:16kbDRAM和4kbSRAM问世1978年:64kb动态随机存储器诞生,不足0.5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了14万个晶体管,标志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时代的来临1979年:Intel推出5MHz8088微处理器,之后,IBM基于8088推出全球第一台PC1981年:256kbDRAM和64kbCMOSSRAM问世1984年:日本宣布推出1MbDRAM和256kbSRAM1985年:80386微处理器问世,20MHz1988年:16MDRAM问世,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有3500万个晶体管,标志着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阶段1989年:1MbDRAM进入市场1989年:486微处理器推出,25MHz,1pm工艺,后来50MHz 芯片采用0.8pm工艺1992年:64M位随机存储器问世1993年:66MHz奔腾处理器推出,采用0.6pm工艺1995年:PentiumPro,133MHz,采用0.6-0.35pm工艺;1997年:300MHz奔腾口问世,采用0.25pm工艺1999年:奔腾皿问世,450MHz,采用0.25pm工艺,后采用0.18pm工艺2000年:1GbRAM投放市场2000年:奔腾4问世,1.5GHz,采用0.18pm工艺2001年:Intel宣布2001年下半年采用0.13pm工艺。
(精品)概述-电子技术发展史
分立元件阶段(1905~1959)
*晶体管时代(1948~1959)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布拉顿、巴丁发明晶体管,迅速取代电子管。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现代二极管图片
整流二极管
发光二极管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现代三极管图片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
ENIAC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 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 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 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 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 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 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 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 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 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 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 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 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 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 ENIAC服役长达9年。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集成电路阶段(1959~)
微控制芯片(MCU)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大规模存储芯片(RAM/ROM)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1958~1963)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1964~1970)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1971~)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4.中国电子技术的发展
(1)艰苦创业(1956~1965) (2)初见端倪(1965~1980) (3)继续发展(1981~1995) (4)快速前进(1996~)
计算机发展史 (1)
计算机发展史第一篇计算机的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为了解决计算大量军用数据的难题,成立了由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奇利教授和他的学生埃克特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始研制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经过3年紧张的工作,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即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机问世。
ENIAC(读ainike)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由18000多个电子管、1500 多个继电器、10000多只电容器和7000多只电阻以及6000多个开关构成,总体约90立方米,重达30多吨,占地约170平方米,耗电140kw,耗资45万美元。
这台计算机每秒能进行5000次的加减运算或500次乘法运算,这比当时最快的电子计时器的运算速度要快1000多倍。
ENIAC是当时数学、物理等理论研究成果和电子管等电子器件产品相结合的产物,这台计算机的性能虽然无法与今天的计算机相比,但它的诞生却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意义重大的事件,从此人类信息处理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二篇计算机的发展史在计算机诞生后的短短几十年里,其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发展速度十分迅猛。
计算机的体积在不断变小,但性能、速度却在不断上升。
根据计算机采用的物理器件,一般将计算机的发展分成4个阶段。
1.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时间大约为1946年~1958年。
电子管计算机的基本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结构上以中央处理器为中心。
它的突出特点是体积大,耗电多,速度慢,可靠性低。
但是在这一代计算机的发展期间形成了计算机的基本体系,确定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它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从事军事、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
2.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是晶体管计算机,时间大约为1958年~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
内存储器使用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和磁带,外设种类也有所增加。
集成电路ic发展阶段
集成电路ic发展阶段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集成电路(1958年-1964年):这个阶段主要是指第一代集成电路的发展,也称为小规模集成电路(SSI)。
早期集成电路的芯片上只能容纳几个到几十个晶体管,主要用于数字逻辑电路和模拟电路。
2. 中期集成电路(1965年-1971年):这个阶段主要是指第二代集成电路的发展,也称为中等规模集成电路(MSI)。
中期集成电路的芯片上能容纳几十个到几百个晶体管,主要用于数字逻辑电路和模拟电路。
3. 大规模集成电路(1972年-1984年):这个阶段主要是指第三代集成电路的发展,也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LSI)。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芯片上能容纳几百个到几千个晶体管,主要用于数字逻辑电路和模拟电路。
在这个阶段,集成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芯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4.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985年至今):这个阶段主要是指第四代集成电路的发展,也称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芯片上能容纳几千个到几十亿个晶体管,主要用于数字逻辑电路和模拟电路。
在这个阶段,集成度继续提高,芯片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增强。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增长,集成电路的发展仍在继续,未来可能会出现更高集成度、更强功能的集成电路。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航天学院物理电子学摘要:计算机硬件的性能直接决定着计算机的性能。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机械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时代,功能越来越强,性能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完善。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发展历程,性能1计算机的诞生1.1诞生历程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从17世纪初开始,欧洲一批数学家已经开始设计和制造能进行简单数学运算的机器。
最初,1614年苏格兰人John Napier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不久后有了计算尺的发明。
1642年,著名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计算尺的基础上,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一般认为这是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如图1.1所示。
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制成的演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1822年,英国人巴贝奇设计了能根据数学议程进行运算的差分机,后来又于1834年提出分析机的设想。
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伴随着电磁学、电工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现代计算机的雏形逐渐形成。
图1.1帕斯卡的加法器1.2电子计算机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随着数学和物理等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值分析得到重视,大量的运算迫切需要能替代人工运算的先进计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非常迫切,比如导弹弹道问题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去计算,电子计算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家谟克利和工程师埃克特领导数人花时3年多研制而成的,并被命名为ENIAC。
这台计算机含有电子管18000个,电阻和电容数万个,占地170平方米,功率为25千瓦,最初是用于计算导弹弹道和氢弹的研制。
当ENIAC公开展示时,一条炮弹的轨迹用20s就能算出,比炮弹本身的飞行时间还要短。
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图片
3、1955年10月2日,“ENIAC埃尼阿克”宣告“退 役”后,被陈列在华盛顿的一家博物馆里
二、晶体管计算机
1、晶体管计算机
1959年IBM7090晶体管计算机
IBM公司推出IBM7090型全晶体管大型机, 运算速度达 到每秒229000次,成为第二代电脑的标志产品。美洲航 空公司为它的订票系统购买了两台主机,远程连接65座城 市。
1981年 IBM 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
1981年8月12日,IBM 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这标志着个人电脑真 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Leabharlann ··Neumann
冯·诺依曼简介
翰远对预至计去的这在冯 )。冯诺依曼(的影响。他,当代计算机将见到计算机建今,而且他早算机理论,其纪念。正是他喜悦,也值得不仅给这个家布达佩斯诞生诺依曼
三、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三、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四、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1976年,CRAY公司推出CRAY-1矢量电子计算机
1978年 第一款32位超级计算机——DEC VAX
日本的CM-5超级电子计算机
美国CM-200电子计算机
IBM深蓝计算机
IBM深蓝计算机
IBM巨型计算机。
卡斯帕罗夫(1963年-),俄罗斯(前苏联)国 际象棋棋手,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前国际象棋世 界冠军。曾在1999年7月达到2851国际棋联国际 等级分。在1985年至2006年间曾23次获得世界排 名第一。曾11次取得国际象棋奥斯卡奖。国际象 棋特级大师,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曾在1999年7 月达到2851国际棋联国际等级分。在1985年至 2006年间曾23次获得世界排名第一。曾11次取得 国际象棋奥斯卡奖。
大规模集成电路
4、集成电路工艺突飞猛进
随着电子技术的继续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运而 生。1967年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迅速提高; 1977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面世,一个硅晶片中已经可 以集成15万个以上的晶体管;1988年,16M DRAM问 世,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有3500万个晶体管, 标志着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阶段;1997年, 300MHz奔腾Ⅱ问世,采用0.25μm工艺,奔腾系列芯片 的推出让计算机的发展如虎添翼,发展速度让人惊叹, 至此,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再到超大规模 的迅速发展,关键就在于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水平的 迅速提高,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由此而日益复杂而精 密。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集成电路的发展进入了一 个新的发展的里程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集成电 路还会有更高的发展。
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世界集成电路(IC)工业的产值,39年间成长了12个数量级,预计今年 将达到1 4×10〈’11〉元(人民币)。这种规模的高速持续增长,在人类 技术史上是空前的。今后,已经进入纳米加工水准的ULSI是否仍可保持过去 30年的成长速度?其所面临 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 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2、IC芯片生产面临诸多的极限
1、光刻技术的极限 芯片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其加工线宽的不断减小.使得在硅片上最大地利用空间, 加工出单位体积上最多个数的功能元件【通常根据线宽把芯片工艺划分为亚微米 工艺(0.5斗m以上)深亚微米工艺(0.13斗m—O.35斗m)超深亚微米工艺(0.1岬 以下)】。目前,Ic加工工艺已经进入超深亚微米阶段,主要以90nm、65nm加工技 术为主,研发进度大概在45nm左右。 光刻工艺对半导体的集成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光刻是利用激光对芯片进行刻 蚀加工的过程。半导体的加工最小线宽是由光刻设备所采用的激光波长决定的, 激光波长越短,所能加工出来的芯片线宽也就越小,那么半导体的集成度也就越 高,即单位面积上可加工成的元件个数越多。目前光刻设备所使用的光源相对于 半导体加工线宽而言已基本达到其分辨率的理论极限,想进一步减小芯片加工线 宽,提高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度须采用波长更短的激光光源。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
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
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
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
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
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
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
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
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
它的问世,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从此,电子计算机在解放人类智力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在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1.什么是计算机答: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的系统;2.计算机有哪些主要的特点答:计算机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运算速度快2.运算精确度高3.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4.具有自动控制能力3.计算机发展中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第一代1946年~1958年是电子管计算机,计算机使用的主要逻辑器件是电子管,用穿孔卡片机作为数据和指令的输入设备;用磁鼓或磁带作为外存储器;使用机器语言编程;虽然第一代计算机的体积大、速度慢、能耗高、使用不便且经常发生故障,但是它一开始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从事军事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第二代1959年~1964年是晶体管计算机,这个时期的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了磁心体、引入了变址寄存器和浮点运算硬件、利用I/O处理器提高了输出能力,在软件方面配置了子程序库和批处理管理程序,并且推出了FORTRAN、COBOL、ALG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及相应的编译程序;这个时期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已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体积已大大减小,可靠性和内存容量也有较大的提高;第三代1965年~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所谓集成电路是将大量的晶体管和电子线路组合在一块硅晶片上,故又称其为芯片;这个时期的计算机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代替了分立元件,用半导体存储器代替了磁芯存储器,外存储器使用磁盘;软件方面,操作系统进一步完善,高级语言数量增多,出现了并行处理、多处理器、虚拟存储系统以及面向用户的应用软件;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也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可靠性和存储容量进一步提高,外部设备种类繁多,计算机和通信密切结合起来,广泛地应用到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工业控制等领域;第四代1971年以后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这个时期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元件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一时期的计算机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具有大容量的软、硬磁盘,并开始引入光盘;软件方面,操作系统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软件等;在第四代计算机中,微型计算机最引人注目;微型计算机的诞生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的结果,奔腾系列处理器的产生使得现在的微型计算机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强、可靠性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新一代计算机正处在设想和研制阶段;新一代计算机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计算机系统;4.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哪些答: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包括计算机理论、硬件、软件、网络及应用等,按照研究的内容,也可以划分为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和应用3个层面;在这些研究领域中,有些方面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取得了许多成果;有些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备,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发展和完善;5.欧拉是如何对“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进行抽象的答:1736年,著名数学家列昂纳德•欧拉发表了关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论文——与位置几何有关的一个问题的解,欧拉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欧拉用4个字母A、B、C、D代表4个城区,并用7条线表示7座桥,这样做是基于该问题本质考虑的,它抽象出问题最本质的东西,忽视问题非本质的东西如桥的长度等,从而将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即经过图中每边一次且仅一次的回路问题;欧拉在论文中论证了这样的回路是不存在的,后来,人们把有这样回路的图称为欧拉图,称这个问题为欧拉七桥问题;6.以“梵天塔问题”为例,说明理论上可行的计算问题实际上并不一定能行;答:梵天塔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只有用递归方法而不能用其他方法来解决的问题;根据递归方法,我们可以轻松地写出解决梵天塔问题的递归程序,但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假设让僧人们每秒移动一次盘子,则僧侣们一刻不停地来回搬动,也需要花费大约5 849亿年的时间,假定计算机以每秒1 000万个盘子的速度搬动,也需要花费大约58 490年的时间;这就是算法复杂性要研究的典型问题,也是体现计算的本质“能行性问题”的典型实例:尽管能写出算法,但计算机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仍然是一个无法用计算来解决的问题,仍然是“不能行的”; 7.“图灵测试”和“中文屋子”是如何从哲学的角度反映人工智能本质特征的答:计算机能够思考吗这是多年来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长期争论的问题;图灵和西尔勒又分别提出了能反映人工智能本质特征的两个著名的哲学问题,即“图灵测试”和西尔勒的“中文屋子”;“图灵测试”不要求接受测试的思维机器在内部构造上与人脑一样,它只是从功能的角度来判定机器是否能思维,也就是从行为主义这个角度来对“机器思维”进行定义;尽管图灵对“机器思维”的定义是不够严谨的,但他关于“机器思维”定义的开创性工作对后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图灵发表的关于“图灵测试”的论文标志着现代机器思维问题讨论的开始;西尔勒借用语言学的术语非常形象地揭示了“中文屋子”的深刻寓意:形式化的计算机仅有语法,没有语义;因此,他认为,机器永远也不可能代替人脑;作为以研究语言哲学问题而著称的分析哲学家西尔勒来自语言学的思考,的确给人工智能涉及的哲学和心理学问题提供了不少启示;尽管多年来始终在争论,但“计算机能够思考吗”这个问题尚未得到确切答案,不过这些争论促进了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并且已经研究出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的技术;8.在互联网上查找计算机在我国的主要应用;答:略第2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1.什么是数制答:数制也称计数制,是指用一组固定的符号和统一的规则来表示数值的方法;2.什么是BCD码什么是ASCII码答:BCD码是用若干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位十进制数的编码,BCD码有多种编码方法,常用的有8421码;ASCII码,即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是一种用二进制编码来表示文字和符号的一种编码方法;ASCII 码有7位版本和8位版本两种;3.什么是算法它有哪些特征常用的算法描述工具有哪几种答:算法,就是一个有穷规则的集合,其中的规则确定了一个解决某一特定类型问题的运算序列;算法具备有穷性、确定性、输入、输出和可行性5个重要特征;算法是对解题过程的精确描述,算法的描述方法有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4种;4.怎样衡量一个算法的优劣答:衡量算法的优劣一般应考虑以下3个问题:1算法的时间复杂度;2算法的空间复杂度;3算法是否便于阅读、修改和测试;5.数据结构主要研究什么开设数据结构课程的目的是什么答:数据结构研究的问题就是:给定一个具体的项目,分析数据间的逻辑关系,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结构这些逻辑结构是数据结构课程已总结好的,如线性表、树、图等,讨论这种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即存储结构,接下来是写算法、编程、测试、调整,得到最终的结果;开设数据结构课程的主要目的是:1更好地分析数据对象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并写出相应的算法;2进行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要求学生编写的程序代码结构清晰、正确易读、能上机调试并排除错误,存取时间最短,所占容量最小,初步掌握时间和空间分析技术;6.常见的软件过程模型有哪几种请叙述螺旋模型的4个方面的活动;答:常见的软件过程模型有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等;螺旋模型沿着螺线旋转,在4个象限上分别表达了4个方面的活动;1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2风险分析:分析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险;3实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4客户评估: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第3章计算机硬件系统1.计算机硬件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答:计算机硬件系统按工作原理分为五大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中央处理器,也就是CPU,它是计算机工作的核心;存储器包括内存和外存,内存是用来存储运行中的临时数据,外存用于存储应用程序和用户数据,像硬盘光盘等都属于外存;输入设备用于给计算机输入程序或数据,如键盘、鼠标、扫描仪等等;输出设备是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送到外部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等等;2.简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答: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是存贮程序和程序控制;预先要把指挥计算机如何进行操作的指令序列称为程序和原始数据通过输入设备输送到计算机内存贮器中;每一条指令中明确规定了计算机从哪个地址取数,进行什么操作,然后送到什么地址去等步骤;3.微型计算机由哪些主要部件组成答:一台微型计算机的硬件主要包括主机箱、显示器、常用I/O设备如鼠标、键盘等,主机箱里包含微型计算机的大部分重要硬件设备,如CPU、主板、内存、硬盘、光驱、软驱、各种板卡、电源及各种连线; 4.衡量CPU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答:主频:CPU 的性能主要由CPU的字长和主频决定;主频是指CPU的工作频率,单位用MHz或GHz表示;主频愈高,运算速度愈快;字长:CPU的字长是指CPU可以同时传送数据的位数,一般字长较长的CPU处理数据的能力较强,处理数据的精度也较高;目前通常使用的CPU字长为32位;外频:CPU的基准频率,单位为MHz;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目前绝大部分计算机系统中外频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在这种状态下,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一级高级缓存L1 Cache:它是封闭在CPU内部的高速缓存,用于暂时存储CPU运算时的部分指令和数据,容量单位一般为KB;通常情况下,一级高速缓存越大,CPU与二级缓存和内存之间交换数据的次数就越少,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越快;L1 缓存的容量通常为32KB~256KB;二级高级缓存L2 Cache:一般与CPU封装在一起,提供了一个拥有更高数据吞吐率的通道,可以提高内存和CPU之间的数据交换频率,提高计算机的总体性能;L2高速缓存容量原则上越大越好,采用µm制程技术的Pentium 4处理器提供有512KB的二级高级缓存;5.随机存储器有几种,每种技术指标有哪些答:RAM的中文就是随机存储器的意思,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另一种是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SRAM的特点是工作速度快,只要电源不撤除,写入SRAM的信息就不会消失,不需要刷新电路,同时在读出时不破坏原来存放的信息,一经写入可多次读出,但集成度较低,功耗较大;SRAM一般用来作为计算机中的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DRAM是动态随机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它是利用场效应管的栅极对其衬底间的分布电容来保存信息,以存储电荷的多少,即电容端电压的高低来表示“1”和“0”;DRAM每个存储单元所需的场效应管较少,常见的有4管,3管和单管型DRAM;因此它的集成度较高,功耗也较低,但缺点是保存在DRAM 中的信息__场效应管栅极分布电容里的信息随着电容器的漏电而会逐渐消失,一般信息保存时间为2ms左右;为了保存DRAM中的信息,必须每隔1~2ms对其刷新一次;因此,采用 DRAM的计算机必须配置动态刷新电路,防止信息丢失;DRAM一般用作计算机中的主存储器;6.微型计算机的外部存储设备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答:常用的外部存储器有磁带存储器、磁盘存储器、光盘存储器和闪存,其中磁盘存储器分为软盘存储器和硬盘存储器;软盘存储系统由软盘、软盘驱动器、软盘控制器组成;特点是软盘的价格便宜,且便于携带,便于保存,为计算机信息的保存和转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缺点是存储容量小,读写速度慢;硬盘像软盘一样,也划分为磁面、磁道和扇区,其特点是容量大,读写速度快;光盘存储器是由光盘、光盘驱动器和接口电路组成的;光驱和CD-R/CD-RW刻录机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光存储器,它们具有技术成熟、读取速度快、价格低和使用方便等优点;闪存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闪存芯片是一种新型的EEPROM,它不仅像RAM那样可读可写,而且还具有ROM在断电后数据不会消失的优点;7.什么是位什么是字节常用哪些单位来表示存储器的容量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答:bit位:能够存放一个二进制数的0或1;Byte字节:存放8位二进制数,即1Byte=8bit 用1B表示;KB千字节:1KB=1 024B=210B;MB兆字节:1MB=1 024KB=220B;GB:1GB=1 024MB=230B;TB:1TB=1 024GB=240B;8.微型计算机中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有哪些答:输入通常是指预备好送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的数据,常常也指把数据送入计算机系统的过程;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鼠标和键盘,另外还有扫描仪、手写板、麦克风、数码相机、摄像头或摄像机等;输出就是把计算机处理的数据转换成用户需要的形式送给人们,或者传给某种介质的存储设备保存起来,以便日后使用;常用的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和音箱等;第4章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一、简答题1.计算机软件分为哪几类试列举每类软件中所知道的软件名称;答: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根据系统软件的功能不同可将其划分为: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软件等;按照应用软件使用面的不同,可把应用软件分为两类:专用的应用软件和通用的应用软件;我们经常使用的系统软件有Windows,Linux;我们经常使用的系统软件有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下载软件迅雷、图像浏览软件ACDSee、截图软件Hyper Snap、媒体播放软件RealOne Player、文件阅读软件PDF、词典工具金山词霸、文件压缩软件WinRAR、360杀毒软件等;2.什么是操作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操作系统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以及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的集合;从系统的角度看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它进行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从用户的观点看操作系统是处于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为用户提供使用计算机系统的接口;3.程序设计语言翻译器包括哪几种类型分别叙述各类翻译器的简单工作过程;答:程序设计语言翻译器包括3种类型:汇编、解释、编译;汇编是将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翻译成用二进制0、1表示的等价的、计算机可以执行的机器指令代码程序;其翻译过程分4步:用机器操作码代替符号化的操作符、用数值地址代替符号名字、将常数翻译为机器的内部表示、分配指令和数据的存储单元;解释程序是将源程序中的语句逐句翻译成机器指令并立即执行该指令,因此,源程序每次执行都需要重新解释;编译系统是将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源程序翻译成等价的机器语言程序或汇编程序的处理系统;它共有5道“主工序”: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4.如何启动、退出Word答:启动Word 2007常用的3种方法:●单击“开始”按钮,选择“所有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命令;●如果在桌面上创建了Word 2007的快捷方式,双击快捷方式图标;●双击已经创建的Word文档图标,启动Word 2007并打开文档;退出Word 2007的4种方法:●单击标题栏最右侧的“关闭”按钮;●单击标题栏最左侧的“Office按钮”,在打开的界面中单击“退出Word”按钮;●双击标题栏最左侧的“Office按钮”;●按键盘组合键Alt+F4;5.如何打开某文件夹中的Word文档如何保存文档答:双击文件夹中的Word文档即可打开该文件;对于已经保存过的文档,若更新了其中的内容而需要再次保存时,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上的“保存”按钮即可;如果需要为文档另外取名保存,或者需要将文档保存到其他的驱动器或文件夹,或者需要更改文档的保存类型,则应单击“Office 按钮”→“另存为”命令,打开“另存为”对话框,按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选择并保存文档;6.在Word中,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输入一些特殊符号,例“”、“→”等答:两种方法:1使用中文输入法提供的软键盘;2使用Word 2007“插入”功能区中的“符号”和“特殊符号”选项组;7.对选定的文本,执行“剪切”和“删除”、“剪切”和“复制”操作的区别在哪里答:执行“剪切”时,文本被移进剪贴板,并没有删除;执行“删除”时,文本被删除;文本“剪切”与“复制”的区别是:剪切后原位置没有文本,复制后原位置文本还在;被剪切和复制的文本都会在剪切板临时存储;8.Word 2007提供了哪几种视图方式如何切换到不同的视图方式答:Word 2007为用户提供了查看文档的不同方式,分别为普通视图、Web版式视图、页面视图、大纲视图和阅读版式;选择“视图”功能区,可以从中挑选所需的文档查看方式;此外,在Word窗口的水平滚动条右端有5个视图按钮,单击可以切换到不同的视图方式;9.如何实现强制分页答:单击“开始”→“段落”命令,打开“段落”对话框,选择“换行和分页”选项卡,可以设置各种分页控制;或者直接在要分页的位置按下Ctrl+Enter键实现分页;10.如何对一页中的多个段落实现不同的分栏答:如果要使同一个文档的不同部分使用不同的栏数,必须先将文档分为不同的节,并在“分栏”对话框的“应用于”列表框中选择“本节”;也可先将插入点置于开始分栏处,并在“应用于”列表框中选择“插入点之后”,Word 将自动插入分节符,以使新的分栏不会影响到前面文档的布局;11.如何设置页眉页脚如何创建奇偶页或首页不同的页眉页脚答:需要创建页眉时,单击“插入”→“页眉”命令,在打开的“内置”下拉列表中,选择“空白”、“空白三栏”、“边线型”、“传统型”等页眉样式,要创建页脚,单击“页眉和页脚工具设计”功能区中的“转至页脚”按钮,文档的插入点自动移至页脚区;如果要在文档的首页或奇偶页显示不同的页眉或页脚,可单击“插入”→“页眉”命令,在“页眉和页脚工具设计”功能区中,在“选项”功能组中选中“首页不同”复选框,可单独设置首页的页眉或页脚;选中“奇偶页不同”复选框,可创建奇数页与偶数页不同的页眉或页脚;12.建立表格有哪几种方法如何拆分与合并表格中的单元格表格中的单元格有几种对齐方式如何设置表格的边框和底纹答:创建表格有4种方法:1使用功能区按钮2使用“插入表格”对话框3绘制表格4将文本转换成表格;要将表格中的一个单元格拆分成多个单元格,首先选定需要拆分的单元格,然后单击“表格工具—布局”→“拆分单元格”命令;要将一行中的若干单元格合并成横跨若干列的标题单元格,可在选定这些单元格后,单击“表格工具—布局”→“合并单元格”命令;表格中的单元格有9种对齐方式;首先选中需要设置边框或底纹的单元格,如果对整个表格进行设置,则需选中表格或将插入点置于表格中;单击“表格工具—设计”→“边框”命令,打开“边框和底纹”对话框;在“边框”选项卡中,单击“设置”选项组中的按钮,可以单击“无”按钮取消所有表格框线;如果只在某些位置添加线条,可以选择“设置”选项组中的“自定义”按钮,并在“预览”选项组中单击示例表格中的相应边框,或者使用左侧和下方的按钮来添加或取消边框;单击“表格工具—设计”→“底纹”命令,可根据需要选择表格的底色,也可以单击“无颜色”按钮以取消先前所设置的表格底色,还可以选择其他颜色等;13.如何改变图形对象的大小与位置有哪几种图形环绕方式答:在文档中插入图形后,常常需要调整其大小;单击图形,其四周将出现8个控制柄,鼠标移动到控制柄就会变成双向箭头形状;此时,拖动鼠标就可以随意调整图形的大小;Word的图形环绕方式有3种:嵌入型、环绕型和图层方式;14.在Word中如何生成目录答:单击“引用”选项卡下的“目录”下拉按钮,可以选择目录样式;15.如何进行页面设置答:在对文档进行打印之前,还应进行页面的相关设置;单击“页面布局”→“纸张大小”命令,在下拉列表中可以直接选择需要的纸张,也可以单击“其他页面大小…”按钮,打开“页面设置”对话框,进行页边距、纸张、版式和文档网格的设计;16.简述工作簿、工作表和单元格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答:工作簿窗口位于Excel 2007窗口的中央区域,是Excel的文件窗口,主要是表格区;表格区是一张由横线、竖线组成的表格——工作表;每个工作簿包含多个工作表,这样就可以在单个工作簿文件中管理各种类型的相关信息;工作表是一个由行和列组成的表格;表格区的左边是工作表的行号,用数字1、2、3、…表示;表格区的上边是工作表的列号,用字母A、B、C、…表示;每个行列交叉处的小格称为“单元格”;一个工作表最多可包含1048576行16384列,即1048576×16384个单元格;17.简述在工作表中输入数据的几种方法;答:可以在单元格中直接输入数据,也可以在编辑栏中输入;18.在工作表中如何进行单元格的移动和复制答:在工作表中进行单元格的移动和复制有4种方法:1使用剪贴板2使用鼠标拖动3使用插入方式4使用选择性粘贴;19.简述Excel中的常用函数以及在公式中插入的方法;答:常用函数:1求和函数SUM2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3求最大值MAX或最小值函数MIN4计数函数COUNT 5逻辑函数IF6条件计数函数COUNTIF7返回日期对应的年份YEAR8返回当前日期TODAY 对于一些熟悉的函数,可以直接在单元格或者编辑栏中输入;对于Excel提供的一些不经常使用的函数,很难准确地记住它们的名称和参数,可以使用函数向导来插入函数;20.Excel中的图表包括哪几种形式如何创建图表答:新创建的图表应该以工作表中的数据为基础,有两种形式:嵌入式图表和独立图表;插入图表的步骤为:在表格中选择用于创建图表的数据区域,单击“插入”→“柱形图”按钮,在下拉列表中选择一种合适的图表类型,这时,当前工作表中即创建一个嵌入式图表;21.Excel图表中有哪些对象如何进行格式设置答:一个图表包括多个图表对象,如标题、数值轴、分类轴、网格线和图例等;当选中图表时,Excel的功能区将会增加“图表工具”的“设计”、“布局”和“格式”三个选项卡;对图表对象进行编辑,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主板 2.中央处理器 3.内存 4.显卡
5.声卡和音箱
6.硬盘
12.机箱和电源
13.其他设备
7.软驱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3.1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1.主板
主板也叫母板。主板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核心,计算机内部的各种 配件不是直接安装在主板上就是通过电缆线连接在主板上。主板是一块 控制和驱动计算机的印刷电路板,在计算机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上面有 许多设备的插座和接口。主板如图1-2所示。
结束
1.3.1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3.内存
内存就是内部主存储器,是计算机运行程序时用于快速存放程序 和数据的载体。内存由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组组成。内存的容量 和速度很大程度影响着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和运行效率,现在常用的内存 为DDR内存。内存是计算机运行必不可少的部件之一,如图1-4所示为内 存的外观。
一、计算机在个人方面的信息传递。例如:电子邮件、网络电话、QQ 在线聊天等。 3、金融理财。例如:自动柜员机、网上银行等。 4、购物消费。例如:淘宝网。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1 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在个人方面的应用:
5、休闲娱乐。例如:网上听音乐、听广播、看 电影、玩各种游戏。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1 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应用
二、计算机在社会方面的应用:
1、电子化政府。例如:政策发布、查询。 2、医疗卫保健。例如:网上挂号、门诊查询。 3、全球定位系统。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1 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应用
模块一 认识计算机
本模块要点
1.1
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应用
1.2 1.3
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的组成
本模块要点
知识要点
◎了解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应用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 掌握计算机的组成
技能目标
◎ 能熟练说出计算机各部件的名称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1 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应用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2
计算机的发展
5.人工智能阶段
第五代计算机将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 能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的能力。人 们通常把第五代计算机称为人工智能计算机。
人工智能研究的近期目标是使现有的计算机不仅能做一般
的数值计算及非数值信息的数据处理,而且能运用知识处理问 题,能模拟人类的部分智能行为。参照这一目标,根据现行的 计算机的特点,科学家们建立了相应的智能系统,例如目前研 究开发的专家系统、机器翻译系统、模式识别系统、智能学习 系统和机器人等。
2.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 组成,是计算机的运算中心,主要负责计算机的数据运算和发出计算机 的控制指令。CPU如图1-3所示。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a)CPU正面
(b)CPU反面
图1-2
主板
图1-3
CPU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IBM 7000系列、UNIVACⅡ等。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2
计算机的发展
3.集成电路阶段
时间:1965年到1970年。 该阶段的计算机一般被称为第三代计算机,大量使 用了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代表机型有IBM 360系列。
首页
末页
பைடு நூலகம்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2
计算机的发展
4.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
时间: 1970年以后。
该阶段的计算机通常被称为第一代计算机,使用真空管
(即电子管)作为基本元件,主要用于数值计算。由于电子 管计算机体积大、耗电量大、价格贵等因素,使计算机的应
用受到很大限制。电子管阶段的代表机型有ENIAC、EDVAC等。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2
计算机的发展
2.晶体管阶段
时间:1958年到1964年。 该阶段设计的计算机一般被称为第二代计算机,大 量采用了晶体管和印刷电路。晶体管计算机不论是在运 算速度和可靠性上都优于电子管计算机,其代表机型有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2
计算机的发展
二、计算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根据采用的电子元件的不同分)
1.电子管阶段
2.晶体管阶段
3.集成电路阶段
4.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
5.人工智能阶段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2
计算机的发展
1.电子管阶段
时间:1946年到1957年,
计算机都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后来的超大规模集 成电路,习惯上被称为第四代计算机。随着超大规模集 成电路和微处理器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进入个人领域的 技术障碍已层层突破。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多媒体 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计算机开始真正改变人们的 生活。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的代表机型有IBM PC系列。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3
计算机的组成
1.3.1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1.3.2 计算机的软件组成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3.1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计算机从外观上看由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和音箱等设备组成, 如图1-1所示。
显示器 音箱
主机
键盘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鼠标
1.3.1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8.光驱 9.网卡和调制解调器 10.显示器 11.鼠标和键盘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2
计算机的发展
三、计算机的种类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按大小把 计算机划分为巨型机、小巨型机、大型主机、小型 机、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PC)等六类。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常用的计算机进行分类,更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分 类方法把计算机分为服务器、工作站、台式计算机、 笔记本计算机、手持式计算机等五大类。
三、计算机在工作方面的应用:
1、办公自动化。例如:使用Word软件创建文 档等。 2、工厂自动化。例如:使用计算机控制生产线 上的机器进行产品的制造。 3、仿真训练。例如:飞行员飞行训练。 4、网上招聘。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2
计算机的发展
一、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认识: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产生于1946年2月5日,英 文名字为ENIAC,汉语名字为埃尼阿克,在美国宾 西法尼亚大学的实验室里诞生的 。 “埃尼阿克”计算机呈长方体状,长4.9米, 宽 1.8米,高 2.3米,重约4吨。它的主体结构是两 排机架,上面安装了2500个大小形状如同电灯泡的 电子管。它利用打孔纸带输入信息,由自动打字机 输出运算结果,每秒可处理5000个字符。它的耗电 量为4500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