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方志史方志的价值和旧志的整理汇总
漫谈方志的整理与研究
漫谈方志的整理与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李伯齐谈整理地方文献的感受,以及工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漫谈,可以互动。
有问题,可随时提出,大家共同讨论;我谈的意见,仅供诸位参考。
一、关于应该重视方志整理与研究的一些想法地方志的整理、研究,为什么应该重视?史志办领导可能都已谈过,我所要强调的是,这项工作在对后代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意义。
古人的贡献。
齐鲁古人的贡献。
关于地记,最早见于魏晋时期,如伏琛的《齐记》、《三齐略记》、《济北先贤传》、北朝、隋唐时期的《三齐记》、《齐州图经》、《青州先贤传》、《太山郡记》、《青州图经》、《淄州图经》等。
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地志?我国有重史传统。
我国设置史官很早,刘勰说“史肇轩黄”,于史无征,而记载夏商周之事的《尚书》,则是今存最早的历史文献。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重视文化传承,因而重视历史。
先秦史籍的编著者大都为齐鲁人,显然与齐鲁文化中重史意识有关。
各个时代重视修史的具体原因或有不同,而总体而言,都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及文化的传承有关。
我们常说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当今世界唯一保持文化连续性的国度。
这是中华民族,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认同的基础。
今天提出方志整理的问题,当然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关。
我们也应具体考察今天整理方志的意义。
地方志是地方史,是某一地方历史文化的立体展现。
在某种意义上说,地方史是民族文化之根。
近年来海外华人寻根问祖,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因此一个人的思想、品格、精神、气质就不能不受时代、社会和所处环境的影响。
如生活在海滨、内陆、草原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个体人格、精神气质就有不同。
再譬如泰山。
既然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而特定的自然环境又沉积着特定的历史文化,那么,自然环境主要通过其所包含的人文因素对人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
譬如每当提起自己的家乡,你自然联想到自己的亲人,联想到家乡的山山水水,联想到那一方水土的文化习俗。
浅谈方志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古迹 、 文物等要进行实地考察 , 用现代科学方法加 资料和查看实物, 还要进行采访 、 录音 、 摄影等, 因此资 路 、 可 以采 用 文字 描 述 、 测绘 、 拓 印、 摄影 、 录 料 的形 式 多种 多样 。通 常可 分 为三大 部 分 ,即文 献 资 以观 测记 录 , 料、 实物资料 、 口碑资料三种。 像等手段。 音像资料 。 一是搜集音像资料原件 ; 二是通
国务院《 地方志工作条例》 明确规定 , 地方志是资 保 质 量 , 全面、 客 观 地 记 述 本 行 政 区域 自然 、 政治、 经
料性 文献 。 因此地 方 志书 又被称 为 “ 一方 之全史 ” 或“ 地 济 、 文化 和社 会 的历史 与 现状 。 ” 第 十一 条规 定 : “ 地方
邀
C A N G S A N G
浅谈方志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赵 彬 李新 文
摘
要 资料 是 志书 的生命 , 掌握 详 实的资 料是编 写 方志 的基 础。 资料准 备是 编纂 方 志工作 重要 环
节, 贯穿 于修 志工作 的全 过程 , 本 文就 方 志资料 的搜 集 、 整理、 分类、 管理 、 工作 谈 点拙 见。 关 键 词 方 志资料 收集 档 案 整理 分 类 管理
几个方 面 :
一
部真实反映地情的志书 , 会受到世代用志者的热爱 ,
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而对地情作了歪曲或虚假 记述 的
志书 , 不仅 失去 了志书 本身 的价 值 , 也会 对 社会 和 志 书
、
一
资料收集应 遵循的原则
使 用者 造成 很 大 的伤 害 , 成 为方 志 批评 家批 判 的对 象 , 自然 也就成 了后来 的志书 编修 者 的反 面教 材 。志 书 以 真实 、 准确 为本 , 这是 志 书的基 本 特征 。 唯存 真求 实 , 存
志书资料的搜集整理
志书资料的搜集整理一、地方志资料的概念和特点方志资料是经过搜集、整理后能反映和记述一定行政区域(某个行业)的历史和现状的材料。
方志资料的特点是真实、全面、系统、实用、具体。
志书编写过程中,所搜集的原始资料字数与录入志书的字数之比大约为15:1,资料搜集工作应占志书编纂工作时间的15%左右,但资料的搜集与补充,应伴随志书编纂全过程。
二、地方志资料的种类地方志资料按存在形式分为文字资料、口碑资料、实物资料、电子和其他资料。
1、文字资料,也称文献资料,主要包括档案、图书、报刊、部门文件和文献、私人著述、统计资料以及其他的文字资料等。
文字资料在修志资料中占主导地位。
2、口碑资料,也称“活”资料,主要包括活着的当事人的回忆和口述资料(需经考证鉴别后再慎重采用),逸闻轶事和民间传说,民间文化遗产,歌谣谚语、网络语言、手机短信等。
这些资料经过考证核实后去粗取精,加以采用。
3、实物资料,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历代实物,包括纪念物、文物、金石碑刻及拓本等,这部分资料可排成照片加以采用。
4、电子和其他资料,包括音像资料(要与其他资料进行互证)、图片资料和网络信息资料等。
三、资料的搜集1、搜集渠道。
资料搜集的渠道包括如下8种:①查阅档案馆和本单位保存的档案资料;②查阅书籍报刊资料;③实地调查;④利用方志馆馆藏资料;⑤广泛征集资料;⑥利用座谈、登门拜访、约请有关人员撰写回忆录等方式搜集活资料;⑦查阅外文资料;⑧网上搜集资料。
2、搜集步骤。
资料搜集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①先普查后细查,先根据所搜集资料的存在形式和来源,编出一个资料目录,然后根据目录作深入细致的查阅、收集;②先内后外,先从本单位现存资料入手,清点缺漏后,再有目的地外出查阅搜集;③先远后近,先着手搜集早期的资料,再搜集近期资料;④先面后点,先全方位搜集某级集体资料,后搜集某方面的典型资料;⑤先口碑后文献,先抢救活资料,再收集文献资料;⑥先文字后实物,文字记载不全或有疑问,再进行实地考察;⑦先易后难,先收集省时省力、易查易找的资料,在确实无法找到直接资料的情况下,再进行间接资料的收集。
地方志资料的收集整理制度
资料性图书:对于地方志而言,所有具
备史料价值的书,都具有参考价值,特 别是资料性图书,其中包含大量第一手 资料。如《当代北京金融史料》、《北 京市情研究报告》、《北京园林绿化统 计资料》、《北京工业大事记》、《二 十世纪北京城市建设史料集》等,还包 括资料性工具书,如名人辞典、地名辞 典等
报刊杂志:在断限范围内的各时期报刊上的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编纂社会主义
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 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 的千秋大业。”还指出:“修志工作是 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的重要工作。各级 领导要把修志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事业 来抓,并切实抓好。”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 号国务院令,发布《地方志工作条例》,这是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第一次正式颁布的有关地 方志工作的行政法规,对地方志工作的内涵、 组织领导、机构职能、编纂质量、审查验收、 开发利用、奖励处罚等都作了具体规定,标志 着地方志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对实现依法 修志,建立地方志工作的长效机制,保障地方 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2007年7月5日,王岐山市长签署第191号政府 令,公布了《北京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 办法》。《条例》和《实施办法》,共同构筑 了规范北京市地方志工作的法规体系。
志书资料主要来源于文字资料,而文字
资料主要来源于档案资料、报刊资料和 图书资料。文字资料以其数量大、内容 丰富而成为编修地方志的重要资料或称 基础资料。按种类划分主要包括5种:档 案资料、资料性图书、报刊杂志、私人 著述、统计资料。
档案资料:是来源于机构
、组织 、个人 的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 价值的历史记录。
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
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地方志发展历史编写地方志是我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传统。
现在保存在国内的旧志有8700 余种、11000 多卷,是一笔极其宝贵而又丰富的财富。
关于地方志的源起,则较为复杂,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由诸侯国史、地理书、地图等逐渐融合,历经成千上百年的发展,慢慢成熟定型,演变成今天记历史沿革、记民生休戚、记百业兴衰的地方志。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产生许多地方性的人物传记和地方性的地望著作,以人物、风俗、山川、物产为主,其中以《越绝书》、《华阳国志》尤为著名。
隋唐时期,方志发展进入图经阶段(是地图与说明文字的合称),留存至今的《诸州图经集》、《区域图记》、《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对后世发展影响极大。
到了宋代,方志进入了成熟和繁荣的定型阶段,总数发展到600 种,成为我国方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其内容和体例趋于完备,“志”逐渐取代了“图经”的形式,著名的《太平寰宇记》、《景定建康志》是方志史上重要的代表性名志。
元代方志的最大成就就是编纂了《大元一统志》,开创了全国性总志的新形式,明清两代均仿其体。
到清代,方志则步入了我国地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所修志书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现存8000 多部志书中,清代所修占5700 部左右,其中康熙、乾隆两朝为最);在辑录旧志和方志理论研究方面,也远远超过前代;还有许多知名的学者大家,如戴震、章学诚、钱大昕、孙星衍等都参与修志。
总体而言,清代志书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
到了民国时期,方志成书不多,但方志学的研究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方志学家和数本专著。
诸如李泰的《方志学》、傅振伦的《中国方志学通议》、黎锦熙的《方志今议》、甘彭云的《方志商》、邬庆时的《方志序例》等,还有朱士嘉编的《中国地方志综录》。
中国地方志精读
中国地方志精读【原创版】目录1.中国地方志的定义与历史2.中国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3.中国地方志的当代意义4.精读中国地方志的方法与建议正文一、中国地方志的定义与历史中国地方志,是指对某一地区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进行系统记载和研究的书籍。
地方志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汉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从古至今,地方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誉为“地方的百科全书”。
二、中国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1.历史价值:地方志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能够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对于研究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2.地方文化价值:地方志详细记载了地方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是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3.政治价值:地方志中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记载,对于政府决策和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4.教育价值:地方志中包含了大量的科举文献和名人事迹,对于教育后人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三、中国地方志的当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地方志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推动社会进步等。
四、精读中国地方志的方法与建议1.选择合适的地方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方志进行阅读。
2.了解地方志的体例结构:地方志一般分为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篇章,了解其结构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3.联系实际:将地方志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勤做笔记:阅读地方志时,可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便日后查阅和总结。
5.参加相关活动:可以参加地方志研究、讲座等活动,与他人交流心得,共同提高。
总之,中国地方志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提升自我的宝贵财富。
方志编纂总结
方志编纂总结引言方志编纂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记录和总结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方志不仅是研究地方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地方文化遗产的珍贵资源。
本文将对方志编纂的目的、内容、方法、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分析。
目的方志编纂的主要目的是对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记录。
通过编纂方志,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历程、地理特征、人文景观等,从而促进对地方社会的研究和认识。
此外,方志还可以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方志编纂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概况:介绍地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基本情况,有利于读者对地方的整体了解。
2.历史沿革:概述地方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建州、兴衰等重要节点,以及历史事件的影响。
3.县域行政区划:介绍地方的行政区划体系,包括县、乡、村等,方便读者了解地方行政管理结构。
4.经济发展:分析地方的经济特点、产业布局等,介绍地方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现状。
5.社会文化:记录地方的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地方的文化特色。
6.自然资源:介绍地方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分析利用现状和问题,为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7.名人传记:介绍地方的名人、英雄、先贤等,记录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展示地方的人文风采。
方法方志编纂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因此方法至关重要。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志编纂方法:1.资料搜集:通过调查、文献查找、采访等方式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等,提高搜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2.资料整理: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按照章节进行分类,建立逻辑框架,方便后续编写和阅读。
3.文字编辑:根据整理好的资料,进行文字编辑和排版,使内容更加清晰、易读。
4.校对修订:对编写好的方志进行校对和修订,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流畅性。
方志史方志的价值和旧志的整理讲解课件
数字化技术对方志史方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数字化扫描和OCR技术可以将纸质版的方志史方 志转化为电子版,方便保存和查询。其次是数字化修复技 术可以对方志史方志进行高精度的修复,延长其保存时间 。最后是数字化地图技术可以对方志史方志中的地理信息 进行可视化展示,提高其阅读体验。
方志史方志的网络化发展前景
分类
根据地域、时间、类型等因素对旧志进行分类,便于管理和 研究。
旧志的编纂与出版
编纂
对旧志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等编纂工作,提高文献质量。
出版
将编纂后的旧志进行印刷出版,便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旧志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
利用数字技术将旧志转化为电子文档,便于保存和查阅。
网络化
将数字化后的旧志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传播。
学依据和指导,促进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04 旧志的局限性及其突破
旧志的局限性
内容过时,缺乏新意
旧志的内容主要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无法满足现代 读者的需求。
形式古板,不易阅读
旧志的文字表达方式和排版形式比较古老,不易为现代人所理解 。
缺乏深入分析
旧志往往只注重事实的记录,缺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分析 和评价。
方志史方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方志史方志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 载体之一。通过对方志史方志的研究和 整理,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 文化传承。
VS
方志史方志的文化价值
方志史方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文 化价值。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 物、地理、风俗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研 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地方志是我国古代记录每个时代和区域的古籍,其内容全面,包括每个时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情况和重大历史事件。
在我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比较重视历史,像国家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
在古代,地方志就像我们现在的地方档案馆一样,与其相比,地方志的职能比较大、范围比较广。
一、中国地方志起源方志也叫地方志,是对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和描述,其记录过程比较慢,内容上由简单到繁琐,对于它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种说法,大部分人认为其起源于古代历史记录,在《周礼》一书中提到过外史掌“四方之志”,为此很多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地方志的起源。
地方志主要记录的是特定时期内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事件的资料性文献。
而地方志,专门记录的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
关于地方志,它还分为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相比而言,这两种书在编写方式上不同,资料内容上区别较大。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其记录内容全面、权威。
地方志,主要就是对这个地方的大事、要事进行记录,在我国,每个县市区以上行政区域都设有地方志编写办公单位,可以分为三种:每年都编辑出版、3-5年编辑1次、10年编辑1次。
而地方通志,是指以某个人物为中心,并对其进行专门记录的纪传体通史,再根据要求编辑出版。
地方志包含地方通志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地方志特征一般情况下每个省市都有地方志办公室,也有资料室和网站,可以在网上进行搜索查看。
在我国地方志的写法为横排竖写,也可以称为横分纵写,即横分门类,纵写事实,它也是我国当代编纂地方志的重要原则之一。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志书内容科学分类,其次,了解和确定各种事实的隶属关系,最后,编辑篇、章、节、目——这就是横分、横排。
对于分类后的内容,要按照时间来排序,了解其开端,并对过程进行记录,说明最后结果」—这就是纵述、竖写。
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横分纵写或横排竖写。
人物志的主要部分就是人物传记,也是重要的内容。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摘要:中国地方志,地方的全历史记录。
它属于史学范畴,但不是国史、正史,而是地方史;由于它的记载覆盖面十分广博,地方志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我国自古至今、历朝历代都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地方志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有严格的编写规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认真研究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是对历史发展的一种尊重和重视,本文就此相关内容进行浅论。
关键词:中国地方志;起源;特征:史料价值1地方志的特点1.1较强的地域性地方志,从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对一个地方的一些文化或者独特的地理环境进行的一些记载,所以地方志的地域性比较强。
地方志主要对本地区的一些经济、政治等文化进行了记载,和与其他地区的一些比较。
每个地方的地方志都是对其自身地区的一些独特的文化进行的一些记载,所以在地方志的文化内容中,较为相似的内容其实是很少见的。
地方志这类典籍的存在,可以很好的帮助现在人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些状况和特点。
同时也可以通过地方志的一些记载,对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1.2鲜明的时代性地方志除了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之外,还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性。
地方志的产生和发展,到如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每段历史下的地方志,都记载了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一些发展和变化。
每个地方志都是以一段时间内,本地区的一些基本的现实发展情况作为记录的资料。
所以所反应的都是一个时代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地方志,来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特点和文化特点。
地方志鲜明的时代性,也是区分不同时代地方志的有效方式。
1.3广博的内涵性地方志在内容的记载上较为繁杂,所以这也成就了地方志拥有广博的内涵性。
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大多是反应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历史的一些时代特点。
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包罗万象。
上晓天文,下知地理,还有一些记录,当地的名胜古迹,特殊的物产资源,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别具一格的方言俗语,一个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不同文化下的制度,一个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一些影响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都是地方志所进行记载的内容,只要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所发生的一些事都是地方志记载的材料。
9 方志史 第九章 方志的价值和旧志的整理
5、为研究各个地区自然灾害 提供丰富的资料
•
旧志一般设有“灾祥”或“祥异”门类,新志则设有 “自 然灾害”门类,对于各地所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一 般都有 所记载。 中国科学院于 1956年根据5600多种方志编成《中国地 震资料年表》,后修订成《中国地震资料汇编》;安徽省 编成《安徽地区地震历史记载初步整理》、《安徽地区历 代旱灾情况》、《安徽地区蝗灾历史记载初步整理》、 《安徽地区风雹雪霜灾害记载初步整理》等资料,为当前 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
•
农产品的商品化带来的专营一种或数种经济作物的地 区的出现,在地方志中同样得到反映。如粮食生产的商品 化 ,《 嘉 定县志 · 兵 防考 》记 载:嘉定 “其民托 命 于 木 棉……邑中种稻之田,不能十一”,“因此,米谷之入, 尚 不足以自饱”,必须“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 商 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含也。中人之家,朝炊夕鬻,负 米 而入者,项背相望也。” 有的一县之中,根据自己的特点,生产不同的土特 产, 如《康熙归安县志》记载:“归安(属湖州府)诸乡统 力 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 竹, 北乡负郭东业蔬、靛,获港业藕,湖跌断头业苇,埭 溪业 茶、苧,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拈丝为绸尤工,但阴 竞而 鹜延利。”
•
不过,不见八蜡庙和刘猛将军庙的地方,尤其是接近 蝗患区的,并非完全没有蝗灾,只是因为发生频率较低, 不必设庙供奉而已,如杭州,在方志中找不出八蜡庙或刘 猛将军庙,但据《钱塘县志》,也曾发生过两次蝗灾,一 次在南宋初年,另一次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6、研究各地教育史的重要 园地
• • •
正史中专立《学校考》,始于马端临《文献通考》。 方志记载学校则由来已久,从敦煌发现的唐代《沙州 都督府图经》里,便有“州学”、“县学”的记载。 宋代以后的方志中开始设有“学校”一门,《严州图 经》卷一《学校》门并附科举,对于学校的位置,以及历 次修建的情况均有记载,学校的经费,乃靠“学田”的收 入 开支,有时不足,知州便另拨以赡之。
地方志资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
资料的搜征和规律的数字资料。它是编 写志稿所必需的重要部分,许多问题的记述、证明、 分析、比较都必须以准确的统计资料为依据,或辅 以必要的统计表格、数字、图示,才能使问题说得 充分,更简单明了。 注意从资料搜集阶段就逐一核实、弄准各项数 据资料,为下一阶段志稿编写打好基础。
(二)彰明因果的资料的运用 彰明因果的资料能反映事物及事件的原委,能 使地方志很好地反映历史经验教训与事业发展的规 律。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要求我们一是 要从事物的普遍联系考察因果关系,二是要从事物 发展的过程中考察因果关系。 (三)典型资料的运用 典型资料最能反映事物的细部和本质特征,因 而也最有利于在广度和深度上表达事物的发展进程、 发展全貌和多样性。在运用典型资料时,要注意它 能否代表同类事物的共性及其所反映的因果关系和 经验教训,不能以叶障目,以偏概全。
资料的运用
四、资料的运用
(一)主体资料的运用 主体资料是志书的核心资料,它反映事物发展 的全貌,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体现事物的特点。 在整部通志中,记述全疆各行各业发展的分志是全 志的主体部分;而在各分志中,本行业的各项主业 则是记述主体,各项主业的发展变化构成该行业的 发展主线。
资料的运用
资料的搜集
(2)图书报刊资料 包括与所编志稿有关的各种书籍、报纸、刊物、 杂志及有关本地的各种版本旧志书、名人笔记、 日记、文集、手稿、书信、传记、游记、图像、 画册等等。这些图书报刊是修志的重要文字资料 宝库,特别是记述当地各个时期的志书,更是编 修新志书不可少的历史资料。对于邻近地方的志 书也要注意搜集,这对于了解疆域沿革、建制、 行政区划、物产、风俗、人文等门类情况都有参 考价值。
资料的搜集
2.口碑资料 口碑资料是指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的原始资 料,俗称“活资料”。它包括老干部、老党员、老 知识分子、老工人、老农民、老工商业者、老艺人 等各行业、地方和重大事件知情者等的谈话、录音; 反映地方特点的民歌、民谣、民谚、民间传说;未 公开发表的个人回忆录,等等。 口碑资料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有突出价值。一 是便于了解全局、二是印证补充文献、三是利于以 事系人。
方志文献的研究价值与文化内涵
方志文献的研究价值与文化内涵古代方志文献作为一种公共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化内涵。
方志文献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
本文将探讨方志文献的研究价值和文化内涵。
一、方志文献的研究价值1.历史价值方志文献是我国古代地方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它可以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例如,《四库全书》中的《皇明乡土志》、《大清一统志》、《徽州志》等,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历史事件以及一些重要的名人等,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非常重要。
2.地理价值方志文献中还有很多关于地理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地理特征、物产、风俗等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并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3.文化价值方志文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这些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是我们今天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来源。
例如,《通志》、《岷州府志》、《南阳府志》等中都记载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有很大的启示。
4.对现代社会的参考价值方志文献不仅仅是对于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了解有重要价值,在今天的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比如《长沙府志》、《十思疏》等文献中都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治理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二、方志文献的文化内涵方志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历程、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等。
1.反映地域文化特色方志文献是对于当地社会文化发展历程的描述,反映了每个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
例如,《邢州志》中的“邢台炮筒花”、《中原旧事》中的“鲁菜”,都反映了中原地区的独特民俗和人文地理特征。
现存方志的收藏分布和管理利用
,
》 已 于 一 九 七 九 年十 月 出 版
著录 五 千 四
。
内有 宋
、
、
明 刻本
,
,
以 及 许 多 清 精刻
而 国 学 图 书 馆所 藏 方 志 一 部分 是 从著 名 藏书 家 丁丙 八千 卷楼 ( 编
。 ,
本
、
稿本
,
批 校本
也 是 国 内 外 罕 见的
。 ,
藏
《 八 千卷 楼
书目》 ) 那
, 。 。
大 大丰 富 了 库 藏
。
。
该 馆馆 藏 方 志
,
著 录 方 志 四 千 多种
、
五 十年 代 初 期
:
我 曾协 助 该 馆 编 辑 《 国 外 稀 见 方 志 目录
日
中 国科 学 院考 古 研 究 所
、
北京民
。
本之 部
,
弟馆 传抄 和 复 制 方 志 制成胶 卷 北 图 分 馆 保存
志
, , 。
最 近一 两年
向 日本 国 会 图 书 馆 拍 摄不 少 稀 见 他们 的 方 志
。 、
这 项 工 作还在 继 续 进行
。
大部 分 归ຫໍສະໝຸດ 分 馆 设 在 北 京 国子 监 附 近 柏 林 寺 内 这 里 备有 善本 书 目
另有 善 本方
地方志
,
一
简 称方 志
、
,
是按 一 定 体例 记载
、
一
定 行政 区 划 的地 理 化
、
政治
。
经 济
、
社 会
、
文
军事 的综 合著 述
。
人 们通 俗地 把方 志 譬喻
方志史学的价值_刘莹
人 文 论 坛172INTELLIGENCE方志史学的价值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刘 莹摘 要:本文从三个角度论述方志史学的价值,即方志史学是史学微观化的研究、方志史学推动地方经济建设、方志史学促进地方文化建设。
关键词:方志史学 史学微观化 推动经济 促进文化方志起源较早,有着悠久的历史。
仅流传下来的方志就有几千余部,数量众多,记载了丰富的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方志史学的发展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本文试图探讨方志史学的价值,以期对方志史学的发展能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一、方志史学是史学微观化的研究,是建构宏观史学的支撑。
方志记载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经济建设、政治变革、风土人情、资源环境等资料,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微观的视角。
在古代,方志中的资料便受到重视。
顾炎武编纂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就从上千部方志中辑录了丰富的资料。
近代以来,日本学者在利用方志进行微观历史研究方面起步较早,成绩显著。
如加藤繁在《中国经济史考证》一书中就引用了二百余种方志作为考证的依据。
此外,日本学者清水泰次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与《明代田庄考》等论文中也引用了大量中国地方志做考证。
西方学者也开始注重方志中资料的运动。
著名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技史》中就大量引用了中国地方志中的资料。
施坚雅主编的《中国帝国晚期的城市》一书中就引用了几百种中国地方志书。
萧邦齐著《中国的名流和政治变迁——二十世纪早期的浙江省》中引用省志4种,府县志30种,乡镇志12种。
“方志显然是国外汉学家研究工作中最普遍利用的重要工具。
”近几年来,随着方志史学的发展,国内学者也更多地关注利用方志从微观角度研究史学。
如魏珂、刘正刚著《清代台湾疫灾及社会对策》一文中,利用清代台湾地区纂修的地方志分析清代台湾疫灾发生的原因并介绍了政府与民众的对策。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张俊峰在《明清时期山西民间信仰的地域分布于差异性分析》一文中,以明清时期山西地方史志资料为依据,对明清时期山西民间信仰的地域分布及差异性进行了探讨。
征文 方志整理研究
征文方志整理研究近年来,方志整理研究逐渐受到广大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方志作为一种地方志书,是一种总结、整理和反映一个特定地域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多方面信息的文献形式。
方志整理研究对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推动社会发展和人文科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方志整理的必要性和现状、方志的价值和作用以及方志整理研究的未来方向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方志整理的必要性和现状方志作为一种地方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的变迁,很多方志存在着残缺和缺失的情况,需要进行整理和修复。
方志整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方志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可以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方志中所载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社会制度等,都是研究一个特定地域历史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后人还原历史的原貌,了解当地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其次,方志是一种重要的地理文献,可以为地理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方志中所记载的地理信息,如地貌、水系、气候、土壤等,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有着重要的说明作用,对于地理学研究和资源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方志还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如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
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方志整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方志文献已经损失严重,需要进行修复和整理。
另一方面,由于方志整理的复杂性和工作量大,很多地方尚未进行方志整理工作,方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二、方志的价值和作用方志作为一种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首先,方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方志中所记录的民俗风情、传统礼仪、方言语言等,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方志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风俗”章或“人民生活”章。
• 我国地大物博,方圆辽阔,各地的习俗不同。
•
鱼的吃法,湖州、嘉兴一带旧时的风俗是年卅鱼要供
起来,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而内蒙古风俗,鱼必
须 对准主要的客人,吃鱼时先由主要的客人点一下鱼的
眼 睛,鱼尾的各人先吃。
•
北方新娘出嫁时穿口袋,意为“传宗接代”。
•
南、北方腊月廿三,要“送灶神”,灶君菩萨边上对
•
《乾道临安志》卷二《廨舍》:《提举市舶衙》条:
“旧在城中,淳化三年四月庚午,移杭州市舶司于明州
定 海县,以监察御史张肃领之。”可见市舶司最早是设
在杭 州,而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已由杭州迁往明
州的定 海县(今镇海县)。到了真宗咸平二年(999),
市舶司 乃迁移到明州子城东南,左倚罗城。诸如此类记
既逾二载。”据此,宋咸淳年间上海有市舶司无可置疑。
《宋会要》止于宁宗朝,《宋史》修纂时以实录为依据,而
实录也仅惟宁宗以前有定书,故于理宗、度宗二朝事多阙
略。因此,《宋会要》、《宋史》不见上海设司,不能根据
此就断言上海在宋末没有设司。
再如,凡是研究杭州、宁波等处唐宋以来对外贸易
及设置市舶司等问题,都要引用《乾道临安志》和《宝 庆四明志》等地方志来说明。
上海设司,便认为曹学诠《名胜志》中“宋即其地立市舶提
举司”一语出于明人传说,不可置信。实际上《名胜志》之
说本于方志,而方志中此说,却有确凿的史料依据。弘治
《上海县志》载有宋人董楷在咸淳五年所作两篇文章,其一
是《古修堂记》,篇中有云:“前分司缪君相之”;其二是
《受福亭记》,篇首即曰:“咸淳五年八月,楷忝市舶司,
联 “廿四上天言好事,卅下界保平安”,做官的廿三送
灶,平 民廿四送灶,社会渣子廿五送灶,用麦芽糖送灶
神,使其 嘴巴粘住,上天不能多说。
•
同样的习俗各地表现也不一样,如一般端午节吃粽
子,杭州则春节时吃。诸如此类,志书中有许多反映。
2、研究历史地理 不可缺少的资料
• 地方志都设有建置沿革篇或山川形胜篇,对每一个府、 州、县的区域的沿革,河流的改道,地名的更易等一般都有 记载。有许多变化往往是正史地理志或全国性地理总志所无 法收入的,而在地方志中却可以寻得。
方志学概论
第九章 方志的价值和旧方 志的整理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 • 掌握下列基本概念:三通、十通、《析津志》、《四库全
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中国地方志 集成》、《稀见地方志提要》
• 二、理解: • 充分理解方志(包括旧志、新志)的实用价值。 • 【教学重点】 • 方志的价值 • 【教学方式】 讲授 4课时 • 【教学工具】 课件 • 【教学环节】 • 一、方志的价值 • 二、旧方志的点校、整理和出版
•
万历时期的苏州,有机房专雇技术工人,计日领工
资,许多临时工每天清晨分别站在城里的各个小桥头或小
巷口,等待雇用。据《苏州府志》记载:“什百为群,延
颈而望,粥后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每
桥有行头分遣,今织造府禁革,以其左右为利也。”
• 《乾隆乌青镇志》卷七《土产》门记载:“四乡所出, 西路为上,北次之。蚕毕时,各处商客,投行收买。平时 则有各处机户,零买经纬自织。又有贸丝诣各镇卖于机 户,
《新编地方志资源开发与利用集例》
1、研究民俗学的源泉
• 民俗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科 学, 凡体现民族特点的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风俗、 习 惯、技术、文艺等都属于研究现象。
•
历代旧志中,省、府、县、乡镇志一般都设有“民俗
篇”。
•
新方志反映民俗内容则更加丰富,一般设在社会部类
载,最为可贵。特别是赋役一项,无论在哪一部志书,都
记录得很详悉。例如清初陆陇其所修《灵寿志》,本以简
洁著称,但记载赋役,却特别详尽。其他方志更可想见。”
•
明清以来编纂的江南地方志中就有不少关于当地社会
经济的记载,凡是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论著,尤其是
明清江南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无不引用方志材料作
宫地址、范围,才能比较确切的了解其大概,特别是南宋所
修的《临安三志》,在这一方面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
又如各地所设置的机构,正史等著作往往缺载,而在地
方志中却往往都有记载,可以补正史之不足。
•
例如宋代是否曾在上海设置市舶司的问题,就是依靠方
志资料来解决问题的。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在《宋代之市舶司
与市舶条例》一文中,因为《宋会要》、《宋史》未提及在
一、方志的价值
主要价值有:
• 1、研究民俗学的源泉 • 2、研究历史地理不可缺少的资料 • 3、研究明清以来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宝库 • 4、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资料 • 5、为研究各个地区自然灾害提供丰富的资料 • 6、研究各地教育史的重要园地 • 7、研究区域史不可缺少的资料 • 8、为各级领导决策作参考 • 9、为开发地方资源、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服务 • 10、提供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乡土教育的教材
为论据。
• 《乾隆震泽县志》卷25《生业》记载:苏州府的吴江 县,“绫绸之业,宋元以来,惟郡人(苏州城里人)为 之。至明熙、宣(仁宗洪熙、宣宗宣德,1425-1435)间, 邑民始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宪宗成化、 孝 宗 弘 治 , 1465-1505 ) 而 后 , 土 人 亦 精 其 业 者 , 相 沿 成 俗。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 人织挽,贫者皆自织,乃令其童稚挽花。女红不事纺织, 日夜治丝,故儿女自十岁以外,皆早暮拮据以糊口。”
载,研 究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及中西交通的历史,自是不
可缺 少。
3、研究明清舜微先生对地方志书的价值,曾
有过精辟的批语:“至于方志,便以社会为中心,举凡风
俗 习惯,民生利病,一切不详载于正史的,都藉方志保存
下 来了。那里面对于赋役、户口、物产、物价等方面的记
•
如杭州师院历史系教授林正秋写的《南宋杭州德寿宫地
址及范围考察》一文,主要就是根据《乾道临安志》、《淳
祐临安志》和《咸淳临安志》三部方志的记载,再参考明人
《西湖游览志》、《万历杭州府志》和清代的《雍正浙江通
志》、丁丙的《武林坊巷志》等书撰写而成。正因为有了这
些古代方志的存在,所以我们今天对于南宋时期杭州的德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