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期国学经典知识(孟子)测试题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期国学经典知识(孟子)测试题

七年级上期国学经典知识(孟子)测试题

七年级上期国学经典知识(孟子)测试题_____乡(镇)_____学校班级_____姓名_____分数_____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1、儒家的人生理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天下”即。

《梁惠王上》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

”《离娄上》4、“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

”《离娄上》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告子下》6、“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

”《尽心下》7、“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矣。

”《尽心上》8、“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是也;”《离娄上》9、“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之,未能生者也。

”《告子上》10、“仁,人心也;,人路也。

”二、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30分)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赤子之心”是指()A、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B、发育成熟的身心C、人本初仁诚的善念2、孟子是()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A、道家B、法家C、儒家3、“恻隐之心,()也”A、义B、仁C、礼4、“君子有三乐,(),一乐也。

”A、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B、父母俱存,兄弟无故C、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5、“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下列不属于“正命”的是()A、为国捐躯而死B、年老体衰致死C、犯罪坐牢而亡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A、兴旺B、富强C、恒亡7、“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孟子认为()A、不是水之性B、是水之性C、即是也不是8、“恻隐之心”是()A、看到别人的痛苦而感哀痛之心B、做错事感到羞耻之心C、见好事就推与别人之心9、“子好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自反而不缩,……”其中“夫子”指()A、老子B、孟子C、孔子10、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士阶层的男子年到,要举行冠礼。

《孟子》练习题

《孟子》练习题

《孟子》练习题一、选择题1. 孟子认为“仁”的本源是什么?A. 天性B. 教育C. 社会D. 经验2. 孟子提出“性善论”,其核心观点是什么?A. 人性本恶B. 人性本善C. 人性无善恶D. 人性善恶并存3. 孟子所提倡的“养气”是指什么?A. 培养勇气B. 培养浩然之气C. 培养智慧D. 培养财富4. 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真正意义是什么?A. 选拔人才B. 教育人才C. 培养领袖D. 选拔并教育人才5. 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提到的“舍我其谁”体现了什么精神?A. 自私B. 谦逊C. 担当D. 逃避二、填空题6. 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______也。

7.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______的重要性。

8.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体现了孟子对______的重视。

9. 孟子在《滕文公上》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人和”指的是______。

10. 孟子在《离娄上》中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体现了孟子的______精神。

三、简答题11. 简述孟子的“仁政”思想。

12. 孟子是如何论述“性善论”的?13. 孟子的“养气”思想有哪些具体内容?14. 孟子在《孟子》中是如何论述“义”与“利”的关系的?15. 孟子的“舍我其谁”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四、论述题16. 论述孟子的“仁义”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其价值。

17. 分析孟子的“性善论”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启示。

18. 论述孟子的“养气”思想对个人修养的指导意义。

19.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有何联系?20. 孟子的“舍我其谁”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是什么?五、案例分析题21. 阅读以下案例:某公司领导在面对重大决策时,总是犹豫不决,担心决策失误。

结合孟子的“舍我其谁”精神,分析该领导应该如何改进自己的决策方式。

22. 某地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忽视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孟子练习题

孟子练习题

孟子练习题一、选择题1. 孟子是哪个时期的思想家?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西汉时期D. 东汉时期2. 孟子是哪位思想家的学生?A. 孔子B. 墨子C. 荀子D. 韩非子3. 孟子认为人性是什么?A. 善B. 恶C. 无所谓善与恶D. 可善可恶4. 孟子提出的“仁政”观念主张什么?A. 重视人民生活B. 重视礼制C. 重视法治D. 重视道德修养5.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是怎样的?A. 君为臣纲B. 臣为君纲C. 君臣平等D. 君臣相互尊重二、填空题6.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此谓______。

7. 孟子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的“道”指的是______。

8. 孟子提倡“______”,认为这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9. 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______”。

10.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

三、判断题11. 孟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善。

()12. 孟子主张重视法治,认为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13. 孟子提倡“仁政”,主张君主要关心民生。

()14.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单方面的服从。

()15. 孟子主张“民为贵”,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的福祉。

()四、简答题16. 简述孟子的人性观。

17. 简述孟子的“仁政”观念。

18. 简述孟子关于君臣关系的观点。

19. 简述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

20. 简述孟子关于国家治理的观点。

五、论述题21. 论述孟子的人性观对后世的影响。

22. 论述孟子的“仁政”观念在当代的意义。

23. 论述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4. 论述孟子关于国家治理的观点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25. 结合孟子思想,谈谈你对“民为贵”的理解。

六、多项选择题A. 仁之端B. 义之端C. 礼之端D. 智之端A. 君臣B. 父子C. 夫妇D. 兄弟E. 朋友A. 富贵不能淫B. 贫贱不能移C. 威武不能屈D. 仁爱不能舍A. 乐道B. 乐利C. 乐政D. 乐教七、匹配题A.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 人之所以为人者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2.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六节》3.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二章》4.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六节》八、改写句子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政,斯民也,天下去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习题(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习题(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习题(含答案)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 B.空自苦亡人之地C.拜送书于庭 D.员径八尺2.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C.何以伐为D.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组是A.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不必贤于弟子(《师说》)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C.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D.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求人可使报秦者/ 蔺相如者,赵人也C.师不必贤于弟子/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以勇气闻于诸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没有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规矩C.隳名城,杀豪杰高大的城墙D.吾从而师之学习6.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A.非我也,岁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不拘于时,学于余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为天下笑者,何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7.下列名句默写,不正确的项是(3分)A.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氓》)8.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所守或匪亲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青雀黄龙之轴 D.数罟不入洿池9.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本来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讨厌C.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相:辅佐10.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例:未之有也A.申之以孝悌之义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C.无乃尔是过与D.又闻子规啼夜月二、语言表达11.善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并且饶有趣味。

《孟子》测试题

《孟子》测试题

《孟子》测试题一、选择1.水信无分于(),无分于( )乎?人性之()也,犹水之就()也.A 南北上下善下B 东西上下善下C 东西上下善上2.是其()之所息,()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焉。

A 早晚雨露生B 日夜雨露死C 日夜雨露生3.( ),亦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者也。

A 生死生义B 生义生义C 生死生死4. 吾见()矣,吾()而寒之者()矣。

A 日寒退之B 日寒退至C 亦罕退至5. 由是观之,无()之心,非人也;无()之心,非人也;无()之心,非人也;无()之心,非人也。

A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B 恻隐羞耻辞让是非C 羞恶恻隐辞让是非6. 恻隐之心,()之端也;羞恶之心,()之端也;辞让之心,()之端也;是非之心,()之端也。

A 智礼义仁B 礼义仁智C 仁义礼智7.丈夫之冠也,()命之,女子之嫁也,( )命之,往送之门,()之曰。

A 父母戒B 母父戒C 母母戒,8. ()不能淫,( )不能移,(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A 贫贱威武富贵B 富贵威武贫贱C 富贵贫贱威武9. 王曰,‘何以利吾()?’大夫曰,‘何以利吾()?’土庶人曰,‘何以利吾()?’A 国家身B 身家国C 家国身10.故王之不王,非挟( )以超( )之类也;王之不王,是()之类也。

A 泰山北海折枝B 太山北海折枝C 太山东海枝折11.一( )食,一( )羮,()之则(),()之则()。

A 豆箪得生,弗死B 箪豆弗生得死 C箪豆得生弗死二、连线百姓之不见保故患有所不辟也彼夺其民时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不远千里而来则有违禽兽不远矣居天下之广居可使在山是集义所生者是以若彼濯濯也告子未尝之义其性亦犹是也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不用恩焉所恶有甚于死者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使人之所恶有甚于死者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夜气不足以存立天下之正位牛羊又从而牧之非义袭而取之也激而行之以其外之也人之可使为不善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是犹其有四体也人之有是四端也无恻隐之心。

【孟子】初中生国学知识竞赛题库150题

【孟子】初中生国学知识竞赛题库150题

【关键字】孟子初中生国学知识竞赛题库150题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因君故,沉吟至今”这句诗出自于哪里?(C)A.《子衿》B.《绿衣》 C《短歌行》 D.《关雎》2、范增在鸿门宴上做了什么?(B)A 舞剑B 举玦C 吟歌 D.行酒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的经历(C)A 刘邦B 项羽C 韩信 D张良4、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C )。

A、“大元”B、“解元”C、“进士”D、“榜眼”5、“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C )A、孟子B、韩非子C、荀子D、老子6、南宋时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声名最著,下列各诗句不是陆游所作的是( C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

D、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7、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 C )A《论语》 B《诗经》 C《礼记》 D《太平经》8、民间有个习俗: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请问从何时起倒贴“福”字?( B )A.宋B.明C.清D.民国9、《南华经》是( C )的别称。

A.《老子》B.《周易》C.《庄子》D.《抱朴子》10、被世人称为“梅妻鹤子”的诗人是哪一位?( A )A 林逋 B梅尧臣 C苏舜钦 D王安石11、平常体育报道中经常用到“收官之战”一词,其中“收官”二字最初是( B )术语。

A. 书法B. 围棋C.绘画D.音律12、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 C )A法律条文 B美德善行 C圆规曲尺 D道德准则13、如果你想到图书馆借阅寓言性质的书,在下列书籍中应优先选择哪一本?(C)A、《史记》B、《论语》C、《庄子》D、《左传》14、“一琴一鹤”所形容的是:(C)A、为政清简 B 、平安长春 C、淡泊名利 D、宁静安详15、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本词话著作名叫:( B)A《蕙风词话》 B《人间词话》 C《白雨斋词话》 D《观堂林集》成语“膏粱子弟”中,“膏”指的是:(A)A、肥肉B、膏药C、滋润D、膏肓17、“出水芙蓉”的转义是指什么?(D)A.雨后的荷花 B.雨中的荷花 C.盛开的荷花 D.初放的荷花18、下面哪个剧种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C)A、京剧B、黄梅戏C、昆曲D、越剧19、下面哪句话出自《孟子》?(D)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D 、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20、《明夷待访录》的作者是谁?(A)A.黄宗羲 B. 周敦颐 C.王阳明 D. 刘元卿2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孟子》测试题

《孟子》测试题

《孟子》测试题姓名:学号: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__,字___,是___时期的大____家、____家和____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____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为“____”。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___;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后世常“____”并称。

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2.《孟子》相传是____及其____所作,记录了孟子的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_______,_______,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辞精辟,_______,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

二、释词:郭:环:池:兵革:兵:革:委:去:域:至:顺:发:畎田:举:……于是人也.:大任.:版筑.:空乏:拂.乱.:敌国:曾益:恒过:作:入:出:三.一词多义(1)三里之城.()(2)城.非不高也()(1)七里之.郭()(2)委而去之.()(3)多助之.至()(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斯是.陋室()(1)舜发.于畎田之中()(2)发.于声()(1)行拂.乱其所为()(2)入则无法家拂.士()(1)管夷吾举于士.()(2)入则无法家拂士.()(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3)以.牒为械()四、通假字1.亲戚畔之(“”通“”,________)2.曾益其所不能(“”通“”,________)3.衡于虑(“”通“”,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通“”,________)五、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5.天下顺.之(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6.必先苦.其心志(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7.劳.其筋骨(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8.饿.其体肤(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9.空乏..其身(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0.行拂乱.其所为(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1.所以动.心忍性(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2.所以动心忍.性(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3.人恒过.(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4.入.则无法家拂士(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7.然后知生.于忧患(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8.死.于安乐(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六.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古:________今:________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3.池.非不深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4.兵.革非不坚利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5.兵革.非不坚利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6.委.而去之古:________今:________7.委而去.之古:________今:________8.亲戚..畔之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9.故君子有.不战古:________今:________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________今:________11.舜发.于畎田之中古:________今:________1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________今:________1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14.征.于色古:________今:________15.而后喻.古:________今:________16.入.则无法家拂士古:________今:________1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________今:________18.入则无法家拂.士古:________今:________1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__________今:___________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7.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孙叔敖举于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百里奚举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征于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发于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生于忧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衡于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测试题姓名:学号: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子》知识点检测·1-16

《孟子》知识点检测·1-16

《孟子》阅读理解知识点检测姓名:得分:第一单元性善(一)人性善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也。

翻译下列句子:1、性犹湍水也。

2、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本篇中,孟子与告子两人就人性展开辩论。

对于这个抽象问题,两人均以()做比喻。

告子认为人性(),就如同决堤的河水一样,不一定向东流或者向西流一样。

而孟子则顺着告子的比喻指出,河水虽然不一定向东流或向西流,但一定会(),人具备(),就像水一定()一样。

(二)心之四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本篇的主旨是通过“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一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推出人类普遍具备的();进而指出人的善心具体表为()、()、()、()四个萌芽发端。

(三)牛山之木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翻译下列句子:1、牛山之木尝美矣。

本篇中,孟子讲到了存心养性。

他以()喻人性,深入浅出地将性善的内驱力和养性的重要性呈现在大家面前:我们不能因为牛山现在光秃秃的样子就认为这山上不曾有有过大树,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能因为人现在没有表现出()就认为人性中没有()。

孟子两章测试题

孟子两章测试题

孟子两章测试题一、基础知识1.孟子,名,字,战国时()人,()家代表人。

他的政治思想是,他主张以统一天下。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3.三里之城:4.郭:5.环:6.池:7.兵革:兵:革:8.委而去之;委:去:9.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12亲戚: 13.顺:1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5.畎亩: 16.士:17.市: 18.任:19.空乏: 20.行拂乱其所为:拂:乱:21.所以: 22动心忍性:23.曾益:曾:24. 征于色:25发于声:26.而后喻: 27.入:28.法家:拂士:拂:2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二、阅读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12分)(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在文段(3)默写原文填空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国学孟子试题

国学孟子试题

1.师旷之聪,不以六律,();尧舜之道,( ),()。

2.劳心者治人,();治于人者食人,(),()。

3.以德服人者,()。

4.老吾老,()。

5.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

6.权,();(),然后知长短。

7.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9.不违农时,()。

养生丧死无憾,()。

10.民为贵,(),()。

11.以小事大者,()。

乐天者保天下,()。

12.智,譬则巧也;圣,()。

13.是故以天下与人易,()。

14.非其义也,(),一介不以与人,()。

15.舍岂能为必胜哉?()。

16.行有不得者( ),其身正( )。

17.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18.壮者以暇日修其(),入以(),()。

19.是故明君制民之产,(),(),乐岁终身饱,()。

20.天下之道,小德役大德,()。

21.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有道:(),所恶勿施,()。

22.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岂有他哉?23.国人皆曰不可,(),见不可焉,()。

24.其尊德乐道,(),()。

25.故闻柳下惠之风者,(),()。

26.子比而同之,()。

27.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28.可以取,可以无取,();可以与,(),();(),可以无死,()。

29.自反而缩,(),吾往矣。

30.量敌而后进,(),()。

31.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如其道,(),不以为秦——()?”32.今天下地丑德齐,()。

3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试题及答案

孟子试题及答案

孟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答案:B2. 孟子提出的“仁政”主张,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法治B. 人治C. 德治D. 礼治答案:C3.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什么为先?A. 权力B. 财富C. 民心D. 武力答案:C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哪一篇?A.《梁惠王上》B.《滕文公上》C.《离娄上》D.《公孙丑上》答案:A5.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所认为的“性”是指?A. 性格B. 人性C. 性别D. 性行为答案:B6.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A. 培养技能B. 培养道德C. 培养财富D. 培养权力答案:B7. 孟子主张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人和”指的是什么?A. 人际关系B. 人民的和谐C. 人与自然的和谐D. 人与社会的和谐答案:B8.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国家至上D. 社会至上答案:B9.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什么?A. 名利B. 权力C. 道德D. 财富答案:C10. 孟子认为,一个人在面对不义之财时应该如何做?A. 接受B. 拒绝C. 犹豫D. 无视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____。

答案:善2. 孟子主张的“仁政”包括了“____”和“义政”。

答案:德政3.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以“____”为先。

答案:义4.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中,强调了“____”的重要性。

答案:教育5.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____”为重。

答案:民心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做出不善的行为,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缺失。

2. 孟子的“仁政”主张有哪些具体内容?答案:孟子的“仁政”主张包括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推行德治,提倡教化,以及重视道德修养等。

孟子测试题及答案

孟子测试题及答案

孟子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一观点出自以下哪部著作?
A. 《论语》
B. 《孟子》
C. 《大学》
D. 《中庸》
2. 孟子提出的“四端”指的是什么?
A. 仁、义、礼、智
B. 忠、孝、廉、耻
C. 信、义、和、平
D. 仁、义、礼、乐
3. 孟子认为,人若不培养自己的善端,将会如何?
A. 变成恶人
B. 无法成为君子
C. 丧失人性
D. 无法成就大业
二、填空题
4. 孟子认为,一个人若没有仁心,就无法_________。

5. 孟子主张,人应该通过_________来培养自己的道德。

三、简答题
6.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
7. 结合孟子的“仁政”思想,论述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仁政。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A
3. C
二、填空题
4. 爱人
5. 教育和修养
三、简答题
6.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的
潜质,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可以发展这些潜质,实现个人的道德
完善。

四、论述题
7. 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仁政,首先需要政府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制定
公平正义的政策;其次,要注重教育,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
任感;再次,要通过法律手段,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秩序;最后,要鼓励社会参与,让公民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共同推动社
会的和谐发展。

5.《孟子》三章检测题答案

5.《孟子》三章检测题答案

《<孟子>三章》检测题一、文学常识《<孟子>三章》选自《孟子译注》,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所选三篇文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告子下》。

《孟子》是纪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人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共同编著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默写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翻译课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打它,一定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虽然)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和储备)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比不上内部人民团结一致。

所以说,(君王)统治人民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能行仁政的君王,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王,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如果)作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孟子》二章一、基础测试题。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死亦我所wù ,所wù 有甚于死者。

(2)一d?n 食,一豆gēng 。

(3)cù 尔而与之,乞人不xiè 也。

2、根据原文填空。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国恒亡。

(5)然后知,。

二、能力测试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呼尔而与之(4)万钟于我何加焉(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6)必将苦其心志(7)征于色,发于声(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 死于安乐D.衡于虑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使动用法)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 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6、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课内问答题。

1、古人说“艰难困苦,至汝于成”,还说“多难兴才”,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2、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四、拓展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题库汇总

《孟子》题库汇总

《孟子》篇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A)A. 孟母三迁B. 断织劝学C. 杀猪取信D. 孟子去妻2. 孟子游说诸侯, 被授与“卿”之高位, 是在(D)A. 宋国B. 魏国C. 滕国D. 齐国3.“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B)A. 《论语》 B. 《孟子》 C. 《荀子》 D. 《庄子》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 是在(C)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5. 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B)A.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告子6. 提出著名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D)A. 孔子B. 墨子C. 荀子D. 孟子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C)A. 王国维B. 梁启超C. 蔡元培D. 章太炎8.有“汉代孔子”之称的思想家是(C)A.陆贾B.司马迁C.董仲舒D.司马相如9.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建议的皇帝是(D)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10.表达对苛政、暴政痛恨, 感叹“苛政猛于虎”的思想家是(A)A.孔子B.孟子C.墨子D.老子11.朱熹是(D)的集大成者A.文学B.史学C.哲学D.理学22.“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C)A.少年强则国强B.少年胜则国胜C.少年富则国富D.少年雄则国雄23.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对徐志摩的名字可能的出处作了两种猜想: 一是“有摩顶放踵之志”;二是“志在效法王摩诘”。

请问“摩顶放踵”典出何处?(A)A.《孟子》B.《墨子》C.《老子》D.《孔子》24.成语“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 原指什么?(B)A.鲁班B.木匠C.山名D.岳父2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B)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子26.“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A)A岳阳楼记B醉翁亭记C桃花源记D小石潭记29.“茕茕子立, 形影相吊”出自(C)A《出师表》B《答司马谏议书》C《陈情表》D《报刘一丈书》30.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A周易B尚书C史记D尔雅31.十三经是历史上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初中语文最新-孟子两章练习题精品

初中语文最新-孟子两章练习题精品

一、通假字:1、亲戚畔之通2、曾益其所不能通3、衡于虑通4、入则无法家拂士通二、古今异义:1、亲戚畔之古:今:2、委.而去.之古:今:古:今:3、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今:4、举.于市古:今:5、征.于色.古:今:古:今:6、而后喻.古:今:7、池.非不深也古:今:8、所以动心忍性古:今:9、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今:10、出.则无敌国外患古:今:11、域.民不以封疆古:今:12、管夷吾举于士.古:今:三、一字多义:1、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2、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3、亡:国恒亡.()今亡.亦死()河曲智叟亡.以应()4、举:百里奚举.于市()举.大计亦死()死即举.大名耳()5、故:故.君子有不战()扶苏以数谏故.()6、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7、者: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8、发:舜发.于畎亩()发.于声()9、之:三里之.城()环而攻之.()委而去之.()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亲戚畔之.()攻亲戚之.所畔()10、而:环而.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委而.去之而后作()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1、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1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词性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威.天下()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4、舜发.于畎亩之中()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6、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8、动.心忍.性()9、生.于忧患()10、行拂乱.其所为()五、重点字词:1、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3、委而去之()()4、寡助之至()5、天下顺之()6、畎亩之中()7、降大任()8、行拂乱其所为()9、而后作()18、孟子两章一、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3、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二、古今异义:1、亲戚畔之古:内外亲属今:亲戚2、委.而去.之古:放弃今:委托古:离开今:与来相对3、兵.革非不坚利也古:兵器今:士兵4、举.于市古:被举用、被选拔今:举起5、征.于色.古:征验今:出征古:脸色今:颜色6、而后喻.古:明白、了解今:比喻7、池.非不深也古:护城河今:水池8、所以动心忍性古:用这些来今:因果关系连词9、入.则无法家拂士古:国内今:进入10、出.则无敌国外患古:国外今:出去11、域.民不以封疆古:限制今:区域12、管夷吾举于士.古:狱官今:士兵三、一字多义:1、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3、亡:国恒亡.(灭亡)今亡.亦死(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4、举:百里奚举.于市(被选拔)举.大计亦死(发动)死即举.大名耳(传扬)13、故:故.君子有不战(所以)扶苏以数谏故.(缘故)14、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靠)以.天下之所顺(用)15、者:然而不胜者.(……的原因)得道者.多助(……的人,代君王)16、发:舜发.于畎亩(被任用)发.于声(表现在)17、之: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代城郭)委而去之.(代城郭)寡助之.至(到)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得道者)亲戚畔之.(代失道者)攻亲戚之.所畔(助词,无意)18、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表承接)(表转折)然而.不胜者(却,表转折)委而.去之(并且,表承接)而后作(然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19、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国.恒亡(国家)20、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在)生于.忧患(由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五、词性活用: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名作动)2、威.天下(威慑、震慑形作动)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使动)4、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被动用法)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被动用法)6、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痛苦使……劳累使动)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饥饿使……资财缺乏使动)8、动.心忍.性(使……受到惊动使……坚定使动)9、生.于忧患(使……生使动)10、行拂乱.其所为(使……颠倒错乱)五、重点字词:1、七里之郭(外城)2、环而攻之(围)3、委而去之(放弃)(离开)4、寡助之至(极点)5、天下顺之(归顺、服从)6、畎亩之中(田间、田地)7、降大任(责任、使命)8、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9、而后作(有所作为)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孟子》精选试题

《孟子》精选试题

《孟子》精选试题/【易文言】原创作品,版权所有,转载必究!1、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①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②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2)孟子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1)①(4分)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

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注意“焉”“以为”及反问句式)②(4分)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

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注意“则”“是”“为”等字)(2)只有与民同乐,才能得到百姓拥护。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说:“象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

”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

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杀人罪。

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

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期国学经典知识(孟子)测试题
_____乡(镇)_____学校班级_____姓名_____分数_____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儒家的人生理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天下”即。

《梁惠王上》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

”《离娄上》
4、“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

”《离娄上》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告子下》
6、“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

”《尽心下》
7、“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矣。

”《尽心上》
8、“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是也;”《离娄上》
9、“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之,未能生者也。

”《告子上》
10、“仁,人心也;,人路也。


二、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30分)
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赤子之心”是指()
A、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
B、发育成熟的身心
C、人本初仁诚的善念
2、孟子是()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3、“恻隐之心,()也”
A、义
B、仁
C、礼
4、“君子有三乐,(),一乐也。


A、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B、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C、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5、“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下列不属于“正命”的是()
A、为国捐躯而死
B、年老体衰致死
C、犯罪坐牢而亡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A、兴旺
B、富强
C、恒亡
7、“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孟子认为()
A、不是水之性
B、是水之性
C、即是也不是
8、“恻隐之心”是()
A、看到别人的痛苦而感哀痛之心
B、做错事感到羞耻之心
C、见好事就推与别人之心
9、“子好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自反而不缩,……”其中“夫子”指()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10、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士阶层的男子年到,要举行冠礼。

横线上应填()
A、18
B、20
C、22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浩然正气”孟子认为通过学习可以一时兴起,一蹴而就。

()
2、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心矣。

”()
3、孟子认为:君子的修养首先要立本,即重视善心的培养。

()
4、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5、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大小人。

”“大体”指体重大的人()
6、孟子曰:“尧瞬,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这句的意思是说人的善良本性每况愈下,逐渐颓坏。

()
7、“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过”的意思是生病。

()
8、“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孟子认为,人们修养善是有办法的,就是首先需要懂得什么是真诚,真诚是善的核心内容。

()
9、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认为,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是很小的,这与禽兽的一点点区别就是人的仁义等善性。

()
10、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句话是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罢了。

()
四、简答(每题6分,共30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什么?
2、“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请列举三个死于正命的人物:
3、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味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说一说这几句的意思?
4、说一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什么意思?
5、你通过读《孟子》,懂得了那些做人的道理?
七年级上期国学经典知识(孟子)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使天下太平
2、威武不能屈
3、身
4、不可活
5、体肤
6、善道也
7、天
8、从兄
9、暴
10、义
二、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30分)
1、C
2、C
3、B
4、A
5、C
6、C
7、A
8、A
9、C10、B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10、√
四、简答(每题6分,共30分)
1、生存从忧患中增长,死亡从安乐中积累
2、正命:雷锋、毛泽东、刘胡兰
3、口嗜美味,目喜美色,耳乐爱听好听的音乐,鼻子好闻香味,四肢喜好安逸。

4、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

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君子坦荡荡。

5、有同情之心;有是非之心;有善心;事奉父母,顺从兄长;人要有浩然正气;以天下为己任;养成良好的习惯;循序渐进;掌握学习规律,思考要从观察入手;学习要灵活运用,不能拘泥于书本等。

(202.110.6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