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空气成分的组成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空气的组成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组成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组成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比例。

实验材料:玻璃烧杯、蜡烛、蜡烛台、水、氧气气体气瓶、碳酸氢钠(小苏打)粉末、实
验手套、实验眼镜。

实验步骤:
1. 将玻璃烧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放在实验台上。

2. 将蜡烛点燃后放在蜡烛台上,然后放入玻璃烧杯中,让蜡烛燃烧。

3. 准备一个氧气气体气瓶,在气瓶内放入一小撮碳酸氢钠粉末。

4. 将氧气气体气瓶连接到烧杯中,开启气瓶阀门,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蜡烛在燃烧时需要氧气,燃烧的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碳酸氢钠粉
末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气泡。

实验结果:在氧气注入后,蜡烛的燃烧明显加强,玻璃烧杯内的空气会变得更清澈、透明,同时产生气泡。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空气主要由氮气(78%)、氧气(21%)、二氧
化碳(0.03%)和其他气体组成,其中氧气是支持燃烧的关键。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的
了解了空气的组成及气体之间的反应。

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氧气气瓶泄漏或破损造成危险。

实验结束后要
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工具。

空气的组成成分

空气的组成成分

空气的组成成分
空气是地球上的一种混合物,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组成。

1. 氮气(N2)
氮气是空气中最主要的组成成分,占据了大约78%的比例。

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氮气对生物体并不具有可直接利用的能量,但在植物生长和动物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氧气(O2)
氧气是空气中的第二大组成成分,约占21%。

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人类和大多数动物进行呼吸所必需的气体。

氧气在呼吸过程中与食物相结合,产生能量,并释放二氧化碳。

3.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占据了约0.04%的比例。

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由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

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地球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4. 其他微量气体
除了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外,空气中还含有一些微量气体,如水蒸气、氩气、氢气、甲烷等。

这些微量气体虽然含量很少,但它们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结起来,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

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虽然含量较少,但它们也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作用。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含量。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及其作用。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导管等。

2. 实验材料:石灰水、红磷、镁条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空气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空气的成分。

2. 新课:介绍空气的成分,讲解各种气体的含量及其作用。

3. 实验: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拓展:讲解其他气体(如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的含量及其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6. 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总结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及其作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成分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讲授法:讲解空气成分的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感悟。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性、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总结的空气成分知识。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意识。

九、安全与环保1. 实验操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意外伤害。

空气成分构成

空气成分构成

空气成分构成
空气是地球上的大气层中存在的气体混合物,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以下是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描述:
1.氮气(N2):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占据了空气中约78%的体积。

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对人体和环境没有直接的危害,但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引起窒息。

2.氧气(O2):氧气是空气的第二大成分,占据了空气中约21%的体积。

氧气对维持地球上生物的呼吸过程至关重要,维持动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燃烧过程。

3.水蒸气(H2O):水蒸气是空气中的水分子,它的含量可根据环境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水蒸气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形成云、雨、雾等天气现象。

4.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重要气体成分,含量约为0.04%。

它是一种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热能,维持地球的热平衡。

然而,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以上四种主要成分外,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和微量元素,例如:氩气(Ar)、氦气(He)、氖气(Ne)、甲烷(CH4)、一氧化碳(CO)等。

此外,空气中还可能含有悬浮的颗粒物、污染物、花粉等微观物质,这些都会对空气的质量和作用产生影响。

空气的成份实验报告(3篇)

空气的成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

2. 掌握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

3. 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二、实验原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主要成分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

通过燃烧红磷或白磷,消耗瓶内氧气,使瓶内压强降低,从而可以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集气瓶、燃烧匙、弹簧夹、导管、橡皮塞、烧杯、酒精灯、量筒、托盘天平、温度计等。

2. 实验试剂:红磷、白磷、蒸馏水、澄清石灰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且松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2. 夹紧弹簧夹,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将瓶内的空气分成五等份,并做好记号。

3. 在燃烧匙内放入足量的红磷或白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4. 观察燃烧现象,红磷或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说明氧气被消耗。

5. 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的体积,该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体积。

6. 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五、实验现象1. 红磷或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说明氧气被消耗。

2. 冷却后,瓶中白烟慢慢消失,说明五氧化二磷粉末溶于水。

3. 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瓶内液面上升,说明氧气被消耗,瓶内压强降低。

六、实验分析及结论1. 通过实验,观察到红磷或白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的氧气,使瓶内压强降低,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说明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1/5。

2. 实验结果表明,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0%。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火灾和烫伤。

2.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场地,保持实验室卫生。

3. 重复实验,求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成分,掌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并了解了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实验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安全操作,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拉瓦锡的空气实验报告(3篇)

拉瓦锡的空气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18世纪,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通过对空气的研究,提出了氧气和氮气是空气的组成成分的重要观点。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拉瓦锡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空气实验。

以下是关于拉瓦锡空气实验的报告。

二、实验目的1. 验证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混合物。

2.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3. 探讨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原理拉瓦锡的空气实验主要基于以下原理:1. 燃烧过程需要氧气,氧气在燃烧过程中与燃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 燃烧后的气体体积会发生变化,通过测量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四、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燃烧匙、水槽、钟罩、集气瓶、酒精灯、秒表等。

2. 实验材料:白磷、水银、酒精、蒸馏水等。

五、实验步骤1. 将白磷放入燃烧匙中,用酒精点燃。

2. 将燃烧匙放入钟罩内,迅速盖上钟罩,使钟罩内充满氧气。

3. 观察燃烧过程,记录燃烧匙中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4. 待燃烧完毕,打开钟罩,将燃烧匙取出。

5. 将集气瓶放入水槽中,将钟罩倒置放入集气瓶中,观察水面上升情况。

6. 记录水面上升的高度,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

7. 将钟罩倒置放入水银中,观察水银体积变化。

8. 记录水银体积变化,计算氧气的体积分数。

六、实验数据与结果1. 燃烧匙中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 钟罩内水面上升,上升的水的体积约占钟罩容积的五分之一。

3. 钟罩倒置放入水银中,水银体积变化不大。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七、实验分析1.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说明氧气参与了燃烧反应。

2. 钟罩内水面上升,说明燃烧过程中氧气的体积减小,被消耗掉。

3. 水银体积变化不大,说明氮气在燃烧过程中没有发生反应。

八、实验结论1. 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混合物。

2. 氧气在燃烧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五年级下科学空气的成分实验

五年级下科学空气的成分实验

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
用氦气充灌的气球
三、关注空气质量


温 室












实验探究:探究不同气体样本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 实验目的:不同气体样本中二氧化碳含量存在差异 实验操作: 采集操场上、教室内样品和人呼出的气体,利用二氧 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比较石灰水的浑浊 情实况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分离液态空气
空气 降温加压
液态空气 加热
氧气 氩气 氮气
氧气的用途
供给 呼吸
支持 燃烧
气割 气焊
液氮用于 医疗手术
用于制氮 肥、硝酸
氮气的用途
用作灯泡 保护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作粮食、 瓜果的保 护气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是无色、无味的气 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被称作“惰性气体”。 用途:保护气、电光源、冷冻剂等。
干燥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氧气(约21%) 其它成分(约1%)
氮气(约78%)
氩气(约0.934%) 二氧化碳(约0.034%) 其他气体(约0.002%)
实验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现象: 红色铜粉逐渐变为黑色, 注射器内的体积减小。 铜+氧气 △ 氧化铜
思考1:上述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答:在加热的条件下,铜粉跟空气中的氧气完全反应, 生成固体氧化铜,而又不产生新的气体,从而使密闭 装置内空气的体积减少,减少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 的体积。
认识空气质量报告

空气由什么组成的实验报告

空气由什么组成的实验报告

空气由什么组成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

实验原理:
空气是由气体混合物组成的,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等组成成分。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空气收集装置(如实验室瓶子、蜡烛、塑料袋、橡皮塞等)。

2. 在实验室瓶子上部加入适量的水,并在瓶口插入一根蜡烛。

3. 点燃蜡烛,并用塑料袋将蜡烛的燃烧部分完全覆盖。

4. 慢慢退下袋子的底部,让燃烧完全停止。

5. 脱下袋子,用橡皮塞迅速封住实验室瓶子的瓶口。

6. 观察实验瓶内的变化。

实验结果:
实验完成后,我们可以观察到实验瓶内的水面上升,这是因为燃烧过程中消耗了氧气,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蒸汽。

因而瓶内的剩余气体主要由氮气组成。

实验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而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此外,空气中还包含少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成分。

空气的主要成分、用途

空气的主要成分、用途

一、 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体积分数78%21%二、 空气的用途气体氧气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密度稍大于空氮气无色、无味化学性质不活在一定条件下稀有气体无色、无味不同颜色的光典例1 中国对大深度载人挺进深蓝的宏伟目标,A .O 2和H 2O 的含量 空气的成分、用途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二氧化碳 其他气0.94%0.03%性质主要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大于空气潜水、登山、医疗救护焊、宇航、化工生产等无味、难溶于水,熔沸点低医疗上在液氮冷冻麻醉术;超导材料在液氮的能显示超导性能质不活泼用作食物和焊接金属时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用于制造含氮化合物药、硝酸、炸药无味、难溶于水,通电时发出色的光,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灯泡的填各种颜色的霓虹灯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研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乘蛟龙号下潜的科研人员,他们的呼吸环境必须注B .O 2和N 2的含量其他气体和杂质0.03%要用途疗救护、炼钢、气生产等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液氮的低温环境下金属时的保护气 合物,如化肥、农泡的填充气,制作的成绩,实现了我国必须注意调节的是C.O2和H2的含量D.O2和CO2的含量【解析】人类呼吸呼入氧气,氧气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对人不利;呼出二氧化碳,若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使人窒息,所以要调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故选D。

【答案】D变式拓展1.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A.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4/5B. 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霓虹灯C. 氮气充入食品包装中以防腐D.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生产生活中用到的气体不是..来自空气的是()A.作为燃料电池燃料的H2B.用于生产氮肥的N2C.用于医疗急救的O2D.用于飞艇的He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由多种物质组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氦气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B.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防腐C.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D.氧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典例2我国主办2019“世界环境日”活动,其主题聚焦“空气污染”。

空气的成分教案初中科学

空气的成分教案初中科学

空气的成分教案初中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组成。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含量。

2. 实验探究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1. 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含量。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集气瓶、烧杯、水槽、玻璃片、蜡烛等。

2. 实验材料: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那么空气中有哪些成分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三、总结实验结果(10分钟)1.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

2. 学生总结: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四、讲解空气的成分(10分钟)1. 教师讲解空气的成分,让学生了解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讲解,理解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

五、课后延伸(10分钟)1. 学生思考: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要保持平衡,否则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成分,知道了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组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通过实验现象直观地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

但在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在课后延伸环节,学生思考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研究空气的组成与特性

研究空气的组成与特性

研究空气的组成与特性空气是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物,由不同的气体组成。

了解空气的组成与特性对我们了解地球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运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空气的组成和特性,以及其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重要影响。

一、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氩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占据了空气中的绝大部分,约为78%,被称为主要成分,而氧气则占约21%,被称为次要成分。

除此之外,空气中还包含少量的水蒸气、氩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稀有气体。

水蒸气的含量根据地理位置、季节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在平均条件下约占空气的0.25%。

氩气以及其他少量的气体(如氦、氖、氪等)的含量非常低,不足1%。

而二氧化碳的含量约为0.04%,虽然相对较少,但对地球气候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二、空气的特性1. 氧气的重要性氧气是地球上生命维持所必需的气体之一。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氧气进行呼吸,将氧气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氧化反应,产生能量。

氧气的存在使得地球充满了生机,为生物提供了基本的能量来源。

2. 水蒸气的湿度调节作用水蒸气是空气中的水分子,它的存在对于地球的气候和天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水蒸气的多少决定了空气的湿度,过多的水蒸气会形成雨水,维持地球上的水循环,为生物提供水源。

而在干旱的地区,由于水蒸气的缺乏,可能导致旱灾等问题。

3. 氮气的稳定性氮气占据了空气的绝大部分,它是一种稳定的气体,在大气层中的停留时间很长。

氮气的存在对于维持大气层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同时也扮演了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角色。

在土壤中,植物的根系能够吸收氮气,促进植物的生长。

4. 温室效应除了水蒸气和氮气之外,二氧化碳也是大气层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它对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热能起到一种温室效应,即将一部分热量从大气层中反射回地球表面,并阻止部分热量逃逸到太空中。

温室效应的存在使地球温暖适宜,但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等问题。

三、空气污染的影响尽管空气对地球生物和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但由于人类工业活动和人口增长,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大气中,导致了空气质量的恶化。

探究空气的成分——教案

探究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内容:探究空气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特性和重要性;2、能够利用实验探究得出空气的主要成分;3、掌握观察实验现象、提炼出实验结论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了解空气的成分(1)教师概述空气虽然无形无色,但它是存在于地球大气圈中的混合气体。

它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氩、氖、氦、氪、氙和拉尼丹),以及一些气态水和少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

(2)学生思考与讨论考虑一下,我们通常可以感知到的空气有哪些特征?学生思考后大声回答: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混合气体,不会凝固和固化,可以在地球大气圈中无限循环。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空气的成分是什么?2)怎样可以将空气中的各种气体分离出来?3)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哪个气体是最多的?4)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空气的成分?2、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1)教师实验演示先将瓶盖拧松,将瓶子颠倒过来,让瓶子里充满水,在水面上喷洒几下火柴头。

再取一张干净的透明纸,紧贴在水面上,再把瓶子转过来,以便去掉里面的水滴。

观察一会儿后,你会发现纸的下部分上出现了一层水珠。

将瓶口放在一个盛满一半水、一半洗涤剂的容器里,直至瓶子里的玻璃球全部浸没在洗涤剂液中。

从瓶子口缓慢地将这个装置倒置。

纸下面的水分被洗涤液取代了。

轻轻转动玻璃球,洗涤液中的红色液体也开始缓缓流进瓶子里。

(2)学生实验操作学生按照上述步骤,逐步完成实验。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两种主要气体混合而成的混合气体。

将紅色液体均匀分布在瓶子底部,这表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一种非常少量的气体。

3、讨论探究空气的重要性空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我们的身体需要氧气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并会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人类的活动会不断地影响空气,人类也会不断地依赖空气。

4、小结通过实验的方式,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成分及其特性和重要性,并掌握了观察实验现象、提炼出实验结论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空气,保护我们的环境。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5、工业上制氧气的原料是_____, 空气 其方法是:先把空气加压降温, 变为液态后升温。由于液态氮和 液态氩的沸点低于液态氧,故 氩气 氮气 _____和_____先蒸发出来,最后 液态氧 剩下________,这个过程是 物理 _____变化。
6.空气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空气污染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要污染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图中氮气用于超导实验车、化工 原料、食品充氮防腐等
氮气具有广泛用途,它是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 料;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 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 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医疗上可在液氮冷 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 能显示超导性能。
某城市空气质量预报:
污染指数范围:50——71 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 空气质量级别:Ⅱ级 空气质量状况:良好
控制“三废”排放量 植树造林 使用清洁能源
1、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 目暂不包括下列哪项( D ) A 二氧化硫 B 一氧化碳 C 可吸入颗粒物 D 二氧化碳
2、北京在多数地区的空气污染 指数是超标的,造成污染指数 超标的原因之一是( A ) A 汽车排放的尾气 B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 C 植物的光合作用 D 人的呼吸
其中,特别值得一体的是稀有 气体氩气的发现。物理学家雷利通 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分别求出氮气的 密度,但是,这两个方法测出的数 据总是存在着0.0067克/升的误差, 雷利就从如此小的误差中进一步探 索,分析,和其他的科学家合作, 发现并证实了氩气的存在。
1、下列关于空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 B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 C 除氮气和氧气外,空气中还含有约 占1%的其它气体,且主要是稀有气体。 D 按质量分数计算,空气中含氧气约21 %,含氮气约78%

第2节 空气的成分含答案

第2节  空气的成分含答案

第2节空气的成分探究空气的成分1.探究空气的成分的实验(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不生成气体),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把水压入容器中。

测定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实验装置:仪器:集气瓶、燃烧匙、导气管、烧杯、弹簧夹药品:红磷、水(3)操作步骤:①将集气瓶按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加以标记。

②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用药匙向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中加入过量的红磷,把胶管用弹簧夹夹紧。

④把燃烧匙里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塞紧橡皮塞。

⑤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4)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片刻后白烟消失,冷却后打开弹簧夹,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的体积。

(5)实验结论:红磷燃烧消耗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说明①所用来反应的红磷必须足量或过量。

②可用来反应的物质必须是易与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的物质(如红磷),木炭、硫不能用作测定氧气含量的反应物。

③装置的气密性必须良好。

④集气瓶内应预先装少量水。

⑤应冷却到室温时才测定进入容器内的水的体积,否则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

例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的防腐B.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用硫代替红磷C.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大约占21%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空气污染2.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占21%, 占78%, 占0.94%, 占0.03%,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所以说,空气的成分以氧气和氮气为主。

说明氮气:氮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元素;氮气化学性质较,可用于充填灯泡,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用于食品的;是制造化肥、炸药的原料;医疗上可用作冷冻剂。

例2在洗澡的浴室内,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 )A.2%B.18%C.30%D.78%3.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只由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空气组成成分实验报告

空气组成成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

2. 掌握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

3. 理解不同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二、实验原理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组成。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通过燃烧法,利用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从而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集气瓶、燃烧匙、烧杯、导管、乳胶管、橡皮塞、酒精灯、止水夹、红磷。

2. 实验试剂:无。

四、实验步骤1. 将集气瓶容积划为五等份,加以标记。

2. 将集气瓶倒置于水槽中,通过导管向集气瓶内注入适量水,使集气瓶内水约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3. 将集气瓶、导管、乳胶管、橡皮塞等仪器连接,形成完整的装置。

4. 检查装置气密性,确保无泄漏。

5. 将燃烧匙内放入足量的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并塞紧橡皮塞。

6. 待燃烧结束,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五、实验现象1. 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2. 燃烧结束后,集气瓶内水沿导管上升,液面上升高度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水沿导管上升的高度约为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说明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20%。

2. 根据实验原理,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应为1/5,即20%。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符。

七、实验结论1.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组成。

2. 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20%。

3. 本实验通过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可行,结果准确可靠。

八、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为确保氧气含量测定准确,需注意以下几点:a. 红磷量要充足,以保证充分反应;b. 检查装置气密性,防止氧气泄漏;c. 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内要迅速,以减少氧气与外界接触;d. 实验结束后,待集气瓶内气体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以减少误差。

2. 实验过程中,若出现以下情况,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偏差:a. 红磷量过少,导致氧气未充分反应;b. 装置漏气,导致氧气泄漏;c. 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内过慢,导致氧气与外界接触过多。

初三化学空气组成和氧气含量的测定-知识讲解与基础练习

初三化学空气组成和氧气含量的测定-知识讲解与基础练习

初三化学空气组成和氧气含量的测定-知识讲解与基础练习【梳理知识点】知识点一、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拉瓦锡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笔记:知识点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将集气瓶内氧气消耗掉,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实验装置:3.实验步骤:(1)将仪器连接好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集气瓶底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做上记号。

(3)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4)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

(5)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6)红磷燃烧停止,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5.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知识点诠释】1.可燃物必须选用燃烧后生成物为固体的物质。

不能选用木炭、硫等,因为木炭、硫燃烧产生的是气体物质,且与所耗氧气体积相同,使瓶内外气压相等,水不会倒吸入瓶中。

2.红磷必须过量,燃烧时才能使容器内氧气消耗完。

3.红磷燃烧停止后,要等集气瓶内温度降至室温,方可打开弹簧夹。

4.该实验还能得到的结论:氮气(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具有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和难溶于水的性质。

5.实验后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的原因:(1)红磷的量不足(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掉,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不到原瓶内空气体积的1/5,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2)装置漏气(当集气瓶内氧气耗尽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内,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减小,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3)装置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温度较高气体压强较大,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小,引起测定结果偏低)。

空气的成分实验

空气的成分实验

空气的成分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了解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含量比例,并了解其他可能存在于空气中的成分。

二、实验材料1. 水密封玻璃瓶(带有刻度线的瓶子)2. 高温锅设备(烧杯、三角架、酒精灯)3. 镀锌铁丝和镁带(燃烧物)4. 红色石蕊试剂和白色石蕊试剂(用于检测二氧化碳)5. 理论计算表三、实验步骤1. 准备水密封玻璃瓶,将其倒立放在容器中,使其尽量封闭。

2. 将一小段镀锌铁丝和一小段镁带分别点燃,并将其放入玻璃瓶中,迅速盖上瓶盖。

3. 等待一段时间,观察火焰的熄灭,观察玻璃瓶内的变化。

4. 取出瓶盖,滴加几滴红色石蕊试剂和白色石蕊试剂到瓶中,观察是否产生化学反应。

5. 用理论计算表计算出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含量比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火焰熄灭后,发现玻璃瓶内的水上升了一定高度。

这是因为燃烧物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2. 加入红色石蕊试剂后,如果产生颜色变化,表示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

加入白色石蕊试剂后,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表示空气中存在硫化氢。

3. 根据理论计算表得知,空气中的氮气约占79%,氧气约占21%。

五、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得知,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构成的,其中氮气占空气的大部分比例,约占79%;氧气占空气的少部分,约占21%。

此外,空气中还可能含有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成分。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火焰的安全使用,避免燃烧物对人体和实验环境的伤害。

2. 水密封玻璃瓶需要尽量封闭,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试剂需小心使用,注意安全操作。

七、实验拓展1. 可以尝试使用其它方法检测空气中可能存在的成分,例如植物脱氧作用对氧气含量的影响。

2. 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中的空气进行对比分析,了解空气成分的差异性。

3. 可以探究空气污染对空气成分的影响,扩展广义空气成分的研究。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空气的成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醒我们要珍惜空气资源,共同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3. 教育学生珍惜空气资源,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的计算和理解。

2. 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集气瓶、水槽、烧杯、玻璃片、注射器等。

2. 实验药品:澄清石灰水、碘酒、木条等。

3. 教学课件和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成分。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由哪些气体组成吗?”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空气的成分》。

2. 探究空气的成分(1)氮气实验教师演示氮气的实验,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空气,注入集气瓶中。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得出结论。

(2)氧气实验教师演示氧气的实验,将一根木条点燃后,迅速放入集气瓶中,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空气,注入集气瓶中。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得出结论。

(3)稀有气体实验教师演示稀有气体的实验,用玻璃片覆盖集气瓶,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空气,注入集气瓶中。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得出结论。

4. 保护空气资源教师教育学生珍惜空气资源,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减少污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空气,思考家里空气的成分,并和家长交流学习心得。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空气成分的了解、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的掌握等。

空气的构成实验报告

空气的构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2. 掌握空气成分的检测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杂质组成。

通过化学实验,我们可以检测出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及其含量。

三、实验器材1. 空气采样器;2. 氮气瓶;3. 氧气瓶;4. 二氧化碳瓶;5. 稀有气体瓶;6. 水槽;7. 水平玻璃管;8. 玻璃片;9. 氢氧化钠溶液;10. 石灰水;11. 氢氧化钙溶液;12. 酚酞指示剂;13. 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步骤1. 将空气采样器插入氮气瓶,采集一定量的氮气;2. 将空气采样器插入氧气瓶,采集一定量的氧气;3. 将空气采样器插入二氧化碳瓶,采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4. 将空气采样器插入稀有气体瓶,采集一定量的稀有气体;5. 将空气采样器插入水槽,采集一定量的空气样品;6. 将采集到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空气样品分别放入水平玻璃管中;7. 向水平玻璃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气泡的产生情况,记录产生气泡的体积;8. 向水平玻璃管中加入石灰水,观察气泡的产生情况,记录产生气泡的体积;9. 向水平玻璃管中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观察气泡的产生情况,记录产生气泡的体积;10. 向水平玻璃管中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氮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气泡产生体积较大,说明氮气含量较高;2. 氧气:加入石灰水后,气泡产生体积较大,说明氧气含量较高;3. 二氧化碳: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气泡产生体积较小,说明二氧化碳含量较低;4. 稀有气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和氢氧化钙溶液后,气泡产生体积较小,说明稀有气体含量较低;5. 空气样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和氢氧化钙溶液后,气泡产生体积较小,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说明空气中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含量与标准空气相近。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成分,掌握了空气成分的检测方法。

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1 实验现象
空气的成分实验,以一定量的船泊水为介质,以硫酸及其他试剂的反应首先测定出氧和氮。

试剂由硫酸、碘化氢、乙二醇、碳酸钠和溴化钠组成。

把硫酸向船泊水中加入,氧就逐渐被硫酸中的 20%酸性氧气所吸收,溶液中的碘化氢逐渐消失,使得溶液的颜色变碱,后施加乙二醇,余下的微量的氧被乙二醇吸收,变成乙二醇氧介质,令溶液发生蓝色变化。

2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最终测出空气中含氧量为20.94%,氮气78.09%,其它只有碳氧1.03%。

结果表明,空气中不同成分比例固定,也就是空气中氧气最多,其次是氮气,少量为碳氧化物。

这说明大气层中的成分分布均匀,也说明大气中的成分成分是可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实验药品选择型 • 例1.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 理,认为可用木炭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 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 (1)依据的实验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军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 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 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 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2)小军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和生成物的要求 上应考虑是(答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分组成的
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 多科学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 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里 斯特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法国化 学家拉瓦锡做的实验.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一)
• 实验步骤: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容器中连 续加 热12天 • 实验现象:银白色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 同时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 文字表达式:汞+氧气 加热 氧化汞 • 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 1/5,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 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讨论
能否用硫,木炭,铁丝,镁等物质代替红 磷? 硫或木炭燃烧后生成的是气体弥补了消 耗的氧气体积使瓶内压强变化不大;铁丝 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镁在空气中不仅与氧 气反应,而且与氮气反应,所以不能用它 们代替红磷。
介 绍 实验成功的方法
实验成功的关键:(注意事项)
(1)装置不能漏气(否则看不到水进入或水进入过少) (2)集气瓶中加少量水(防止高温熔融物使瓶底炸裂) (3)红磷应过量(尽量多的消耗氧气) (4)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防
• 三.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 • 选用实际容积为40 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 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 mL且润滑性很好的 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右图的实验装置。 • 假设此实验能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 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 • 下列问题:(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的活塞前沿从20 mL 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 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 却后再松开弹簧夹。 • 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 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 造成实验失败。例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 P 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
P 2O 5
白烟: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
实验结论
1· 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2· 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支持燃烧, 也不能燃烧
3· 氮气不易溶于水
实验注意事项
• • • • • • 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红磷要过量 必须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 导管内事先注满水 烧杯内的水要足:防止进入集气瓶的水不足 瓶内放少量的水的目的: 1· 防止热的燃烧物溅落炸裂瓶底 2· 吸收红磷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二)
• 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 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 强热 •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 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而且气体 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体积 • 文字表达式:氧化汞 加热 汞+氧气 • 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 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瓶内剩余气体具有怎样的 性质? 答:可得出剩余4/5 气体为N2的性质,①不支 持燃烧,也不能燃烧,②难溶于水
2、红磷燃烧后生成的“大量白烟”可以说“大 量白雾”吗? 答:不能,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液滴。
空气的组成
(体积分数)
( N2 ) (
N2 O 78% )
2
氮气
实验步骤
• • • • • • 1.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2.连接装置。 3.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5.点燃红磷,伸入集气瓶内。 6.燃烧结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
• 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放出热量,生成大 量白烟(五氧化二磷小颗粒)冷却后,打 开弹簧夹,水经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 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点燃
; ; ; ; ;
2、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矿泉水 B· 蒸馏水 C· 雨水 D· 自来水 3、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洁净的空气 B· 汽水 C· 液态氧 D· 水泥砂浆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空气中分离出来的稀有气体 C 食盐水 B 部分结冰的蒸馏水 D 75%的医药酒精
注意:不能与名称混淆,例如五氧化二磷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如:空气、矿泉水、泥沙、汤水
介 绍 空 气 的 组 成
例1、在100升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大约是( A 78升 B 78% C 21升 D 21%

例2、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 4:1 B 1:4 C 1:5 D 5:1

同步练习
•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虽然消耗了空气中的氧 气,但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致使广口瓶 内气体压强未减小。 • (2)药品要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 只消耗氧气(或生成物不能是气体)

二. 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 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 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 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 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 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 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显大于瓶内空气 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 瓶内 •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 导管逸出 •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 受热逸出 •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止白烟污染空气。)
(5)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维持压强) 讨论:P27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答:(1)装置漏气; (2)红磷的量不足; (3)红磷 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4)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未进入 集气瓶。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瓶中还有少量残余氧气(当氧气含量低到一定值时,红磷 就不能燃烧了。)
• 解析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误差分 析,要根据实验原理进行推断,关键看操 作的结果是导致密闭体系内气体的压强变 大还是减小。甲同学的实验结果比实际偏 低,原因可能有:(1)红磷量不足,瓶内 氧气没有耗完;(2)未塞紧瓶塞,外界空 气进入瓶内;(3)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 簧夹;乙同学的实验结果比实际偏高,原 因可能是广口瓶内的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致使广口瓶内气体的体积减小更多。
探究空气的组成
——Mr.钱
空气发现史
1.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空气只是单一的 某种物质.
2. 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 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制得了氧气.
空气发现史
3. 1774年,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第一次用实验证明 了空气中有氧气和 氮气.
空气发现史
4.19世纪末,英 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 了稀有气体氩,以后 各个稀有气体陆续被 发现.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装置图
测定空气中氧气中的氧气 (2)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 (3)不能生成其他气体,生成物只能是固体或液体
测定原理
• 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 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 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 气的体积
氧气 空 气 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
78% 21% 0.03%
( CO2 )
0.94%
0.03%
CO2 0.03% 稀有气体 0.94% O2 21%
水蒸气 及其他气体杂质 ( H2 O )
其他气体杂质 0.03%
二、物质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以用专门的
化学符号表示)
如:N2、O2、CO2、P、P2O5、H2O
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在集气瓶中加少量水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 在燃烧匙中装足量红磷,夹紧止水夹④点燃红 磷,伸入集气瓶中塞紧橡皮塞⑤待集气瓶冷却 后打开止水夹
1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步骤⑤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为 3该实验得出空气组成的结论是 4该实验剩余气体的性质有 5实验后集气瓶中水少于1/5,,误差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6能不能把红磷换成木炭、硫、铁丝等?
讨论
1· 实验偏小的原因
1)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2)红磷的量不足
3)瓶内温度没有降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4)弯管内事先未充满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