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风格赏析
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研究
Vo1 3 5 No 6
.
.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1 5年 6月 2 0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民族 的 艺术珍 宝 。
关键 词 : 徐州; 汉画像 石 ; 艺术特征 中 图分 类号 :J 1 . 3 4 3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8 — 9 6 4 0( 2 0 1 5 )0 6 — 0 2 4 3 — 0 2
( 一) 主题 突 出
徐州汉画像石是指在徐州地 区两汉 时期墓室、 祠
堂、 石 阙 的砖 石 上雕 刻 或模 制 的画 面 。汉 画像 石 是 中
徐 州 汉 画像 石 内容 鲜 明简 洁 , 主题突 出, 概 括 性
没有 复杂拥挤 的构 图, 表达情境 清晰 , 内容题材 华文化的艺术瑰宝 , 在中国美术史和传统艺术史 中都 强 ,
占有重要地位 ,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目 多样 , 条理清晰 , 层次分明。
汉画像石是汉代厚 葬习俗 的产物。在汉代物质 辆 , 并有卫兵手持兵器为贵族保驾护行。汉代 的车马
文明、 生 活 水平 发 达 的基 础上 , 高层 统 治 者 热衷 于探 雕刻技巧已经达到较高水准 , 车马飞驰、 尘土飞扬 ,
索长生不老 、 永 享太 平、 寻仙 问道 , 当发现找不到神 体现了汉代贵族奢侈的生活。此外 , 还有一些反映汉 仙后就开始追求死后享受生前拥有 的一切 。因此 , 死 代人进行体育娱乐活动的画像石 , 如著名的力士图。
从点、线、面构成谈徐州汉画像石形式美
从点、线、面构成谈徐州汉画像石形式美刘影【摘要】徐州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九州之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决定了其民间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
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的兵马佣、惟妙。
准肖的汉画像石被誉为“汉代三绝”,已经形成了徐州独特的地域特色文化。
徐州汉画像石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构图布局繁密充盈,线条婉转流畅,求神似而不拘于形似,【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1(000)009【总页数】2页(P77-78)【关键词】徐州汉画像石;形式美;民间文化艺术;地域特色文化;文化积淀;构图布局【作者】刘影【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314.3徐州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九州之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决定了其民间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
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的兵马佣、惟妙惟肖的汉画像石被誉为“汉代三绝”,已经形成了徐州独特的地域特色文化。
徐州汉画像石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构图布局繁密充盈,线条婉转流畅,求神似而不拘于形似,在视觉图式结构上与现代平面构成中的表述方式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之妙,包含着丰富的平面构成元素。
汉画像石是汉代艺人雕刻在墓石、棺椁、祠堂的一种石刻装饰。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是帝王之乡,汉室宗亲常年聚居在这里,他们生活奢侈,迷信鬼神,崇尚厚葬,其墓葬仿照人间阳宅,有的在墓前建有石室祠堂,画像就刻在墓室的四壁与祠堂的周围。
目前,徐州已发现完整的汉画像石墓三十余座,收藏汉画像石一千多块。
徐州汉画像石带有鲜明的装饰性,手法多样,凝重醒目,浅浮雕华丽优美,阴线刻细腻传神,高浮雕和透雕奇伟魁丽,画面是将绘画艺术与雕刻技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画工不拘泥细微小节,而是从大处着眼,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不求浮华纤巧,唯有质朴古拙,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汉画像石雕刻内容丰富多彩,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浪漫主义手法创造出幻想中的天上神仙世界和表示吉祥的珍禽异兽,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希冀;一类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出汉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描写死者生前出行、宴饮和乐舞等享乐的生活画面,表现了墓主人对现实生活的眷恋。
徐州汉画像石
引论从内容上看,画像石所表现的几乎无所不包,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汉代社会而且表现了一个想象奇异的神话世界,把汉朝人脑子里所想的,所需求的都揭示出来了。
事隔两千年左右,社会的变化很大,当我们在欣赏这些刻在石头上的画面时,有的虽已不明其意,也有的并不陌生。
譬如那些礼仪和宴会上的场面,庖厨和杂技,以及耕田者,纺织人和打铁的人。
有些生活和生产的方式仍然继续。
由此也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脉络是难以割断的。
它的变化正是说明文化的生命力,源远流长不等于一成不变,有变化才有活力,有活力才能发挥前进,所以说,事隔两千年左右,我们回头看那些画像石时,有的看得懂,有的看不懂。
可以说是很自然的现象。
因此需要对画像石进行“解读”和“诠释”。
一、徐州汉画像石的历史和发掘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
清同治《徐州府志》碑碣考中就有徐州沛县发现汉画像石的记载。
民国年间,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张伯英(徐州人)也收藏、保存了一些汉画像石,但这些都是未经科学发掘的零星发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铜山县的茅村、洪楼、苗山、白集、利国、柳新、汉王,睢宁县的张圩、邳州市的燕子埠、新沂市的瓦窑、沛县的栖山等乡镇,保护性发掘了一批汉画像石墓。
目前,徐州地区保存的汉画像石共有1300多块,其中,大部分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内,现在实际对外展出的有600多块。
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从雕刻技法、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上看,不同于河南南阳、陕北、晋西、四川一带的汉画像石,而和山东南部一些地区的汉画像石极为相似,因为这两个地区在汉代同属徐州刺史部,经济、文化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形成了同一风格。
汉代画像石艺术是在当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厚葬之风盛行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和艺术渊源,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那精美的画面不仅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而且使我们得以窥见汉代社会风貌。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两汉时期一直为封建王朝所重视。
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
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作者:林征李妮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0期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
画像石是当时社会风貌的具体描绘,被人们看作汉代历史的画卷,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它产生于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得到迅速发展,东汉中期以后达到其鼎盛期。
雕刻技法与风格画像石制作过程大概如下:采石,规整石板尺寸并磨光石面;墨线勾勒画面图像,图像外减地(少数减地后凿条纹或麻点);在突出的物象上以墨、彩描绘或阴线刻绘(少数凿麻点)。
雕刻技法是反映汉画像石优劣的重要标尺之一,艺术工匠以石为地,采用刀笔并举、刻绘结合的手法,在坚硬的石面上描绘着几千年前他们生活的现实场景,想象中的渺茫仙境,幻梦中的羽化登仙之路。
正是这种刻绘并举的手法使汉画像石有雕刻绘画两种不同的审美体验。
徐州汉画像石多以“弧面浅浮雕”,即“物象轮廓外剔地,物象轮廓凿成凸突的弧面,物象轮廓内用阴线刻画细部”。
特别是剔地深且圆滑的笔触,给人以雕刻之美。
不可否认汉画中还是以绘画为主要“意趣”。
因为线条被作为主要的雕刻语言,这也是影响中国以后几千年绘画风格的重要导向力之一!运用线来表达原始的浪漫主义幻想图,寥寥几道划痕就能将狩猎者的神态刻画的栩栩如生。
布局构图的艺术因为汉朝的书写载体还不是很便捷,绘画艺术的施展就首先开始于崖壁之上,无所顾忌的抒发着人类原始的美感,也就无所谓谋篇布局。
汉画像石不同它相当于在一幅限制空间的画面上作画,这就意味下笔前有所思,有意识,有目的。
徐州汉画像石的布局结构极具艺术特色,一般都是将整个石面进行分格,再把各类物象分别安置其中,内容紧凑,经常会把不同的故事画面结聚在一起。
如邳州征集的“仙人、渔猎图”画像石?,该石分为两格,上格是仙人等物象,下格是渔猎图像。
上格的仙人图,下格为渔猎图,一仙境,一现实,一虚一实,相映成趣。
徐州汉画像石的象征意义及汉代的文化风貌
徐州汉画像石的象征意义及汉代的文化风貌作者:高梦晴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5期摘要:汉画像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它通过象征性符号展示了汉代的精神风貌。
车马出行、瑞鸟衔币、拜谒等图像统构在这块汉画像石上。
一个概念中寓意了好几个形象,又或者说一个形象中蕴含了多层意义。
过去与升仙,现在与祭拜,未来与祈望,共同呈现了汉代的文化空间。
关键词:徐州汉画像;瑞鸟衔币;车马出行;象征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其汉代画像石艺术独具特色,与汉兵马俑、汉墓并称中国“汉代三绝”。
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馆藏的一块东汉的汉画像石,别具一格,它以象征性的图像符号向我们展示了汉代的精神风貌。
以中间的菱形纹为界,上层为众人拜谒,下层为“车马出行”,并刻有“瑞鸟衔币(五铢钱)”的形象。
与其他车马出行图相比之下,此汉画像石中描绘的“鸟衔五铢钱”的形象独树一帜。
车马出行、瑞鸟衔币、菱形纹、众人拜谒统构在这块画像石上,它们所隐含的东西显然超过了明显的和直接的意义。
其简化形式下的象征性表现了墓主以及墓主后人的多重理想——过去、现在、将来的期望在这块小天地中呈现。
一、升仙之途汉代人对升仙都有着一种渴望,这种渴望不仅贯穿了他们的一生,也延续到了其死后的世界。
这块汉画像石便是这种观念的具象表现之一。
第一层是“由右向左”行进的车马和行拜谒礼的人物,并有六只衔着五铢钱的凤鸟作从空中飞来状。
这种“左向行进”的动态构图方式体现着“向西行进”的方位趋向[1],并且中国古代“东主生、西主死”的宇宙观,不管是画幡还是壁画,墓中死者升天时皆面向左,即西方[2]。
那么,这种方位趋向的目的地就不言而喻了,即作为汉代人魂牵梦绕的长生不老的仙人世界——西王母的昆仑山,而掌管着不死药的西王母的昆仑山仙界就在汉人阴阳五行宇宙观中的西方。
《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曰:“西有王母之山”“西海之南……又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浅析徐州汉画像石的“意象”造型
维普资讯
形 体和 外貌 的特点 来 “ 物取 象 ” 突 出 了高 度 夸 观 ,
张的姿 态和 大动作 , 力求 表 现力量 、 动和 气势 的 运 意象美 。这 些造 型如果 没有 生活 中的观察 理解 作 为基础 , 将难 以形 成 “ 心象 ” 。 生 活是 客观 的 , 具体 的 , 心理 的审 美需 求 是 但 是 意象 的 , 主观 的。汉 代 工 匠 根据 对 形 象 特 殊 是
【 中图分类号 ] K 7 . 89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2 (0 6 0 -120 076 5 20 ) 40 象 ’ 理 解 意 ’ 的
二、 州汉画像 意象造型是一种源 自 徐 生活 的创 作 方 式
从 生 活 出发 历来 是艺 术家 创造艺 术 的生命 之 源 , 州汉 画像 的艺 术形象 不是 虚构 的 , 徐 而是来 自 当地真 实 的生活 , 代 的工 匠们 把生 活 中的所 见 、 汉 所 知 、 想 用艺术 的手法表 现 出来 , 所 达到 了完美 的 统 一 。社 会 上不 同 阶层 、 同性 格 的人 物 一 个 个 不 浮现在 石 面上 , 这些 形 象 是 介 于 具 象 与抽 象 之 间 的 , “ ”的 传 达 。 比如 在 场 面 较 大 的 人 物 画 是 意 中, 现实 生 活 中身 份 的对 比有着 明显 的表 现 , 们 我 从位置、 动作 、 质 、 境 及 道具 可 以判 断地 位 的 气 环 高低 。虽 没 有细部 刻 画 , 通过 动作 的生 动性 , 但 依 然 能够让 人感 到 眉 目有情 ( 一 ) 画像 石 上那 图 。 些 体态 硕 大 , 饰 宽厚 , 服 动态 威 严 者 , 一般 都 是 象 征权 贵 , 画面位 置 和面积 上 , 们是 主要 的 。对 在 他
汉画像石简单线条的艺术风格
汉画像石简单线条的艺术风格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其中的简单线条艺术风格,展现出汉代艺术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画像石是汉代的一种墓志文化产物,以石材为基本材料,雕刻上面人物、神鬼、马、龙、凤、花卉、飞禽兽等题材的图案。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物画像。
画像石顾名思义即是以雕刻人物形象为主的石刻艺术品。
汉画像石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汉画像石的简单线条艺术风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线条简洁清晰汉画像石的线条非常简洁清晰,没有过多的繁复装饰和细节描绘。
画像石以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态,线条流畅有力,形象生动。
这种简洁的艺术风格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也让观者在简单的线条中感受到了深刻的艺术魅力。
二、错落有致在画像石的布局上,简单线条的艺术风格体现为错落有致。
人物形象的布局往往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构图的,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空间感,形成画面的美感和协调性。
通过这种错落有致的布局,汉画像石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既有层次感,又不失简约大气的特点。
三、形象生动尽管汉画像石的线条简单,但是在形象的刻画上却生动而传神。
通过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躯体、面部、衣饰等细节,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受。
在这种简单线条的艺术风格下,人物形象往往更具有张力和美感,展现出了古代艺术家对人物形象的精准把握和深刻理解。
四、节奏韵律在汉画像石的线条艺术中,往往能够感受到一种节奏韵律之美。
线条的简洁和流畅,使得画面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美感和韵律感。
观者在观赏画像石时不禁会被这种韵律所吸引,从而产生愉悦的艺术享受。
汉画像石的简单线条艺术风格,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文化意蕴。
这种简约的艺术表现风格,反映了古代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创作理念。
在当代,汉画像石的简单线条艺术风格仍然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概括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概括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体现了汉代艺术的风采。
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画像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们是由熟练的工匠们以极大的技术精湛度雕刻而成,呈现出精细的线条和周密的构图。
每一件汉画像石都独一无二,艺术品质精湛,生动地展现了古人的儿女情长、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历史场景等。
其次,汉画像石以其强烈的表现力而著称。
汉代艺术在继承了先秦艺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戏剧性和情感表达。
画像石通过雕刻细腻的表情和姿势,将人物的个性与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们仿佛可以看到他们在说话、动作,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再次,汉画像石在构图上追求平衡和谐。
画像石的构图精巧而谐调,注重人物的层次和空间的分配。
画像石通常采用对称、轴线、曲线等构图原则,为观者呈现出一幅和谐而美好的画面。
这种构图风格富有秩序感,给人以平和、稳定的感觉。
此外,汉画像石还以其细腻的雕工和丰富的细节而受到广泛赞赏。
工艺匠师们精心雕刻出汉画像石上的细节,如人物的服饰、头饰、饰物等。
他们极力追求细节的真实和完美,赋予了画像石以更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汉画像石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们记录了汉代社会、政治、生活、宗教、文学等方面的丰富信息,是研究古代艺术和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通过欣赏汉画像石,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审美观念、生活习俗等,对于我们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汉画像石以其高度的艺术价值、强烈的表现力、构图的平衡和谐、细腻的雕工和丰富的细节,以及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色,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在欣赏与研究汉画像石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艺术的精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艺术文化。
基于汉画像石的徐州汉代舞蹈审美特征和审美成因
基于汉画像石的徐州汉代舞蹈审美特征和审美成因摘要:汉代曾经是我国封建王朝经济、文化、艺术比较发达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内形成的各种艺术样式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舞蹈艺术也不例外。
本文通过分析徐州地区的汉画像中呈现的舞蹈形象,论述了汉代舞蹈最为典型的审美特征,并结合当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情况,进一步分析了该特征形成的原因,以期能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关键词:汉画像石徐州汉代舞蹈审美特征审美成因两汉时期,徐州一度成为汉文化的发祥地,在经济等领域也为汉代的兴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该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是重要的历史文物,通过这些画像石可以窥见汉代文化发展的情形,包括舞蹈艺术。
汉代的舞蹈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经济的繁盛、国力的强大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其舞蹈艺术带有鲜明的大汉气象,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从汉画像石解读徐州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汉代的舞蹈种类非常多,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舞蹈类型主要包括姿态翩跹、具有阴柔之美的长袖舞,步伐矫健、具有阳刚之美的建鼓舞。
这两种舞蹈的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长袖舞最早的起源是楚国翘袖折腰舞蹈,发展到汉代的长袖舞具有轻盈圆柔的特点,也是汉高祖刘邦非常喜欢与推崇的一种舞蹈形式。
长袖舞的尤为突出的审美特征在于两点,一为长袖,二为细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
徐州地区是高祖刘邦的故地,因而该地的长袖舞形成了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色,例如舞袖的具体形态上包括拖垂袖、上扬袖、甩袖、绕袖等,在徐州地区这些舞袖的技巧总体来讲更加地轻盈与柔美。
在一些汉画像石中呈现的舞蹈形态非常生动:女舞者的手臂举过了头顶,运用适当的力度,将长袖上扬,犹如一道跨越头顶的彩虹一般,充满着飘洒与灵动的美感,在甩袖的过程中同时腰向左拧,右胯顶出,上身向右上方斜仰,胸腰保持上挑的姿态,身姿给人一种袅娜和含蓄的美感。
徐州的长袖舞蹈形式多样,包括独舞、双人舞、群舞,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点。
徐州汉画像石审美形态研究及其对美学现实的意义
徐州汉画像石审美形态研究及其对美学现实的意义作者:梁尧来源:《财讯》2016年第10期汉朝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最具艺术代表性的朝代之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艺术瑰宝。
汉画像石作为“汉代三绝”之一,是汉朝艺术形式的杰出代表。
由于汉画像石珍贵的历史价值,使得大量学者通过考古、建筑等形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从人文角度也有着详细的探索,进而不断地发现汉画像石当中蕴含的深层内涵。
对于汉画像石中的审美特征等的研究也有一定发展,不过,对于汉画像石中所反映出的美学思想是否促进当今人们审美情趣的探究却并未展开。
本文将通过对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分析研究,在发现其中审美特征与审美形态的同时,对汉画像石中所反映出的美学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发掘其中的现实意义。
汉画像石徐州审美形态引言汉画像石作为最具历史研究意义的图像材料,与《史记》并成为“汉代留下的两大史书”。
汉画像石的兴于西汉,盛于东汉,其记录了大量的汉朝当时的事物与景象,对研究汉朝当时的审美情趣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汉画像石通过石刻、雕筑等手法对历史事件与日常生活进行了有效的记录,不仅仅重现了当时的发展过程,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我以为出了古人的遗物之外,在没有一种史料会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
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地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辑起来,几乎可以称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①这生动的说明了汉画像石极富人文历史的研究价值。
徐州作为高祖刘邦的故乡,在汉朝时期就以拥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作为十三位楚王、五位彭城王的封地,经济富庶,文化发达,是汉代重要的地区之一。
汉画像石的大量出土,证明了徐州城在汉朝时期的繁荣与发达,加之徐州附近盛产石灰石与大理石,对画像石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因此,作为重要陪葬物品的画像石便在徐州地区盛行起来。
浅谈徐州汉画像石中的装饰艺术美
一
汉代初期的统 治者们 所追 捧 ; 当神仙 不可 见 , 长 生 没 得 到 的时 候 , 又 有 了一 种 “ 死 即再 生 ” 的观 念 , 他 们 希 望 人 能 在 死 后 和 生 前 一 样 享 尽 人 世 欢 娱 。所 以 , 墓 室 成 了 墓 主 描 绘
生前环境的缩影。其次 , “ 以孝 治 天 下 ” 为汉 代 人 所 推 崇 , 而 行 孝 的方 式 , 莫过 于生前极其所欲 , 死后更是厚 葬 , 重 金 为 死者建造墓 、 阙、 祠 堂 都是 孝 的表 现 。
个时代人们人 生观 、 世 界观 的重 要方 面 , 往 往 在 墓
葬 的形 式 上 可 得 以 体 现 。徐 州 汉 画 像 石 中 关 于 超 现 实 类
国 传 统绘 画 中 的“ 以 形 写神 ” 这 一 艺 术 风 格 。 所 以徐 州地 区的 画像 石 有 着 自 己独特 的 文化 特 征 及 丰 厚 的 历 史 积 淀 。
关键 词 : 徐 州; 画像 石 ; 装饰 美 中 图分 类号 : J 3 2 文献标识码 i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8 2 7 5 ( 2 0 1 3 ) 0 2 — 0 1 0 4 — 0 2
题材往往是表现人们思想活动 的 , 通 常 刻 画 有 很 多 代 表 祥
汉 代 初 期 修 养 生 息 了七 十余 年 , 迎 来 的 是 汉 武 帝 刘 彻
统治的全盛时期 , 这 些 都 为 厚 葬 这 一 形 式 的盛 行 积 累 了雄
瑞 的珍 禽 瑞 兽 和 神 仙 世 界 , 这 些 内容 都 反 映 了人 们 对 于 天 上 神 仙 世 界 和 祥 瑞 图 案 世 界 的 向 往 。神 话 内容 多 取 材 于 《 楚辞》 和《 山海 经 》 , 反 映 神 话 故 事 内容 的 有 “ 月宫 图” 、 “ 伏 羲 女 娲 图” 、 “ 东王公西王母” 等。 汉 代 崇 尚黄 老 。迷 信 神 仙 生 活 , 人 们幻 想 长生 不老 ,
汉石画像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构件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在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具体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故事、节烈孝义、神仙与祥瑞、鬼怪与辟邪等,被誉为“绣像的汉代史”与“汉代的百科全书”。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汉画像石是汉代石室墓葬、祠堂、石阙上的装饰壁画。
汉画像石制作方法是:1、选材,石室墓葬根据墓室结构选择优质石材,因为汉代雕刻工具为低碳钢,雕刻的硬度在莫氏4度左右,所以石材多是碳酸盐岩(石灰岩青石)或砂岩。
画像石是在没有砌墓之前就要完成的,因此在设计墓室的时候,就要将画稿完成。
据嘉祥武氏祠《武梁碑》碑文记载:“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
前设坛墠,后建祠堂。
良匠卫改,雕文刻画,罗列成行,摅骋技巧,委蛇有章”.2、构图,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应该是墓主人的选择。
从出土的汉画像石题材来看,汉画像石内容分为装饰性图案和创作性画面两种。
装饰性图案一般是吉祥图案,属于商品性生产,往往有重复内容。
创作型画面是根据墓主人的命题,由工匠画师创作完成。
3、加工。
第一步是起稿,汉画像石刻制前首先要用墨线起稿,起稿是画师的事情;然后是石工在墨稿的基础上雕刻。
汉画像石的雕刻方法一般为阴刻阳雕两种,阴刻是将墨线凹下,形成流畅的线条,阳雕是剔除墨线外的轮廓,形成凸起的物象,衣服纹饰、面部五官用阴线雕刻。
雕刻完成后,只是完成了汉画像石墓葬或祠堂的构件,然后组装为墓室或祠堂。
徐州汉画像石
羽人
羽人
九尾狐
【九尾狐】 省称“九尾”亦称“九尾禽”。传说中的异兽。居青 丘之山食人。其说始见于先秦至汉传为瑞祥之兽象征王者兴。 又天下太平则现象征王者子孙繁息。 《南山经》“青丘之 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白虎通》“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
铜山县蔡丘出土的像石则表现伏羲女娲人首蛇躯上部两手相接下部两尾缠绕于铺首的环中形体的不同反映了缔造者的随意性和神为人用的心理意图以及创造期的骚动与徘徊伏羲女娲徐州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多表现为掌握长生不老药身处尊位受到顶礼膜拜的形态
汉 画 像 石
汉画像石是汉代(前206~220 年)人们刻划在墓室、祠堂上带 简 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它生 动地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典章制度、 介 衣食住行、神话故事;展示了两 千年前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准;再 现了汉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 高度文明。汉画像石是汉代文化 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是中华民 族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神话传说
徐州汉画像石神话故事的内容有伏 羲女娲、炎帝、黄帝、东王公、西 王母、日中金乌、月中玉兔等··· ··· 这些内容的画像,表达了墓主希 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 烈愿望,而这种仙境生活实际上就 是墓主生前现实生活的延伸和继续。
伏羲捧日
伏羲捧日:伏羲、女娲是中国 远古神话中人癿始祖神,他们 在汉代乃至唐代时期癿画像石 中屡见丌鲜。为对偶神男阳女 阴癿形象,其形象大都是头戴 冠帻,身穿汉代人通常穿癿宽 袖大袍,腰部以下是蛇躯,有 癿还在蛇躯两侧长着一对爪子。
羽人在汉代是神仙系统中的一员,其形象变化 多端,类型复杂。有研究者认为“羽人在汉代造 型艺术中有两种表现,一种为人首人身,肩背及 两腿生有羽毛,另一种是人身鸟首,浑身长满羽 毛”。对照汉代的画像石,后一种人身鸟首,事 实上还应包括人首鸟身的羽人,的确数量不少, 但前一类“人首人身”“肩背生翼”的“有翼 人”,则其图像往往难以识辨。正是因此,冯其 庸先生提出一种观点,即他认为羽人图像经历过 有翼到无翼 羽人这一艺术形象仅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神界或 仙界,寄托了古人希望羽化登仙、长生不老的愿 望。羽人形象的表现
从徐州汉画像看汉代音乐艺术形式
《 晋书 ・ 乐志》 载 :“ 相和 ,汉 旧歌 也 ,丝竹更相和 ,执 节者歌 。 “ 和歌 ”最初产生 于民间一 些没有 伴奏 的歌 ” 相
谣 ,即 “ 徒歌 ” 以 后 徒 歌 又发 展 成 为 “ 人 唱 、三 人 和 ” 。 一 的唱 和 形 式 ,称 作 “ 但歌 ” “ 歌 ” 发 展 为 “ t更 相 和 , ; 但 丝 ^
器 独 奏 能 够 清 晰 可 见 的 汉画 像 石 确 实不 多 ,其 中最 具 代 表 l 陛 的是 汉 代 乐 器— — 建 鼓 。
画像 石中主要 的乐器 有吹奏乐器 ,如埙 、排 箫 、笙 、笛等 ; 弦 乐 器 ,如 琴 、瑟 、箜篌 等 ;打击 乐器 ,如 建鼓 、鼗鼓 、
面 ,其 中描 写 音 乐 文 化 生 活 的 乐 舞 、百 戏 的 内 容 占 较 大 比 例 ,这 充 分 反映 出 音 乐 活动 在 汉 代社 会 文 化 生 活 中 占据 重要
( 一) 图
地位 ,这对于研究汉代经济文化生活和音乐 的起源 、形成 、
发 展具 有重 要 意 义 。
执 节者 歌 ” 的 较 为复 杂 的形 式 。
心 ,是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和 丰厚 的地区之一 ,汉墓 、汉 画像石 、汉兵马俑并称为徐州 “ 汉代三绝” 。徐州 汉画 像石 雕 刻 图像 内容极其 丰富 ,有神话传说 、历史故 事 、击剑 比
武、庖厨宴饮、舞乐百戏 、车骑出行 、耕 种纺织 、珍禽异兽 等 ,包含 了汉代的政治 、经 济 、思想 、文化民俗 等各个方
徐州汉画像石雕刻图像内容极其丰富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击剑比武庖厨宴饮舞乐百戏车骑出行耕种纺织珍禽异兽等包含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其中描写音乐文化生活的乐舞百戏的内容占较大比例这充分反映出音乐活动在汉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对于研究汉代经济文化生活和音乐的起源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简析徐州汉代画像石艺术风格
对文化的传播起到 了十分重要 的作用 ,同时也受到 了周边地 区文化的影响 。汉代画像石就产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从 已出土的汉画像石 的题铭 和雕 刻技法 、风格来研究分 析, 徐州地 区的汉 画像石始 于西汉末 、 东汉 初 , 兴盛 于东汉 中,
在艺术创作 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 也是艺术创作 的前提 。 徐 如 , 对现 实生活 中游猎 , 战争 , 出行 的场 面都是 运用写实再 现
汉 画像石 的题材包罗万象 , 涉及到社 会的方方面面。 主要 的将其归 为以下几类 : 、 一 社会生活类 。主要记 载的是墓主人 生前安逸舒适 的生 活 , 这类题材 在徐州地区 出土 的较多 。二 、
社 会 生 产 类 。 要 记 录 的 是 当 时 社 会 条 件 下 的 劳 动状 况 。 徐 主 如
州 睢宁 土的祠堂 画像 “ 牛耕 图” 。三 、 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 历 比如 ,二桃杀 三士 图” 周公辅成王 图” “ 和“ 。网 、 纯粹的装饰图 案类 。 汉代的画像石所涉及的题材丰富多样 , 这正是对汉代社 会、 生活 、 政治 、 伦理 、 道德等各个方 面的全 面叙述 。
UT ARY GAL E ER L RY
文 海 艺 苑
历
史
回 廊
简析徐 州汉代画像石 艺术风格
李广锁 (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 , 苏 苏州 2 52 ) 江 113
摘 要: 汉代 时的徐 州在地理位置上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地处 中原枢 纽 , 对周边地 区的文化有一定 的
汉画像石的绘画特征及价值
Yi Shu Ping Jian汉画像石的绘画特征及价值赵念念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摘要:汉画像石是流行于汉代的建筑雕刻,主要运用在地下墓室、祠堂和庙宇建筑中,其艺术性是我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笔。
汉画像石是比较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刻画艺术,对我国传统绘画具有借鉴意义。
它具有浓郁的汉文化特色,也将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融入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汉画像石丧葬文化线条中图分类号:J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46-02作者简介:赵念念(1982-),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7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汉画像石艺术视角的徐州地区传统幸福观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2017SJB1022。
一、汉画像石的兴衰汉画像石是汉朝比较流行的丧葬文化,它是汉朝墓室的构件之一。
在艺术手法上,是将绘画、雕塑和石刻融为一体,先在磨平的石板上绘出图案,然后进行雕刻,完工后再涂染颜色,描绘装饰,让画面鲜活起来。
汉画像石起源于西汉,没落于三国时期。
汉画像石的兴盛和衰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首先是汉朝的经济发展为汉画像石的出现打下了坚固的经济基础,在西汉,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农业得到了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国力鼎盛、百业兴旺的繁荣局面。
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改变了传统的“御制匈奴”政策,打开了汉朝的眼界,开始了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而他们开创的“丝绸之路”也为西汉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商业的繁荣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为汉朝的厚葬之风打下了基础。
在佛教没有传入中国之前,西汉人的信仰中还没有“轮回转世”的概念,他们坚信人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在那里生活着,需要后代不断祭祀,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所以当时的人非常在乎后代的繁荣。
这种观念也形成了对丧葬文化的重视,无论是帝王,还是富有阶层,都讲究自己死后的繁荣,这些观点体现在对墓室建筑、陪葬品的讲究上。
质朴、雄浑之美——从汉画像石谈汉代装饰艺术风格
代帝 王 、 圣 贤、 忠 臣、 孝子 、 烈女等 , 有《 荆轲刺秦 王》 《 泗水 捞鼎》
汉 画像 石注 重构 图饱 满 , “ 汉人 的装饰 是 空 间填 物 , 不 留空
《 赵 氏孤儿》 《 周公辅 成王》 等; 神话传说有东 王公 、 西王母 、 伏羲 、 白” , 一般 画像 石主体部分 之外 的空 白处都 点缀 了各种 物象。如
汉画像石 匠师 富有开创 性地 、 全方位地表现 了中国古代 社会 亭 内侧 各有 二仙 人飞舞 , 整个 画面疏 密有 序 。在 徐 州汉 画像 石
生活各领域 , 以一种直接 的、 叙 事的 、 纪念碑 式的形 式反映 了当时 中, 分格设置 物象的情况也很 多, 多是一格为想象 的绮 丽世界 , 一
为手 法 , 构 图形象处 理 以平 面布 列 , 形成 了富有装饰意 味的艺术 为双层楼 阁, 下层为厅 堂, 上有两个对称 的望 亭, 厅 内左侧 Z - 主人
风格。
一
跪坐 , 一女伎作长袖舞 , 右柱 两侧 四人奏乐 , 左柱外侧 一侍女将进
、
装饰题 材 与 内容
入大 厅 , 一武将持剑 立户外 , 厅 堂及 望亭 两侧 饰有仙鹤 、 孔雀, 望
爱 怨镦 1 f 开 充
质朴 、 雄浑之美
从 汉画像石谈汉代装饰 艺术风格
口孙 亚峰
摘 要: 汉画像石在 中国漫长的装饰 艺术发展过程 中, 拥有极其 重要 的划时代意义和历 史地位 , 其所表现 的社会 生活状况 、 哲学
内涵 以及装饰手法、 装饰构 图、 装饰的形式 美等体现 了汉代装饰 艺术深沉 、 宏大的风格 。
等, 还有 自然风光 、 天体 星宿等 。 顿有致 , 大小相宜 , 动静相 间, 多而不乱 , 密而不塞 , 给人 以情感 热 烈、 奔放粗豪的感 觉。 在 画面 四周 装饰花 纹 , 也是汉 画像 石经 常使 用 的表 现手 法。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概论
在汉朝疆域辽阔的版图上,画像石在全国分布广泛,按现今的行政区划,东起连云港海滨,西到甘肃、四川一线,北至长城边塞的陕西榆林,南到浙江的海宁、云南的昭通。
在如此广袤的分布范围内,形成了鲁南—苏北、豫南—鄂北、陕北—晋西、巴蜀—滇北四个集中分布区。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
徐州古称彭城,汉武帝时期置徐州刺史部,东汉末年徐州刺史部治所由郯迁往下邳,曹魏时期,徐州刺史部的治所在彭城,从此徐州与彭城名称互通。
今天所说的徐州汉画像石,大都限定在当今行政区划徐州的范围内,包括了徐州周边的萧县、淮北、宿迁、宿州等地。
两汉时期,这一地区经济富庶、文化繁荣。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人口的大量增加,东汉之时,彭城国八县人口已有五十万,其中彭城一县就有人口二十万。
这是清代以前徐州人口的最高纪录,史称“地小人众”(《史记·货殖列传》)。
汉代徐州的冶铁业也十分发达。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全国设冶48处,今徐州□ 徐 汉徐州汉画像石艺术概论·传世经典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总第 期2023 10168[汉]麒麟图 拓本境内就有彭城、沛、下邳三处铁官。
徐州为鲁南丘陵的南缘,盛产石灰岩青石,为营造画像石墓提供了石料来源。
因此,众多汉画像石祠堂、墓葬,便在徐州一带盛行起来。
汉画像石是汉代陵墓上的建筑装饰,分为地面陵园和地下墓室两个部分。
东汉时期,随着“上陵礼”的确立,陵墓建筑基本形成固定的格式,陵墓的地面部分由神道列兽、石阙、祠堂、墓垣组成,陵墓的地下部分就是“寿藏”,即地下墓室。
徐州地区的画像石,包含了汉代陵墓地面和地下两个部分建筑的全部内容,最早记载见于《水经注》,之后的府志、县志及文人笔记、汉画像石著录也有记录。
由于时代久远,作为地面部分的汉代神道已经不可能完整地保留下来。
但是陵墓神道两侧列置的石兽还是不断的发现。
1996年徐州博物馆在邳州占城发现一件大型石雕辟邪;2004年,徐州博物馆征集到一件石虎;2010年,徐州博物馆又征集两件有翼石兽。
浅谈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
第2 卷第 1 1 期
2O 年 3月 O6
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g .x 哪 Euao de dc i tnc l e
V1 1N . o 2 ,o1 .
Ma . 2 O r ,O 6
浅 谈徐 州 汉 画像 石 的艺 术 特 征
邵 统 平
( 江苏省徐 州幼儿师范学校 , 江苏 徐 州 210) 209
的感觉 。
[ 收稿 日 ] O 一 一1 期 26 叭 7 O [ 作者简介 ] 邵统平 ( 6 一)男 , 1 9 , 江苏睢宁人 。 9 江苏省徐州幼儿师范学校讲师 。
・
15 ・ 3
维普资讯
浪漫主 义题材 的汉 画像石表 现了汉代人 某些思 想意识 和宗 教幻想。这 些题材 多来 自远 古的 神话传说 , 如伏 羲 、 女 娲或手持 E月 , 1 或两尾 相交 的景象 。传 说中的神农 氏 、 黄帝
[ 中图分类号] J1. 343
[ 文献标识码 ] A
[ 编号 ] 1 8 62( 3)1 03 — 2 文章 0 — 652 60 — 15 0 0 0
汉画像石 是指两 汉时期墓 室 、 祠堂 、 阙的砖石 构件 上 石
雕刻或者模制的画面 , 成为汉代美术的重要 遗存 , 故称 “ 画 汉 像石”亦称“ 画” , 汉 。汉 画像石 是 中华 民族艺术 宝库 中一 颗 璀璨 的明珠 , 中国美术史 上 占有重要 的一 页, 在 具有 很高 的
主义和浪漫 主义两大题材 。
之一, 堪称汉代的立体画, 是其他类别的艺术作品不能比拟
的。鲁迅先生评价 道 :唯 汉人石 刻 , 魄深沉 雄大 ” “ 气 。徐 州 人杰地灵 , 积淀 深厚 , 文化 遗存 的汉画像 石非常 丰富 。迄 今 为止, 徐州发现和收集 的汉 画像石 已多达 1 0 2 多块 , 0 成为 全
徐州汉画像石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名称时间景点内容要点讲解词(2400,11’30)景点概况1’1.地理位置、建馆时间、4A级景区2.汉画像石简介 3.汉画像石特点及意义各位游客,欢迎您到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参观游览!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云龙山风景区内,东依云龙山西傍云龙湖,依山傍水,环境优雅。
该艺术馆是一座以陈列、收藏、研究汉画像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是国家4A级景区。
分旧馆和新馆两部分,旧馆与1989年建成开放,新馆于2007年建成开放。
汉画像石是汉代艺人雕刻在墓室、地面祠堂和石阙上的具有鲜明主题的装饰性壁画。
徐州汉画像石题材丰富,内容广泛,主要表达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墓主人生前所享受过的生活场景;一个是墓主人死后所期待进入的另外一个世界。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新馆参观。
253神道1’30 1.神道两侧的石碑、石像生名称、数量及排列顺序 2.建筑特色、历史作用及细部描述 3.子母阙(点到即可)各位游客,我们首先来参观第一部分:神道石雕。
东汉开始,人们在营造陵墓的时候,出现了墓前排列的石兽,顺序是华表、狮子、石虎、石马、石牛、石羊等。
神道的尽头是高耸的石阙,石阙是神道的结束,同时也是陵园的开始。
走入石阙,才算正式进入陵园。
这块在江苏沛县古泗水发现的汉画像石,是汉阙中的构件,应当是子母阙中的子阙,石高1.6米,宽0.6米,两面有画,正面分作三格。
上格为乐舞图,中格为六博图,下格为车马图。
此外,我们看到神道旁石雕的神兽,身长双翼,石羊上乘坐仙人,这些无不透露出墓主人渴望死后成仙的美好愿望。
248祠堂2’1.地理位置2.建筑形式及建筑特点3.用途及涵义 4.力士图(点到即可)神道的尽头是祠堂。
接下来我们来参观第二部分:祠堂敬祖。
祠堂又称庙堂石室,是汉代陵区地面上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古人敬天承祖、祭祀亡灵的主要场所。
汉代石室祠堂在风格上追求古朴、对称、协调,给人以沉稳庄重之感,特别是在屋面的处理上,用整块石材雕刻而成,四壁刻画着为祭祀祖先而创造的精美壁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风格赏析
两汉文化看徐州,作为徐州标志性的文化底蕴之一,徐州汉画像石代表了中国汉画像石的最高艺术成就,其数量和质量以及艺术形式在全国均首屈一指。
作为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依据,汉画像石无论是从构图、造型、雕刻手法还是装饰特色等方面将成为当今美术考古与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一、内容题材
汉画像石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作为全国四大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的徐州,对汉画像石题材的选择,可谓丰富多样,天上人间,历史现实,无奇不有,囊括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主要归纳有以下几类:一是生产活动类。
主要是表现汉代的生产劳动场面。
二是社会生活类。
反映现实封建贵族及墓主人生前钟鸣鼎食、舒适安逸生活,这类题材在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出现较多。
三是历史故事类。
四是远古神话类。
五是祥瑞图像类。
六是天文星象类。
七是装饰图案类。
汉画像石丰富多样的题材正是对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民俗、愿望。
(瑞兽行云图东汉)
二、夸张精练的造型
“造型是运用艺术手段依循美的规则,将处于变化运动中的事物予以概括、综合、凝聚、固定的物化与升华的过程;创作过程中对形象的提炼、加工以至必要的夸张、变形,都是为了更有效地突出形象本身审美特点;造型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揭示艺术主题的一种手段。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造型”与“传神”两者相辅相成。
在汉画像石的图像造型是对形象外部形貌和特征的把握与刻画,在以线造型的基础上进行精雕细刻。
三、饱满均衡的构图
构图是绘画艺术的基础。
也是艺术家传达艺术的第一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构图又称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被认为是“画之总要”等。
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上,恰当地安排和处理图像之间的位置和关系,非常之重要。
汉画像石的出现,使中国美术产生了一次质的升华。
汉画像石的构图章法、布局排列有序,已形成独立的构图。
徐州汉画像石构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散点透视、、分层分格、饱满均衡、对称呼应。
(羽人捣药图东汉)
(百宴图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