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节日PPT 春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中国传统节日
▪ 春节 ( 农历正月初一) ▪ 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 ▪ 头牙 ( 农历二月初二) ▪ 寒食节 ( 清明节前一天) ▪ 清明节 ( 节气清明) ▪ 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 ▪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 ▪ 中元节 ( 农历七月十五)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 重阳节 ( 农历九月九) ▪ 冬至 ( 节气冬至) ▪ 腊八节 ( 农历腊月初八) ▪ 尾牙 ( 农历腊月十六) ▪ 祭灶 ( 农历腊月廿四) ▪ 除夕 ( 农历十二月卅日)
中国民俗节日
主讲人:张闽临
1
赣州华坚科技学校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
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 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 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 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 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目前,国家 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四个。
26
寒食节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 (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来源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 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 [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 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 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 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 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17
年画
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 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 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 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 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 大流派
18
贴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 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 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 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 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 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 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 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 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 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 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 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 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 桃符”。
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 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 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 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 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 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
19
桃符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 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 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 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 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 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 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 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 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 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 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 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 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 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 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 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 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 作“桃符”。
9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 ,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10
除夕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 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它与 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 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 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 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 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 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 年夜(守岁)的习俗、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 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 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 夜。
24
3、清明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 黄经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 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节总是 在公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历书》: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 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清明 节,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多要祭扫,以此祭祀祖先。唐 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人欲断魂。”写出了清明节的凄清气氛。2008年开始, 清明节被列为公众假期,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 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20
春节中国结
中国结,是一种装饰手工艺 品,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形 式。古称络子,历史悠久, 并影响到周边国家的装饰艺 术如日本结、朝鲜结。 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 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 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 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 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 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 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 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3
1、春节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 五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 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 “正”) 俗称“过大年”
4
起源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 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 “年,谷熟也”。春节(夏历新年)源自何时很难 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 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 实际上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
12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 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 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 来的习俗,也叫除夕 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 趣的故事:
13
“年”的传说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 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 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 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 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 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 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 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 意味,所以臵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 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 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 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11
吃年夜饭
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 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 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 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 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 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 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 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 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 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是取新 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23
立 春
释义: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 立春 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源:为什么这么叫呢?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 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 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 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 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 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习俗: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 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 打春牛的盛况。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立春时迎春喝 “败毒膏”这种使人不长口疮的药膏。
5
适用地区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
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 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6
习俗
放鞭炮
贴春联 拜 年 吃饺子
7
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 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 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 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 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 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 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 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 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 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 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 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 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 饼,喝豆腐汤。
22
2、元宵节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 统节日。正月十五日 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 之夜,也是一元复始, 大地回春的夜晚,人 们对此加以庆祝,也 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 因此又称“上元节”, 即农历正月十五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 为“上元”,其夜称 “元夜”、“元夕” 或“元宵”。而元宵 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 今
14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一些上层人物 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 的“贺年片”。
15源自文库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对子、桃符等, 它以工整、对偶、简 洁、精巧的文字
16
窗花与“福”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 的节日气氛,也集装 饰性、欣赏性和实用 性于一体。剪纸在我 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 间艺术,千百年来深 受人们的喜爱,因它 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 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 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 祥物、美好愿望表现 得淋漓尽致,将节日 装点得红火富丽。
21
有关诗句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春节江南靖士 暂解城区烟火禁,兆丰雪霁在年前。 街街饰彩家家掸,扫尽桃符换对联。
25
节日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 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 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 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 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 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 的食品。
8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 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 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 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 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 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 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 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 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 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 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 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 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
中国传统节日
▪ 春节 ( 农历正月初一) ▪ 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 ▪ 头牙 ( 农历二月初二) ▪ 寒食节 ( 清明节前一天) ▪ 清明节 ( 节气清明) ▪ 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 ▪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 ▪ 中元节 ( 农历七月十五)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 重阳节 ( 农历九月九) ▪ 冬至 ( 节气冬至) ▪ 腊八节 ( 农历腊月初八) ▪ 尾牙 ( 农历腊月十六) ▪ 祭灶 ( 农历腊月廿四) ▪ 除夕 ( 农历十二月卅日)
中国民俗节日
主讲人:张闽临
1
赣州华坚科技学校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
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 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 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 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 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目前,国家 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四个。
26
寒食节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 (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来源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 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 [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 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 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 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 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17
年画
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 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 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 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 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 大流派
18
贴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 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 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 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 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 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 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 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 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 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 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 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 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 桃符”。
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 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 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 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 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 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
19
桃符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 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 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 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 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 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 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 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 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 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 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 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 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 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 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 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 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 作“桃符”。
9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 ,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10
除夕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 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它与 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 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 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 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 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 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 年夜(守岁)的习俗、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 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 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 夜。
24
3、清明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 黄经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 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节总是 在公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历书》: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 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清明 节,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多要祭扫,以此祭祀祖先。唐 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人欲断魂。”写出了清明节的凄清气氛。2008年开始, 清明节被列为公众假期,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 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20
春节中国结
中国结,是一种装饰手工艺 品,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形 式。古称络子,历史悠久, 并影响到周边国家的装饰艺 术如日本结、朝鲜结。 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 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 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 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 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 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 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 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3
1、春节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 五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 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 “正”) 俗称“过大年”
4
起源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 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 “年,谷熟也”。春节(夏历新年)源自何时很难 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 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 实际上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
12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 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 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 来的习俗,也叫除夕 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 趣的故事:
13
“年”的传说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 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 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 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 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 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 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 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 意味,所以臵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 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 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 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11
吃年夜饭
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 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 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 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 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 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 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 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 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 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是取新 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23
立 春
释义: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 立春 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源:为什么这么叫呢?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 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 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 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 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 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习俗: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 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 打春牛的盛况。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立春时迎春喝 “败毒膏”这种使人不长口疮的药膏。
5
适用地区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
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 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6
习俗
放鞭炮
贴春联 拜 年 吃饺子
7
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 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 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 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 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 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 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 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 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 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 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 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 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 饼,喝豆腐汤。
22
2、元宵节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 统节日。正月十五日 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 之夜,也是一元复始, 大地回春的夜晚,人 们对此加以庆祝,也 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 因此又称“上元节”, 即农历正月十五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 为“上元”,其夜称 “元夜”、“元夕” 或“元宵”。而元宵 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 今
14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一些上层人物 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 的“贺年片”。
15源自文库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对子、桃符等, 它以工整、对偶、简 洁、精巧的文字
16
窗花与“福”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 的节日气氛,也集装 饰性、欣赏性和实用 性于一体。剪纸在我 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 间艺术,千百年来深 受人们的喜爱,因它 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 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 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 祥物、美好愿望表现 得淋漓尽致,将节日 装点得红火富丽。
21
有关诗句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春节江南靖士 暂解城区烟火禁,兆丰雪霁在年前。 街街饰彩家家掸,扫尽桃符换对联。
25
节日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 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 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 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 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 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 的食品。
8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 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 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 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 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 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 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 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 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 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 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 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 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