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作文万物复苏诗句
![作文万物复苏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f57ec4d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75.png)
作文万物复苏诗句《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衍生注释:1.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这是苏轼为其画所作的题画诗。
2.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3. 芦芽:芦苇的幼芽。
4.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江景图。
诗人先从视觉角度写起,竹林外几枝桃花初放,展现出春天的色彩。
“春江水暖鸭先知”特别妙,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感受到江水的回暖,将画面写活了,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是如此的真切。
后两句中满地的蒌蒿和短嫩的芦芽,进一步点明了早春的时节,“正是河豚欲上时”更是一种联想,仿佛看到河豚逆江而上的画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乐观豁达,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四、运用片段:春天就像一幅画卷慢慢展开,瞧,那“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景象就在我家附近的小湖边呢。
我和朋友去湖边散步,朋友突然说:“看啊,就像诗里写的那样,这桃花开得真美,说不定水里的鸭子也知道春天来了呢。
”我笑着回答:“哈哈,肯定呀,这就像苏轼说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它们可比我们先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喽。
”这诗里的画面就这么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真让人感叹春天的神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衍生注释:1. 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2. 天街:京城街道。
3. 润如酥:滋润如酥油。
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二、赏析:诗的开篇就把春雨比作酥油,写出了春雨的细密和滋润。
“草色遥看近却无”堪称绝妙,从远处看,大地仿佛有了一层若有若无的绿意,可是走近却又看不真切,精准地捕捉到了早春小草刚刚萌发时的那种朦胧美。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意思-赏析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意思-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2e62f228ea81c758f578d7.png)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意思|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作者:佚名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
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写春景的经典古诗词带赏析
![写春景的经典古诗词带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07f5a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9.png)
写春景的经典古诗词带赏析以下是三条写春景的经典古诗词及赏析:
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这句诗的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哎呀,你想想看,那春天刚来,桃花就迫不及待地绽放了,鸭子多机灵呀,它们一下就知道江水变暖啦!就好像你走在路上,突然闻到了花香,就知道春天来啦!比如在公园里,你看到鸭子在水里欢快地游着,不就像诗里说的那样嘛。
我的观点:这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2.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它的意思是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面目,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哇塞,春天就是这么神奇呀,风一吹,各种色彩就都冒出来啦!这不就跟变魔术一样嘛!你说要是在春天的花园里,看到那么多五颜六色的花,是不是就特别能理解这句诗呀!就像你们学校举办活动,各种表演精彩纷呈,那就是一片热闹的春天景象呀!
我的观点:这句诗把春天的多彩缤纷展现得淋漓尽致。
3.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说的是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一枝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嘿,这春天的力量可真大呀,连墙都挡不住呢!就好像小朋友们的好奇心,怎么拦都拦不住一样!你想想看,要是你家院子里的花开得特别好,是不是也会有一枝伸到墙外去呀!就像你们小朋友玩耍的时候,那快乐的笑声也会传到很远很远呢!
我的观点:这句诗用生动的画面表现了春天的强大生命力。
描写春天乡村的古诗词
![描写春天乡村的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a98807d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b.png)
描写春天乡村的古诗词《鸟鸣涧》原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衍生注释:1.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这里的“闲”字显示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2. “桂花”:在南方,桂花有春桂、秋桂之分,此处应是春桂。
桂花落,点明是春季。
3. “夜静春山空”:夜晚安静,春天的山林一片空寂。
“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宁静的意境。
4. “月出惊山鸟”:月亮升起,月光惊动了山中的鸟儿。
“惊”字用得巧妙,把鸟儿的灵动展现出来。
5. “时鸣春涧中”:不时地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
“时鸣”表现出鸟鸣的偶尔性,更增添了山谷的幽静。
二、赏析:这首诗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夜山间的宁静。
开头“人闲桂花落”,以静写静,连桂花飘落这样细微的动作都能察觉到,可见周围是多么安静。
“夜静春山空”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静谧的氛围,仿佛整个春天的山林都沉浸在一种空灵的状态中。
接着“月出惊山鸟”,一个“惊”字打破了平静,但这种打破不是喧闹,而是让画面更有生机。
最后“时鸣春涧中”,鸟儿偶尔的鸣叫在寂静的山涧中回荡,更显得山谷幽深宁静。
诗人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春夜山景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介绍:王维,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画被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信奉佛教,其诗多表达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山水田园诗尤为出色。
在仕途上,王维经历了起起落落,但他始终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善于捕捉自然中的细微之处,并将其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山里露营,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晚。
周围安静极了,就像王维诗里写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我们静静地坐在帐篷前,看着月亮慢慢升起来,突然听到旁边树林里有鸟儿被月光惊起,发出几声鸣叫,这不就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景象吗?哇,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王维笔下的春天的山里,这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我觉得王维真的是太厉害了,他怎么就能把这种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感觉写得这么准确呢?《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9f6c8a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b.png)
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知识点
《惠崇春江晚景》是唐代杜牧的一首诗,描述了春江晚景的美丽与壮观。
这首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具有规律的押韵结构。
2. 题材和主题:诗歌以惠州(今属广东)的春江为背景,描绘了江水在春天的晚上的美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景色的变幻。
3. 描述手法: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比喻手法,如“青枫浦”、“绿柳堤”、“风光旖旎”等词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江水和周围美景的魅力。
4. 感情抒发:诗人通过描绘春江的美景和景色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敬仰之情,并将自然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5. 韵律和音乐感:诗歌运用了平仄和押韵的技巧,使整首诗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和音乐感。
通过学习《惠崇春江晚景》,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力量,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填空(带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填空(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f013c255270722182ef7ce.png)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填空(带答案)一、古诗赏析。
1.《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秀丽景色的诗,诗中依次描写了太阳、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2.《三衢道中》从这首诗中的词语“__________”可以看出诗人描写的季节是______,从“__________”可以看出天气十分__________。
3.《惠崇春江晚景》,画面景物有静有动,静的景物有: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等,动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等。
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刻画,再现了一幅________。
4.《忆江南》这首诗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诗中有两句对仗句是____________。
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的________之情,从“______”和“______”可以看出来。
二、课文回顾1.本学期我积累了很多名言警句,“见善则迁,______________”是说要向好的学习,有了错误就要改正;《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是谓过矣”告诉我们有了过错不改正,这才是真的过错;大诗人苏轼也说“改过不吝,______________”;《左传》中也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学期我认识了___________的宋庆龄、___________的裁缝、____________的顾客、喜欢研究昆虫的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铁罐、____________的陶罐。
3.这学期,我们还学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有寓言故事《____________》,民间故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三、日积月累我最棒。
1.__________,山寺桃花始盛开。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惠崇春江晚景](https://img.taocdn.com/s3/m/d68f956d376baf1ffc4fad9d.png)
古诗文系列:惠崇春江晚景
注释: 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 “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 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古诗文系列:惠崇春江晚景
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 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 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 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古诗文系列:惠崇春江晚景
注释:
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 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 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 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 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 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 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 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 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 宋诗文系列: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简介:
苏轼(sū shì)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 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 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古诗文系列:惠崇春江晚景
注释: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 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 (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 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 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 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 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 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 在诗中表达出来。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b125e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5.png)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一般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篇11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带拼音版huì chóng chūn jiāng wǎn jǐng惠崇春江晚景sū shì苏轼zhú wài táo huā sān liǎng zhī ,chūn jiāng shuǐ nuǎn yā xiān zhī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lóu hāo mǎn dì lú yá duǎn ,zhèng shì hé tún yù shàng shí 。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篇2原文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100首含“春”的古诗词
![部编版小学语文100首含“春”的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01c2c7ed58fafab068dc025a.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100首含“春”的古诗词1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创作此诗时,诗人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2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景中寄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喜悦轻松地情绪,以及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3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不露说理的痕迹。
4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同时也蕴含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5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咏柳》是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6 天净沙·春【元】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枊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赏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首句描绘的是远景,次句是近景,第三局是中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跃然纸上。
7 夜月【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杆南斗斜。
今日偏知春气暖,虫声渐透绿纱窗。
【赏析】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8杭州春望【唐】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惠崇春江晚景晓景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晓景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7e806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4.png)
《惠崇春江晚景/晓景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惠崇春江晚景/晓景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惠崇春江晚景/晓景二首》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赏析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2025届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附答案解析
![2025届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bf7e3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69.png)
2025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一.古诗词赏析(共20小题)1.(2023•西乡塘区)同学们在筹备“中华文化阅读角”中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
请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古诗两首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①任:任凭。
②尔:你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指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临池学书。
池水尽墨”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树:这里指梅花。
(1)对比两首诗的内容,照样子填写表格。
古诗描写的事物生存的环境特点《竹石》竹子《墨梅》坚贞自守(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都是题画诗,《竹石》题于郑燮自己的《竹石图》上,王冕的《墨梅》是题在他所创作的《墨梅图》上。
B.这两首咏物诗前两句写品格,后两句写特点。
C.郑燮的《竹石》中,“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
(3)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特点,表面看是咏物,实际是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称为。
《竹石》表达了诗人。
而《墨梅》则表达了诗人。
(4)你想把哪一首诗的后两句诗送给哪位革命前辈?请简单写出理由:2.(2023•拱墅区)穿越到古代,去感受一下牧童生活吧。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诗句中表示数字的字词,其作用是什么?选择一项?A.“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茂盛;“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宁静。
B.“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茂盛;“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热闹。
C.“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宁静。
D.“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热闹。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理解不确切的是哪一项?A.对自然生活的向往B.对乡野牧童的同情C.对乡村景色的赞美D.想远离喧嚣,回归安宁(3)“弄”是“玩耍,把玩”的意思,你认为诗句中的“弄”妙在哪里?3.(2023•增城区)古诗鉴赏。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译文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译文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775e3f758f5f61fb73666ca.png)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译文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⑵,正是河豚欲上时⑶。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⑷,依依还似北归人⑸。
遥知朔漠多风雪⑹,更待江南半月春⑺。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译文其一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赏析其一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意思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d1a7766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0.png)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意思: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该句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二》。
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二》原诗为: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
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
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
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1。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2880cba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b.png)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篇(一):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歌翻译:竹林外的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变暖了,是鸭子最先感受春天的气息。
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
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
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
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
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春江晚景》画家介绍:惠崇(~约1017) 北宋僧人、画家、诗人。
建阳(今属福建建阳县)人,一作淮南人。
他擅长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
王安石《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说:"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苏轼、黄庭坚、王庭□等也有诗称赞他的画,其中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尤为后人所称许。
统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预习和同步练习及答案
![统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预习和同步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9b91023186bceb18e8bb37.png)
教材版本:统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和同步练习课文:第1课《古诗三首》年级: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学习日期:课文原文图文版教材版本:统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课文:第1课《古诗三首》年级: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学习日期:目录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教材文字版) (2)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知识点梳理总结 (6)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教材图文版) (15)第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22)教材课文原文预习文字版赏析2.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特点:描绘了一幅明丽阔远,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江山沐浴着春光,秀丽多姿,和煦的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该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1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中古诗词复习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中古诗词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e3ccd5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64.png)
三年级下册期中古诗词复习(1—4单元)新学知识点1.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理解:《绝句》: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鸳鸯也享受着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惠崇春江晚景》:竹林外三两枝桃花初放,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
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衢道中》:梅子成熟的五月,天气晴朗,碧空如洗。
沿着清亮的小溪坐船至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
绿阴掩映,连空气也格外清爽,在幽静的林中,偶尔传来黄鹂的叫声,声色相和,好美!2.《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元日》描写的是春节。
写了农历正月初一这天人们放爆竹、饮屠苏酒、挂桃符的节日情景。
《清明》描写的是清明节。
写了这天细雨纷纷,行人感伤极深的情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
写了游子在异乡思念亲人,遥想兄弟登高、插戴茱萸的情景。
3.《惠崇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抓住景物布局,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春天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在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刚刚(绽放)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在水中(游戏)。
河滩上已经满是(萎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这真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水乡早春)图。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前两句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后两句诗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想到了什么?这两句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独”字、两个“异”字和“倍”字用得好。
“独”字表现了诗人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孤独心情。
两个“异”字突显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表达了诗人在他乡思念家乡及亲人的感情。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及背景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及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563118986294dd88d1d26b50.png)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及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其一赏析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关于小鸭子古诗
![关于小鸭子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a8b3e46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c.png)
关于小鸭子古诗一、原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二、衍生注释:1. 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2.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 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江图。
通过桃花初放、江鸭戏水、蒌蒿满地、芦芽冒尖等意象,展现出春天到来时大自然的美妙变化。
诗人对春天充满了喜爱和赞美之情,也传达出一种对生命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感悟。
- 在情感方面,有一种淡淡的欣喜之情。
从对江水渐暖被鸭子最先感知的描写中,能感受到诗人捕捉到自然细微变化时的那种愉悦。
2. 表现手法- 联想丰富。
诗的后两句从眼前的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欲上,由江边的植物联想到水中的鱼,大大拓宽了画面的意境。
- 动静结合。
“竹外桃花三两枝”和“蒌蒿满地芦芽短”是静物描写,而“春江水暖鸭先知”中鸭子游动则是动态描写,使画面充满了活力。
四、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他的诗词文赋俱佳,为人豁达乐观。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能够在与大自然的相处和文学创作中找到乐趣。
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既有豪迈壮阔之作,也不乏清新自然的小品文和诗歌,他以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五、运用片段:事例一:在一次春游中,我们来到了河边。
春风轻柔地吹着,河边的桃花开得正盛。
好友看到河里游来游去的小鸭子,兴奋地说:“你看,那小鸭子游得多欢快,真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描写的那样,春天真的到了呢。
”我点头赞同,觉得眼前的景象和古诗里画的简直一模一样。
事例二:学校组织写景绘画比赛,我看到有些同学画冬天的雪景,有些画夏天的荷塘。
我却想起了苏轼那首关于春天的诗。
于是我决定画一幅春天的河边景象:桃花绽放在竹林边,江面上几只小鸭子欢快地游着,岸边还有嫩绿的蒌蒿和短芦芽。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作文配画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作文配画](https://img.taocdn.com/s3/m/aef19b2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6.png)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作文配画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作文配画】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学习的三首古诗,它们都在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里。
这三首诗描写了不同的春江景色,让我对古人的写景能力赞叹不已!第一首诗是张孟阳先生写的《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春夜,江面上有明月高挂,两岸都是盛开的桃花。
那景色一定非常美丽吧!就像诗里说的"月照花林皆似霰"。
你们看,月光照在花树林里,反射的光芒就像雪花一样洁白耀眼。
我在诗中学到了"霰"这个新词语哦。
"空里流霞七八丈,低纡回雪无留情。
"这句诗形象地比喻了江面上的波浪好像流动的霞光,飘散的桃花好像无情的雪花。
这些生动有趣的比喻更增强了诗的意境。
我给这首诗配了一幅江边夜景的插画,月光、桃花、波光粼粼的江面,希望你们能感受到诗中的美景。
第二首诗是温庭筠写的《江雪》。
这首诗写的是一场江边的雪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在这场大雪中,连鸟儿都无法飞翔,人们也无法前行了。
整个世界静谧无声,就连"柴门闻犬吠"也听不到了。
"风雨声相和,长夜加野秽。
"诗人还形象地描写了狂风大作、雨雪交加的情景,以及漫漫长夜显得更加阴冷潮湿。
看到这里,我仿佛置身于白雪皑皑、凛冽刺骨的雪夜之中,不禁打了个冷战。
我配的插画正展现了这股凄凉渗人的寒意。
最后一首诗是苏轼的名作《惠崇春江晚景》。
虽然诗题中有"春江"两字,但写的其实是一幅深秋江景。
"渔舟一重重,白帆四五重,隔岸又青青,归树六七重。
"诗人从不同角度生动地描绘出景深重重、重叠有致的意境。
"门隐浓暮酣,蒹葭苍然顷。
"诗人在傍晚时,坐在门户回廊中,远眺阡陌纵横、苍苍的蒹葭。
"渔童稚语,销池夕灺。
"不远处,渔民的儿童们在池塘邊嬉戏玩耍,洵是一幅悠闲恬淡的江乡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代: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
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
⑺更待:再等;再过。
[1] [2] [3]
译文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2]
其二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其一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
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
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
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其二简析
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
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
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
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横道中心小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