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合集下载

作文万物复苏诗句

作文万物复苏诗句

作文万物复苏诗句《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衍生注释:1.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这是苏轼为其画所作的题画诗。

2.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3. 芦芽:芦苇的幼芽。

4.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江景图。

诗人先从视觉角度写起,竹林外几枝桃花初放,展现出春天的色彩。

“春江水暖鸭先知”特别妙,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感受到江水的回暖,将画面写活了,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是如此的真切。

后两句中满地的蒌蒿和短嫩的芦芽,进一步点明了早春的时节,“正是河豚欲上时”更是一种联想,仿佛看到河豚逆江而上的画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乐观豁达,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四、运用片段:春天就像一幅画卷慢慢展开,瞧,那“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景象就在我家附近的小湖边呢。

我和朋友去湖边散步,朋友突然说:“看啊,就像诗里写的那样,这桃花开得真美,说不定水里的鸭子也知道春天来了呢。

”我笑着回答:“哈哈,肯定呀,这就像苏轼说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它们可比我们先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喽。

”这诗里的画面就这么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真让人感叹春天的神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衍生注释:1. 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2. 天街:京城街道。

3. 润如酥:滋润如酥油。

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二、赏析:诗的开篇就把春雨比作酥油,写出了春雨的细密和滋润。

“草色遥看近却无”堪称绝妙,从远处看,大地仿佛有了一层若有若无的绿意,可是走近却又看不真切,精准地捕捉到了早春小草刚刚萌发时的那种朦胧美。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意思-赏析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意思-赏析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意思|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作者:佚名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

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写春景的经典古诗词带赏析

写春景的经典古诗词带赏析

写春景的经典古诗词带赏析以下是三条写春景的经典古诗词及赏析:
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这句诗的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哎呀,你想想看,那春天刚来,桃花就迫不及待地绽放了,鸭子多机灵呀,它们一下就知道江水变暖啦!就好像你走在路上,突然闻到了花香,就知道春天来啦!比如在公园里,你看到鸭子在水里欢快地游着,不就像诗里说的那样嘛。

我的观点:这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2.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它的意思是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面目,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哇塞,春天就是这么神奇呀,风一吹,各种色彩就都冒出来啦!这不就跟变魔术一样嘛!你说要是在春天的花园里,看到那么多五颜六色的花,是不是就特别能理解这句诗呀!就像你们学校举办活动,各种表演精彩纷呈,那就是一片热闹的春天景象呀!
我的观点:这句诗把春天的多彩缤纷展现得淋漓尽致。

3.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说的是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一枝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嘿,这春天的力量可真大呀,连墙都挡不住呢!就好像小朋友们的好奇心,怎么拦都拦不住一样!你想想看,要是你家院子里的花开得特别好,是不是也会有一枝伸到墙外去呀!就像你们小朋友玩耍的时候,那快乐的笑声也会传到很远很远呢!
我的观点:这句诗用生动的画面表现了春天的强大生命力。

描写春天乡村的古诗词

描写春天乡村的古诗词

描写春天乡村的古诗词《鸟鸣涧》原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衍生注释:1.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这里的“闲”字显示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2. “桂花”:在南方,桂花有春桂、秋桂之分,此处应是春桂。

桂花落,点明是春季。

3. “夜静春山空”:夜晚安静,春天的山林一片空寂。

“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宁静的意境。

4. “月出惊山鸟”:月亮升起,月光惊动了山中的鸟儿。

“惊”字用得巧妙,把鸟儿的灵动展现出来。

5. “时鸣春涧中”:不时地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

“时鸣”表现出鸟鸣的偶尔性,更增添了山谷的幽静。

二、赏析:这首诗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夜山间的宁静。

开头“人闲桂花落”,以静写静,连桂花飘落这样细微的动作都能察觉到,可见周围是多么安静。

“夜静春山空”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静谧的氛围,仿佛整个春天的山林都沉浸在一种空灵的状态中。

接着“月出惊山鸟”,一个“惊”字打破了平静,但这种打破不是喧闹,而是让画面更有生机。

最后“时鸣春涧中”,鸟儿偶尔的鸣叫在寂静的山涧中回荡,更显得山谷幽深宁静。

诗人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春夜山景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介绍:王维,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画被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信奉佛教,其诗多表达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山水田园诗尤为出色。

在仕途上,王维经历了起起落落,但他始终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善于捕捉自然中的细微之处,并将其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山里露营,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晚。

周围安静极了,就像王维诗里写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我们静静地坐在帐篷前,看着月亮慢慢升起来,突然听到旁边树林里有鸟儿被月光惊起,发出几声鸣叫,这不就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景象吗?哇,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王维笔下的春天的山里,这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我觉得王维真的是太厉害了,他怎么就能把这种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感觉写得这么准确呢?《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知识点
《惠崇春江晚景》是唐代杜牧的一首诗,描述了春江晚景的美丽与壮观。

这首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具有规律的押韵结构。

2. 题材和主题:诗歌以惠州(今属广东)的春江为背景,描绘了江水在春天的晚上的美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景色的变幻。

3. 描述手法: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比喻手法,如“青枫浦”、“绿柳堤”、“风光旖旎”等词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江水和周围美景的魅力。

4. 感情抒发:诗人通过描绘春江的美景和景色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敬仰之情,并将自然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5. 韵律和音乐感:诗歌运用了平仄和押韵的技巧,使整首诗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和音乐感。

通过学习《惠崇春江晚景》,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力量,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填空(带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填空(带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填空(带答案)一、古诗赏析。

1.《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秀丽景色的诗,诗中依次描写了太阳、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2.《三衢道中》从这首诗中的词语“__________”可以看出诗人描写的季节是______,从“__________”可以看出天气十分__________。

3.《惠崇春江晚景》,画面景物有静有动,静的景物有: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等,动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等。

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刻画,再现了一幅________。

4.《忆江南》这首诗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诗中有两句对仗句是____________。

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的________之情,从“______”和“______”可以看出来。

二、课文回顾1.本学期我积累了很多名言警句,“见善则迁,______________”是说要向好的学习,有了错误就要改正;《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是谓过矣”告诉我们有了过错不改正,这才是真的过错;大诗人苏轼也说“改过不吝,______________”;《左传》中也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学期我认识了___________的宋庆龄、___________的裁缝、____________的顾客、喜欢研究昆虫的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铁罐、____________的陶罐。

3.这学期,我们还学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有寓言故事《____________》,民间故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三、日积月累我最棒。

1.__________,山寺桃花始盛开。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文系列:惠崇春江晚景
注释: 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 “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 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古诗文系列:惠崇春江晚景
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 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 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 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古诗文系列:惠崇春江晚景
注释:
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 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 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 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 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 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 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 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 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 宋诗文系列: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简介:
苏轼(sū shì)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 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 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古诗文系列:惠崇春江晚景
注释: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 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 (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 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 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 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 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 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 在诗中表达出来。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一般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篇11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带拼音版huì chóng chūn jiāng wǎn jǐng惠崇春江晚景sū shì苏轼zhú wài táo huā sān liǎng zhī ,chūn jiāng shuǐ nuǎn yā xiān zhī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lóu hāo mǎn dì lú yá duǎn ,zhèng shì hé tún yù shàng shí 。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篇2原文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100首含“春”的古诗词

部编版小学语文100首含“春”的古诗词

部编版小学语文100首含“春”的古诗词1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创作此诗时,诗人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2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景中寄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喜悦轻松地情绪,以及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3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不露说理的痕迹。

4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同时也蕴含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5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咏柳》是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6 天净沙·春【元】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枊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赏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首句描绘的是远景,次句是近景,第三局是中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跃然纸上。

7 夜月【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杆南斗斜。

今日偏知春气暖,虫声渐透绿纱窗。

【赏析】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8杭州春望【唐】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惠崇春江晚景晓景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晓景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晓景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惠崇春江晚景/晓景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惠崇春江晚景/晓景二首》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赏析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2025届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附答案解析

2025届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附答案解析

2025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一.古诗词赏析(共20小题)1.(2023•西乡塘区)同学们在筹备“中华文化阅读角”中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

请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古诗两首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①任:任凭。

②尔:你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指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临池学书。

池水尽墨”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树:这里指梅花。

(1)对比两首诗的内容,照样子填写表格。

古诗描写的事物生存的环境特点《竹石》竹子《墨梅》坚贞自守(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都是题画诗,《竹石》题于郑燮自己的《竹石图》上,王冕的《墨梅》是题在他所创作的《墨梅图》上。

B.这两首咏物诗前两句写品格,后两句写特点。

C.郑燮的《竹石》中,“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

(3)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特点,表面看是咏物,实际是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称为。

《竹石》表达了诗人。

而《墨梅》则表达了诗人。

(4)你想把哪一首诗的后两句诗送给哪位革命前辈?请简单写出理由:2.(2023•拱墅区)穿越到古代,去感受一下牧童生活吧。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诗句中表示数字的字词,其作用是什么?选择一项?A.“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茂盛;“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宁静。

B.“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茂盛;“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热闹。

C.“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宁静。

D.“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热闹。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理解不确切的是哪一项?A.对自然生活的向往B.对乡野牧童的同情C.对乡村景色的赞美D.想远离喧嚣,回归安宁(3)“弄”是“玩耍,把玩”的意思,你认为诗句中的“弄”妙在哪里?3.(2023•增城区)古诗鉴赏。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译文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译文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译文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⑵,正是河豚欲上时⑶。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⑷,依依还似北归人⑸。

遥知朔漠多风雪⑹,更待江南半月春⑺。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译文其一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赏析其一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意思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意思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意思: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该句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二》。

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二》原诗为: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
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

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

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1。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篇(一):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歌翻译:竹林外的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变暖了,是鸭子最先感受春天的气息。

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

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

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

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

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春江晚景》画家介绍:惠崇(~约1017) 北宋僧人、画家、诗人。

建阳(今属福建建阳县)人,一作淮南人。

他擅长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

王安石《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说:"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苏轼、黄庭坚、王庭□等也有诗称赞他的画,其中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尤为后人所称许。

统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预习和同步练习及答案

统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预习和同步练习及答案

教材版本:统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和同步练习课文:第1课《古诗三首》年级: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学习日期:课文原文图文版教材版本:统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课文:第1课《古诗三首》年级: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学习日期:目录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教材文字版) (2)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知识点梳理总结 (6)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教材图文版) (15)第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22)教材课文原文预习文字版赏析2.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特点:描绘了一幅明丽阔远,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江山沐浴着春光,秀丽多姿,和煦的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该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1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中古诗词复习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中古诗词复习

三年级下册期中古诗词复习(1—4单元)新学知识点1.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理解:《绝句》: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鸳鸯也享受着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惠崇春江晚景》:竹林外三两枝桃花初放,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

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衢道中》:梅子成熟的五月,天气晴朗,碧空如洗。

沿着清亮的小溪坐船至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

绿阴掩映,连空气也格外清爽,在幽静的林中,偶尔传来黄鹂的叫声,声色相和,好美!2.《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元日》描写的是春节。

写了农历正月初一这天人们放爆竹、饮屠苏酒、挂桃符的节日情景。

《清明》描写的是清明节。

写了这天细雨纷纷,行人感伤极深的情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

写了游子在异乡思念亲人,遥想兄弟登高、插戴茱萸的情景。

3.《惠崇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抓住景物布局,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春天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在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刚刚(绽放)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在水中(游戏)。

河滩上已经满是(萎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这真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水乡早春)图。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前两句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后两句诗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想到了什么?这两句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独”字、两个“异”字和“倍”字用得好。

“独”字表现了诗人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孤独心情。

两个“异”字突显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表达了诗人在他乡思念家乡及亲人的感情。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及背景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及背景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及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其一赏析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关于小鸭子古诗

关于小鸭子古诗

关于小鸭子古诗一、原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二、衍生注释:1. 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2.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 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江图。

通过桃花初放、江鸭戏水、蒌蒿满地、芦芽冒尖等意象,展现出春天到来时大自然的美妙变化。

诗人对春天充满了喜爱和赞美之情,也传达出一种对生命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感悟。

- 在情感方面,有一种淡淡的欣喜之情。

从对江水渐暖被鸭子最先感知的描写中,能感受到诗人捕捉到自然细微变化时的那种愉悦。

2. 表现手法- 联想丰富。

诗的后两句从眼前的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欲上,由江边的植物联想到水中的鱼,大大拓宽了画面的意境。

- 动静结合。

“竹外桃花三两枝”和“蒌蒿满地芦芽短”是静物描写,而“春江水暖鸭先知”中鸭子游动则是动态描写,使画面充满了活力。

四、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他的诗词文赋俱佳,为人豁达乐观。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能够在与大自然的相处和文学创作中找到乐趣。

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既有豪迈壮阔之作,也不乏清新自然的小品文和诗歌,他以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五、运用片段:事例一:在一次春游中,我们来到了河边。

春风轻柔地吹着,河边的桃花开得正盛。

好友看到河里游来游去的小鸭子,兴奋地说:“你看,那小鸭子游得多欢快,真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描写的那样,春天真的到了呢。

”我点头赞同,觉得眼前的景象和古诗里画的简直一模一样。

事例二:学校组织写景绘画比赛,我看到有些同学画冬天的雪景,有些画夏天的荷塘。

我却想起了苏轼那首关于春天的诗。

于是我决定画一幅春天的河边景象:桃花绽放在竹林边,江面上几只小鸭子欢快地游着,岸边还有嫩绿的蒌蒿和短芦芽。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作文配画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作文配画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作文配画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作文配画】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学习的三首古诗,它们都在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里。

这三首诗描写了不同的春江景色,让我对古人的写景能力赞叹不已!第一首诗是张孟阳先生写的《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春夜,江面上有明月高挂,两岸都是盛开的桃花。

那景色一定非常美丽吧!就像诗里说的"月照花林皆似霰"。

你们看,月光照在花树林里,反射的光芒就像雪花一样洁白耀眼。

我在诗中学到了"霰"这个新词语哦。

"空里流霞七八丈,低纡回雪无留情。

"这句诗形象地比喻了江面上的波浪好像流动的霞光,飘散的桃花好像无情的雪花。

这些生动有趣的比喻更增强了诗的意境。

我给这首诗配了一幅江边夜景的插画,月光、桃花、波光粼粼的江面,希望你们能感受到诗中的美景。

第二首诗是温庭筠写的《江雪》。

这首诗写的是一场江边的雪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在这场大雪中,连鸟儿都无法飞翔,人们也无法前行了。

整个世界静谧无声,就连"柴门闻犬吠"也听不到了。

"风雨声相和,长夜加野秽。

"诗人还形象地描写了狂风大作、雨雪交加的情景,以及漫漫长夜显得更加阴冷潮湿。

看到这里,我仿佛置身于白雪皑皑、凛冽刺骨的雪夜之中,不禁打了个冷战。

我配的插画正展现了这股凄凉渗人的寒意。

最后一首诗是苏轼的名作《惠崇春江晚景》。

虽然诗题中有"春江"两字,但写的其实是一幅深秋江景。

"渔舟一重重,白帆四五重,隔岸又青青,归树六七重。

"诗人从不同角度生动地描绘出景深重重、重叠有致的意境。

"门隐浓暮酣,蒹葭苍然顷。

"诗人在傍晚时,坐在门户回廊中,远眺阡陌纵横、苍苍的蒹葭。

"渔童稚语,销池夕灺。

"不远处,渔民的儿童们在池塘邊嬉戏玩耍,洵是一幅悠闲恬淡的江乡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代: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
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1] [2] [3]
译文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2]
其二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其一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

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
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

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其二简析
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

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

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

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横道中心小学语文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