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本思想 ppt课件
《孟子》五章 ppt课件
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丘:众。
ppt课件
12
课文讲解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 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pp至t课件,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ppt课件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
课文讲解
傅说(yuè):传说是商代一位贤人,因罪服刑,在傅险 筑墙;后被商王武丁访求到而提拔为相。版筑:古代筑墙 的方法,用两版相夹,填入泥土,用杵捣实,拆版后即成 土墙。
拂:违背,不顺。
9
拂(bì):通“弼”,辅佐。
课文讲解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
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
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
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固国:巩固国防。
威:建立威信。
道:治国之道
畔:同“叛”,背叛。
之至:达到极点。
ppt课件
顺:服从。
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孟子简介PPT课件作品
⑶在教育上,要设庠序学校教民“明人伦”
⑷在组织上,要尊贤使能,使俊杰在位
⑸在文化娱乐上,要与民同乐
(6)辟异端以捍卫孔子之道
三、易子而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 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 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对教育方法的 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 育方法。因为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 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 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 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易子 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 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著作
阐发孔丘的思想学《孟子》一书是 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 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 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 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 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 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 张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 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 公》上、下;《离娄》上、下;《万 章》上、下;《告子》上、下;《尽 心》上、下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 子一起著书。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 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 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地位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 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 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 人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 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 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根据《孟子》 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第二用贤良, 第三尊人权
大学课件孟子ppt
04
孟子思想的现代意
义
孟子的人性论与现代心理学
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所固有,这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人性本善的观 点相契合。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与孟子的人 性论中强调后天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影响相呼应。
孟子的道德观与现代伦理学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仁爱 和同情心,认为人性本善,主张通过 内省和修养来达到仁的境界。
孟子与孔子在政治观念上有所不同,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强调道德教 化;而孟子则更加强调君主的仁德和 民本思想,提倡“仁政”。
孟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孟子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其思想在儒家经典《孟子》中 得以系统阐述,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自觉
孟子认为人通过内心的道 德自觉,可以认识到自己 的善良本性,从而行善去 恶。
良知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 ,即对是非、善恶的源自别 能力,这种良知是道德行 为的源泉。
道德论
仁义之道
孟子认为仁义是道德的核 心,人们应该以仁义为行 为准则,追求内心的善良 和对他人的关爱。
道德实践
孟子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 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 动才能体现道德的价值。
孟子的道德观主张仁义为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认为仁义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与现代伦理学中关于道德普遍性和客观性 的观点相一致。
现代伦理学在探讨道德问题时,也强调普遍性和客观性原则,同时关注个体权利和自由意志,这与孟子的道德观中尊重个体 权利和自由意志的观点相呼应。
孟子的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哲学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仁政,认为君主 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这与现代政 治哲学中关于政府应当以民为本、保 障公民权利的观点相契合。
2024版《孟子》三章课件
《孟子》三章课件•孟子及其思想概述•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仁政思想与民本主义•教育观念与学习方法•辩证法与批判性思维培养•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孟子及其思想概述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之间战争频繁。
然而,在这个时期,学术思想却异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力图通过仁政和王道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生平及时代背景VS孟子思想体系与核心观念孟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性论、道德论、政治论和教育论等方面。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仁义为道德标准,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和王道,反对霸道和战争;教育上强调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仁义”。
他认为“仁”是人的本质和天性,“义”则是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实现仁义,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三章分别是《梁惠王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上》和《滕文公章句上》,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
其中,《梁惠王章句上》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国家和实行仁政的问题;《公孙丑章句上》则重点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如何培养浩然之气的问题;《滕文公章句上》则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这三章中,孟子通过对话和论辩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和理念。
他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同时,他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现象,呼吁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和王道,关注民生疾苦。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天性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这些美德需要通过内省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皆有恻隐之心,即对他人痛苦和不幸的同情和怜悯,这是人性本善的重要体现。
第22课《孟子》三章课件(幻灯片70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把握古代议论类散文的特点;识记、积累常用的文 言词句。(重点)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照等修辞手法。(难点) 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 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新知导入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猛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 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 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 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 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 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地理上的有利形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及,比得上
人心归向, 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内城
外城 围
疏通文意
句首语气词
得到,获得
这样,却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指装备精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二、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
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 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 需要“人和”。
三、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人和”在日常生 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孟子》三章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 portals with frictionless chains. Dramatically customize empowered networks rather than goal-opportunities.
孟子的主要思想PPT课件
❖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 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 ❖2.仁政 ❖3.王道 ❖4.性善论
❖ 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 (1)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 天下。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 惠王上》)
❖ (2)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 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 素。
❖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 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 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
❖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 种观点,
❖ (3)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
民两个方面。
❖ .1、养民:
《孟子》简介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 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运用排比句式进行论辩的写法,品味
文章气势恢宏的语言。
3
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身的道德修 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介绍人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 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 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 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 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 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生 于死 忧于 患安
乐
疏通文意
兴起,指被任用 田地
古人筑墙用 的夹板和杵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选拔,任用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狱官
海滨
集市
疏通文意
给 这样的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喻指“仁”
喻指“礼”
喻指“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
住
站
道路 走
民由 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
遵从 代词,指正道 代词,自己的
疏通文意
使…迷惑
使…动摇
使…屈服 这 称得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 谓大丈
夫。”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 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平息, 天下太平。”
帮助他的人多
少
之至,天下顺之。
2024版年度孟子三章七彩课堂ppt课件
22
06
跨时代价值与现代应用
Chapter
2024/2/2
23
孟子思想跨时代价值
2024/2/2
强调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道德教育和人性理解产 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至上
孟子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 重要作用,认为君主应具 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身 作则,引领社会风气。
16
社会改良方案设计
井田制
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通过重新分配 土地,使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和生活 来源,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状况。
减轻赋税
孟子主张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增加 民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教育普及
对现代政治观念的启示
3
孟子的政治观念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中蕴含的 民本思想、仁政理念等仍然对现代政治观念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4/2/2
18
05
辩论技巧与语言艺术展示
Chapter
2024/2/2
19
孟子辩论风格特点
逻辑严密
孟子在辩论中注重逻辑推理,善 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使得
自己的论点更加严密。
以理服人
孟子强调以理服人,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的方式来说服对方,而不
是靠权势或武力。
气势磅礴
孟子的辩论语言气势磅礴,充满 力量,能够深深地打动听众的心
灵。
2024/2/2
20
语言艺术运用技巧
2024/2/2
比喻生动
01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孟子——民本思想PPT课件
击
击
击
此
此
此
此
此
处
处
处
处
处
输
输
输
输
输
入
入
入
入
入
标
标
标
标
标
题
题
题
题
题
文
文
文
本
本
目录 本 来菩 无提 一本 物无 ,树 何, 处明 惹镜 尘亦 埃非 ?台 。
二 孟子的思想核心内容是什么?
一个理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三个具体方面
养民以惠
明君制民之 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 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 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 之也轻。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 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 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二 孟子的思想核心内容是什么?
一个理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民
本
孟子
思 想
本
节
一 孟子为什么大力宣扬民本思想?
课
要
点
二 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三 如何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 孟子为什么大力宣扬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来源有二:
一是周代的“敬德保民”的思想 二是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
来自孟子现实的思考
“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 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孟子五章优秀ppt课件
反对暴政
孟子强烈反对暴Biblioteka 和苛政 ,主张以德服人,认为暴 政只会引发反抗和动荡。
主张法治
孟子认为治理国家应以法 律为准绳,强调法律的公 正和公平,提倡良法之治 。
提倡言论自由
孟子认为言论自由是人民 的基本权利之一,主张开 放言论,鼓励思想交流和 辩论。
孟子的政治实践
游说诸侯
孟子曾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游 说其政治主张,虽未被采纳,但 影响了当时的思想界和政治家。
这五篇文章是孟子与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内容涉及政治、伦理、哲学等 多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五章的背景是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争不断。孟子 通过与各国君主和士人的对话,阐述了自己的政治和伦理主张,对于当 时的社会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五章的主要观点
人性本善
仁政思想
THANKS
感谢观看
孟子年少时受业于孔门弟子,后因躲 避战乱而游历各国,宣传儒家思想。
孟子的思想体系
孟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义、礼 、智、信为核心,强调人与人 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 有仁、义、礼、智、信的内在 品质,但需要通过修养才能达 到。
孟子提倡君王应以身作则,通 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和教 化百姓。
04
孟子五章中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理念
01
02
03
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 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福 祉,推行德政。
民本思想
强调以民为本,认为人民 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尊 重民意,保障人民的权利 和利益。
天下大同思想
孟子倡导天下为公,追求 社会和谐与平等,反对贫 富悬殊和阶级分化。
孟子的政治主张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
关注教育公平
现代教育应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采取措施保障每个学生接受优质
教育的权利。
22
2024/1/29
06 总结与展望
23
《孟子》三章核心思想回顾
仁政思想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推行仁政。
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
现社会和谐。
20
教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用
个体发展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认知、情感、 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人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社会进步
教育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 分配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2024/1/29
6
02 人性本善与四端说
2024/1/29
7
人性本善观念阐述
1 2
人性本善的含义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具有向善的潜能和 倾向。
与荀子人性本恶观点的对比 与荀子主张的人性本恶不同,孟子强调人的善良 本性,认为恶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孟子人性本善的理论依据
3
孟子从人的心理和情感出发,认为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即同情心、羞耻心等,这些构成了人性本 善的基础。
核心观念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天生的道德意识。他 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现社会和谐。此外,孟子还强调“民 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5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
2024/1/29
《孟子·梁惠王上》
本章主要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如何实行仁政、使国家富强、 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疾苦,减轻赋税徭役, 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孟子五章优秀ppt课件
品德培养
孟子注重品德修养,家庭教育应关 注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
家庭教育方法
孟子提倡因材施教,家庭教育应根 据孩子个性特点,采用合适的教育 方法。
孟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启示意义
社会公正
孟子主张“仁政”,强调 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应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 会公平。
人与自然和谐
孟子提倡“天人合一”, 构建和谐社会应注重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环境 资源。
实践意义
分析孟子民本思想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离娄上”:义利之辨与君子人格塑造
义利之辨
探讨孟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强调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
君子人格塑造
分析孟子所倡导的君子品质,如仁、义、礼、智等。
“万章下”:孝道观念及其现代价值
孝道观念
阐述孟子关于孝道的观点,强调孝道是为人之本。
名句体现的思想
体现了孟子的艰苦磨炼和成就大事业的思想,即只有通过 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事业。
名句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通过艰 苦的努力和磨炼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经过艰苦 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事业。
04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探讨
孟子思想在企业管理中运用
01
02
03
则,不为外物所动摇。
03
名句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不被金钱
、权力等外物所诱惑和左右。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做一个
有尊严、有骨气的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名句含义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孟子三章》课件
02
《孟子三章》内容概述
篇章结构与主题思想
篇章结构
《孟子三章》包括“滕文公章句上”、 “离娄章句下”和“告子章句上”三个 篇章。每个篇章内部由多个小节组成, 各小节之间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主题思想
三个篇章的主题思想都是阐述孟子的仁政 思想,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 关注民生疾苦,推行仁政。同时,也体现 了孟子对于人性本善的坚定信念。
《孟子三章》
• 孟子及其思想背景 • 《孟子三章》内容概述 • 孟子人性论与道德观 • 孟子政治哲学与民本思想 • 孟子教育思想与实践 • 《孟子三章》在当代价值体现
01
孟子及其思想背景
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 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重义轻利
孟子主张重义轻利,认为人们应该追求道义而非物质利益。这种价 值观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人生观。
知行合一
孟子强调知行合一,认为人应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对于 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有推动作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强调重视民众利益和福祉。这对于 推动当代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具有启示意义。
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地位
在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重要一支。儒 家学派强调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 社会和谐。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 思想,对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同时,他也与其他学派的思想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 辩论,推动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孟子三章ppt优秀课件-2024鲜版
孟子三章ppt优秀课件目录•孟子简介与背景•《孟子》三章概述•孟子政治观念探讨•孟子伦理道德观念分析•孟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孟子思想传承与发扬01孟子简介与背景孟子生平及主要思想生平概述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主要思想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仁、义、礼、智四端。
他倡导“仁政”,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重视民本思想。
战国时期哲学背景百家争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种学派和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与墨家、道家等学派在这个时期,儒家与墨家、道家等学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交流,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孟子在儒家思想中地位继承与发展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继承了孔子的部分思想,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发展方向。
地位与影响孟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2《孟子》三章概述主题:讨论君主如何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孟子见梁惠王,阐述仁政思想孟子提出“养生丧死无憾”的王道之始内容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明治国需从根本着手孟子强调“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等可持续发展观念孟子以揠苗助长为喻,说明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强调道义的重要性孟子论述仁政的具体措施及其对国家的重要性主题:探讨如何培养浩然之气与实行仁政内容孟子阐述浩然之气的概念及其重要性01040205030601主题:讨论如何实行井田制与施行仁政02内容03孟子提出井田制的构想及其对国家的好处04孟子阐述井田制下农民的生活状态及其心理感受05孟子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06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滕文公章句上》主题及内容03孟子政治观念探讨孟子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民众,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民心向背。
《孟子三章》ppt课件
“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 “天□时□不□如□地□利□”;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进一步 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 ,并运用 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 调中心论点。
书中名句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
得道多助 寡助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 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 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
题
题
题
题
题
文
文
文
文
文
本
本
本
本
本
目录
本
来 无 一 物 , 何 处 惹 尘 埃 ?
菩 提 本 无 树 , 明 镜 亦 非 台
。
二 孟子的思想核心内容是什么?
一个理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三个具体方面
养民以惠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 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 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二 孟子的思想核心内容是什么?
一个理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民
本
孟子
思 想
本 节
一 孟子核心内容是什么?
点
三 如何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 孟子为什么大力宣扬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来源有二:
一是周代的“敬德保民”的思想 二是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来自孟子现实的思考
“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 人肉,罪不容于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尽心上》
“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孟子·离娄上》
壹
孟子的民本 思想对后世的社 会治理产生了积 极影响。
思 想 意 义
贰
孟子民本思 想是当今构建和 谐社会理论的思 想源头之一。
叁
孟子民本思想 的根本出发点是维 护当时的封建统治 的合法性。
谢谢您的观看
教民以德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与民同乐
“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 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 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 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 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 矣。”
“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
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民事不可缓”
——《孟子·滕文公上》
“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单
单
单
单
单
击
击
击
击
击
此
此
此
此
此
处
处
处
处
处
输
输
输
输
输
入
入
入
入
入
标
标
标
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