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觐礼仪
唐朝见皇帝礼仪
唐朝见皇帝礼仪
唐朝时期,见皇帝是一件庄重而严肃的事情,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
以下是一般的唐朝见皇帝的礼仪流程:
准备仪仗和礼仪人员:在见皇帝之前,需要准备好仪仗和礼仪人员,以表达对皇帝的尊敬和崇高地位。
入殿礼:当官员或臣子进入皇帝的宫殿时,需要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入殿礼。
这包括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在入殿时行三次跪拜,然后九次叩首,表示对皇帝的敬意。
进行拜见:在进入皇帝面前之后,官员或臣子需要向皇帝行拜见礼。
这通常包括行三跪九叩之礼,以及称呼皇帝的尊号和臣子自己的身份。
奏对事务:见到皇帝之后,官员或臣子可以向皇帝奏对事务。
这包括向皇帝报告国家的政务、请求皇帝的指示或决策等。
退朝礼:完成奏对之后,官员或臣子需要向皇帝行退朝礼。
这包括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亲自告退。
需要注意的是,唐朝见皇帝的礼仪可能因具体场合和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同时,这里只是一个大致的概述,具体的礼仪细节可能因时代演变和宫廷制度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朝觐的意思解释
朝觐的意思解释朝觐(chai jin)解释:古时外族或外国来到中国朝见帝王的礼仪。
有自愿来朝的,也有奉命来朝的。
按规定在金銮殿向皇帝献贡,称为朝贡。
唐代称这种规格为“遥朝”。
此外还有四夷来朝,五方来朝等名称。
明清两代分为朝贺、朝贡和朝觐。
所谓朝贺,就是周代的使臣往来于天子和诸侯之间的接见礼,后世成为国家大典,简称“朝”。
秦汉以来,凡使臣入京都要受到隆重的接待,所带贡物也颇丰盛。
汉朝特别注重此事,甚至有跪拜礼。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汉祖尝过海上,见鲁王及其群臣,其长老皆肃立敬侍。
又见东莱太守,东莱太守亦肃立以迎,汉祖还拜,一如见鲁王礼。
”《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来朝我唐,我不纳之;来朝我周,我不纳之。
孙权来朝,可容他一拜;曹操来朝,必杀之!”当今世界各国的领导人访华,虽无外交访问之名,但仍然要在天安门城楼上与中国最高领导人握手,共进午餐,这也是“遥朝”。
明代建都北京,后来将都城迁到南京,但遥朝制度仍然沿用下来。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1381)即下令对外藩属国遣使时要用宝船护送。
二十七年( 1394)令公侯伯以下和一品官朝贡,其余依次递减。
永乐以后,每逢大朝会,各王、公、侯、伯,以及九卿以下大臣及外国国王和使节,都要先到紫禁城午门外等候,在皇宫前殿参见皇帝。
宣德年间,将历代颁赐各国的纪念物,集中存放在隆宗门的内库中,并选派汉族学士兼充使者管理,以便其“奏事”时,照例陈奏。
各国君主、使臣经由午门进宫后,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在午门外宣读给皇帝的国书。
内阁票拟完毕后,再传达各部院。
然后皇帝在乾清宫接见。
颁赐礼物的具体形式因国而异。
有的在册封、进表时授予印玺及诰命,由使臣带回;有的在各国君主或国王回访时赠给方物,由他们带回。
最隆重的当属元旦朝贺礼。
即日午门外张挂彩幡,鸣鞭炮,皇帝穿龙袍端坐金銮殿,大学士、公侯、文武百官分班站立。
朝贺国王到达,须上殿向皇帝跪拜,行四拜九叩大礼。
皇帝举起金杯,斟酒赐饮。
中国朝觐制度
中国朝觐制度(最新版4篇)目录(篇1)I.朝觐制度简介II.中国朝觐制度的起源与发展III.中国朝觐制度的特色IV.朝觐制度的现实意义正文(篇1)一、朝觐制度简介朝觐制度是指穆斯林前往麦加朝拜的制度。
麦加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穆斯林必须每年朝觐一次,这是他们的宗教义务。
二、中国朝觐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朝觐制度源于古代丝绸之路,当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国穆斯林逐渐增多,他们也开始探索前往麦加朝觐的道路。
中国朝觐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民间自发朝觐到现在的政府组织朝觐,逐渐规范化、制度化。
三、中国朝觐制度的特色中国朝觐制度具有以下特色:1.政府组织: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自发朝觐不同,中国政府组织朝觐,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保障。
2.文化融合:中国穆斯林在朝觐过程中,不仅体验了伊斯兰教的宗教仪式,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3.宗教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穆斯林在朝觐过程中与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士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尊重。
四、朝觐制度的现实意义中国朝觐制度对于促进宗教和谐、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政府组织朝觐,可以为穆斯林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保障,让他们更加安心地前往麦加朝觐。
同时,中国朝觐制度也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尊重。
目录(篇2)I.朝觐制度简介II.中国朝觐制度的起源与发展III.中国朝觐制度的特色IV.朝觐制度的现实意义正文(篇2)一、朝觐制度简介朝觐制度是指宗教信仰者前往圣地或者神殿进行礼拜、祈祷等宗教活动的制度。
在伊斯兰教中,朝觐是指穆斯林前往麦加等地的礼拜活动。
在中国,朝觐制度则特指穆斯林前往麦加等地进行的宗教活动。
二、中国朝觐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朝觐制度起源于元代,当时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元朝政府允许穆斯林前往麦加朝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朝觐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宗教传统和文化习俗,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古代行礼方式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 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朝觐礼仪-最新年精选文档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朝觐礼仪-最新年精选文档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朝觐礼仪文献标识码: A据《尚书?酒诰》记载,殷商王朝政治上实行的是内外服制,这一说法已被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所证明。
对于当时的外服情况,王玉哲先生在研究卜辞材料与历史文献后明确指出:之外的四方星罗棋布地分散着王朝所分封或承认的许多大小方国。
它们杂厕于许多与王朝并立或敌对的其他方国之中。
”这一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由此而来在商王朝和地方方国和封国两者之间,自然会发生或紧或松、或主动或被动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的联系。
出于统治和生存等需要,也自然会产生一定的礼仪约束和制度方面的规定。
其中,就包括诸侯朝觐商王的朝觐之礼。
礼》《仪礼》《礼记》等礼书记载,这些仪式包括告祭、偈关、郊劳、在馆、迎入、行朝礼、将币、贡物、赐命、致饔等。
殷墟甲骨文的内容由于字简意赅,不能使我们全窥3000 年前的商代礼制内容,但因其属于王室卜辞,因此,多少还是反映了一些当时的朝觐礼仪。
下面我们就加以讨论。
、迎入之礼当方国诸侯前来朝见时,主人要有迎接之礼,《周礼 ?秋官?小行人》:“凡诸侯入王,则逆劳于畿。
及郊劳、视馆、将币,王畿后世的诸侯在履行朝觐之礼方面有着很复杂的礼仪,据《周为承而摈。
”这里虽然说的是小行人的职责,但他是代表君王来做这项工作的,相当于国君对来朝诸侯逆劳。
《太平御览?礼仪部》引《白虎通》云:“朝觐奈何?诸侯将至京师,使至通命于天子,天子遣大夫迎之百里之郊。
”说明君王对前来行朝见的诸侯有迎接之礼。
殷商时期已有此礼,卜辞有这方面的记录,如:(1)甲戌卜,翌曰乙王其拜卢伯?R,不雨?(《合集》27041)(2)贞:王其拜?~方伯眢于之若?(《合集》28087)(3)壬戍卜,王其拜二方伯?大吉。
王其拜二方伯于自辟?[于]南[门]拜?遐拜?(《合集》28086)(4) 丁卯,王其拜?k?Q,其宿?遐宿,其每?吉,大吉。
( 《合集》27805)以上卜辞中的“拜”字,甲骨文字形像一人站在带有花纹的席旁举双手行拜礼状,此字释家众多,刘桓释“拜”,严一萍释揖”,等等。
西周朝觐制度
西周朝觐制度
西周的朝觐制度规定,王畿之内的诸侯,一年当中要朝觐四次,称为“春朝”“夏宗”“秋觐”“冬遇”。
而王畿之外的诸侯,则根据其封地距京都的远近,各据其服数来朝。
具体来说,王畿外方五百里之地称为“侯服”,其诸侯一年一朝;侯服外方五百里谓为“甸服”,其诸侯两年一朝;甸服外方五百里称为“男服”,其诸侯三年一朝;男服外方五百里谓为“采服”,其诸侯四年一朝;采服外方五百里谓为“卫服”,其诸侯五年一朝;卫服外方五百里称为“要服”,其诸侯六年一朝;九州之外,称为“藩国”,藩国之君一世一朝。
在朝觐时,诸侯还要亲自向天子汇报封国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述职”。
如果诸侯不按期朝觐周王,其罪名是很大的,称为“大不敬”,将会受到周天子以及其他诸侯国的讨伐。
觐礼原文翻译
觐礼原文翻译觐礼原文翻译【题解】《觐礼》记述秋天诸侯晋见天子的礼仪。
篇中首先对诸侯前来,天子派人慰劳,赐诸侯馆舍的礼节仪式作了介绍,接着记述天子派人通知诸侯觐期,诸侯在庙门外接受次所的礼节。
然后详细记述诸侯如何行觐礼,如何行三享,如何请罪诸礼节仪式,然后,对天子赐诸侯车服,天子对诸侯的称谓,天子待诸侯的礼节,天子会同、巡守的礼节做了详细介绍。
关于篇名,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秋见曰觐。
”引郑目録:“觐,见也。
诸侯秋见天子曰觐。
”《周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
”春朝是图谋天下事,秋觐是比邦国之功,夏宗是陈天下之谟,冬遇是协诸侯之虑。
春、夏、冬三礼已亡。
觐礼篇中记有诸侯向天子请罪之节,当是秋觐比功之意。
所以,觐礼即是诸侯秋天进见天子的礼仪。
觐礼在五礼中属宾礼。
觐礼(1):至于郊(2),王使人皮弁用璧劳。
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门之外(3),再拜。
使者不答拜(4),遂执玉,三揖。
至于阶,使者不让,先升。
侯氏升听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
使者左还而立,侯氏还璧,使者受。
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出。
侯氏乃止使者,使者乃入。
侯氏与之让升。
侯氏先升,授几(5),侯氏拜送几。
使者设几,答拜。
侯氏用束帛、乘马傧使者,使者再拜受。
侯氏再拜送币。
使者降,以左骖出(6)。
侯氏送于门外,再拜。
侯氏遂从之。
天子赐舍。
曰:“伯父,女顺命于王所(7)。
赐伯父舍。
”侯氏再拜稽首,傧之束帛、乘马。
天子使大夫戒,曰:“某日,伯父帅乃初事(8)。
”侯氏再拜稽首。
诸侯前朝(9),皆受舍于朝。
同姓西面北上(10),异姓东面北上(11)。
侯氏裨冕(12),释币于祢。
乘墨车(13),载龙旂(14),弧■(15),乃朝以瑞玉有缫(16)。
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左右几。
天子衮冕(17),负斧依。
啬夫承命(18),告于天子。
天子曰:“非他,伯父实来(19),予一人嘉之(20)。
伯父其入,予一人将受之。
”侯氏入门右,坐奠圭(21),再拜稽首。
古代朝觐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朝觐礼仪篇一:古代风俗礼仪常识古代风俗礼仪常识一、传统节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端午】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中秋】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重阳】民间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除夕】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二、其它礼仪【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文南向坐”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老、故、逝、终等【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八个字旧时迷信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方;三公面向北方,以站在东方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西,以西为上【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周、秦、汉代以右为上“左迁”表示降职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篇二:古代行礼方式【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文言翻译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即邦国间的外交 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此外,王公 以下直至士人的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一)朝觐之礼
觐 朝拜皇帝。古代诸侯朝觐天子 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九宾: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 由九名迎宾赞礼的官员立于殿庭,迎 接宾客上殿。
(二)士相见礼
先秦时代,人与人相见的礼节主要有跪 拜礼和揖礼。 1、拜礼
(宾语前置)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 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状语后置)
④贤哉回也!
(主谓倒装)
译:颜回真贤能啊!
把文言句中的倒装句(主谓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 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及其 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要 求调整过来。
翻译下列句子,思考划线的词运用了什么修
翻译下列句子: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删去
语气助词,句中表停顿, 以舒缓语气,删去
译:从师的义,
2、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删去
译:在长勺交战,鲁庄公正想击鼓进军。
3、昼夜勤作息。
偏义复词的衬字,不译删去
译:日夜辛勤劳作。
4、再拜献大王足下
译:(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啊。
词类活用,名作动
3.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4.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通 “剃”单音节变双
译:其次被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而受音辱节。
5. 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和氏璧上有个斑点,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您看。
相同,但头顿地即起,故称顿首。
空首是君对臣的回礼,其行礼形式也与稽首相
古代朝觐礼仪范文
古代朝觐礼仪范文
朝觐礼仪
一、朝觐之初
当朝觐者到达皇宫大门时,外宰会上前向皇帝陛下报道拜访者的来处:“陛下,臣有一位xxx来朝觐者,敬请赐许”,待得陛下许可以后,外宰
才宣告:“朝觐者xxx,请抬头见陛下!”
二、朝觐之过
当朝觐者面前列前即为端英武官,待朝觐者拱手入内以后,外宰亦将
行礼,于是便可开始朝觐。
朝觐之正式仪式有五步:
1、拱手礼
朝觐者一进入皇宫,便要恭恭敬敬地拱手行礼,表示尊敬皇帝爱国之心。
2、陛下允许
拱手礼后,朝觐者要完成口头上的礼仪,以表示敬意,陛下若能及时
答应,则表示允许朝觐者有权利进入宫内,以及朝觐的请求。
3、向陛下叩首拜礼
叩首拜礼是朝觐的第一道仪式,此时朝觐者需叩首三次,并高声宣称:“臣xxx朝觐!”
4、向太师叩首拜礼
此外,朝觐者还需要叩首向太师拜礼,在叩首时,朝觐者须称呼“臣
叩拜太师XXX”。
5、跪拜行礼
在叩首拜礼完毕以后,朝觐者必须趴着地板,双膝跪下,双手放在内
室之地,此为朝觐的最后一步,此时,朝觐者将告诉陛下他/她的朝觐请求。
三、朝觐之末
朝觐之后,朝觐者必须再度跪拜行礼,然后将双手放在地面上,此时,太师将准备礼物。
各个朝代的见面礼仪
各个朝代的见面礼仪古代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中不同的朝代代表了不同的时期和文化。
在古代社会中,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尤其是对于官方会见和外交场合。
以下是各个朝代不同见面礼仪的简要介绍。
1.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在约公元前2100年至前1600年存在。
夏朝杰出的见面礼仪包括正位、行位、揖、拜等。
正位指的是主持会见的官员坐在位子上,来访者则在正位前站立。
行位是前来拜会的人行走的位置。
揖是双手向对方低头示意敬意的动作,而拜则是膜拜地面或天空,以示虔诚和敬意。
2.商朝:商朝的见面礼仪高度受到宗教的影响。
会见开始时,首领会跪拜并按地面,然后向对方赠送贵重的礼物或仪式品。
来访者需要在接受礼物后表示感激之情,并通常会在归国后回赠一些礼物以示回报。
3.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王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的见面礼仪基于礼乐制度,特别注重礼仪形式的庄重和规范。
见面时,主持会见的官员会在古代礼堂的正座上坐着,来访者则在办公室前跪着,直至被邀请入座。
礼仪师会根据主人对客人的身份来安排他们的座位次序。
4.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代的见面礼仪较为简洁,强调尊重和规则。
来访者需要向主人行揖,而主人则以揖答示意回应。
与其他朝代相比,秦朝的礼仪形式较为严肃和庄重。
5.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从公元前206年持续到公元220年。
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汉朝,其会见礼仪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
在外交上,来访者需要先以揖示意敬意,然后进行一系列礼节,例如互相呈上礼物,并进行正式谈话。
6.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在公元618年至907年之间存在。
唐代的见面礼仪较为庄重和隆重,以示朝廷的威严和尊重。
来访者需在主人的设立的仪式柱前行三揖九拜,表示敬意和纯诚。
7.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朝代之一,存在于公元960年至1279年。
朝觐礼考_徐杰令
笔者认为 :诸侯朝觐天子的期限是五年 。 在朝觐 时, 诸侯除须携带玉帛、马匹等举行礼仪时所需物 品外 , 还要携带大量的本国特产作为贡品, 献给周 天子 。《 周礼·秋官·大行人》 、《 逸周书·王会解》 都 曾谈及侯服、甸服、男服、采服 、卫服及蕃国各自进 贡的不同物品 。 如楚国依周 制就须进贡“ 苞茅” (《 左传》 僖公四 年。 后凡 引《 左传》 , 仅标 记年代 ——— 笔者)。
关于诸侯朝 觐的期限, 《 尚书·周官》 云 :“ 六 年, 五服一朝” 。 注云 :“ 五服, 侯、甸 、男 、采、卫, 六 年一朝会京师” 。 虽然此篇有学者认为是伪书, 但 顾颉刚先生认为:“ 甸服也 , 侯服也, 要服也 , 皆古 代所实有”[ 4] (P4)。 则此条记载概有所本。《 国语 ·鲁语上》 鲁曹刿云:“ 先王制诸侯, 使五年四王, 一 相朝” 。《 礼记·王制》 云 :“ 诸侯之于天子也 , 比年 一小聘, 三年一大聘 , 五年一朝” 。 综合分析诸说,
西周时期 , 王室依靠自己强大的政
二 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来控制诸侯, 《 国语·
周语上》 云 :“ 刑不祭 , 伐不祀, 征不享, 让 不贡 , 告不王。 于是乎有刑罚之辟, 有攻伐之兵, 有征讨之备, 有威让之令 , 有文告之辞” ;《 孟子·告 子下》 则云 :“ 一不朝 , 则贬其爵;二 不朝, 则削其 地;三不朝 , 则六师移之 。” 在王室的强大压力下, 诸侯定期朝觐 。
细绎诸说, 我们认为朱大韶与万斯大的看法 是比较可取的 。 即朝礼和觐礼并无区别 , 二者均 是指朝觐之礼, 也就是诸侯至京师觐见周天子时, 在宗庙中举行的礼仪 。 虽然杨向奎先生曾否定此 说, 但因他并未举出详细而有力的证据 , 因而显得 过于武断[ 3] (P314), 所以笔者仍宗此说。
西周朝觐礼中的用玉制度初探
朝 觐礼 中天 子 、 诸侯 需执 玉瑞 , 以 表 明 自己 的身 份 。 “ 玉 瑞” 是 中 国玉 礼 器 中 的 一个 特 有 名 词 。 区别 于 一 般 “ 玉器 ” 。
《 周礼 ・ 典瑞 》 有“ 掌玉瑞 、 玉器之藏” 之说 , 将玉分为两种 , 一 为“ 玉瑞 ” , 一 为“ 玉器” 。 郑玄注 : “ 人执以见 日瑞 . 礼神 曰
中华民族的礼制系统基本形成。 礼的外在表现有两种形式 .
一
认为 , 二者 并 无 区别 , 如清代的朱大韶。
于二 者 的 区别 ,
学 术 界 目前 意 见 不一 。 仍 有 争 论 。 总之 , 朝 和 觐 皆 可 指 诸侯 觐 见 天 子 是 没 有 问 题 的 ,很 多 时 候 ,人 们 也 把 它 们 统 称 为 朝. 本 文 中也 并 未 对 朝 和 觐 加 以详 细 区分 。 朝 觐 可 以加 强 天 子 与 诸 侯 国之 间 的 联 系 。有 许 多 重 要 的政 治 问 题 , 如 分 封 等 重 大 事 件都 是 在 朝 觐 时 进 行 的 。 朝 觐
要】 玉 作 为西 周 最 常 用的 器 物 之 一 , 与 西 周的 礼 帝 1 关 系密切 。西 周 的 用 玉制 度 是 当时 礼
制 的 直 接 反 映 。本 文 结 合 了传 世 文 献 和 出土 文 献 , 从 朝 觐 礼 的 角度 出发 , 探 讨 西 周的 宗法 等 级 制 度 。
朝 觐礼 的界 说
《 礼记・ 昏义》 云: “ 夫礼 , 始 于冠 , 本于 昏 , 重 于丧祭 , 尊
于朝 聘 , 和于射乡 , 此礼 之大体也 。” 可见 , 朝 聘 礼 在 西 周 礼 制 中 的地 位 十 分 重 要 。 其 中的 朝 礼 包 括 朝 礼 和 觐 礼 。 关 于 朝 和 觐 的 区别 , 《 周官 ・ 大宗伯 》 中这 样 描 述 : “ 春见 日朝 , 夏 见
青少年传统礼仪常识_青少年要了解的礼仪常识_文明礼仪
青少年传统礼仪常识_青少年要了解的礼仪常识_文明礼仪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闪耀着古代文明的灿烂光华。
那么作为一个青少年,你们知道自身的传统礼仪常识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传统礼仪常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青少年传统礼仪常识作为记录古代文明的文言文,蕴涵着大量的古代礼仪知识,古代礼仪,包括“吉”“嘉”“宾”“军”“凶”五个方面。
一、吉礼,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祭宗庙《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牺牲玉帛”是祭宗庙的祭品,祭者将之列于神案之上,祈求祖先之灵的护佑。
拜先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我”入塾之初,便被领着拜匾和鹿,“算是拜孔子”,这也是吉礼的一种。
腊祭古人在岁末祭社(即祭土地神),祈求生命之本——农业的丰收,此为腊祭。
如《社戏》中所描述的“社戏”,也是为祭土地神而举办的大型民间活动。
现今民间所谓“送灶”,则是“腊祭”的遗留。
二、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宴礼古礼规定,在宴饮之时,配以乐舞,是为宴礼。
如《醉翁亭记》中“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丝竹”(即管弦乐曲)便是宴礼的一部分。
投壶之礼这种礼节是从古人宴时射箭取乐演化而来的,“投壶”即把箭投入壶中,壶束颈鼓腹,其中盛以小豆,使箭投入后不至于弹出,一般距投者三箭半,投中者罚不中者饮酒,以此活跃宴饮气氛。
如《醉翁亭记》中所说的“射者中”,其中“射”即投壶。
三、宾礼,接待宾客之礼朝觐之礼古时候,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或霸主,是为“朝觐之礼”。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燕魏韩赵“皆朝于齐”,便是这种礼节。
会同之礼古时候,诸侯四方会齐,共聚一堂,规模宏大,是为“会同之礼”。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公西华的志向:“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其中“会同”即指“会同之礼”。
相见礼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相见时,按长幼之序和官职大小行礼。
朝觐
朝觐作者:来源:《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8年第07期【释义】古代臣子朝见君主。
也指宗教徒拜谒圣像、圣地等。
【辨析】人们容易把“觐”错读为jian。
关于“觐”,《说文解字》中说“从见,堇(jin)声”。
也容易将“觐”错写为“见”。
【起源与演变】《毛诗故训传》:“觐,见也。
”“觐”就是去见的意思。
“朝”左边是日在草中,右边为残月,指的是太阳已经从草木中升起而月亮尚未隐没。
《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旦也”,本义是早晨,读为zhao,后引申出朝见之义,即封建时代臣子见君主的意思,读chao。
《礼记·乐记》中说“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
意思是行朝觐之禮,使诸侯知道该怎样去做个贤臣;天子亲耕藉田,然后诸侯知道该怎样去敬奉先祖。
【例句】二十年来,我越国君臣,侍奉吴国,翼翼小心,年年纳贡,岁岁朝觐。
——曹禺等《胆剑篇》【字里字外】朝觐是古代诸侯定期从封地去朝见天子的一种制度。
《周礼·秋官·大行人》中有“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的说法,可见朝觐包括朝礼和觐礼两个部分,春季拜见天子为“春朝”,秋季拜见为“秋觐”,合称为“朝觐”。
朝觐的时间,有五年一朝和三年一朝的不同说法。
若不按时朝觐,则会被视为对天子大不敬。
《孟子·告子下》中“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说的便是不朝觐的后果。
朝觐时,诸侯要亲自向天子汇报自己封地的情况,还要向天子献上玉器、珍玩等礼物,称为“朝贡”。
除了遵守这些表示敬意的规矩之外,诸侯们还要按照当时的礼仪规定,穿着与自己地位相符的服饰,手持等级有别的礼器。
整套朝觐礼节巨细无遗,非常烦琐。
天子希望通过设立这种朝觐制度严格区别君臣等级,使相对独立的诸侯在各自封地能时时刻刻记住自己作为臣子的本分。
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微,诸侯不按时朝觐,甚至数十年来都不去朝觐的情况与日俱增。
对此,孔子也不禁感慨“礼崩乐坏”。
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
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礼仪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礼仪可以说凝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里,礼仪处处彰显着其独有的特色。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礼仪特点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国古代的礼制
中国古代的礼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
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成为了中国古
代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的礼制:
1.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规定了天子和臣子的位次、行礼方式等。
2.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3.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4. 揖让、长揖、拱:古代的相见礼,表示尊敬和友好。
5. 拜:古代最主要的礼节之一,表示尊敬和崇拜。
6. 跪拜礼:下辈或社会地位低的人对长辈或社会地位高
的人所施的礼仪。
7. 作揖礼:士相见或感谢时常用隆重性的礼节。
8. 颔首礼:同辈或同级别人之间比较快、比较生疏的礼节。
9. 取跪姿、跪坐:表示尊敬和虔诚的姿势。
这些礼制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君亲师的尊重和崇敬。
在古代
社会中,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手段,也是
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朋友见面与朝见帝王的礼仪
古代朋友见面与朝见帝王的礼仪古代朋友见面与朝见帝王的礼仪【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明亲王朝见东宫太子应如何行礼?亲王见到后妃的父母该如何行礼?
明亲王朝见东宫太⼦应如何⾏礼?亲王见到后妃的⽗母该如何⾏礼?明祖训规定,在藩亲王每年朝觐⼤明天⼦不许⼀时同⾄,必须要⼀位藩王来朝回到藩国后回奏谢恩,别的藩王才许可来朝觐见。
《⼤明会典》规定:诸王⾃⼤宗到⼩宗,在嫡者觐见完毕后,庶者也要分等次觐见,诸位藩王如果封藩在边境之地的,没有紧急的敌情时则依照朝廷惯例来朝见天⼦,如果有紧急军情,则不必拘泥于朝礼,可以⽴时请求朝见天⼦。
⼤明天⼦与亲王虽有辈分之分,但在朝堂之上必须要讲君⾂之礼,《明会典》规定:⼤明天⼦之位即祖宗之位,并在代表祖宗的⼤圭(皇帝所执的⽟板)上镂字,上写“奉天法祖,世世相传”。
亲王来朝见天⼦,他虽然是天⼦的长辈,但天⼦所执乃“⼤明相传之圭”,诸王见到此圭犹如见到列祖列宗,不可因⾝为长辈⽽造次。
诸位藩王来朝见皇帝,在祭祀前,先要着常服拜见天⼦,⾏三叩头礼。
在奉天殿拜见天⼦之后,⽆论是在任何殿宇楼阁拜见天⼦,但见天⼦执⼤圭,藩王都要⾝着冕服依照君⾂之礼,⾏五拜三叩头。
觐见完毕后,诸藩王如果是⼤明天⼦的长辈,则有礼官引导藩王到便殿,藩王坐于东⽽⾯向西,受⾝着常服的⼤明天⼦所⾏的家⼈礼,既⾏四拜不叩头之礼。
但⾝为长辈的藩王虽然坐受天⼦⾏礼,但君⾂尊卑还是必须要谨慎处理,⾏礼完毕后皇帝坐于⼤殿正中⾯南,⾝为长辈的藩王还要拜见东宫太⼦,藩王如果是东宫太⼦的尊长,太⼦则要答拜。
明会典规定,亲王如果是⼤明皇帝的长辈叔伯,年过五⼗则不⽤再来朝见天⼦,由王世⼦代替。
如是⼤明天⼦的孙侄之辈,年过六⼗则不⽤朝见皇帝,由世⼦代替。
亲王在朝见天⼦之时,如果遇到朝廷⼤宴,诸王不得⼊筵宴,如果诸王亦需要进膳,则要在便殿处,天⼦为其安排精洁茶饭,并叙家⼈礼,在皇帝与⾂⼦的宴席中,亲王也不得⼊席参加。
各藩亲王每年按规定来朝时,需要⾃备饮膳,亲王的随从官员军⼠所需盘缠,骡马所需的草料,也需要藩王⾃备,不得⼲扰有司衙门,不要引起事端。
各藩亲王在朝廷举⾏⼤朝时,参见天⼦要⾏⼋拜礼,平时的常朝时,⾏⼀拜叩头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朝觐礼仪篇一:古代风俗礼仪常识古代风俗礼仪常识一、传统节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端午】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中秋】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重阳】民间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除夕】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二、其它礼仪【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文南向坐”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老、故、逝、终等【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八个字旧时迷信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方;三公面向北方,以站在东方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西,以西为上【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周、秦、汉代以右为上“左迁”表示降职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篇二:古代行礼方式【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
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
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
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
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