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链接教案

合集下载

幼小衔接绘本阅读活动教案

幼小衔接绘本阅读活动教案

幼小衔接绘本阅读活动教案一、活动背景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绘本作为一种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形式,以其生动的画面、简洁的文字和丰富的内涵,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世界、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因此,开展幼小衔接绘本阅读活动,有助于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二、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绘本阅读,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减轻入学焦虑。

三、活动准备1、选择适合幼小衔接的绘本,如《小阿力的大学校》《大卫上学去》《一年级,一点都不可怕》等。

2、准备相关的阅读道具,如头饰、手偶、指偶等。

3、布置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如摆放柔软的坐垫、靠枕,设置图书角等。

四、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1)与幼儿进行简单的交流,询问他们对小学的了解和期待。

(2)展示绘本的封面,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封面并猜测故事内容。

2、绘本阅读(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绘本,幼儿边听边看画面。

(2)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细节,思考问题,如:“小阿力为什么不开心?”“大卫在学校里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等。

3、讨论与分享(1)读完绘本后,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小学的认识和担忧。

4、角色扮演(1)选择绘本中的某个情节,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的情境。

(2)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绘本内容,提高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5、拓展活动(1)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小学。

(2)鼓励幼儿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在画上标注自己的想法。

五、活动延伸1、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墙上,让幼儿互相欣赏和交流。

2、在图书角投放更多与幼小衔接相关的绘本,供幼儿自主阅读。

六、注意事项1、活动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度和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 讲民间故事》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 讲民间故事》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讲故事,能适当丰富故事里的细节。

2.能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讲故事。

【教学重难点】讲故事,能适当丰富故事里的细节。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链接,聚焦经典片段1.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在课内学习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在课外还读了《中国民间故事》。

这节课,每个人还准备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民间故事,要和大家分享。

你准备的故事题目是什么?2.根据学生分享的民间故事,来连一连经典情节。

课件出示:《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孟姜女哭长城》雷峰塔倒《牛郎织女》哭倒长城《白蛇传》鹊桥相会师小结:这四个故事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并称为我国的“四大民间故事”。

3.根据故事插图,猜一猜下面每幅图对应的是哪个民间故事的经典情节。

课件出示:4.导入:民间故事里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情节,今天我们就来开个民间故事会。

【设计意图】导语紧扣本单元人文主题“民间故事”,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读过的民间故事,引起交流的兴趣。

“连一连”“猜一猜”经典情节,进一步为学生讲故事营造气氛。

二、“添油加醋”,展开故事细节1.导入:《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我们已经读过了。

如果我们再来讲这个故事,要让听故事的人有一点新鲜感,可以来一点儿小创作。

(1)出示文中的第一个提示,请学生读。

课件出示:丰富故事的细节。

适当添加人物对话,如,织女第一次见到老牛时会说些什么;细致描绘人物形象,如,牛郎在地里是怎么耕种的。

(2)出示“织女第一次见到老牛”片段。

课件出示: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

牛郎把老牛指给织女看,说它就是从小到大相依为命的伴儿。

织女拍拍老牛的脖子,用腮帮挨挨它的耳朵,算是跟它行见面礼。

老牛眉开眼笑地朝她看,仿佛说:“正是这个新娘子”。

(3)讨论:可以在哪些地方适当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

①织女第一次见到老牛时,织女会说些什么?(语言描写)②见到老牛眉开眼笑后,牛郎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心理描写)③“正是这个新娘子”,老牛是怎么知道这个新娘子正是织女的?(大胆想象故事情节)④牛郎的草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周围有哪些景物?(环境描写)(4)引导学生选择一个细节,用上“添油加醋”小锦囊。

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精华版教案26 好的故事

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精华版教案26 好的故事

26 好的故事语文要素阅读:1.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3.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写作:学习用象征寄托情感的写法。

人文主题感受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理解鲁迅内心的孤独、苦闷,以及他对理想与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难点: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课前准备《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的内容。

2.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默读课文。

课时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

3.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4.能读懂第1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我们听过很多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

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

它既没有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出示课题,导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难懂的词语做上记号,思考:“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2.学习词语。

第一组:乌桕澄碧萍藻膝髁①指名读,正音。

②引导学生联系偏旁猜猜词语的意思。

第二组:皱蹙陡然伽蓝泼剌奔迸①指名读,正音。

②引导学生抓关键字查字典理解。

第三组:石油鞭爆繁响四近①指名读,正音。

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四组:参差瘦削碎散指名读,注音多音字的读音。

3.引导学生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思考:哪部分是写“好的故事”?现实()——()梦境()——()现实()——()(1)反馈交流,说说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好的故事”描写的是梦境。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设计意图)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设计意图)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5 琥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理解“推测”“拂拭”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合理推测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的表达特点,自主积累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难点】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家合理推测的依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理解“推测”“拂拭”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出示琥珀图片,学生欣赏并谈谈对琥珀的了解。

2.板书课题,提示“琥珀”都是“王”字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

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简单了解。

通过偏旁,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

二、自主读识。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感情。

2.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师引生梳理后归纳。

(1)这篇课文围绕“琥珀”,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先讲琥珀的形成过程,后讲发现琥珀的过程。

)(2)课文向我们介绍的琥珀是什么样子的?(3)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①这一段中哪里是作者直接看到的,哪里是想象出来的?(看到的就是事实,根据事实想象出来的部分就是推测,也就是说“推测”是根据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②讲读末段时,辨析“推测”“猜测”,在语境中正确使用。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简析《牛和鹅》是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不怕牛却怕鹅,在金奎叔的引导下,作者改变了对牛和鹅的态度,从而得到启示。

从单元导语可以看出,本单元人文要素是“童年生活”,语文要素有三个:1.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3.记一次优秀,把优秀的过程写清楚。

结合课后题提示和整个单元落实语文要素的进程,《牛和鹅》这篇课文主要是学习示范批注,了解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批语式批注;此外就是在批注阅读中学习通过人物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心情的写法。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圈画批注能力,但对“批注”这个概念和批语式批注的角度还比较陌生,学生独立进行批语式批注阅读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1.批注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文中示范性批注,交流批注的维度,在阅读理解中尝试感悟式批注。

3.在批注阅读中学习通过人物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心情的写法,结合生活情境进行语言实践。

教学准备:1.PPT课件;2.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圈画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一、整体阅读,交流“批注”1.走进作家任大霖的童年生活,也是和动物有关。

板书课题,读题。

2.检查预习,交流学生自主圈画生字词语。

3.课件出示:吭吭吁哩哩哩啪嗒啪嗒4..相机进行象声词拓展积累。

5.读了课文,你知道文中除了写牛和鹅,还写了谁?理性内容结构。

二、对照阅读,学习“批注”1.小作者他们为什么会怕鹅不怕牛?2.出示第一自然。

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3.有一位小读者读到这儿,也引起了他的思考?他在这个句子旁边写了这样一句话:事情真的是这样吗?4.这个叫“批注”,批注可以是阅读是提出的疑问。

5.文中像这样的批注还有4处,请同学们一遍默读课文,一边对照旁边的批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桂花⾬》是⼀篇⽂质兼美的散⽂,作者琦君⽤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

⽂笔疏淡有致,令⼈回味。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3课《桂花⾬》课⽂原⽂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时候,我⽆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兰……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

我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树的样⼦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寻找,才能看到那些⼩花。

可是桂花的⾹⽓,太迷⼈了。

故乡靠海,⼋⽉是台风季节。

桂花开,母亲就开始担⼼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回,嘴⾥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箩。

送⼀箩给胡家⽼爷爷,送⼀箩给⽑家⽼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飘⼗⾥,⾄少前后⼗⼏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尤其是被风⾬吹。

落,⽐摇下来的⾹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家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帮⼤⼈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好⾹的⾬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枝⼩叶,晒上⼏天太阳,收在铁盒⼦⾥,可以加在茶叶⾥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都浸在桂花的⾹⽓⾥。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杭州有⼀处⼩⼭,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飘⼗⾥。

秋天,我常到那⼉去赏桂花。

回家时,总要捡⼀⼤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这⾥的桂花再⾹,也⽐不上家乡院⼦⾥的桂花。

于是,我⼜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牛和鹅》这篇文章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童趣十足,是一篇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又蕴涵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的文章。

尤其是描述“我”被鹅追赶的一次经历中,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全都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以及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本课的可读性非常强,因此,教学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感情朗读,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使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象画面、场景,在思中悟,感悟作者的表达、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以及作者用生动的故事为依托,阐释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有关的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故事。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是染布的,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

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又会为女儿发愁,因为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

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

一位哲学家告诉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1)指学生读故事。

(2)导思:你认为哲学家说了什么神奇的话,竟然让她恢复了健康?(3)学生自由畅谈。

(4)课件补充出示——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女儿高兴,因为她卖伞的生意好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儿子高兴,因为他又可以晒布了。

教学大赛一等奖《威尼斯的小艇》教案

教学大赛一等奖《威尼斯的小艇》教案

教学大赛一等奖《威尼斯的小艇》教案1.教师讲解+学生阅读+互动交流:教师先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汇,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最后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威尼斯和小艇的印象和想象。

2.图片展示+情景模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威尼斯和小艇,同时可以模拟情景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威尼斯生活的情景,从而更深入地领会课文的内容。

3.视听资料+讲解解析:教师可以通过视听资料来展示威尼斯和小艇的真实情况,同时讲解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4.互动讨论+写作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可以进行写作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写作,并与同学交流和修改。

识字写字在教学本课的生字时,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读准声母为翘舌音的“艄(shāo)”,以及读准“尼(ní)”和“艇(tǐng)”。

同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艇”“翘”和“祷”,并提醒学生注意“祷”的左边不要写成“衤”。

可以通过教师范写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好“艇”“翘”“祷”等生字的字形结构。

此外,还需要指导学生正确读准多音字“哗”,在文中读作“huá”。

阅读理解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以及小艇与威尼斯的关系。

语言运用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描写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梭的样子和夜晚戏院散场后的静寂,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读写“尼、艄、翘”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哗”,并正确写出“尼、斯、艇”等15个字,能够正确读写“纵横、窗帘、手忙脚乱”等11个词语。

2.学生能够默读课文,并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研究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

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通过出示课外文段,引导学生猜测该段文字描述的地方是哪里。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6《秋天的雨》优质教案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6《秋天的雨》优质教案

6 秋天的雨【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

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钥、匙”等10个生字,会写“盒、颜”等13个字,会写“清凉、留意”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能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4.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

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策略识字板块可借助形声字的规律来帮助认读。

写字板块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结构特点,再进一步关注关键笔画,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

阅读理解板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的方式,感受表达的效果和作者的情感。

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2.自己尝试运用所学的方法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要写的字。

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激趣导入:前面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

你是如何知道秋天来了的?学生自由表达。

教师相机出示两幅秋景图。

2023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2023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晚》。

3.能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重难点)一、从题目入手,初步感知1.揭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古诗。

2.指名读三首古诗的诗题,引导学生从题目中大致了解诗的内容。

(1)引导学生理解《四时田园杂兴》这一题目的意思。

①引导学生理解“四时”“杂兴”的意思。

(“四时”就是一年四季,“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②简介作者范成大及《四时田园杂兴》组诗的内容。

③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事?请在读古诗的时候找一找答案。

(2)引导学生理解《稚子弄冰》这一题目的意思。

①让学生说说“弄冰”的意思。

②相机指导学生学习“稚”字。

提示学生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还可以组词“幼稚”“稚嫩”帮助学生识记。

③组织学生交流:诗题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小孩子玩冰的事)(3)引导学生交流《村晚》这一题目的意思:你从诗题知道了什么?(诗的背景是夜晚的村庄)二、初读古诗,大致了解主要内容1.引导学生回忆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读三首古诗,教师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思考:三首诗分别写了儿童的什么活动?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学生反复练习,读准字音。

教师相机点拨:“昼”“稚”都是翘舌音;“耘”可以结合形声字规律识记。

(2)学生自主交流要写好本课的字需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范写,指导书写要点。

(3)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供”。

阅读链接教案阅读区教案

阅读链接教案阅读区教案

阅读链接教案阅读区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阅读链接》。

该教材是一本高中阅读教材,主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文章。

本节课教材为第三单元《科技与未来》,主要介绍了科技对未来的影响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科技发展。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针对不同文体和题材的文章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3.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能够对文章进行评价和判断;。

部编版五年级(上)《中国民间故事》统编版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中国民间故事》统编版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民间故事》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掌握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重点)2、能够讲一个民间故事,丰富故事情节,做到故事曲折、条理清晰,吸引人。

(难点)3、通过阅读,感受中国民间故事永恒的艺术魅力,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启迪智慧,拓宽文化视野。

教学流程:一、导入孩子们,前段时间我们共读了《中国民间故事》,今天我们再一起走进它,走进那奇幻的世界。

二、猜故事,激发交流兴趣首先,我们进行一个小活动——猜故事。

1、看图猜故事出示图片,学生猜故事名。

《白蛇传奇》《梁山伯与祝英台》《嫦娥奔月》《田螺姑娘》2、读片段猜故事说着,她就从衣带上解下九把钥匙,打开九道锁,穿过九重门,到仙宫里面取出了那颗明珠,放在金盘里,捧到厅堂中间。

这颗明珠果真亮晶晶、光闪闪的,神仙们看了,都满口叫好。

《明珠》老先生听了哈哈大笑,说:“用不着去找活人脑子啦,你找十顶旧草帽,煎汤喝就行了。

只是记住要找人戴过年头儿多的草帽才顶事。

”《华佗隐名学医》3、读词语猜故事。

学堂提亲蝴蝶《梁山伯与祝英台》小年泥瓦匠灶王爷《祭灶王》小结:读书时要认真,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有更多收获。

三、交流《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中国民间故事》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中集体创作的,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劳动人民在劳作间隙,坐在田埂上或大树下,围在油灯旁,津津有味地分享着这些故事。

读了这么多民间故事,谁能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出民间故事的特点。

预设1: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1)你从哪个故事感受到人们美好的心愿?学生交流(2)(大屏幕出示片段)善良的渔夫照金鱼所说的做了。

一眨眼工夫,戒指不见了,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大堆金币。

贫穷的渔夫脱下衬衣,把这些金币包起后,就高兴地回家去了。

小金鱼说完,张开嘴,财主高兴地将整只手掌都伸进了鱼嘴。

正当他还想往里伸的时候,小金鱼的嘴一下子合拢了,它一口咬断了财主的手,翻身跃入了湖中。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2)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看到了一个好的故事,你能判断这“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说)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说出“这个故事”给作者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交织,飞动扩展,以至于无穷,十分壮美。
教学反思: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写作背景
1.导入: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不幸病逝。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他的侄女周晔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小结:《好的故事》不仅是在写一场梦,更表达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板书:美好憧憬黑暗现实)
四、阅读资料,深化理解
1.资料引入,了解《野草》。(课件出示《野草》相关资料)读完这段资料,请再次默读课文,把你对文章新的理解批注在旁边。
2.资料引入,感受对比和象征的表达手法。《野草》在艺术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想一想:“梦境”和“昏沉的夜”象征着什么,作者说“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想表达什么情感?
(4)学生齐读句子。
◇乌桕,新禾,野花……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大红花和斑红花……也都浮动着。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发出水银色焰。
(1)练读句子,引导质疑。

阅读线索的教案

阅读线索的教案

阅读线索的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阅读线索技能的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线索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发现和应用阅读线索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推理能力。

教学时长:1-2课时教学资源:1. 材料: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短文或文章。

2. 课堂展示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导他们思考阅读时如何理解文章的重要信息。

2. 提问学生,他们是否注意到在阅读中有一些线索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意思。

讲解(10分钟):1. 解释什么是阅读线索,即文章中的提示和暗示,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含义。

2.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阅读线索,如上下文线索、词汇线索、逻辑线索等。

3. 通过示例,解释每种类型的阅读线索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

实践(20分钟):1. 分发短文或文章给学生,并要求他们独立阅读。

2.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并标记出文章中的阅读线索。

3.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他们找到的线索,并解释这些线索如何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含义。

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的阅读线索,并分享他们对这些线索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阅读线索应用于其他文章和阅读材料中。

3. 强调阅读线索对阅读理解和推理的重要性。

作业(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并找出其中的阅读线索。

2. 鼓励学生在家庭阅读中继续应用和发展他们的阅读线索技能。

教案扩展: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阅读一篇文章,并共同寻找阅读线索,最后与其他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

2.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阅读线索,帮助他们将文章中的线索转化为自己的文字表达。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参与度和对阅读线索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在找出阅读线索方面的能力。

备注:教案中的时间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学生在课堂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和讨论。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阅读链接《南辕北辙》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阅读链接《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阅读指导一、教材理解《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

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后来就流传了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

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

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快的马、很多的路费和驾车技术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及实际生活了解课文中的词句,并读懂故事。

二、阅读目标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

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标相一致的道理。

3.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三、阅读建议1.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导入课题解决如下问题:(1)了解寓言这种文体,说说知道的寓言故事。

(2)明确学习寓言时,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初读寓言,弄清题目的含义,对故事有个大体的了解,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3.在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后,探究原因:(1)那人这样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怎样的。

(2)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那人的致命错误在于“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4.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2)探究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的道理。

5.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

注意朗读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6.补充阅读:《掩耳盗铃》,课外拓展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6 好的故事【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6 好的故事【教案】

26 好的故事【课前解析】关注字词本课共有11个生字。

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关注阅读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关注表达运用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1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1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教师导入:我们听过很多故事,故事一般都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

它没有特定的人物、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揭示课题《好的故事》,板书课题:好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链接《詹天佑》课件公开课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链接《詹天佑》课件公开课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呢?会有什么 关系哪?
引起了注意
蚯蚓的的这种分 布情况正说明欧
洲大陆与美洲大
陆本来是连在一
起的,后来裂开
了,分为两个洲。
以儿子、妻子、 当睡觉的人眼
邻居为实验对象,珠转动时,他
进行了反复的观 确实正在做梦。
察实验。
发现每个示例的介绍顺序:
发现的 提出的 探究的 获得的 人物 现象 问题 过程 真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 授发现水的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地球 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一位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这 个现象,推断出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填写表格 发现的 提出的 探究的
人物 现象 问题 过程
获得的 真理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填写表格
发现的 提出的 探究的 获得的 人物 现象 问题 过程 真理
谢皮罗
每次放掉洗澡 水,的漩涡总 是朝着逆时针 方向旋转。
这是为什么哪?进行反复试验 研究
发现水的漩涡 与地球自转有 关。
魏格纳
奥地利 医生
美国东海岸有一 为什么美国西 种蚯蚓,欧洲西 海岸没有这种 海岸同纬地区也 蚯蚓?
有这种蚯蚓。
儿子睡觉时, 眼珠转动会不 眼睛忽然转动。会与做梦有关
谢皮罗
每次放掉洗澡 水,的漩涡总 是朝着逆时针 方向旋转。
这是为什么哪?进行反复试验 研究
发现水的漩涡 与地球自转有 关。
魏格纳
奥地利 医生
美国东海岸有一 为什么美国西 种蚯蚓,欧洲西 海岸没有这种 海岸同纬地区也 蚯蚓?
有这种蚯蚓。
儿子睡觉时, 眼珠转动会不 眼睛忽然转动。会与做梦有关
呢?会有什么 关系哪?

6年级上册语文18课教案

6年级上册语文18课教案

6年级上册语文18课教案6年级上册语文18课教案1【学习目标】1、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一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

【课前准备】1、检查背诵《少年闰土》课后“资料袋”内容,进一步增强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2、阅览远程教育资源,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检查,分步揭题1、指名背诵《少年闰土》课后“资料袋”内容。

(或全班齐声背诵)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2、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诵读课后“资料袋”,我们对鲁迅先生多少有了一些了解。

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的怀念之情,写了一篇回忆性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课题师问:鲁迅周晔的伯父,为什么课题不是我的伯父鲁迅,而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引导:先生,对知识分子和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

后来意义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男士。

如宋庆龄、冰心、丁铃、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远程教育资源,录音朗读课文。

思:①课文的构段方式有什么特点,我们以前所学的哪一篇课文与本篇课文相同?②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试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五年级下册第八课的阅读链接批注

五年级下册第八课的阅读链接批注

五年级下册第八课的阅读链接批注五年级下册第八课的阅读链接批注「篇一」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

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谈话双方的身心。

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机敏聪慧,回答别人时语言更是风趣机智、妙趣横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吧。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诣、为、曰、应、禽。

(2)引导学生读准节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中间要停顿。

)(3)反复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1)其父:他的父亲。

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

设,摆放,摆设。

(3)此是君家果。

此,这。

君,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4)未闻:没有听说过。

未,没有。

闻,听说。

(5)夫子家禽:先生您家的鸟。

夫子,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

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链接
《南辕北辙》阅读指导
一、教材理解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

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后来就流传了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

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

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快的马、很多的路费和驾车技术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及实际生活了解课文中的词句,并读懂故事。

二、阅读目标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

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标相一致的道理。

3.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三、阅读建议
1.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导入课题解决如下问题:
(1)了解寓言这种文体,说说知道的寓言故事。

(2)明确学习寓言时,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初读寓言,弄清题目的含义,对故事有个大体的了解,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3.在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后,探究原因:
(1)那人这样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怎样的。

(2)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那人的致命错误在于“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
目标就越远了”。

4.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2)探究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的道理。

5.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

注意朗读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6.补充阅读:《掩耳盗铃》,课外拓展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四、课堂学习
(一)展示预习
1. 我会标小节序号,发现这则寓言共个小节。

2. 我能认认真真读两遍寓言。

自评:A、流利()B、有感情()
3.我给同桌读一遍寓言,请同桌签名。

4.我会用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1)南辕北辙:
(2)把式:
(3)盘缠:
5.我知道这些词的近义词。

盘缠—()把式—()本领—()
7.我收集的资料古文《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二)我能读懂寓言意思。

1.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2.楚国在,他硬要往走。

他的越好,赶车的越大,
盘缠带得,走得,就越楚国。

(三)像南辕北辙这样包含反义词的词语还有哪些?
东奔西走东拉西扯东倒西歪东张西望南腔北调南辕北辙南来北往南征北讨南征北战前赴后继前因后果前呼后拥前俯后仰左邻右舍左思右想左顾右盼左推右挡
(四)达标测评。

1.学了寓言,我会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南辕北辙:
把式:
盘缠:
2.学了寓言,我懂得的道理是
3.故事中的坐车人犯了什么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